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31-35集)


   日期:2019/7/30 9: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1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三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一句看起:

  【九者,恒顺众生。】

  这一愿就是回向众生。菩萨在九法界里面,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九法界,就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也就是平常所讲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都没有一定,都是随类化身,譬如佛菩萨到我们世间来示现,示现人身,虽示现人身,是什么样的身分也不一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也不一定全是示现出家身,示现在家身的也很多,他是随众生的心愿。说法也是如此。这就叫『恒顺』,恒是恒常,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丝毫勉强,众生有什么样的愿望,佛一定能够帮助他、成全他,正是世间所谓成人之美。只要是善念,佛菩萨一定帮助、成就他;如果说恶业,那就不相应,就不会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但是人有恶念,往往他也能成就,谁帮的忙?不是佛菩萨帮忙,是魔王帮忙,魔势力也很大,福报也很大,他也有护法神。心地邪恶、不善,就跟魔起感应道交。我们晓得佛有光明,魔也有光明,佛光是金色的,魔的光也是金色的。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佛光是柔软的,你接触到会非常欢喜,身心轻安;魔的光就像太阳光,剌眼睛,接触到之后你有恐惧、有畏惧的感触,不像佛光那么样的柔软。都有很大的光明。魔也是过去生中修积很多的福报,所以也不能够轻视他,他有大威德、有大势力。

  「恒顺」这一愿,跟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孝」字是有密切的关系,孝就是讲顺,孝顺。由此可知,顺就是孝的实践,就是孝道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一切人事当中,要知道顺从,不要有自己的意思,你就成就了。要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面,就不是顺从,那是叫别人要顺从我,而不是我顺从别人。别人顺从我有什么好处?诸位要知道,增长我执。要不超越世间,这好像是好事,但是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大障碍。一切众生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有我执,破我执才能超越六道。但是一切众生对於我执是非常坚固的执著,很不容易打破。佛法里面教导真的是高尚的智慧,极其善巧方便帮助我们破我执。破我执,首先就要把成见放下,这是世间常讲的,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执著,坚固的执著,这个东西妨碍道业,不但妨碍证果,而且妨碍开智慧,我们常常讲开悟。人为什么不开悟?也就是有这个执著。甚至於连往生都被它障碍,这是在一切法门里面讲的易行道,易行道都不能成就,可见得我执是我们修行人的致命伤,不可以不知道。「恒顺众生」,你的心就清净了,你的心也平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

  说实在的,讲真实话,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被命运所转,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有什么能力能改变因果?连诸佛菩萨都不能改变,诸佛菩萨随顺。我们起心动念想改变因果,无非是造业而已,实在讲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会随顺,你就不会再想我要怎样怎样做,不会;一切随顺、一切听其自然,我自己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就是佛菩萨。众生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就是样样要把自己意思放在里头,执著我见、我相,这是凡夫、这是烦恼。所以要懂得顺,随顺就没有障碍,不顺,障碍重重,你障碍别人,别人障碍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所以菩萨修行,菩萨,连阿罗汉都知道,他遇到逆境、遇到恶人他能随顺,恶人污辱他、伤害他,他也能忍受,为什么能忍受?因为他知道前因后果。那个恶人为什么要伤害我,他不伤害别人,这里头有因果的。总是我过去伤害他,今天他伤害我,一报还一报,所以心甘情愿的接受,这笔帐就到此地就结了、没了,不再有丝毫的怨恨心。起丝毫的怨恨心,你没有接受,将来你又再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才叫真正可怜。而且果报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残酷。所以,觉悟的人不再干这个事情,受再大的委屈也若无其事,也一笔勾消了。这是你真正在佛法里头觉悟了,了解事实真相。学佛的人纵然是遇到冤家债主,心里再怎么样怨恨,听了佛的教诲也一笔勾消,不再去算旧帐,这样才能得清净心。所以佛法的修学,《无量寿经》的标准非常之好,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但是,若不能随顺众生,你就决定做不到,晓得随喜、恒顺的重要。

  『众生』的意思也要搞清楚,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所以,此地这个众生不当作很多的人来讲,那你讲的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因此,众生包括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我们今天居住、生活的环境很好,这也是果报,好的果报;我们居住的环境很恶劣,恶劣也是果报,都要随顺。由此可知,此地众生是包括了人、物,乃至於许多的事相都含摄在其中,范围非常的广大。这是回向众生。

  菩萨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实在讲动力从哪来的,什么力量推动他?世间人肯认真努力去工作,动力是名利,如果没有名利,谁还愿意去工作?纵然是我们这个道场,道场里面有许多同修发心来做义工,这非常难得。义工是没有条件、没有报酬的,但是做义工时间不是长久的,他有事情他随时可以离开。因此要想一个机构真正上轨道,必须要有报酬,没有报酬,你工作人员不是稳定的,发心很难长久;而且当中有障缘,你家里面有事,家里人不满意。这些世法我们也不能不顾及。所以,我过去在台北成立「佛陀教育基金会」,我们在教育部立案,教育部的官员就劝我们,工作人员一定要订薪水,一定要制度化,你的机构才能长久,才能够广大,他建议的很有道理。所以我们里面工作人员都拿待遇的,而且有退休的制度。我们有章程,在我们这工作二十五年,我们一定要送一栋房子给他,让他有居住的地方。在我们那边工作,我们有房子给他住,有员工宿舍,满二十五年这个房子就送给他,他能够心安。你没有这个制度的话,人家怎么可能全心全力替你工作?所以他的动力,世间人工作的动力,他是名利,最低限度他生活没有问题,能过的去。学佛的人不讲究奢侈,但是一般生活标准能过的去,这是必须要照顾到的。你连这一层都照顾不到,你的事业要想有成就、有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世法跟佛法是一桩事情。

  但是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是纯粹尽义务的,他行,为什么?他彻底觉悟了。所以他的动力是从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他不是名闻利养;换句话说,世间人的动力,追到最后的根本是贪瞋痴,那是他的动力,满足他的贪瞋痴。但是佛菩萨是从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慈悲心是他的动力,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华严经.行愿品》里面讲得非常之多,讲得很透彻。所以,「恒顺众生」这一愿,是诸佛菩萨的根本大愿。末后这一条:

  【十者,普皆回向。】

  这个意思是把前面九种,九大类修积一切功德,总结起来归依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叫真如实际,《无量寿经》前面第一句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现在哲学里面的名词叫宇宙本体。这个说起来无论在佛法、在世法,这种名词都很抽象,它不是一个有形相的实体。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假的,它确实存在,所有一切万法是从这里发生的。所以,我们一切功德到最后是归向到实际,叫『普皆回向』。

  佛法修学,最后想证得的就是实际,实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实际就是心性,真心本性,就是为这个。十愿也好、回向也好,到这个地方才算是究竟圆满。由此可知,三句回向里面,前两句都是有实体的,事的回向,从事相上的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末后这一条是理回向,有事必有理,有相必有性,所以一定有「普皆回向」才圆满。事离不开理,相离不开性,性相一如,理事一如,这才达到究竟圆满。

  【如上十愿,愿愿皆曰。】

  普贤菩萨每一愿最后的这几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学习发大愿,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愿,不要想到自己。这是佛在经典上,真是千万次的叮咛嘱咐,不要去想自己。佛的这些学生,无论在家出家,自古以来,这么多的学生为什么他们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没有把自己舍掉。虽然修学佛法,修学大乘,修学一乘,这里头还有个我,我在修学。长期在讲席当中参学的同修你就明了,我执没有断,我相天天在增长,不但没有断,它天天在增长,念《金刚经》就晓得,四相四见没破。而佛说得很明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真的菩萨,不是真的修菩萨行。真正修菩萨行没有别的,从哪里下手?破我执下手。而大乘用什么方法破我执?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我,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好,我也是一切众生之一,当然我也好,何必单单要想我?这个国家好,我是国家一分子,我当然也好;这个社会好,那我当然也好,这个方法妙极了。所以,大乘称之为妙法,不想自己、不想我,我慢慢就淡忘掉,它用这个方法来破我相、来破我执。起心动念要想到众生的利益,如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法,这是对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

  上面讲的这十条、十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利益。所以这称之为『大愿』,这个愿心『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一句非常重要。世间人偶然也发这个心,但是心不长远,常常间断。特别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把自己的愿心忘掉了,还随顺烦恼,还要造作恶业,障碍众生,所作所为跟菩萨道完全颠倒。这是前面讲过,烦恼、习气太重,所以业障现前,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

  『身语意』三业,三业精进不懈,『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讨厌。世间人做一个工作,做久了他就有疲厌的现象,菩萨无论做哪个工作,做的再久他都没有疲厌的现象。你要问,他为什么无有疲厌?因为他无我相、无人相。凡夫的工作为什么会有疲厌?著了我相、人相,所以耐力不及佛菩萨。由此可知,觉、迷的利益、好处的确是不相同,觉悟的人没有疲厌,迷惑的人容易疲厌。下面这条:

  【摄大乘论释云。】

  释是解释,这里头有一句说:

  【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这是解释『无量』这两个字,无量在本经里所说,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说。佛在经上说到无量,往往用比喻来说,比喻只能比个彷佛,不可能比到恰到好处。譬如从数量上来讲,讲到无量数字,佛在经上常讲「恒河沙数」,恒河沙数还是有数量;讲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还是有数量。这极其形容而已,与真正的无量差之真是远又远矣,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极乐世界讲的无量寿、无量庄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无量也是有量的无量。为什么?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将来也要入般涅盘,阿弥陀佛入灭之后,观世音菩萨接著就示现成佛。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那个世界之美好,比现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要殊胜庄严,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阿弥陀佛的寿命究竟有多长?经上那些比喻都比喻不到的,这一句主要是告诉我们这个事实,绝对不是比喻能够比出来的。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虽然是应化身,或者是报身,寿量的确不可思议。第二十段。

  【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这几句话虽然是事实,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不一定是现前受用。如果讲『闻此愿王,读诵书写』,这个缘我们都得到了。甚至於有些同修在《朝暮课诵》里面念普贤菩萨的十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天天念,念得很熟,虽念做不到。为什么《行愿品》里面有这段文字?这是告诉我们,普贤行愿的种子,已经种在你阿赖耶识里面,这金刚种子,永远不坏。这一生虽然不能成就,将来一定会成就,道理在此地。正如同《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所说的,现在造极重的恶业,毁谤三宝,破和合僧,障碍弘法利生,经上讲,造这个业堕地狱是一千八百万年,一千八万年堕地狱之罪。从地狱出来之后,五百世中愚痴下劣,要受这个余报,可是最后还是会回过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蒙佛接引、蒙佛授记。可见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非常殊胜,不可思议。不过这个当中,有长劫的轮回生死苦难你必须要受,这个地方的意思亦复如是。

  所以,我们今天有缘听到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读诵,读是看著经本念,叫读,诵是背诵,你念得很熟,不需要看经本也能够念得出来。书写,就是今天讲的流通,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最为殊胜。现在流通的方式比从前广泛得太多,从前只是书写经本,现在除了经本之外,有录音、有录影,种类多了。这些人『於一念中,所有行愿』,所有行愿就是指前面这十条,这十大愿,『皆得成就』。但是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普贤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愿才得到圆满。由此可知,要想圆满成就,一定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是有差等的,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一定在西方极乐世界。请看下面这一条。

  【仁王经疏云。】

  这是《仁王经》的注解。

  【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这是解释「功德」两个字的定义,什么叫功德。这个地方讲『施物』,意思很深,如果你把它当作施物,我布施一点钱财,这就叫功,你就把这句话就看错了。布施财物救济别人,那是福,不是功,是福德,你修福,不是修功。修功怎么样?这个施当放下讲,布施是舍、是放下,布施里面讲三轮体空,就是不能执著。三轮是讲不执著,不执著有能施的我,我能布施,对方接受我的布施也不执著,也不执著布施之物,这三个都不执著叫三轮体空,这才叫施。所以,此地施的真正意思就是放下,放下是功夫,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事?事要照做,帮助别人的事情要照做,要很认真、很负责的去做;虽做,心里丝毫执著没有,这个叫功。

  『归己曰德』,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你得到什么?你得到的是清净心,你得到的是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修行总纲领你得到了,清净平等觉,你得到的是这个,这叫功德。如果你修布施,布施里头著了相,著相是著了我能施,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众生得到我的利益,著相。著相就不叫功,功没有了,福,你修福。福有没有得?有得,那就有施报。佛在经上常讲的,世间这个众生发财了,得财富,财富从哪里得?过去生中财布施多,著相的财布施,这一生中得财富;著相的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著相的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那是福德,福德跟功德不能比,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成就无量智慧德能,真的是成佛作祖,这是功德。由此可知,著相跟不著相,利益真的是天壤之别,不能比的。

