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这种品格,比智慧更重要!


   日期:2019/3/30 5: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华法师:朱教授刚才讲到智慧的时候,我需要给他做一个佛教角度的注释。因为在世界五大宗教当中,佛教的智慧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常见的智慧有“文字的智慧”,“观照的智慧”(内省的智慧),“实相的智慧”(通达人与宇宙实相的智慧)和“方便的智慧”。

  前面我讲到了“智”的写法和用意,后面就讲一下“慧”字里所含的深意。

  “慧”字上面是两只手,中间是“帚”,下面是一个“心”,表示一个人拿着一个扫把在洒扫自己的心地。

  它这里头透露出一个秘密:我们中国的古人认为,人心、天心、道心,原来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它就像一杯水,你给它里头放茶叶就是茶水,你给它里头放砒霜就变成了毒药。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智慧”和“道”划等号?那就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拿着那个无形的扫把,不断把自己的心地扫得干干净净,你的心和天心、道心就相通了。

  所以说“智慧”这两个字,它相对应的心里的本体是“道”。一个有圆满的智慧的人,一定是悟道的人;一个悟了道的人,一定是有圆满的智慧的人。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博学审问,有广泛的外部的知识,又有内省的力量,这时候才能达到一个圆满的人格。

  讲到圆满的人格,我再一次强调,按照儒家的教育,“人希士、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它是整个心理的取向,一个心灵的方向,让人不断地进行人格圆满。

  但是,如果你们碰到某个人说“我现在已经开悟了”,“我现在已经是圣人了”,“我现在是几果罗汉”,那其中有诈,那一定是骗吃骗喝的。因为我们在整个人生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追求圆满是你的心灵的原动力,也是一种趋向。但是谁都不要给自己划个句号,说“我现在是孔老二第三”,或者“我现在是王阳明第二”。你不能说这个话,因为你的学问、你的道德和你的功业是由后人来评定的,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戴一个高帽子。

  现在有很多人信仰宗教,或者是搞国学,经常给自己贴很多的标签,戴很多的高帽子。其实,他往往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叫“自欺欺人”。如果真正懂得了圣贤教育,你会发现,那你是“自欺欺人”,因为你连“心诚”的“诚”都没有达到。

  在《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自诚也,诚者自明也”。“诚”这个字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人心诚了,自己就成功了。哪怕你是一个种菜的,哪怕你是个掏粪工,你心里踏踏实实的,你就已经成功了。

  我们现在的人,为了学历,为了成功,盲目的去经营人事,虚妄的去劳作,搭了一个“棚子”。其实他是虚的,没有真正找回自我。

  我们今天在讲到人格教育的时候,其实“诚”和“信”这两个字,是人格的“原始点”。人格的“原始点”,“诚”和“信”比“智慧”还要重要。

  诚者自成

  郑佳明:这个“诚”应该汉民兄来讲。

  周敦颐认为“诚”不是我们主观的一个品德,它实际上是一个世界的本体(它其实也是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就是在万物都存在之前,世界有着一个本体,就是“诚”。如果你不“诚”,实际上就破坏了最基本的宇宙的规律,你一定会要失败的。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非常之高的。

  妙华法师:我想关于“仁”和“礼”、“智者无忧”,我们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还有“勇者无畏”,也需要说明一下。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小男孩,像黄豆芽一样,缺乏一种担当精神。拿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人怎么越来越没有大丈夫气概,越来越没有男子汉的味道了。这个在我们教学当中也经常会发现。儒家讲的“勇者无畏”,请朱教授给我们大家再阐述一下。

  勇敢是一种德行

  朱汉民:其实“智德”我刚才说过,在儒家早期的君子教育中特别强调,古希腊的哲学中也强调。

  “勇敢的德行”,也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看重的一种品德。“勇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在中、西早期,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文明的源头,都把“勇敢”作为一个人格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非常可惜的是,后来我们的教育,讲“仁”的方面注重不够,“勇德”这方面的教育,是更加不够。包括现在我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或对自己的孙儿,唯恐他受什么伤害,唯恐他没有吃饱,从来没有把勇敢的德性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训练。

  但是,在早期的儒家,在孔子的人格教育学术里面,把“仁、智、勇”三德中的“勇”,作为一个重要的德性,作为人格的教育,作为一个君子之德必须去做的。可见这个“勇”的教育,在早期的君子教育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孔子也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知道不应该做,或者很多事情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是不仁的,但是就是做不到。那么做不到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很坚强的意志,缺乏一个“勇”的德性。

  “勇德”的培养,孔子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论语》里经常讲到。比如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种担当。这种担当,你必须要靠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去执行。如果你缺乏一个做君子的意志,缺乏勇敢,是谈不上所谓一个理想的人格。你有仁爱之心,或者你有智慧,读了很多书,但是唯一缺的是勇,缺的是勇气,缺的是很坚定的意志,那你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做成事。

  所以讲到“勇德”的时候,我经常讲到,包括我跟郑老师一起讲“湖湘文化”的时候,包括和唐浩明先生上回谈的时候,经常讲到湖南,有一种所谓“湖南人精神”。

  “湖南人精神”,可能不在于他知道什么,而在于他知道之后,敢于去做,坚定不移的去做,这才是湖南人的精神。所以陈独秀说反映湖南人精神的,就是那些打硬仗、打死仗的书生。为什么可以打硬仗、打死仗?他们具备一种勇敢的德行。

