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11-15集)


   日期:2019/7/29 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1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倒数第七行,第十九段看起∶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这句经文,古今的大德们,无论是在注经、或者是他们的著述,引用得很多,喜欢读经、喜欢看一些佛学的著述,这个句子我想都很熟悉。可是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尤其对於初学的人,难免有些疑惑,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魔业?在这个地方我们最要紧的是要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这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其次要明了的是什么叫魔业,所谓魔就是折磨,也就是障碍你明心见性,这就是魔,障碍你修行证果,魔业是指这个。由此可知,不但一般讲的修行证果,实实在在念佛人也障碍你往生。纵然你是修种种善,你若没有菩提心,也不能往生。因此《华严经》上这句经文,对我们修学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有点成就的人来讲,非常重要,我们读了之后的确要提高警觉,不可以没有菩提心。

  菩提心是真心、真诚,前面从经论上我们都读过了。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菩提心的作用,对自己来讲是好善好德,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如果没有慈悲心、没有好善好德的心,纵然修种种善法,他得的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人都依菩提心,你没有菩提心,你就是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一心不乱可以得定,可以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所以,佛在此地说『是名魔业』。

  『修诸善法』尚且障道,那要造作恶业,果报就可想而知。种种恶业之中,佛给我们讲五逆罪最重。五逆罪我们会不会犯?很难说,有的时候犯了自己不晓得。五逆里面,譬如说杀父害母,当然这些事情我们不会做的,决定不会做。可是诸位要晓得一桩事情,我们学佛了,我们明了净土法门,如果不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父母,不能叫父母在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你就是奉养父母再好、再周到,也是魔业。这样殊胜的利益,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你逢到了,不把这个供养给父母,你怎么对得起父母!这个重要,非常重要。也许我们很多同修说,我劝父母,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你是不是想尽孝道?如果想尽孝道,那你就要很认真把父母不能接受的原因找到,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掉,他不就能接受了吗?所以把佛法介绍给人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善巧方便,你有这两套本事,什么人都能接受。

  五逆罪里面第三条是杀阿罗汉。阿罗汉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不认识,当然不可能伤害阿罗汉,但是要知道,与阿罗汉同一类的人很多。阿罗汉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教化众生,换句话说,凡是以佛法、善法教化众生的这些人,等於阿罗汉,虽不是阿罗汉,可以跟他相等。我们对於这些善知识要护持,不能障碍,更不能陷害。这是重罪里面第三条。

  第四条是出佛身血。佛陀在世的时候,佛的福报最大,怎么样的恶人想害佛也不得其便,为什么?佛的护法神太多了,决定不会受人伤害。可是要让佛皮肤上破一点流点血,这是可能的,没有什么大的伤害。这种罪也属於五逆罪之一。现在佛不在世,但是也有相等的,就是佛像,如果我们用瞋恨心恶意破坏佛像,等於出佛身血。如果不是恶意,没有这么重的罪,那是小的过失;瞋恨心、恶意,这个罪就重了。

  第五条是破和合僧,这一条的确对我们来讲是很容易犯的。虽然现在和合僧团没有了,如果有和合僧团,你的罪就很重了,好在现在没有和合僧团,你破坏僧团、破坏大众,这个罪也相当之重,不是轻罪。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我们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见闻长期的薰习,能令我们是非邪正颠倒。我们把错误的以为是正法,把纯正的还把它当作邪法来看待,这是我们在见闻当中薰习成一个恶的习气,这种习气常常起现行,也造成障碍。譬如我们常常见闻的,某个道场,道场里面的人当然爱护自己的道场,於是排斥另外的道场,尊敬自己的老师,排斥别的法师,这是错误的。甚至於有一些信众,里面有派别,不能团结、不能和睦,彼此勾心斗角。在同一个道场里面,如果信徒多了,都会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正如同这个社会上,像美国,诸位能够常常听到的,种族歧视。道场里面信众多了,这个人跟那个人是同乡,那个人跟那个人是同学,也搞这些小团体,彼此互相排斥,都造成障碍。其实这些学佛说实在话,你冷静去观察,他们是来凑热闹的,虽然也读经、也参加共修,实际上全是形式,实质的内容他没有,真实的利益他当然更谈不上。

  所以,在这以前我们讲了一部《金刚经》,这个因缘也非常殊胜。《金刚经》上教给修行人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教我们要离相离念,这是大根大本。假如真的能离相离念,所有一切的魔障统统消除了,因为一切障碍都是从我相、我念里面生出来的,这是根本的障碍。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你还有我、人、众生、寿者,你就不可能不造业。若非念佛求生净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个成就是讲超越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修行任何一个法门,你都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是要破我执的,起心动念还有个我,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

  净土法门里面所谓带业往生,诸位必须要搞清楚,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习气、毛病,新业是现行,现在正在造作,这个不可以,不能带这个业。虽有烦恼习气,它还没有发作,他这句佛号得力,什么叫得力?这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伏住,它并没有断。譬如贪瞋痴慢的习气,贪瞋痴慢没断,这一句佛号行,它有力量,这个念头一动,「阿弥陀佛」自然就把它压下去,在对人、对事、对物不会表现出来。这样的功夫才叫成片、才叫得力。一遇到外面境界,烦恼马上就起现行,证明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你没能看破,才会有这个毛病。怎么没看破?你把这些人事物都当真,你不知道一切境界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叫你看破。看破了你的功夫就得力,你很喜欢的人,那个喜欢的心也平静一点,你所讨厌的人,你讨厌的心也会淡几分,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清净心、平等心就能够现前,清净、平等是真心、是本性,虽未能见性,但是你确实是向明心见性这个方向、目标在精进,这就好,这就叫功夫得力。

  我们一般人常听人家劝勉,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心量要大一点,要能够原谅别人,要能够宽恕别人。这些话给诸位说,都是对那个没看破的人讲的,真正看破了,这种念头没有了。般若经好,能叫我们彻底看破,也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到那个时候你的烦恼习气自然不生,你对待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是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才能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菩提心要紧,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的德相。菩提心什么样子?这是菩提心的样子,也就是前面说的深心、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样子。他对待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是大慈大悲,以真实、最善、最妙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普遍的贡献给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的现象。

  【莲池大师疏钞云,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莲池大师这段文字,是就古大德讲解《弥陀经》、注解《弥陀经》,对於这部经的宗趣的讲法,将古德的说法归为两大类。而莲池大师著《疏钞》,就古德的说法折衷来讲,他这个意思就讲得圆了。古德大概都是『以持名为正行』,这个没错,而以断恶修善、持戒念佛为助行,所以有正助双修。发菩提心,像《观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以这个为菩提心,古大德多半是这样的说法。而莲池大师的讲法,实在讲我们很容易明了、很容易接受、很容易修学,他就是一句执持名号,但是执持的意思就太深了。这是一心一意的执持名号,就是我们常讲的老实念佛。老实相当不容易!我们读《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由此可知,如果不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不能称之为老实念佛;老实的标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而都摄六根,实在讲,就是般若经上讲的看破、放下。六根不会再向六尘上起心动念了,那才叫都摄六根。我们睁开眼睛,看到顺心的生欢喜心,看到不顺心的就生瞋恚心,那就没有摄根,你的眼根就没有摄;摄是收摄,你的根要从境界收回来。眼见外面任何境界不动心,你心收回来了,耳听一切音声也不动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收摄。然后才能达到「净念相继」,这个净,就是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一句佛号念到底,相继是不间断。老实念佛标准在此地。像这样念佛,当然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在这里要懂得莲池大师这句话的深义,不能把他的意思错会了。所以他这个讲法,把古德种种不同的说法和会贯通,这个说得好,可是意思很深,必须要清清楚楚的明了它,才不至於错会意思。

  【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彻悟禅师这四句也是净宗的名言,古今大德在著作上引用很多。我们学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出离生死轮回,这是我们的目标。无量劫来生死轮回太苦了,这一生我们落在人道里面得个人身,得人身又怎么样,这一生还是过得非常之苦。可是想一想,你比畜生、比饿鬼、比地狱那就幸运太多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所说的都是事实,如果不能出离六道,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实实在在的。佛说这些话,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也能体会到佛这句话的可靠性。像《百法明门论》里头所说的,一切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你看在数量上超过一倍都不止,何况善心所的力量薄弱,恶心所的力量坚强。我们要问,人为什么学好那么难,学坏那么容易?就是因为恶心所多,善心所少,恶的力量大,善的力量薄弱。如果后天没有好好的教导,一般众生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就造恶业,造了恶业他怎么会不受恶报?当然要受恶的果报。

  由此可知,发心重要,如果真发了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心,我相信那个人不会造业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与我不相干,我不再管这些事,什么样境界现前,我也不要再操心。一句佛号念到底,只求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度不了众生,度不了众生我也不伤害众生,一定也能做到这个态度,这就是彻悟禅师所说的意思。所以一定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之心,自己真的觉悟了。『以深信愿』,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持佛名号』,这样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下面一段:

  【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蕅益大师的这段话深得印光大师的赞叹,这个说法确实是古人所无,我们在古大德注疏里面没见到。而确实是佛的意思,他讲得一点都不错,给我们后人对於修学净土带来了无比的信心。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自己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你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你自己就做得了主。能不能往生不要靠别人,要靠自己,你有没有懂得经义、有没有把它做到。古大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蕅益大师这几句证实了,确实是万修万人去。所以《要解》序、正、流通三分里面,都以信、愿、行这三大纲领做为骨干,称之为净土的三资粮。深信、切愿,恳切的愿望,深信是决定没有怀疑。蕅益大师讲信一共讲了六条,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信自己,自己没有自信心,你怎么能成就!恳切的愿望,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求生净土,执持名号。这是一部经修学的宗旨,宗旨就是纲领,修学的总纲领。

  『信愿为慧行』,信、愿是智慧,就是前面讲的菩提心,『持名』就是前面讲的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讲『信愿持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上八个字,跟小本《弥陀经》上四个字,意思完全相同,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所以真信切愿,那是高度的智慧。不但信我能生净土,也要信一切众生皆能求生净土,信的意思才圆满。信我能往生,别人不能完生,哪有这种道理!你要是具足信心,你的慈悲心就生出来了。我信愿持名,我也帮助一切众生信愿持名,你这是行菩萨行、行大慈悲。经上给我们讲的,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即将要堕阿鼻地狱,他要能够一回头来信愿持名,他就得度了,你想想这个功德多大!最怕的是他要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没办法,那就度不了他。极恶之人你劝他,他能相信、他能发愿、他肯念佛,他回头了;回头,恶人就是善人,就不再叫恶人。所以,信愿是菩提心,信愿是高度智慧。

  『持名为行行』,这就是一向专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行就是生活行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要紧的条件就是信愿,真信切愿。经上讲得很清楚,临命终时十念都能往生,不仅十念,一念也能往生!这是讲念佛念得太少了,一生都没有念过佛,就临命终时才念十声佛号,甚至於十声还不到,他就能往生。可见得往生的关键不在念佛,在信愿。他真正相信,毫无疑惑,真正愿去,他就能去得成。佛在经上又恳切劝勉我们要执持名号,为什么?我们平常执持名号,给诸位说,就是修信愿。你想想看,你不信、不愿,你还会念佛吗?由此可知,平常念佛就是修信愿。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个地方没有说持名之多少,而是论持名功夫的深浅。什么叫功夫?伏烦恼就是功夫;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功夫。这个功夫有浅深不等,功夫浅的,我们讲功夫成片,功夫深的是一心不乱,那个往生西方品位不一样;功夫浅的生凡圣同居土,深的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生实报庄严土。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净土都有九品,实在说,功夫成片里面上辈往生就能够生死自在。所谓自在,走的时候不生病,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他自在了。功夫成片里面就行了,不是要很高的功夫,如果讲到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未必能够得到,若讲到功夫成片,我们稍为努力一点,人人都能得到,为什么不干?障碍究竟在哪里?只要你能把障碍找到,把障碍消除掉,这个事情就不难得到。障碍就在看不破放不下,麻烦在这个地方,果然能够看破、放下,你就得到了。

  我们这些年来,从学佛这三、四十年当中,我们看到不少位往生自在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更多了,预知时至,一般差不多两、三个月前知道自己哪天走,走的时候没有病苦。在台湾、在中国、在美国、在南洋,处处我们都看到、都听说到,这不是假的。为什么别人能?他能就是他能放下。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能就是因为放不下,这是毛病、障碍,找出来之后一定要把它断掉。必须要晓得,这个世间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切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先要看破,然后自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得清净心。以清净心持名,这个功夫就深,杂染心持名,功夫就浅,这是决定往生品位的。我们也正因为这桩事情,所以将《金刚经》详细讲一遍,目的是帮助我们念佛人看破放下,消除往生的障碍。

  『故慧行为前导』,发菩提心是前导,『行行为正修』,一向专念这是正修。底下这一句是比喻,「慧」好像一个人有眼睛,看得清楚,一向专念好比一个人有健康的两条腿,他能走路。方向不会迷失,努力往前行,就很快到达目的地,这个比喻很好。所以念佛求生净土,不能没有智慧。

  我们翻开来看十二面,这一段也是蕅益大师讲的,这个文非常重要。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个说法也是发古人所未发,也就是古人没讲到的,没有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正因为古大德把菩提心没有说得这么清楚,使我们后人对於一些往生的人感到怀疑。譬如我们看到,确实往生有大成就的,几乎多半都是不认识字的,我们现在讲没有受过教育,不是知识分子。你看看倓虚法师跟我们讲的,早年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法师,他是预知时至,坐著走的。这个人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感到生活很苦,这样就出了家,出家之后就学会一句「阿弥陀佛」,就老实念佛。我们从他的传记,传记虽然很简单,可以看出来这个人诚实、忠厚、慈悲,自己念阿弥陀佛,遇到人都劝人念阿弥陀佛,末后往生,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倓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谛闲老和尚早年那个徒弟,做锅漏匠的,站著往生,往生之后三天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往生之后还站三天。他就念三年阿弥陀佛,也是不认识字,生活苦!锅漏匠的生意你们年轻人没有见过,现在没有了,现在中国大陆恐怕也没有,我小时候见到做这种生意的。《念佛论》后面都有。

  真正往生,这样潇洒自在,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十分之一都不到,十分之九都是不认识字的。不认识字的人他有自卑感,没有傲慢心,觉得我处处都不如人,所以处事待人接物自己谦卑、恭敬,做事情老实认真。反而知识分子不如他们,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所知障比烦恼障还要严重。知识分子吃亏就是在所知障,自己都以为比别人高,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所以他的心,真诚、清净、慈悲没有了,他会说,做不到。那些不认识字的,他不会说,他都做到了,这是他们能有成就,反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如他们,道理在此地。我们受了一点教育,我以前在台中李老师会下,李老师常常叮咛、嘱咐我学愚,他说决定有好处,不要学聪明,要学愚!他自己也像这样努力,他告诉我,我这么多年学得还不够,不像!