  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在《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行愿品》大家常常读诵,这两部经都是很容易见到的。世尊甚至於跟我们在比喻里头说,「无量恒河沙数世界的微尘七宝布施」,这还得了吗?一条恒河沙数都没有办法都数不清,还要无量大千世界微尘七宝布施,这是无法想像的,比不上一个人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的功德。这是叫我们仔细比较一下,福德跟功德利益差别之大。为什么四句偈的功德这么大?佛经的四句偈,能令人得清净心,就是得清净平等觉。诸位要知道,你果然得清净平等觉,你的好处在哪里?得清净平等觉,跟诸位说,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你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大千世界微尘七宝布施的那个众生,福报再大,大到顶头,做大梵天王,这是六道轮回里福报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福报享尽,还是要轮回转世,怎么能跟法身大士相比?不能比,差太远了,一个是凡夫,一个是大圣人。所以你从果报上来看,你就晓得佛讲的话真实。我们平常修布施,你说要不要再著相?但是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我想怎样做怎样做,已经著相。所以十愿里面,叫你恒顺众生,随喜、恒顺就是不著相。

  对於佛菩萨我们要随学,对小果声闻我们也随学,对一切众生也随学,你才真正能有成就,能够快速的成就。所以一个会学的人,这个世间没有恶人,世间没有恶事,世间无限的美好。世间,同样是一个境界,为什么人家生活在这样圆满的环境当中,我们生活在苦恼的世界当中?世界一样的,都没有变,为什么他感受无限的美好?他没有分别执著,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烦恼苦难的世界?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境缘里头没有好丑、没有善恶,好丑、善恶从哪里来的?是从自己分别执著里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世界境跟缘,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是平等的。所以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与外境实在没关系。

  一个会修学的人,看到善人,他的善心、善行我们要向他学习;看到恶人,他的恶念、恶行,我们要反省自己有没有?有,马上改过自新。由此可知,善恶都是老师,对我来讲功德是平等的,都是大恩大德。善的一面,他是叫我随顺善的,恶的一面,他提醒我、警惕我不要作恶,两个都是老师,两个都是恩人。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行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恶都是自己的老师,都是自己的善知识。怎么可以批评?怎么可以嫌弃?那就是你自己有分别、执著、有妄想。对人如此,对我们物质生活环境也是如此。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你这一生才会过的最幸福、最美满,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你现实环境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观念变了、心态变了,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凡夫可怜,心随境转;修行人之可贵就是贵在境随心转,无论他在哪个环境统统是美好,他能转境。《楞严经》上讲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修行就是生活,在生活当中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善知识。学人,就是做学生的人,只有自己一个,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没有同学,只有一个人,他才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如果有个同学,同学跟我差不多,恭敬心就不圆满。没有同学,学生只有一个,除自己一个,都是佛、都是菩萨,他礼敬圆满的。我们看到这些人,好人、坏人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他的眼光是这样看法的,统统是诸佛如来。这尊佛示现一个善人来教我,我要修善,这尊佛示现一个恶人,警惕我不要造恶,所以他恭敬是平等的。都是佛菩萨表演给我看的,都是佛菩萨来教导我的,都是大慈大悲,这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所以,不许有一个同学,有一个同学你的修行就有缺陷,就不圆满。我们修学,善财是最好的榜样。几时我们能跟善财一样,世间极恶的人,我们也跟他顶礼,真心的恭敬,佛菩萨装的样子,从反面来教我们,顺境、善人是从正面来教我。正面、反面功德、利益完全相等,我们才能成就,使我们的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觉;稍有一念分别执著,你的清净平等就没有了。

  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明了,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实报土上上品的这些菩萨们,统统都是修的普贤行。修普贤行的那个人,就叫做善财,普贤菩萨就是善财,表现在事相上就是善财。善是说善根,财是讲福德,具足善根、具足福德,这个人叫善财。所以,善财不是指一个人,是所有修普贤行的人的通称,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作善财。再看下面一段。

  【净影疏曰。】

  这是隋朝慧远《无量寿经》的注解上,他解释功德。

  【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

  节录这么一段,都是解释功德的。功是功能,『诸行』这个范围太广大了,佛说经,通常把诸行归纳为六大类,菩萨的六度,分做六大类。《华严经》用十来代表圆满,所以在《华严经》就把诸行,就是菩萨的行法,无量无边的行法,八万四千的行法归纳为十大类,这在教学当中说话就方便多了。归纳为六大类,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归纳为十大类,从般若后面又加了四条,方便、愿、力、智,加这四条,而这四条实在讲就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从内容里面去看无二无别,这十条是把般若波罗蜜详细说明。

  每个行门都有真实的利益,而且每个行门都通其他一切行门,《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才能入不二法门。决定不是布施就是布施,布施里头没有持戒,那就错了。说一个布施,布施就是圆满行;说一个持戒,持戒也是圆满行,持戒里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每一条里面都具足其余的,这才叫入不二法门。所以它有圆满的功德利益,则称之为功。我们今天修行,说老实话没有功德,我们所修的,有福德,没有功德。为什么说没有功德?我们修一条不会具足一切,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心里面有妄想、有差别,所以不见圆满不二的境界,我们见不到。所修的有功德之名,没有功德之实,所修的都是属於福德。

  『此功是善行家德』,所修的全是善行,「德」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你所得到的,自性的开显而已,正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就是「自有之德」。佛给我们讲,我们真心本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没有丝毫欠缺,这是自性具足的。所以禅宗六祖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两句太重要了。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所生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如果要想真正认识自性、明了自性、体悟自性,而后能够控制自己的自性,到完全能掌握、控制自性,就叫做成佛。佛法的修证,如此而已!没有一法是自性之外的,这叫功德,功是修德,德是性德。你有修德,你就能开发性德,性德是本具的。本具的现在不能现前,是因为你有障碍,这业障,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必须在生活当中,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我们的性德就现前。

  所以德之体叫法,法是法界,或者讲法身。我们讲一真法界、讲十法界,都是你真正得到的,真正得到的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所以,《心经》最后的结论,教给我们「无智亦无得」。世间人心目当中所希求的是有智有得,诸位要晓得,有智有得,你迷了。为什么说无智无得?因为所有一切是你自己本能变现的,你哪里有得?无得是真得,无智是真知。你自性里头具足,本来具足无量智慧,你怎么会有智?有智是我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没有的我再得到,那我有了。你本来有的,你怎么能说是你有智有得?所以,《般若经》上讲「无知而无所不知,无得而无所不得」。你真正做到无得,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你恢复了。有,那个念头是妄想,有智、有得是妄想、障碍,把你本能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这是病根,必须要认识清楚。因为从「有」这个妄念,然后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从「有」那个妄念里头生的;你真正了解无智亦无得,你才把那个妄想连根拔除。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讲到最后,最后的结论,二十二年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

  这句话我们念得太多了,念得很熟,多了、熟了变成麻木不仁。实在讲,对於这句话的真实义是毫无所知,真的念到麻木不仁,不知道这句话里面的深义,不晓得这句话的真相何在。底下一段,《唯识论》里面讲:

  【唯识论曰,法谓轨持。】

  这是解释『法』,通常我们将佛法僧称为三宝。佛的意思是觉,觉悟是佛。法是『轨持』的意思,轨就是轨道,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原则;持是保持,永远要遵守这个原则,永远不能违背这个原理,这就是法的意思。要讲到具体的方面,譬如佛跟我们讲菩萨法,菩萨是六度,菩萨的生活、菩萨的行持一定要坚持这六个原则,决定不能违背这六个原则,这菩萨法。人天法,佛给我们讲了,五戒十善,必须要坚持遵守五戒十善,我们得人身而不失人身,来生还得人身,不会失掉人身。所以它是轨道、它是原则。你只要不出轨,你修这个法一定达到这个法的目标,五戒十善得人身,六度一定成就菩萨。我们修净土,净土的法是三个条件,信、愿、行,能够遵守这个法则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它是轨道,要永远保持著这个方向、这个目标,这是法的意思。

  【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

  这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解释「安住一切」,什么叫『安住』、什么叫『一切』?安住是不动,心守住在这个法门上,不为一切外境动摇,这叫安住。譬如我们在佛法,大乘佛法法门无量,我们选择念佛法门,选择之后,我们就一心一意专修,不为其他法门所动摇,这叫安住。心安在这个法门,住在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它的意思就是不为外境所动摇,『德成不退』所以叫安住,德就是功德。它的功德就是不退转,不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现在就不退转,这叫安住。

  『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这里头的意思也很深很广。一个法门具足一切法门,不但念佛法门具足一切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具足一切法门。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门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方法、门径尽管不同,它达到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方向、目标是什么?是清净心,这个一定是相同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成就的是什么?禅宗里面讲禅定,我们净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讲的名词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所以,一就是一切,无论哪个法门都是得到这个东西,我们念佛也得到。正是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又说法门无量,无有高下,它是平等的,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明白这个原理,明白事实真相,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他心是定的,知道我们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每个方法都好,关键是一门深入,不能同时学两个法门、学三个法门,那就坏了。没有一个人说这个讲堂,他可以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不可能;从三个门进来,不可能,他只有从一个门才能进来。这个讲堂四周围许多的门,无量的法门,你只能从一个法门进来。一门进来你一切都得到,一切就得到了。你同时从两个门进来,没有那个道理,都是从一个门进来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开那么多个法门?便利、方便,你在哪个门,就进来了,何必要绕圈子,何必要到处找,不需要。所以法门无量无边,殊途同归。这是「无德不具」,所以叫一切。

  【行愿品中,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这个里头就是说明一即一切的意思,我们前面曾经报告过。十大愿王,一愿里面就圆满含摄其他的九愿,任何一愿都是圆满的,这个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修学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圆满、念念圆融具德,这才是真正会修的人。底下:

  【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这是解释「方便」两个字,什么叫方便?先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方』就是法,方法,我们今天讲含摄的手段、方式。『便』是便宜,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适用,用起来很适当,这是「便」的意思。底下《大集经》里头说:

  【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这个『方便』里头指出目的,这个意思也非常重要。可见得诸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他有一个总的目标、方向,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用什么手段,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无量法门也都是方便法,目标、方向只有一个,帮助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无上的意思,「三藐」,三是梵音,意思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所以,整个这一句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觉是智慧。所以他的方向、目标确实是一个。

  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它不是从外来的,智慧、德能、才艺都不是从外头来的,都是自己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本来有的变成没有,本来具足的现在变成缺乏,原因在哪里?有障碍障住了,并不是我们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不是的。本来有的绝对不会失掉,而现在有障,你得不到受用。就如同你很有钱,你的钱财存在银行里,你现在身上一文都没有,吃饭还要讨饭吃,你说多可怜!不是你没有,你有,你现在拿不出来,就好比是如此一样。我们的富贵、智慧、才华,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毗卢遮那佛住华藏世界,阿弥陀佛住极乐世界,我们的世界跟他没有两样,他是完全得其受用,我们是不得其用。不得其用因为有障,障去掉,我们智慧德能恢复,我们的受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障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除掉妄想分别执著而已。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2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倒数第四行,从二十八段看起:

  【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

  这是解释方便两个字。『方』是方法,此地这个意思比较上深广。『施为』就是一切的造作,一切的设施,可以做为大众的一个榜样、一个原则,这样才叫做方。由此可知,方是大众通行的方法、原则。『便』的意思是『善逗机宜』,是以一种善巧方便接引大众的,这叫便。可见得它的意思比我们一般观念上讲的要深刻一些。底下一段:

  【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这是《净影疏》里头,也是解释「方便」两个字,可以合起来做为参考。『化行善巧』,化是教化,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要随顺众生的根器。所以底下讲『随物所宜』,就是应当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方法并没有一定。由此可知,因时、因地、因事,这里面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这个方法才用得非常巧妙,能令众生有所悟入,这才称之为善巧。

  『种种异现』,现是示现,异是不同的,用种种方法。像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我们在经论里面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的方法千变万化,并没有一定。但是每次法会,当中听众的人不一样,有些处所也不一样,时节因缘也不相同,必定能叫听众当下就得利益,这个叫『权方便』,权是权巧,也叫做善巧方便。

  【净影疏云,证会为入。】

  我们底下合起来看。

  【嘉祥疏云,名理为藏。】

  经文里面讲的「一切功德宝藏」,是解释这个。什么叫『入』?入跟证的意思相通。入是讲契入境界,就是前面『证会』的意思,证是证明,会是会通,证明、会通、契入都是入的意思。所以,入就是证,证就是入。

  『名理为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像仓库一样,里面贮藏著必须要用的这些物品。这个地方讲的是我们心性,心性就像一个仓库一样,无量的智慧、德能都含藏在其中。「名理」,名言、理论,无论是世法、佛法都含藏在其中,这个叫藏。所以,真如本性在《大佛顶经》里面就称之为如来藏。

  【甄解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甄解》里面讲得比较详细。『如来』就是自性的名号,佛在果地上有十个通号,所谓通号,只要证得佛果,都有这十个名字,这十个名字不是哪一尊佛专有的,佛佛皆有,佛佛道同。这十个名号第一个就叫如来。如来是从自性上称呼的,意思也有许多种的讲法,而是《金刚经》说的既简单又圆满。它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四个字实在是简单明了,而且圆满,比其他的解释都好,诸法如义。「诸法」是一切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如」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事如其理,理如其事,这个说得确实是非常圆满、非常清楚。不但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体性、相状,包括作用,全都含摄在其中了。

