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


   日期:2018/7/23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




  导 读


  在7月21日的夏安居讲座中,弘恩法师为大家宣讲《华严经·净行品》,依据澄观法师的《华严疏钞》,为大家阐释如何“善用其心”获一切胜妙功德,让大众更清晰地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去修习菩萨行。我们节选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字,详细课程可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讲座视频


  弘恩法师:《华严经·净行品》析义(1)


  弘恩法师:《华严经·净行品》析义(2)


  迎请法师


  ▼











  【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多吃一点;遇到不好吃的东西,就愁眉苦脸,甚至心里产生嗔恨。但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修行不应该这样。


  大家看里的偈颂,【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当我们吃到美食的时候,你不要贪着它的味道,那是世间法、生死法,是轮回的法,我们贪嗔痴的念一动,就种下一个轮回的因。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时时警策,当吃到美食的时候,就马上为众生发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希望众生一切都能满愿,心里对世俗的五欲不再贪着。




  如果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该怎么办呢?【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厌恶,要思惟菩萨以禅悦法喜为食,通过这种方式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要贪着世俗的粗色之食。世间的食物都是不清净的,大家想一想,它种植的过程、生长的过程,尤其是现代,使用很多化学的肥料、药剂等,都是很不清净的,看着颜色很好,其实都不清净。


  因此,遇到世俗境界的时候,菩萨通过善巧的发愿来回转,巧愿防非,防止我们的过失。“离过成德”,离了过失,我们心心念念之间,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整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在世俗中修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菩萨行不单是指给众生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忙,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更重要的是心里面的发愿和回向。


  大家看里所有的偈颂,第二段都是“当愿众生”。我们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众生,不要舍离众生。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就知道,一念舍离众生,于菩萨戒的戒体都有所违犯,所以菩萨戒有菩萨的学处、菩萨的行处、菩萨的修行。菩萨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要舍离众生。之于十信位菩萨的修行,就有这种“巧愿防非,离过成德”的殊胜,这就叫清净。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我此法门,以无念为宗”,无念才是妙行。众生流转生死轮回全是因“心动”,《大乘起信论》中说:“心动则有苦,不动则不苦”,我们为什么有轮回的苦恼,就是因为心的妄动,六根显现六识,六尘攀援执取。“不动”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无念”,这是妙行。见这个,见那个,生心动念,就像我们很多人修行,坐在那儿,心不动了,认为这个很殊胜,但澄观国师在这里回答说:“若斯见者,离念求于无念,尚未得于真无念也”,就是你离开这些念,求一个空,比如打坐或做事的时候,心里空荡荡的,一念不起,甚至还有人做“压念”的功夫,念头一起来,赶紧压住,这是错误的用功,所以澄观国师说“离念求于无念”,不是真无念。慧能大师也曾开示过“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见一切法,心不染著”,即不是不动念,而是不染著。《圆觉经》也中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所以,无念不是说没有念头了,无念是“于念而离念”,这才是真无念。






  喜觉支,指心生善法而得欢喜,我们修持善法的时候会心生欢喜。有些人为什么整天烦恼很重?是因为每天没有善法的积累,我们放逸、懈怠、散漫,一天到晚,心没有正念的摄受,所以一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感觉“我这一天又白过了”,于是心中非常懊恼不安。如果人这一天时时都以正念摄持,不管有事还是无事、忙或不忙,总是在正念当中,就会感觉这一天过得很清明、自在、欢喜,就会有一种法喜,连睡觉也会睡得安稳。所以我们只有行持善法才能生起欢喜心,善法生起的欢喜心就叫喜觉支。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是如来的境界,佛陀的境界,众生很难了知因果的本末究竟。为什么呢?我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譬如说这多花,花是由什么长成的?由种子,对不对。那么请问大家,一粒种子又是经过怎样的变化才成为花的呢,而且每一粒种子长出来的花还都不同。大家都知道,种子为因,花为果,但就是这种简单的认识恰恰蒙蔽了我们对因果微细地认知。


  现代科学可能会说,它是靠阳光、水分、土壤等等条件,但这仅仅只是科学能发现的,还有更多我们发现不了的。《楞严经》中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鹤为什么是白的,我们知道为什么吗?但是经典里面佛说如来就能如实了知它的本末究竟。所以,不要总说自己懂因果,我们懂的因果都是相似的因果、近似的因果,真实的因果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通达,就连阿罗汉也都不能知道究竟因果,何况我们凡夫。因此,我们得好好地把我们傲慢的心放下来,学习经论、祖师大德的著述,这样才能不违背因果,否则我们违背了因果也会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如实地了知因果。






  【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菩萨所修习的六度波罗蜜的性相也是有漏的,为什么有漏呢?因为它是处在修行的因地、众生地,而生发的菩提心。虽然这个发心是有漏的,但也是出世心种子性,这是菩萨的种性。


  那我们看看自己是什么种性呢?比如我们发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发心就是有漏的,但是这个发心不可或缺,我们要从有漏的发心逐渐增长,修习无量的善因缘,无漏的福德,这样才能够具足资粮,往生西方。所以,发起有漏的出世心,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学佛,是人天乘的种性,他只是想要得到快乐的生活,人世间名闻利养的满足,这是有漏的世间心,不是出世间心。菩萨种性的发心,第一是要出离生死烦恼,第二是要究竟成就佛果,利益一切众生。






  有些人会问,《金刚经》里面不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种种功德,种种善业呢?为啥要念佛号呢?其实他是误解了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成佛的境界,我们凡夫是做不到“无住生心”的。对于在因地修行的菩萨来说,必须要依靠善法欲,才能到达彼岸。善法欲,是对善法的希求心,我们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利益众生,希望自己在行住坐卧中都保持正念,这都是善法欲。只有依靠善法欲,我们才能对治恶法。当我们解脱种种恶法,如《金刚经》所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个筏就是善法的船,能载我们到达彼岸,到了彼岸,船要放下,法也不可得,到那时候才说“无住生心”也不迟。所以修行人,不能说过头话,要分清佛法的次第,世俗谛的法不能用胜义谛来宣说。






  五种因果不是说因果有五种,而是说一个因成果的时候,同时显现出五种,《成唯识论第八卷》里面说,“果有五种。一者异熟,二者等流,三者离系。四者士用。五者增上。”因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来分别解释一下。


  一为“相异受报名异熟”的异熟果,这个异熟有三种异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而熟,就是因和果并不是同时,有在当下受报,也有在后时受报;异地就是不在原地受报;异类则好比你这一世是人,下一世又转成了人,但是来世的这个人和今世的这个人,他不是同一个人,不是同样的相貌。综上,这就是异地、异时、异类。


  第二个是“相似而转名等流”的等流果,即这一世与下一世善恶的习气相近。


  第三个为“究竟解脱名离系”的离系果,就是离开烦恼的束缚。离系有两种,第一是世间离系,第二是究竟离系。世间离系是我们在世间上的能够不受钱财,不受世间烦恼,不受世间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活得比较自在。另一个是出世离系,即能够解脱三界的见惑、思惑、无明惑等,成就声闻缘觉,乃至精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究竟成佛。






  第四为士用果,就是能为所用,即我们在轮回当中,所串习的恶的或者善的能力,能够承办世间的善业、恶业、无记业。


  第五为增上果,即业习会增长的,唯识宗里面说:“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我们阿赖耶识中,这些习惯的力量,会一生一生猛涨的,前一世遇到佛法修习善法,这一生修善的力量会更强;前一世造作恶业,没有遇到佛法,那么你这一世作恶的力量也会更强,这个就叫做增上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