  读蕅益大师这一段我们才明了,好像他们没有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他也不懂,但是往生的瑞相那么好,原来『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四个字他真的做到了,他真的深信、他真的发愿求生净土,他真正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所以他走得那么痛快、走得那么潇洒,原来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将蕅益大师这句话细细去想想,跟经论的菩提心作个比较,然后肯定蕅益大师讲的话没错!什么叫直心?真诚的心,真诚的心是直心,菩提心之体。什么叫深心?深信发愿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信仰净土、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善德里面的第一德,哪有比这个更善的,哪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所以他能够深信发愿,他深心达到圆满,大悲心自然流露在外面。你看他遇到人恭敬,遇到人就阿弥陀佛,那就是大悲心的流露;他心地清净、平等,对一切人都是恭敬,阿弥陀佛。我们没有在这个地方看出他的三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一说,我们再仔细想想,没错,人家三心圆发。你要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讲不出来,你问他什么叫直心、清净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他一条都说不出来,可是统统做到了。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的」是非常肯定,的确是净土的指南,就是修学净土的方向,修学净土的目标。以这样的信愿、以这样的态度来执持名号,这个地方执持名号就是名符其实的老实念佛。他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这真正是正行。

  『大本』就是指《无量寿经》,《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这两部是同一部,这莲池大师所说的。大本里头『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大本经「三辈往生」里面,都说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小本的宗趣完全相同。小本说信愿,大本说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信愿,信愿就是菩提心。

  【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

  我们先说这两句,这两句是世尊在《弥陀经》上,给我们解释阿弥陀佛名号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太多了,说之不尽,而世尊将无量义归纳为二义,这就好说了。佛跟我们解释,这个名号的意思叫无量光,也叫无量寿,用光、寿二义来诠释。『光则横遍十方』,由此可知,光就是代表十方,光明遍照,我们现在人讲的空间,光是代表空间,寿是代表时间。说一个空间、说一个时间,这个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两个字就把无量显示出来。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是讲的时间。

  『横竖交彻』,空间里面有时间,时间里面有空间,时空不能分,时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现代科学家发现了,也发现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爱因斯坦的四度空间,就是三度空间里面加上时间,称之为四度空间,跟这个地方讲的「横竖交彻」的意思就相同了。『皆法界体』,法界的本体、法界的理体。这个东西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所以佛经上讲真心、讲本性、讲心性、讲法界、讲真如、讲如如,都是说这个事情。佛在经典上讲的名相有几十种之多,说这一桩事。一桩事为什么说几十种的名词?这是佛说法的善巧,佛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言说相,你通达意思了,怎么说都可以。所以说很多名词,不要执著在一个名词上,他说话的用意是破执著,不叫我们执著。这才是自己,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这个,这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真正的自己。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

  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报身、有西方世界七宝庄严的净土,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就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从理上讲,说之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可见得弥陀跟净土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变现,自己想去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同样的道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也是自性变现的。阿鼻地狱从哪里来的?还是自性变现的。一切妖魔鬼怪,依旧是自性变现的,除了自性之外,实在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现象。为什么这个现象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个差别是染、净的差别,心性清净就变现出净土,心性污染就变成为秽土,染污到极其严重就变成阿鼻地狱,清净到了极处就变成如来的净土。所以相的变现都在染、净,或者说觉、迷,迷就是染,觉悟就是净,觉心清净,迷心污染。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参透了,事实真相也搞清楚了,我们对佛跟对一切众生的心就平等,心就真的达到清净。知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一分净业变现的,知道一切恶趣众生是我们自性里面一分染业变现出来的,就跟我们作梦一样,我们也曾梦过佛菩萨,也曾梦过恶道众生。梦中境界不是真的,都是意识心变现出来的境界,所谓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为你所变现出来的境界,能变现的是因,你造作的那个因,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菩萨一再教导我们要修净业,佛菩萨不教我们修善业,当然更不会教你造恶业。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都不能出三界、不能脱离轮回;换句话说,不能破迷开悟,那个悟是觉。一定要修净业,修净业才能够破迷开悟,你才能够得到正觉,正觉就出三界,就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佛勉励我们修净业,净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是净业。《金刚经》上教我们修净业,标准在哪里?离四相,真正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然后断恶修善都是净业,断恶是净业,修善也是净业。可见得离相离念非常重要,这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我们明了,『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一句说得好!前面那句古人说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蕅益大师第一个人说的,古人说过。但是后面这一句,古人没说过,这是他老人家说的。由此可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名号是真如自性的德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本觉理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念这一句佛号,你要真正了解它的意思是自他不二。念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念的是自性弥陀,求生的是唯心净土,那怎么会一样!如果深体这个意思,你往生的时候就不是在方便有余土,而是在实报庄严土。这个《弥陀要解》跟《弥陀疏钞》都说得很详细,这叫做理念,你得的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那个品位就高了。高在哪里?刚才讲了,你彻底看破放下,所以他高了。

  【持名即始觉合本。】

  这实在讲跟禅家的参究没有两样,比那个还高。我们起心念佛是『始觉』,这一句佛号从心里生,这是觉悟,正觉!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本觉就是真如自性。所以,佛好像在《大集经》上讲的,念佛持名是名上上禅,无上的妙禅,好像经文上讲是深妙禅。这是世尊对於持名的赞叹,对於持名真相的说明。

  【始本不二。】

  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我们在《金刚经》上讲了不少次,也用了很长的时间。

  【生佛不二。】

  现在我们是众生,我们所念的是阿弥陀佛,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个义趣很深、很圆,圆满到了极处!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里面,虽然是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可是实在讲,一切法要跟净宗法门来比,怎么比总还是要差一些。实在讲,不能为比,这个法门圆满到极处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非常幸运,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前,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要错过。

  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八行,二十五段开始:

  【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曰,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我们先看这一段。从文字的意义来观察,这个说法多分都是属於密教的,日本密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一直到现代都相当兴盛。这是日本一位兴教大师他的几段开示,他说『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这个「阿」是梵文的原音。我们知道梵文也是采取拼音的文字,跟英文一样,英文二十六个字母,梵文是四十个字母,「阿」是它第一个原音。从这个音,就变现出无量的音,这是找一个母音,最初的一个母音,变成无量的音声,由音声才变现出无量无边的佛法。我们知道在古时候,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甚至於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晚一些,中国孔老夫子的时代,他们两位都是义务的教学,一个在印度,一个在中国。那个时候的教学都是用音声,所谓是以音声做佛事,当时没有书本,也没有记载。夫子多少年的教学,一直到他老人家过世之后,弟子们就记忆之中,听老师讲常常听,记得很熟,把夫子的教训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成了一本书,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论语》就是夫子平常对於学生的教诲,也是由很多学生大家记的,不是一个人记的,这样编成一本书。由此可知,《论语》里头所记载的,都是夫子教诲的精华,他老人家一定讲得太多了,所以不是一句一句都记录下来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以音声做佛事,佛讲得多,比夫子讲的还多,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今天把它集结起来,我们看到《大藏经》这么大的分量,其实佛说的没这么多,佛说的大概只有这一部《藏经》的五分之一的样子。其余的是历代祖师的注解、祖师的注述,解释、发明佛教教义的这些著作,合计起来有这么大的分量,实际上佛所讲的并不很多。但是我们要晓得,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经典从印度运到中国来,费的时间很长,从印度走路走到中国来,总要走两三年才能达到。当时是用这些骆驼、马匹来背运经典,所以是非常艰苦的工作。无论是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或者是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去留学,总是挑挑拣拣,选择适合於中国人需要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把它带到中国来。由此可知,没有到中国来的占大多数,这些经典也都失传。而流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将它翻成中文,又在来的这一批里面再选择,并不是传到中国来统统都翻,没这个事情。所以再选择,就是再淘汰,可见得,中文所译的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经过很多层的淘汰。精华还有这么大的分量,可见得世尊当年在世,讲的东西太多了。这一段是讲音声做佛事。

  世尊灭度之后,经典由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有体系的把它记录下来,编成经典。儒家,夫子的弟子们,非常可惜,没有做集结的工作,所以留下的东西不多。佛法是有组织的来做,这是大量的流传到后世。

  梵文四十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就是「阿」,这是原音,所以从这个字「出一切陀罗尼」。陀罗尼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纲领、精要,有这个意思。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一切陀罗尼就是一切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都能够成就,这就是「生一切佛」。此地讲的一切佛是广义的,跟《金刚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也正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一切佛就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一切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这个意思很深。现代对於这桩事情的体验,比古人来得方便,古人能够体验,是他的心真诚、清净,这是今人所不及的。现代人方便,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对於我们这方面的常识有许多的帮助。譬如近代物理学家研究的波、电,在人身体里面,他们称之为脑波。电波、光,怎样把光变成波?把波变成电?现在许多新的科技的发明都是从这些地方发现的。像近代的无线电的传播,电视、电脑,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展出来的。但是尽管科学家怎么去研究、怎么去观察去发现,都是意识范畴之内的事,没有办法超越意识。於是这个「阿」字,阿从音声发出来,声波,如何能够从一个母音变现出无量的音节,由这些音节组成了语言,所以这称之为「真言」,这个字是心性里头的原音、母音。

  「十方佛心」,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无论是用音声,或者是用其他的手段,因为十方世界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其他地区世界的众生,不见得跟我们一样是耳根最利。所以,诸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讲经说法用音声。假如他方世界的众生,眼根比耳根利,这很有可能,佛就不用音声说法,音声说法不契那些众生的机。他们眼根利,一定是用光、色来说法,用放光,光里面有无量的色,种种不同的光波,他一看就开悟、就明了了。又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这也是他方世界,不在娑婆世界,香积国。那个地方的众生舌根最利,所以诸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用味这个手段,他一尝味,他就开悟了。这是说明一切众生六根根性不相同,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用音声也好、用光也好、用味也好、用香也好,都是从「阿」的原音变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音声,这个字的意思就深了。如果单单看到这个音声,讲原音,那它的意思并不深,没有什么深广,所以这个意思就深了。佛教一切众生种种的方法,都是从这个字变现出来的,所以它十方佛心。

  『诸佛法身,同所加持』,这是讲它在应用上。佛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凡是做这个工作,用真诚心去做、用清净心去做、用大慈悲心去做,必定得一切诸佛的加持。为什么?因为称性,因为这桩事情是性德的流露,它不是烦恼、不是从意识心流出来的,它是从真如本性上流露出来的。所以一定得「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曰,毗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

  我们说到毗卢遮那佛,一定就会联想到《华严经》,在中国佛教经典,《华严经》是排名第一,号称佛法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整体。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佛的三身,法身称为毗卢遮那,报身称为卢舍那,应身称为释迦牟尼,这是在娑婆世界所说的。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而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没有自受用,完全是为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工具而已,佛自己没有受用,自己受用是报身。这里讲毗卢遮那就是讲的法身、讲的本体,法身、本体也是『以此阿字名为秘藏』。这个秘叫深密,藏是含藏,这一个字里面含藏著无量无边的德能。譬如我们现在大家在习惯上,提起来都能够有概念的,我们讲到电,电就好比这个「阿」字一样,电的功能就太大了,你看看今天许多的电器都是靠电,我们才得到受用。灯是电器,电在灯上则放光,我们得到照明的受用;今天天气很冷,电在电热器里面它就放热。可见得体是一个,工具不一样,它所发的效用就不相同,无量无边的器皿,它就发生无量无边的功用。「阿」字亦复如是。刚才我们举这个例子,在六根,这是讲大的,大别六大类,每一类里面,它产生的作用都是无量无边的。那个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称它叫秘藏。

  【又曰,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

  我们想一想西方世界导师的德号,头一个字就是『阿』,阿弥陀佛。这一段引用在此地,主要就是说明西方教主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三身唯说阿字一法』,报身佛说、应化身佛说我们能够理解,法身佛怎么说法?在《华严经》上讲,法身佛是不说法的,你读《华严》,都是菩萨说法,佛没有说法。为什么?佛代表本体,本体是空寂的,怎么说法!菩萨说法,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起作用那就可以说法。但是诸位一定要明了,体用是一不是二,从体起用,所以作用还归到本体。由此可知,法身佛说,是从理上讲的,不是从事上讲的,报身、应身佛说,是从事上讲的。

