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强烈推荐这部佛经《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原文、白话译文


   日期:2018/6/4 0: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是一部极好的佛学入门教材,经中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佛法的大意层层揭示给大家,能够让我们对佛法有的正确了解。平时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这部经里找到答案。 所以推荐大家学佛之初先学习这部经是十分有益的。这里我们用白话文讲述经文中的故事,大家可以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作为参考。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原文+白话译文

  命子出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目连受命。即入禅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到迦毗罗城净饭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殷勤。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气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阇波提。并三叔父斛饭王等。问讯起居。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指派大目犍连说: 你现在替我到迦毘罗城,问候我的父亲阅头檀王和我的姨母、三叔父。然后劝喻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让她能割舍母子恩爱,让罗睺罗做出家沙弥,修习佛法。为什么呢?母子恩爱的欢乐是短暂的,死后堕入地狱,母子互不相知,业障黑暗,永远离别,受无穷痛苦,那时后悔晚已。罗睺罗如果修道证果,还可以渡化他的母亲,脱离轮回生死根本,和我一样证得涅槃清净。目连领命入定,运用神通之力瞬间即到了迦毘罗城净饭王的宫殿。向净饭王陈奏:世尊让我来向您问候身体康泰。及波阇波提夫人和三叔父斛饭王等康健安乐。

  时耶输陀罗。闻佛遣使来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参消息。青衣还白。世尊遣使。取罗睺罗。度为沙弥。耶输陀罗。闻是消息。将罗睺罗。登上高楼。约敕监官。关闭门合。悉令坚牢。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又无人通。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至耶输陀罗坐前而立。耶输陀罗。见目连来。忧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礼拜问讯。冒涉远途。得无劳也。敕为敷座。请目连坐。问目连曰。世尊无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目连白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少时如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度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

  这时耶输陀罗听到佛派遣了使者来到王宫,不知道是什么来意,于是让自己得侍女前去打听。侍女回报:世尊派遣使者是来求取罗睺罗出家做沙弥的。耶输陀罗听后立即把罗睺罗送到一座高楼上。并吩咐卫士紧闭门窗。大目犍连来到楼下,不能进入,也没有人通报。于是运用神通飞上高楼,到耶输陀罗面前。耶输陀罗看到目连来到,十分忧愁和悲伤。但是迫于无奈仍起立迎接,施礼问候:这么远来,是否劳顿?世尊派遣您有什么事 ?大目犍连说:太子罗睺罗已经九岁,应该让他出家修道。母子恩爱仅仅是很短时间的欢乐,一旦命终之后,堕落到三恶道。恩爱即 成别离,母子互不相知。罗睺罗得道后还能渡化母亲,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和佛一样证得涅槃。

  耶输陀罗。答目连曰。释迦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共为夫妇。未满三年。舍五欲乐。腾越宫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违戾不从。乃遣车匿白马令还。自要道成。誓愿当归。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都不见亲。忘忽恩旧。剧于路人。远离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生赖。唯死是从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怀毒抱恨。强存性命。虽居人类。不如畜生。祸中之祸。岂有是哉。今复遣使。欲求我子为其眷属。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安乐众生。今反离别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爱离别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白目连曰。还向世尊。宣我所陈。时大目连。更以方便。种种因缘。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绝无听意。辞退还到净饭王所。具宣上事。王闻是已。令唤夫人波阇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达。遣目连来迎取罗云。欲令入道修学圣法。耶输陀罗。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着恩爱。情无纵舍。卿可住彼重谏谢之。令其心悟。时大夫人。即便将侍从五百青衣。往至耶输陀罗所住宫中。种种方便。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犹故不听。白夫人曰。我在家时。八国诸王。竞来见求。父母不许。所以者何。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尔时。知不住世出家学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人娶妇。正为恩好。聚集欢乐。万世相承。子孙相续。绍继宗嗣。世之正礼。太子既去。复求罗睺。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尔时皇后。闻是语已。默然无言。不知所云。

  耶输陀罗回答说:释迦如来做太子的时候娶我为妻。婚后侍奉太子如同天神一样,没有一点过错。夫妇未满三年,他便舍弃了世间欢乐,逃离王宫,置身郊野。父王前去召回也不愿意 反转。遣回侍从车马。说一定要修行成道才会回来。如同疯子一样批鹿皮衣隐居在山野丛林之中。六年辛苦之后证得佛果,回来却忘记了自己亲人的恩爱,如同陌路。远离父母,寄居他国。让我们母子孤独度日,绝望无助,真想一死了之。可是生命是珍贵的,我没有权利结束它,只能怀着愤恨痛苦苟且偷生。这样的生活还不如畜生,有比这更厉害的灾祸 吗?现在又让人来要我的儿子做他的眷属,怎么能这样残酷。太子成道,宣扬慈悲,让众生安乐才是慈悲,现在反而让他人母子离别,最痛苦的事情 莫过于此,这样看来那里有什么慈悲呢?大目犍连再三用各种方法譬喻来劝说,但是耶输陀罗根本没有听的意思。于是他告辞后回到净饭王的宫殿,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净饭王召见大夫人波阇波提,说:我的太子悉达派遣目连尊者来领取罗睺罗出家修道,耶输陀罗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佛法的重要。不能割舍母子恩爱,固执己见。你去劝劝她,或许可以让他回心转意。大夫人波阇波提带着五百名侍女来到耶输陀罗的宫中,用种种方法譬喻劝说再三。耶输陀罗仍然不听,对夫人说道:我未嫁时,有八个国家的君主竞相要求联姻,父母却没有答应。因为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所以才把我许配给他。太子当时知道要出家学道,为什么殷勤求婚?人娶妻子正是为了恩爱欢聚,生子传家,继承宗嗣。这是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太子既然离家,又要让罗睺罗也出家,断绝国家的宗脉,是何道理呢?波阇波提听了也默然不语,不知如何回答。

  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耶。耶输陀罗。闻是语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往事明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唤目连。忏悔辞谢。捉罗睺手。付嘱目连。与子离别。涕泪交流。尔时罗睺。见母愁苦。长跪合掌。辞谢母言。愿母莫愁。罗睺今往定省世尊。寻尔当还。与母相见。时净饭王。为欲安慰耶输陀罗令其喜故。即时召集国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轮王子。今当往彼舍婆提国。从佛世尊。出家学道。烦卿人人。各遣一子。随从我孙。咸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时合集。有五十人。随从罗睺。往到佛所。头面作礼。

  这时世尊以神力化现一人在空中说:耶输陀罗,你还记得多生以前的誓愿吗?释迦如来当时行菩萨道,用五百银钱从你那里买得五茎莲花供养定光佛。但是你求我生生世世和你结为夫妻。我不愿意,于是说:我行菩萨道,多生多劫布施一切,不愿违逆他人的意愿。如果你也能做到的话,我就娶你为妻。你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国家、城市、甚至我自己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为什么今天爱惜罗睺罗而不让他出家修道呢?耶输陀罗听了这番话恍然记起宿世因缘,和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爱子之心自然消歇,请大目犍连来向其忏悔。握着罗睺罗的手交给目连,和孩子告别的时候仍忍不住悲伤而涕泪交流。罗睺罗见到母亲忧愁不乐,顶礼告别时说:母亲不要悲伤,我现去看望世尊,不久一定回来,和母亲相见。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召集国中的王公贵族高知大家:王子现要前去舍婆提国跟从世尊出家,修学佛法,请大家各选一子,跟随我的孙子。众臣奉净饭王的命令,立即召集了五十人,跟随罗睺罗来到世尊的驻地,向其顶礼。

  佛使阿难。剃罗睺头及其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为其和上。大目揵连。作阿阇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罗睺幼稚。习乐憿慢。耽着嬉戏。不乐听法。佛数告敕。恒不从用。非可如何。尔时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佛子罗睺。出家为沙弥。与其群臣夫人太子后宫采女婆罗门居士。恭敬围绕。于其晨朝。来诣佛所。礼拜问讯。并看佛子罗睺沙弥。各一面坐。佛为说法。王及群臣。憍傲习乐。不堪苦坐。听佛说法。辞退欲还。尔时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将欲开悟王及群臣。为利益故。告阿难曰。汝可往召沙弥罗云及其眷属。悉皆令集。听佛说法。阿难往召。须臾皆集。佛告王曰。且待须臾。听我说法。王叉手曰。今我此身。习乐来久。不堪苦坐。愿佛垂恕。佛告王曰。此不为苦。所以者何。前身种福。今为人王。常处深宫。五欲恣意。出入导从。脚不触地。何名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狱畜生饿鬼诸难等苦。如此诸苦前已曾说。

  佛让阿难为罗睺罗和五十名孩子剃度,全部出家。命舍利弗为他们的亲教师,大目犍连做授戒师,传授他们十善戒法成为沙弥。罗睺罗比较幼稚,性情矫慢,沉迷于玩乐,不喜欢听闻佛法。佛曾数次告诫警示,他都听不进去,谁也没有办法。舍卫国波斯匿王听到世尊的儿子出家做了沙弥,和群臣、王后、后宫妃子、婆罗门、居士一起在一天早上来到佛的驻地礼拜问候,并看望罗睺罗。大家一一落座,佛为大家说法。波斯匿王和诸位大臣贵族平素养尊处优,不耐久坐,听到佛为大家说法就想告辞回去。世尊知道波斯匿王刚刚有些觉悟,但是信心尚未坚固,想开导他和群臣。为了利益大家,他让阿难召集罗睺罗和那五十名孩子都到这里,听佛说法。阿难很快就把他们找来。佛对波斯匿王说:请稍待片刻,听我说法。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素来安泰,所以不能苦坐,请佛宽恕。世尊说:这不是苦。为什么呢?您前身种下了福田,现在成了一国之君,住在深广的宫殿中,各种享受随意而有,出入都无需脚沾地面,怎么能叫苦呢?三界中最苦的莫过于地狱畜生恶鬼这三种苦难,这些我以前也和您们讲过。

  佛告罗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听法耶。罗云白佛。佛法精妙。小儿意粗。安能听受世尊法也。前已数闻。寻复忘失。徒劳精神。无所一获。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时。自当小差堪任受法。佛告罗云。万物无常。身亦难保。汝能保命。至年大不。唯然世尊罗云不能。佛岂不能保子命耶。佛语罗云。我尚不能自保。岂保汝也。罗云白佛。徒劳听法。既不得道。闻法之功。何益于人。佛告罗云。听法之功。虽于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说。波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药。亦名桥梁。亦名大船。汝不闻乎。罗云白佛。唯然世尊。时波斯匿王。长跪合掌。白天尊曰。如佛所说。波若智慧。有四种名。其义云何。愿佛哀愍。为我说之。佛告王言。欲得闻者。着心谛听。吾今说之。

  佛告诉罗睺罗:佛在世间的时候是很难遇到的,人命脆弱,得道自然很困难。现在你既然生而为人,又恰好有佛在世,为什么怠懈懒散,不听闻正法呢?罗睺罗说:佛法精妙,我心粗陋,怎能听受世尊的佛法?以前曾数次听闻,转眼就忘了,白白浪费了精神,没有收获。而且我现在年少,可以先纵情玩乐,等到年纪大了,能够担负一些小的使命的时候,再来学习不迟。佛说道:万物都在无常变幻,身体也是难以长久的,你能保证自己的性命会长久么?罗睺罗说:我自然不能,难道您不能保佑自己孩子的性命吗?佛说:我尚且不能自保,怎么能够保佑你呢?罗睺罗说:既然辛苦听法却不能今生得道证果。那听法有什么益处呢?佛告诉罗睺罗说:听法的益处,虽然不一定能在今生得道,但是在轮回之中有很大利益的。像我以前说的般若智慧又称甘露、良药、桥梁、大船,你没有听到么?罗睺罗答道:是的,听到过。波斯匿王向世尊跪下顶礼,问道:世尊您曾说过般若智慧四种名字,那么这些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请为我们讲一下。佛告波斯匿王: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么用心听法,我现在就讲。

  注:这是本经的第一个故事,也仅是一个开场。这里世尊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亲情相对于六道轮回来说是渺小的,任何恩爱欢乐都会随着不会停歇的轮回而渐渐远去,现实中的苦乐悲欢更是转瞬即逝,不可常保。欢乐是暂时的,痛苦却是注定的。只有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才能得到永恒的欢乐。出家这个在普通人眼里不可思议的行为,在佛教中则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野干说法

  佛言。忆念过去无数劫时。毗摩大国。徙陀山中。有一野干。有师子王追逐欲食。野干惶怖奔走。堕一丘井。不能得出。经于三日。开心分死。而说偈言:

  祸哉今日苦所逼 便当没命于丘井

  一切万物皆无常 恨不以身餧师子

  呜呼奈何罪厄身 贪惜躯命无功死

  无功而死尚可恨 况复臭身污人水

  南无忏悔十方佛 表知我心净无已

  前世所造三业罪 愿于今身偿令毕

  众罪毕了三业净 其心不动念真实

  从是世世遭明师 如法修行速成佛

  时天帝释闻佛名 肃然毛竖念古佛

  自惟孤露无师导 耽着五欲自沉没

  不能得出恩爱狱 思惟感切目下泪

  即与诸天八万众 飞下诣井欲问讯

  乃见野干在井底 两手攀土不能出

  天帝复自思念言 圣人应现无方术

  今我虽见野干形 斯必菩萨非凡器

  今当请问除我疑 并令诸天得闻法

  世尊说:“在无数劫以前毘摩国的陡陀山中,一天有只野干(形似狐狸,但体形较小的动物)被饥饿的狮子追赶捕食,慌忙之中坠落到一口井中,无法出来。经过三天的时间,野干已无生望,于是说道:遇到这样的灾祸,我的生命就要在这井中结束。一切万物都是无常变幻的,可是我这个身体不仅没有做一点功德,临死还要沾污井水,还不如当初让狮子吃掉。 我的心已清净,向十方诸佛皈依忏悔,愿身口意造作的罪业于今生全部筹偿,三业清净,心住真实,生生世世遇到明师,如法修行速证佛果。

  这时帝释天主听到野干称念十方诸佛的名字,霍然想起过去诸佛,思忖自己没有教导的明师,沉迷五欲享乐,不能脱离恩爱的牢狱,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带领八万天人来到野干所处的井边问讯法要。帝释天主看到野干在井底两手攀爬土壁无法出井,就想圣人应化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我现在看到的虽然是野干形象,但一定是菩萨化现。应当向其请教除我疑惑,也让诸位天人听闻佛法。

  天帝曰:

  不闻圣教旷大久 常处幽冥无师导

  仁者向说非凡语 愿为诸天宣法教

  于时野干仰答曰 汝为天帝无教训

  不知时宜甚痴傲 法师在下自处上

  都不修敬问法要 法水清净能济人

  云何欲得怀贡高 天帝闻是大惭愧

  给侍诸天愕然笑 天王降止大无利

  而被惭耻甚可悼 帝释即时告诸天

  慎莫以此为惊怪 是我顽弊行不称

  必当因是闻法要 即时垂下天宝衣

  接取野干出于上 叉手辞谢说不是

  叩头忏悔愿垂亮 诸天实尔如尊诲

  缠绵五欲致迷荒 皆由不遇善师导

  为说苦乐常无常 诸天为设甘露食

  野干得食生活望 非意祸中致斯福

  心怀踊跃庆无量

  帝释天主说道: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殊胜的佛法,我们处在没有明师教导的黑暗之中,刚才您所说的绝非普通,希望能够为天人宣讲佛法教化。野干抬头回答:你身为天主却无礼仪规矩,不看时宜,愚痴傲慢。那里有法师在下,请法的却人在上。连恭敬都谈不上还请教佛法?佛法如清净之水,能够滋润利益于人,怎么想学习却又心怀贡高。帝释天主听了十分惭愧。诸天随从不禁愕然失笑,这次天主下到人间不仅白费功夫,还被教训得惭愧起来,真是可怜。帝释天主告诉诸位天人:不要为此奇怪,的确是我的举止行为不妥,惭愧自己的错误才能让我们听闻佛法要旨。于是立即垂下自己的天衣,把野接出井中。并礼敬道歉,叩头忏悔,恭请说法:我们的确如您所说,因为没有明师教导我们苦乐无常的道理,沉醉于五欲享乐之中。诸天为野干准备美妙的食物,野干吃后不再绝望,意外的灾祸却带来了这样的好事,心中充满激动和庆幸。

