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灵的网站


   日期:2018/4/7 19: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灵的网曾经有外道问佛说什么法?佛以「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答复他。这是佛法的特质,其他的宗教不曾发现这个真理,更谈不上发扬光大。所谓「缘起法」是说,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依靠而存在,世界上没有可以单独存在的任何元素或众生。所以我们跟这世界,跟一切生命都息息相关,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佛说众生在轮回过程中,所留下来的骨头比喜玛拉雅山还高;在轮回过程中,众生因为离开爱人、亲人所掉的眼泪,比四个大海还要多,只是我们的烦恼习气重,所以过去世的记忆被覆盖了,但事实如此。

  佛也跟我们说:众生都有权利追求快乐,不应该伤害任何生命,而且我们有义务,自动自发帮助一切生命,这是很自然的慈悲。慈悲心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代价,而是不忍众生之苦。世尊成就无上佛道之后,具有三种力量:一、遍知一切;二、平等大悲;三、大雄大力。所以我们称念他的名号,观想他的形相,念他的咒语,读诵他的经典,就是为了成就众生,同时也成就自己。

  曾经有个笑话,有一个人被蚊子叮,很生气要打死牠,蚊子说:不要打我,我身上有你的血,一样的道理,儿子身上也流着我们的血,由此可以理解,原来,痛苦来自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释迦牟尼佛给了我们这么伟大的思想,使我们心胸开阔,而能承担众生之苦。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出家?我说:众生的苦是我的责任,就像父母亲现在在急诊室,儿子不能不关心,那是很自然的责任。什么是出家?出离自我、自私的家,走入世界,走入众生的家;承认法界一切生命都是一家人,都跟自己一样。你快乐,我才有快乐;你痛苦,我比你痛苦,因此我们要发愿圆满一切能力,帮助众生。有人问我:师父,我经常看你演讲,口才很不错,怎么培养的?我说:我不懂,但你如果很爱自己的儿子,一定从早念到晚,这是很自然的,对方也感受得到。

  人类都有潜能,人人皆有佛的一切能力,只是不去用它,为什么?因为我们只关心自己钱赚够了没有?儿子吃饱了没有?很少关心别人。各位不妨练习「唵嘛呢呗美吽」,用这一声音透过慈悲传达给众生。佛菩萨有大慈悲,你一起念头,他的力量即刻现前,无论对方正在生病,或在起烦恼,只要你不断实践,哪一天会有感应的。例如对方咳嗽不停,我来念个咒,观想他的喉咙舒服了,不咳嗽了!更慈悲的人是希望他的咳嗽给我,一直念着:换自己咳嗽,换自己咳嗽,或许他本来要咳嗽三个月,而因为你的慈悲心,所以只咳嗽三天。

  人们总是忙着世间事情,当然有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许扮演爸爸,也许扮演妈妈,不论什么角色,为了加强对众生的关爱,不妨每天练习「嗡 阿喇 巴札 那谛」,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心咒,使你不昏沉,信心坚定。常念这一个咒,记性好,辩才好,来世相貌庄严,菩提心不退。早上洗完脸之后,先不吃早餐,打坐一下,十分钟也好,观想诸佛菩萨,最好培养一佛一咒语,养成习惯,佛菩萨都有各自的心咒,例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唵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起恭敬心,念他的咒,便能得到加持;药师佛是:「唵 鞞杀逝 鞞杀逝 鞞杀社 三没揭帝 莎诃」;阿弥陀佛是:「唵 阿弥得瓦 阿依斯德 吽舍」;观世音菩萨是:「唵 嘛 呢 呗美 吽」。功课做完之后,再来要发今天的本愿,今天要面对很多人,太太,先生,儿女,公司同事,社会大众,发愿要对一切人生起菩提心。如果经常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一开门见到人就会笑,否则整天没有活力。千万不要想: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完了,你跟世界失去连结了。人世间最怕冷漠,长久下来,慢慢的你的悲心不见了。

  中国人的习惯是:你对我三分,我才对你两分;若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有时候两个人搭电梯,见面好几遍也互不理会,可能只是住隔壁而已,这一方面各位要学习。记得小时候住在台北的孔庙旁边,读大龙国小,每次一下了课,外面有很多老外,他们看见我们这些小孩,哈啰!哈啰!我觉得奇怪,老外这么好玩,看见人那么亲切,为什么中国人见了面好象不认识?心里很羡慕,感觉这是快乐的。现在学佛以后,发现众生原来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看见众生要生欢喜心,感恩心,这是很重要的修行。各位不要因为自己念佛、吃素,看见人不理不睬,一张脸像鬼一样,冷冰冰的。我师父常讲:那一种冷冰冰的脸孔,哪里最多呢?住在山上的修行人,有够冷的,已经不知道佛法是什么,见了人,视若无睹,而且讨厌看见人。老和尚不一样,七八十岁了,他见到你,你不理他,他也跟你哈啰!老和尚有赤子之心。你可以观察小孩子,他们最会看人,很好奇,你跟他笑,他也跟你笑,大人不一样,总是自我包装,我为什么要跟你笑?你为什么不先跟我笑?人际关系开始疏远,也开始虚伪了。