  『诸经广赞此法功德』,特别是华严字母传到中国来之后,现在能够演唱的也不多见。在过去,有几位法师、大德唱得很好的,可是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还有两位,年岁太大,现在也不能唱了。在新加坡有位隆根法师,现在也年岁大了,不过隆根法师年轻所唱的录音带好像还保留下来,也许还能找得到。这是佛门的音乐,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梵呗。『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因为是梵音,你听到这个音声你心地会清净,确实能够帮助你远离烦恼。音乐是调心的,佛法重视,孔老夫子也重视,在教学上,夫子跟佛陀的见解完全一致。夫子教学以礼调身,教我们言谈举止要合乎礼节,礼调身,以乐调心。夫子时代那个时候的乐,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诗经》,《诗经》里面的诗词都是那个时候的乐章,都是可以唱的,谱成曲都可以唱的。所以夫子在那个时候也下了不少功夫,他的一部《诗经》是采集许多地方的民谣编集成的,把不雅的部分他都把它删改了,删诗书、订礼乐。所以这三百多首的歌曲,我相信就是孔老夫子当时教学生的,当心情有忧郁、烦恼的时候,高声唱几首歌,心情就舒缓了。所以乐调心。

  佛教弟子也是用这个方法,佛用戒律来调身,其实戒律跟儒家讲的礼,在精神上完全相同,用梵呗来调心,梵呗是音乐。梵音的确比我们中国的雅音还有效果,为什么?中国音乐里面,还有情在里头,梵音里面没有情,有智慧,它不会叫你动感情的,动感情就生烦恼。所以儒家还没有离开情,佛法已经超越了。所以「闻名触耳」,确实能够达到「众罪冰消」。

  【唱声见字。】

  唱的时候是音声,看的时候是文字。

  【万德云集。】

  这句话是赞叹,赞叹是不是过分了点?我们听到梵呗、看到佛经,真的就『万德云集』了吗?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问题是你有没有看懂、你有没有听懂,果然听懂、看懂了,从这里可以见性,性德是大圆满,「万德庄严」是赞叹大圆满的。在大总持法门里面来说,这一句佛号叫万德洪名,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实在说,念的人很多,见的人很多,它里头什么意思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万德云集?给诸位说,不知道还是万德云集,不过云集你自己也不知道,妙就在此地。如果你能够达意,你能够转境界,在「唱声见字」的时候,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随著音声、随著文字把自己的概念转过来,这个万德云集你就能体会。后面这几句说得好。

  【浅观但信,直游净土。】

  这是德业浅的,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是浅的。深的:

  【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这是讲深的,需不需要到极乐世界去?不要,在这个地方就能够圆满成佛。这是从理上讲没错,可是我们这些众生根性办不到,不要说是深,『浅观』我们都没有法子,哪里能够讲到『深修』!诸位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阿字是一,一切陀罗尼是一切,一切陀罗尼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一,一即是无量无边的法门。由此可知,佛经典中,字字句句都像阿字一样,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不要今天在这里看到阿字真言,那弥陀,弥就不是真言,陀也不是真言,你这么看你就错了。你要知道佛经上任何一个字都是真言,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你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味道。

  【要解曰,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我们看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这一段。圣是圣人,圣人有两种,一种是实,是实在的,也就是真实的,这是指小乘初、二、三果。他们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正在用功断烦恼,在证菩提,这是实在的。『权圣』,权是权巧方便,他已经成佛、成大菩萨,倒驾慈航来帮助众生,他是来示现的。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为众生表演八相成道,那是表演,不是真的。佛在《法华经》上讲过、《梵网经》上讲过,他久远劫就成佛了,不是这一生。《梵网经》上说,他这次到世间上来表演,是第八千次了,这叫权现,不是真的。初果、二果、三果是真的,他真在那里断烦恼,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那是假的,是表演的。权、实的意思在此地,我们要搞清楚,「权圣」比「实圣」不知道高明多少倍。他是『大慈悲愿』这么来的,不像前面小乘初、二、三果,他是过去有漏的业,他在那里断,他只要断一品,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层。所以,他不断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从初果升到二果,二果升到三果,三果升到四果,这超越六道轮回,不断在提升。

  不像大权示现的,人家已经成佛,回过头来装著做小乘、装著做初学的菩萨,他那是舞台上扮演的,不是真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大慈悲愿,因中曾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成了佛之后,他的愿要兑现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会舍弃,这叫大慈大悲。不但善人不舍弃,我们要帮助他,恶人也不舍弃,恶人帮助他回头。在佛法里头,哪一种人佛不度他?不相信的人、不肯依教奉行的人,这个没办法。他再恶,只要他相信,他还能听懂、他还能够发心依教奉行,就是能回头的,这要帮助他;这样的人不帮助他,这叫舍弃,这是错误的。那个不能帮助的,不相信的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人,你天天跟他讲经说法,那叫对牛弹琴,毫无用处。遇到那样的人,暂时不度他,等到他哪一天回头的时候再度他,佛法讲究机缘有没有成熟。什么叫成熟?能信、能愿就成熟了。还不能相信,他是没成熟,没有成熟,可以放在一边,成熟的人,一定要发心帮助他,这个叫大慈悲愿。

  『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佛、菩萨、阿罗汉在我们世间,我们跟他们同在一起,叫龙蛇混杂。虽然同居,哪个是佛、是菩萨、是罗汉,我们自己不知道。当然圣人他们晓得,我们凡夫不晓得,凡夫把他们也当做凡夫,这就叫凡夫。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些圣者,有意无意之间把身分曝露了,我们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的。身分露了之后他马上就走,这是真的。像我们在《高僧传》里面见到永明延寿大师,他是梁武帝时代的人,跟达摩祖师是同一个时代,他是梁武帝的老师。这个人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怎么露出来的?是梁武帝有一天发心要供千僧斋,供千僧斋就是那一天皇帝请客,供养,供僧,供出家人,供一千个出家人来吃饭,这是修大福报。当然,虽然是讲平等,出家人都平等,可是首席总是要德高望重的人去坐,平常一般人不会去坐到那个位子上去。大家都推推让让,彼此谦虚客气,互相推让,谁也不愿意坐。从外面来了一个和尚,看到大家都在推让,他就不客气往当中一坐。梁武帝从来没见过这个人,看他身上穿的邋邋遢遢的,但是他是个出家人,怎么不高兴也要容忍,当时也不能发作。他往首座一坐,大家都坐定下来。

  斋用完之后,散了会,梁武帝就问他的老师,向永明大师请教,今天我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要是有佛菩萨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永明大师跟他讲,今天有!他说谁?定光古佛来应供。这定光古佛在佛经上念过。「哪一个?」今天坐在当中那个位子上的就是!梁武帝这下子,听了这句话之后,赶紧派人四处去找、去跟踪,晓得这个人是定光古佛。但是这个人很少出现,人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突然出现的。但是他的耳朵比别人都大,所以一般人不晓得,就叫他做大耳和尚,去追。最后被他找到了,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在山洞里打坐。梁武帝派去的这些人知道他是定光古佛,当然是恭恭敬敬的,跟以前态度完全不一样。这身分曝露了,永明大师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他看到梁武帝派这批人要找他,请他到宫廷里面去供养,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就是阿弥陀佛多事、多嘴,你把我的身分说出来,他就圆寂了,就坐化了。这一坐化,就没办法了,可是他们听到「弥陀饶舌」,回去赶紧向梁武帝报告。梁武帝一听说「弥陀饶舌」,就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还得了,赶紧去拜永明延寿。在还没有出门的时候,外面一个报信的来了,走得太急了,几乎撞了一跤,他就问他∶「为什么这样慌慌张张的?」永明大师圆寂了。两个人都走了。

  古时候有这些例子,身分一露一定走,不可能身分露了还在这个世间,没这个道理。可是最近,你看看在中国、外国,听说这个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说了又不走,这是很奇怪的事,这就不可靠。古来的时候,说了就走,没有再留在这里,留在这个世间,不就妖言惑众了,这个麻烦。所以那是真的,在中国古代很多这个例子。在现代,众生愈是有苦难的时候,佛菩萨悲心愈重,怎么会不到这个世间来?虽到这个世间来,不会曝露身分,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可是『权圣机尽』,实圣他只要断了烦恼,『实圣灰身』,他证到四果阿罗汉,他就入灭了,灰身灭智。权圣这些人,缘尽了,应当得度的人都已经得度了,还没有得度的,机缘没成熟,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也走了,度生之缘已了,他走了。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在我们这里是暂住,不是长住。我们跟他同居,是暂时同居,不是永久同居,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是永久同居,不是暂居,情形完全不相同。暂时同居,他们走了以后,他们往上升,众生往下堕落,升沉不一样,升的是指他们,沉沦的是指凡夫。往上升是乐,往下堕落是苦,『苦乐悬殊』。所以这是『暂同,非究竟同』。这是把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做个简单的比较。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这个再从同居时候,这些圣人在我们世间跟我们同居的时候,我们仔细观察这里面种种的情况,差别太大了。『天壤之间』是比喻,我们所谓是天上天下,这个差距太大了,圣人好像在天上,凡夫在地下。能够遇到这些圣者的人不多,不是普遍都能遇到的。『幸获见闻』,见是见到他们,闻,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听说过。见过面、听说过,几个人发心去亲近?如果不发心亲近他,你怎么会得到利益?我们不要想佛经上讲的佛、菩萨、罗汉这些大圣,即使在世间,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这些善知识,我们也曾经听说,偶尔有机缘也会见一次两次面,有没有发心去亲近?如果不发心亲近,你怎么能得益处?前面我们讲到,菩提心里面的深心,好善好德,你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真的好,要亲近善知识,那是真的,对自己有好处。

  我在年轻的时候,因为我从小失学,学业没完成,而对於求知比一般年轻人要热心很多。怎么样补救?我三十八年到台湾,打听哪些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我打听这些有名的教授。打听到之后,我就给他们写信,大多数的教授都会给我回信,约我见面,所以我在那个时候认识差不多有三十多位名教授。别的年轻人,那个时候二十三、四岁,星期天假期都去玩了,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去找这些教授,去亲近他们,听他们的教诲,我干这个。这些人非常热心,所以不要以为他们的名气太大,恐怕不会接见我们,你这个观念完全错误。凡是一个好的老师,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都爱护好学的年轻人。你跟他们接触他欢喜,年轻人真正肯好学,他会特别拨出时间来接见,我用这个方法来补救。

  学佛之后,我就亲近佛门的大德,我年轻的时候,时间没有浪费。我一些长官、同事、朋友,看到我的做法很奇怪,年轻人为什么不去玩玩?偶尔谈起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不是不喜欢玩,我没有本钱玩,我现在需要充实自己。我说我把玩的时间跟你们颠倒了一下,你们年轻时候玩,我想我等老的时候再去玩,年轻的时候要充实自己。他们听了这个话都哈哈大笑。到以后退休之后看到我,看到我到处满天飞、到处去玩,说你看得对!我看对,当时我跟你讲你不相信。所以,眼光要看得远、要看得深。这就是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得善知识的教诲,我们比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还要多、还要深入,课堂里面讲的东西是给一般学生讲的,单独来谈,的确是非常契机。底下一句∶

  『又佛世圣人纵多』,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菩萨、罗汉多,这是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但是跟这个地球上,不要说一切众生,跟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人的数量来比较,那还是『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换句话说,还是少数又少数,底下讲『如众星微尘』。这个「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是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极乐世界圣人就太多了,圣人的数量比我们往生的凡夫不晓得多多少倍;换句话说,亲近善知识的缘太多了。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亲近善知识的缘非常稀有!

