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2


   日期:2018/7/30 12: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2

  三、戒能帮助你防非止恶,善要靠自己。

  受戒是有戒体的,戒体能够起到任运(自然)防非止恶的作用,而善要靠自己,并不能保证一切时,一切处,善心都能够任运的发起。例如:你早上去上班的时候,见到一个乞讨的人,当时有善心发起,布施给他一块钱。晚上回到家,正在做饭,突然发现碗柜里有蟑螂。假若没有受戒,或许还是会因为蟑螂侵害了你的利益而动手打死它们,假若你受过戒,得到了戒体,即使心里也起了想打它们的念头,但是戒体任运地会生起防非止恶的作用,马上就会想到我受过佛戒,发誓不杀生,不能杀害它们。于是你放下了刚才想杀它们的念头,从而避免了杀生这一条过失,当然就不会有因杀生而引起的苦报加诸到你身上。

  有的人受了戒,可以坚持吃素食,不伤害生命,因为有戒体在,即使家里人吃,或者朋友聚会劝你吃肉喝酒,你都因为受过佛戒不敢违犯而拒绝。但是假若只是善心,没有受过戒的,太多的人说我平时一个人的时候能吃素的,也不饮酒,但是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候就不行了,跟着一起吃喝。因此这些人不敢去受戒。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因为你做不到,所以要求受戒体帮助你做到,而不是你自己靠自己先在家练习着,什么时候练习的都可以做到了,再去受戒,你都可以做到了,还受戒干什么呢?要知道这些杀盗淫妄的事,不论受戒不受戒,都是有罪过和苦报的,越早杜绝它越有利,不要再等待。早早地在恶业上杀车,早早就安全了。因此戒和善在防非止恶方面的功效是有差别的。

  四、受戒是有严格仪轨的,十善不必要先有一个仪轨再行十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雍正皇帝用「吾儒」这两个字,意思是:我们儒家。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满清虽说是少数民族,但入主中国,跟中国就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大中华民族。从皇帝的这个层面上,都是先认同一个大中国,一个大中华民族的。

  儒家的「五常」,是五种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具体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常」的意思是不间断。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饮酒就是智,不妄语就是信,跟佛家的「五戒」一一对应。圣人的教诲,确实同根同源,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两样。

  中国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根总是在的。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原因是它还有根。

  五常里面第一条是「仁」,「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没有敌对。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使别人跟我敌对,我绝不跟别人敌对,这就是我自己的行仁。

  我可以要求自己不跟别人敌对,但是假如一定要求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圣贤人是要求自己。他轻视我,我不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也绝不报复他。这是圣贤人跟凡夫的差别。

  我们所处的世界,轻视、伤害、毁谤、侮辱、报复,这些浊恶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根本不可避免的在发生。同样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圣贤人于这些浊恶境界上积德修功,他轻视我,我不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不报复他。不但如此,还天天给毁谤我轻视我的人回向,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一样走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这是圣贤人的做法,也是仰慕圣贤的人的做法,有朝一日,仰慕圣贤的人就成为圣贤。

  而凡夫只剩下造业,互相轻视、毁谤、侮辱、陷害、报复。循环不休,伤害不止,彼此都是苦难链条上的一个环,想脱都脱不开。

  环境虽然都是浊恶的,起修行或是起恶业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五常把仁放在第一条,讲的是和谐,和谐为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要就是一个“和”字。

  五戒和五常,是一把最基本的尺子,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不必问别人,一定是自己的错。有很多人处在困惑之中,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总想要来问问师父,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当然,如果有困惑的事,可以向善知识来请教。假如身边没有善知识,也不必一直困惑下去,更好的办法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佛法,与五戒、五常对照一下,一目了然。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不善。

  对照之下,自然就有结论,知道错了,赶快修正,别人不善,我不可以跟着他不善,反而要以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无量寿经》上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没有人教,可以原谅他。那些不善的人,不是咬牙切齿要憎恨的人,反而是最可怜悯者,实在太可怜了,最基本的,最应该知道的,而统统不知道。

  假若有人“生而知之”,不用教,本来就知道,那是圣贤,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就连孔夫子都谦虚地说自己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凡人没有人教,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不要怪他们了,既然我们早一步知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我们知道的教给他们。这个所谓的教,不是光是要讲道理,还更要身体力行,做给他们看,做榜样,自己要先知行合一,让不知道的那些人看到了,也知行合一。

  要庆幸我们已经知道,假若没有因缘知道,还不是一样继续造作恶业。

  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原因是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就是指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有福报;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没有福报。明了都是由自己所造做的业力牵引,就不会怨天尤人。自己能够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果报,方能修道,怨天尤人的念头只不过是造另一番罪业罢了。

  「百行」,行是行为,[百],形容多,不是具体的数字。五常的「五」,是具体的数字,这是有区别的。儒家的书,《仪礼》所讲的「三千威仪」,百行就是指这些。

  [诱掖奖劝], [诱],诱导;[掖],扶助;[奖],奖励;[劝],劝勉。五常、百行都是以种种手段『诱掖奖劝』。

  [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没有一个不是为了引人为善的目的而施设的。

  最近出土的一个唐朝唐肃宗时代的石碑,上面刻有“三教九流图”。所谓“三教九流”,就是儒释道三家,“九流”指九种学术流派,包括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等。

  石碑上除了“三教九流”图之外,还有一段话,「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铁证如山,证明唐朝人就已经有多元文化理念,三教都是一体,与雍正皇帝所讲的一样,真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指先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称为《六艺》。其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其他剩下的五个则称为《五经》。