  于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丑弊困厄。无过野干。智慧力故。乃致如是。复作是念。刑残之命。本非所爱。所以称庆。大欢喜者。为通化耳。此诸痴天。皆蒙帝释先有波若一豪之分。共相随来。皆欲闻法。而自叹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当通化。成我功德。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虽复失行生恶趣中。犹识宿命。知其业缘。波若之力。能感诸天。降神来下。接济供养。复得通化。展我微心。时天帝释。告诸天曰。如师言者。定欲说法。我等今来。快得善利。今当人人。叩头丹诚。请令说法。咸然唯诺。即各修敬。偏袒右肩。围绕野干。长跪合掌。异口同音。而说颂曰:

  野干心中想到:在畜生中没有比野干更加丑陋粗鄙的,凭着智慧的力量才会是现在这样。又想:我本就不喜爱这残缺的身体和生命,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这些愚痴的天人承蒙帝释天主有一点般若智慧,带领众人前来听闻佛法,让我有了宣扬佛法的机会。于是感叹到:妙啊,再没有比这更另人欣慰的,我今应当宣扬佛法,成就功德。又念:今天的恩惠都是由于我的教授师传授智慧方便所致。皈依我师,皈依我师,皈依般若智慧,皈依般若智慧。虽然我因为过错堕落到恶道中,但却能了知宿命因缘。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够让众多天神下降人间,接济供养于我,而且还有宣扬佛法的机会,得偿心愿。这时,帝释天主叮嘱诸位天人:法师这样说那就是一定会宣讲佛法了,今天我们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应当人人礼拜,恭请请教。 诸位天人都称是,恭敬礼拜,围绕野干,一起说道:

  善哉善哉 和上野干 唯愿说法 开化天人 天人幽冥 五欲所缠 恒恐福尽 无常所迁 死堕恶道

  求拔良难 从久远来 数万忆年 今始一遇 良祐福田 唯垂慈哀 宣示法言 天人得福 众生亦然

  愿与和上 永劫相连 至成佛道 常作因缘 明人难值 故立誓言

  请和上野干讲解佛法,教导我们这些沉迷于五欲的蒙昧天人,恐怕一旦无常到来,福报享尽,堕落到三恶道,再也难以脱离。数万亿年我们才遇到这样一次福田,希望您能开示佛法正见,不仅我们天人得到利益,一切众生都会因此得福。愿我们直至成佛和您永不相离,因为善知识难以遇到,所以要立下这个誓言。

  于是野干。见诸天人。殷勤劝请。乐欲闻法。益加欣踊。告天帝曰。忆念我昔。曾见世人。欲闻法者。先敷高座。庄严清净。方请法师。登座说法。所以者何。经法贵重。敬之得福。不宜轻心。自亏福也。诸天闻已。咸然唯诺。脱天宝衣积为高座。须臾之间。庄严校饰。清净第一。野干升座。告天帝曰。吾今说法。正当为二大因缘故。何等为二。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

  野干看到诸位天人殷勤劝请,想听闻佛法,更加欣慰。告诉帝释天卞说:我曾经见到世人想要听闻佛法,必先设置高大庄严的法座,然后才请法师登台说法。为什么呢?经典佛法十分尊贵,礼敬就会得到福报,不要因为轻慢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诸位天人听了都立即脱下宝衣,层叠堆积成高大宝座,转瞬之间宝座即成,庄严清净无比。野干落座,向帝释天主说:我今天因为两个缘故演说佛法。第一是教导天人福报无量;第二是为了报答大家布施饮食的恩情,怎能不说。

  天帝白曰。免井厄难。得全身命。功德应大。尊者云何说法报恩。不及此耶。所以者何。一切天下。皆乐生求安。无欲死者。以是因缘。全命之功。岂得不大。野干答曰。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

  帝释天主说:我们把您从井中救出,保全了您的性命,这个功德应该是最大的,为什么您说报恩没有涉及于此呢?一切众生都希望能够生命安乐,没有愿意死的,所以保全生命的功德应该很大啊?野干答道:人们对于生死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贪恋生命,有人欢迎死亡。什么人贪生怕死呢?在世的时候愚痴邪见,不信来世,远离佛法,不遇明师,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才贪生怕死。什么人欢迎死亡呢?能够遇到明师,奉侍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礼敬师长,和睦妻子和眷属奴婢,对人谦和恭敬。这样的人厌恶身命,欢迎死亡。因为善人死后会因福报升天,享受五欲欢乐,恶人死后,会堕落地狱,受无量痛苦。善人欢迎死亡如同囚徒被释放出狱,恶人害怕死亡如同被抓入狱的囚徒。

  天帝问曰。如尊所诲。全其躯命。无功夫者。诚如所言。其余二功。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开化盲冥。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物。济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系缚因缘。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出世间道者。凡有三种。一者罗汉。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从闻法。如说修行。有诸众生。免三恶道。受人天福乐。皆由闻法。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帝释天主问道:如您所说,保全生命并无功德,的确是这样。那么其余两条原因有什么功德呢?请您一并讲一下,开导我们这些尚不明了的人。野干回答:布施饮食能够救济人一天的性命,布施珍宝能够给予人一辈子福报,但是这会让对生死轮回、业因牵缠更加严重,说法教化称为法布施,能够让人脱离六道轮回。脱离轮回有三种人:一是罗汉,二是辟支佛,三是佛。这三种人都从听闻佛法,如法修行而证果。众生能够免除三恶道的苦报,享受人天福乐都是由于听闻佛法的缘放。因此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天帝白言。师今此身。为是业报应化身乎。野干答言。是罪业报非应化也。天人闻已。肃然惊怖。悲哀伤心。垂泪满目。更起修敬。白野干曰。我意谓是菩萨圣人应现济物。而今方闻罪业果报。未知其故惟垂哀愍。说其因缘。野干答曰。欲闻者善。吾今说之。忆念故世。生波罗捺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名阿逸多。刹利种姓。幼怀聪朗。好学是欲。至年十二。追随明师。在于深山。辛苦奉事。研精习学。翘勤不懈。师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灾异祸福。靡所不达。高才智德。名闻四远时阿逸多。伏自惟曰。今日之济。莫不由我尊师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难报。家既贫乏。无为供养。唯当卖身以报师恩。作是念已。长跪白师。弟子今者。欲自卖身以报师恩。其师答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五无所乏。子今何为。毁卖贵身。欲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辩才。当转教化天下人民。为法灯明教化之功。岂不足报我之恩也。幸可不须余举动也。时阿逸多。既是智人。不违师教。留住山中。乞食自存。

  帝释天主说:那法师您现在的身体是神通化现的吗?野干说:是罪业报应所致,并非化现。众天听了,甚感惊讶和悲哀,不禁泪流,更加恭敬。对野干说:我原以为是菩萨圣者为了度化众生而变化的形象,现在才知道是罪业报应。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缘故,望您慈悲,说说其中的因缘。野干说:你们这个要求很好啊,我现在就讲给你们听。我前世曾经出生于波罗奈波头摩城一个贫困的家庭,叫阿逸多,是刹帝利种性的贵族,聪明好学,十二岁跟随师傅在深山中勤奋学习,从不怠懈。师傅亦不分日夜地教授我学问、智慧,恰当地给予指导。经过了五十年,九十六种经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祸福都十分精通。其智慧学识名扬四方。那时阿逸多想: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于老师教化的功劳,难以报答。但是家境贫困没有能够供养的,只有卖身报答。想到这他向老师顶礼,说道:弟子想卖身供养师傅,以报答您的恩情。他的老师答道:我是山中的隐士,乞食就可以活命,没有什么缺乏的。你为什么要把自己高贵的身体出卖来供养我呢?以你的智慧才学应该可以教化天下人,做佛法明灯,教化的功德足以报答我对你的恩情。千万不要再动这样的念头了。阿逸多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违逆老师的教诲,仍然留在山中乞食生活。

  如是不久。国王崩亡。群臣集议。宣令国界。诸名学士。普召使集。令共讲论。谁得胜者。当立为王。时阿逸多。应召来集。与诸学士五百余人。七日之中。共捔试议。无有胜者。群臣欢喜。召婆罗门。拜阿逸多。绍为国王。时阿逸多。见是事已。忧喜交集。而作是念。若作王者。恐有憍溢。贪求快意。为民致患。死入地狱。受苦因缘。若不为者。家贫无禄。无以供养报师重恩。思计反覆。听当受之。为报师恩并养父母。思惟是已。宁受王位。受正位已。即遣忠臣。严驾宝车。幢幡曲盖。香花伎乐。百种饮食。就山迎师。还国供养。别立宫舍。七宝厕填雕文刻镂众彩杂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花果园林。流泉浴池庄校严好。以供养师。阿逸多王。与国臣民夫人采女。日日从师。受十善法。经一百年。

  过了没有多久,国王就去世了。群臣商议,宣告国人,召集所有才学之士,一起演讲辩论,获胜者就拥立他为君主。阿逸多也应召前来,和诸位饱学之士有五百人,在七天中共同辩论,没有能胜过他的。群臣十分高兴,召集婆罗门等贵族,礼拜阿逸多,拥立为王。阿逸多看到这样的情况,喜忧兼并,想到:如果作了君主,恐怕会产生骄慢习气,贪求快乐,导致人民的痛苦,死后还会堕入地狱,受诸痛苦。如果不做这个君主,自己家境贫困,无力供养师傅,报答他的恩情。思考再三,最后决定接受大家的拥立,为了能报答师傅,供养自己的父母,决心称帝。接受王位后,阿逸多王就派遣忠诚的大臣带领座驾马车,幢幅宝盖,香花乐舞,种种饮食,到山中迎接师傅,回到都城供养。另外建立庄严的七宝宫殿,雕花刻楼,绘画彩色来装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园林花果,泉水浴池一切完备,供养师傅。阿逸多王和举国臣民,夭人宫女,每日都跟从师傅受持十善法戒,这样过了一百年。

  尔时边境有二小国。其二小国王。共相怨疾。私立兵马。共相诛罚。经于多年。各不相得。其一国者。名安陀罗。一国名曰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诸群臣。集共议言。当作何方令得彼国。诸臣答言。阿逸多王。出生寒贱。虽居王位。寒意犹存。从昔已来。奉持十善。不犯外色。虽有宫女。其年并宿。如臣计者。检括国中。不问豪贱。选择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政。堪适意者。庄严香洁。遣忠良者。赍持重宝。并诸采女。往贡献之。若其纳者。当从王请。强兵百万。助往攻之。无往不伏。

  那时边境上有两个小国,互有仇怨,各自召集兵马讨伐对方,战乱多年双方都没有获胜。两个国家,一个叫安陀罗,一个叫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集大臣商议,让大家献计献策,用什么方法能够吞并占领对方。大臣们说:阿逸多王出身微贱,虽然身居王位,寒微之意尚有。身居帝位以来奉持十善,从不邪淫,虽然有宫女,一年当中也亲近不了几次。按我的想法,我们从国中挑选美貌可人,端正年少的女孩一百人,打扮漂亮,派遣忠诚使者,附带贵重宝物和秀女,前往贡奉。如果他接受了,请他派遣百万强兵,帮助我们攻打,一定可以攻克。

  即随其计。名女宝物。一时悉办。遣忠良臣。往奉献之。阿逸多王。得诸美女及珍宝物。甚大欢喜。问使者言。彼王奉我。如斯好物。欲望何报。使者白王。摩罗婆国。是大王所统。彼王顽嚚。不知化度。淫乱无道。不理国政。民被其毒。视之若怨。特从大王。请兵百万。助往伏之。奉献之诚。其正在此。王曰甚善。即令拣锐强兵百万。以送与之。安陀罗王。自拣国中。得百万人。一时相助。鸣鼓往伐。百日之中。斗战伤杀。人死过半。方得胜彼。摩罗婆王。悉被刑斩。及其宗族。数千万人。一时倾没。阿逸多王。既得诸女。意迷情惑。忘失本志。奢淫着乐。不理国政。众官群僚。相与作乱。良民之子。略为奴婢。风雨不时。饥饿满道。异方怨敌。遂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是失国。遂致亡没。

  于是按照这个计策,宝物美女很快备好,派遣使者前去奉献给阿逸多王。阿逸多王得到众多的美女宝物后十分高兴,便问:你们大王送给我这么好的礼物,想要有什么报答呢?使者禀告说:摩罗婆国是大王管辖统治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国王十分奸诈狡猾,不知化度国民,自己荒淫无道,不整顿国政,人民被他毒害,看到他犹如敌人一样。所以特地请大王派遣百万强兵,协助我们降伏他。我们奉献宝物秀女表示诚意,正是这个缘故。阿逸多王说:很好。遂即派遣精锐兵士百万众。安陀罗王也从自己国中派遣百万人马,一起合力前往讨伐。经过一百天的战斗,伤亡过半才获胜,摩罗婆王和其宗族都被杀死,数千万人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阿逸多王自从得到了众多美女,情意迷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初衷。奢侈荒淫,贪诸享乐,不理国政,百官群臣竟相作乱,抢掠百姓为奴,风雨不调,饥民遍野,他国乘机前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此亡国,自己也死了。

  从是死已。生地狱中。身被楚毒。缘前学问智慧力故。即识宿命。心自悔责。改恶修善。须臾之间。地狱命终。生饿鬼中。复识宿命。即悔复过。修念十善。须臾之间。饿鬼中死。生畜生中。受野干身。智慧力故。复识宿命。改往修来。奉持十善。复教余众生。令行十善。近逢师子。当时怖惧。堕丘井中。开心分死。冀得生天。离苦受乐。由汝接我。违失本愿。方经辛苦。何时当免。是故我说。汝济我命。无功夫也。

  阿逸多王死后堕入地狱,受到种种痛苦茶毒。由于前世学问智慧的力量得知宿命,忏悔自责所做罪业,立即从地狱命终,生到饿鬼道。在饿鬼道中仍能得知宿命,忏悔罪业,修十善业。便立即从饿鬼道脱离,投生道畜生道成为野干。由于智慧的力量,仍然知晓前世宿命,改过修行,奉持十善,也教化同类修行十善业道。这次遇到狮子捕食,一时恐惧坠落井中,安心待死,希望离苦得乐,往生天界。由于你们救我出井,让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经受的辛劳痛苦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所以说你拯救我的性命是没有什么功劳的。

  天帝难曰。如尊语者。善人求死。是事不然。何以故。师在井底。若不入衣则不得出若不得出。自不得生。今所缘得生。由师入衣。是故当知。非不欲生。云何说言不贪生耶。野干答曰。吾今所以入衣之意。正为三事。大因缘故。何谓为三。一者入衣。不违天帝本志愿故。夫人违志。不果所愿。则致大苦。施人苦恼。在在所生。所愿不果。所求不得。所向不得。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二者入衣。见诸天意。欲得闻法。欲为诸天。宣通正法。不吝法故。如当不说则为吝法。吝法之罪。世世所生。聋盲喑哑。诸根闭塞。生于边地。痴騃无智。虽生好处。情顽闇钝。所学不成。学不成故。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譬如世人。因其前世。布施修善。福德因缘。今生为人。所愿从心。富有财物。贫者求乞。悭心吝惜。不肯施与。悭贪果报。生饿鬼中。常患饥渴。裸形无衣。冬时寒冻。身体破裂。暑时大热。无依荫处。如是苦恼。数千万岁。饿鬼罪毕。生畜生中。食草饮水。痴无所知。或食泥上。污露不净。悭贪罪故。受报如是。吝法之愆。亦如此焉。三者入衣。正为宣传通法化耳。利益天人。令开悟故。名为法施。功德无量。为是等故。非求生也。