  下面这三句又说另外一桩事情。这是讲凡圣虽然是同居,但是『所作所办』的不相同;换句话说,反显出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凡夫跟圣人所办的相同。每天都是听经闻法、念佛,到十方世界参学,干一样的事情,不像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那些圣者跟凡夫办的事情不一样。我们的生活不相同、工作不相同,环境都不一样,西方世界完全相同。这也是一切诸佛、一切善知识,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赞叹,特别赞叹凡圣同居土,真正是稀有。

  【要解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这实在是蕅益大师一语道破,我们这一关太难了。依据大乘经上所说的,大乘经,佛的言语、文字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的话字字句句真实!大乘经上,佛给我们确实多次授记,我们读了就是糊里糊涂这么读过去,没有觉察到。给我们授的哪些记?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不会生欢喜心。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无量寿经》、看到《弥陀经》,你会生一念欢喜心,就是你无量劫善根的发现。既然有这么深厚的善根,为什么现在还在搞六道轮回?还过这么苦的日子?就是蕅益大师这句话,『同居一关,最难透脱』,难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成就?这个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示,放不下,毛病出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先有个我,这就坏了。我、我所有的,我跟人当中有一道很深的界限,虽然无量劫的修学,都在增长我执,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脱离三界,没有法子超越六道的原因。我们在《金刚般若》里面看到,过去虽然常常读《金刚经》,实在讲没看清楚,太粗心太大意了。以往总以为,菩萨要离四相、要离四见,像小乘初果、二果、四果阿罗汉大概没有!在《金刚经》上明明跟你说明,须陀洹已经不做得须陀洹的念头;换句话说,小乘初果已经把四相放下了,他才能证得初果。由此可知,我们为什么连个初果都不能证得?坚固执著四相。这一部《金刚经》,你要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得的利益就很大。这才晓得,如果不离我相、不离人相,起心动念还要落在这上面,往生都不能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往生不能成就?这经上讲得太多了,往生的人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里头没有四相,有四相就不是菩提心,这几天说得很多了。

  所以,我们比不上那些没念过书、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比不上他们。他们心清净、他们真的放下,没有分别。你给他说好的,他笑笑,阿弥陀佛;你去说不好的,他也笑笑,阿弥陀佛。他的心真清净,他一心专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好事也好,坏事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再不过问。他到这个境界,所以他能往生。如果周边这些人事还常常要去过问,那个麻烦大了,那叫魔障,你脱离不了魔障。所以这一关就很难透脱。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的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大大的不然,他们凡圣同居土几乎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

  【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莲池大师这句话,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非有非无,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住生心。这叫中道,这叫第一义!念佛不著念佛的相,所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不念?这个佛号从来没有间断。有没有念?心地清净,确实没有著能念所念之相。由此可知,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人最难懂的。我们学佛,总是要把它分成二边,念不是无念,无念不是有念,一定要把它分成二边。分成二边就迷了,如果晓得没有二边,那就是觉悟。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说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皆是不二,这就明心见性。

  怎样才能到不二?一心就不二,一心是真心。《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念佛的标准,一心不乱,祖师大德编的课诵本里面,教给我们一心称念。你要懂得一,一是真心,一是自性。从一变成二,就坏了,就迷了。变成二,在中国古人讲,一是太极,变成二就两仪了,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起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十法界庄严就这么出来的。佛法相宗里面也是这个意思,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二。你看无明从哪里来的?从一来的,一不觉,就变成二,二就是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从三细相生六粗相,这才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演变的过程速度太快了,确实是有次第的,但是速度太快,几乎没有法子看到它的次第。怎样才能够回到自性的本体?你要懂得还源,你要懂得不二,《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离相离念,就入不二法门。离相离念,你的心清净、心平等,这时候心里面自然生无量智慧,无量智慧、无量德能都现前。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入不二法门,莲池大师这段开示就是说明这桩事情,有理论、有事实。

  『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所念之佛是缘生的,凡是因缘生法,皆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不落有边,非有。『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念佛的心很清楚,念的佛号『历历分明』,一个字也没有念错。字字清楚、字字分明,不落无边。这叫念佛的功夫,念佛人空、有二边不住。「应无所住」是不落在有边,「而生其心」是不落在无边,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修无住生心,把无住生心的理论跟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持。我们念佛人懂不懂这个道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才晓得这个方法高明!大势至菩萨讲得很对,「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明心见性。就用一句佛号,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因为这句佛号是空有二边不住,确实是《金刚经》上最高指导的原则,「无住生心」最巧妙的应用方法,妙极了。但是我们阿弥陀佛会念,没入这个境界,这是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烦恼不断、为什么智慧不开。我们同样是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没念错,可是义趣不相同。多多的读读祖师大德的开示,细细去思惟,把我们的毛病、过失找出来,然后把它修正过来,我们功夫自然就得力、自然就相应。

  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面倒数第五行,二十九段看起:

  【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明《弥陀经》的体性,也就是世尊为我们说《弥陀经》理论的依据,体性就是理论的依据。明了之后,我们对於世尊所说才能够相信,才能够接受,而没有疑惑,所以五重玄义里面的辨体,目的就在此地。所有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实相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所讲的皆是宇宙人生真相,我们不能不信,若是不信,那就是自己错了。什么叫实相?实相究竟是什么?实在讲非常难讲。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用归纳的方法,把它归纳几个原则、重点,为我们描述,让我们从这些经文里面去体会,这是佛讲经说法的善巧方便。这一段的意思也离不开这个原则,一定要很细心去体会。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这是用「寂」跟「照」两个字来形容它。虽然不是寂照,但它确实有寂照的现象,如果说实相之体就是寂照,这个话说得有问题,如果说它不是寂照,这个话也有问题。体是清净的,寂跟照,世尊在大经里面讲得很多,它可以互作体用。如果我们以寂为体,照就是它的作用,以照为体,寂就是它的作用,所以它可以互为体用。为什么它能够互为体用?实在讲,寂跟照是一桩事情,它才可以互为体用,如果是两桩事情,那就另当别论。实在讲是一桩事情。说它不是寂照,『而复寂而恒照』。在本经经题上,前一段是「无量寿庄严」,是从果上说的,题的后一半是讲「清净平等觉」,是从用上讲的、从因上讲的;换句话说,修「清净平等觉」才能得「无量寿庄严」之果,因果里面都有寂照的意思在。清净心、平等心是寂,寂是寂静,心里面如果有疑,心不清净。寂也就是定,你就定不下来,你有疑,你的心怎么会定?你的心是动的。心要不平等,心也定不下来,寂是最深的定。《仁王经》上,世尊用五忍来说明菩萨修行功夫的浅深,而最深的境界叫「寂灭忍」,忍就是定,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等。所以这是极清净之心,不是普通的清净、不是普通的禅定,定达到登峰造极,才称之为寂。所以,心若不清净、心若不平等,就不可能入寂定的境界。而寂定之心起作用就是觉,觉就是照,所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寂而恒照」,「恒」是没有中断的,绝对不是像一般的现象,因为一般现象是假象,这是实相,不是假相。假相,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相。不但我们六道里面这一切现象是相续相,四圣法界的现象还是相续相。我们讲到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它是个相续相,所以是虚妄的,跟《金刚经》末后结论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不是实相。这个地方讲的是实相,所以很不容易体会,它不是我们的境界,不但言语说不出来,我们想也想不到。思惟想像这个功能确实是很大,如大乘经上所说,第六意识要向外面缘能够缘虚空法界,十法界都可以缘得到,向内缘可以缘到阿赖耶识。这个功能真的不小,可是它就缘不到实相。为什么缘不到?因为它跟实相不是一类的,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虚妄总缘不到真实,道理在此地。但是真实的体,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或者讲是自己的真心,它确实恒照,它没有间断。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生灭,有生灭的就有间断,它是不生不灭,这一点我们总应当要晓得。阿赖耶识都是生灭法、有为法,真如本性不是生灭法,《百法》最后一条真如无为,这里讲的是实相,真如无为,所以它不是生灭法。

  『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是明了,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明了。虽然明了,明,没有动心性、没有染污到心性,所以它恒寂,「照而恒寂,寂而恒照,寂照不二」,这是真心。我们现在跟这个标准是恰恰相反,我们的心,现在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动的,不是寂的,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动的。你说你在那里静坐一会,觉得自己心已经很清净,其实心还是在动。只可以说,我们这个心震动震幅大小不一样,它震幅小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很清净,幅度太大,我们就觉得心里面很烦燥,身心都不安,这是我们没有寂。我们照有没有?照也有,不能说没有,眼能见、耳能听,也照,可是我们照,不寂。照外面境界,它影响里面的妄念,震幅就增高。看到顺自己意思,就起贪爱之心,贪爱之心是大风大浪;不喜欢的境界,就起瞋恚之心,也是大风大浪。所以我们这个照,不寂;寂也不会照,虽照,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你所照的都是假相、都是幻相,见不到实相。这是我们在凡夫位。真正能达到寂跟照的标准,若把这个标准降到最低限度,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破尽,清净法身圆满的显露。破一品你就见一分,那个时候有寂照的现象现前。如果没破无明、没见法身,这个境界不但难说,体会都相当困难。

  从照寂来说,则『强名常寂光土』,「强」是不得已,为什么?事实上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所以你无论起个什么名,都是假名。但是对於我们初学人来讲,假名的用处很大,没有这些名相,我们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名相是什么性质要懂得,名相好比是指路牌,指著这个方向,你去寻找道路,指路牌不是目的地,是指著那个方向。所以名相有用,言说也有用,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就完全错了。要晓得,所有名相的建立都是勉强不得已而说的,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强名常寂光土」。一切诸佛如来都有四土,四土不是专指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常寂光土这个名词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自性照而恒寂,勉强叫它常寂光土。照是般若智慧,遍照十方,不但遍照十方,而且遍照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统统照到。起这样大的作用,自性依旧如如不动,这称它做常寂光土。

  如果从寂而恒照,又给它说一个名字,叫『清净法身』。寂,寂然之体如如不动,虽然如如不动,但是它能够遍照十方三世,这就叫它「清净法身」。如果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明白古人所谓的身土不二,这个意思你能够体会到一点。法身大士得到这个受用,身土不二的受用,最显著的像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我们都称为菩萨,他是真的菩萨,不是假的。经上告诉我们,他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到十方世界去参访、去供佛、去教化众生,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到一餐饭的时间,这是讲时间之短,他们这个事情都做完了,又回到西方极乐世界,聚集在讲堂,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十方诸佛无量无边,要是一个一个参访,不要说多,一尊佛那里耽误一分钟,恐怕我们这里的时间,十万年也还没有参访遍。因为我们不了解身土是一不是二,懂得这个道理,所谓他分身去的,同一个时间,一切诸佛面前都有他的身,这个境界我们叫不可思议!

  他能够以一个身变现成无量的身,又能以无量的身回归到一个身,这就是身土一如所展现的事相。若非身土一如,这个千百亿化身的理论在哪里?这有事,事总有个道理,没有道理,这个事怎么能通,理就在此地。这个意思实在讲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并不是不能体会。我们了解经上常讲的常寂光净土、清净法身,意思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蕅益大师这一段的开示非常重要,使我们对於修学念佛法门充满了信心,信心坚固才能往生,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我们在这个世间,学佛以前、学佛以后,我们造作的罪业都很多。没学佛之前,造一切罪业,不知道,不以为是做错事情。学了佛之后,有了标准,善恶有了标准,仔细想想,造作的过失真的是无量无边,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所讲罪业深重,实实在在的。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念佛能往生吗?西方极乐世界肯收留我们吗?往往我们想到这些事情,不免生起疑惑,大师这段开示就重要了。我们所造的一切恶,『五逆十恶』大概还没有造,没有造这么重的罪业,即使造这么重的罪,还是有救。《观经》上讲得清楚,什么人没救?不相信净土的人没救。只要你肯相信、你肯发愿、肯依教奉行,造作五逆十恶业也能往生。临命终时『十念成就』,这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以古人讲,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第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极重罪业的人,临命终时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在这个时候一念回心就能往生。这是『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就是讲这一类人。

  有些同修读到这些经文来问我,我不止碰到一个,碰到好几次,来问我,他说法师,这样讲起来太不公平了,多少人一生做了好事,还不能往生,这个人无恶不作,临终一念,他就能往生。好像净土法门非常不公平。其实我们凡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只看到眼前几十年这个阶段,前面没有看到。依照佛在经上所说,这个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的人,他也符合了《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生当中,我们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善根福德啊!善根福德是他累世所修的,这个话我们能不能相信?如果仔细想想,你也许就会相信、你就能接受。一个劣根性很深的人、恶习气很深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一、两句话,那紧要关头,他就能够回头、就能够悔过,不容易,太难了!这种现象,若不是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怎么唤他也不回头。从这个地方证明,佛在经上讲得不错。那么他为什么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这一生当中做了很多五逆十恶的坏事?善导大师在注解里说得好,「遇缘不同」,他遇缘不同;换句话说,他这一生没有交到好朋友,没有遇到善知识,一生都跟一些恶友在一起。临终遇到善友,他就能向善,可见得他并不是不能向善,是没有遇到善缘。这样的事绝对不是偶然。

  古大德唯恐后学读到这段经文发生误会,最大的误会就是听说临终十念还可以往生,造恶的人说现在多造一点恶还没有关系,临终还来得及。你要是这样想法、这样会法,你就完全把意思会错了。刚才讲了,人家那个人是一生没有遇到善缘,没有遇到善友,临终回头。你已经遇到佛法、遇到善缘,那你是故意在作恶,哪有这个道理!何况这桩事情要具足三个缘,你想想,你临终的时候能不能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临终的时候头脑清楚,不迷惑、不颠倒,你有没有把握?我们看临终的人,到医院去看看,或者是家亲眷属临终的时候,仔细去观察,有几个人临走的时候头脑清楚的?这是第一个条件。假如临终的时候生病,病得很重,不省人事,你往生的机会这一生就没有了。临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福报,不是容易的事情。第二个条件,在这个关头,有一个人提醒你,劝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临终会不会有个人来提醒你?第三个条件,你一听到人提醒,马上就接受,就能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才能成功!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可是你想想,这三个条件是多难!我们自己能有把握吗?因此,这个事情虽然有,不是侥幸,绝非侥幸,是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在临命终时才现前,哪里是偶然的!