  下面说,『如来一切功德宝藏』,这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一切功德宝藏」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面圆圆满满都具备的。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一切功德宝藏是本来具足的。『佛果功德也』,本来具足是性德,自性里头有的。但是,没有见性的人,这一切功德你得不到受用,虽有,不起作用;见了性的人就起作用,就得性体的作用。因此佛教导一切众生,教什么?教我们见性而已,换句话说,教我们恢复自性本有的功德宝藏。我们自己的功德宝藏,跟十方一切诸佛的功德宝藏是无二无别,诸佛不比我们多,我们不比他少,但是佛得到用处,都得到用处。我们自性功德宝藏完全是埋藏在自性里头,不起作用,虽有等於没有。佛教给我们修行,修什么?去掉自性的障碍而已,除障,障碍除了之后,我们性德就现前。所以除障碍这个过程,统称作修德,我们要修行,这修德。修是修正我们所有一切的错误,错误的念头,我们讲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障碍了自性。错误的标准是什么?是与自性性德相违背,这就错了,与自性相应的就正确。佛菩萨的心行与心性相应,众生的心行与心性相背,相背是错误的,要把错误的修正过来,就成功了。

  相应跟相背,其中的境界深广无边。从哪里讲起?佛在经中都是把这些方法归纳成几个要领,说起来就比较方便。譬如《金刚经》上把它归纳成四相四见,这是错误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见解上的错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思想上的错误。一切大乘经里面,把不相应的归纳为六大类,相应的也归纳成六大类。相应的是六度,布施是相应,布施的反面是悭贪,悭贪与自性就不相应。所以把不相应的要舍掉,要修相应的,才能够明心见性。持戒,持戒是守法,这相应的,不相应的是作恶,所以持戒度恶业。忍辱是相应的,与忍辱相违背的是瞋恚,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忍辱度瞋恚的。精进是相应的,懈怠是不相应的;禅定是相应的,散乱是不相应的;般若智慧是相应的,愚痴是不相应的。所以菩萨这六大纲领,六个是相应的,六个是不相应的,这叫修行,修什么?不相应的把它修正为相应,这叫修行。修行,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不是每天念多少经、拜多少佛、念多少声佛号,不是那个意思,那个没有用处,要把不相应的错误的心行修正过来,都变成相应的,这个叫修行。《华严》里面讲十度、十波罗蜜。

  像这些例子很多,我们要明了。依照这个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使我们的心行与性德相应,相应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佛果功德」,我们所有一切不相应的都断尽了,这就是佛的果地,修德圆满,功德现前。功德是什么?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宝藏,通常我们称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

  『此之功德大宝海』,大宝海是形容、是比喻,自性功德无量无边,没有法子称说,用大宝海来做比喻;实际上大宝海怎么比,也比不了自性的功德。『说言佛法藏』,「说言」是佛讲经说法,佛用一个名词,叫「佛法藏」,你听到这个名词,你就晓得佛法藏里面包含圆满的性德与修德。所以性修不二,它还包含这个意思。也叫做『一乘』,这个佛学名词诸位都常常听到的,有大乘、小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乘就是佛乘,一乘是指佛,如来果地上称之为一乘。

  【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

  『波罗』就是波罗蜜,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在翻译的时候把尾音省掉了。它原来的音是波罗蜜多,我们把尾音省掉,称为波罗,这是印度话,梵语。它的意思是『彼岸』,这是直接翻译,翻成彼岸。『秦言』,秦是姚秦,罗什大师译场是在姚秦的时代,所以那个时候翻的经都称之为「秦言」。玄奘大师翻的称「唐言」,唐朝。总而言之,这翻成中国文,我们都讲翻成汉语,叫做彼岸。

  『又云』,底下举一个例子,其实它这个彼岸是非常笼统的,范围很广,底下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用佛法来说的。佛法是把『生死』当作此岸,『涅盘』就是彼岸,涅盘是梵语,意思是不生不灭。生灭跟不生不灭是相对的,所以此岸、彼岸,这就容易懂了。

  【净影师曰,彰果毕竟,涅盘彼岸,到名究竟。】

  这都是翻波罗蜜多的,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到彼岸。『彰』是明显,『果』是果位,『毕竟』就是最后的一个果位。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在大学里面有学士、有硕士、有博士,到博士,上面再没有了,博士这个学位就是毕竟,就是最后的学位。在佛法里面,涅盘是最后一个果位,所以『涅盘彼岸』。『到』叫究竟,究竟的意思是你证得涅盘,证得涅盘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成佛了,佛的果位就圆满。这是解释波罗蜜多的意思。下面第三十五段。

  【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

  彭居士是清朝初年我们佛门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他是在家居士,有《无量寿经》的节校本,他也给它做了个注解,就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诸位要看到这本书,这就是彭际清居士的作品。这个地方的一段文,就是从《无量寿经起信论》里头节录出来的。他说,这三句话把整个净宗法门都包括尽了。佛门里面所谓的「具眼知识」,具足慧眼的大善知识,他在经文才能看得出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行权方便』,什么人行?诸佛行,一切菩萨也行,祖师大德们也行,我们现前在座的同修们各个也行。行就是用,用这种权巧的方便法,『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假如我们不用净土的方法,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往生不退成佛,不用这个方法,可以说没有第二个方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能成就的,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是一定要晓得的。所以此地这个「行」,可以讲上自诸佛如来,下至一切众生。

  「入佛法藏」前面讲过,就是如来一切功德宝藏,圆满的性德。契入这个境界,我们讲证得自性,那是什么人?最低限度的也是法身大士,照天台家的说法,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别教初地以上,才入佛法藏;虽入佛法藏,没有「究竟彼岸」。所以,入佛法藏这一句是从圆教初住就开始,他就证入,要到究竟彼岸,那是成佛,这里面总共就是四十二个阶级。菩萨果位四十一个,往上去是成佛,总共是四十二个阶级。真的把净土法门说尽了,全都说尽了。

  【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於净土,得常见佛。】

  在所有一切方便当中,这个方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法门,方法、门径。佛教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门都称之为方便法,每个法门都是方便法,『不离方便』。在一切方便当中,可以说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是最为方便,第一方便。为什么?时间短,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方法简单容易,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只要肯信、肯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有这个愿,能信、能愿、肯念佛就行了。你看多简单、多容易。这是『以方便故,取於净土』。只要老实念佛,你一定就见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是『常见佛』,你跟佛从来没有离开过。不但常见阿弥陀佛,我们在大小两本经里头都念过,他常见十方一切诸佛;换句话说,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他都常见。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确实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没有见到,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说过,只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他们有这个能力能够见一切诸佛如来。

  见佛有什么好处?好处就太多了。我们今天想开智慧、想觉悟,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的教诲,而我们所遇到的善知识都是凡夫。纵然说的有几分相应,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这是实在话。我讲经讲了这么多年,即使是在晚年,还是错误很多,大家听了没有留意,如果留意一下,我的毛病很多。但是也很难得,有些人为我指出来,我也非常感谢。大致上在原则、大方向不会有差误的,往往我在言辞里面引经据典引错了的。年岁大了,体力不如从前,现在很少看书,都是凭记忆当中,有的时候记错了,这个在所难免的。好在有些有心人,听了我的东西,他们去找原文,这个好事情,我很赞成,我也很欢喜、也很感激。查到之后,把这些文字加以修正,便利於后学,这是无量的功德。所以,亲近凡夫哪有亲近菩萨好,亲近菩萨也比不上亲近如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常常亲近的是诸佛如来,那是一点差错都没有。这是见佛的功德、利益。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

  这是把见佛的殊胜的功德、利益都说出来。你能见佛,你才闻正法,不但修正行,修大行,闻大法、修大行。大,不仅是大乘,一乘法,究竟了义,你见佛有这个好处,能在很短的时间『入佛法藏』。「入佛法藏」这一句,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你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是法身大士。『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这是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十二个位次是很快就圆满,绝不是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那个地方很快就圆满。怎么知道?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在《无量寿经》、在《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哪些经文?佛说了,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到现在才十劫,十劫是很短的时间,诸位要是明了阿僧祇劫,然后你才晓得,十劫的时间好短!

  过去我们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办的「慈光佛学讲座」,专门对大专学生的。他编了一份讲义,《佛学概要十四讲》,这里面为我们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数字。阿僧祇劫这个名词讲法也很多种,数字差别很大,都有依据。李老师选择一个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讲法,这个说法是以我们中国数字为单位,我们中国是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兆做单位,做基本的单位。多少兆?就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这是一个阿僧祇劫,还要乘三倍。三个阿僧祇劫,从圆教初住到佛果,就是这四十二个位次,要这么长的时间。经上讲的就清楚了,第一个阿僧祇劫,菩萨修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要一个阿僧祇劫。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愈往上面去愈艰难,从初地到七地。最后,第三个阿僧祇劫只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圆满,他是什么身分?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三大阿僧祇劫圆满。他上面还有等觉,由此可知,等觉要成佛,我们照前面这个看法,那一个位次至少也要一个阿僧祇劫。你看前面一路看上来,愈往后面愈艰难。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平常人说的,是对法身大士说的,我们没算在其中。

  在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才不过十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人太多了。由此可知,他方世界法身大士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的了佛,才能够「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西方世界充其量不过十劫。我照经上这个讲法算一算,不需要十劫,大概快的,三、四劫就成就。慢一点,慢一点是懈怠,就是不太勇猛精进的人,大概是五、六劫就成就了。这个话根据什么来说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善人是指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而这些人数之多,没有法子计算。我们从佛这一段的经义就可以能够推想到,如果世尊在西方示现成佛,最初去往生的,现在十劫,十劫他成佛了,这是最初往生的,第二劫以后到现在还没成佛。那在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数字应当是少数,十分之一,不能算是多数。而佛在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他们占大多数。由此可知,第二劫往生的也成佛了,第三劫也成佛了,第四劫、第五劫都成佛了,这样子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跟大众来比例是一半一半,还不是多数。由此可知,他要是真占大多数,第六劫往生的也成佛了。如果第六劫往生的现在成佛,四劫,诸位想想,算算这个帐。

  到西方世界,四劫能成佛,他方世界要三大阿僧祇劫,难怪文殊普贤要往生!你才晓得西方世界成就太快了,真正是不可思议。我们读《无量寿经》、读《弥陀经》,这是很重要的意思,不能含糊笼统看过。你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知道西方殊胜,殊胜在哪里?你说得出来。十方世界成佛,都要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有快,也快不了多少,绝对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这就是为什么一切诸佛宣扬这个法门,一切诸佛劝人修这个法门,道理在此地。

  【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

  这个『方便』就是指念佛,指净宗法门,往生不退成佛。要是没有这个法门,『无量行门』,所谓八万四千行门,四弘誓愿里讲的法门无量,我们很冷静的去想想,确实如彭居士所说,『终不成就』。这句话的意思太深了,我们每一位学佛的同修,过去生中的善根都非常深厚。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部经典,不学佛的人那就不说了。诸位看看我们自己周边的一些同修,学佛的这些同修,几个学佛的同修接触到这个法门?几个学佛的同修,接触这个法门他能生欢喜心、他能生信愿?实在不多。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诸佛说过了,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要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他遇到了也不肯相信,也不想修学。凭他自己的能力,无论用什么方法,要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试试看,看能不能断得了。

  最粗、最重的烦恼是「身见」,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身是我,几个人能把身见破掉?几个人能够肯定身不是我?破了身见,这第一关,再底下是「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三界总共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你才入门。如果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在门外,没入佛门,入佛门谈何容易!所以,没破身见的人都在佛门之外,没入门。如果见惑断了,你在大乘法当中你是初信位的菩萨,好像菩萨法里头你念一年级。总共是五十一个年级,你入了一年级,小乘法里面你是初果,这个才叫入佛门。入佛门就不是凡夫了,为什么?不再搞六道轮回。小乘须陀洹初果虽然还没有出六道,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保险了,六道虽然没出,总得人天两道去混混,绝对不堕三恶道。如果见惑没有破,换句话说,在六道里头三恶道是决定有分。而且决定是在恶道的时间长,在人天时间短暂,这个道理我们前面说得很多。所以此地讲「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这句话是千真万确,一点都不错。

  【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这是彭居士举《大般若经》的一段经文来作证,证明菩萨要想成就,决定不能离开佛陀。离开佛,佛是第一善知识,佛是最好的老师,究竟圆满而没有丝毫缺陷,跟这样的老师,成就就快、就容易。所以经上说『是菩萨』,这个菩萨就是具般若智慧的菩萨,这个菩萨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破四相四见的菩萨。佛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菩萨不行,必须要破四相、要破四见。不但四相不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不再执著,完全舍离,是这样的菩萨。此地「是菩萨」是指破了四相、四见的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只要离四见、四相,就与般若智慧相应;换句话说,只要你还有四相四见,你与般若智慧就不相应。天天念《大般若经》也没用处,一天把《金刚经》念一百遍也没用处,没有智慧,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

  读这些经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看破,看破之后要放下。放下什么?《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从四相四见上来说,是从根本放下。根本既然放下,枝叶就不用管了,好像一棵大树一样,我从根把它锯掉,那枝枝叶叶都不要管它。四相四见是根本。这个菩萨与般若智慧相应了。

