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0讲


   日期:2018/12/23 2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好,我们看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是第九行愿恒顺众生。恒是恒常,顺是随顺,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众生的种类、根机来饶益众生。上面第八行愿是常随佛学,佛的因地、果地之行都顺于真理,所以是恒常随顺佛、向佛来学习。而这一愿是对众生而言,众生所作恶行以及善行都不离迷惑之心,不能作为学习的轨则,所以不能说常随众生学,只能说恒顺众生。

  那么既然众生所作善行恶行都不离迷心,也就是说,我们所作的、凡夫所作的善行恶行都是出于妄心,为什么还要随顺呢?我们打个比喻。假如有一位贤明的人具足仁义忠孝等美德,忽然在梦中梦见自己杀害父母,那么人们知道之后,是否可以因为他在梦中杀害自己的父母,我们就要舍弃他呢?当然是不可以舍弃的。既然不可以因梦而舍弃他,是否可以学习他梦中所作的事呢?当然也是不可以的。我们对于众生也是这样,众生本具的佛性与佛无二无别,众生所作的善恶行也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都是梦都是幻,都是妄心所生出来的。就像那位贤人梦中杀害父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众生迷真逐妄、造诸恶业就舍弃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性之缘起,虽然相上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但是在性体上,都是同一真如体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虽然对于众生不能像对佛那样恒常随学,但是一定也要常以同体大悲心来随顺众生。先与众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恒常帮助这些众生,然后循序渐进的引导众生来修学佛法,最终得到解脱,这才是普贤行愿的随顺众生。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说明所要随顺的众生。普贤行愿所要恒顺的众生,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这个对境是非常的宽广,十方法界中,除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所有众生都是所要随顺的对象。菩萨所要随顺的众生,没有地域范围的观念,没有人畜等级的分别,只要是众生菩萨就会随顺他,这显示出菩萨心胸的宽广。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行愿的恒顺众生,也要打开我们的心胸,扩展自己的心量,不要只随顺我们如意的、我们喜欢的众生,也不要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像普贤菩萨一样,发愿随顺九法界所有一切众生。

  九法界的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四生、四种受生的方式。卵生就是依卵而受生,比如我们常见的鸡鸭鹅,以及这些鸟类的众生;胎生是由母胎而生,我们人类以及猪羊这些等等畜生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胎生,由母胎而生;湿生就是依湿气而受生,就像我们现在夏天一些小飞虫蚊子等,有湿气有水的地方,就会生出这些众生;化生,化生就是没有依托,顿时出现。比如天人和地狱里的众生,他无所依托,他是靠业力忽然出现了。

  化生含摄五道,就是天人和地狱的众生是化生,劫初的时候,在我们劫初的时候,人、鬼、畜生也都是化生。中阴身,我们人死了以后有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也是属于化生。

  胎生含摄人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和地狱道他们是没有胎生的,他们是化生。

  卵生和湿生含摄人道和畜生道,大家说了,我们刚才说人道应该是胎生,由母胎十月怀胎而生,怎么人道中也有卵生呢?在人道中也是有卵生和湿生的,比如佛经中记载,毗舍佉母是一位长者的夫人,她生下了三十二个肉卵,每个卵里都有一个男孩,这三十二个男孩长大之后都是大力士,武艺高强,毗舍佉母后来修行也证了三果,这是卵生的人。人也有湿生的,比如顶生王,他是布杀陀国的国王,在他的头顶上生起了一个小水泡,十个月后,这个小水泡里生出一个男孩,泡里有水,所以也是属于湿生。所以由此而证明我们人道也有卵生和湿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是个例、个案,但是也有。畜生道的卵生和湿生大家都是经常见的,畜生道的鸡鸭鹅是卵生,湿生,蚊虫这些。这些我们就不再详细介绍了,所以卵生和湿生含摄了人道和畜生道,其余天道、鬼道、地狱道,这三道都没有卵生和湿生的。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说生的种类繁多,依住的地方也有种种的不同。有依地而住的,就像蚯蚓、蛇这些都是依地而住;有在水中居住的,鱼虾蟹这些水族动物;也有众生是依火而生住的,比如地狱里的众生就是依火而住,地狱里有的众生就是依火而住的;有些众生是依风而住的,空气中飘浮的这些微生物,有的细菌就是在空中飘浮,还有这些微生物这是空中飘着的各种,这是依风而住的;还有是依空而住的,像空居天的天人,这些都是依空而住;还有是依花卉树木而住的,就像花芯里寄生的虫子,还有树干里寄生的这些小虫子,还有一些鬼神,他也是依附花卉树木而住,像花神树神。所以我们不要无缘无故的去伤害这些花和树,他们上面都有花神和树神而依住。