  帝释天主说:尊者所说善人欢迎死亡怕是不对,为什么呢?法师在井底,如果不投入我们垂下的天衣就无法出来,也就不能得救。您之所以得救是因为法师自己的主动。可见并非不愿继续您的生命,怎么说不贪恋生命呢?野干说:我之所以投衣得救是为了三个重要缘故。第一个缘故是为了不违背帝释天主您的愿望。违背他人的良好意愿,导致其不能实现,会受苦报。给他人带来苦恼,生生世世自己所希求的愿望都得不到实现,等于是给自己苦恼。并非为了贪恋生命。第二个缘故是见到诸位天人是想听闻佛法,为了给大家宣讲正法,做法布施的缘故。如果应当说而不说就是吝啬佛法智慧,这样的果报是生生世世盲隆黯哑,六根不灵,生活在偏僻的地方,没有智慧。虽然所处的地方是不错,但是心智不开,学什么都不能成就。这也等于是给自己带来苦恼。并非是为了贪恋生命。就如同世人由于前世布施修善,由于福报得生为人,各种愿望都得到满足,拥有众多财富。有贫困的人来乞求施舍却因为吝啬的心不肯布施,贪吝的果报会转世生于饿鬼道中,时常饥渴,冬日没有衣物御寒,夏天没有阴凉避日。这样痛苦的日子要数千万年才能结束,然后转生到畜生道,吃草饮水,愚痴无知。或在污秽的泥泞中进食。贪吝佛法智慧的罪过就是这样。第三个缘故是为了教化宣说佛法,利益一切天人大众,另大家智慧增长,这是法布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天帝问曰。教化功德。其福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宣传正化。能令众生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缘是功德。转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识宿命。若生天上。为诸天师。若生世间。为金轮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为人王。治以正法。常识宿命。识宿命故。心不放逸。人居尊宠。受五欲乐。多有魔事。来相沮坏。令人意惑。造起恶业。虽复失行。受恶报时。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乐。智慧光明。渐渐增长。成菩萨行。至无生忍。是故佛说。教化之功。其福无量。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诚如尊教。我等诸天。今日始知财施法施功德因缘差别之相。其财施者。譬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随所行处。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复如是。本修习故。智慧明了。复以慧明。除众生闇。

  帝释天主说:请您说说宣讲佛法,教化众生的福报是什么。野干答道:宣讲正法,能够让人们知道有来生后世,作善会得福,作恶会受报,修行可以得道。由此功德后世会智慧明达,了知宿命。如果转生天界就能成为大人的导师。如果生在人间就是转轮圣王,用十善教化天下人民。如果是国君,会以正法治理国家,通达宿命。因为了知宿世因缘,心不会放逸。身居尊贵,享受五欲快乐就会有魔事扰乱毁坏,让人迷惑造作恶业。一时犯错受到恶报的时候,由于智慧力的缘故能够迅速兔除苦报,转生天界,智慧光明会逐渐增长,成就菩萨道,所以佛说教化的福报无量无边。帝释天主听后十分喜悦,说道:好啊,好啊。就像您说的,我们这些天人,今天才知道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区别。财布施如同豆绿大的灯光在很小的房间中,法布施如同太阳的光芒照耀天下一切,所到之处黑暗消失,因为日光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能够照耀一切事物。老师您今天也是这样,由于从前修习正法,智慧通达,现在又以智慧光明解除众生愚痴的黑暗。

  于时天帝。说是语已。八万诸天。咸然起立。正服修敬。长跪合掌。白野干曰。愿尊垂愍。授十善法。多所饶益。利安众生。亦令和上功德转增。答曰善哉。宜知是时。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当忏悔。净身口意。何谓身业。杀盗邪淫。何谓口业。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何谓意业。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事。禁身口意业。不犯众恶。名为十善。恣身口意。造众恶业。名为十恶。一心丹诚。悔除十恶。十恶灭故。身口意净。三业净故。名为十善。

  帝释天主说完这番话后,八万天人都肃然起立,端正衣服,恭敬顶礼,向野干说:愿您慈悲传授我们十善法戒,能够利益安乐众生,也让您的功德增长。野干回答:太好了,这正是时候。然后开始讲道:受戒的方法先要忏悔,清净身口意。什么是身业?就是杀生、偷盗、邪淫。什么是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口业。什么是意业?就是嫉妒、嗔恚、骄慢、邪见。严禁身口意造作这些恶行就是十善。放纵身口意造作恶业就是十恶。一心诚恳,忏悔罪业,不做十恶,身口意自然清净。三业清净称为十善。

  天帝问曰。十善之功。果报云何。野干答曰。曾闻佛说。人行十善。十恶果报。生六欲天。七宝宫殿。五欲自然。百味饮食。寿命无量。父母妻子。六亲眷属。端政净洁。欢喜快乐。假令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尽。还生天中。福报转胜。不同世人十善报也。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难可护持。不嗔戒者。先须方便行于慈心。然后能得成不嗔戒也。世人行慈。难得久停。如刀斫水。随破随合。持不嗔戒。亦复如是。嫉妒戒者。发有时节。云何时节。见他得利见他使乐。见他端政见他勇健。见他聪明。见他修福。以要言之。一切胜事。尔时其心。方生嫉妒。是故当知。嫉妒之心。发起有时。其憍慢心。起亦有时。见愚痴者。心起憍慢。见丑陋人。见不净人。见贫穷人。以要言之。聋盲跛瘘。诸根不具。夷蛮胡虏。憍慢之心。见时方起。是故当知。不憍慢戒。发起有时。是故世人。心戒难持。虽复强持。乍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报。虽受天福。不如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禄相好。巍巍第一。识宿命事。皆亦如是。是故当知。天人修行十善果报。胜于世人。

  帝释天主又问:十善业有什么果报呢?”野干回答:曾经听佛说:如果人奉行十善业道,将来会转生六欲天,居住七宝宫殿,五欲享乐自然而有,不用劳作。多种饮食可以享用,寿命无极。父母妻子,亲戚眷属都端正清洁,在一起快乐欢喜。如果天人奉持十善业道,天上福报享尽,还会转生天界,福报更胜从前。和人间十善的果报不同。为什么呢?凡人修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

  不嗔恚需要先修习慈悲心,然后才能成就不嗔恚的戒律。人间行慈悲心很难持久,如同用刀斩水,随破随合。护持不嗔恚戒律也是这样。

  不嫉妒戒发作的时候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见到他人得利,见到他人快乐,见到他人相貌端正,身体强健,智慧聪明,见到他人修道得福,总之是一切好事,这个时候才会有嫉妒心。所以嫉妒心发作是有特定时节条件的。

  骄慢心起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见到愚痴人,丑陋的人,贫穷的人,污秽的人,总之聋盲瘸瘦等残废人,少数民族,野蛮人,骄慢的心才会升起。所以骄慢心发作也是有其时节条件的。

  因此世间凡人的心戒难以护持,虽然强行把持,总是经常忘记。普通人修持十善果报,虽然可以获得大人福报。但是不如天人修持十善,其光明神通,饮食福禄的福德好。知晓宿命的能力也更胜一筹。所以天界修行十善的果报胜过人间。

  天帝白曰。如尊所说。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为护持。天人亦尔。嫉妒嗔恚。憍慢邪见。如是等心。未曾不有。云何福报胜世人耶。野干答曰。天人虽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薄福。乐少苦多。烦恼心重。天帝白曰。诸天昔来。习乐心粗。犹若猿猴。今持十善。后脱废忘。亏犯之时。当云何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人行十善。若有犯失。行恶业者。当就贤明。福德之人。随所犯事。发露忏悔。更从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谷苗。烦恼如草。草与正苗。互共相妨。欲长苗故。当除草秽。谷苗净故。收实必多。谷实多故。终无饥乏。

  帝释天主向野干说:就像您说的那样,凡人修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天人也是这样啊,嫉妒嗔恚,骄慢邪见。这样的心也是有的。怎么说福报胜过人间呢?野干说:天人虽然也有,但是不同于人间。为什么呢?天人福报好,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福报薄,乐少苦多,烦恼心重。

  帝释天主问道:诸位天人的习气享乐心重,如同猿猴一样,现在修持十善,以后如果不慎违犯了,该怎么办呢?

  野干回答:曾经听闻老师说:人修行十善,如果一时毁犯,作了十恶业,因该向贤明福德的人,把所做的事情表白忏悔。然后重新受持十善。这样就不会缺失戒律。为什么呢?十善法戒,如同秧苗,烦恼就如同杂草,相互妨碍。应当铲除杂草,纯是秧苗自然会有好的收获,有了好的收成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尔时天帝及八万诸天。闻是事已。甚大欢喜。不复忧虑福尽无常受恶趣报。伏自惟曰。行善功德。虽无苦报。然有生死。不免无常。兼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怀嫉妒。为作留难。忘失善道。令造恶业。恶业因缘。应受苦报。白野干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乱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发菩提心。修菩萨业。魔王波旬。不能沮坏。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识宿命。识宿命故。不起恶业。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无生忍故。于道不退。远离生死。忧恼苦患。天帝白曰。修菩萨道。应行何法。野干答曰。曾闻师说。求佛道者。从元而起。先当广学诸法因缘。解因缘故。信心坚固。信根力故。能起精进。精进力故。不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之心。无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总摄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帝释天主和诸位天人听了如此正法,十分高兴。不再忧虑天福享尽后堕落到三恶道。大家又思维:修行十善的功德虽然没有苦报,但是依然会有生死,不能免除无常,还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中嫉妒,想办法制造困难,让人忘记善业,造作恶业,这样就会有苦报。于是又向野干问道:修行什么功德能够不死,不让魔王惑乱呢?

  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道,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王波旬不能破坏。是因为心不迷惑的缘故。生生世世智慧明了,知晓宿命,能知晓宿命就不会做恶业,心清净的缘故,证得无生法忍,道业不退。远离生死过患。帝释天主说:菩萨道应该怎样修呢?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求佛道的人从根本上来说先要广泛学习诸法因缘,明了因缘果报,信心就会坚固。信心坚固自然会精进修行,不造一切恶业因缘。纯善的心不再放逸,智慧就会成就。这包括了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天帝问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义弘深。非是粗怀卒能得了。云何得入菩萨道行。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修菩萨道者。先以方便。调伏诸根。何谓方便。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名方便。调伏诸根。天帝白曰。六波罗蜜。其义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二者守善。不行恶故。三者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四者精进修行。道业不懈退故。五者收摄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习智慧。照除烦恼无明闇故。是则名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调伏诸根。

  帝释天主说:如您所说,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其含义广大深远,不是我们狭小的智慧所能明了,怎样才能开始修行菩萨道呢?

  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过,修行菩萨道要用善巧方法调伏六根。什么是善巧的方法呢?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调伏六根的善巧方法。

  帝释天主说:请您讲一讲六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野干回答说:第一是布施,对世间物没有眷恋和痛惜,能够破除贪吝的心。第二是持戒,不做恶行即是持戒。三是忍辱,遭遇恶事而不怀报复是为忍辱。四是精进,修行道业而不怠懈退悔为精进。五是掸定,收摄自心,不起邪念。六是般若,修习般若智慧破除烦恼无明。这六波罗蜜的善巧方便之力可以调服六根。

  复有四事。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天帝问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政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成就四事。名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连前六度。名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总摄一切菩萨道行。

  还有四种方法可以制服六根,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舍心。这四种称为四无量心。

  帝释天主问道:怎样施行慈心呢?野干说: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得其所。

  什么是悲呢?见到众生因为无明爱渴,造作生死业缘,轮转五道,受苦无休,不能解脱,所以不能懈怠,应该精进修习智慧,速证佛果。成佛后用智慧光明破除众生无明黑暗,令见光明,免除种种痛苦,业因缠绑。虽然没有成佛,凡是所做的一切善业都回向众生,愿其安乐,众生罪业,我来代替,这是悲心。

  什么是喜呢?如果见到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佛果,一定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见到他人欢乐,自心亦喜,见到貌美端正的人,勇敢健壮的人,以及富贵的、有智慧的人,见到有慈悲心的人,孝顺的人,总之一切善人,都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这是喜心。

  什么是舍呢?凡所做一切功德,有恩于人,不希望得到现报,不希望此生得报,也不希望将来的回报,这是舍。

  这四件事做到了,叫做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慈心也无量无边,悲心、喜心、舍心同样无量无边。所以叫四无量心。加上前面六波罗蜜,称为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包括了一切菩萨道的修学。

  时天帝释。闻野干说十善行法功德因缘。复闻菩萨行菩提道因缘义趣。疑网结解。欢喜踊跃。充遍其身。即与八万侍从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白野干曰。弟子今日。八万诸天。一心同时。发菩提心。如和上说。菩萨道行。当具奉行。唯愿和上。随喜听许。野干答曰。宜知是时。斯则是其本心所望。

  帝释天主听道野干解说十善法的功德因缘和菩萨道修学无上菩提的法要,解开了众多的疑问,欢喜雀跃,身心畅快。同八万天人一起恭敬礼拜,合掌致敬,向野干说:弟子和八万天人今日共同发菩提心,奉行修学法师所教授的菩萨道,请您同意印可。野干回答:这正是时候,也正是你们所真心希望的。

  于是天帝。白野干曰。和上饮食。法用云何。唯愿教示。当设供养。野干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闻。何以故。罪业因缘所食之物。极是不净。形似畜生。不异饿鬼。幸可不须问其所食物。天帝白曰。和上饮食。好亦当示。恶亦当语。弟子今当随所便宜施设供养。野干答曰。常食师子虎狼屎尿。及食冢间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脱不能得。如斯之食。饥穷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报。从生至死。虽食不净。未曾充饱。时天帝释及诸天众。闻野干说饮食之相。悲哀感结。涕泪伤心。白野干曰。弟子现欲施设供养。如师言者。所愿不果。非可如何。今还天宫。当作何方报师重恩。野干答曰。汝等今者。从我闻法。还于天上。展转教化。开悟诸天。不问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报我。亦报一切诸佛之恩。随所教化。而自增长诸天福德。何况教化。开悟多人。功报无量。

  帝释天全向野干请问:请告知我们法师的饮食如何,我们好为您准备。

  野干回答:我所吃的东西说出来不堪入耳,因为罪业的缘故所吃食物十分肮脏,表面象是畜生,其实如同饿鬼。不要再问我吃什么了。

  帝释天主问:您的饮食好也罢,坏也罢,跟我们说一说,弟子今天应当尽可能供养您啊。野干回答:经常吃的是虎狼屎尿,死尸遗骨。粗鄙的臭皮囊有时连这样的食物也不能得到,要以泥土充饥。罪苦的果报,让我从生至死虽然所吃食物如此不净,依然无法饱足。

  帝释天主和诸位天人听了野干所说饮食的情况无不悲哀落泪,感慨不已。大家向野干说道:弟子们想为您准备饮食的愿望现在看来是不能实现了,这该怎么办好呢?现在我们返回大宫,怎样才能报答师傅的恩情呢?野干回答:你们今天到天宫,把从我这里听闻的佛法辗转教化其他天人,无论是男是女,只要有一个人能够信受奉行,不仅报答了我,而且报答了一切诸佛的恩情。你们能够教化他人,自己的福德也会增长,更何况能够辗转开悟更多的人,功德无量。

  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还天宫。未审和上何时当舍此罪报身得生天堂共相见也。野干答曰。限至七日。当舍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为诸天人求佛道故。天帝白曰。如尊教者。弟子眷属。于忉利天。福尽命终。皆应生彼兜率陀天。与师相见。奉侍教授。誓如今也。说是语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于是别去。诸天去已。于时野干。不离本坐。一心专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终。生兜率天。为天王子。复识宿命。复以十善。教化诸天。

  诸位天人起立向野干说:弟子们今日回归天宫,不知法师您什么时候能够舍弃此罪报之身,上升天界和我们相聚呢?