  『从此处没,生余佛土』,这是讲菩萨修行,虽然看破放下,真的放下了,烦恼放下就是六道放下,烦恼放下,就没有六道了。妄想放下,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还有什么东西?给诸位说习气还在,这个东西很麻烦,他残余的习气在。断习气,这就是讲须要三大阿僧祇劫,须要经历菩萨四十二个阶级,断习气。他的见思、尘沙烦恼确实没有了,无明烦恼是习气,非常微细。这个东西存在,要慢慢的去断,因此他还要认真去修,「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他修到哪里修?还是到十法界、六道里来修。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是菩萨。菩萨以大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是消除自己的习气,习气到哪里去磨练,把它磨掉?要在众生分上。譬如说称心如意的我们就会生欢喜心,那是习气,我要在很多欢乐场当中,把这个习气磨掉。在欢乐场中,我的心清净了、平静了,不再受外面境界波动,要在这里头断习气。瞋恚的习气,要在逆境里面去磨。遇到、看到不顺眼的人,看到不顺心的事,慢慢的心也清净、也平等、也若无其事了,不会再起心动念。

  你不历事,你怎么能把习气磨掉?习气很难断除,所以菩萨要把习气断尽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我们今天看到凡夫,小小的境界一动,马上习气就起现行、就发作,这是应当的。为什么?你是凡夫,你不是佛菩萨!如果境界风动的时候,你如如不动,那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凡夫是应当他会这么做的。学佛的人,就要在境界里面要懂得如何来降伏习气,这就叫真正做功夫。所以念佛人境界一动,心里才一动念,赶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动的念头把它压平。这叫做念佛,这叫做真正会用功。佛号照念,脾气照发,那没用处的,那不是修行。修行,一句佛号要把心压平,要在境界里面修如如不动。所以,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哪个地方有求,他就到那里去教化,教化是帮助众生,也是磨练自己的习气,消除自己的习气。「从此处没」这是示现,他应化身这个地方圆寂了,那个地方又出生,「生余佛土」,那个地方有缘,他那个地方又出生。他不会到六道,他不是业报身,他是愿力再生的,我们常讲乘愿再来。他是愿力生的,凡夫是业力生死,自己作不了主,菩萨自己作得了主。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这是讲一般的菩萨,一般什么样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菩萨;四相、四见没有破的,没这个能力,他不能从一佛国到另外一佛国。一佛国到另外一佛国,是这一个十法界到那边一个十法界,每一尊佛的国土都是十法界,他不能到另外一个佛国土。能到另外一个佛国土,已经超越十法界,法身大士才行,才有这个能力。所以你看经文就晓得他们的境界,他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纵然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他在一个佛国土,在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他不能越过娑婆世界到别的佛国土去,他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法身大士就有这个能力,他可以到他方佛国土去,从一个佛国土到另外一个佛国土。

  『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这个地方佛国土的佛灭度了,底下一尊佛还没有出现,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如此,释迦牟尼佛灭度了,弥勒佛还没有出现。我们算是不错,生在释迦佛的末法时期,末法完了之后是灭法,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灭法的时间很长,根据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所说的,时间大概是五十六亿万年,这个世间没有佛法。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之后,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下降到这个世界,示现再成佛。所以,有佛法的时间很短,没有佛法的时间很长,遇到佛就更不容易。法身大士有这个能力,亲近诸佛如来,哪个世界有佛他知道,他往生到那个世界去,亲近佛陀。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两句话范围也很广。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不可以看到这个字,大概是送一点吃的东西、穿的东西就是供养佛,你把意思全搞错了。「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法供养第一条是如教修行供养。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以恭敬心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这叫做恭敬,叫做供养恭敬。第二句是弘扬佛法,「尊重赞叹」,是把佛教导他的,他自己又能够依教奉行,把他自己奉行的心得,加上佛的教诲,他去传授给别人,这是尊重赞叹。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就是尊重赞叹。所以菩萨,佛的弟子也是这样做法。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就是一直到他成佛,『终不离佛』。这是讲法身大士,哪个世界有佛他就到那个世界去往生,生生世世都去亲近佛陀。这是讲到十方世界菩萨修学的状况,这个修行要跟西方世界菩萨比,不一样。西方世界菩萨,我们在《弥陀经》,在三经上都看到,每天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不是到一个世界去投生,去亲近一尊佛,他每天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弥陀经》上说供养十万亿佛,那是对我们讲的,其实不止。因为佛讲,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所以说供养十万亿佛,意思就是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回到地球上来看看,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天天都可以来,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他的能力是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跟《大般若经》上一比较,这些菩萨跟极乐世界的菩萨一比,就差得太远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只要三、四劫的时间就圆满菩提;《般若经》上讲的这些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菩提。也就是说,他虽然是不离开佛,他只亲近一尊、两尊,亲近的佛不多。不像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从下下品往生的,每天都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缘太殊胜。

  【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

  这末后的一句是彭居士苦口婆心劝勉我们,叫我们应当要知道,你要想『不离佛』,必须『以念佛为因』,往生极乐世界是果报。他这里举《华严经》做例子,『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华严经》上十地菩萨是从初地到等觉,始是初地,终是等觉,总共十一个位次。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段文是很不可思议,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这不是普通的菩萨,法身大士里面的大菩萨,我们称之为圣人。前面称为贤人,三贤十圣,这个十圣位次他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底下这一段。

  【法窟曰,於出世道悕求为愿。】

  这是解释经文当中「愿」这个字,可见它不是一般的愿,我们世间一般人愿望里面都是求富贵、求名利,都是以此为愿。还有一些学佛的人,不愿往生净土,希望来生还得人身,做富贵人,行菩萨道。这个愿望是不错,理想没错,能不能兑现那就不知道了,非常困难。我们这一生若不求生净土,来生能不能得人身?也许有人说,我这一生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布施或者是慈善救济,做了很多的好事。这些好事能得人身吗?不能,你做的那些好事是福报,你修的福报,福报不能够引导你向三善道,这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要得三善道,要修德行,这个才能够得人身。佛给我们讲的,得人身的条件是五戒十善,儒家跟我们讲的是伦常道德,儒家讲五常,常就是常道,不能够失掉。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我们做到了没有?佛法里面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做到了没有?如果自己的五戒十善修得很好,可以能把八十分以上,那可以保证你来生不会失掉人身。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有亏欠,恐怕不及格,换句话说,人身就得不到。人身得不到到哪里去?三恶道去了。你这一生修了很多的福报,福报还是一样享受,你看看畜生道有福报的,外国人养的那些宠物,世间人比不上,它的福报太大了,这我们能看得见的。鬼神里面有福报的,世间人盖很大的庙宇供养他,初一、十五去拜拜,热闹的很,前生修的福报。

  所以,恶道里头有享福的,福是可以带得去的,但是功德就很难,功德要累积,功德大的能出三界,小的能得人天的果报。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法相唯识的经论讲得很清楚,有引业、有满业。引业是引导你去投胎,像五戒十善,儒家的伦理纲常,这是引导你投生的。你修福、积德那是满业,就是你得到人身,得到这个身之后你享福,你有很大的福报。我们今天讲譬如说在人道里面,你有财富、你有聪明智慧、你健康长寿,那是属於满业。到人道来,这是引业,大家都得人身,引业相同,满业不相同。所以,人有富贵、有贫贱,不一样,满业一定要修福。

  所以,这个愿必须以出世间的、超越六道轮回,才叫真正的愿望,这是你真正觉悟。如果没有这个念头,你那个愿是小愿,太小了,不能出六道,换句话说不能解决问题。而出世间的愿,是以往生净土为第一大愿,因为这个愿望是一生决定成佛,而且很快的成佛。我们照佛在三经里面所讲的,仔细去思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晚最晚大概五、六劫决定成佛,五、六劫跟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比,时间太短了。这个法门确实是稀有,所以诸佛赞叹。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3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五面,倒数第二行,就是最后这一段,第三十七段。

  【首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这个是解释「世界」的意思。『世』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空间分为十方,时间则分过去现在未来,叫三世十方。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昙鸾大师曰,望於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

  这是解释经论里面常说到的等觉菩萨,等觉是什么意思?他跟妙觉还差一等,他往上面去是妙觉,往上面比,他的觉就没有圆满;如果往下面比,那他的确是有高度的觉悟,所以『比下名觉』。大乘经上讲等觉的意思有很多种讲法,经论上都有依据,像这些事情我们也不必固执,每种讲法都有它的道理。这是就等觉两个字的解释。

  【往生论注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等觉』,有说这是后补佛,补处菩萨。但是也有的地方说等觉就是佛,就是如来的果号。

  【会疏云,等觉有二义,一如来名等觉。】

  这个等是平等的意思。

  【二一生补处位。】

  这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等觉菩萨的称号。所以它有两个意思,如来也叫做等觉。

  【甄解曰,一,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於十信满位,示现八相,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

  这以下是讲「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示现在六道之中作佛。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是菩萨。众生心目里面希望有佛来度他,菩萨可以现佛的身相,这就是八相成道。此地讲的『十信满位』就是初住菩萨,十信修满了,修满了就入初住,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他也是作佛,这个佛,天台家称作藏头佛,就是藏教的佛。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这是藏教的佛,藏教佛实际上是「十信满位」,是这么一个阶级。《占察经》里面讲的『四种作佛』,与天台里面讲的藏通别圆的意思很接近,这是第一种。

  因此成佛这句话是很笼统的,含糊笼统,到底成什么样的佛?像藏教的佛与圆教的佛差别就太大了。藏教佛可能一品无明还没有断,也可能只断一品无明,这里又有两个说法。无明还没有断,那就是十信满位;如果破一品无明,他就从十信位往上升上去,就是初住位。所以,这两个位次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无量寿经》上说的八相成道是讲菩萨。第二种说法:

  【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

  『灌顶住』是十住满位,比前面要高很多了。前面是十信,这个地方是十住,我们晓得十信的上面就是十住,从初住、二住到十住。这一位菩萨比前面要高十个等级,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当中,他比前面高出十个等级。

  【能於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

  《占察经》里面「信满作佛,解满作佛」,这是相当於『解满作佛』。第三:

  【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

  初地菩萨也是在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佛菩萨,他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讲的更近一点,在六道里面,种种的示现不是随自己的意思。诸佛菩萨自己没有意思,都是恒顺众生,众生想佛来度他,他就示现佛;众生喜欢菩萨来度他,他就示现菩萨。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随众生的愿望而示现的。这是讲到初地。

  【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当之。】

  初地菩萨。第四:

  【入如来智慧不思议经,明究竟地。】

  『究竟地』就是一生补处,也就是前面讲的等觉菩萨。

  【八相示现。】

  《占察业报经》里面第四种:

  【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

  《占察经》上有这四种,这四种示现八相成道不同。

  【五,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

  这种讲法跟前面的四种不一样,前面四种是菩萨示现的,从信满示现一直到等觉都是菩萨,我们常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有这个能力,我们在《普门品》里面读到的、在《楞严经》上读到的、《华严经》上读到的,菩萨应化在一切世间当中,随类化身,随机说教,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第五段,《华严经》上所说的这是成了佛之后了,成佛之后,所谓倒驾慈航。佛示现成佛,当然没问题,佛也示现菩萨,佛也示现声闻、缘觉,佛也示现凡夫。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他们早就成佛了。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八相成道,这些古佛也来,示现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都是古佛再来的。由此可知,佛菩萨确实是无尽的慈悲。所以这是佛的后得智,出生的八相示现。

  【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

  就是菩萨示现的。

  【第五,佛后业用也。】

  成佛之后,不舍因行,成了佛之后,退到菩萨位子上来,还是要教化众生的。

  【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作佛。】

  『斯经』是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此地讲的这一段,八相成道,『若依诸师』,古来这些大德、法师们的主张,他们的看法,多半都是认为等觉菩萨,补处菩萨来示现的。这是古来的这些大德、法师们他们的看法。

  【若依今宗,此中无所属。】

  『今宗』是我们的净土宗,如果依净土宗的说法,这个示现八相成道,经上并没有说明是什么地位的菩萨,没说明。既没有说明,换句话说,从十信满位一直到等觉,统统都可以示现。这个说法比较上合理,不必执著等觉。

  【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

  这句话很要紧,因为照一般经上讲,要示现八相成道,最低限度是要十信满位,也就是十信菩萨里面第十信位的菩萨,才有这个能力。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说老实话,自己真正的功力可能只有勉强达到一个初信位。距离十信还有九个等级,怎么能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换句话说,得佛愿力加持就有这个能力。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念佛是平等法门,西方世界是平等的受用,这是不可思议的。『弥陀巧方便』,善巧方便,『回向所作』,就是四十八愿加持往生的众生。

  【因果共不可思议。】

  因不思议,因是信愿持名,果是往生不退成佛,因果都不可思议。

  【若强论之,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

  假如勉强来说,或者是应该在第五,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是说第二品里面讲的八相成道,这就是三个说法。所以我们不必执著,听听祖师大德们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在理、在事都能够说得通。再看底下这一段。

  【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从兜率天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涅盘。】

