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海大和尚:止和观并重


   日期:2018/9/21 5: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有的经论都要用来指导实际修行。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把佛教当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拉回到修止观这件事情上来。所有的经论只有在修止观的这个问题上,才有它真实的价值。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坐禅又叫修止观,止的意思是专注,观的意思是观察。由修止观得到的结果就是定和慧,禅定和智慧。在我们的修行中,止和观要并重,双修才有可能获得定和慧。古代大德也有教导,慧要有定来支持,没有定的慧叫干慧。定就像水一样,是滋润智慧的,所以观也要以止为前提,就是昨天我讲的要静下来。

  静下来是个通俗的说法,所谓静下来就是要专心、专注。这种专注的状态不是一种紧张的状态,而是很专一同时又很放松的状态。通常我们专一于一件事时容易紧张,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很专注于比赛时也会紧张,在紧张的情形下就难以发挥出他的最佳水平。止的修行是要在专注的同时放松,只有真正地放松才可能有真正地专注。

  昨天我讲到在打坐时,心要有一个专注的对象。我们老和尚提倡,刚开始修的人可以以呼吸作为静坐的对象。在你坐好以后,将注意力专注在鼻端。第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数出息,每一次出息时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头再数。

  你尽可能保证从一数到十不乱,中间也许有一些杂念插进来,你也不管它。只要你从一数到十不乱,那个杂念对你的影响就很有限。慢慢地你会做到从一数到十,没有其他杂念,只有这个数。但是你数这个数的时候不要出声念,可以在心里默念,这是最起码的专注的训练。

  清朝末年有个名人叫曾国藩,他是打败了太平天国的清朝大臣。他的一生戎马生涯,即使是每天打仗,还要坚持每天数息100趟。100趟的意思是,从一到十是一趟,这样数100趟。可见,他的定力是非常强的。因为打仗这件事情关乎身家性命,他能在间隙中每天坚持做这个功课,所以能建立那样的功业。

  如果你数息数到很熟悉,没有杂念,觉得数息是多余的,你也可以随息。随息就是呼吸从鼻子进去到腹部,让你的心念随着它从鼻端下去,到小腹再上来。实际上呼吸是到肺部、到不了腹部,我们说意念从鼻端到小腹是个什么概念呢?由于深呼吸,从鼻端到小腹这是神经的一种感觉,它能让我们的呼吸变得深长。

  一般情况下,你的心越专注,你的呼吸便越深、越慢、越细、越匀称。也就是说,当你的专注力提高的时候,人体需要的氧气会减少,呼吸会变得慢、变得深。数息和随息这两个方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提高专注力最有效的。

  我知道有的同修喜欢念佛,在静坐时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出声。这也可以作为一种修行止观的方法。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到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要聚焦在这句佛号上,让你的每一个心念都在这句佛号上。

  大家要知道,我们的心念在生生灭灭的变化之中,一个念和一个念之间,间不容发,非常紧密、深细。你念佛的这个念是很粗的,它难以覆盖你全部的妄想,要净念相继,你必须要相续到你念佛的一念或者数息的一念非常密、非常细,细密得超过你心中本有的妄想之流。

  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个妄想的河流,没有停过,即使是睡眠中也在进行。这个妄想的河流一念跟着一念,非常绵密、非常快,我们现在修止观,只有把我们的净念修得也如此绵密、如此快,这个心念才能转化。

  当然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本有的妄想之流中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平时你心里念念相续了很多的念头、情绪、看法、情结,当修止深入的时候,心就像被手术刀剖开了一样,会冒出很多莫名其妙的念头,会回忆起以前已经遗忘的事情,甚至也会在心中和那些想起来的事情相应而生起贪嗔痴的情绪,这个时候就看你能不能放下这些东西,不跟着它转,让你的净念继续相续。

  实际上古代祖师就有这样提倡的,黄梅四祖寺的祖师道信禅师提倡由念佛禅而入,宋明以后提倡禅净双修的祖师里也有提倡以念佛来修止观。所以,只有用这样的一个对象,或者是呼吸、或者是佛号将你的身心完全地专注在上面、放松在上面,你才有可能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度的了解、观察,获得一种发现。这种了解、观察和发现就是慧,智慧的力量。