  野干说:七天之后应该舍弃此身,得生兜率天,你们也可以发愿往生此天,因为兜率天中,有很多菩萨为了天人学习佛法的缘故而说法教化。

  帝释天主说: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教诲,忉利天命终之后发愿往生兜率陀天,和您相见。奉侍您说法教化,就向今天一样。说到这里以散播天花供养,回归天界。诸位天人离去之后,野干不离座位,一心念十善法,不求觅食,七天之后,命终生于兜率天,为天王子。仍能了知宿命,并且以十善正法教化诸天。

  佛告王曰。尔时野干。即我身是。时天帝释。舍利弗是。时阿逸多。教授大师。忧波达者。弥勒是也。八万诸天者。今娑婆国土。八万菩萨不退者是。佛言大王。忆念往昔。从初发意。修菩提行。乃至无生。于其中间。常与弥勒舍利弗等。为求法故。勤加精进。不顾躯命。追逐明师。亲近奉侍。研精学问。成就智慧。智慧力故。于五道中。随所生处。教化成就。无量众生。令得度苦。至今成佛。皆由波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结习因缘。成等正觉。复以智慧。于娑婆国土。教化众生。度三有苦。是故我说波若智慧。有四名义。

  佛告诉波斯匿王说:那时的野干就是我,而帝释天主就是舍利弗。而阿逸多的师傅忧波达就是弥勒菩萨。八万天人就是婆婆国土八万不退转菩萨。大王,回忆以前,从开始发心修行菩萨道,直至获得无生法忍不退转位,在这中间,常常和弥勒菩萨,舍利弗等人,为了佛法而精进不懈,不顾身命,追随明师,朝夕亲近,精研学问,成就智慧。智慧的力量能够让处于轮回之中的人,随其所在教化无量众生,得离诸苦。直到成佛,无不是由般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习气因缘,成无上正觉。又以智慧在婆婆世界教化众生,脱离众苦。所以我说智慧有甘露、良药、桥梁、大船这四种含义。

  三时行善

  时波斯匿王。及其眷属。闻佛说已。心意开解。更起作礼。欢喜踊跃。倚立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来见佛。快得善利。听佛说法。不知疲懈。所以者何。世尊先说。四真谛法。十二因缘。出世间道。情根钝故。慌慌不解。以不解故。身体疲懈。今闻佛说菩萨行法。虽未全解。心甚爱乐。渴仰欲闻。情无厌足。弟子今欲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唯愿世尊哀愍听许。教示菩萨所行法度。当如说行。

  波斯匿王和其眷属听闻佛所讲述的故事后豁然开朗,欢喜万分,于是顶礼世尊,合掌说道:“今日见佛得到了十分殊胜的利益。听佛说法却不知道疲倦。世尊从前讲述四圣谛、十二因缘、出世间道业,由于我们根基迟钝而茫然不解。因为不了解,所以身体疲倦。今天听到佛说菩萨道业,虽然没有完全了解,但是兴趣盈然,很愿意听,尚未满足。弟于今天愿发菩提心,求无上正觉,愿世尊能悲憨允许,并为我们开示菩萨修行的法要,我们好遵照修学。

  佛告王曰菩萨法行。如上所说。身口意业。十善道行。十波罗蜜。总摄一切助佛道法。汝能行乎。王曰如世尊说。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难得护持。当云何受。令不漏失。

  佛告诉波斯匿王:如前所说,菩萨道业是身口意奉行十善业,包含一切助道因缘的十波罗蜜法,你能奉行吗?波斯匿王说:世尊所说的十善法中,心道中的不贪、不嗔、不痴难以护持,怎样才能作好呢?

  佛告王曰:世人心粗。譬如猿猴。为诸烦恼风所动转。是故欲行十善道者。不得迟久。欲修十善。当限三时。何谓三时。从晨至食。名为上时。经一食顷。名为中时。行百步时。名为下时。受十善法。随其所堪。于一时中。将护其心。坚持三戒。无令漏失。是则名为修行十善。

  佛告波斯匿王说:世间的人心意粗鄙,如同猿猴一样不能安定,被种种烦恼所驱使,没有停歇。所以修行十善业道总是不能持久。要想奉行十善业道,应该以三种时间为限。是那三种时间呢?从清晨到中午名为上时,一顿饭的功夫名为中时,行走百步的时间叫下时。修学十善法的人随自己所能接受的程度,任选一时,在此时间内护持自己的心念,坚守不贪、不喷、不痴的戒律,令不缺失。这样就是修习十善法了。

  王曰:如世尊说。限三时持十善行者。其功盖微。云何生福。佛告王曰。人修十善。时节虽促。功报弥广。何以故。心道三戒。难守护故。虽少时持。果报无量。譬如有人于百年中积聚薪草。以火焚之。须臾灭尽。是故当知。少时修善。能灭无量恶业重罪。又如攒火。加勤用力。须臾得火。火之功力。能烧天下草木丛林。须尽乃息。大王当知。人修十善。亦复如是。须臾之功。能灭无量恶业重罪。能令行者。起菩提芽。萌芽成故。渐渐增长。至成佛果。?

  波斯匿王说:如您所说,限三时行善,功德应该很小,怎么能够产生福报呢?世尊答道:人修十善,虽然时节短促,但是功德却很广大。为什么呢?心道三戒难以护持的缘故,所以即使是很短的时间也会有无量的果报。如同有人积攒了百年的柴草,被火一烧,片刻就会消失。虽然行善的时间短,但是能够灭除无量的恶业重罪。又如钻木取火,需要很用力,但是等得到火后,这一点火苗可以把天下的草木丛林点燃,直至焚烧尽灭。您应该知道,人修行十善也是这样,片刻修行可以除灭无量劫恶业重罪,能够让人生出菩提的萌芽,有了萌芽,渐渐成长,就会结出无上正觉的佛果。

  王闻是已。更起作礼。甚大欣庆。得未曾有。白世尊曰。弟子今者。大得善利。所以者何。闻世尊说。修十善道。功德因缘。能令众生成菩提芽。弟子今者。志乐菩提。当勤修行。心不退却。佛说是时。随从王者。群臣吏民。后宫夫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人非人等。五千余人。皆发无上菩提道意。

  波斯匿王听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欢喜激动,向世尊顶礼说:弟子今天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因为听闻佛说的修行十善的功德因缘。能够让人出生菩提萌芽,弟子从今开始,以无上正觉为志向,勤奋修行,心不退转。波斯匿王这样说的时候,跟随来的大臣官吏,后宫嫔妃,以及在场的四众弟子,天龙鬼神,非人众生等共五千余人,都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石女因缘

  尔时波斯匿王。国大夫人。出入行来。常使四人。名扇提罗(扇提罗者汉言石女无男女根故名石女)。最大筋力。令此四人。担皇后舆。皇后所乘。七宝辇舆。留在祇洹精舍门外。敕诸黄门。令守护之。黄门转令四扇提罗。守夫人舆。其身自往佛边听法。扇提罗等。各于舆下。睡眠不识。时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宝辇舆一摩尼珠。尔时黄门。暂出看舆。不见宝珠。心中惶怖。惧夫人责。问石女言。使汝守舆。何故偷珠各各答言。实不偷也。黄门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彻骨。时有一石女。自审不偷横受楚毒。奔走逃突入精舍中。称怨大唤众皆闻之莫知所由。

  波斯匿王和皇后出宫的时候经常用四名力气很大的石女抬轿。皇后所乘的轿子有七宝装饰。这一次被留在世尊精舍的门外,让太监看守。太监就转命四名石女守着轿子,自己跟随听佛讲法。这四名石女睡着了,有人偷了轿于上的一颗摩尼宝珠,她们也不失道。这时太监不放心,出来察看。发现轿子上的宝珠没有了,心中十分害怕皇后斥责,便问石女说:让你们看护轿于,你们怎么监守自盗偷宝珠呢?这些石女都说:不是她们偷的。太监发了脾气,用鞭子抽打石女,痛彻骨隋。其中有一名石女觉得自己没有偷窃宝珠而被鞭打,便逃入世尊讲法精舍,大声喊冤。大家听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佛语阿难。汝可出往彼黄门所。无令横鞭无过之人。何以故。此四石女者。乃是皇后前世之师。自无过罪。何以横鞭。自造后世恶业因缘。是时皇后。闻佛此语。即起恭敬。合掌白佛。如世尊说。四担舆石女。乃是皇后前世时师。迷意不解。惟愿世尊。说其因缘。令诸会众普得闻知。佛告皇后。唤石女来。于世尊前。验其虚实。皇后奉命。即遣黄门。摄之将来。时四石女。见佛叩头啼哭。长跪合掌。白世尊曰。实不偷珠。有何因缘。横罗此罪。鞭打楚痛。身体破坏。世尊告言。罪业因缘。自身所造。非父母为。非从天堕。人行善恶。受苦乐报。如响应声。贪现前利。心行邪谄。不知后世累劫受殃。夫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王叉手白佛。前后说法。皆有因缘。令四石女。先世本业有何因缘愿佛为说。开悟盲冥多所利益。众人蒙祐。

  佛对阿难说:你去到太监那里让他不要鞭打没有过错的人,这四名石女是皇后前生的老师,没有犯什么错,为什么要鞭打她们呢?这会造作后世的恶业因缘。皇后听到佛说这话,于是恭敬起立,合掌问佛:世尊所说这四名抬轿石女是我前世的老师,我十分迷惑,请您说说其中因缘由来,让大家都能明了知晓。佛告诉皇后:你召唤石女进来,在我面前可以验证虚实。皇后就命令太监把四名石女传来。四名石女见佛后,叩头啼哭,顶礼世尊说:实在不是我们偷了宝珠,因为什么缘故而遭此痛苦,鞭打加身呢?世尊说道:罪业的因缘是自己所造,并不是父母所为,更不是从天而降。人们造作善恶之事,就会有苦乐报应,就如同喊话回声一样如影随形。为了贪得现前的利益而做奸邪欺骗的事情,却不知后世多生多劫会遭受苦报。恶从心生,却是自己的敌人,如同铁器生锈,腐蚀其形。波斯匿王向佛致礼问道:世间的事情都有前后因缘,这四名石女前生有什么因缘请佛说一说,开导我们这些无知之人,利益大众。

  佛告王曰。欲闻者善。着心谛听。吾今说之。佛复惟曰。今我法中。有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违。或为利养钱财饮食。或为名誉要集眷属。或有厌恶。王法役使出家为道。都无有心向三脱门。度三有苦。以不净心。贪受信施。不知后世。弥劫受殃。偿其宿债。为是等故。岂得不说。

  佛告诉波斯匿王说:你们想听其中的来龙去脉那很好,我现在就讲,你们用心听。世尊又重申:在我的教法之中,有一些出家比丘,言行不一,心口不一,为了名闻利养,钱财饮食,招募徒众,或者为了逃避国家规定的役制,才出家修道。根本没有志向解脱,度化众生的愿望。以此不净心享受信众布施,却不知道后世多生多劫受到罪报,偿还业债。为了这个缘故我怎么能不说呢?

  佛告王曰。忆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一大国。名裴扇阇。有一女人。名曰提违。婆罗门种。夫丧守寡。其家大富。都无儿息。又无父母。守孤抱穷。无所恃怙。婆罗门法。若不如意。便生自烧身。诸婆罗门。时时共往到提违所。教化之曰。今身之厄。莫不由汝前身罪故何谓为罪。不敬奉事诸婆罗门。又不孝顺父母。夫婿复无慈心。养育儿子。有是罪故。致令今身抱孤守厄。汝今若不修福灭罪。后世转剧。堕地狱中。当尔之时。悔无所及。

  佛告诉波斯匿王:在多劫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国家,名叫裴扇阇。有一个女人叫提违。是婆罗门种姓。丈夫死后守寡,她的家里很富有,但是没有儿于,也没有父母。孤独一人,没有依靠。婆罗门教中有种方法就是如果有了什么不如意,就自焚烧身。这时有一些婆罗门教士经常一起到提违的住处,劝他说:现在所受的苦报灾祸都是由于前世造作罪业的缘故。什么是罪呢?不尊敬奉侍婆罗门教,不孝敬父母丈夫,又没有养育儿子的慈悲之心。有这样的罪过,才让你遭受孤独一人的痛苦。如果不修福灭罪的话,后世的苦报会更加痛苦,堕落到地狱当中。那时后悔就晚了。

  提违问曰。当作何福。得灭罪耶。婆罗门曰。灭罪二种。其罪轻者。手自髡头。香汤洗浴。入天庙中。忏悔辞谢那罗延天。请婆罗门。足一百人。施设饮食。设饮食已。以乳牛百头从犊子者。嚫婆罗门。然后罪灭。所以者何。诸婆罗门。修净梵行。不食酒肉五辛葱蒜。唯仰牛乳。以为食资。令施主檀越灭罪生福。世世所生。所愿从心。汝今罪重。应以家中一切所有诸珍宝物。布施五百大婆罗门。诸婆罗门得布施已。当为咒愿。令汝后生常得大富。欲灭罪者。于恒水边。积薪自烧。诸婆罗门。当复咒愿。令汝前身所造一切轻重过罪。一时灭尽。后世更生。无复余殃。父母兄弟夫婿儿子。寿命无量。快乐无极。于是提违。便许可之。决定开心。当自烧身。便敕家奴。将十乘车。入山伐樵。规以自烧。

  提违就问:那要怎样才能修福灭罪呢?婆罗门教士说:灭罪有两种方法,一是罪过轻的,剃除头发,洗浴清洁,到神庙中忏悔,乞求那罗延天,请一百名婆罗门教士吃饭饮食,然后用哺乳的奶牛百头供养婆罗门教士才能灭除罪业。为什么呢?婆罗门教修行梵行,不吃酒肉五辛葱蒜,只饮牛奶。以奶牛做供养能让施主除灭罪业,获得福报,生生世世心想事成。你现在的罪业很重,应该以家中的一切珍宝布施五百名大婆罗门教士,诸位婆罗门教土得到布施后会为你祝福,诵咒祈祷,让你后生得到大富的果报。如果要灭除罪业,应该在恒河边自焚。诸位婆罗门也会为你祈祷,让你所有的轻重罪业全部灭除,后世不会有痛苦的果报。父母兄弟丈夫孩子都会长寿,快乐无量。于是提违便同意了,执意决定自焚灭罪,于是便让家奴用十辆车到山中砍伐木材,准备自焚。