  《要解》里面这一句,实在讲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五逆十恶,造作这个罪业不怕,只要改过自新,真正能忏悔;忏悔就是后不再造,我知道从前做错了,从今以后不再造,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就行。这是给罪业极重的人,帮助他坚定信心。第二个意思要告诉他,这样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此地讲『皆得三不退』,《弥陀经》到后面说出来,圆证三不退,这个利益不可思议,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没有的。三不退是成就,不退转。第一个是位不退,你证得圣人的果位,绝对不会再堕落回来当凡夫,这叫位不退。佛法里什么人证得?小乘初果就证得。所以,小乘初果虽然还没有出三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他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三界,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里面是有限的时间,必定超越。如果他第七次往返的时候,这个世间没有佛法,无佛出世,他能不能成就?他也能成就。佛讲,那个时候他叫独觉,辟支佛里面的一种。辟支佛是两种,一种叫缘觉,一种叫独觉。缘觉是出在有佛菩萨住世的时候,他听经、闻法,依照佛法修行,证果了。独觉是这个世间没有佛法、没有佛菩萨,他自己也能成就,也能证得四果,超越六道轮回,绝对不会到第八次,这叫位不退。第二个叫行不退,行不退是指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再退回来当小乘。第三个叫念不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也就是我们讲到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会不会再退回来?不会。

  从这里说「皆得三不退」,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以这个标准来看,他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相当於法身大士。这个地位多高,实在不可思议。如果读到《弥陀经》后面,蕅益大师跟我们讲的「皆是圆证三不退」,那就更不可思议。圆,什么地位才圆证?这个地方是讲证三不退,是你初证,分证,没有圆满。圆证三不退,严格的说就是等觉菩萨,真正是圆满了,等於念不退圆满了。如果要把这个标准放宽一点,最低限度也是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确实三不退,虽没有完全圆满,是接近圆满,可以说他是圆证。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智慧、德能、受用几乎与八地菩萨相等。这个法门谁能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难信是真的,它易行,在修学比哪一个法门都容易。而且成就了,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比哪一个法门成就都高,任何一个法门不能跟它相比。

  【又云,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几句话的开示义理很深。『了此』,「了」是明了,前面所说的你真的明白了,你才能够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不可思议,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你能够得到几分加持,完全看你的信心跟愿心,你有一分的信愿,你得到阿弥陀佛本愿一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信愿,你就得阿弥陀佛愿力十分的加持。『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能叫你极重的罪业都能够伏住,能够令你在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名号功德」我们过去在讲席当中说得很多。念佛的人虽然不少,但是真正能够体会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人,的确不多。古大德曾经做过比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第一?第一就是能够圆圆满满包含一切经。古来的大德,无论哪一宗哪一派,几乎共同承认《华严经》第一。所以,尊崇《华严经》为根本法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古德有个很好的比喻,把它比喻一棵大树,《华严经》好比树根,树的本,本就是它的主干,叫根本。一切经都比作枝叶,都是从根本上生出来的枝叶。枝叶再多不离根本,所以《华严经》叫根本法轮。

  《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古人就说,《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无量寿经》能高过《华严》?《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圆满,如果不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华严》最后归到哪里?归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就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这第一的第一。这样一比较我们才晓得,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不了解,他不肯死心塌地依照这部经修行,还要搞别的。真搞明白了,心就死了,不再搞别的,就在这一门深入。

  这部经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当然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全经,诸位仔细去看看,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全部的《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的解释、说明。四十八愿里面总共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隋唐时代的大德几乎公认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显示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第一,所以这个名号是第一的第一。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解释这个名号的,《无量寿经》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华严经》是解释《无量寿经》的,这一部《大藏经》是解释《华严经》的,你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之后,你才知道古人所讲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精华,一切法要归到一句,就是「阿弥陀佛」。你能够相信四十八愿愿力不可思议,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句话很深。这个第一的第一的名号从哪来的?是我们心性的德号,这前面说过,所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名号不是别人,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这是从理上说,理事不二,性相不二,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念的别人,正是念的自己自性,这哪里是迷信,这哪里是求人!有许多人有志气,要靠自己,不想靠别人。我们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持我们,靠他不是好汉,要靠自己。你自己真行,可以,你真能明心见性,可以;你不行,还是要人家拉你一把。殊不知念佛这个法门,靠他就是靠自,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正所谓是自他不二。所以蕅益大师为我们讲信,第一个就是讲要信自己,第二才信他,这个信自己,就是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

  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底下第四段,「方便力用」里面所引的。

  【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这是讲力用,力是讲能力,这部经典它的能力、它的功用,或者说这个法门的能力、法门的作用,能叫我们得到些什么?这是题目简单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大毗卢遮那经》说的这三句,这三句古德用的很多。老同修看到这三句都不会陌生,都感到很熟悉,可是经文的深义我们要能体会,否则的话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受用。

  『菩提为因』,我们的菩提心有没有发?菩提心在前面讲得很多,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大悲为根』,根是根本,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们有没有慈悲?要从这个地方认真去反省。『方便为究竟』,我们有没有方便?这个方便通常称为善巧方便。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用最适当、最妥善的方法,帮助人破迷开悟,这就是「方便为究竟」的意思。众生根性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於是种种障碍的确是无量无边。如何能把这些障碍化除,使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共同来学习,这是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永恒不变的一个目标。可是众生不会轻易接受,《地藏经》上描绘的,我们娑婆众生刚强难化。佛的意思好、佛的意思圆,众生不接受。为什么不接受?坚固的执著,这是业习。何况众生与众生之间生生世世结的这些恩怨,我们今天看不到,我们没有天眼,看不到过去世,但是能够体会得到。从来不认识的人、很陌生的人,一见面就很欢喜、很投缘,这是前世的善缘,不能说没有前世。有些从来没有见面,一见面就是仇人,就不能够容纳,如果前世没有恩怨,这个现象怎么可能产生,他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这样的。前世、累劫来的恩恩怨怨,刚强难化,於是诸佛菩萨有种种善巧方便。我们要想学菩萨、要想学普度众生,这个理与事不能不知道,应当认真努力去学,才能够以清净、平等、慈悲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

  这是释迦牟尼佛对他父亲说的一段话,就是净饭王,他的父亲是净饭王,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

  这是第一种利益。佛要不出世,世间没有经法,唯有佛出世,佛才为众生讲经说法。佛的法运也不能常住在世间,为什么?佛法因缘生,凡是因缘生的就有生有灭,像释迦牟尼佛,他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无量寿经》上有说,《法灭尽经》里面说得更详细,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那个时候众生苦了!这个世界要等到什么时候再有佛法?弥勒佛出世。弥勒佛什么时候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以我们世间时间来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个数字我算得不太标准,大概总是这个数字。但是从经典上来讲,有很精确的数字,是可以能够计算得出来的。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诸位可以用这个算法能够算得出来。一天是我们的四百年,也是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四千岁,你算算看是多少年。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降,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有佛法的时候很短,这一万二千年好短,当中是五十六亿万年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时间长,太长了!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算是很幸运,你能够生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你能够遇到佛法,这个缘非常稀有、非常难得。因为有这个缘,就有机会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这个缘,没有机会,纵有善根福德也没用处,你也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佛出世,好处就是为众生讲经说法。

  『十二部经』,「十二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十二种的方式,或者讲十二种不同的体裁。譬如在佛经上最明显的,大家不说也能看得出来的,经文有「长行」,长行就像我们现代人讲的散文。散文的写作没有拘束,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方便,用散文体。第二种是「偈颂」,偈颂跟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佛经里面偈颂,对於平仄不太讲究,但是它有押韵,便於记诵,它的句子很整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同。这是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另外一种体裁。第三种的体裁就是「咒」,这是我们中国文体里头没有的,佛经里面有咒语,往往在长行、偈颂当中加了些咒语。这三种很明显不同的体裁,我们常常见到的,总共有十二种不同的方式。譬如讲《弥陀经》,《弥陀经》属於「无问自说」,这也是十二种体例之一,这就不必细说。十二部就是指的一切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总不超过这十二种方式。十二种方式圆满具足的就是《华严经》,《华严经》这十二种方式统统有。像我们常念的《弥陀经》,《弥陀经》里面只有两种,一种是长行,就是散文,一种就是无问自说,这在体例里面来讲是最少的。

  『法施利益』,这是世尊对於一切众生法布施的利益,布施供养的利益,大小乘经里面都说得很多。布施是因,果报,实在说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众生都希求财富,财富从哪里来的?你得到财富是果报。无论你在世间从事於哪个行业,你发了财,你认为这些财是你聪明智慧、你有能力赚得来的,那就错了,不是的,你命里头有的。命里面没有,你再聪明也没用,再有能力也没有用,同样做一个生意,人家做赚钱,你做了赔本,为什么?你命里头没有财!这个事情怎么能强求?命里头财从哪里来的?从财布施来的,世间人不晓得。发大财的人,前生财布施多,肯帮助别人,用财力帮助别人,他来生就得大富。用法布施帮助别人,他得聪明智慧。以无畏布施帮助别人,他得健康长寿。你看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世间人哪个不求?中国人求,外国人也求,你给他讲讲,他都要。若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佛不欺骗我们,佛的智慧、福德都圆满,佛叫二足尊,福慧二足尊,佛肯布施,三种布施从无间断的他在做!

  而布施当中是以法布施为第一,这个在大乘经里面比较得多了,法布施是第一。因为法施『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这两句就是平常讲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开智慧,这个利益是真实的,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智慧开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在今天看到的,你看许多发大财的,一生当中聚集财富亿万,但是他没有智慧,这些财不能够利益社会、不能利益众生,反而造作许多罪业,这就错了。这一生寿命终了,来生就到三恶道去受苦。说实在的话,没有财富的人,造的业少、造的业小,财富多的人,造罪业比一般人不晓得重多少。你就不说别的,单单饮食,你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你天天吃肉,而且天天还吃活的,你才晓得那个罪业结得重。贫贱人家,说老实话,他一生安分守己过日子,过得很辛苦,他来生不堕恶道。所以,你要是真正看透了三世因果,你才晓得老天爷原来很公平,富人不会生生世世富,贫人不会生生世世贫。贫贱之人,来生就富足,而富足之人,来生贫贱。

  因果轮回,丝毫不爽,这个事情佛菩萨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教导我们,我们听了这些话,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日子过得苦,佛菩萨说这些话来安慰我的,你这么说、这样会意,你就错了。诸佛菩萨的言语,都是「如语者」,如语是什么?完全说的是事实,不会加一点,也不会少一点,给你说的句句是老实话,不是安慰你的,说的是事实真相。一个人大福报是从哪里修的?是常常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这个人福报大。如果存心,念念只有利益自己的心,这个人没有福报,他这一生的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他没有福报。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家庭的利益、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利益,这福报很小。佛的福报为什么那么大?佛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说修福,福报大小是从你心量上来说的。你能够把虚空法界看作是你自己、看作是你一家,这个福报是无量无边,你的心量拓开了。大乘经上,世尊都跟我们这样说法。

  『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这一句就是导归极乐。唯有念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当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不退成佛,往生不退成佛。今天时间到了,只能讲到此地。后面是佛劝他的父王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要不好,他怎么会劝他自己的父亲修学这个法门?可见这个经文里面字字句句都含义非常深广。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四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4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这是世尊对他父亲说的,佛出现在世间有三种利益,这是第二种。第二种是讲见相就能够灭罪,说如来『身相光明,无量妙好』。佛灭度之后,往后弟子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大多数是塑像,以后画像也就很多了,彩画的。佛菩萨的像,一定要把他的相好明显的表现出来,就是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好,实在讲,很不容易表示,但是三十二相比较上容易显示得出来。佛经当中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经》,古时候造像,造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乃至於天龙护法像,都根据《造像量度经》上所说的,以这个比例来塑造。现代我们看到有些塑的像,跟经典里面出入很大,现在造像的多半是艺术家,艺术家要表现他自己的性格,所造的像,诸位仔细去观察,它是人像,不是佛像,这是与经上所说的相违背。

  如果依照经典上所讲的塑造的像,好像一般人觉得我们世间没有这种人,没有这种相。其实佛的用意不在乎它像不像一个人的像,要紧的意思,是要把三十二相凸显出来。为什么?这是属於果,让我们看到果就想到有因,所谓是种善因才能得善果。三十二相是善果,每一种相都是修因才得到的。所以佛菩萨的塑像、雕像、彩画的像,重要的意义是在表法,是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而不能把它塑造成一个美男子的像,菩萨塑造一个美女的像,这都是错误的。

  依照经典所教的这样塑造,『众生称念观察』,称是称名,念是忆念,常常想著,观察是你看佛菩萨的相好。『若总相』,总相是整个身相,或者是坐相,或者是立相,全身的相叫总相。『别相』是观察他一部分。众生的烦恼习气很重,观佛整个身相难,不容易,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也教导我们,不能观佛的全身,观佛的一部分。经典上常常介绍,譬如说观佛的白毫,这是最容易的,佛面相当中,眉毛当中有一根白毫,你就观这个。可是这个相你要把它造出来才行,白毫是一根透明的白毫盘旋在一起,好像是个珠子一样。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白毫当中是空的,外形是有八个棱角,盘旋在一起。这是叫你观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佛学大辞典里面有,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也记载得很清楚,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个相的因果,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相好,你观这个别相就容易了。

  无论你观现在佛,或者是过去佛,现在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没有般涅盘。过去佛,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属於过去佛,无论是现在、过去佛,我们观、念的效果都一样,『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这是讲极重的罪业。四重罪就是戒条里面前面的四条戒,杀、盗、淫、妄这四条罪是最重的,叫四重罪。五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四重五逆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是极重罪业,经上常讲不通忏悔。可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能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罪业还是能够转得过来。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念佛要能相应,如果念得不相应就没有办法灭罪。怎么样相应?譬如我们举个例子,佛有广长舌相,这是三十二相之一。广长舌相是什么因缘得到的?是不妄语成就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果这个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子。释迦牟尼佛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面孔盖住,证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语,不欺骗一个众生。我们忆念佛菩萨相好光明,要忆念他的修德,看到相好光明,这是果报、是成就,我们要效法他,要以佛为榜样,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样才能够灭罪。假如只是念佛,只是想佛的相好光明,不知道这个里面因缘果报,我们自己的心不能回头,业障就没有办法消除。消除业障就是要藉外缘,佛像是外缘,藉外缘来触动自己的善根,使自己知道回头、知道改过自新,这样才能够灭罪、才能够『永背三途』。