  种种生类,是指众生种类的差别。我们常说四生九类,四生我们刚才说了,胎、卵、湿、化;九类,在这四生之外还有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一共是九类、九大类的众生,四生九类。

  种种色身,就是众生的身体构造、以及颜色各种不同,身体颜色构造都各有不同,有种种的差别。以我们人类来说,肤色经常见到的就有黄种人、白种人、还有棕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甚至于其他的众生,如深海里的鱼类、森林中的飞鸟和野兽更是多彩多姿,颜色更多。

  种种形状,这是说众生的外表形状各式各样,比如牛有牛的形状,羊有羊的形状,猪有猪的形状,大雁天鹅麻雀也各有它们独自的形状形像,众生各种的形状说之不尽。种种形状。

  种种相貌,就是每一位众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相貌。就是人类众生也各有各自的相貌,就像我们人类没有两个完全相貌相同的,什么原因?我们常说相由心生,因为每个人的心念不同,相貌自然也有差别。

  种种寿量,就是众生的寿命长短不一。以四大部洲来说,北俱卢洲人的寿命是一千岁,西牛贺洲人的寿命是五百岁,东胜神洲人的寿命是二百五十岁,我们南赡部洲、我们这个地方人的寿命是一百岁。

  我们刚才说的北俱卢洲的千岁、西牛贺洲的五百岁、东胜神洲的二百五十岁,这三洲人的寿命都是定数,所谓的定数,他们就是到这个年龄,不多也不少,这是定数。而只有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很多人活不到百岁,中间有夭亡的,所以说,南赡部洲人的寿命不定。再看诸天,诸天的寿命也不一样,比如欲界的第一层天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但是他这个五百岁,不是我们人间的一个昼夜的五百岁。它的一个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它的一个昼夜不是我们二十四小时的,一个地球的自转的一个昼夜,我们人间的五十年是他们的一个昼夜。他们的寿命是五百岁,越往上越是成倍的递增,而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高达八万劫。

  人间其他众生的寿命也不同,我们人间的、就像我们经常在河面上见的这个蜉蝣,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成语的朝生暮死说的就是蜉蝣。而寿命比较长的是乌龟,寿命有的几百年,甚至也有上千年的。

  种种族类,众生的族类繁多,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中国就有五十六个民族,全世界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动物中的族类就更多了。鱼有金鱼、鲤鱼、鲸鱼、种种的鱼类,这些种种的族类。兽类中的族类也是非常多的,老虎、狮子、猴子等等的族类,还有昆虫,已经发现的就有六万多种,众生的族类多的数不胜数。

  种种名号,就是指的众生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名字,其他的众生也都各自有名字的划分和分类。

  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有的善良、有的凶狠等等一切的心性。

  种种知见,这是说众生的知识还有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见解是正确的,有的见解是错误的,知识的水平也有高低的不同。以我们学佛来说,有的注重念佛有的注重参禅,还有的注重持咒等等,众生的思想见解也有种种的差别。

  种种欲乐,这就是众生的爱好有种种的不同。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睡觉,有的喜欢跑步,有的喜欢玩闹,所以众生的好乐有种种的不同。

  种种意行,指的是众生的主观意识以及外表行为不同。有时是向善的心念,就会去帮助别人;有时又起恶心,就会做出伤害别人的恶事。众生的意行也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