  尔时国中。有一道人。名钵底婆(齐言辩才)。精进持戒。多闻智慧。常以慈心。教化天下。令改邪就正舍恶修善。传闻提违欲自烧身。心生怜愍。往诣其所。问提违言。办具薪火。欲何所为。提违答言。欲自烧身灭除殃罪。辩才答曰。汝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苦烧身。安能灭罪。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这个国家中有一位得道之人,名为钵底婆。持戒精进,多闻智慧。常以慈悲心教化天下人民,让其改恶从善。听到提违要自焚的消息,于是心生怜悯,来到她的住所,问提违说:你砍伐木材,是要干什么啊?提违回答说:想要自焚来灭除罪业。辩才回答说:你的罪业是跟随精神而有,不是在身体里,如果自焚,白白受了焚烧的痛苦,却是不能灭除罪业。人的富祸由心而起,心念善则受善报,心念恶则受恶报,心念痛苦欢乐,受到的果报也是一样。 就如人饿死,那么就会做饿鬼,苦恼而死的人就会受到苦恼的果报。欢喜而死的人就会受到欢喜的果报。安隐快乐的人死后也会有相同的果报。你现在怎么能在苦恼中想求灭除罪业,希望得到善报呢?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复次提违。如困病人。为苦所逼。若有恶人。来至其所。呵骂病人。以手抟耳。于意云何。尔时病人。宁有善心。无忿恼不。提违答言。其人困病。未见人时。常怀忿恼。况被抟耳。而当无忿。辩才告曰。汝今如是。先身罪故。守穷抱厄。常怀忧恼。复欲烧身。欲离忧恼。当可得不。如困病人。得人呵骂。尚增苦恼。百千万倍。况自烧身。猛炎起时。身体焦烂。气息未绝。心未坏故。当尔之时。身心被煮。神识未离。故受苦毒。烦闷心恼。从是命终。生地狱中。地狱苦恼。尤转增剧。百千万倍。求免甚难。况欲烧身求离苦也。复次提违譬如车牛厌患车故。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扼其项领。罪未毕故。人亦如是。假令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之中。八万过死。八万更生。过一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过烧身。欲求灭罪。何有得理。

  再者,提违,就说那在病痛之中的人吧,被痛苦所折磨,如果有怀有恶意的人呵斥辱骂这个病人,用手撕扯他的耳朵。那么你想这时病人的心里会快乐吗,会没有愤恨的心吗?提违回答,病人在病痛中,没有见到人的时候都常常恼怒,何况被人撕扯怎么会没有愤恨心呢?辩才说:你现在也是一样啊。前世的罪业造成你孤独一人,常常苦恼忧愁,还要自焚来脱离苦恼,不就是这样吗? 如同病人痛苦之中遭到辱骂呵斥,苦恼会增加百千万倍,何况自焚,火焰生起的时候,身体焦烂,气息还没有断绝,神志尚清。这时身心被火焚烧,但是神识却没有离开身体,受到痛苦茶毒,内心苦恼,这样命终之后会转生地狱之中。地狱中的苦恼会增加百千万倍。想要脱离难上加难。何况要用自焚来脱离痛苦呢! 还有,提违,如同牛讨厌所拉的车一样,想方设法让车损坏脱离痛苦,但是这辆车坏了,下一辆还会套在它的脖子上。这是因为罪业没有完结的缘故啊。人也是这样,假如烧坏了一个身体,罪业因缘仍然存续,没有消灭。如同阿鼻地狱中被火焚烧的罪人,一天之中会被烧死八万次,但又会八万次活过来,经过一劫这样的罪业才完毕。更不要说你希望自焚一次就可以灭罪了,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呢?

  尔时辩才。种种因缘。为说正法提违女人。心开意解。改志易操。烧身意息。白辩才言。当设何意。令得灭罪。辩才答言。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汝今幸有欲灭罪意。自有方便。我能令汝不费一钱。乃至不经毫分之苦。灭除殃罪。现世安隐。后更生处。善愿从心。提违闻已。心大欢喜。忧怖即除。如重罪囚蒙赦欲。出即起修敬。礼拜问讯。即敕婢使。为敷高座。[毯-炎+瞿]毹毾[毯-炎+登]。锦绣綩綖。严饰第一。散花烧香。劝请辩才。令登高座。辩才受请。即升高座。提违女人。即率家内奴婢眷属五百余人。围绕辩才。叩头恭敬。合掌而立。

  辩才以种种比喻为其讲说正法。提违觉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改变了主意,不再自焚。于是请教辩才说:应该怎样才能灭除罪业呢?辩才回答:前面心怀恶念,如同乌云遮月,后心发起善念,则如火炬消除黑暗。你今天幸好有灭除罪业的意愿,我有善巧方法能够让你不花费一文钱,甚至不经历一毫痛苦,灭除罪业,让现世就能安隐快乐,以后更会往生善处,随心所愿,万事如意。提违听后欢喜非常,忧愁恐惧一扫而空,如同囚犯被赦免出狱。立即顶礼问讯,命仆人铺设庄严宝座,布置鲜花,焚香燃灯,请辩才落座讲法。辩才即接受邀请落座。提违带领家内五百眷属奴仆围绕辩才,恭敬叩头顶礼后合掌站立。

  提违女人。白辩才言。尊向所说。灭罪事由。虽怀欣庆。犹有微疑。惟愿为说。除罪之法。当如法行。辩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并为我等先人父母夫婿兄弟。所有过罪。我今一心。代其忏悔。我弟子提违。以今忏悔。改恶修善。福德因缘。施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复立誓言。缘我今日改邪就正。悔罪修福。从是因缘。舍身受身至成佛道。常遭明师。遇善知识。寿无量命。常与父母夫婿儿子六亲眷属。常相保守。不经苦患。莫如今也。于是辩才。告提违言。悔过灭罪法皆如是。

  提违向辩才说道:听了您说灭罪的道理,虽然十分欣慰欢喜,但还是有些疑问,请您为我们说说除灭罪业的方法,我们好遵照实行。

  辩才回答说:罪业的来源是由于身口意的造作。身业造作的恶是杀生、偷盗、邪淫。口业造作的是妄语、两舌、恶口、 绮语。意业造作的是嫉妒,嗔恚 骄慢、邪见。这是十恶。造作了这十种恶行就会受到恶的果报。现在应当专心一念,至诚忏悔:前世今生所造作的这十种罪业今天完全忏悔,发露出的罪业才会灭除。并应自行立下誓言,以后坚守十善,不再做恶。

  同时我们的父母、丈夫、兄弟等亲人所做的罪业,我也一心代他们仟悔。弟子提违以今天仟悔、改恶修善的福德因缘,布施给一切遭受苦难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众生所有的罪业我都代替他们承受。再立下誓言,因为今天我改邪归正、忏悔罪业修积福报的因缘,后世转生直至成佛,会始终遇到明师和善知识,寿命无量,常和父母夫婿于女眷属,相互顾念,不会遭受和今大一样的痛苦灾祸。

  最后辩才告诉提违说:忏悔灭罪的方法就是这样。

  于是提违。及其眷属。于辩才前。长跪合掌。白辩才言。弟子之徒。奉尊教诲。如法忏已。愿尊更赐余善法教。当勤奉行。增本功德。辩才告曰。今当诚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是三说。今当尽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从今尽形。不杀不盗不邪淫。是身善业。不妄言两舌不恶口绮语。是口善业。不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意善业。是则名为十善戒法。尔时辩才。教授提违十善法已。提违眷属。欢喜踊跃。尽心奉行。提违女人。为设种种百味饮食及诸珍宝。长跪叉手。白辩才言。愿尊留神。垂愍教化。今当为尊造立宫室。随所便宜。终身奉事。辩才答曰。汝今以能舍邪就正。净修十善。为正法子。复以十善。教化天下。则为已报师徒重恩。汝已得度。我不宜留。吾今复当往化余处。

  提违及其眷属在辩才前跪拜合掌说:弟子们聆听您的教诲,也按照方法进行了忏悔,愿尊者能够传授其它的善巧教法,我们当会奉行不懈,增长功德。

  辩才说道:现应诚心皈依佛、法、僧。这样说三遍。今生会受持十善业道。弟子某某,从今天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业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缚语是口业善。不嫉妒、不咳毒、不骄慢、不邪见是意业善。这就是受持十善法戒。

  辩才传授了提违十善法戒后,提违及其眷属欢喜雀跃,尽心奉行。提违又布置了多种饮食和珍宝,向辩才禀告:愿尊者不要起离去的念头,留下来教化我们这些众生。我们会为您建造居住宫殿的宫殿,随您的心意奉侍终身。

  辩才回答说:你今天己经能够舍邪归正,修习十善,为正法弟子。再以十善教化天下,那么就是报答师傅的恩情了。你己经得度,我不必再留,当去往其它的地方教化众生。

  尔时提违。知师不住。运辇库藏诸珍宝物。以奉上师。冀得留意。辩才不受。辞退便去。于是提违。心自念言。今日之济。莫不由我。尊师和上。开悟成就。教授重恩。苦请不留。又复不受珍宝之物。当如之何。悲感伤心。涕泪交流。叩头辞谢。于是别去。

  提违知道辩才尊者不会留下,于是将储藏的珍宝般出来敬献,希望能够留住法师。但是辩才没有接受,告辞离去。于是提违心想:今天所得到的惠利都是由于我们在师傅的教授下开悟才能得到的。教化的恩情无以报答,但是法师即不留下,也不接受珍宝的供养,真是无可奈何。于是悲伤泪流,叩头拜别。

  辩才去后。提违女人。与其眷属五百余人。常以十善法。展转相化。经于多时。尔时国中。忽遇谷贵。人民饥饿。时有五比丘。懒惰懈怠。不修学问经书义理。又不专行持戒精进。世人轻慢。不供养之。贫穷困苦。无复生理。五人议曰。夫人生计。随时形宜。人命至重。何宜守死。各共乞索。办具绳床。于旷野中。扫洒净洁。华幡庄严。依次而坐。外形似禅。内思邪浊。世人见之。谓是圣人。赍持供养。百种饮食。云集供养。于是五人。饱足有余。尔时提违。闻是事已。遣人访觅。信还报曰。有五圣人。独坐山泽。世人云集。如事天神。提违欢喜。而自庆言。我愿果矣。明旦即敕。严驾宝车。香华伎乐。诣五比丘。提违到已。礼拜问讯。施设供养。饮食毕已。提违眷属。恭敬合掌。白比丘曰 :

  辩才离去后,提违女人和其五百眷属以十善法辗转教化他人,经过了很长时间。

  这一年遇到了饥荒,粮食价值暴涨,人民饥饿。当时有五名比丘十分懒惰,不修习经书义理,也不是专门精进修行持戒。被世人轻慢,也没有人供养。贫穷困苦,生活没有指望。五个人商议道:生存的道理就要有适宜的形象,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怎么能坐着等死呢?

  于是各自乞讨来绳索,编成绳床,在旷野中打扫干净,布置华丽庄严的幢幅,五个人依次盘坐,外表就如习禅入定一样。但是内心所想却是邪见恶念。世人见了,都以为是圣人,于是争相供养,多种饮食。五名比丘吃喝有余。

  此时,提违也听到了这件事,派人寻访,回报说:有五位圣人独坐于旷野中,很多人都前去侍奉供养,如同天神一般。提违很高兴,暗自庆幸:我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第二天就驾着华丽的马车,跟随着香花乐舞,前来礼敬五名比丘。

  提违到达后礼拜问讯,并供养饮食,向五名比丘说道:

  尊德至重 无上福田 众生蒙祐 不宜自轻 弟子愚意 欲请尊灵 临顾贫舍 展释微诚 唯愿慈哀 济度群生 弟子亦有 清净园林 流泉浴池 严饰光荣

  尊者们的功德贵重,是无上福田,众生因此得蒙庇佑。不应该这样对自己轻慢。弟子希望能够请尊者光临我家,让我能够奉献一点我的诚意。只希望您发心慈悲,救度众生。弟子的家中有清净的园林,流泉浴池,也庄严美好,愿意供养诸位尊者。

  提违眷属。叩头再三。时五比丘。知其意至。便许可之。

  提违和其眷属再三叩头邀请,五名比丘知道其意十分诚恳,便应允了。

  提违欢喜。辞还家中。即遣使人。庄严宝车。迎五比丘。还家供养。提违女人。有好园林。去舍不远。其园纵广。足满十顷。流泉浴池。奇杂花果。鵁鶄鸳鸯。清净严好。于其园中。造立堂舍。众宝庄校。其堂舍中。敷置床席。众妙卧具。香洁第一。令五比丘止住其中。提违女人。终身奉事。随时便宜。饮食汤药。供给使令。不失时节。

  提违得到应允十分欢喜,告辞还家,派遣人驾驶庄严华美的马车,迎接五位比丘到家供养。提违家有一处美妙的园林,就在家旁不远。有十顷大小,流泉浴池,奇花异草,百鸟呜瑞,清净妙好。园中建造宅舍,种种珍宝装饰,布置有各种上好器具,芳香整洁。就请五名比丘在此居住。提违则终身奉侍,随时随地,及时供养饮食汤药。

  时五比丘。既被主人恩厚供养。安隐快乐。而自庆言。何忽如之。夫人生世。种种方宜。求觅财利。以救贫乏。虽得如意。不如我等。都不劳身。而食福禄。此岂不由智慧力乎。

  五名比丘被主人殷勤供养,十分安逸快乐,庆幸道:真没有想到这样幸运,人生在世,用种种方法谋求财利,脱离贫困。即使愿望能够满足也不如我们,不必辛劳唾手可得。饮食福禄是需要智慧才行的啊。

  其五比丘。察见主人殷勤意重。而共议言。虽得主人随宜供给。日富岁贫。不能济人。岁寒富乐。我等今宜更施方便。求觅钱财。充为后时受五欲乐。

  五名比丘观察主人殷勤诚恳,一起商议道:虽然主人能够随时供养,但是日久天常不免贫困,到了不能接济我们的时候,富足的生活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应当再以其它的方法谋求财富,为将来享乐做准备。

  作是论已。更相易代。差遣一人。游诸聚落。宣语诸人。唱如是言。彼四比丘。闲居寂静。护持禁戒。断绝酒肉。不食葱蒜。称于梵行。修禅止观。证无漏业不久修行。成阿罗汉。则为天下无上福田。众人闻已。赍持种种钱财饮食。运集来诣。恭敬供养。

  这样商议好后,便派遣一个人化妆易容,到各处去宣传:有四位比丘,隐居寂静的地方,坚守禁戒,不食酒肉葱蒜,梵行圆满,修行禅定止观,证得无漏神通,不久就会得到阿罗汉果,是天下人最好的福田。人们听后,都带着钱财饮食前来礼拜,恭敬供养。

  如是多年。提违女人。直心敬信。随宜供养。欢喜无厌。寿尽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专行巧伪。邪浊心故。福尽命终。生地狱中。八千亿劫受。大苦报。地狱罪毕。受饿鬼形。魑魅魍魉。如是展转。经八千劫。饿鬼罪毕。受六畜身。偿其主人。先世供养。业报因缘。或作骆驼驴骡牛马。随其主人所受福处。常以筋力。报偿主人。如是展转。复八千世。畜生罪毕。虽获人身。诸根闇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自尔以来。八千世中。常以筋力。报偿主人。于今不息。佛告王曰。尔时提违者。皇后是也。尔时辩才者。目连是也。时五比丘。即今皇后随从担舆。扇提罗等。五人是也。王白佛言。如世尊说。五人起因。今者唯见担舆四人。其余一人。为何所在。佛告王曰。其一人者常在宫内。修治厕溷除粪者是。

  这样过了很多年,提违因为直心敬信、恭敬供养,始终如一,寿终后往生到化乐天。而五名比匠由于行为虚伪巧诈,内心邪恶,福报享尽,寿命终了后堕入地狱,八千亿劫,受种种剧苦的报应。地狱罪毕又生为饿鬼,种种形类,这样又过了八千劫。饿鬼罪毕转生畜生身,以身力偿还主人供养的因缘。转生骆驼、驴骡、牛马等等,随其主人受生享福的地方,以劳力偿还主人业债。这样辗转受生了八千世,畜生罪毕。虽然又转生人道,但是诸根不灵,没有男女二根,被人称为石女。从那时起又过了八千世,以苦力偿还业债。至今还没有结束。

  佛告诉波斯匿王说:那时的提违就是现在的皇后,辩才尊者既是现在的目连尊者。那时的五名比丘就是现在抬轿的五名女仆。

  波斯匿王向佛问道:世尊所说五人的因缘由来,但是现在仅仅见到四人,另外一个,在什么地方呢?

