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见闻觉知与见性


   日期:2018/12/8 1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见闻觉知呢?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

  见闻觉知为一切有情众生所具之功能,不是一切物质皆有。或者说是只有动物类有,植物和矿物质是不具有此功能的。见闻觉知是说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分别功能: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鼻、舌、身)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所谓「见性」,是见到了心的「清净觉性」,心的本来面目。《楞严经》的「七处徵心」与「八还辩见」这二章,对「明心见性」过程之本末推究,说得甚为详述。今就「七处徵心之一隅来探讨所谓「见性」。

  《楞严经》在「七处徵心」的过程中,阿难尊者以心推度寻找,把这能推度的心,定位为「我的心」。

  佛陀当下指正说:「此是妄心非清净真心」。阿难很惊讶的说:「若是这推度的觉知心不是真心,那麽离开了这了别的觉知心,则所谓,心」,不就变成像石头般的无知觉了吗?」

  佛陀为了让阿难尊者明白,真心非断灭无知,但也不是见闻觉知的虚妄心。

  佛陀说:「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又说: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我非勅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这两段话,可以说世尊已为我们直指了「心性」。

  我们的见闻觉知是依六根对六尘所起的作用,我们能推度的是第六意识心识,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所起的分别心识。

  「见闻觉知」都建立在「根境相触」的因缘条件下所产生;若是离了因缘,觉知的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现象未生时,所谓「真心」在那里呢?我们要如何找到真心呢?

  方法就在佛陀所说:「真心应离诸一切色香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前尘」就是已觉知的现象,比如电灯亮了,心已知道了,已知道就是感官已产生作用的尘境,就是「前尘」。我们的感官与尘境相触时,所认知的一切「知觉与感受」,都是分别心,比如想起小时候,就会显现「我的存在」;或思惟法义时,心就显现思惟的功能;不想时,一切存在与感受就消失了;当我们心不想,眼不看,耳不听,我们的心在那儿呢?如果我们离开了「六根与六尘的觉知」,还能找到那个能作用的心,才是「真心」。

  心的寻找或伺察都是「见闻觉知」的功用,都是经过意识的分别,才有了别的心识;如果空掉这个分别的心识,把心安住在「灵知」上,不起分别时;这个灵灵不昧的明觉心,独耀虚空,是否就是真心呢?

  佛陀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众生无始以来的攀缘习性,令心无止境的在追逐外境所产生的「知觉与感受」,这就是「见闻觉知」。在禅修上,令心缘於一境来止息妄想攀缘,可以暂时止息「攀缘妄想」令心安住於一心清明;这「清净心」没有妄想干扰,犹如万里无云万里天,亦如一轮明月挂天空,觉照无边,守住在这个清净的心境中,就是「内守幽闲」。

  但是住於清明的一心中,依然不离识心作用,因为心有「守」,就有「能所」的觉知,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所以名为「法尘影事」;这「法尘影事」是「意根」与「法尘」所产生的结果。

  内守幽闲的「守」是不离当下的觉知;「幽闲」是清净无扰,没有烦恼,没有妄想的心境;然而,即使令心入於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而安住於当下,不起忆想丶不起作意,外境来时任它来,去时任它去,心念始终不离当下,依然是「内守幽闲的法尘影事」。我们要如何突破内守幽闲?看似无门却有门,乃决定於现观缘起,相应般若慧。

  所谓「真心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乃是说色香味触诸尘所起之见闻觉知是依缘起而来,

  一切现象皆是生灭法,终将幻化无实性。而「真心」具足一切功德,犹如六祖慧能说: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切见闻觉知,是真心「依境而显」的作用。

  凡夫因为迷失「真心」,不能澈见「见闻觉知」是因缘所生,是幻有的现象,才会把「见闻觉知」误为「真心」,执「见闻觉知」为「实有感」,所以迷为众生。

  如果能够明白「现象乃因缘所生,缘生缘灭,空无自性。」不迷於「见闻觉知」为实有时,当「见闻觉知」的因缘灭尽时,「真心」不随因缘而灭,历历明觉;「清净心性」就如乌云消散,慧日自然显露了;我们众生是因为妄执「见闻觉知」为「实有」,所以「慧日」才会被乌云所覆盖。

  也因为「真心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所以佛陀才说:「我非勅汝执为非心」,我不是要你把「见闻觉知」认定为绝对不是真心。

  在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有一段对答话,学人问黄蘖和尚:「祇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心如虚空不起境相,不是真心吗?)

  黄蘖禅师答说:「什麽心向境上见?设尔得见,元来祇是照境心,

  如人以镜照面,纵得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你用什麽心来看到境界?所见到的境界,一定有一个能见的我,与所见的境;就如照镜时所见的境,这个「境」是「根境相对」时,所产生的「见闻觉知」,不论你观照得多清晰,都是「生灭的法尘」,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学人又问说:「若不因照,如何得见?」

  「心无境不显」,如果心不观照,怎麽能知道心的存在呢?

  黄蘖禅师答说:「若涉因,常须假物,有什麽了时;「汝不见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如果必须起照,才能知心性的存在,不观照时,就找不到心性的话,这个心性不就变成中断性,不是不生不灭了。

  如果心性不能明明了了,如在眼前,所说一切,不就只是妄想戏论吗?犹如本来就没有,却是东扯西扯的扯了一大堆。

  又问:「他若识了,照时亦无物。」若是照见了「心中了无一物」呢?

  师答:「若是无物,更何处得照?汝莫开眼寱语。」

  若是了无一物,那用什麽来照呢?不是明明有照的功能,怎麽说无物呢?

  「 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从见闻觉知的生灭心中,找出不生灭的「真心」;

  它的方法与要领,是从「因缘法」中洞观「根境」所生的一切法,都空无自性,如幻如梦;从「诸法毕竟空」中解开对「见闻觉知」执为有的错觉;当不再对现象执为实有,就随之歇下「我执」所产生的分别妄心;「真心」会在歇下妄想分别後,犹如拨云见日,法尔透出。

  黄檗禅师说:「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

  息灭了「有无」分别,乃至一切根境对境所产生的分别妄想後,心性的般若慧光,自然如日正当中,虽然空无一物,却是朗耀法界,不照而照,此是「诸佛清净法身」;法身不会堕在了无一物之中,它会随缘普应,也名为「无所住而生其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心见性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明心见性       楞严经)  

 仁焕法师:浅谈明心见性 

 衍慈法师:《楞严经》阅后札记 

 吕建福教授: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圆瑛法师之《大佛顶首 

 宽运法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宽运法师 弥 

 雪漠:什么是明心见性? 

 雪漠:观空非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二章 明心见性 8 三无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二章 明心见性 7 妄念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二章 明心见性 6 性相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二章 明心见性 5 无情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二章 明心见性 4 时时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二章 明心见性 3 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