  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一切经论上佛都告诉我们,众生虽然造作恶因,四重五逆的恶因,我们举这个比喻来说,因如果没有缘,不会结果。因要结果,当中有个缘,缘非常重要。因,没有法子,过去已经造了,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因不会结果,你就把缘控制住,这是我们自己可以办得到的。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缘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虽有恶因,我现在不造恶缘,我不再造恶,恶缘断掉了,而现在所造的是善缘。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虽然有恶的种子,可是也有善的种子,种子善恶混杂的。恶种子不希望它现行,不希望它结果,善的种子希望它早一天成熟,於是我们就多造善缘,让善的种子结果。此地所讲叫你念佛,称念观察,诸位想想看,这在十法界业因当中,我们是专造成佛之因,在一切善缘里没有比这个更善的。称,持名念佛;念,观想念佛;观察是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十六观,十六观不外乎这三大类,观想、观像、称名,这四个字就把十六种观法统统包括。所以,这是专造成佛之缘,让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成佛之因先结果报,成佛。十法界到哪里去了?到佛法界去,「永背三途」,永远离开三途。『随意所乐』,我们今天念佛,目的就是求生净土,『常生净土乃至成佛』,则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佛出世对一切众生第二种的利益。

  【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这三种利益,后后胜於前前,第二种利益胜过第一种,第三种又胜过第二种,愈说愈接近净土,所以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念佛是功夫,三昧是成就,虽念佛而不能得三昧,那没用处、没有成就,换句话说,不能往生。这就是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所谓功夫不得力。也就是你这句佛号伏不住烦恼,一定要这句佛号提起来,能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能够伏得住。要是真能伏住,换句话说,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多少要看破一些,要放下一些。如果不能看破、放下,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就伏不住,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大乘经上,特别是般若经,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包括念佛法门,也不能往生,你也不能得念佛三昧。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何必那么认真去计较?万法确实是无常苦空,我们一定要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能看破、真能放下,人就不造罪业,再不会造恶缘,这一点很要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净饭大王听了佛这样劝他,他也有疑问,他向佛说,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德行,『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两句话全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部《金刚般若》也是讲这两句八个字。净饭王就说,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弟子们去修学?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般若不是不好,真好!《华严》、《法华》都是大乘非常殊胜的经典,只有极少数的实实在在的上上根人他们行,他们能解、能行、能入三昧,凡夫不行。凡夫业障习气很重,说这些大乘经,理论上听起来很妙,但是要叫你去做,你就没有法子做了。实在说每一位学佛的同修,我们相信《般若心经》都念得很熟。般若是佛法的枢纽,所以《心经》古德把它定做朝暮课诵,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我们念得很熟,能不能做到?不要说没见到一个人做到,听也没有听说过。这就是净饭大王所问的。不是中下根能够受持的,祖师大德把这部经放在课诵里面,其目的无非是时时刻刻让自己警觉,提醒自己,帮助自己看破、放下。经上讲得明白,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意思就是讲的万法皆空。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有体空,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最后的结论结成一句「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妄想,你以为你聪明,你以为你有智慧,那是妄想!「真如实相,第一义空」里面,没有智也没有得。得是什么?烦恼,你只要有智有得,有智就是有所知障,有得就是有烦恼障。真如本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果然放下了,那恭喜你,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无事了。

  所以,佛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凡夫无法思议。不但凡夫的能力达不到,声闻、缘觉、小行菩萨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佛劝净饭王修念佛三昧。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下根人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确实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这是劝净饭王念佛,世尊这个做法也是做给我们凡夫看的。世间至亲无过於父子,佛说无量法门,他劝他父亲学哪个法门?我们从这个地方仔细观察,就晓得这个法门殊胜。

  【又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就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众生为什么会在六道轮回?都是一个念头!念贪瞋痴慢,就生三恶道,念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他就生三善道。正是经论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想什么就变现什么境界。佛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自己稍微留意一点,不难证实。从什么地方证实?从作梦,凡夫都会作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佛人常常念佛,所以他梦中会梦到佛、梦到菩萨,梦到讲经说法这些。你再问问不学佛的人,问问他,你这两天作什么梦?你到处去问问,与他的习气有关系。他心善他梦的境界善。他烦恼习气重,恶念多,他就天天作恶梦。这个境界相,确实是从心想生的,『念佛之心,亦复如是』。

  念佛就见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而要紧就是『系念不止』,系念是《弥陀经》上讲的,玄奘大师的译本。系,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心里头挂念著、牵挂著。不要牵挂别的事情,要常常挂念佛就对了,挂念阿弥陀佛,把其他的念头统统放下,为什么?全是不相干的。心里面若有其他的挂念,给诸位说,都是六道生死轮回边事,你挂念这个干什么!我们今天把念头换掉,六道轮回边事再也不挂念,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要常常挂念阿弥陀佛、常常去想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想总相,想别相。正报,经论上常常教给我们观佛的白毫,依报也常教我们观莲花,西方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常常想莲花开、莲华合,常想这个有好处,这就是培养净业之缘,不再造恶业。「不止」就是不能间断。为什么不能间断?一间断你一定又去系念六道轮回。也许你说,我间断,我什么也没想。没想,堕在无明里头,有想都是邪念,无想你堕在无明里头,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系念不止」,跟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你只要能这样去做,『定生佛前』,决定往生,这个「定」字非常肯定。

  『一得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虽然过去生中有无量的罪业,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恶的缘永远断掉了,纵有恶因绝不会起现行,没有恶果。你现行的,也就是你起心动念的,都是大慈大悲,跟佛与大菩萨没有两样。这是《观佛三昧经》上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非常好,意思非常的圆满。

  【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修行人,所谓聪明人找径路,这是聪明人。大乘比小乘就聪明,换句话说,大乘人跟小乘人比,大乘走近路,小乘的路绕得远,绕得太远了。小乘人破我执非常之艰难,要把我执断掉,要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第一个身见,把自己身当做我,这头一关。怎么能把这个身看破,身不是我,实在是个难事情。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之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从破一品身见那天开始,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才证须陀洹果,初果。由此可知,初果以前所修行的,需要多长的时间经上没说,从证得初果那天开始,要把八十一品思惑断掉,贪瞋痴慢疑断掉,需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若是到四禅天、四空天,那个寿命,我们凡夫心目当中叫天文数字,什么时候才能够出得了三界?所以他的路子迂回,时间长,修得非常辛苦。

  大乘菩萨比他们聪明太多,大乘菩萨断见思烦恼,不用他们的方法,他们那个方法太麻烦。佛教大乘人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自己,这个方法的确是高明。时间久了,把自己就忘掉了,从来不要想自己,要想到一切众生,你心量愈大愈好。不要想你一个家庭、不要想你一个小团体,那都没有办法,不能破我执。甚至於说我们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行,你那个圈圈太小了,不能突破,不能破我。要像诸佛菩萨一样,起心动念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样你才能够破我执、破身见,破你家庭、种族、国家这些界限,统统突破了。所以这个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这叫真正修学大乘,这是大乘根性之人。

  我们细细观察,大乘根性的人不多,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是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所以你修学大乘也不能成就,为什么?我执是坚固的执持。不但你执持,你天天还在增长我执,你怎么能成功?佛教大乘人,对我们道场怎么个看法?水月道场。我们每天在这里做弘法利生的事又如何看法?梦中佛事。别当真,假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所以做,天天做,很认真做,心里毫无牵挂,真正是一尘不染,跟《金刚经》最后讲的「梦幻泡影」完全相应。不要想到这个道场将来还要传多少年、传多少代,你在那里作梦!道场建立能不能传是众生的事情,这个地方众生有缘,道场就建立;没有缘,道场马上就消失。佛法也是从缘生,我们何必替这些众生操心,只要把自己的责任尽到,不要再操心,有缘,后面自然有人去做。自己要彻底放下,决定不能有丝毫的牵挂,丝毫的牵挂就错了。牵挂,应当牵挂阿弥陀佛、应当牵挂极乐净土,这就对了。

  所以,大乘比小乘的路近。大乘当中也有许多的法门,这许多法门当中,是以禅为最近,捷径,禅是大乘里面的径路,为什么?宗门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的路子直,也不拐弯抹角。大乘其他宗派法门那个路比小乘是近得多,可是还是有许多委曲婉转之相,没有禅那么痛快、那么直捷。可是禅要跟净土比,净土比禅更近,这是真的。禅宗里面你要成就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也不过是个分证佛而已。从分证佛到究竟佛,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三大阿僧祇劫是从明心见性那天讲起的。你没有明心见性,都不算。法身大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圆教初住菩萨到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是禅宗的,宗门走的路子。净土宗念佛往生,一生就成就,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那么长。所以净宗古德有个小册子,劝人念佛的,那个小册子的题目叫《径中径又径》,可能我们这边也有。你看这个小册子的题目,径就是近路,第一个径是大乘,第二个径是禅宗,第三个径是净土,小路里头还有直通的小路。『但念阿弥陀佛』,这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大乘、禅宗不能相比!何况,大乘与禅宗你未必能修,念佛法门是人人能修、人人能成就,就怕你不肯干。

  下面是《观经》里面的两句话。

  【观经云,以我心目,想彼如来。】

  这是「观想念佛」的要领。我们眼睛观察看佛相,心里头要常常想著,就跟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忆就是常常想,念是心上真有叫念,念是心里头真有。所以念这个字是会意,你看中国的文字,上面是个今,底下是个心,就是你现前心里面有了。你心里头要有佛才行,那叫念佛,心里头真的有佛,可不能再夹杂别的东西。《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心里头真有佛,心里面还有别的东西,你不能成功。必须把其他牵挂的东西全都放下,心里面只有一尊阿弥陀佛,你才能成功。

  『想彼如来』,这个「彼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是观想的总纲领。所以念佛人为什么家里头要供佛像?供佛像是帮助你观想的,目的在此地。要把佛的形像印在自己的心中,心里面常常有佛,不要有其他东西夹杂,你就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你就决定往生,功夫好的人,可以自在往生。这个自在是随意,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与自己的寿命完全没有关系,所谓是生死自在。这桩事情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再看底下一段:

  【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出轮回』,这句意思就是讲,以凡情,凡夫的情见,你要想辨别『圆觉』,圆觉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圆满的大觉。你在那里想、你在那里猜测,你怎么能猜得到?你所想像当中的圆觉,不是圆觉性,不是真的圆觉。第二句讲『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彼圆觉性」是你所猜想的、你所理想的那个圆觉,那是什么?依旧是生死轮回的妄想而已,「流转」就是妄想,是你在打妄想。圆觉性怎么能够思惟、怎么能够言说,大乘经上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是讲你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希望将来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经上告诉你,没有这个道理。这段意思很深,我们用浅显的话来说,你以为用妄想去思惟大乘经义,将来就可以能够了生死出轮回,可以开悟、可以证果,没这个事情。这句话非常重要,现在年轻人学经教的,犯这个错误的太多了,以为这个方法他是真的在学佛,他很用功,每天在研究经教、在讨论经教。把这几句念念,看他会不会觉悟、会不会回头!

  这段文里头,还有个非常深的意思,说明了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脱离六道轮回以后的事情,你们看看这段文是不是?烦恼没有断,就没有出轮回。「辨别圆觉」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之后才有能力学法门。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对谁说的?阿罗汉以上。没证得阿罗汉,老老实实一门深入,要紧的是修定,因为定能出轮回,先要修定,定就是伏烦恼、断烦恼,对付烦恼是用定功。先要出轮回,脱离轮回之后,再把烦恼转变成智慧,那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了。先把烦恼伏住,说老实话,阿罗汉讲断烦恼,那个断的意思也是勉强说的,真正的意思是伏,并不是真的断。伏是什么?永远不会起现行,真的伏住,称它做断。其实烦恼怎么会断,不可能断的,烦恼是性德。所以第二个阶段,要把烦恼转变成菩提,烦恼即菩提,那就是要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第二个阶段。《圆觉经》上这个意思很明显,多少人学佛违背经训,所以一生苦学而得不到成果、得不到效果。

  【又云,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这个意思也非常之深。凡夫就是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现在确实用的是『轮转生死垢心』,垢是污染。现在讲到污染,大家都有相当深刻的概念,所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非常的明显!所有一切污染,外面境界是缘,里面是烦恼。六根接触外缘,引起阿赖耶识烦恼现行,这样子愈来愈严重,所以没有清净,就是清净心不能现前。由此可知,观佛的圆觉要清净心,如果没有清净心,你要观佛的圆觉,也是无有是处。经文没有说无有是处,换了一句话,『而不旋复』。旋复是什么?又回过头来,回过来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搞这个,以妄想分别执著观佛的圆觉。未得清净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深入经藏,读诵大乘,用的什么心?妄想分别执著。深入经藏之后,读诵大乘之后,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又回来了。

  实在这个经义,清凉讲得浅显、好懂,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解释经题里说过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有解,我们深入研究,没有去照做、没有修行、没有功夫,叫「增长邪见」,「而不旋复」就是增长邪见。可见得佛门讲求的是解、行要相应,特别是《华严》,《华严》把行摆在前面,解摆在第二。《华严经》上以两位菩萨显示这个意思,普贤是代表行的,实行、实践、真干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而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上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排在第二。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华严经》是行重於解,它是解行相应,但是行摆在第一。