  世尊说道:另外一人在王宫之内负责清洁厕所,扫除粪便。

  皇后闻已。肃然毛竖。心怀怖惧。更起礼佛。倚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尊说。扇提罗等。是我前世因缘师者实怀忧怖。恐犯逆罪。所以者何。夫人师者应修恭敬。顶戴礼拜。是其宜也。而反使担车舆随从不异牛马。以是因缘。甚怀怖惧。愿佛垂哀。听我忏悔。佛告之曰。皇后福德。自无过罪。何故疑惧。众生殊性。业行不同。善者受福。恶自受殃。皇后本时。直心清净。信乐修福。福德因缘。自尔以来。世世所生。常遭明师。信受教悔。从善入善。从禄入禄。至于今日。食福自然。值佛出世。前身福德。因缘力故。复闻正法。如说修行。以是因缘。无罪咎也。其扇提罗五人因缘。由其本时。邪浊佞谄。无有慈心。受汝供养。罪业因缘。偿其宿债。

  皇后听了佛讲的因缘后,十分恐惧惊栗,于是站起礼拜,向佛说道:就如世尊所说,这五名女仆是我前世的老师,现在成为我的仆人,是不是我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过?因为人对于老师应该恭敬顶礼,才是道理。现在反而让其抬轿随从,如同牛马。这太让我害怕了,愿佛慈悲,听我忏悔。

  佛回答说:皇后自己的福德享受,没有什么罪过,不用疑惧。众生因缘不同,受生业报也不一样。行善自然受福,作恶自然受殃。皇后那时心地平直清净,乐于修福,从那之后,生生世世都遭遇明师,听闻正法教诲,善行不断,福禄逐渐增长。时至今日,福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恰逢有佛出世,由于从前的福德因缘力量,再次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因为这些缘故您是没有罪责的。那五名石女的因缘,由于他们那时邪见贪欲,虚伪巧诈,没有慈悲之心,接受你的供养。罪报的缘故使其偿还宿债。

  世尊为他们说法令其了悟,改恶修善,得以免除诸苦。

  佛告之曰。今欲令我开化其者。唤彼宫内除粪者来。皇后即时。遣使令唤。扇提罗来。使者受命。须臾将来。扇提罗等。五人聚集。于佛前立。

  世尊说:要我开化他们,那把王宫内的清除粪便的那名石女也叫来。

  皇后立即派遣人把石女召唤来。不一会,五名石女已经聚齐站在佛前。

  世尊大慈。先以善言。慰劳之曰。汝等诸子。体气康和。安隐快乐。无苦恼不。五人怒曰。佛不知时。所以者何。昼夜勤苦。鞭杖使役。不暇得息。有何乐哉。佛岂不知如是事乎。而反问人快乐以不。佛告五人。今身之苦。皆由前世邪浊谄曲。怀不善心。受人供养。罪业因缘。展转所生。至于今身。偿罪因缘。犹故未毕。汝若欲求免恶果报者。今应至心丹诚悔过。改恶修善。从是因缘。可得免苦。

  世尊慈悲,先以善言问候:大家身心康泰,安逸快乐么?

  五个人听了恼怒的很,回答说:佛怎么这么不知时宜?我们昼夜辛勤劳苦,还要被鞭打役使,没有暂停休息的时候,有什么快乐可言?佛不知道么?反而问人是否快乐,这不是不知时宜么?

  佛告诉五人说:现生所受苦报,都是由于前世邪见贪欲、虚伪巧诈,心怀不善而受人供养的罪业报应,辗转多生,至于今世偿还罪业还没有完毕。你们想要免除苦报的话,应该至心诚肯忏悔改过,改恶修善。从这样的因缘就可以免除苦报。

  扇提罗等。闻佛语已。忿怒隆盛。反背向佛。不欲听闻。佛以神力。令一化佛对其前立。方便慰喻。劝令忏悔。扇提罗等。又反面向东。复有化佛。对前而立。复反向西。复有化佛。四维上下。皆有佛对。扇提罗等。见佛围绕。五人即时。称怨大唤。而作是言。我等今者。是弊恶罪人。佛今何为苦见逼耶。尔时世尊。还摄化佛。为一佛身。

  石女听了佛说的道理后反而更加愤怒,背过身去,不想再听。佛以神力,幻化另外一个身体,站立在他们面前,以种种方便譬喻劝慰,让其仟悔罪业。这五名石女又转身向东,佛依然化身站立面前。他们又转向西,依然如此。最后东西南北上下各方都有幻化的佛站立面前。石女们见到诸佛围绕,于是大声叫喊道:我们现在己经是粗鄙恶劣的罪人,佛为什么要苦苦逼迫我们呢?这时佛摄各个化身消夫,仍就恢复原来的佛身。

  佛告大众。国王太后。诸比丘等。汝等见是扇提罗不。咸言唯然。汝等当知。众生罪业。有二种障。一者业障。二者烦恼障。其罪轻者。有烦恼障。重罪业障。扇提罗等。具有二障。重罪障故。不得受化。非可如何。

  佛告诉大众:国王,皇后,诸比丘,你们看到石女们的反应了吗?大家都点头称是。 “你们要知道:众生的罪业有两种,一种是业障,一种是烦恼障。罪业轻的,有烦恼障,罪业重的则有业障。这几名石女是两种罪障都有。不能接受教化,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尔时皇后。见扇提罗不受佛化。哀感伤心。语五人曰。自今以后。永解因缘。随意东西。无忧快乐。扇提罗等。长跪涕泪。白皇后言。我等五人。奉事大家。有何等愆。非意今日被驱弃损。若有不称。惟愿弘恕使役如前。于是皇后辞让再三。扇提罗等。不欲离去。

  这时皇后见到石女不能接受佛法的教化,十分悲伤,对五个人说:从今以后,我们断了从前的因缘,给你们自由,可以无忧无虑了。石女们都跪下向皇后求情说:我们五个人奉侍您家,有什么过错,没想到今天会被赶出去。如果您有什么不称心的,请一定宽恕我们,还让我们像从前一样服侍您。皇后再三说明自己的善意,但是石女却依旧不愿离去。

  皇后白佛。弟子至意。放扇提罗。不肯欲离。当如之何。佛告之曰。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令得去。非可如何。且顺其意。复其事业。偿因缘毕自当得脱。佛告王曰。夫人修福。谦虚敬重。直心清净。行于道业。功德无量。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偷劫盗贼。不能得便。国王强力。不能动转。如今皇后。受天福也。人行恶心。贪现前利。如扇提罗。历世受殃。于今不息。虽遇圣化。如风过耳。罪业力故。反生怨嫉。窈窈冥冥。何时当免。

  皇后向佛说道:弟子愿意给五名石女自由,她们却不肯离去,这如何是好?佛告诉她:这五名石女的业债还没有偿还完毕,因缘的牵缠使她们不能离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暂且顺从她们的意思,继续她们的工作,等到宿债因缘了结自然会解脱的。

  世尊告波斯匿王说:人修福业,能够谦虚敬重,正直清净,修行道业,是功德无量的,其果报火不能烧,水不能没,盗贼无法偷取,国家法令也不能改变的。就象现在的皇后,享受的福报如同天人。人心念恶,贪图现前的利益,象石女这样多生多劫遭受痛苦的果报,至今尚没有结束。虽然能够遇到佛法教化,但是由于罪业的障碍,反而会产生怨恨嫉妒。这黑暗的前途,什么时候才能脱离呢?

  尔时世尊。慈悲心故。告诸比丘。如我前说。人身难得。值佛时难。法难得闻。终寿亦难。汝等诸子。前身微善。得生人道。遇佛在世。闻法信受。割断恩爱。离别父母兄弟妻子六亲眷属。出家为道。如囚免狱。应舍恶从善。中表相应。言行无异。少欲知足。不贪世荣。忍饥耐渴。志在无为。研精学问。弃捐众恶。庄严智慧。修无漏业。出生死海。复以智慧。顺化天下。使行十善。是则名为自度度人。应菩萨业。尔时会中。有诸比丘。闻佛说已。自忖所行。身口意业。不称道法。五百余人。即起修敬。叩头忏悔。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尊教。三不善业。我等悉有。今于佛前。发露忏悔。惟愿天尊。表察其诚。从今以往。誓不为非。当如法行。愿佛证知。佛言诸子。三界圣尊。众生之父。子今悔恶修善甚是所欣。当随喜尔。

  世尊以慈悲心向诸位比丘说道:如同我从前所说,人身难得,逢佛出世更难,听闻佛法难卜加难,最难的还是能够终生如法修行。你们大家,从前种下善因,能够得生人道,又遇佛在世,听闻佛法,信受奉行,割断恩爱,别离父母兄弟妻于眷属,出家修道,如同囚犯得到赦免出狱一样。应当舍恶修善,言行一致,表里相应,少欲知足,不贪恋世间的尊荣,有时还要忍受饥渴。而志在无为圣道,研习学问,丢弃一切恶行,增长智慧,修集无漏道业,脱离生死苦海。还能以智慧教化天下众生,奉行十善,这就是自度度人,行菩萨道。

  这时大众中有的比丘听闻佛说的道理后,反省自己,身日意三业和佛法相去甚远,五百余人即站起向佛叩头顶礼,合掌忏悔说:世尊所说不善的身口意三业我们都有,今天在佛前我们发露忏悔,惟愿世尊了解我们的诚意。从今往后发誓不再做不善业,应当如法修行,请佛作证。

  世尊说:你们啊,佛是三界中的圣者,众生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忏悔罪恶,修习善行,十分欣慰,理当随喜呀。

  复有五百粗行比丘。闻说是已。即起修敬。叩头向佛白言世尊。我等不堪修出家道。所以者何。从昔以来。为利养故。行于邪浊。有虚无实。受人供养。负债滋多。为是等故。实怀忧惧。今欲舍道还归俗缘。愿佛垂听。佛告比丘。善哉善哉。吾助尔喜。所以者何。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为。何以故。执持不勤。反为害故。汝等今者。信于业报。有惭愧心。惭愧因故。除灭过罪。增长善根。弥勒菩萨。后成佛时。初会说法。当得上度。又告比丘。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甚难甚难。慎之慎之。

  又有五百名没有严持戒律的比丘,听闻佛的教化后,起立顶礼,向佛说道:世尊啊,我们实在不配出家修道,因为从前出家是为了名闻利养,行的却是虚伪奸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夭,受人供养,负债太多了。为此我们实在恐惧忧虑,今天愿还俗归家,请佛准许。

  佛告诉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随喜各位。因为人做某一项事业,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药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还不如不做。否则作不好反而会受其害。你们今天能够相信因缘果报,又有惭愧心,因为此心的缘故,能够除灭罪过,增长善根。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初次说法即会得到度化。

  又告诉诸位比丘:宁肯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吃,也不要以邪心接受人家的布施。这是很难的,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尔时佛子罗睺罗等。五十沙弥。闻佛说彼扇提罗等。祸所由起因缘本末。甚大忧惧。即各修敬。头面礼佛。叉手合掌白言。世尊。今闻说此扇提罗等宿业因缘受苦果报。甚怀怖惧。所以者何。和上舍利弗大智福德。为国中豪族。所见知识。众人竞共云集供养。饷致最上甘珍美味。小儿愚痴。无有福德。食人如是妙甘饮食。后世当复偿其因缘。受苦果报如扇提罗。是故我等实怀忧虑。彼诸长德。五百比丘。尚不能堪。退道还俗。而况小儿。无智慧者。愿佛垂哀。赐听我属舍道还家冀免罪酬不经苦厄。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汝今畏罪。欲得还家。求离苦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有二人乏食饥饿。忽遇主人。为设种种肥浓美味。其人饥饿。贪食过饱。然此二人。一者有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自知食过身体沉重嚬呻欠呿。恐致苦患。即诣明医。谦虚下意。叩头求救。请除苦患。良医即赐摩檀提药。令其服之。其人即吐腹中宿食。吐宿食已。令近暖火。禁节消息。其人因是。得免祸患。终保年寿。安隐快乐。其无智者。不知食过。谓是鬼魅。消费家财。横杀生命。祠祭鬼神。欲求济命。唐费功夫。腹中宿食。遂成生风。生气转筋。绞切心痛。因是死亡。生地狱中。累世受苦。由无智焉。

  这时佛的儿于罗侯罗等五十名沙弥听到石女遭受恶果的因缘由来,很是恐俱忧虑。即向世尊礼拜,说道:今天听闻您说的石女恶报的因缘,十分恐惧。因为就象教授师舍利弗那样,有大智慧大福德,被国家中的名门旺族所公认,竟相供养最好的美味饮食甘露珍品。而我们这样的愚痴小儿,没有什么福德智慧,接受这样的布施,后世一定会偿还宿债因缘,遭受痛苦果报,就象石女们一样。所以十分优虑。象这五百比丘前辈尚不能承受,还俗归家,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没有智慧的人呢?请佛慈悲,允许我们也还俗回家,希望能够免除将来的罪报,不要遭受痛苦灾难。

  佛告诉罗侯罗说:你因为畏惧自己的罪业而想回家,希望能够免除苦报,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比如有两个人同时缺少饮食,饥饿难耐。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们甜美肥腻的食物。这两个人由于饥饿而进食过多。但是这两个人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自知饮食过度,身体沉重,嗝逆频繁,难以消化,有可能导致身体的疾患。于是前往就医,虚心诚意,作礼求救,请其解除病痛。于是医生给予对症之药,服下后将腹内的积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来,并让其以火暖身,起居有节,禁止劳神费力。这个人因此而免于痛苦,终于能够得享天年,身体康健。

  而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过多,以为身体的不适是鬼神所致,于是花费钱财,杀生祭抡鬼神,希望能够保佑自己的生命,却是白费功夫。腹中所积存的宿食,引发风气,绞转筋脉,心痛发作而亡。堕落致地狱当中,受苦无尽。这都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

  佛言。汝罗睺罗。畏罪还家。如彼无智愚痴人也。夫人求福。欲离罪者。当谦虚精勤。亲近明师。修习智慧。悔恶罪业。改往修来。从是渐渐。智慧成就。慧成就故。消灭众罪。如我前说。日光威力。能除众冥。人修智慧。亦复如是。缘汝先有善根因缘遭值我。时舍利弗等。如彼明医能济苦患。而得不死。子今何为舍明入暗。沙弥罗睺白言。世尊。诸佛智慧。犹如大海。罗睺等心。犹如毫末。岂能受持。如来智慧。佛告罗睺。如天雨渧。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成大器已。转成余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为大士。如我今也。罗睺罗等。闻佛说已。心开意解。无复忧虑。如世尊教。当具奉行。不敢疑也。

  佛又说:你罗侯罗,因为害怕自己的罪业而还俗归家,就如同没有智慧的愚痴之人。人求福德,脱离罪报,应该谦虚勤恳,向明师请教,修习智慧,忏悔罪业,改往修来。这样渐渐智慧成就,消灭众罪。就如同我从前所讲:日光的威力能够除灭黑暗。人修习智慧也是这样。因为你从前种下善根的因缘,能够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医生一样能够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你怎么会舍弃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罗侯罗问道:世尊,诸佛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而我的心却象毫发的末端。怎么能够领会如来的智慧呢?

  佛说:天降大雨,每一个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却能成满很大的器皿。修学智慧也是一样,从微小开始,最后总会盛满很大的器皿。不仅盛满一件,还会盛满多件,这样逐渐增加,可以盛满无数的器皿。这就是自利利人。能够自利利人就是大士,象我一般。罗侯罗听了佛的教导,恍然明了,不再忧虑。应按照世尊的教诲,奉行不二,不会再有怀疑了。

  请问酒戒

  尔时会中。国王太子。名曰只陀。闻佛所说。十善道法。因缘果报。无有穷尽。长跪叉手。白天尊曰。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还舍受十善法。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难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只陀白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有漏善者。常受人天快乐果报。无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报。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汝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胜十善报也。

  当时有一位只陀太子听了佛说十善业道、因缘果报没有穷尽的道理,向世尊跪拜合掌说:以前佛教导我们受持五戒,现在我想舍戒,转受十善法戒。因为五戒当中的 酒戒难以守持,害怕获罪的缘故。

  世尊问道:你饮酒的时候作什么恶了?