  这里我想用一个比喻跟大家来讲坐禅的过程。中国古代祖师有时候喜欢用钓鱼来比喻修行,钓鱼是个杀生的行为,是佛教徒不应该做的,我们不避讳这个行为本身的问题,只是借用这种行为来比喻一下禅修。

  对于刚刚开始坐禅的人,在静坐中我们的身心会发生什么,通过静坐我们能发现什么、得到什么,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底。这就像一个钓鱼的人,他把钩垂在水里,至于能钓出什么来,可能他心里也没底,并不知道。就像钓鱼一样,第一个你需要耐心,守在那里、等在那里。

  我们现在好几百人在柏林寺,成天吃了饭睡了觉就这么坐着,也不出声,有的闭着眼,有的睁着眼。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有个外星人来,看到我们几百个人这么待着,会觉得这帮人很奇怪:在干嘛呢?这相当于有一个人在水边蹲着钓鱼,一直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道的人也觉得这个人好怪:长时间地在一个地方待着,一动不动。我们的身心就是钓鱼的人所面对的那一汪水,里面有什么我们并不了解。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发现有动静,会钓出什么来呢?有的人说:通过念佛、数息,我原来的病好了,原来的颈椎增生通过打坐好了;或者有的人说,我的腿以前有风湿,通过静坐好像有一股热流从那个地方通过,最后没事了。那你就只是钓到了一只虾而已。这一汪水里只有这一只虾吗?那你可就亏了。

  当然也有的人会有更深的发现:发现呼吸变缓、变深细,念头变清净专一以后,对周围万事万物非常之敏锐,心智得到开发。有的人会说:看来打坐的作用就在于此。这应该说,你只是钓到一条非常小的鱼。

  我们一定要深信这一汪水不是一个水塘,也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大海。这个大海里面有大鱼,还有龙。我们用这个比喻继续说下去。古人说,有一种龙叫骊,这种龙的脖子下面有一颗珠子,非常珍贵,是无价宝,所以我们要钓到这条龙,得到这条龙脖子下面的珠子。这一点你要知道。

  你必须要知道这一汪水里究竟有什么,有虾、鱼、龙,同时你也要知道这水里面可能还有蛇。有的人扯出一条蛇来就当宝贝,这也麻烦。我们的身心里有贪嗔痴,有人性的很多问题,这种了解是我们坐禅之前必须要完成的。

  去年我曾经讲过,禅七不适合初学佛的人。参加禅七的人应该对佛法有相当的了解,对坐禅目的有很明确的了解,知道我们生命中最后的目标是要找到骊龙脖子下的珠子(这比喻我们要开发的般若智慧),然后我们要做什么准备,用什么工具,用什么线、什么杆。

  如果你是要钓一条龙,用很细的鱼竿是钓不到的,用很脆的线也不行。这比喻我们在修行止观之前,要有大量的准备,有正知见,严持戒律,道德清净,良心平衡,积聚福德资粮,对佛经有闻思、有很充分地了解。这些都是修行止观的一些基础条件。乃至于你在钓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去扯钩——扯早了,扯不上来;扯晚了,也钓不到,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闻思了解的。

  人们通常觉得,禅七晚上的开示应该就是要把这些东西讲清楚,但是晚上开示这几分钟很难讲清楚。严格地讲,这个开示只能在禅七人数不多的情况下,非常有针对性地、有可操作性地交流和指点。这是禅七开示和讲经说法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通过修止观,就能更加认识到学习、闻思佛法的重要。我觉得大家特别是佛学院的同学,要树立一个信念,就是要相信所有佛经里所有论点都是用来指导修行的,都是用来指导修止观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就在于此。他认为所有的经教都是为观服务——观包括止。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对佛教的贡献也在于此,他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也指出:所有的经都是教授。“教授”是他们的术语,就是对实际修行的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经论都要用来指导实际修行。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把佛教当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拉回到修止观这件事情上来。所有的经论只有在修止观的这个问题上,才有它真实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海大和尚       止观)(五明学佛网:明海大和尚       止观)  

 蔡惠明居士:念佛与止观 

 林崇安教授:最早传入汉地的止观禅法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下)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中)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上)� 

 高永霄居士:佛教的基本止观法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八、《小止观》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 

 道坚法师:止观略说(讲稿) 

 李四龙教授:“止观相即”的两种方式 

 黄国达居士:止观禅修的要点 

 黄国达居士:人间佛教与止观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