  从宋代以来,湖南有很多的“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传统的“士大夫”,首先是“士”,他掌握了知识,追求德性,然后又去做“大夫”,去做国家的官员,他能够主导社会。

  比方说宋代亡于元代,明代亡于清代。后来到了明清时代,王船山他们就反思,就是缺乏一种勇敢的德性,缺乏一种“豪杰精神”。所谓“豪杰精神”恰好就是勇敢的意志。所以王夫之反复强调,学做圣贤(当然是去读很多书,去读圣贤书,有德性),你读了些书,你要实现它。你追求的那些价值,你认为那些价值非常美好,你要去实现它。你必须要有这种“豪杰精神”。

  所以到了晚清之后,湖南出了那么多优秀人物,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使得很多在外地的人对湖南人赞叹不已。这批人包括我刚才提到的谭嗣同。

  其实当时,按道理这些人的见识,无论是曾国藩的见识,左宗棠的见识,以及后来黄兴、蔡锷等他们的见识,还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人,但是他们湖南人的特点,就是保持了孔子讲的“君子之勇”。

  这种“勇德”,不仅成就了湖南人,也成就了湖南人的精神,也使得他们成为“真君子”。这里说的“真君子”,就是他不仅仅能够说,而且真去做,碰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坚持去做。

  湖南人章士钊说:“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做事顺也好,逆也好,人家说你好话也好,坏话也好,当你认准了那个道理之后,就坚定的去做,这就是“勇德”。所以一个人具有“勇德”,是成就君子,成就崇高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很可惜的是,这种“勇德”的教育和培养,现在确实是在我们的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缺乏。所以加强这一块教育,我认为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等等。

  “见义勇为”。“见义”大家知道是“义”,能够“勇”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社会如果具有一大批既有仁爱之心,又有见识智慧,而且还有坚定意志的人,我认为就不会出现我们今天讲的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勇德”在今天倡导,我们讲人格教育、意志教育,尤其重要。

  “仁、智、勇”是人生的三维架构

  妙华法师:我非常同意朱汉民教授对湖南人勇敢德行的陈述和评价,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不但要有好的德行,不要忘记,还要有担当精神,要有“铁肩担道义,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的精神。

  如果按照逻辑推理来讲,湖南人这种“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它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宋明理学的精神,也是儒学的本原的精神,也是“智、仁、勇”这三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智、勇”,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三维架构。如果你的心理架构不是这样三维的,那么你的人是难“立”的,你的事业是难以成功的。“仁、智、勇”三者在人的心理结构上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下一个结论。

  另一方面,我为了从反面加深大家的理解,给大家做一个陈述。

  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结论,我们的心里对于生命有三大缺憾。

  第一个,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会“离苦得乐”。人都不愿意受苦,大家都愿意享福。

  第二个,“避祸向福”。哪里有灾难、有瘟疫、有战争,我们肯定要跑掉,我们不会在那个地方呆着。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心理趋向。

  最后一个,和宗教有关,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就是“贪生怕死”。

  你说道理大家都知道:“要行菩萨道,舍己为人,奋不顾身。”但是大家一想到:“弄不好我命就没了,我还是别去了。”“我扶老太太,被老太太沾住了怎么办?”“我去救人没救上来,把自己淹死了怎么办?算了,我给你扔个绳子,扔个竹竿就不错了。”所以说我们缺乏“勇”,实际上是“贪生怕死”。

  但是,按照自然学和社会学里头的一个研究,在一个群体当中,为什么在特殊的情况下,有的人可以为这个群体献出生命?那是一种“集体意识”。他知道我为这个群体献出了生命,但是我的精神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个群体的壮大,会继续传承下去。所谓“薪火相传”。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家就看到,有堵枪眼的,有举炸药包的,有把自己的头伸过去,叫别人用铡刀铡了的。难道他不是人,他不怕死吗?他怕死!但是他想:“我死得很值得的,我有另外一个生命在这个群体当中得到了延续。”

  反观我们今天,其实人们见死不救,有两个缺失:第一个是极端自私;第二个缺乏集体主义思想。

  我们记得在七八十年代,做好事,舍己为人,大家都抢着去。一个人掉到河里,跳下去七八个。现在是一个人掉到河里,岸上很多人拿手机在拍照。我现在在视频上看到很多人从楼上往下跳,还有人在拍照。我真的想不通,那个人就要丢掉命了,你还有功夫在拍照,真的是一种讽刺!

  所以说,我为什么念念不忘要让两位教授讲一讲勇敢的德行。在今天,尤其小男孩,那就像黄豆芽一样,像韭菜苗一样,不像一个大丈夫。这些人一旦清华、北大毕业了,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复杂的人事,他能够“铁肩担道义”吗?这个问题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官人,一个学者,甚至是一个商人,当你的人生积累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如果没有“勇者无畏”的精神,对这个民族来说就没有担当精神。没有担当精神,你的价值就不能够呈现。所以说我认为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品格)(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品格)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 

 张文良教授:寺院做慈善要保持其宗教品格 

 其它法师: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妙华法师) 

 妙华法师: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妙华法师:和营员们谈谈业力与命运 

 妙华法师:关于“戒律的精神与特色”讲座的总结 

 觉真法师:慈悲喜舍——贵于珍宝的品格 

 妙华法师:弘法是家务 

 向学法师:与时俱进是佛教的特质与品格 

 妙华法师:《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人到中年后,就显现出受性格和品格影响所致的面貌 

 妙华法师:学佛的态度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