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世间疾病10%外感,20%伤于饮食、习惯,70%是因为它!


   日期:2018/10/16 15: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身体照顾得再好,只占生命的10%

  2002到2003年,笔者有幸接触到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由清末的一个叫王凤仪的东北农民创造。

  他是对我人生产生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的震撼是触及灵魂的,是非常大的震动。

  实际上是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过去是一个很糟糕的医生,按照真正医者的条件去衡量,根本不及格,是连普通医生的资格都不够。

  当时一位出家的师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曾孙女,叫王元五,我称她做王老师。是她把领我进了这个学问的门。

  进门之后,我傻了眼:这个体系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明晰,可我过去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王凤仪老先生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身、心、性。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

  《黄帝内经》对于这个“性”可以说是没有描述,可能隐含有,但从概念上没有。

  那么凤仪先生把构成人的三要素点得很清楚,而且把这三要素对人的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都很清楚地勾画出来了。

  他曾用秤来比喻这个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他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生。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

  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为什么说“怒伤肝,恨伤心”?

  作为一个医者,对自己过去那种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惭愧的一个地方——自己过去充其量所着眼的只是那个10%的身,况且不一定能拿满分。

  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

  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讲到“心”,我比较喜欢用《尚书•虞书•大禹谟》里面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性”这个层面,凤仪老先生界定得很明晰。他就把性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是纯阳无阴,是至善的。

  禀性——正好相反,是纯阴无阳,是不善的。

  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朋友圈子影响……所以这个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

  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讲阳气的内容,讲到了它对生命是这样的重要。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生命对于阳气的依赖。

  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

  而禀性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就是一些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

  怒伤肝;

  恨伤心;

  怨伤脾胃;

  恼伤肺;

  烦伤肾。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些因素。

  为什么我用震惊这两个字呢?因为过去对于我们的“性”,对于我们发场脾气,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能对生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反而对吃错了一点东西、受了一点风寒会很警惕,但这个地方做到100分也还是10分。

  情绪是诸毒之首

  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才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前面曾经提到,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

  学会控制情绪

  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疾病,但很多不同原因引起的疾病,用药物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

  所以我们把命交给药物是不对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药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很多病是无法用药物解决的。

  不仅是药物能够治疗、不仅是西医能够治疗。过去我们把康复只束缚在西医、药物这个很小的点上,是因为我们被“洗脑”了。

  但我们不是不要西医,而是要合理使用,正确利用。西医在抢救和控制上是非常好的,但在慢性病、绝症层面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病是一种现象,如果可以找到病的本质,就可以对症下药治愈疾病。

  病痛反映的是缘起规律——我们的疾病是由很多条件共同构成的,我们只要拆掉一个条件就可以让疾病走。

  就好像我们想让一个汽车开不了,我们不需要把整个汽车都炸了,实际上只要拆掉一个轮子或者拔掉油管,它就跑不了了。

  百病生于情绪,而情绪却是个假象,它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情赋予的意义。

  比如,我们之所以对旧爱不能释怀,之所以自怨自艾,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在分手或者悲剧发生后,我们常常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身心灵的和谐。

  并陷入了消极的能量中无法自拔,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白白将自己的能量给了那些人。

  很显然,我们为过去的事花费越多的能量,留给现在生活、创造、行动所用的能量就会相应减少。

  又比如,一场吵架(或者误会等)就如同一个15磅的哑铃,想象一下,把这个哑铃装在我们的口袋中去上班,虽然我们努力想视而不见,却无法如愿。

  在过道走路的时候,它把墙壁撞得叮当作响;坐下的时候,它狠狠砸在了椅子上;起身又感到他在拖拽自己的衬衫和裤子。

  只要它在我们的口袋里,我们就不可能忽略这个该死的哑铃。它消耗能量,同时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为何不选择放下哑铃,给自己松绑?如果无法一步到位消除情绪,那么可以用这9个方法来一一根除:

  1.倾诉

  2.回避

  3.运动

  4.娱乐

  5.想得开

  6.自己想适合自已的方法

  7.换位思考

  8.放得下

  9.提高境界!

  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带着负电的电子,必有与之匹配的正电子。而美好的心情会吸引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情会有很高的能量级别,能让身心和谐健康!

  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看上去极坏,那么一定在其中也有一些极好的东西。

  万物本无好坏,是我们置于其上的价值观让情绪升起,继而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每一件事都对我们有利,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愿意开阔心胸,去改变,去发现。我们就是要进行整个生命的乾坤大挪移,转换到一片新天地!

  世间疾病10%外感,20%伤于饮食、习惯,70%是因为情绪。所以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疾病       王凤仪)(五明学佛网:疾病       王凤仪)  

 宽运法师:佛教的疾病观 

 耕云先生:耕云心药录——身体疾病篇 

 耕云先生:耕云心药录——心理疾病篇 卷下 

 耕云先生:耕云心药录——心理疾病篇 卷上 

 心理医生称有时候懒是重大疾病的征兆 

 高月明居士:精神分析-6(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 

 高月明居士:精神分析-5(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 

 高月明居士:精神分析-4(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 

 高月明居士:精神分析-3(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 

 高月明居士:精神分析-2(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 

 高月明居士:精神分析-1(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 

 高月明居士:为什么说心理疾病源自对本能欲望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