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当收到青梅竹马的告白信时,这位法师是如何应对的? |
||
|
||
当收到青梅竹马的告白信时,这位法师是如何应对的? 皆仁法师 夜已深,风中微带凉意,窗外明月高悬,月光如水。 室内,一灯独燃。 僧度法师的案前,展开着一张信笺。 信笺明显出自女子的手笔,上面用娟秀工整的字体写着: “大道可谓是无穷无尽,而天地却亘古长存,就算是如佛所说的极为漫长之劫,也无法计数。 人生在世,就像那虚无飘渺的风轻轻吹过窗一样。荣华富贵看似久长,但是转眼就烟消云散了。 当年孔夫子在川上感慨时光飞逝的声音言犹在耳;而当夕阳西下时,又会想起庄子击缶而歌的洒脱风姿。 您可知道? 清丽脱俗的音乐可以愉悦耳朵;而珍肴美味足以适口;华丽的衣服可以凸显美丽的身姿;华美的帽子可以让人看起来耳目一新。 像您这样的男子,又何必削发遁入空门,耽著于空却弃有而不顾呢? 如果您不嫌我出身微贱的话,我愿意为您传续王家的香火。” 如豆般的灯焰随着夜风轻轻地摇曳,温暖的灯光映照在僧度法师的脸庞上。 出家前的旧事,不由得浮现在他的心头。 僧度法师,俗家姓王,名晞。 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是母亲将他抚养长大的。 他自幼性情温润如玉,又分外爽朗,是乡邻们交口称赞的好孩子。 他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曾经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同郡杨家的女子,名叫苕华。 苕华容貌端正秀美,而且文采出众,与他同岁。 但是,正当她要过门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没有多久,父亲也随之而去。 王晞的母亲不久也因常年辛劳而撒手西去。 他服孝三年,心中感慨世间无常,于是就削发出家,法名为僧度。 出家之后,他一瓶一钵,四处游方,犹如行云野鹤。 而苕华服孝期满之后,心中暗暗思量,父母双亡,从此世间再无依靠,也就只能投奔王家哥哥了。 于是,她就修书一封,托人带给僧度法师。 这封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僧度法师手中,出现在他的案前。 如水的月光悄悄地移动,洒落在窗前。 僧度法师从旧事的回忆中回过神来,心中暗暗有了主张,于是他开始研墨,准备回复书信。 他在信中回复道: “侍奉君主而治理国家,于我而言,不如弘扬佛法济度天下苍生。如果为了安养亲眷而困守一家,不如弘法利生尽心尽力救济三界众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损之’,这样的话语是世间人的看法。 我所惭愧的是,我的德行尚浅,不能广为弘法,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佛法的玄奥义理。 但积土可以成山,虽然我的力量薄弱,但是我也希望可以从小事做起,让更多的人可以深入了解佛法。 而且,也许您不能了解,身披袈裟,手把锡杖,渴时饮山泉,口中诵般若是有多么的自在,就算给我世间王侯一般的奢华生活,我也不愿意与之交换啊。 如果您能学习佛法,明白佛法的奥义,那我们可以成为同趣涅槃彼岸的道友而相勉。 可惜,你不喜欢佛法,就像我不喜欢世俗中的生活一样。。 从此,你我殊途不遇。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会稍稍为任何人而停留。 学佛之人,常常以为道日损来勉励自己,而世间之人则以把握时机为要务。 您风华正茂,文采过人,还是另觅良人吧,不要等年华远逝才懊悔不已啊。” 当他回复完信之后,放下笔,熄灭了灯火,走近窗边。 他抬头看着皎洁的月光,自语道:“连天上的月儿也在笑我了吗?” 他的回信,经过一番周转后,终于送到了苕华的手中。 苕华读完信之后,呆坐了许久,终于,她若有所悟。 从此,她开始对佛法生起信心,信奉佛法。 而僧度法师遍行天下,广读群经,尤其精通毗昙,曾著有《毗昙旨归》一书流传于世。 按语: 《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法和世间法有所不同,佛法可谓是逆生死流,出离轮回;而世间法则是顺生死流,牵引众生,趣向轮回。 世间之人不理解佛法,误解横生。 而出家人的责任,就在于将佛法广而告知有缘人,使之趣向成佛之路,一同脱离轮回之苦。 愿与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