  《圆觉经》上这两段话的意思亦复如是。要认真去修,修就是把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习气,要认真的改过来。我们佛门里头常讲开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讲明心见性,彻底觉悟,我们现在没有,小悟总要有。什么是小悟?每天反省检讨,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小悟,就是觉悟。觉悟之后,能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那叫修行,你真的修了。觉悟是智慧,改过是功夫,这才叫解行相应。如果今天一天没有发现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这一天迷惑颠倒,一点进步都没有。佛经里面说过,世间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种是诸佛如来没有过失,第二种是凡夫没有过失。凡夫怎么?不知道自己有过失。如来是所有过失都改过来,真的没有过失了。三乘圣者他们之所以不同於凡夫,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跟我们凡夫不同的在哪里?他们天天找到自己的过失、天天在改过。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所以他天天还在觉悟、天天在改过。改过就是修行,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这两小段的经文,含义无限的深广。

  【弥陀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反,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实相的意思很深,通常解释在这个名词里面,从体、相、作用上来说明。体,实相无相,说无相是从体上讲的,真相。从它作用上来讲,实相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是无相的实相变现出来的。既然变现出来的,为什么说它无相?因为这些现象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从体上去观察,它无相,从相上去观察,它无不相。因此,佛与大菩萨对於它的体相认识得非常透彻,一点也不迷惑,因此在应用,他的受用里面来讲,无相无不相。无相无不相,这个实相是讲受用,我们如何来享受,那就自在了。因为它无相,像《金刚经》上讲的,佛才教人「应无所住」,又因为它无不相,所以佛教人「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讲的我们怎么样来生活,生活里头的大原则,守住这个大原则,守住这个总纲领,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无不相就是无住生心,那你就得自在。无住心清净,一尘不染,心里头丝毫的牵挂都没有。这个时候生的心是大慈悲心,广利一切众生,确实如古大德的话,正法久住,普度众生,生的是这个心,护持佛法,广度有情,他生这个心。

  因此,莲池大师在此地说,这是怕一些人误会,以为要证实相,一定要把相都灭除掉,那就错误了。这些相是幻相,怎么能够灭除掉?『非必灭除诸相』,「非」,不是叫你要灭除诸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幻相在,不需要灭除。怎样才能够见到实相?『即相而无相』就行了。什么叫做即相无相?我们还拿古德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只要你勤修六度而不著修六度的相,就对了,就是即相而无相。即相是什么?修六度。六度是什么?六度是我们日常生活,我们生活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天的活动、一年的活动、一生的活动,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六大类。无论你是从事於哪种行业,都可以归纳在这六大类里头。六大类是我们日常生活,这是即相。凡夫不知道离相,著了相,那就错了。著相为什么错?因为这些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怎么能执著?著就迷了。你要知道,这所有现象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们不执著就对了。不执著就悟了、就不迷了,不执著就无相,即相无相,这就对了。

  『经云』,莲池大师引用经典,他引用哪部经,我们不知道。『治世语言』,古圣前贤的教训。在中国,如同孔孟的教训,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么处事,这些伦常道德,就叫治世的言语。这些教训,『与实相不相违反』,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世间圣人的教诲与实相不违背,那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还会有违背吗?『云何万德洪名』,万德洪名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这句名号还『不及治世一语』吗?实在讲治世的善言,一般世间人尊之为经训,宝贵的教训,只是弥陀洪名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这个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弥陀名号,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总题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的经法,都不出「阿弥陀佛」四个字的范围,知道的人很少。所以古人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决不是世间圣贤宝贵教训能够相比的。世间圣贤宝贵教训很有用,我们常常记在心里、常常奉行,对我们有好处、有利益。但是那个好处利益小,不究竟、不圆满,这一句万德洪名的利益是究竟圆满的。莲池大师这段的意思在此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五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5

  请掀开经本,第十五面第七行,从第七段开始:

  【圆中钞曰,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极真故。】

  这段引用经论比较多,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四明尊者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他的著作也很多,这是智者大师的传人,这些话多半都是在《法华经》注解里面所讲的。『圆极之果』就是圆教的佛果。一切法既然都是从心想生,由此可知,一切法绝非真实。而一切法的真相,可以说随一切众生不同的概念在起变化。变幻是无常的,无论怎么样变,它的体都是空寂的,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则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的观念当中所变的现象不相同。所以,相绝对不是真实,这是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到证到「圆极之果」,可以说是心性究竟圆满的显示出来,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是障碍,他还没有达到圆满,没有达到圆满之前,所现的一切境界相都有差别。即使等觉菩萨与等觉菩萨,也不会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相同。唯有到成佛了,这个时候就相同,佛佛道同,他是心性究竟圆满,这个时候所现的相决定没有差别。

  『所有名字』,名字也是相分之一,所谓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名字也是相分之一。既然相随心转,心圆极了,相也就圆极了,这一定的道理。所以它「所有名字,一一不虚」,为什么?『究竟成就』,底下说明其所以然,『盖其所召,皆极真故』。不仅是在佛法里面,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许多的名相,像现在编的《佛学大辞典》,佛法名词如是,世间的名词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中有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圆就是圆极之果,他所说的、他所见的、他所接触的,无有一样不圆。这个「圆」是与自性完全一样,绝无差别。所以说万法是一不是二,那个「一」达到究竟圆满,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所接触的外境总是不圆。在大乘法里面,像菩萨的果位,证得愈深就愈接近圆满。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从小乘初果,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向圆这条道路上走,愈走愈接近,最后达到究竟的圆满。圆满就是一,万法归一。什么时候归一?它本来是一。

  我们凡夫因为烦恼、业障、习气,距离一,好像是愈走愈远。愈走愈远,原因是迷,这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妄的,所以说妄想分别执著。距离圆、一好像是愈走愈远,其实没有这回事情,如果真的是愈走愈远,实在讲没有这个道理,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所以,一切所召都是极真,没有一样不真实、没有一样不称性。大经里头常讲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如」就是真的意思。《金刚经》上给我们解释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涵盖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

  【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

  『大经』,此地没有指出是哪一部,在一般大乘法里面指大经,多半是指《华严经》,在性宗里面指大经,多半是指《大般若经》,这是常常被人称之为大经的。在净土宗称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有很多不同的译本,都称之为大经。经上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里面如果我们能参透,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能够体会一些。『世谛』就是俗谛,凡夫的见解。凡夫见解,有名无实,为什么有名无实?他名、实不能相应,也就是说,因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实在讲,名跟实真的是一不是二,这个话如果我们套《六祖坛经》上的一个格式、模式来看,我们就容易体会。《坛经》上说,印宗法师第一次跟能大师见面的时候,向他请教,五祖在黄梅对於禅定、解脱怎么样讲法?而六祖回答他,并没有说明五祖对於这两个名相如何解释,并没有这样答覆他。他反过来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换句话说,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地也是,名实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是凡夫的见解。

  什么时候你能够入不二法门?名实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就入门了。入不二法门,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你见到性了,为什么?性是不二法,所有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统统是不二法。我们今天讲我跟人,我跟人是二法,你是凡夫。几时你知道我跟人不二,你就是菩萨,你就明心见性。众生跟佛是二法,你决定是六道凡夫;哪一天知道众生跟佛不二,你就成佛了。什么时候你见到不二,你自己晓得你成佛了。你还知道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还有彼此、还有二,没有入门;不管你怎么修,你以为你修得再好,古人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十万个大头,你还是凡夫。

  怎样才能入不二?你要晓得二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不二。为什么『第一义谛』里面『有名有实』,名实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跟《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是一个意思,如就是不二。我们凡夫执著性跟相是二、事跟理是二,人家到诸法如义,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佛如众生,众生如佛,生佛一如,生佛不二,这样才能见性,这才能解决问题。二,诸位要晓得里面永远有斗争,斗争就是造业,入不二法门之后,永远没有斗争,不要说斗争的事没有,斗争的念头都没有。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入不二法门。凡是起心动念还落在二、三里面,在《坛经》里面我们看到,印宗法师没有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印宗法师修得再好,他没有得到圆教初住的地位。因为到达圆初住的地位,不会有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还在二、三,他是凡夫,不是圣人。

  『佛是究竟第一义』,圆满的第一义。法身大士是分证的第一义,他确实入第一义了,但是他没有圆满。到如来果位上,圆极之果,他圆满了。因此他的名字,我们曾经说过,佛所讲的一切经,字字句句都圆满、字字句句都究竟,为什么?人家心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有一切的言语、文字统统圆满,统统是第一义。乃至於他表演在生活上,我们在《金刚经》上一开端,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去乞食,著衣持钵,没有一样不圆满,没有一样不是第一义。你要是问为什么?人家离妄想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义。道理在此地。

  我们修行、我们学佛,学什么?大乘经里讲得很透彻,自性本具的德能,不是修来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你本来是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华严经》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法修什么?去妄想执著而已。妄想执著淡一分,我们自性的德能就透一分;妄想执著统统没有了,你就见性。到统统没有了,还有余习没断,余习虽然没有作用,它还障碍你圆证;根本无明是余习,剩余的习气。习气难断,这个事情很难说,也很难懂,古人用一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譬如酒瓶,盛酒的,我们把酒倒得干干净净,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滴都没有,闻一闻还有味道,闻的那个味道,就叫余习。这个比喻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断了,就好像酒倒尽了,确实没有了,你证得圆教初住菩萨果位,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那个味道习气没断,要把那个习气断尽,你就证圆极之果。这个在大乘经上佛常讲的,有四十一个阶段,四十一个位次,一分一分的把那些习气淘汰掉。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

  所以他们真的没有这些事情,妄想执著确实没有,他们确实入了万法皆如的境界。为什么不能圆证?就是无始劫的习气在,虽在,这习气绝不起作用。如果习气起作用,见性他就做不到,他没有办法见性。修得再好,我们一般讲他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这个妄想分别执著的事确实完全断掉,这是脱离十法界,而进入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圆证,就是断余习。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

  【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

  《圆中钞》里面举前面两段做一个前提,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名号的人很多,虽然是念佛名号,不能叫执持,经上教给我们要执持名号,为什么说我们没有做到执持?持是相应,我们念这个名号,与名号的德能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我们念这个名号不如法。怎样如法?实在讲经论仪轨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叫一心称念,就相应了。我们念这个名号,里面还夹杂著妄想,所以不能叫执持。执持是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一心称念,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会把自性念出来,会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那真正是修行的好方法。一面念佛号还一面生烦恼,这个没有用处,这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而已。这种结缘的方法,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结了多少次,现在遇到再结一次,但是这一生不能往生,依旧还要搞六道轮回。如果想这一生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那就不能再犯过去的老毛病。

  这句佛号我们要念到什么样的标准?《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教给我们的,「清净、平等、觉」,只要念到这个标准,你就相应了,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的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是觉还是迷?会念佛的人,经上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佛常常劝我们的,受持是关键。会念佛的人,心里头念头一起,这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不必要理会它,念头一起,佛号就提起,「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住了。能够压得住,功夫,功夫得力。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凡夫的老毛病、老习气,妄念会起来。顺境里面生欢喜心,欢喜是妄念;逆境里面生烦恼心,那也是妄念。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你所感的都是六道轮回,善念感三善道,恶念感三恶道,你总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个法门真是妙极了,念头一起,「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以这句佛号,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心要真的清净平等,就生智慧,觉就是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我们佛家常讲的不造业。心不清净、不平等,这里面就会造业,「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是《地藏经》上所讲的。

  这一句佛号实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已经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称这句名号,叫『万德齐彰』,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德能,就在这句名号里面显示无遗,全都显示出来。好像我们没有体会到,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这个境界不现前,经上虽然这样说,我们没有体会到。刚才说过,没有体会到是你没有用一心念,你要用一心念,你现在就体会到。为什么?一心是真心、是真如本性,一心里头没有界限。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有界限,有界限你的德能就局限,你画成很多界限,你就不能超越你自己画的界限。凡夫的界限很小,「我」,就是一个小圈圈,我跟人就对立,那个圈圈就没有办法突破。我不能容第二个人,甚至於更可怜的,自己对自己都不能容,真可怜!没有人,他自生烦恼,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都生烦恼,这就是自己跟自己都不能相容,你说那个圈子多小!但是一心里头,一心就没有二,一心所有一切界限统统突破,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所不包。你用这个心去念一句阿弥陀佛,自性的德能的确圆满现前,自己能感受得到。感受的是什么?佛经上常讲的轻安、自在、法喜充满,这是真的享受,从前方东美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这些芸芸众生,像从前自己一样迷惑颠倒,自然生起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是无条件的关怀众生、无条件的帮助众生,没有条件的,自然能生得起来。所以,「一称嘉名,万德齐彰」。

  『弥陀万德慧日』,「慧」是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日」是比喻像太阳一样遍照大地。光明遍照没有分别,没有说这个不喜欢我,不照他,那个喜欢我,多照他,没有,平等的。『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瑕是瑕疵,就是染污的意思,黑暗是无明,罪瑕是表恶业,『自然当念消乎尘劫』。众生的罪是不是消了?弥陀佛光常照我们,不但弥陀的佛光照我们,十方一切诸佛的佛光都照我们,从来没有间断,我们的罪业好像没消。这是什么道理?就好比阳光普照,我们出门偏偏打一把伞,不让它照,不是佛光不照你,是你自己不肯接受。什么人接受?一心的人接受,一心的人他把障碍去掉,他接受到了。二心、三心的人不接受,二心、三心就是遮盖,叫障,业障,障碍诸佛的般若光明,这个没有法子,佛不能度你。由此可知,我们果然会用一心,你就得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中国人常讲保佑。一心就去掉自己的障碍,就能得到佛智慧德能的加持,我们的无明业障就逐渐消除。

