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禅定与坐禅


   日期:2018/10/27 14: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禅定,《大智度论》卷五,龙树菩萨言: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大智度论》卷二十八,龙树菩萨又言:

  “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可见,定(三昧)是指意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根据唐代高僧宗密的说法,禅有五种层次: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以及最上乘的如来禅。

  外道禅,欣上厌下而修者;

  凡夫禅,四禅八定,亦即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小乘禅,从四禅四无色定,而修七方便的五停心、别相念、暖、顶、忍、世第一法,亦名七贤位,由此而入初果见道位。是为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这些也都是一步步证悟空性的。以后再讲。)

  大乘禅,亦名三昧。有无量三昧,均可能纳入大乘禅定。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二讲他们概括为四种: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为悟我、法二空所显之真理而修者。

  最上乘禅,又名如来禅、祖师禅,即是中国禅宗的顿悟法门,临济宗用参话头,曹洞宗用默照,都是属于如来上上禅法。也名一行三昧、真如三昧,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此心即佛。

  我们常讲的是四禅八定。我们介绍一下四禅天的层次。“四禅天”是由修静虑而生。

  先说一下“三界”。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欲界,是说此界的众生执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渴望财产、性、名誉、饮食、睡眠等欲望的满足。如果我们还在这个层次,初禅天是永不会现前的。

  所谓色界,是指位于欲界天之上,无色界之下的天人及其生活的器世间,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色界天的顶天—色究竟天,是卢舍那佛所居之地。

  所谓无色界,是指此界“众生”舍弃了对物欲色相的执著,超越物质的限制,既没有色身,也没有色身所依存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有一个精神体----心识住于“四空定”中,故名无色界。依无色界依精神体所处的定境高低,又分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1、初禅天。初禅是色界天的境界。如果我们还在欲界那个层次,初禅天是永不会现前的。

  (色界天离欲清净,可称为“梵”。色界的众生,已经没有鼻、舌二识,到了二禅以上,前五识都不起了。)。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中,无鼻识和舌识,语言寂灭。仅有眼识、耳识、身识、意识。有喜受、乐受,有觉有观。舍此身后,生于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2、二禅天。无鼻识、舌识、眼识、耳识、身识等五识,仅有意识,喜受及舍受与意识相应,无觉无观。舍此身后,生于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

  3、三禅天。仅有意识,怡悦之相净妙,喜心寂灭。乐受、舍受与意识相应,无觉无观。舍此身后,生于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

  4、四禅天。仅有意识,出入息寂灭,唯有舍受与之相应。舍此身后,生于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想天。

  实证初禅,便能体验色界天人的身心状态,初禅是“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三昧。初禅舍离欲界的种种烦恼而生喜乐,称为“离生、喜乐”。初禅舍弃鼻、舌二识之执著性,便可进入初禅等至位中,只余四识(眼、耳、身、意识)在作用。于初禅等至位中,对四尘(色、声、触、法尘)起作意而攀缘不舍,称之为“觉”,四尘进入心中而心不动,称之为“观”。若舍弃眼、耳、身识之执著性,离色、声、触尘,即进入二禅等至位之“无觉无观”三昧,于此三昧中唯有意识觉知心存在。二禅之后的三禅、四禅亦是无觉无观三昧(前五识灭,唯有意识)。若证入第四禅,出入息断,心跳停止,以第八识持身,故身体不坏。

  四禅之后,若舍弃对色界天身及色界诸法的贪著,便能证入无色界四空定。

  四禅八定,是指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刚才已经讲了四禅,而四禅其实也都在定中。现在讲“四空处定”。“四空处定”又名“四无色定”。此四空处,唯有正报之受、想、行、识四蕴的假合而无色身。

  1、空无边处定。厌离第四禅的染法,舍色想而缘无边之空处,心与空无边相应。

  2、识无边处定。厌离空无边处之染法,舍其虚空,缘内识,心识无边,心与识无边相应。

  3、无所有处定。厌离其识,更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

  4、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第二识处是有想,第三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第四,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似无了知,故名非想,但是极细意识仍在,我见、我执也存在,其实仍是有知,并非真的无想,故名非非想。)行者于此定中,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