  种种威仪,众生行住坐卧的仪态也各有不同,有活泼好动的、有安静的、有举止文雅的、也有行为粗暴的。人的仪态仪表就有种种的不同,何况这么多种类的众生,那就更是说不能尽了。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众生受用的差别。有穿绫罗绸缎的、有穿粗麻布衣的、有人吃着山珍海味、有人吃着粗茶淡饭;众生的住处也各有不同,有的住在农村、有的住在海边、有的住在城市、有的住草房、有的住宫殿、有的住山里、有的住海边,总之众生所受用的衣服饮食、居住环境也有种种的差别。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众生的种类繁多,不能一一举例,以这一段是包括了其余一切的种类。天龙八部我们前面讲过,人即人类;非人指的除天龙八部之外的天仙鬼神;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足的动物就是指这些蛇、蚯蚓一类的众生;二足,人、鸡鸭麻雀等禽类的众生;四足,如猪马牛老虎狮子;多足就是蜈蚣螃蟹这些众生。有色是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还都可以看见色身,所以称为有色。无色是指无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只有心识的活动,没有色身可见。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界的众生,凡是有识心分别的都称为有想;无想是指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此天的天人是修无想定而感得的,生到此天之后,五百大劫没有思想活动;非有想非无想,是指生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讲过,此天是三界的顶天,还没出三界,生到此天的众生定心深妙,已经没有粗想,但是仍然有微细的识心存在,因此你不能说他有想,也不能说无想,就称为非有想非无想。有些外道的众生,以为到达这一层天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这样实在是不了解此天的真相。此天,我们刚才说了还在三界之内,仍然有生死的轮回,未得解脱。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 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这是承上启下文,总结以上所说的各种形类的众生,引起下文正式说明随顺之想。我皆于彼随顺而转,转是生起观智的意思,就是说,随顺以上所说各种形类的众生生起观想。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承事就是侍奉;如敬父母,是说在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要尽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的为众生服务。众生缺乏衣服、缺乏饮食、缺乏生活的必需品时,我们就应该去供养众生;在种种承事供养时,应当把众生视作自己的父母。

  《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此间所高,莫过须弥,悲母之恩,须弥过之,世间之重,大地为最,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背恩不顺,令其怨念,父母发恶 子即随堕,以百千种上妙供具,供养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养父母,校量其福,不可为此。”是说父母之恩比须弥山还要高、比大地还要重,我们应当孝敬父母。用这个举例来说明,我们帮助众生的时候,虽然他们并不是我们的生身父母,但是我们的心要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一样。经文中用的“如”字就非常的重要,如是同的意思,虽然不是亲生父母,一定要如同亲生父母一样来侍奉,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要从心里把他们当成对我们恩重如山的父母,从而生起至诚的孝心来。

  如奉师长,经中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由此可知,师长恩胜过父母恩,所以见到众生,应当如同学生对待老师一样的恭敬。

  阿罗汉是梵语,有多种含义,我们用其中的三种。第一是杀贼,就是杀掉烦恼贼。阿罗汉已经把见惑烦恼和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第二是无生,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惑和思惑,了脱分段生死,不会再来三界受生;第三是应供,阿罗汉证得道果,是胜福田,堪受人天供养。

  乃至如来,乃至是超略之词,因为阿罗汉过了之后,中间还有辟支佛、菩萨,所以说乃至如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如来,这是出世四圣,对待众生应当如同对待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如来一样,以恭敬心承事供养,所以说等无有异。

  我们对待众生只有做到这样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如同见到出世四圣一样,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众生才能做到恒顺,否则的话,心里还有高低贵贱的分别、有亲疏的分别就很难做到恒常随顺众生的。

  以上讲的是随顺众生的心态,那么菩萨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恒顺众生呢?以下是进一步的加以详细来说明。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大智度论》中说,“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嗔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也就是说,众生的病苦有两种,身病和心病。身病我们大家都有深刻的体会,疾病缠身带给我们很大的痛苦,甚至也会有心里的恐惧,作为修行人来说,疾病也是非常影响我们修行的。《华严经》中说:“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因为身体多病、心不安宁,就会影响我们修诸波罗蜜。《成实论》中也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如果没有病,我们修行可以长时间的用功;如果有疾病的话,则障碍我们的行道。所以众生在遭受病苦时,菩萨为作良医,对症下药,能让众生恢复健康,祛病延年。