  八相也有不同的说法,先举《起信论》里面讲的八相。第一,『从兜率天下』,「下」就是下降。这个说法大概就是等觉,等觉菩萨,与第五种是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是他从兜率天下降。等觉菩萨作后补佛,他都是住在兜率天,他为什么不住别的地方,一定要住兜率天?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就如同中国古代在帝王时代,帝王立太子,太子就是将来要继承王位的,等於是后补的皇帝,他一定住在东宫,他不能住在别的地方。东是象徵太阳刚刚出来,兜率的意思是知足,诸位想想这个道理,如果不知足,那成不了佛,也不能证得圆满的果位。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心就清净,知足,人的妄念、分别执著就真的能放下;凡是放不下的,说老实话都是不知足。补处菩萨示现的,他的心知足,这才能成得了佛。所以,一定是从兜率天下降。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是弥勒菩萨,弥勒是等觉菩萨,现在住在娑婆世界的兜率天。他什么时候到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个有时节因缘。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没有完,世尊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照中国的记载来说,今年是佛灭度三千零二十年,往后还有九千年。要照外国人的算法,佛灭度到今年只有二千五百多年,这里头相差很大,相差差不多有五百多年。到底哪一个正确,我们也不必去考据,过去曾经不少人做过考据,有好多种讲法。到底哪个是正确,那必须要找释迦牟尼佛来问问他才行,谁都搞不清楚的。但是这个并不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有这多种讲法就是了。

  佛告诉我们,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在兜率天看我们世间人非常可怜,寿命短促,他一天是我们四百年。我们这个地方人要是长寿,活到一百岁,兜率天那里看到才四分之一天,要以二十四个小时的话,六个小时,四六二十四。兜率天六个小时是我们这里的一百年,人生确实是苦短。佛在经上说,兜率天也是以三百六十五天作一年,他的寿命四千岁,那诸位就能算得出来。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寿命终了的时候,下降到世间来示现成佛。所以算了一算,大概以我们世间年岁来讲,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才下降成佛。所以这个世间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有佛就是众生有得度的机会,没有佛,这个机缘就没有了。我们能生在佛的末法时期,总算是非常幸运,但是这个机会一定要能够把握住。如果不能把握住,你说我来生再得人身,就是下一次得人身,下一次得人身隔多久?不一定,可能隔上几个大劫,这一点不假。如果造作重的罪业,不幸堕地狱,地狱的寿命太长了。从地狱出来再得人身,这个岁月就很难计算。我们如果把这些事实看清楚,才晓得这个机会难得,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生要不能把握住,必定又要经长劫的轮回,不晓得哪一生哪一世才得人身,还要遇佛法。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那一生是白过了!我们看现前这个世界上有四十多亿人口,这四十多亿人当中,有多少人在这一生当中闻到佛法?不成比例!得人身,不闻佛法,真可惜!然后才晓得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这个机缘是多么难得。

  八相第一个是从兜率天下降,第二个是投胎,『入胎』,第二个入胎。第三个是『住胎』。入胎就是我们平常讲来投胎,投胎之后,他也跟一般凡人一样,所示现的完全相同。一般凡夫,母亲怀孕十个月,佛菩萨来投胎,在母亲怀孕当中也是十个月,这十个月时间叫「住胎」,在经上说的。我们一般凡夫这是业报,住胎的时候很苦,住胎的时候,佛经上把胎胞比作地狱,胎狱,非常痛苦,在里面的确是度日如年。而佛菩萨住胎不一样,他在母亲胎胞里面还开法会,还讲经说法,完全不相同。第四是『出胎』,出胎是出生。

  第五是『出家』,再是示现出家。凡是示现八相成道,一定是生在帝王之家,他不会投胎到别人家里去,一定是在帝王家,这也是给一切众生做个样子。一切众生迷惑颠倒,在世间争权夺利,他所示现的,你们大家要争的他统统得到,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全得到了。全得到之后他能够统统放下、统统舍弃,告诉你,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是真的。所以,佛做出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修道比世间荣华富贵不晓得要高明多少,不能为比的。享受世间荣华富贵,没有不造业的,既造业,他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何况一生的福报是累劫所修,累劫修的福报,一生就享受尽了,享完了又堕落、又受苦,很不值得。所以,佛教菩萨不受福德,菩萨修福,菩萨不享福,享福很容易迷惑,很容易造业。这是菩萨给我们做一个榜样,示现给我们看,从舍弃王位,出家去修道。所以第五个现出家相。

  第六,示现成道相,证果。第七,转法轮相,就是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个时间最长。最后第八,入般涅盘相,佛这一期度化众生的功德圆满,示现入灭。《起信论》里面说这个八相成道。

  【四教仪则为,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盘。】

  《四教仪》跟它里面有一些差别。天台的《四教仪》,四教是依《法华经》所说的。第一个是『从兜率天下』,这个相同。第二个是『托胎』,把入胎跟住胎合在一起,合在托胎。第三,『出生』,相当於《起信论》第四个出胎,出胎就是出生。第四个『出家』。第五个『降魔』,降魔这一条《起信论》里头没有,《起信论》里没有降魔,《四教仪》里有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第八『入涅盘』,这个与《起信论》相同,所不同的就是多一个降魔。这个说法是开合不同,其实内容大同小异。《起信论》的八相虽然没有说降魔,它降魔是包括在「成道」里面。因为降魔之后,佛就证果了,它包括在这里面。《四教仪》是把它分出来。

  【普曜经说法门品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

  这是《普曜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描绘兜率天补处菩萨讲经说法的盛况。兜率天『有大天宫』,它的名字叫『高幢』,高幢是意思,就是非常的高大,高显。『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可见范围非常之大。『菩萨常坐』,诸位要晓得,天人的身比我们人身大得多了,福报大。四王天的天身就比我们就高大很多,忉利天的天身就更大,再夜摩天、兜率天。他们那样大的身,住在这个大宫殿里面,就像我们人间住在高楼广厦之中一般。所以我们不能想像,身只有我们这么大,看到这宫殿几千里,连边际都望不到,不是这个,那就想错了。补处菩萨在兜率天,也是不断的为大家讲经说法。

  【佛地论第五云。】

  这第五是第五卷。

  【睹史多天,后身菩萨,於中教化。】

  这是把经论合起来看,确实让人体会到菩萨在兜率天的生活状况。『睹史多天』,就是兜率天,此地第四十四讲兜术,四十三讲从兜率,兜率、兜术、睹史多都是梵语音译的。梵文是一个字,翻译的人不一样,他们用的字就不相同,但是音很接近,梵文是同一个字。这是讲兜率天。『后身菩萨』,后身就是菩萨最后身,下一个阶段他就成佛了,这是菩萨最后身,称为后身菩萨。『於中教化』,后身菩萨就是等觉菩萨,也就是前面讲的后补佛。我们看下一段。

  【因果经云,於时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身现於外,如处琉璃。】

  这是讲到入胎、住胎。『摩耶夫人』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她在怀孕的时候作了一个梦,梦到『菩萨乘六牙白象』。通常我们世间象,牙只有一对,六牙白象是非常稀有的,非常珍贵。乘大象『腾空而来』,从空中飞过来。她感觉从右胁入进去,入胎。但是又感觉得他身在自己的身体外面,没有在自己身体里面。而且是透明的,『如处琉璃』,身体都是透明的。

  【涅盘经云,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

  这是说的出生。佛的示现,他生下来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就示现跟一个普通的婴儿一样。这就是生下来一个瑞相,跟一般的婴儿不相同,这是经上都有记载的。因此,有些人看到这个记载,就认为佛教非常狂妄、非常自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这些话的人,实在讲对於佛法确实是断章取义,他没有把前后经文多看几遍。世尊在此地讲的「我」,不是我们凡夫概念当中的我,凡夫所执著这个我这是错误的。《金刚经》上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可以执著,哪里能够说是唯我独尊?所以,这个我不是世间人执著的我。

  「我」是什么?这个「我」就是真我,我们这个身现是假我,不但身是假的,能够思惟、想像的,那是意识心,那不是真心,都不是真的。真的我,离开这一切虚妄之后,确实有常乐我净,佛法里面讲的叫四净德,常乐我净。「常」是永恒不变,这真常,永恒不变;「乐」是离一切苦厄;「我」是得大自在,「我」是自在的意思;「净」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显示在哪里?法身,法身具这四净德;般若,般若是智慧,也具足这四净德;解脱,法身、般若、解脱都有这四种净德,常乐我净。

  由此可知,这个我就是指的真如本性,这是真我,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我,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它不是我们凡夫概念当中执著的那个我,把意思搞错了。

  【净影疏曰,於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於十方独出无畏。】

  这些记载、叙说都是讲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候的瑞相,与一般凡夫迥然不同。

  【魏译曰。】

  这是《无量寿经》康僧铠的译本,称《魏译》。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这一段是经上记载的,出家,示现出家相。为什么要示现出家?先把出家的原因说出来。菩萨投生在皇宫里面,享受的是人间的荣华富贵,在此地就是『色味之间』,这个「色味」就是我们世人讲的荣华富贵。『见老病死』,在《释迦谱》里面讲得比此地详细。王子在宫中住腻了,想出去玩玩。在出去玩的时候,在路上就见到这些现象,见到老人,就看到老苦,看到病人,生病苦,看到人死去的悲哀,死苦,他从这里觉悟了。他就问他身边的人,我们这个荣华富贵,将来会不会老?跟他说会老;会不会生病?也会病;会不会死?也会死。他从这个地方就示现觉悟了,可见得荣华富贵是无常的,不长久,保不住。

  最后遇到一个修道的人,问他为什么修道?旁边人告诉他,修道的目的无非是要解决老病死的问题。他听了这个就有兴趣,所以就下定决心『弃国』,国家他不要了,他舍弃;就是说他统治的领土、人民,他能够放弃他的权力,此地这个国家可以代表权力。『财』是财富,也舍弃掉。『位』是地位、王位。他能把这些东西,权力、财富、王位都舍弃掉,这是自己确实觉悟了,世间无常,这些东西不能常保。

  『入山学道』,到山野里面去访问这些修道人,跟他们去参学。那个时候他乘了『白马』,出去之后交代他的侍者,把他的马,把他身上穿的衣服、戴的头冠,叫他统统带回去,带回去交给他的父王,他出家修道了。『舍珍妙衣,而著法服』,这是修道人的打扮。修道人所穿的衣服都是很朴素的,也很粗糙,在那个时候所谓粪扫衣,人家都不要的,他捡起来穿。

  『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这是讲世尊示现的六年苦行。他在这六年当中,参访了许多外道的大德,都不能令自己满意;也就是说,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没有办法断除疑惑。所以他就不再去参访,回来之后在菩提树下,那就是示现开悟,觉得所有外道他们所学的都不究竟、都不圆满。他不是不学,他是样样都学了。

  【普曜经云,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结跏趺坐。】

  这一段是讲他六年的苦行,都是示现给大家看的。在佛出世那个时代,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经上记载的是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都是很著名的。其中有不少他们的功夫,他们修定,定功可以能够达到四禅天、四空天,所以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们看得很清楚,在定中看得清楚。过去有同修们问,佛为什么不出现在中国,而出现在印度?在佛经里面我们明了一桩事情,佛出现的地方、地区,一定是选择文化水准最高的。出现的身分一定是王子,因为他来投胎,他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再来的,可以自己选择。说实在话,在当时,我们中国的学术不如印度,中国是以儒家、道家为代表,只有讲到人间事,还没有说到天上,也没有讲到鬼神。印度对於六道轮回的状况知道得很详细,这是我们不如印度人的地方,他们都有甚深的禅定。

  但是,知道六道的事实,所谓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怎么来的他们不晓得,如何能够超越六道他们也不晓得,但是对於六道事情他们是亲眼所见。这种事情实在说并不难证实,如果我们讲到天道,讲到色界、无色界,那当然是不容易,如果要想跟鬼神打交道,实在不难。如果你要是能把外缘稍稍放下一些,你每天打坐、静坐,在我想,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见到鬼神。那个不是打妄想,在定中,这个界限突破了,你能够跟他们打交道,能够跟他们往来,这小定。当然你的定功愈深,你突破的障碍愈多,你见到的境界就愈广。得用禅定的功夫,把妄想分别执著逐渐突破个几分,这个世界就变了,就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晓得这个状况,但是不晓得六道怎么来的,也不晓得怎样能超越,不知道六道以外还有天地。所以,佛出现在这个地方,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佛何以不出现在中国。在古人也有说,老子、庄子、孔夫子、孟夫子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在中国示现的。在理论上是讲得通,为什么?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身。在印度那个地方可以示现佛身,在中国示现佛身不行,中国你要跟他讲六道,中国人很难接受,那像听神话一样,不能接受,为什么?没有接触到。印度人接触到了,这是古印度的文化比我们高。所以佛出现之后,对於六道怎么来的、六道怎么超越,就说得很多。

  这是说他六年的苦行。当时一般印度人对修道的人都非常尊重、非常尊敬,而修道人大多数都是要修三年苦行,要不修三年苦行,大家觉得你不是真正修行人。而释迦牟尼佛加一倍,六年苦行,这是得到一切大众格外的尊敬,超越一般外道的功夫就太多了。