  只陀太子回答说:国中的贵族豪杰经常经常相约饮酒,以资娱乐,并没有做什么恶啊。因为饮酒的时候心里想到持戒,所以没有放逸,故此饮酒,并没有做恶。

  世尊说道:好的,只陀太子,你己经掌握了智慧方便,世间的人如果都向你一样的话,终身饮酒又有什么罪过呢? 这样做的话应当会有福报,不会有罪的。人行善有两种,一种是有漏善,一种是无漏善。有漏善的果报是人天快乐的果报, 无漏善则会有脱离生死轮回,涅磐的果报。 如果饮酒的时候没有造作恶业,欢喜心的缘故没有烦恼,善心的因缘会有善果,你受持的五戒有什么过失呢? 饮酒时心念戒律,更可以增长福报。先持五戒,现在又受持十善业道,功德会比单单受持十善业道胜过多倍。

  时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如佛所说。心欢喜时。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饮酒时。心则欢喜。欢喜心故。不起烦恼。无烦恼故。不行恼害。不害物故。三业清净。清净之道。即无漏业。世尊忆念。我昔游行猎戏忘将厨宰。于深山中。觉饥欲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时。不被命敕令将厨宰。即时无食。我闻是语已。走马还宫。教令索食。王家厨监。名修迦罗。修迦罗言。即无现食。今方当作。我时饥逼。忿不思惟。嗔怒迷荒。教敕傍臣。斩杀厨监。臣被王教。即共议言。简括国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杀者。更无有能为王监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王教敕杀修迦罗。情甚爱惜。知王饥乏。即令办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伎女。往至我所。我见夫人。庄束严丽。将从妓女。好酒肉来。嗔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断酒不饮。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黄门。辄传我命。令语外臣。莫杀厨监。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责。愁忧不乐。颜色憔悴。夫人问我。何故忧愁。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为饥火所逼。嗔恚心故。杀修迦罗。自计国中。更无有人堪监我厨如修迦罗者。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我重问曰。为实如是。为戏言耶。答言实在。非虚言也。我令左右唤厨监来。使者往召。须臾将来。我大欢喜。忧恨即除。

  波斯匿王说道:世尊,如您所说,心欢喜的时候,不造作恶业,称为有漏善,这个道理不对啊。因为人饮酒的时候,内心欢喜,心欢喜的缘故,没有烦恼,也不会做恼害他人的事情,这样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应该是无漏业。

  世尊,记得有一次我去野外游戏打猎,忘记带厨于。在深山中感到饥饿的时候,要进餐用膳,随从告诉我说:大王您早晨出去的时候没有让厨于作饭,所以现在没有饮食。我听到后即返回宫殿,让厨师端上饮食。宫殿中的大厨叫做修迦罗。修迦罗说:现在还没有,马上就做。 当时十分饥饿,愤怒心急,不假思索,就下令侍臣将大厨斩首。 当时大臣们接受了我的命令,一起商议到:举国当中仅此一人堪当此任,如果今天把他杀了,便再也没有能够让国王满意的宫中大厨师了。

  这时末利夫人听到我命令将修迦罗斩首的事情,十分怜惜,知道我饥饿疲乏。于是准备了酒肉,沐浴涂香,打扮漂亮,带领伎乐舞女,来到我的宫内。我看到皇后打扮美貌,跟随伎乐舞女,带着美酒佳肴,怒火自然消退。 因为平时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是不饮酒的,我因此时常不满。今天忽然带着酒肉前来,一起纵情娱乐。随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一起观赏歌舞,欢娱嘻戏,怒火自然熄灭了。

  末利夫人知道我的怒意消失,便派遣侍从假传我的命令,对外面的大臣说:不必再杀厨师了。大家于是就遵照旨意行事。 等到第二天早晨,我十分后悔,闷闷不乐,面容樵淬。夫人问我:为什么忧愁不乐,您担心什么呢? 我说:我因为昨天饥饿难耐,一气之下杀了修迦罗,现在想来这个国家中再也没有 象修迦罗那样称职的宫廷厨师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十分后悔。夫人笑着答道:您不要发愁,这个人还在啊。 我再三问:果真如此吗?不是开玩笑吧? 夫人说:的确是的,不是玩笑。 我命令侍从召唤修迦罗,不一会儿就来了。我十分欢喜,忧愁也没有了。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终身五戒。以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

  波斯匿王向佛说: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每个月要有六天斋戒。一天当中五戒违反两条:饮酒和妄语。八关斋戒中违反了六条。这样的情况,犯戒的罪过轻重如何呢?

  世尊回答说:这样的犯戒有大功德,没有罪过。为什么呢?是因为利益于人的缘故。就象我从前说过的那样,人修善业有两种:一种是有漏善,一种是无漏善。末利夫人虽然犯戒,但是属于有漏善,没有犯戒属于无漏善。依照戒律的文字说明,破戒修善是有漏善,依照真实的含义,凡是内心所发善念,都是无漏业。

  王白佛言。如世尊说。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罚。两家并是国中豪种。复是亲戚。非可执录。纷纭斗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时。先王大臣。名提违罗。恃其门宗。富贵豪强。而见轻慢。形调戏弄。剧于畜生。当时忿恚。情实不分。意欲诛灭。力所不堪。诉向父王。复不听省。怀毒抱恨。非可如何。以是因缘。饮食损常。懊恼愁悴。尔时太后。见我愁苦。种种谏晓。愁故不息。于是太后。爱子情重。便遣使人。求觅好酒。劝我令饮。即白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罗延天。奉婆罗门。今若饮酒。惧恐天怒。为婆罗门之所啧罚。太后当时。惧子致命。于夜静时。关闭宫门。不令异人黄门婢使而得知者。太后语言。夫天神者。有慈悲心。救一切苦。婆罗门者。皆应如是。子今愁毒。唐自失命。天神岂能救子命耶。宁当服药。消散忧患。得全身命。诸婆罗门。未得天眼。安能知子隐密事也。逼迫再三。俯仰从之。既饮酒已。忘失愁恨。太后见子。还复颜色。心即欢喜。召集宫女。作唱伎乐。三七日中。受五欲乐。所追忿恨。从是得息。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又使宣令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太乐。王敕忠臣。办琉璃碗。受三升许。诸宝碗中。盛满好酒。我于众前。先吃一碗。王曰今论国中大事。想无异心。坐此会也。今当人人办此一碗。甘露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奉大王命。并敕伎官。作唱太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忘失仇恨。沛然无忧。王复持碗。白诸君曰。士夫修德。历世相承。遵奉圣教。不应差违。诸君何为。因于小事。忿诤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国嗣。是故重谏。幸息诤事。诸臣白曰。敬奉重命。不敢违也。因是和平。王白佛言。诸人起诤。不因于酒。然因得酒。息忿诤心。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

  波斯匿王说道:世尊这样说,末利夫人虽然饮酒破戒,但是心无恶念,所以有功德,没有罪过,那么一切人民也都是这样啊。为什么呢?我想起近日舍卫城中有王公贵族因为很小的争执,酿成了很大的仇恨。各自商议谋划举兵讨伐,两家都是国家中的豪门旺族,又是我的亲戚,不能一抓了事。他们又都不听劝解,喊着要武力解决,所以十分忧虑。

  我回想起,在做太子的时候,先王有一名大臣,叫提违罗,自持其家的权势富贵,轻慢于我,比耍笑畜生还要恶劣地戏弄我。当时我十分愤怒,想杀了他们,但是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向父王诉说也不听。只能心中暗暗愤恨,却无可奈何。因为这个原因也吃不下饭,日渐慷淬。太后见到我愁苦的样子,想方设法开导劝慰,却仍然如故。

  太后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便派遣人找来好酒,劝我饮用。我对母亲说:我们世代信仰那延罗天,敬奉婆罗门。如果饮酒恐怕会招到上天的愤怒,被婆罗门责罚。太后担心太子的性命,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紧闭宫门,不让婢女侍从知道。太后说:天神都是有慈悲心的,救济苦难,婆罗门也是这样。你现在忧愁不乐,日渐憔悴,等于是自己丢掉性命,天神怎么能够救你呢?不如服药,排解忧患,这样可以保护你的生命。那些婆罗门也没有得到天眼,怎么会知道隐秘的事情呢?这样再三逼迫,我勉强顺从。饮酒之后忘记了仇恨。太后见到儿子面容恢复,心中欢喜,召集宫女,歌舞娱乐。三周之内尽情享受五欲欢乐,所怀愤恨,由此熄灭。

  想到这件事,我即命忠诚的大臣,准备好酒及美味佳肴。宣召国中的王公大臣豪门名士前来集会,要商讨国家大事。 双方各自带领约五百人前来。在大殿之上奏起庄严的音乐,我让大臣每个琉璃碗里盛满三升美酒。我在大家面前先饮一碗。说道:今天我们在此讨论国家大事,想来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现在大家都各饮酒一碗,然后再开始讨论。大家都答应称是。大家听闻美妙的音乐,又饮美酒之后心中欢喜,忘记了仇恨,没有忧虑。我又手举酒杯,向大家说:士大夫、贵族都是世代相承,尊奉圣教,不该违背。为什么大家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相互争斗成这个样子,如果不能相互忍让,那么恐怕后果是国家要毁灭。所以我重新全谏大家,平息纷争。诸大臣说: 我们尊奉您的命令。不敢违背。由此国家得以和平。

  波斯匿王向佛说道:众人的纷争并非由酒引起,但是却由于酒而平息了争斗,这不是酒的功劳么?

  复次世尊。察见世间。穷贫小人。奴客婢使。夷蛮之人。或因节日。或于酒店。聚会饮酒。欢乐心故。不须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时。都无是事。是故当知。人因饮酒。则致欢乐。心欢乐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复次世尊。猕猴得酒。尚能起舞。况于世人。如世尊说。施善善报。施恶恶报。如世间人。缘前布施福德因缘。今致大富。贫者从乞悭惜不与。悭贪因缘。受饿鬼报。或有世人。若男若女。受形端正。男人好者。为女所爱。女人好者。男情所乐。若有强力。制断男女。不令会合。不得合故。则致忧苦。此之殃罪。当归何处。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报。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斋。六斋之日。不得庄严香华服饰。又复不听作倡伎乐。又复不听附近夫婿爱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亡其功。岂非苦也?

  另外,世尊啊,我观察世间即使是贫穷的平民百姓,奴婢仆人,荒蛮之地的夷人,或者是为了庆祝节日,或者是到酒店聚会,因为欢乐的缘故,无需人教导,便能欢歌起舞,在没有酒的时候,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情。所以由此知道,人因为酒的缘故而有快乐。心欢乐的时候不会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应该有善报。猕猴饮酒尚能起舞,何况世人。

  就象世尊所说,行善善报,行恶恶报。就如同世间的人,因为从前布施的福德因缘,现在得到大富的果报。贫穷的人乞讨,却吝啬不给,因为贪吝的缘故,将来受饿鬼报。又如世间男女相貌端正,男人相貌好者,女子喜爱,女子美貌,男子喜乐。如果有外力强令断决,不让其相配,就会导致其忧愁苦闷。这样的罪过,应当算谁的呢?

  末利夫人由于前世乐善好施,现得好报。为什么世尊令其受持五戒,每月斋戒,不能穿着华丽的服饰,带花涂香,不能歌舞嘻乐,又不能让其夫妻欢聚。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好处呢?这不是苦吗?

  佛告王曰。大王所难。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时。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当有今日之德也。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斯之功。复归谁也。末利夫人。受我教故。如说而行。故使今日成就智慧方便解脱。复次大王。譬如世人家有一子。欲令成故。及其幼年。将诣学堂。与师令教文艺书疏人望礼仪。学堂之法。皆有制令。呵啧杖罚。禁节饮食。不得睡眠。出入行来。不失节度。有违犯者随罪轻重。计而行罚。儿畏杖故。专心就学。至年大时。高才博闻。靡所不知。复以所知。转教余人。末利夫人。奉斋持戒。亦复如是。

  佛告波斯匿王说:大王所疑并非没有道理。末利夫人在少年的时候,如果我不令其受持戒法、修习智慧,怎么会有今天的福德呢?不仅自己得度,还能度化大王。这样的功绩该是谁的功劳呢?末利夫人遵守我的教导,奉行如一。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智慧方便。

  大王,比如家中有一子,想要其有所成就,当在其幼年的时候送至学堂,让老师教授文学、艺术、礼仪等等。学堂里有其规矩,否则要呵责杖罚,禁止饮食,不能睡眠。出入进退,不能违犯礼节。有违犯的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责罚。小儿因为畏惧,会专心学习,到了年纪增大,高才博闻,无有不知,又能转教于人。末利夫人,奉持斋戒,也是这样。

  复次大王。如富楼那。妒嫉心故。割断恩爱。辞别父母。舍离妻子。入山习学。被服草衣。忍寒耐苦。自立誓言。要当讽诵九十六种经书记论。悉令通达。不尔不还与父母相见。足二十年。一切通达。还王舍城。头戴炬火。以铜鍱腹。陌上而行。而自唱言。我一切智。来至我所。而谓我言。儞瞿昙沙门。竟何所知。我言痴人。而说颂曰:

  大王,又如富楼那,因为嫉妒心的缘故,割舍恩爱,辞别父母妻子,入山学习。披草衣,忍受饥寒困苦。立誓:要学习通达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否则不回去和父母相见。用了二十年,一些学问都明了无疑。返回王舍城,头顶火炬,腹前挂有铜罗,边走边唱:“我有一切智慧”。来到我这里说道:你这沙门,能知道什么。

  我说:愚痴的人啊。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如果有了一点智慧学问,就自大骄傲,那就如同盲人手持烛光,能够照耀他人,却不能照耀自己一样。

  时富楼那。闻是语已霍然心悟。舍炬解腹。五体投地。惭愧悔过。皆由多闻智慧。诸根利故。未起之顷。断三界漏。得罗汉道。智慧之力。譬如调象随钩而转。

  富楼那听了我说的话,豁然了悟,舍弃火炬铜罗,五体投地,忏悔自己的过错。由于其多闻智慧,诸根明利,还没有起身的功夫便能断除三界,证得无漏阿罗汉道果。智慧的力量如同训练大象一般,可以让其随着小钩而转动。

  大王当知。夫习学者。皆由禁制摄五情根。然后通达无所挂碍。名无碍智。无碍智者。具四辩也。今富楼那。具四辩才。皆由慊苦勤学所得。是故我说。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谓为七。第一信才。二精进戈。第三戒才。四惭愧才。第五闻才。六为舍才。七定慧才。是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王当知。末利夫人。虽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来。慎身口意。一心专念。修习智慧。智慧力故。名为解脱。复以智慧。解悟天下。尔时世尊。因罗睺沙弥。为诸大众。说颂曰:

  大王应当知道,学习都是要禁止自己的情欲,专心一致。才能通达无碍。这叫做无碍智。无碍智具有四辩才。而富楼那具有四辩才都是由于其勤苦学习所得到的。所以我说:智慧学问,有七种利益德行。一是信心,二是精进,三是戒律,四是惭愧,五是听闻,六是能舍,七是定慧。末利夫人即具备此七才。大王,末利夫人虽然是女身,但是才智广博,非同凡想。 都是由于少年的时候,慎护身口意,专一其心,修习智慧。由于智慧的力量,才得解脱。又以智慧转教天下人。这时世尊为了教化罗睺罗,于是说偈诵道:

  闻为金翼鸟 威势武力强 闻为行宝藏 所在相利益

  闻为大桥梁 济度众苦厄 闻为大船师 济渡生死海

  多闻令志明 以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闻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解甘露法 从是得泥洹

  闻为知律法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仙人敬事闻 诸天亦复然 捡心不放逸 积闻成圣智

  慧能散忧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隐吉 当奉事明者

  盲从是得眼 如暗中得烛 开导世间人 如明将无目

  是故应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明者 是名积聚德

  多闻如同金翅大鹏鸟一样威武强壮。

  多闻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宝藏,随时随地为我们带来众多的利益。

  多闻是宽广的桥梁,能够让众生脱离痛苦与灾祸。

  多闻是大船,能够渡化众生脱离生死苦海。

  多闻能够让我们的心志开明,增长智慧,有了智慧就能了达真正的佛法,对所闻所见都能如法对待。

  多闻能够驱除我们的优虑,能够让我们以定为乐。真正了解佛法甘露,最后达到涅盘妙果。

  多闻能够了知戒律,善不善法,解开疑惑,端正自己的见解。

  从多闻能够让我们舍弃不善之法,从而逐步获得常乐我净的圣果。仙人,天人都十分尊敬多闻的人。收摄心神,不放逸。再加?上多闻,就可以成就无上智慧。

  真实智慧能够消散我们的忧患,除灭邪见非法,及苦厄。如果要得到安详和吉利,那么就要跟从明师学习。

  如同盲人复明,黑暗中得到烛光照耀一样。开导世间众生,让没有眼睛的人看到光明。

  所以应当舍弃愚痴,远离骄慢富乐,从明理多闻者学习。这样才能积聚福德。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复告王曰。王今福德。聪朗博义。皆由前世亲觐明师。慊苦奉侍。习学所致。因缘果报。今为人王。智慧明达。陆宜抚接。世间难有。是故我说。般若智慧有四种义。是故当知。求三乘人。当学般若。苦欲离三恶八难苦患。欲受人天快乐果报。以要言之。求一切福德。皆应修学智慧方便。如我前说。阿逸多王。勤苦习学。智慧力故。虽复失行生恶趣中。常识宿命。识宿命故。改恶修善。速得解脱。感致诸天。济接供养。以智慧力为诸天师。以是因缘。我说般若有四种义。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智慧方便。功德因缘。甚大欢喜。太子只陀。夫人太后。群臣士民。一切大众。莫不解悟。各各修敬。为佛作礼。复座如故。

  世尊说完这个偈子后,又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今天您的福德都是由于前世亲近明师,谦虚辛勤、奉侍学习的缘故,所以今生得为人王,智慧明达,待人处事善巧相宜,世间少有。所以我说,般若智慧有四种意义,还应当知道,求三乘正法的人,都应当学习般若智慧,想要远离三恶人苦,享受人天果报的人,总之一句话,求一切福德都该修学智慧方便。

  就象我前面所讲,阿逸多王勤苦学习,智慧得力量让其虽然因为作了错事,堕落恶趣,但能记忆宿命,因为能够记忆宿命,改恶修善,就迅速解脱,甚至感动诸天供养,以智慧的力量能成为诸天的老师。所以我说般若智慧有四种意义。

  这时波斯匿王,听闻佛说智慧方便的功德,十分欢喜。太子祉陀,天人,太后,群臣,大众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各自礼敬世尊,然后落座继续听闻佛法。

  王叉手曰。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有漏无漏。二义归一。世尊。云何说差别耶。佛告王曰。人有二品。一者利根。二者钝根。为钝根人。说二种善。利根之人。不说二也。所以者何。众源泉流。终归一海。钝根之人。诸根暗塞。是故为说分别法耳。

  波斯匿王说:就象佛所说的那样,世人修行善业有两种,一种是有漏的善业,一种是无漏的善业。但是无论有漏无漏都是善业。世尊怎么说其有所差别呢。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人有两种,一种是利根,一种是钝根。为钝根人说法,则说有漏无漏两种善。为利根人说法,则不说两种。为什么呢?所有的小流小溪最后都会流归大海。钝根人诸根闭塞,所以为其分别说法,让其容易明了。

  释妄语戒

  尔时国王。太子只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别也。同一义耶。妄语戒义。一耶多耶。若一义者终不可持。若差品者。愿佛说之。佛告之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何谓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兴隆佛法为是之故。人所轻慢。不得供养贫穷困苦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展转相教。宣向诸人。比丘苦行精进。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

  这时国王的只陀太子向佛请教,说:十善戒法是有差别品级呢?还是就一个标准。例如妄语的含义,是唯一的呢?还是有多种不同区别。如果只是一个标准,凡是说谎的都是妄语,那么恐怕无法受持。如果有差别品相,请佛讲解。世尊告诉他说:妄语有两种,有轻有重。一是大妄语,如果受戒的人,不修习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他人,兴隆佛法,因为这个缘故被他人轻贱怠慢,没有人来恭敬供养。为了摆脱-贫困的缘故,外表伪装为精进,而内里却行为邪浊。并且到处宣传其比丘苦行精进。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说我见到什么佛,见到什么鬼神龙王,这样的人叫作大妄语。如果违犯了这个罪过,那么将来会堕落到阿鼻地狱。

  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为下妄语也。行如是者。名为犯戒。堕小地狱。其余调戏。及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太子只陀。闻说是已。即于佛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悔已除。发三菩提心。愿佛证知。佛言善哉。甚大随喜宜知是时。

  另外如果妄语让人因此丧命,或者破坏他人家庭,破坏他人和睦,或者妄语为了违背契约,最后让他人嗔恨。这样的妄语是下妄语。这样的行为是犯戒的。堕落到小地狱。至于其他的调戏玩笑,个人言语喜好,或者藏匿之事,或者有的说无,无的说有,并不犯戒。只陀太子听候便在佛前,立誓受持十善道法。向佛说道:弟子今天疑问已经消除,在此发三菩提心,请佛证知。世尊说:好阿,这是应当随意的大好事情,正是时候。

  王白佛言。如佛所说。十方贤圣明达众生。因缘果报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随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辛葱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计四十年。四万头牛。诸婆罗门。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愿佛垂哀分别教示。令诸行者普得闻知。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

  波斯匿王向佛请教:如佛所说,十方圣贤,明了众生的因缘果报。那么我的父王,奉侍外道,并且随其受持禁戒,不吃肉,不喝酒,断绝五种辛菜。并且能供养梵天,祭拜日月水火,经常布施,以求福报。多次以千头奶牛布施婆罗门。这样有四十年。共计大概有四万头牛。诸位婆罗门享受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美味。这样的功德现在会生到什么天界呢?请佛教导明示。让我们这些行善业者都知道一下。世尊告诉说:您的父王现在正在地狱受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时候,没有善知识教导,也没有方便善巧。虽然修习功德,但是却没有灭除罪业。布施的功德却也没有消失,等到罪业完毕,才会享受福报。

  大王当知。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合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何谓方便。谓善知识。何谓善友。谓正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心。何谓正教。谓观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缠着生死。修四真谛见苦断习证灭修道。行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为方便。调伏诸根。根调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正直故。能起精进精进心故。能起戒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游诸万行。通达无碍。行无碍故。名为解脱。解脱心者。即涅槃也。是则名为善知识也。大王当知。明师善导是大因缘不可轻也。大王今者遭贤遇圣。皆由前世因缘果报。闻法信解。复能解人。是故我说。明人难值而不比有。其所生处。族亲蒙庆。是故当修般若智慧。

  大王应当知道人修善业,不能和罪业相抵消。因为不能抵消,所以想要灭除罪业就要有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那就是善知识。什么是有正见的人呢?就是能够以正教调伏妄心的人。什么是正教呢?就是修观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印还有十二因缘,牵缠生死,修习四种真谛,见苦、断习、证灭、修道。修行六婆罗蜜,四无量心。这是能够调伏我们诸根的正确方法。诸根调伏就可以成就定慧。有了智慧其心自然正直,能够精进,戒慎究竟,定慧明了。这样所行所作通达无碍。通达无碍才叫作解脱。解脱心即是涅盘。这才是善知识。大王应该明了,明师是大因缘,不可轻视。大王现在能够遇到佛法教化,都是由于前世的因缘果报。听闻正法,又能为他人解说的缘故。所以我说,明师善师是十分难遇的,其出现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会得到很大利益。故此应当修习般若智慧。

  传灯无尽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佛未出时。弟子亦有如斯之罪。当如之何。修十善行。令得成就无滞碍也。佛告王曰。如我先说。日光出时。众冥悉灭。有余暗不。王曰灯火之光。尚能灭暗。况日光明。威势力也。今王福德。闻佛说法。成就智慧。喻若日光灭一切暗。无余罪也。王白佛言。我父所事。婆罗门师。精进智慧。修习苦行。为求福故。不惜身命。或有投岩。五热炙身。或断饮食。求生梵天。或大积薪。生自烧身。或有翘脚。张口向日。或于高树。以绳系脚。而自倒悬。或卧刺棘。抱石磓胸。有如是等种种苦行。苦行之功。福德因缘。归何所耶。佛答之曰。如吾前说。行苦苦报。行乐乐报。汝不闻乎。王言世尊。制诸弟子。令持禁戒。非为苦耶。夫人饥时。不即得食。烦恼横起。忿怒隆盛。不自觉识。起嗔怀害。杀修迦罗。如斯之事。累世受苦。岂非恶也。佛告王曰。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为诸比丘。舍外道法。于我法中。出家为道。先习苦行。饥饿心故。得诸弟子。肥美饮食。贪食过饱。食不消故。则致众病。是故制食。非为饥苦。求福德也。又节食者。见诸比丘。纵横乞食。无有昼夜。食无时节。为诸外道之所讥责。而作是言。瞿昙沙门。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节食。非于饥苦。而求福也。以要言之。所制禁戒。正为痴人无方便慧。非为智人知时宜也。如我前说。般若智慧。即是解脱。智者所受。圣所行处。王闻是已。益加欢喜。更起恭敬。为佛作礼。一切大众。皆亦如是

  波斯匿王向佛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佛尚未出世度化众生的时候,弟子也有这些罪业。该怎么办奉行十善,才能顺利无碍呢?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如我前面所说的:日光出现的时候,黑暗自然消失。还有剩余的黑暗吗?

  波斯匿王说:灯火尚能灭除黑暗,何况日月光明的威力呢。世尊回答:今天大王您听闻佛法,成就智慧,就如同日光灭除一切黑暗,没有剩余的。

  波斯匿王说:我父亲所奉事的婆罗门师,精进智慧,修行苦行,为了希求福业,不顾身命。有投岩、烧身、断食、翘脚独立、张口向日、倒悬、卧于棘藜,以石锤胸等等苦行,求生梵天。这样的苦行,有什么福德呢?世尊回答:我刚才说过,行苦会有苦报,行乐会有乐报。你没有听到吗?

  波斯匿王说:世尊让人受持禁戒,这不也是苦吗?人饥饿的时候,不能得到食物会起很大烦恼,愤怒心炽盛,而自己却不觉知,甚至心怀毒害,杀修迦罗。这样的事情会累世受苦,这不是恶吗?世尊说:我从前所以制过午不食的戒律,是因为比丘们舍弃外道修法,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从前修习苦行,怀有饥饿心,得到肥美饮食后贪食过饱,食后而不能消化,导致疾病。所以才制定这个戒律。并不是以饥苦而求福德。又因为修习外道法而节食的人,见到比丘昼夜乞食,没有节制,会讥笑佛法还不如外道修法。所以节食不是为了饥苦求福。

  总之,制定戒律正是为了那些愚痴而没有方便善巧的人,不是为知时知节有智慧的人制定的。象我从前所说:般若智慧即是解脱。有智慧的人所领悟的,也正是圣人所奉行的。波斯匿王听了,更加欢喜,愈加恭敬,向佛顶礼,其他大众也同样顶礼恭敬。

  波斯匿王。长跪合掌。白世尊曰。今此大众。闻佛所说。疑网结解。犹如日光消除暗冥。得见大明。如此之功。其恩难报。诸弟子等。当以何方施设供养。报今世尊斯重恩耶。佛告王曰。及诸会众。甘露法教。其功难报。假令有人。于恒沙劫。尽心奉事。佛法圣众。衣食卧具。疾病医药。于意云何。其福多不。王曰甚多。不可称量。佛告王曰。甘露法者。精妙难量。济无粗细。非天世人福德之力所能报也。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穷尽。譬如一灯燃无量灯。如是行者。乃名为报师徒重恩。大王当知。欲报师徒解脱恩者。以还智慧。解脱众生。如是行者。则为供养三世诸佛。非但供养报一师也。王叉手白。宣传圣教。开悟群生。令行正见。修习圣道。其福云何。唯愿垂哀。开导众生。佛告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大王假使有人。于千岁中。饮食医药上妙衣服。供养恭敬佛法圣众。其福多不。王言甚多。不可称量。佛言大王。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说诸佛正教。展转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得福。复过于彼。千万亿倍。不及其一。何以故。法化之功。应无量故

  波斯匿王跪礼合掌,向世尊说道:今天大众听闻佛法,解开了很多疑惑,犹如日光消除黑暗,得到大光明一样。这样的恩德,我们无法回报。我们应当如何布施供养,才能报答世尊的重恩呢?世尊告诉波斯匿王:佛法如同甘露一样,其功德是难以报答的。假如有人于恒河沙劫,尽心奉事佛及僧众,衣食卧具,疾病医药。你想这个福业多不多呢?

  波斯匿王回答:多到不可计算。

  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佛法甘露,十分精妙,难以衡量。无论什么人都会施与利益。这不是天人或者世人的福德所能报答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报答佛恩。

  是什么事情呢?常以慈悲心,以其所明了的一切善法,辗转教化,甚至仅仅一人,让其信心坚固,成就智慧。这样辗转传授,没有穷尽,如同一灯点燃无数盏灯一样。这样做才是报佛恩德。大王你应当知道,想要报答老师帮助其解脱的恩德,唯有智慧,解脱众生。这样才是供养三世诸佛,不仅是报答一位师傅。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宣传佛法,让大众开悟,令其生出正见,修习圣道。其福报如何?请佛为我们讲述,以开导大众。

  世尊说道: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甚至一句一义,辗转教化他人,即使是仅仅一个人,让其信解,其所得福报,比前布施福报千万亿倍。因为教化佛法的功德,无量无边?

  佛告阿难。如此法教。精勤宣化。一切人民。其福无量。阿难我今。以此无上妙法。付嘱于汝。宣布教化。过度众生。则为供养一切诸佛。阿难叉手。白世尊曰。佛嘱此经。当何名之。佛告阿难。此经教者。名未曾有说因缘经。当勤修行。尔时波斯匿王。只陀太子。夫人后宫。四部弟子。释梵诸天。八部龙神。八十万人。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各各发心。向三脱门。礼佛辞退。如法奉行。

  佛告阿难,能够尽力精心宣扬此经典中的教法给大众,其福报不可估量。阿难,我今天把此无上妙法托付于你,宣扬教化,度化众生。以此来供养一切诸佛。

  阿难合掌向佛说道:佛付托此经,该叫什么名字?

  世尊说:此经名为:未曾有说因缘经。应当勤奋修习。这是波斯匿王、只陀太子、夫人后宫、四部弟子、诸天梵王,八部龙神。共八十万人。听闻佛所说法,皆大欢喜。各自发菩提心,志向解脱。向世尊礼拜告辞,如法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五明学佛网:佛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韩廷杰教授: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教授: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林克智居士:漫话佛经的语体翻译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高明道老师:「讲解佛经」与「开设讲坛」──古文今译非易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查不到佛经原文能否就予以否定它的真实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五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三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二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