  心病也给众生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恐惧、嫉妒、愤怒、忧愁等不良的情绪,让众生苦不堪言。就像我们在讲经前要备课,如果心里面有烦恼,心肯定静不下来,备课的效果就深入不进去,那讲课的时候肯定就讲不好的。所以给我们的修行,身病心病都会带来很大的苦恼。这样就看我们的定力,任何的境界都把它当成一种锻炼,再大的情况把心静下来,这种愤怒忧愁随之就化为灰烬,就没有了。根本都是梦幻泡影,刹那生灭的,用我们的清净心来对治就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些,不明理不明白的话,就给我们的身苦和心苦,带来很大的修学上的障碍。

  菩萨广学五明,不仅精通医术更精通佛法,能够帮助众生增长智慧,就像我刚才说的叫大家明理,能够降伏这些障碍、消除无明烦恼、恢复清净本性。我们现在修持普贤行愿,虽然还不具备高超的医术,对佛法也不是非常的精通,但是这也不影响我们发大愿心,去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就像我们平时,众生生病时我们尽力的去做,虽说我们不会医术,但是我们可以供养药品、悉心照料;在众生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用佛法去开导他,帮助他去看破,继而能放下,帮助他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使他们能够身心自在。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有时会走错路迷失了方向,本来该往东走的最后向西了。菩萨遇到众生迷路,就会指引他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里的路也指人生道路,以世俗而言,做人要正直,我们说要做君子,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以出世法来说,正路指的是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路。众生无始以来,背觉合尘、迷失正道、误入歧途,不只是前程的危害,将来还会堕落到三恶道受苦无穷,菩萨为了这些迷失正路的众生,指示正确的道路,让他们走向佛道,直至达到彼岸,离苦得乐,达到彼岸。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众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让他们,我们以善巧方便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慢慢的了解佛法,循序渐进。根据他们的因缘来引导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认识到佛法是积极的,佛法的思想是符合哲学,是高度的智慧,这样不但自己能够摆脱烦恼得到利益,还能利益一切有缘的众生、利益社会。菩提道才是每个人都应当走的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处在黑暗之中摸索着前进,看不见道路,辨不清方向,菩萨用明灯为众生带来光明,使众生能大踏步的向前进。黑暗也比喻众生处在六道轮回的生死长夜之中,菩萨为众生演说正法,以智慧之光照耀沉溺于生死长夜中的众生,让他们永离一切,忧悲苦恼,了脱生死,直至光明。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埋藏地下的宝藏,这里是比喻众生本有的佛性具足恒沙功德,只不过被烦恼所遮障了,以致于缺少福德智慧、轮回六道饱受困苦。菩萨了知众生本具功德法财,帮助众生铲除遮覆功德法财的烦恼,使众生能够受用自己本具的法财。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发愿修持恒顺众生的菩萨,应当没有分别心的,平等地随顺,这样随顺才能普遍饶益一切的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上面说菩萨应当如同对待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如同对待佛一样承事供养众生,那有人就会问,以恭敬心随顺供养诸佛如来理所应当,为什么还要以恭敬心平等心去随顺供养一切众生呢?我们平时真的是这样的,比如说寺院里需要塑造佛像、修补塔寺,或者需要以香花烛等来供养佛,大家都非常踊跃发心供养,但是如果是一般的众生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就没有这么高了。下面就是解释,为什么要如同随顺供养佛一样的来随顺众生。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大家要知道,供养如来固然是我们的本分,但是诸佛的希望,不是说在于对佛的种种供养,而是在于的是度化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也就是说,诸佛的本怀是利益众生的、是无我的。所以作为佛弟子就应该体谅佛的悲心,既然诸佛心心念念都是为了众生,那我们就要随顺佛的心愿,以佛的心为我们的心,我们也心心念念为众生着想,尽种种办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做的话,就是随顺佛心去利益众生,才能算得上是随顺诸佛,才能算得上是对诸佛无上供养,所以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我们一般都能做到对佛尊重承事,见到佛像见到佛塔都能礼拜,像平时擦拭佛像,摆放贡品,大家也都是小心翼翼恭恭敬敬的。可是众生与众生之间,不但不能做到尊重承事,而且还会彼此轻视,甚至会互相诋毁伤害。我们今天发愿修持普贤行愿的恒顺众生,就是要以普度众生为唯一志愿,不论对任何的众生我们都不能轻视,要时时刻刻以尊重众生的心,就像以尊重诸佛的心去与众生相处。不仅如此,还要对众生有所承事,承事也就是服务,我们在为众生服务的时候,不要当作一种负担,更不要当作一种人情,要把这种当作难得难遇的机会。正是因为众生给了我们发慈悲心的机会、为众生服务的机会,我们的福德才能增长。