  【法华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於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这是《法华经》所谓「开权会实」,这些话世尊过去没讲过,法华会上他说明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世界才成佛的,他是来表演的,来示现八相成道的。而他成佛,久远劫他早就成佛了,所以这次来示现的。《梵网经》上还说出了数字,世尊在《梵网经》上说,他这次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对这个世界常常来。这一段是《法华经》上的经文。

  前面这一段,『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是指六道。六道众生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都说释迦牟尼佛从『释氏宫』,释氏宫是净饭王的王宫,就是离开家,到『伽耶城不远』,在城外。『坐於道场』,这就是菩提树下示现成道,夜睹明星,示现成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讲他成佛了,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示现成佛。下面是佛自己说出来的,『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佛是久远劫已经成佛了,这次是来示现的,不是真的是这次成佛的,不是的。由此可知,他从兜率天下降,坐胎、出生、出家修行、苦行,统统都是做样子给我们凡夫看的。他要不照这样做,他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不相信;他一定要这样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对他才相信,才能够接受。

  这些做作,就是「行愿品」上说「代众生苦」,在法布施当中,修代众生苦布施,佛就真的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教导我们应当怎样修学,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实要清楚、要明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开悟。觉悟之后,你的生活行为自然就不会迷惑颠倒,不会再造业障。佛不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他有能力在他方一切诸佛国土里面示现,就如大乘经中所说。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如来见诸众生,乐於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看到众生,众生欢喜『小法』,「小法」小到什么程度?如现前有不少同修学佛,你问他,你为什么学佛?我求佛菩萨保佑我发财、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健康长寿,都是为了这个躯壳,这是最小最小的了。可是佛很慈悲,佛也给你说法,也教你一些方法,能达到你的愿望,你只要肯听话,只要肯依教奉行,佛绝不骗你,这是人天小法。佛知道事实真相,这是因果报应。财富,你想发财,财从哪里来的?从财布施来的。你想发财,你就要修财布施,慷慨布施、毫无吝啬布施,你得的财富既多又容易,不要很辛苦的。赚钱赚得很辛苦的,布施布得很难,布施又后悔,布施就像割肉一样,那也是布施,但是他的财还是得来,得来要受很多辛苦,你才能赚得来。他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真有方法,没有辜负这些喜欢小法的众生,佛没有辜负。如果你要是再聪明一点,人间看看还是苦,听说天上好,寿命也长,天的福报大,你要想生天,佛就教给你生天的方法。更聪明一点的人,知道天也不究竟,天的寿命虽然长,到了还是要死。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一个数字,到了的时候,寿命还是终了,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落。所以,这一等聪明人就想到,怎么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真正到不生不灭。佛就跟他讲四谛、十二因缘,教给他修禅定,九次第定就超越了六道。

  所以,这些喜欢小法的人,就是『德薄垢重』,垢是烦恼,烦恼习气很重,福很薄。由此可知,佛的确是应机说法,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遇到佛,你向他求什么,他一定会帮助你、会教给你,使你能够满愿。大福德的人,他知道出了六道轮回,外面还有十法界,究竟解决问题必须突破十法界。突破十法界,这是大乘法,这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所以,佛为这些喜欢小法的人说,『我少出家』,少年出家修道,怎样证果的,把这些经验、方法提供给他做参考。如果他能够信受奉行,渐渐契入境界,佛以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小向大,逐渐诱导他,使他心胸开扩,眼光远大。然后就告诉他:

  【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

  再告诉他,佛这是示现,不是这一生成就的。

  【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方便说。有没有真实说?给诸位说,没有真实说,真实是没得说,凡是能说的都是方便说。真实的,那就是不可思议,不但不能说,连想像都不可以,思惟想像就落到意识里去。但是我们要从佛的方便说去悟入真实,这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法不能执著,因为它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为佛法是缘生之法,是众生有感佛则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示现什么身。众生应当听什么法,佛就说什么法,众生应当听什么法?佛能观机,佛能看到一个人过去世生生世世的生活状况、修学的状况,他一观察就晓得应该给你说什么法。他了解你的过去,了解你的现在,过去是因,现在是缘,所以他说法就契机。

  但是,法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佛法也是缘生,也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但是佛说法有一个目标,就是『令入佛道』,佛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目标决定不会变的,决定是相同的。但是佛说法的方法千变万化,目标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所以《法华经》上,佛把他的本迹,事实真相完全为我们宣布出来,我们才晓得,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无尽的慈悲。我们一生能够有缘遇到,应当信受奉行,这才能报佛恩,也不辜负自己这一生当中大好的缘分,遇到佛法当中无比殊胜的念佛法门。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四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八面,倒数第三行,第五十二段看起:

  【净影曰,一烦恼魔,谓贪瞋等,能害善法,二阴魔,谓五阴身,共相摧灭,三者死魔,能坏命根,四者天魔,好坏他善。】

  这是解释经文里面所说的四种魔。佛经里面所说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障碍的意思,就是妨害的意思。古时候经论里面,这个魔字是折磨的磨,底下是个石,石头的石字。把石字换成鬼,这是个新字,古字里头没有这个魔,相传是梁武帝造的。他说折磨太可怕了,比鬼还可怕,所以把石头去掉换个鬼,相传这个字是这么来的,梁武帝造的。因为我们看到魔都会想到是魔鬼,都把折磨的本义反而疏忽掉,这个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说明。

  佛在经上将魔分为四大类,《八大人觉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它的顺序稍微有一点不同。这个地方首先讲的『烦恼』,烦恼就是通常讲见思烦恼,见烦恼就是见解上的错误,思烦恼是思想上的错误。见解跟思想错了,於是我们的言语、造作就跟著都错了,这才造作无量罪业。造作罪业当然要受果报,所以才有三途六道,这果报,是从业缘里面变现出来的。这个地方说得简单,『谓贪瞋等』,这是贪瞋痴慢疑,这个五种是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在《百法》里面讲根本烦恼有六个,除了贪瞋痴慢疑之外,还有一个恶见。恶见就是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把它归纳成一个,叫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实际上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见思烦恼」。

  这个东西『能害善法』,害是能障碍,把所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破坏了,都障碍住。特别是贪瞋痴这三种,佛在经上称它作三毒,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无过於贪瞋痴。贪瞋痴反过来,反过来是无贪、无瞋、无痴,反过来就叫做三善根。佛说,世间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从这三个根生的,无贪、无瞋、无痴。由此可知,三善根反面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恶法都从贪瞋痴里面生的,所以它能害善法,这叫烦恼魔。根本烦恼这个六种,实在不是这一生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生生世世养成了很重的习气。经上这个说法,我们仔细去观察,观察婴儿,不满一岁的婴儿。或者他还不会说话,在他表情里面就看的出贪瞋痴,可见这个真的不是学来的,叫俱生烦恼,与生俱来的。由此可知,佛法跟一般宗教里讲有前世,在这些微细观察里面也能够证明,如果没有前世,他怎么可能有这种念头、有这些行为?这是证明必定有前世,佛讲这是生生世世的习气,恶的习气。

  第二种叫『阴魔』,也叫做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由此可知,这是一切有情众生,凡是在六道里面的,我们的身都叫做『五阴身』。五阴身为什么叫它作魔?凡是五阴身,这个身都非常脆弱。我们这个身体,佛讲身体是五阴,五种,阴是盖覆的意思,也叫做五蕴,蕴是蕴集的意思。盖覆我们的真性,所以叫它做五阴。第一个是色,色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物质,我们的肉体是属於色。色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四大,四大是说明色法的性质,有四个特性,称之为四大,用地、水、火、风来代表。所谓「地」,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物质。这个物质再小,现在科学家在科学仪器里面观察到最小的物质,这基本的粒子,比原子、电子还小,把基本的物质找到了。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基本物质组合的,基本的粒子是不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极微之微?我们还不晓得,但是总是很接近就是了,相当接近。

  佛告诉我们,这个基本的物质有四种特性,第一个你能够看,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能够看到它,它是个物体,我们称它作「地大」。「火大」,它有温度;「水大」是它有湿度,现在西方科学家讲它带电,带阳电就是火大,带阴电就是水大。「风大」是说明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而且它的速度都很快,它是个动的,不是静止的。地、水、火、风四大是说明基本物质的四种现象。所有一切物质,动物、植物、矿物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的,《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合是组合,实在讲,基本的物质是相同的,都是一个东西组合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微尘就是极微组合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微尘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它太小了,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能看到微尘。可是微尘并不是最小的,微尘可以分,可以把它分成七分,那个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可以分,又可以分为七分,那七分之一才叫极微之微。这佛在经上讲,小而微尘,大而世界,我们就懂了。微尘是色聚极微组合的,色聚极微是极微之微组合的。如果我们要用数学来分析的话,微尘它应该七分再乘个七分,七七四十九分,它可以能分成极微之微,是四十九个组合成一个微尘,佛讲这是小的,小而微尘。大是讲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在经上讲一合相。在三千年前,没有科技的工具,佛就能把物质现象说得这么透彻,现在被科学证明了、证实了,我们对佛的智慧、能力不能不佩服。佛是眼睛亲自看到的,佛眼所见。阿罗汉能看到微尘,比微尘更小的他看不到。

  除了物质之外,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他还有个心理的现象,精神方面的现象,佛说得比较详细,受、想、行、识。「受」,他有感受,凡夫有苦乐忧喜的感受。他有「想」,有分别有执著,这属於妄想,他有想。「行」是讲他无论是从物质的组合,一直到他感受这些念头,刹那刹那不停,行就是不住的意思,他不停;不但妄想不停,身体的组合,细胞的新陈代谢,也不停。所以他整个是动的相,行就是动的。从基本的物质,风大,它是动的,以至它所形成的,无论是微尘也好、是世界也好,全部都是动的,这个叫行。「识」,这个字很难讲,也很不容易体会。前面色、受、想、行都是从事上讲的,识是从理上讲的。为什么会有前面这个现象?识在主宰它。识,通常法相宗讲八识,八识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切万法的主宰,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性宗说它不是真如本性,它是什么东西?实在讲,它是迷惑的真如本性。所以佛法里面讲真心跟妄心,真如本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但是你必须要知道,真妄不二,不能把真妄分成两桩事情,那你就错了,真妄不二;一念迷就叫阿赖耶,一念觉就叫真如自性。由此可知,这两个名称之建立,就是有迷悟两种不同的现象,只是一个心,悟了是它,迷了还是它;不是说迷了,另外有个心,不是的。所以,它是真正宇宙万有的主宰。

  为什么称它魔?魔是讲识心,就是妄心。就是它产生妄想、妄念,使五阴『共相摧灭』,不能久住。在人间来讲,寿命短促,寿命为什么短促?就是因为五阴相摧,这是烦恼,这是阴魔。

  第三种叫『死魔』。死是非常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於修行用功的人,我们的功夫没有成就,他寿命到了,这非常可惜。纵然这一生修得很好,善根福德因缘都不错,可是寿命到了,来生再得人身,至少要耽误二十年。这一投胎、一转世,前生所修的都忘的干干净净,再转世来,再遇到善缘,还是要重头干起,你说这是不是折磨?所以,死魔是非常可怕的,『能坏命根』。

  四种魔里面,前面三类都是我们自身具足的,本身所具足,不是外面来的。我们的身是五阴身,既然是五阴身,生老病死决定不能避免。世间人忌讳,学佛的人不忌讳,为什么?这是事实真相,谁能免得了一死?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能够超越生死?这是学佛的大事。学佛实在讲最大的一个目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我们为这个而学的。烦恼魔也是我们本身具足的,这叫内魔。外面的魔只有一类,所谓『天魔』。天魔是什么?是我们身外的环境。所以大家不要想到是魔王波旬,这佛在经上讲的,外面有许多妖魔鬼怪。你遇到过妖魔鬼怪吗?你见到过妖魔鬼怪吗?你会摇头,我没见到。那就是你自己的迷惑颠倒,实实在在你从早到晚都跟妖魔鬼怪打交道,你不觉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环境,叫你起心动念的,诱导你发贪瞋痴慢的,都是天魔。人事环境里面,遇到一个人,你很喜欢他,喜是烦恼,喜怒哀乐七情五欲发作,他在诱惑你。遇到冤家对头,一看到就生气,瞋恚心生起来,那都是魔。波旬就在你面前,可惜你不认识。

  所以人事物的环境,只要引诱你生烦恼,把你的烦恼引起来,五阴魔生起来,死魔引起来,统统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并不是画片上画的青面獠牙,不是那些,那些妖魔鬼怪你看到老早就逃避了。许多妖魔鬼怪在你的旁边,你喜欢得不得了,这个要知道。总而言之,叫你起心动念。佛法叫你修什么?叫你修禅定,修清净心。扰乱清净心、扰乱禅定,叫你功夫不能成就的,都是天魔。所以,天魔可以解释为现在,现在解释为什么?外界的诱惑,这是天魔,无论是人的诱惑、事的诱惑、物质诱惑,都是属於这一类。『好坏他善』,我们修学一切的善法,都被它破坏。

