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阿弥陀佛


   日期:2018/6/1 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

  今天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能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随他走吗?“儿子没成家呢,孙子还小呢,我还没退休呢……”万千理由,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舍不得走!这说明你还是留恋世间。

  等阿弥陀佛真的来了,你就不能再留恋了,该走的时候一定不要迟疑。即使绝症来了,海啸来了,地震来了,那也是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日日夜夜求往生,不就是为了临终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那又何惧之有呢?

  安详的死就是往生,没有恐惧,没有痛苦的死叫涅槃、圆寂。倘若海啸来了害怕,地震来了害怕,得绝症了害怕,就说明你没有放下今生,没有放下世间。

  如果你真正放下了,没有丝毫的留恋,日日夜夜求解脱、求往生,那么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正是你所向往的。这个时候你为什么要跑呢?为什么昏过去呢?真正有修行的人,即使海啸来了也依旧会泰然自若,无所畏惧,毫无痛苦,和平时一样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勇士勇母。假如有逃避心,说明你还是没有出离心。

  出离心是一种觉悟,是一种勇敢的心;留恋世间的心,是一种束缚,会障碍我们往生。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有出离心了,都能放下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那是放弃,是逃避。有一个觉悟的心态,有一个开放、轻松自在的心态,才能活得安乐,死得安详,这样念佛一定能往生。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似乎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业;嗔的时候,就造下嗔的意业;执我的时候,就造下我执的意业。正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贪的念头每启动一次,就造作一次贪业。再启动一次,贪业就得到增长,如是不断递增。当然,意业并不都是负面的,同情、关爱、慈悲也属于意业。

  生命就是无尽的积累。在这种积累中,意业才是根本,身业和语业只是意业的外在表现。任何善恶行为的生起,皆因意业的参与才有了力量,才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形成种子。如果没有意业的参与,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条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无心造作。杀生,是有心杀还是无心杀;偷盗,是有心偷还是无心偷,并以此作为判断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这也类似于法律所考量的动机。

  由此可见,心的参与非常重要。贪一次并不可怕,嗔一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强大的贪心和嗔心。这些心行一旦成熟,将形成巨大的惯性,在未来生命中不断主宰我们,促使我们造作种种恶业。修行的根本,在于将心从贪嗔痴中摆脱出来,使它不受五欲尘劳的系缚。

  在我们的习惯中,贪心生起时,贪就代表了我们全部的想法,使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这种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时,嗔就主导了我们全部的情绪,使每个细胞都燃烧着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么,贪和嗔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的心介入情绪并为之左右时,我们已经感觉不出,情绪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并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叶子是微不足道的,可当它遮蔽了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时,它甚至就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对情绪的执著,恰恰将它化为了一片蔽目之叶。

  如果我们具备智慧的观照,就会看清念头和情绪的真相,不随它左右,不受它伤害,因为情绪和念头只是虚空中的一片云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们的心性,却是虚空,是大海。如果我们执著一片云彩,这片云彩便是一切;如果我们安住于虚空,一片云彩又算得了什么?云卷云舒,虚空又何曾有过改变?

  具备相应的定力之后,我们还会感觉到,并不是每种负面情绪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如果我们受到伤害,那只是因为心执著其中。这种执著非常强烈的时候,会严密、坚固得像一个封闭的器皿。使我们误以为,这个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能够拥有的全部。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都不敢轻易离开这个器皿,从来都舍不得尝试打碎它,以为那样我们就会一无所有。事实上,当这个因为执我而构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后,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无限。或许,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无限是不能被拥有的。在无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学佛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佛陀他老人家在许多经教中谈到的空、无常、无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利器。这种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有效对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样。打仗,首先要认识敌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敌人在哪里,然后才知道如何去对付它,最后还要采取行动,否则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难还在于,所要面对的敌人是如此众多,包括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种种不良习气,其难度不亚于一人与万人敌。

  修行究竟修什么呢?这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修行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可能一辈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进”的话,“成就”往往也会更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老修行,越修脾气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为是,觉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钓誉之徒,皆是不如法的伪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这样的境界,不论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了不相干。因为无论哪一种修行方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我执,而非增长我执。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过对死亡、恶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观修,使我们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唯有舍弃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这一基础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空性见,一旦证得空性,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对空性有所体认,也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因为通达空性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凡夫心。

  见性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之后还要通过修道来巩固它。我们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固,并不会因见道就立即彻底瓦解。所幸的是,见道能使我们真正具备摧毁凡夫心的力量,然后再通过修道使其从根本上解体,而不仅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决凡夫心,未来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对于这个重中之重,我们决不能因循苟且。

  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需要改一下!  

  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需要改一下!