  『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无明也是无自性,罪障也是无自性,换句话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以为它有,它就有,你的心恢复到清净,把这些妄念统统舍掉,它就没有。换句话说,舍妄念,难!太难了。佛菩萨就是没有妄念,凡夫是妄念太多,这个东西是业障,障碍佛光遍照。我们今天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清楚明白之后,就晓得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用功夫。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有这个东西存在,修得再好、再精进、再用功,都是福报,你修福。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坛经》上六祖跟大家开示,讲得很好,生死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不能帮助你超越轮回,福只可以在三界六道里享受。可是你要记住,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诸位仔细去读历史,观察古今中外的这些帝王、豪门贵族,在世的时候享了几十年的福,福享尽了,到哪里去?都到三恶道去了。正是佛法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三途。

  没有福报的人,想做害众生的事情他做不了,他没有能力做。从前在中国大陆,在抗战时期,我们多半住在乡下。乡下人要吃肉,平常没有卖肉的,一个月只有两天卖肉。你就想想看,杀生、吃肉那也是要造业,佛法里讲真的给你说,吃它半斤你来生要还它八两,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只有有钱的人家天天吃肉,天天造业,跟众生结下深重的冤仇。穷人没有能力造业,想吃肉他没有能力吃,所以穷人到第二世就翻身,富人就下去了,这是事实。如果说有权力的人,他造业就更重,一个妄想、一个错误的政策,多少人受害,堕落在地狱里什么时候出来,难了,太难了。所以佛在经上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说得一点都不错。菩萨知道事实真相,起心动念小心谨慎,不敢做错事情,不敢跟一切众生结怨仇。凡夫不怕,凡夫不晓得因果报应,任意的在造作,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从今而后,我们要学菩萨,要修一心。

  《弥陀经》上的目标是一心不乱,什么叫乱?乱,是被外面境界动摇了,你的心乱了。你到市场去逛逛,看到现在的产品,新产品日新月异,看了之后心就动了,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你就乱了。如何在一切境缘当中去修如如不动?《金刚经》末后总结两句一偈,是般若经的总结,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两句一偈做为《金刚般若》的总结,《金刚般若》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这个总结就是世尊二十二年说般若的总结论。我们的毛病是处处著相,佛教给我们「不取於相」,我们偏偏著相、偏偏要取相,佛教我们「如如不动」,我们这个心总是在动。取相就不清净,心动就不平等,所以经题上,清净、平等,清净就是不取於相,平等就是如如不动,不动就平等了。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用执持名号,心里头才动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来,这个叫做功夫,这叫真正会念佛。

  『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称名是福,这个福德会变成功德。在修持里头,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讲得很多,怎样把福德变成功德?清净心就把福德变成功德。如果是妄心,妄想分别执著把所有的功德都变成了福德,有妄想分别执著的人决定没有功德。什么叫功德?清净平等觉是功德。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哪来的功德?功德是定慧,持戒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定慧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我们要辨别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他这个福德,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这个福德就大了,「福等虚空」。为什么等虚空?因为他心里头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修的福报等虚空遍法界。

  【弥陀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这是讲念佛往生,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会有品位差别的不同?假如『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这一句文要看清楚,见思烦恼没断,但是见思烦恼要有力量伏,才能往生,伏住,它并没有断。如果要是断了才能往生,我们这些人都没指望。我们今天能往生,是带业往生,带业就是没断,没断怎么能往生?伏住!这一句佛号,他有功夫,功夫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刚才讲了,一个妄念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压住,叫妄想分别执著不现前、不起作用,但是妄想分别执著并没有断,只是你佛号念得有功夫就是了,能把烦恼伏住,这样就能往生。

  这种功夫我们一般讲是成片,功夫成片!这是往生起码的条件,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三辈九品』,就是你伏的功夫的浅深,与你发菩提心的大小,你菩提心发得大,你往生的品位就高。菩提心就是深心、慈悲心,深心前面讲了,好善好德,大慈大悲。这个心大家都发了,虽发了,但是程度不相等。有人发的心很大,发的心真诚,品位就高;有些人虽然是发了,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没有能力显现出来,不能说他没有,他这个力量薄弱,他往生品位就低。这是讲功夫成片的,未断见思,但是要知道有能力伏见思烦恼,伏容易,断难。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

  这是念佛功夫又更进一步,见思烦恼断了,你看断,不是有意去叫它断,它自自然然断了;也就是说你伏,伏久了自然就断了,不必刻意去断。刻意去断,决定断不了,为什么?刻意就是烦恼,哪有烦恼断烦恼的道理?所以烦恼要断,它是『任运』断的,你只老实念佛,自自然然就伏烦恼,自自然然就断烦恼。不要著急,只要老实念!「任运」是自然,这些观念自然就淡薄了,淡薄是伏,没有了就是断。哪些观念?我们不能不知道,说粗浅一点大家好懂,说佛教这些名词不好懂。说浅一点,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我们学佛,如果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年比一年淡薄,就证明你的功夫得力,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给诸位说,为什么要淡薄?假的,不是真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心里头有这些东西,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你心里面执著这些虚妄的东西。真实的东西里面,《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的,清净心中什么都没有。六祖惠能讲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有是非人我,哪有贪瞋痴慢!全是假的,全是一场空。你把这个虚妄的东西、假东西,你把它执著不放,这就搞六道轮回,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愍者,这人真可怜!

  什么是真的?离开虚妄就是真的。真如在哪里?本性在哪里?佛在哪里?离开虚妄,真如、本性、佛就现前,佛是自性佛,不是从外来的,不是你修得来的。所以见思烦恼先断,品位就高,生方便有余土。

  【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这是功夫达到上乘的人,不但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无明也破了,尘沙是比喻,比喻妄念之多就像尘沙一样,都是比喻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无量无边。他都看破、都放下了,无明破一品,这是『理一心不乱』。无明一共有四十一品,才破一品,这就刚才讲了,他的心真的清净。像我们刚才的比喻,那个酒瓶里面倒得干干净净、擦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甚至於湿气都没有,都擦干净了,还有味道在。所以这个四十一品,就是断这个习气,习气完全没有了,就圆满,成佛了。这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虽然没有圆满成就,但是很了不起,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楞严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在十方世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四十一个位次的人,无论是哪一个位次,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可以示现佛的身分来度众生。真的是像《梵网经》上所说的千百亿化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这是《法华经》,法华会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身分是等觉菩萨。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身分是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他破一品无明,这是观世音菩萨。法华会上,是已经破了四十品无明,还有一品没破。而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恰好在当中,第七回向位,都是观世音菩萨。真的是像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可是诸位要晓得,众生有感是有心的,我们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应是没有心的,如果他有心,他就变成凡夫,他没有心。这个也很难懂。佛在经上,古大德举例,譬如我们佛门,钟鼓是离不开的,佛门的乐器,钟鼓是主要的乐器。佛当年在世举比喻就用鼓来做比喻,你去敲鼓,你一敲它就响,敲是感,响是应,我们敲的人有心,它应的没有心。我们敲钟也是如此,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它不是有意来应,它是无意的、无心的。就说明诸佛菩萨无心、无有妄心,所以他应的是真心,凡夫感是妄心,妄心感,佛菩萨真心应,感应道交。所以才「千处祈求千处应」,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众生求,他同时都应,因为他没有妄心,他并没有起心动念;要起心动念,应就来不及了。所以,他是没有心、没有念头,他才能够普遍的与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是念到「理一心不乱」。

  怎么个念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这个法门妙就妙在此地。正如同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大势至菩萨修行是专中之专,真的没有比他更专的。他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从来没有改变,效果非常显著。他说的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需要借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破无明,换句话说,就是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跟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完全相同的境界。在功夫上是相等的,但是在功德上完全不一样,修禅的人,跟修净土的人不能比。这是生实报庄严土,在西方世界,他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像前面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见到阿弥陀佛是应化身,不是报身,生到实报庄严土,见阿弥陀佛是见报身。『亦分证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理,实报庄严土是事、是相,常寂光是理。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合起来?合起来告诉你是不二。你看前面同居土是二,方便土也是二,常寂光土就不二了,入不二法门。

  这一段还需要多说几句话,怕的是诸位同修在这里起了误会。大师此处所说的,完全是凭我们自己念佛功夫浅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是说我们自己自分,我们自己的功夫,没有说佛的加持。但是每位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被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平等的加持。这个事情是十方世界没有的,唯独西方世界特别。这一段所讲是普通的、是一般的,没有得佛加持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我们念《无量寿经》、念四十八愿就晓得,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父母比不上,一切诸佛菩萨也比不上。他对我们的帮助是平等的。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的菩萨是什么身分?是理一心不乱里面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破了多少?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觉,就成佛了,距离佛四个位次;换句话说,四十一品无明至少破掉三十七品,还剩四品,我们怎么能想像得到!

  是不是真的破了?没有,真的我们无明一品也没有破,不但无明没破,见思烦恼都没破。为什么你生到那个地方去,你的神通、智慧、道力就跟八地菩萨一样?这不是你修来的,是阿弥陀佛加持你的,使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能力就跟八地菩萨平等,就跟破三十七品无明的这种菩萨相同。这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叫难信之法。所有一切经典里没有这个说法,所有一切诸佛世界里也没有这个事,这种事唯独在西方世界出现。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称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就晓得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是怎样对待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达到了极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貌跟佛相同。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世俗里头常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相貌从哪里来?相貌从心变现的,唯心所现。你心地清净,你相貌就清秀,心地善良,相貌看到很善良,相随心转!心地很凶恶的人,相貌叫你看到寒毛直竖。

  过去李老师,我们跟他的时候李老师曾经说,他曾经见过两个人,这两个人相貌很凶,见到的时候就感觉到不寒而栗。用现代的话来讲也能解释得通,每个人起心动念磁场不一样,他那个磁场非常强,让你在里面感触到的时候,你的身心不安。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佛法讲光,不讲磁场,讲光,佛有光,金色光明,魔也有光,也是金色光明,魔修的福报很大。魔的金色光跟佛的金色光,不同的在哪里?佛光柔和,你在佛光里面会感觉到清凉自在,生欢喜心。魔的光,也是金色光,它像阳光,剌眼睛,照在你身上,你感觉到浑身不安。同样是金色光明,感受完全不相同,我们一般讲气氛不一样,这个里面很有道理在。所以,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中的修持,以他修持的功德,加持给一切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照理说我们的烦恼一品没有断,相貌怎么会那么圆满,这个在理上是讲不通的,真的是难信之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跟佛一样,身体体质跟佛一样,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都是真的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在一般修行,到八地以上的菩萨,相貌跟佛就差不多了,那是修得的,这是论佛加持的。

  论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往生到西方世界,平等世界,所以这部经叫「平等觉经」,是以平等法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法就是这一句名号,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念这一句名号去的。我们凡夫念这句名号往生的,地狱、饿鬼、畜生也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还是念这句佛号往生的。这说明因平等,都是用这个方法,因平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平等,等觉菩萨跟地狱众生都平等,这个是真正不可思议。《无量寿经》这些事情为我们说得很多。正因为这个事实,这个理太深,经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明白这个道理,等觉菩萨如果不得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你要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等觉菩萨也答不出来。难信之法不是我们凡夫难信,凡夫反而好信,糊里糊涂就信了,真正难信是那些菩萨们难信。菩萨们要想这个道理想不通,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所以,菩萨难信,声闻、缘觉这些人难信。但是它的确是事实,绝不是虚妄的。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也不是偶然的,不是我很幸运侥幸遇到的,不是的,而是过去生中无量世的善根、福德,才遇到这个缘分的。遇到这个缘分,能不能在这一生成就?那就是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这一生当中,我们遇到的缘殊胜,遇到真正的经典,善导大师讲得好,我们今天能遇到《无量寿经》这个本子,这个缘太殊胜了。夏莲居居士为我们会集的这个本子,不容易!这个本子会集流通到现在才不过五十年,五十年前没有这个本子。没有这个本子,你要想读《无量寿经》,你得要看五种原译本,那不就麻烦、罗嗦了,这是我们的缘殊胜。又遇到像黄念祖居士、李炳南居士,把这部经详细给我们解释,这个难,很不容易。再遇到有一些真正修持的、真正发心的同参道友,在一起互相勉励、提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你遇到这样殊胜的缘,那你这一生有成就,你往生品位高下,在遇缘不同。

  如果没有这些殊胜的因缘,纵然这一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还不想往生。甚至於有人想往生,他样样都放不下,结果这一生还是空过了,这一生充其量跟阿弥陀佛再结一次缘,什么时候能满愿?那就难说了。说来生,你来生能得人身吗?来生纵然得人身,你能够闻到佛法吗?不容易。来生如果有福报,去做大富大贵的人,去享福,纵然有人把佛法介绍给你,你也不会愿意学,富贵学道难。世界这么大,有佛法的都市不多,没有佛法的地方太多了,你是不是投胎刚刚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自己做不了主!所以说下一次再碰到佛法,不晓得是哪一生哪一劫的事情。不是一生一世连续的来,连续的来,哪要那么长的时间,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遇到佛法,我们这一生修学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遇不到佛法的时间很长,不止一曝十寒,不止!所以说修行,成就非常困难,原因就在此地,这些事实都必须要认识清楚。

  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无量寿经)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