  这是佛经上常常讲的四种魔,我们对这四种魔要明了、要认识。如何能远离这四种魔?《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清净平等觉,修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清净心里面,烦恼魔就没有了;平等心里面,五阴跟死魔就没有了;觉而不迷,外面的境界就不能够动摇你,天魔对你就不起作用,你才能够超越死魔。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还是迷而不觉,你永远没有办法逃出魔掌,魔掌就是这四种。再看底下这一段。

  【婆沙论云。】

  这是《大毗婆沙论》里面所说的。

  【菩萨昔居菩提树下,初夜魔女来相媚乱,中夜魔军总来逼恼,须臾觉察,即入慈定,令魔兵众,摧败堕落。】

  这是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里面示现的降魔,但是它实际上的意思是很深很广,不能把它看作一个故事。你要看作故事,就看得太浅薄了,但是从这些故事里头表法的意思就非常深远。『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有示现成佛之前,称之为菩萨,他坐在『菩提树下』。初夜分有『魔女』,这个表的是贪心,不为外境所动,贪烦恼断了,这个魔对他不起作用。魔女走了以后,魔王来逼恼,威胁他,菩萨也不为所动。这两条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威胁、利诱,魔女是利诱,魔军是威胁,我们在社会上,威胁、利诱的事情太多了。菩提树下,菩提是表觉,觉而不迷,不一定天天要坐在菩提树下,你把这个全都这样想法,那就想错了。一个人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觉而不迷,他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坐是表不动,不是真的在那里打坐,真的在那里打坐,什么事都不能办了,那人家说学佛干什么?学佛消极,那就真的消极了。

  所以你想想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坐禅,他说的坐禅,不是盘腿面壁,而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话,他讲得比较浅,他说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可见得他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叫坐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他说得比较白一点,我们听了更容易明了。由此可知,世尊坐在菩提树下,你要晓得坐菩提树下就跟六祖讲的坐禅意思完全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他都觉而不迷,那就是在菩提树下;如如不动是坐,觉而不迷是菩提树。佛法里头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明了,否则的话,你看到经上讲的这些事情,不知道它在讲些什么,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所以威胁、利诱都不能动他,他的定慧成就了。

  『令魔兵众,摧败堕落』,这就是一切威胁、利诱对他都失去作用,他能够如如不动。诸位如果这样深入去体会,佛法的受用你才能真正得到。不要以为看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就得道了,你去找一棵树,到底下打坐,看看你能不能得道?你要那么去做,那佛要看到真流眼泪,你把他的意思全错会了,全都误会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表法的义趣。底下一段说:

  【西域记云。】

  《西域记》是玄奘大师作的,这是他的游记。

  【集诸神众,齐整魔军,治兵振旅,将胁菩萨,菩萨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变为莲花,魔军怖骇,奔驰退散。】

  这是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求学,他在路上经历的苦难我们可想而知。所经过的地方,可以说都是佛教很盛行的地区,而且佛教从印度到中国,各种不同的宗派,里面免不了还参杂著一些神道在里面。世尊当年在世,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佛教化他方法是高明极了,真正佛做到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真做到了。你拜神的,佛依旧叫你去拜神,佛用什么方法把那些神变成佛教?佛把一些理论、方法给它一变,他就变成佛法了。但是在形式上还是那个神道教的形式,也就是讲法、观念上把它改过来。譬如,无论是中国、是印度,印度更盛,古代人拜天地、拜天神,佛没有反对他,反而赞叹他。一般人拜天神,迷信,祈求天神保佑,佛跟他讲,天神所表达的意思,天者颠也,高!高在哪里?道德高,心量广大。所以,佛教人修四无量心,修慈悲喜舍,修十善业道。佛没有出世,大家不知道,佛把它理论化。特别是在佛教里面的密宗,我们看到密宗一些神都奇奇怪怪的,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宗教,佛化了,佛化那些宗教。仪式依旧是那些宗教仪式,但是它的思想、见解、境界完全入了佛法,用佛法来解释它,这是最高明的方法。这才是所谓是高度的智慧,不破坏世间法,把所有的世间法都变成佛法。佛法是什么?觉正净。

  这是玄奘大师在《西域记》里面所记载的,这是古时候的印度一些寺庙,寺是佛教的,庙是一般宗教的。他所见到的,也记载著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里面降魔的一段,他记载在此地,我们要了解他的意思。

  【智度论云,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

  这个魔就是指前面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

  【维摩经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这是解释『微妙』,经文里头微妙两个字,微妙就是指的『菩提』。『诸法难知』,菩提是觉的意思。

  【净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

  『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了真相了,彻底圆满的明了,就叫『成正觉』,成正觉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成佛。所以此地这个正觉,它实际上的含义是无上正等正觉。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前面几个字都省略掉,就是讲成正觉,成正觉是成无上正等正觉。不是成阿罗汉,如果单讲正觉这个意思是阿罗汉,此地是讲成佛,佛是无上正等正觉。

  【长阿含经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

  这是赞叹佛的智慧,用什么赞叹?用『微妙独尊』。等觉以下没有办法测度佛的智慧,所以称之为微妙独尊,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佛,佛的境界他才了解。诸佛跟诸佛之间完全了解,等觉菩萨没有法子了解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我们在经论上看到,等觉菩萨若不是蒙佛威神加持,他对西方极乐世界也搞不清楚。我们今天听了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好像也知道了不少,是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知道?不是的,实在讲都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唯独讲这部经、讲这个法门,不但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加持,真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弥陀的本愿就是诸佛如来的本愿。

  一切诸佛如来,可以说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立刻成佛,绝不看到你还在六道里头多受一天罪,佛没有这个意思,希望你赶快成佛。赶快成佛唯有弥陀法门,能令一切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平等成佛,这才是诸佛如来的本愿。所以我们读这部经,念弥陀的名号,自己一定要晓得,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加持你,这是许多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修其他的法门,读其他的经论,不见得得一切诸佛的加持,唯独读这个经、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实在是不可思议。

  【释迦谱曰。】

  这是释迦牟尼佛传记之一,是古德所编的,依据经论上记载把它编辑出来的,现在在《大藏经》里收著有,叫《释迦谱》。另外一种叫《释迦方志》,这是古人编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有这么两种,都收在《大藏经》里。

  【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无上正真之道』就是佛经里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为最正觉』,这是佛的果位。假如是正觉,正觉可以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可以称为正觉。最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果位。

  【会疏曰,觉之中为最极,故云成最正觉。】

  这都是注解『最正觉』的,注解这句话。如果说觉这个字,在佛法定义里面,阿罗汉以上才能称之为觉悟的众生。六道凡夫里面,聪明智慧再高,佛法里面不承认他是有觉。其实,我们今天看到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很聪明,为什么佛不承认他觉?佛这个觉里头有个标准,标准就是要断烦恼,那个觉才叫做正觉。烦恼没有断,他也有觉,那个觉不叫正,在佛法里叫邪觉,他不是正觉。所以,佛法的标准就是见思烦恼断尽,这个觉才叫做正觉,道理在此地。底下一段。

  【智度论云,今是释迦文佛得道后,五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盘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到波罗奈鹿林中转法轮。】

  这一段是解释『转法轮』,说明佛最初为大家讲经说法的一段缘起。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后,『五七日』中没有说法,为什么没有说法?没有人请他。没有人请,佛示现成佛之后,马上就入灭,在这个地方住著没有意思,没有理由。为什么没有人请?谁知道他是佛?谁知道他的智慧?一般人看到这是个出家人,修苦行的出家人,在菩提树下在那里打坐,没有人认识他。在这个时候,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他方诸佛看到了,到这个地方来变现天人,代我们这些凡夫向他请法。

  佛说,这个几句话也是真的,『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佛所证的,确实凡夫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理解?『一切众生缚著世法』,「缚」是比喻,像绳索捆绑著一样,烦恼!执著世间的五欲六尘,世间人执著在这个里头。佛法怎么「难知难解」?佛晓得世间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世间人把它当作真的,你跟世间人讲这是假的,人家说你发疯。你看看哪一个不说真的,就你一个人说假的,没有人能接受,没有人能相信。世间人哪个人不争名闻利养?哪个人不争权夺利?而释迦牟尼佛统统都丢掉、都不要,世间人看这个人不正常。他的作法、说法怎么能叫人相信?所以,『无能解者』,没有人能懂,佛所示现的是真实的,世间人迷著。

  『不如默然,入涅盘乐』,再没有人来启请,就算了,不说法了。佛示现的如是,诸位必须要知道,佛后世的弟子当中也学会了这一套,也学佛。古来的大德们,一生当中,自己成就了而没有说法就圆寂的人很多。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自古以来,学要求学,要有学生去求他指教,他才肯出来。若是没有人求他,说自己要去找地方教人,没有这个道理。现在有,古时候没有,古时候不可能说,我已经证道了,我可以教你们,绝对不说这个话的,这个话说不出口的。证果的人尚且说不出口,没证的人更不敢说。真正有修证的人,没有一个不谦虚,没有一个对众生不恭敬的,诸位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你细细去看,你会看到,你能够体会到。

  所以古时候他用一个方法,自己学成了之后,开悟了,明心见性了,修行证果了,他用什么方法?闭关,或者是住茅蓬,住山。闭关、住山的人一定是开悟的人,至於是不是证果?那个很难说,但是决定是开悟的。因为自己没有开悟,要去参学,要当学生到处去参学。开悟之后就不要参学了,就好比我已经毕业,没得学了。你毕业了,没得学了,当然你就可以教人,但是没有人来请他,这个时候就闭关、就住山。参学的人到哪里去参学?哪个是善知识?打听,哪个地方有闭关的人?哪个地方有住茅蓬的人?找这些人去向他请教,那一定是真善知识。如果你叩他的关房,你提出问题,他答不出来,或者答了,你不满意,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门打开,出来,不要闭关,跟我一道去参学。他没有开悟!所以从前闭关、住山,就等於向大众宣布,我学的,就是信解行证,解这个阶段我圆满了、我成就了,在那个地方等著人来启请。没有人启请,他就入般涅盘,他就入灭。这些实在讲都是学释迦牟尼佛的,佛是老师,做出个样子,后来的学生都是这样学法。但是许多的好样子被现在人破坏了,我们自己解、行没有成就,决定不能闭关,不能住茅蓬。我们现在人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以为闭关好用功,没有人打搅。

  我那个时候年轻,初学佛的时候,出家之后有个因缘,我们那个道场是圆山临济寺,有几个护法他们在山坡上有个别墅,日本式的房子,是在二次大战当中躲避美国人轰炸的,房子后面是防空洞。那个房子已经没有人住了,我们就看房子建得很不错,很考究的,他提供给我们。我到台中去把这个事情跟李老师报告,说环境非常幽静,那个地方用功好地方。李老师就把我训了一顿,他说你知不知道,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我说我听说过这个话。八十岁还要行脚去参访,不晓得找个地方去休息休息吗?我想不错,他为什么不去找个地方去住山、去休息?自己解行没成就,还要到处去参访明师、参访善知识。我这才明了,原来住山是有条件的,我们哪有资格?所以看看一出家一受戒之后,很多人就闭关,就住茅蓬,我同学当中,同届当中就有不少。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用功修行不是在闭关,闭关叫闭门造车,哪里能成就?你成就是到处参学,到处向人讨教。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决定不能成就,这是现代许多人把路子走错了。古人学成之后闭关,再住山,成就以后的事情。

  这是说到这个地方,后世的佛弟子当中,当自己学问、德行成就之后,没有人启请,再进修,闭关、住山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待有缘的人来启请。

  『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我们凡夫不晓得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不知道。可是诸菩萨知道,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他方世界的菩萨,像《无量寿经》上,贤护等十六正士,除贤护一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其余的十五位是他方世界的菩萨。所以,此界、他方,菩萨们知道。「释提桓因」知道,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中国人称他作玉皇大帝,外国一些宗教称他为上帝,称他为天主,释提桓因他知道。『梵天王』知道,就是大梵天王。『诸天』的天神们知道,这个里头多半是讲四禅五不还天,有些经论上讲的是净居天人,净居天人是四禅的五不还天。这些人晓得,他们降到世间来,有些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应身而来,有些化身而来,向佛请法。

  『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就是最初说法。最初说法在鹿野苑,对象是五比丘,这是最初,这五个人跟释迦牟尼佛都有亲属的关系。释迦牟尼佛到山上去修苦行,他的父亲挂念著,总不放心,派了几个人随从,跟他一道来学习。在修苦行的时候,大家对於佛,对於释迦牟尼佛都很佩服,一直到释迦牟尼佛舍弃苦行的时候。前面讲过,佛是六年苦行,这是告诉大家,苦行得不到结果。当时印度一般的宗教,修苦行都是三年,一定要经过三年的苦行,释迦牟尼佛加一倍,六年。六年苦行之后舍弃了,告诉大家,苦行得不到结果。放弃苦行,跟他的这五个人,看到释迦牟尼佛舍弃苦行,就对他轻慢了,好像他退心了,他也受不了。这五个人就离开释迦牟尼佛,到鹿野苑,他们自己去修行。所以,佛自己一个人,在恒河旁边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