  我们这里说《六经》,实际上是泛指儒家全部的典籍。儒家全部典籍当中,有十三部核心文献,称为《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学的核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六经》或者说《十三经》,教学的目的是[济俗],端正社会风气。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第一。在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层面上,佛经讲得最为透彻。佛经的内容无所不包,无论从高度还是深度上,都是大圆满。宋文帝对于佛经给予最高的评价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率土之民],指举国的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淳]是真诚的心,[此]是指佛教,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那我就[坐致太平]了,就是作太平天子,天下无事,什么心都不必操。这是宋文帝所希望的。

  宋文帝的话,代表从前国家领导人对于三教的认知。雍正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是赞同这个说法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里面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他们的理念,以《无量寿经》来治国,三代帝王有这样的共识,是很难得的。

  下面是何尚之的答话。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这段话还是雍正皇帝引用过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些人都非常了瞭儒释道三家教学的成果,对于社会安定、政权的巩固、人民的安乐,有积极的贡献。

  [百家之乡]有一百户人家的乡里,概略的估计一家是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这四百人里面,只要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淳厚、谨慎、朴素,就能感化整个一百家。

  [千室之邑],[邑]是指城市,比乡更大的地方。有一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个人持十善,能依十善业道去修学,就能感化整个城市。

  这个比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我们曾经以为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感觉到失望无救了。只要有十分之一的比例,都是可以感化的,我们自己认真修学,力行五戒十善。即使他们做不善,我们也坚持行善,要有耐心,时间久了必定能够感化这些人。中国历史里记载,上古时代,舜王的父母、兄弟都很恶劣,时刻要置他于死地,他仍然能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尽悌道,做到了《弟子规》所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六祖能大师说「不见世间过」,只看别人的好处,不看别人的缺点。一个人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能感动一家,感动一乡,感动一国。这在佛法里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是自己灰心、退转的时候,反而是奋进的时候,要更积极地去做那十分之一当中的一员。

  佛陀的教学,其根本跟儒家是相同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前三句只是空洞的口号,用十善来落实孝亲尊师。佛把这个意思讲得更深更广,「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讲的孝顺是孝顺一切众生。佛菩萨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持五戒,修十善,佛弟子要发心学习。我们持五戒、学十善,光为自己这一生改善生活环境,来生得福报,这个心量太小了,意义太小了。要把心量放大,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这是佛菩萨的行持。

  一切为「我」,这个世界没有前途,一片黑暗。杀戮、纷争、谣言、伤害由此产生。

  [持此风教,以周寰区],[风]是风气,[教]是教化,[寰区]是讲国家,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将遍布整个国家。

  [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仁人],指仁爱之人。[编户亿千],指一个人口上亿的大国。只要有一百万人持五戒、十善,整个国家风气就能改变过来。

  下面举例来说:

  [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够行一善,就相当于去一恶。譬如说不杀生,杀生之恶就止息了;不偷盗,偷盗的恶就止息了。

  [去一恶,则息一刑],国家的刑法是制裁违法之人的,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没用了。

  [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因为持守五戒、十善而止息了一个刑罚,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则是止息了千千万万的刑罚,因为家家都不作恶,不需要刑罚加身了。

  这一段话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都表达了。因为个人在自身方面的谨慎守持,家庭不会发生刑罚的灾难,又因为每个家庭都止息了刑罚,社会无为而治,和乐融融,天下太平不是梦想。

  天下太平自古以来就是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对自身行为的把握关系到国家社会全体。当我们要求社会,要求国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先要求自己。感叹世风日下,唯有从自身做起,才能实现自救,当然也才能谈得上救人。

  人,尤其是佛的学生,一定要做社会最好的榜样,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先从自身做起。善恶的标准,就在这部《十善业道经》上。

  佛教经典分四大类:教、理、行、果,这部经属于行经,要拿行为去落实。

  雍正皇帝引用这段对话,说明他肯定中国社会依靠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说明雍正皇帝清楚地知道三家教学方法虽然不尽相同,根本却是相同的。

  [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宋文帝深信,何尚之也深信,只要把儒释道三种教学好好的推广,就可以安享太平盛世了。

  这种思想,雍正皇帝引出来,当然他是深信不疑的,我们是佛弟子,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也深信不疑。通过导人向善的教育确实可以「垂拱坐致太平」。

  教学实在太重要了,是治国平天下第一桩大事。《礼记‧学记》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两句名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政权,领导全国人民,教学最重要。在现在的话来说,建立共识,统一思想。

  家庭当中,父母有责任好好教儿女,对国家来说,帝王有责任好好教子民。用什么教呢?「儒释道」来教,现在也称人文教育。教导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

  这三种关系,都是我们没有办法脱离的,必须要面对,要处理好的,只要你能学会把它们处理好,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与人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宗教之间也是和谐的。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这句是这一段的总结。前面是雍正皇帝引用别人说的,这句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

  「斯言」是指上面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雍正皇帝总结说:上面的对话都是劝善的。劝全国人民行善是治天下之要道。

  说话的宋文帝是帝王的身份,总结的雍正也是帝王的身份,两位不同时代的君王,都从治天下的高度上共同认可了教育。

  雍正皇帝所言,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明确肯定佛教是教育。佛教变成宗教,大概是嘉庆以后的事情,佛教变成宗教,非常遗憾。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一直是教育,发挥着教育的作用,也就是最近的二三百年,开始变成宗教,原来的教育实质越来越不能彰显,作用也不能发挥。

  我希望尽全力投身到佛教教育事业中,使佛教教育本质得以恢复和彰显,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佛学院的学生和居士们同修一起来做这个事业,使一切大众于佛法中真实获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