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昭明太子略传,印光大师赞其“所悟所证,超过武帝奚啻十倍”! |
||
日期:2018/9/13 14: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昭明太子略传,印光大师赞其“所悟所证,超过武帝奚啻十倍”! 【简述】 昭明太子(501年―531年5月7日),姓萧名萧统,字德施。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丁贵嫔(丁令光)。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昭明太子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谥号"昭明",葬安宁陵,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被其后人追尊为昭明皇帝。 【详说】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昭明太子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昭明太子被立为皇太子。 天监八年(510年)九月,昭明太子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年十二,昭明太子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太子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都记忆下来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都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 梁武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太子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昭明太子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成就】 昭明太子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其父亲,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在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在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昭明太子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 昭明太子以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昭明太子(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但是,《昭明文选》中,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昭明太子恭信佛法,曾为汉传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敬分章次,成为著名的“《金刚经》三十二品”。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昭明太子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昭明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昭明太子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昭明太子不答,只是吟咏左思的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昭明太子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昭明太子(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昭明太子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印光大师对其赞叹】: 昭明太子,姓萧名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也,生而聪睿,仁恕恭俭,笃信佛法,力修净业,遍览众经,深达谛理,受菩萨戒,居常蔬食。于宫内别设慧义殿,招引名僧讲论玄奥。夫武帝尚且多年蔬食,祭先则以面为牺牲,太子所悟所证,超过(其父)武帝奚啻十倍?实为古今居士中不多见之人,其事迹语言,载《梁书》,及《广弘明集》并《居士传》。 ——恭引印祖《昭明古会杀生祭祀辩讹》 【挽昭明太子】 [ 宋 ] 徐钧 有德无年亦可矜,腊鹅兴谤竟难明。 当时虽不为天子,文选犹传万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