  好好地过日子。家庭和睦平安,身体健健康康,工作一切事都顺顺利利,一切事都吉祥圆满,这才是修行的结果呀!念了那么多年的佛,修行了那么多年,结果家不像个家,人不像个人,天天吵,天天闹,身体不好,外貌也不庄严。不能这样!好好地过日子,在家里好好念佛。只要发心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念佛的,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是念佛的。 如果你没有发心,整天在佛堂里念阿弥陀佛,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你嘴里“念阿弥陀佛”,这不叫念,心里念才叫念。

  嘴里念这叫“叫”!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所思所想都是贪嗔痴慢疑,所作所为都是杀盗淫妄酒。心是贪嗔痴慢疑,嘴里是“阿弥陀佛”。心里念的是魔,嘴里念的是佛。这不叫念佛,叫“叫佛”、“念魔”!这样还能好吗?“我身体不好,怎么办?”“念佛,念佛就好了。”过几天、过几个月,又来电话,“哎呦,念了,不管用,还不好,怎么办?”不是不管用,你念的是魔,不是佛!“我念的是阿弥陀佛”,对,你嘴里念的是阿弥陀佛,但你心里想的都是魔啊!因为你心里想的都是世间乱七八糟的琐事,都是贪嗔痴慢疑,这样念佛肯定没有用。

  念佛肯定能管用,不管你头痛还是脚痛,但是你得会念啊。你心里念的是魔,这不是着魔了吗?心和口一定得相应,心里想的是佛,嘴里念的是佛,这样才是对的,这样才是念佛的。念六字真言,你最起码得有慈悲吧!真正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就要念菩提心,念慈悲心。什么叫念慈悲心?心里多发慈悲心,这才是真正念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的本体是什么?

  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才是观音菩萨。“南无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他的名号。那真正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是大慈大悲。你念观音菩萨的话,要念大慈大悲。不念大慈大悲,你嘴上“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不是念观音菩萨的,你也没有念大慈大悲啊!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念佛也好,念菩萨也好,都要从心里念。

  大安法师:您知道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吗?

  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

  ——彻悟祖师

  我们要认知到净土法门的殊胜,认知到阿弥陀佛的恩德,认知到我们在六道轮回流浪得太久,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在这个时候,我们闻到了净土法门,就好像一个浪子忽然接到了一封家信。

  这封家信,慈父在那说:你赶紧回来吧!这时候他才警醒:哦,我原来还有个家!我得回到父母的身边去。再到异国他乡流浪,永远都是漆黑一团,没有幸福可言。所以我们现在就得要一念觉悟,撩衣便行,去走向回家的道路。

  彻悟大师有一个偈子,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怀,这个偈子说:“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我们告别极乐故乡已经经过多少个春秋了,现在听到了家信,弥陀的呼唤,要恳切地赶紧回归,对这个娑婆的魔乡,不再有一刻的停留。要有这样迫切的心情,叫做“归心似箭”。

  那么,怎么去归?我恳切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实际上阿弥陀佛已经十劫以来都在念我。我在念佛,殊不知佛更在念我。我念佛是儿子念父亲,佛念我是父亲念儿子。我们都是一道清净,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心体,在这样的天真父子相念的时候就两相投。

  能念的我们的心,所念的弥陀名号——这样的慈父之心。那就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父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我们现在三界的浪子要赶紧发起要见大慈悲父的心,就能庆快生平。

  大安法师:五浊末法修行 没有比念佛法门最殊胜的  

  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想得到利益很难。为什么? 我们的烦恼太重,环境对五欲六尘的诱惑太大。在这个世间想大彻大悟、断见思惑、当生成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进道也难”。

  尤其是靠自力修行,想了生脱死是难于上青天。然而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法,是依“信愿持名”感通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令我们带业往生。

  一经往生西方净土,又在极乐世界蒙佛讲经说法,光明愿力加持,能够很快得到大乘正定聚,成为阿鞞跋致菩萨;能够蒙佛的果地上加持,现前修行普贤十大愿王;能够在阿鞞跋致的念不退当中,顿然超越四十一个阶梯,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很快就能够成佛,所以就叫“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这就是念佛法门以果地觉作我们因地心的易行道。正因为容易,所以一生就可以成佛。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当中,讲一生圆满成佛的只有华严善财童子来示现的。

  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开根本智,得文殊菩萨指教,广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从开始的德云比丘,就闻到了念佛三昧,以及到最后的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一生圆满佛果,但最后的归宿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满的。

  净土一法,肇始于华严,也是从这里透出消息的。所以这么容易,一生就可以成就佛果。而难行道,是动经无量劫也难以成就。往圣前贤知道通途之难,净土特别法门之易,所以就人人都像百川众流,向东到海一样,趋向西方极乐世界。

  诸佛讲的经典,菩萨祖师作的万论,处处指归西方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末法时期修行,没有比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更殊胜的,这就是“无越于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此岸       彼岸)(五明学佛网:此岸       彼岸)  

 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是只船 度己度人到彼岸(清远法师访谈) 

 其它法师: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定明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叶落彼岸,花开荼蘼 

 常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破除执著​,到达彼岸 

 净土法门法师: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 

 你若过不了这关,就不能达到彼岸(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木头烂了,他就必须堕落,不会到涅槃的彼岸 

 嘎玛仁波切:心中有佛,还要身体力行追随佛的足印步步前行, 

 宏圆法师:般若是出苦海到彼岸的大慈航 

 宏圆法师:般若是出苦海到彼岸的大慈航 

 宏圆法师:般若是出苦海到彼岸的大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