  就像我曾经在作开示的时候讲过,如果还能修布施、还能做善事的众生,一定是有福报的众生;没有福报的众生,供养善法他看不到,就是在他眼前他也看不到。有的居士心不如意、心里痛苦来找我问,说的“师父,我怎么改变我的状况,让我能够快乐起来,让我没有种种的障碍?”我就说,你坚持日行一善二善、三善乃至十善,这样你的心量逐渐扩大,你就会感觉到助人为乐的快乐,这样你的心量大了,助人为乐你就快乐了,你的欲望就少了。他想了半天,说的“师父,我一天找不到一件善事,我没有办法做到。”看看,一天都见不到一件善事,有福报的人处处都是善事,哪怕对众生的一个恭敬、对众生的一个礼让,这些都是善事,这样能够长养我们的福德、长养我们的心量、长养我们的智慧平等。如果能这样尊重承事众生,就等于尊重承事如来,因为这正是诸佛所希望我们做到的。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一切行菩萨道的人,如果不但不去损害众生,不去给众生带来烦恼,而且能以种种的法去随顺众生,让众生心生欢喜,那么就等于令一切如来生欢喜。因为最让如来欢喜的,就是众生都能脱离烦恼离苦得乐。如果大家听了普贤十大愿王,我相信你们很快就能发起菩提心,因为你们奉事众生如同如来,你们就能生起慈悲心,生起慈悲心你们就很快能证得佛果。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离苦得乐是佛的本怀,所以说,你日行一善,你把一切的众生都当成如来一样的看待,你这就是善中之善了。让众生欢喜,诸佛就会因为众生欢喜而欢喜。诸佛心里只有众生,没有其他。所以我们应当在在处处饶益众生,让众生欢喜,也就是让诸佛生大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这就是师父刚才讲的,因为众生而起大悲,因为大悲而生菩提,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所以我们会很快的成佛的。为什么说普贤大行是称性的大愿,大家细细的听,这一句连着一句,一句跟着一句,都是称性之行。

  好,我们回到经文上来。大家总认为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佛是觉悟的圣者,我们高不可及,非常了不起的,我们要仰视;而众生是凡夫,我们心里不服。众生和佛有天壤之别,佛和众生的差别这么大,为什么说尊重承事众生就等于是尊重承事如来呢?为什么说众生欢喜就会令一切如来欢喜呢?下面就是对这个加以解释。

  大家首先要知道,诸佛如来是以大悲心为体性的,《观无量寿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意思是说,佛心体现在大慈悲上,所以佛心的本体就是大悲。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大悲心是如何发起的呢?是由于见到众生在六道轮回时造作恶业、受种种的苦,以此激发起慈悲心来。这种慈悲心不同于世间的慈悲的,我们世间也有一些非常有同情心的,看到别人生病无钱医治,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也会做些慈善,会帮助别人,但是这种慈悲心是比较小的、是受局限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在时间上也是非常短暂的。这里说的因众生而起大悲,这种悲心是出世之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这种慈悲心普摄一切的众生,没有任何的遗漏;并且对一切的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增加任何的条件。

