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40


   日期:2019/4/30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辛七、明藏性即识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识。大乘则言八识。或言九识。须知第九识名。乃就果地而立。实无别体。只约八识之性出障圆明。故更加以白净之号。唤作庵摩罗识耳。今经第八第七两识。总摄入于意根。前文所云思量兼了别性是也。此则已属根大中收。故今独约前六识言之。明其皆是性具。分文为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壬、今初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十法界六种识心。总名识大。今且就阿难眼识辨之。以例其余五识。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者。正明识是缘生。破性计也。汝今遍观下。重举因缘生法。此识了知下。推其缘生无性。举因缘中。辨于根识不同之相。循历周视。先辨根相。即前文根大中所谓见大。此是第八识之见分。寄于浮胜二种眼根。任运了境。无别分析。故喻以但如镜中。然不同镜之无知也。汝识于中次第标指等。次辨识相。此中眼识与同时意识。亦复有别。佛虽不说。理合知之。若但亲缘文殊舍利等相。不带名言者。则是眼识功能。若起文殊舍利等名言。即是同时意识功能。又眼识所缘文殊舍利等相。但是托彼文殊舍利本质之境。变起眼识家自相分境而为所缘。非即缘彼文殊舍利实体。以文殊舍利实体。乃阿难第八识之相分。是彼见大之所缘缘故也。推无性中。先立四句。然后一一推破。初破生于见中。二破生于相中。文皆可知。三破生于空者。夫空则既非是相。亦非是见。非见则无所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则灭前缘。何处可用见闻知觉。既是处此二非。为一总俱空耶。为除见相之外。别有一法耶。若一总俱空。则同于无。若别有一法。亦非同于见相之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乎。四破无因生者。眼识与同时意识。皆惟缘现量境。决无日中别识明月之理。因见日故。方了别日。则非无因明矣。此以因见因相因空同属因缘。以无因为自然而并破之。汝更细详下。劝令更加审究。并破和合不和合也。见精托在汝睛。形相推于前境。但有可状。则方成有。既不是相。则便成无。如是识缘。既非见非相非空。亦非无因。毕竟因何所出。况未达藏性。则识属动摇。见属澄静。理必非和非合。闻听觉知皆属澄静。余五种识亦皆动摇。亦必非和非合。此破其计和合也。不应识缘无从自出一句。破其转计不和合性。

  壬二、明大均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此以六种识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识与根尘。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外计识中所现缘影为心。计根为身。计尘为物。敌体相对。二乘执根尘为能生。执识心为所生。亦敌体相对。禀通教人。虽知能生之根尘如幻。所生之识亦复如幻。终非一体。禀别教人。虽知一切唯识。而见相二分。不说即妄恒真。乃于见相二分之外。别立自证及证自证。仍复相对。孰知见相即自证。自证即见相。自证即藏性。见相亦即藏性。藏性即自证。藏性亦即见相。是故十法界识。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即是十法界识。今承上文。拈出眼识一种。如此离过绝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识六根。皆悉圆满湛然。性非从所。与彼虚空地水火风。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无生灭矣。此中了别二字。即指六识。见闻觉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粗浮下。责其不悟识心本如来藏。而敕令更加观察也。六处识心为同为异等者。若言其同。则眼识胡不别声。耳识胡不辨色。若言其异。则耳自听法。何故身起钦承。口来问义。若言其空。何故了了明明。不可断灭。若言其有。何故内外中间。俱无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异。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觅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应用无尽。既此六处识心。不是同异空有。亦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谓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同异空有。藏性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则说同说异。说空说有。说非同异。说非空有。俱为戏论。若达此妙性。则戏论自灭。亦可随四悉檀。作同异等种种说矣。

  壬三、显理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识。识与本觉。皆性皆真也。明知觉明。即下文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文既以识心均于六大。则今举一识字。便是全举七大。人谓七大只是根尘识三。全体虚妄。不是妙明明妙真体。殊不知性识即是明知。觉明即是真识。是故十法界识心。一一无非妙觉湛然。遍周法界。是谓随缘不变之体。由此故有不变随缘之用。含吐十虚。何方何所。皆是循于十法界业。而发现为十法界识也。含吐二字。通于迷悟。且约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微尘刹土。自他不隔毫端。义之如含。一念普观无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义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云宁有方所。次约迷情言之。取频伽瓶。满中盛空。名之为含。用饷他国。开孔倒瓶。名之为吐。亦复含无所含。吐无所吐。故云宁有方所。以要言之。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含遍十虚。无不从此法界流。故吐遍十虚。相宗所谓集起名心。集则是含。起则是吐也。不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者。此识即是众生之心。即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谓是心外实法。故须一一皆云随心应量。今之识大。既是直指众生现前之心。但不知其全体即是藏性。故以含吐十虚宁有方所而名状之。方知向日所认缘影。不惟不是真心。断断乎亦不是六识矣。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计识心是我。或是我所。计断灭者。属邪因缘。计常住者。属于自然。二乘执此六识是因缘生法。无我我所。若惑业俱尽。不复生识。譬如薪尽火灭。火无去处。爱尽涅槃。亦复如是。涅槃之界。无生无灭。名为自然。禀通教人。以识心即空为因缘。空理无生为自然。禀别教人。以唯识之相。四分皆属依他起性。名为因缘。唯识之性。即是真如无为。名为自然。此皆不达藏性。终无实义也。惟其藏性即六识性。故弥勒菩萨悟之。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已上明性本具相竟。从初卷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此。是正明理性中第三如来答示已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旭大师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智旭大师       楞严经)  

 衍慈法师:《楞严经》阅后札记 

 吕建福教授: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圆瑛法师之《大佛顶首 

 宽运法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宽运法师 弥 

 卢志丹居士:《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药师山·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四) 

 药师山·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三) 

 药师山·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二) 

 药师山·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一) 

 妙心法师:十番显见——《楞严经》的核心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