  奢摩他,亦称定、止,是指摄心使不散乱。毗钵舍那常与奢摩他联用,毗钵舍那译为“观”,观见事理,也即观行。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两个名词看起来虽然很玄,其实就是“止”、“观”的意思,学人静心观察五蕴、十八界无我,乃至更深入地观察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具有的真如性等等,即是奢摩他、毗钵舍那(止观)。

  勤修止观,有助于降伏欲界烦恼,也有利于发起智慧与神通。止观是智慧发起的助缘,若仅修禅定是无法生起智慧的。譬如外道也可以修得四禅八定,但是仍然没有出离三界的智慧。禅定是止,由“观”才能生慧。若无定力,在观行的时候,容易被所观察的境界所转,而无法安住。故《楞严经》卷六,佛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因定发慧”,不言“因定生慧”。

  讲禅定,一定要讲“定慧双修”,定能发慧,是智慧发起的助缘,但是仅仅修禅定是无法生起智慧的。六祖大师在这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惠能大师的禅法,真的是了不起的“祖师禅”,是“佛在人间”的禅法。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定慧第四》中讲道: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善知识们,我的这个法门,是以禅定和智慧为根本,大众千万不要迷惑,认为禅定和智慧有什么区别。禅定和智慧原本是一体的,不是二元的。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功用。在智慧显现的时候,禅定就在智慧里面,在禅定发起的时候,智慧就在禅定之中。如果能认识到这个道理,那就是禅定和慧融为一体,均等修学。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认为是先修禅定然后才发起智慧,或者先修智慧然后再发起禅定,认为两者各不相同。如果认为二种有别,那么就是以为佛法有两种体相,这是根本错误的。嘴里说着行善之言,心中却没有善念,空泛地讨论禅定与智慧,禅定和智慧却不能均等修持。如果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都是善,内外一致,这就是禅定和智慧均等修持,定慧双修。自求开悟而修行佛道,不需要和人争辩,(这叫和乐无铮。)如果非要争辩个先后胜负,那就和迷惑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斩断胜负之心,那就反而增加了我执和法执,不能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位善知识!禅定和智慧像什么呢?就好像灯光,有灯就有光,没有灯就黑暗,灯就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功用。名称虽然有两个,本体却是同一的。禅定和智慧的道理,也是这样。”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指专心一行而修禅定),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jié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惠能大师开示大众道:“诸位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处所行住坐卧之时,恒常行持一种正直之心。(在一切时间地点,不论行住坐卧,都要行一直心。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忘般若,念念不忘自己本来是佛,念念不忘一切法的空性,这样就可以无时不在定中,没有出定入定的分别,就可以开悟成佛。)《净名经》上说:‘正直之心就是道场,正直之心就是净土。’不要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嘴里却说着正直的门面话。)口中说着一行三昧,却并不能切实以正直的心来修行。应该行持直心,对一切诸法不要有任何执著。迷惑的人执著于法相,执著于一行三昧的表相,总说只要常常静坐不动,使妄心不再生起,说这就是一行三昧。如果这样来理解一行三昧,佛法就等同于无情之物,反而成为了障碍修行佛道的因缘。诸位善知识!修道必须通达流畅,怎么反而滞碍了呢?心不住法,心如果不执著于法相,佛道就会通达流畅;心如果住法,心如果执著于法相,那就叫自我束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能得道,那就好像舍利弗在树林中枯坐,却被维摩诘居士所斥责一样。善知识!还有人教别人打坐,教授坐禅,说只要照看其心,以观其静,不动摇,不生起,不要动心,不要起念,以为这样就能修道成功,便从此处用功修行。这些迷惑的人不能领会佛法的真义,就执著错误的方向而成癫狂。像这样误入歧途的人太多了。这样来修行坐禅,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当代佛教网--禅宗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定       坐禅)(五明学佛网:禅定       坐禅)  

 华方田教授: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 

 华方田教授:般若与禅定 

 曾琦云居士:培养定力,开发智力——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 

 其它: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黄连忠 

 其他日籍作者:坐禅的哲学(柳田圣山) 

 大安法师:禅定修福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9 安静地坐禅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1 坐禅不是为了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1 坐禅的姿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八章 入禅定之门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