  所以我想,在修行当中,要增加自己与众生的亲切感,增加自我的柔软度,增加对社会奉献的力量,找到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不是这个身体,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死了,释迦佛只是身体入灭,但真理的生命遍满一切,自由自在,就像观音菩萨遍满虚空一样,你一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只要有心,他就现前,比卫星还要灵敏,卫星还有死角,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没有死角,那才是真正的生命。所以大家不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生命。修行人,身体难免病痛,但心不要苦。身体可以不自在,但心不能不自在。如果你又痛又喊苦,苦上加苦,这叫苦苦,那是真苦。要这么想:现在得了癌症,那是因为过去爱吃肉,现在忏悔了,要多放生,这就好了,内心不要被身体的病痛所影响,要平静的接受变化。如果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到,那是平常没有练习,要至心恳切的念佛,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因为他们累积了无量的功德力,也因为他们奉献了无量生命,只要有人念诵他的名号,他便能承担众生之苦。尤其是观世音菩萨,你如果念他的名字,他感谢你,因为你让他实践了悲愿;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字,阿弥陀佛替你高兴。

  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展现力量,帮助众生;展现佛的力量必须念诵佛的名号。所以要把自己修得更好,有力量帮助别人,三五个也好,不断的做,若自己没力量,没关系,佛菩萨说:你只要念我的名号,念我的咒语,我的力量给你用,大家施食的时候也不妨多念「唵嘛呢呗美吽」,观想自己和观世音菩萨合而为一。我们透过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力量,把食物、烟、清水遍满一切。结束以后,大家把一起念过的清水拿回家,在巷子口附近洒一洒,这是大家慈悲的甘露水,可以净化世间,也可以使附近的鬼道得到饱足,乃至洒在病人身上使他身心清凉。

  各位,念咒不要很自私,光想自己,要观想咒语的光明照遍整个社区,一切众生都得到菩萨的加持,作真正的大扫除。希望各位培养这种习惯,只要看到车祸,马上浮出菩萨的心咒;一看到坟墓,赶快浮出一个金刚萨埵心咒,希望他们痛苦减到最低。只要看见不好的事情,人家在吵架什么的,或在高速公路看见有动物被撞死了,没办法停车下来,眼睛看着牠,念金刚萨埵心咒,这时候,你跟牠结了善缘,这只动物也不会堕入恶道。更重要的是,你起了慈悲心,诸佛菩萨会加持你。大家如果不想记太多,至少要会念「唵嘛呢呗美吽」,看见任何人都献给他观音菩萨的加持;看见痛苦的众生,希望他尽除业障。像我的手机里有各种咒语,每一个人打电话来都要轮流听,让他听一分钟,加持加持,再跟我讲话。现在大家都上网,而心灵网站是不可思议的,了解佛教以后,知道这个世界是空性的,一切众生是连结的,不但我们跟众生有连结,跟诸佛菩萨也是连结的。透过你的心,可以把佛菩萨的爱、力量、慈悲心展现出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进去便利商店。一进去他们问:师父你买什么?我不理他,只顾着一直走,一直绕,什么咒我都念,让人喝到汽水得到加持,又跟他结善缘,多好!而且我还加念一个咒:「唵 嘎贝啰嘎木 莎哈」,什么意思?整间商店的肉都变成素食,不管什么羊肉干,什么干的,你一念「唵 嘎贝啰嘎木 莎哈」,至少人们吃牠肉的时候,不跟它结恶缘。所以各位!如果你懂这些简单的法,天天快乐,没事你就跑便利商店,或跑太平间,生活中绝不会有「无聊」两个字。例如洗手的时候,一边洗,一边念「唵 嘎贝啰嘎木 莎哈」,这些水一流到水沟也变成甘露水,或念念观世音菩萨的甘露手咒,它的功用是任何水一碰到你的手,即刻变甘露水。这些咒语,希望各位愿意念,也愿意背,可以和广大的众生结无量的善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海涛法师       心灵)(五明学佛网:海涛法师       心灵)  

 仁焕法师:寺庙是心灵教育的学校 

 仁焕法师:要重视心灵的教育与修养 

 仁焕法师: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六、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五、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一、 

 吴汝钧教授: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一 

 吴汝钧教授: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