  就像释迦牟尼佛看一切的众生,如同他的独子罗睺罗一样。他把一切的众生都当成他的独子,包括魔王波旬在内,也是佛要度化的众生。没有因为是波旬佛就舍弃他,没有置他于死地也没有舍弃他,也是要等他因缘成熟来度化他。包括提婆达多,佛在《法华经》中也为提婆达多授记,当来作佛。而且佛的成就,佛也是非常感恩提婆达多的这种锻炼的。大家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的爱子受种种的磨难,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作为亲人、身为他们的父母会怎么样呢?肯定的会不顾任何的危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那么如果对待所有的众生,都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这才称得上是大悲心。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见众生受苦心生悲悯,发起了大悲心来,就要去救度众生,可是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唯有成佛才有能力去救度众生,于是由大悲而生起菩提心来。菩提心就是愿成佛之心,也可以说就是进趣无上菩提之心,由于大悲心进趣无上菩提之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饶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成就自利功德,到自利利他圆满,福慧具足时,就具足成等正觉。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段经文,成佛是由发菩提心而成的,而发菩提心的开始,是由于大悲心的激励,所以说诸佛如来都是以大悲心为体,所以真正发心求菩萨道的菩萨,见到众生受苦,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来,这样才能以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就佛果。可以说假如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办法生起大悲心来,也就没有诸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是以比喻来说明上面一段经文的道理。在旷野沙石之中,有一棵很大的树王,只要树根能得到水的滋润,树上的枝叶花果就能长得茂盛。众生轮回生死,时而生天时而堕落,时而又受种种的苦,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任何的依靠,所以说是生死旷野。沙石是比喻众生的烦恼,菩提树王比喻众生的法身理体,树根是比喻众生本具的佛性种子,水比喻大悲,枝叶比喻戒定慧三学,花比喻六度万行,果比喻证得佛果。也就是众生发起大悲心,饶益众生,就像是以水来浇灌树根,使得本有的佛性种子获得滋润,抽发出戒定慧的枝叶,再依戒定慧而修万行之花,有花必定结果,万行周圆,就可以证得佛果菩提。这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慈悲是成佛之因。

  就比如水滋润树根是花果繁茂之因,如果没有水的浇灌,树根在干燥的沙石当中是不可能枝叶繁茂的,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众生虽然有佛性,发不起大悲心来,也不能广修六度万行来利益众生,更不可能成就佛果,还是在生死旷野。对于众生来说,大悲心通于自利和利他,在饶益众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是从众生的层面来说;从佛的角度来说,自证佛果已经是圆满,只有利他,诸佛如来以大悲心饶益一切的众生,令众生来成就佛果。所以经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何以故,就是为什么饶益众生就能成就无上菩提呢?我们刚才说饶益众生就能成就无上菩提,一般人来看这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都是从世间法、都是从我执、自我我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利益别人却成就了自己,这不就等于把自己的饭给别人吃,自己没有饭吃了也就饱了?大家都会有这种认知。但是要想成佛就是这样。佛法讲的是大悲心,是同体大悲,菩萨在利益一切众生时,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菩萨的心中,一切众生即是自己身、是一体的,众生与自己等无差别。所以众生得到利益,菩萨自己也就得到利益;当众生离苦得乐趣向菩提时,菩萨自己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然是这样,诸佛所证的菩提就应该属于众生。大家注意听,因为没有受苦的众生,就发不起大悲心来;没有大悲心就生不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愿成佛的心;没有菩提心你就不可能成佛,就是这么一环套着一环。因为众生的苦,我们就生起了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想拔众生的苦,那么我们就要成菩提,我们就要发起出离的心、圆成佛道的心,所以没有菩提心你就成不了佛果。所以我们今天学佛,应当问一问,我们究竟是想成佛还是想六道轮回?如果你真的想成佛,就不要厌弃众生,因为众生是我们成佛、是我们菩提道上的增上缘,没有众生的这种因缘,我们是成不了佛的。如果真正的想学佛,真正的想成佛,就应该随时随地的恒顺众生,这样才能在度化众生的同时,证得无上菩提。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普贤菩萨劝谕善财童子以及诸菩萨,应当如上面所说,来认识理解恒顺众生的义理。因为对于众生以平等心来看待,就能成就圆满大悲,而以圆满大悲心来随顺一切众生,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和前面大愿的结尾都是一样的,如是随顺众生,即使虚空界尽 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众生之行愿无有穷尽,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圆法师       普贤行愿品)(五明学佛网:宏圆法师       普贤行愿品)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5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6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7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8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9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0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