  这是受诸天启请,佛一看,哪些人有缘能够接受他所得的甚深的佛法。这一看,鹿野苑里面这五个人机缘成熟了,所以就回到鹿野苑去找这五个人,给他们说法。第一次说法,憍陈如尊者就开悟了,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我们晓得,证阿罗汉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掉,统统放下、舍弃了,才证得阿罗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里面的正觉,成正觉。这是初转法轮。再看底下这一段。

  【法华经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诸余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说的,在小乘经里面所记载的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这都是凡夫肉眼看不见的。所以世尊示现成佛的时候,请求说法的人非常之多,都不是凡夫,就都不是凡人。『诸天』,泛指二十八层天,『帝释』就是释提桓因,前面讲过。『护世四天王』,就是我们现在佛门里面讲的护法神,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四禅的天主,比帝释高很多。『并诸余天众』,余天就是说二十八层天都有。『眷属百千万』,这些天王带著这些天人眷属百千万人。『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这些都是凡夫肉眼看不见的。

  所以世尊每一次的法会,每一座的讲经,我们大家看到听众已经觉得是不少了,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这常随众。除常随众,当时的国王、大臣,这些男女老少的听众也很多,场面很庄严。而实际上,此界他方的菩萨、诸天鬼神来听佛讲经的,数量就更多,这是凡夫肉眼看不到的。因此,佛每次讲经,或者在讲经的当中,或者在讲经的末了,都用神咒说几句,我们讲密咒。密咒是鬼神的语言,它不是梵语,印度人也不懂。佛看得很清楚,这些天龙鬼神能懂佛说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佛得到言语三昧、音声三昧,他没有障碍,不需要翻译的。但是说完之后,还用天龙鬼神他们的言语说几句,所说的内容就是佛给我们一般讲的,大概是一个纲领、提要的意思,内容跟长行经文没有两样。这是佛经里头很特殊的,就是里面有密咒,密咒的来源我们要晓得,就是与会当中有这些天龙鬼神在座。

  【法华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这是『转法轮』又一个解释,这个意思也很深。转就是传授的意思,佛要把他自己证得的境界,也就是说,佛将他自己明了的宇宙人生真相传给别人,希望别人也能够契入与他同样的境界,这个叫转法轮。《文句》里头这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佛法不说教他,说『化他』,化比教的意思要深。教,是教你了,你有没有入不晓得;化是从果上说,所以说读书变化气质。佛教了之后,你果然懂了,果然变化,变凡成圣,变愚成智,变迷成觉,那叫化,化是这个意思。教是教学,但是教有没有化,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很多学生,老师苦心教了,他没有变化。所以,化的意思深,化从果上说的,教从因上说的,这个意思很深。

  『度入他心』,「他」是一切众生,叫一切众生心里都能够觉悟、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转法轮的意思。

  【嘉祥师云。】

  嘉祥是唐朝时候的,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

  【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这是解释『转』的意思,「转」在此地就是传递的意思,从我再传授给别人,这就是转的意思。所以转法轮,转跟法轮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底下这一段是《华严经探玄记》,《探玄记》是贤首大师作的,这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它是《六十华严》的注解,贤首国师作的,这里面解释法轮的含义。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说、有从表法上说,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佛法通常就用法轮来做标志,用的最多的,一个是法轮,一个是莲花,前面都给诸位略略介绍过。这两样东西表法我们最常见的,所以一定要晓得它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够体悟到,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是些什么。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五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5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面第四行,从六十五段看起:

  【探玄记解法轮曰。】

  这是贤首大师所著作的《华严经》的注解,叫《华严探玄记》。这里面对於『法轮』,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法是轨持义。】

  『轨』就是轨道,像我们现在火车、电车行走的轨道,引伸的意思就是原理、原则。一定要遵守这个原理原则,不能够离开,就像车不能够离开轨道一样,这是法的意思。『持』是保持,要恒常保持在这个轨道上,不能够离开轨道。

  【通有四义,谓教、理、行、果。】

  细说有四个意思,就是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所以法有四种法,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理是理论,教是教学,教学的方法、理论的方法,行是修行,果是证果。所以,通常法有四种,教、理、行、果。

  【轮是所成。】

  轮是比喻。

  【义亦有四。】

  它也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

  【一圆满之义,以离缺减故。】

  确实它代表著圆满,轮相里面找不到欠缺,它是圆满之相。

  【二是具德义。】

  它具足众德,底下讲:

  【以毂辐辋等,悉是皆俱故。】

  『毂』是中心,轮有个主轴,这是毂,就是圆心。『辐』是从圆心到圆周的支柱,这是我们在轮相里面都能够看的到的。『辋』就是圆周,就是轮子的外周。所以它具足这些德能,这是『具德义』。在具德的里面,这个地方讲的完全是从形相上讲,要从义理上讲,意思就很深。圆心是非有非无,这个心不能说它没有,但是决定找不到这个圆心,心虽有,而没有迹象可寻。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它决定是有。把圆心比喻作真如本性,从无能生有,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好像辐跟辋的意思。因此,佛门里头常常用轮来表法,表空有一如,它心是空的,圆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表性相一如,表理事不二,大乘佛法里常讲,入不二法门,圆代表不二。在所有一切物相里面,唯有圆可以能够表现这个意思。这是具德的意思。

  【三有用义,谓摧辗惑障故。】

  『惑』是迷惑,『障』就是业障、罪障。佛说法,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迷惑,能够帮助我们消业障,所以他有这个能力,就像轮辗过的地方。它这里有个比喻,地不平,用轮辗过之后,地就平了。这种情形像我们现在修筑马路,压路机就是这个用处,它能够把路压平。我们心里面有烦恼、有迷惑,这是心地不平,而佛法的作用,能够叫我们心里面得到清净平等,所以有轮的意思在。第四个意思:

  【四转动之义。】

  轮的大用一定是在转动,如果它不转动,它的作用就没有了。它最大的用处就是转动。

  【谓此向彼,即从佛至众生,亦从彼向此,即从众生至佛果。】

  这个表『即从佛至众生』,也表『从众生至佛果』。从佛到众生,这是比喻佛对众生的教化,也是转法轮的意思。而众生接受佛的教化,依教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到最后也能成佛,这是众生修学自转法轮的意思。前面说它有圆满的意思,这里面实在找不到欠缺,所以用这个来表法。转法轮里面,偏重在诸佛菩萨永无休息的,在一切时一切处教化一切众生,偏重在这个意思。里面还有含义,就是众生接受佛的教化,依教修行。底下一段。

  【罗什大师曰,世间者,三界也。】

  这是解释『世间』。世,前面也曾经说过,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间,或者叫界。世间跟世界意思相通,界是界限,是讲的方位,现在的术语,就是讲时间跟空间,世是时间,界是空间。罗什大师也说得很好,佛在经上讲世间,或者讲世界,多分的意思都是指六道,『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指六道。也是指一尊佛的教区,我们六道多大?就是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一切诸佛的刹土,大多数都是有这种状况,所以讲六道轮回。

  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说世界的组织,是以一座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的四周,佛在经上说的,有四大洲,还有许多的小洲,佛讲的洲,我们现在说它作星球。许多的星球围绕著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佛经上称为须弥山,一个日月所照的,这是一个单位世界。像这样一个单位世界,集合一千个,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一个单位世界最高的是初禅,一个小千世界最高的是二禅。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然后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由此可知,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它是有小千、中千、大千,是这样组合的,并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有小千、中千、大千,我们就称它作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世界,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四禅天,有一千个三禅天,这个常识我们学佛的同修应当要晓得。所以,天太多了。如果要是讲到忉利天,一个大千世界里面至少有一百亿个以上。忉利天主就这么多,我们中国俗称玉皇大帝,有一百多亿个,到底你要拜哪一个玉皇大帝?这些事情实在说唯有佛经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这是说三界的状况。

  【净影疏曰,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令坏。】

  这是慧远法师《无量寿经》注解里面的一段话。经上讲『坏』,『爱欲』底下这个『堑』是比喻。佛经上说,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又说「六道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换句话说,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哪里?就是在爱欲,只要有爱欲的念头,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六道轮回的根。这个根难断,无始劫来的习气,世间人把这桩事情看得非常重,而不知道它是生死的根本,生死轮回的根本。「爱欲之心」,就是爱欲的念头,这个习气非常之深,不容易超越,比喻作「堑」。堑是护城河,现在没有了,古时候城都有城墙,城墙外面都挖的有护城河。这也是防御的一种工事,在现在的战争里头这已经不起作用,所以城池没有了,佛用它来做比喻。护城河虽然不是很宽,它有一定的深度,何况隔岸有重兵防守,很不容易渡过,把这个比喻作爱欲。

  『教断令坏』,佛教学生、教弟子爱欲一定要断,不断就不能出三界。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多想想,我们想不想还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无量劫来,轮回太苦了,生生世世恩爱、怨恨没完没了,这是一切众生的现象。我们冷静的去观察,慢慢才能够觉悟,佛所说的决定不错。

  【甄解曰,坏诸欲堑者。】

  『坏诸欲堑』是经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舍欲心。这个欲句括的范围很大,你所有的欲望,在一般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佛在经上把众生无量的欲望,归为这五大类,称之为五欲,经上说得好,这五条叫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就逃不出去,五条都具足,那还得了吗?所以叫你:

  【舍欲心,爱欲是诸苦之本,欲流深广。】

  『欲流』是比喻,像水一样,长江大河一样,既深又广。

  【众生漂溺之而难度,说以为堑。】

  用这个来做比喻。《甄解》里面说『堑』就不是护城河,把它比作长江、黄河,这是大水,而不是小水。众生漂溺在里面,的确是很难度脱的。

  【字苑云,堑,绕城长水坑也。】

  这一句是后人的小注,不是《甄解》的原文,说明这个字是护城河,围绕著城墙的这一道水。

  【佛法剑,截欲堑,令散坏也。】

  佛法所说的是智慧,世法、佛法里面常常用剑代表智慧,所以是慧剑,慧剑能断烦恼。文殊菩萨表智慧,我们看文殊菩萨造像,他骑的是狮子,狮子代表威猛,所谓百兽之王,手上拿的是剑,代表智慧,造像用这个来表法。普贤菩萨的造像,他骑的是大象,象代表稳重,表定,手上拿的是如意。如意是叫人回头,回头就如意,是叫你能够回头,回首如意,这都是表法的意思。

  【合赞曰,见爱烦恼,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

  《无量寿经合赞》里头说,这些古来的大德,对於「坏诸欲堑」这句经文可以说都是很重视。特别在注疏里面提醒我们,『见爱烦恼』,这两个字包括了见思烦恼,实在讲就是见思烦恼;见是见惑,爱是属於思惑,贪瞋痴慢都是属於爱,这见思烦恼。染污了真性、染污了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告诉我们,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那是真我。凡夫很不幸,就是被见爱污染,污染之后,真我不见了,出现了一个假我。我们现在执著的我是个假我,假我很苦,真我自在。真我是什么?我们常讲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真我;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读了不少大乘经典,别的佛不太清楚,《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原来跟他们一样,没有差别!现在变得这么苦,就是你把真我迷失了,怎么迷的?见爱烦恼迷了。

  而世间人真的,这个事情就像远公所说的「深而难越」,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几个人听了肯放下?放下就是肯放下污染、肯放下烦恼,谁肯放下?果然真的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如果放不下你还是六道凡夫。佛说一切经,一切经里面都是讲定慧,唯有定慧能够对付烦恼,能够消除垢污。像我们衣服脏了,脏了晓得把它洗干净,身体脏了,也晓得把它洗干净,居住的环境脏了,也知道把它清洁整理。为什么我们心性的染污,不肯把它洗刷干净?经上教给我们洗心易行,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警觉的。我们每天读经、念佛,要知道就是洗刷心性上的污染。

  【除邪显正,故曰显明。】

  这是解释『显明』两个字。『邪』是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正』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要把邪知邪见除掉。离开邪知邪见,你的见解、思想就是纯正的,不必再去找正,离了邪就是正,所以叫「显明清白」。

  【以护法城,故曰清白。】

  这是『清白』的意思。『法城』就是比喻自己的心性。

  【超诸毁谤,故曰清白。】

  这也是『清白』的意思。『毁谤』,谁毁你、谁谤你?不是外人,全是自己,自己以邪知邪见,这是毁的意思;妄语、恶口、两舌,那是谤的意思。此地「毁谤」不是说别人,完全在自己分上。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思想、见解、言行完全违背了自性,这是毁谤的意思。下面还是解释这个意思。

  【合赞曰,智断之果,谓之法城。】

  『智』是般若智慧,『断』是讲断德,就是断烦恼断习气。烦恼习气断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这个事情就叫做『法城』,可见得法城是指的自性。

  【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

  『遣』是离开、舍弃,除去迷惑、污染,『迷』是讲无明,『垢』是指烦恼。佛跟我们讲的烦恼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用垢来代表,无明烦恼就是迷。要把这三种烦恼把它洗刷干净。

  【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

  这个『清白』的意思更深了,指的是自性之性德。此地的意思著重在自性般若的现前,这「清白」的意思。『无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相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明了通达,这叫「无相之解」,事实真相才完全明了,这个也叫做『无漏明』。漏是烦恼,刚才讲了,见思、尘沙、无明都用漏来做代表,无漏就是漏尽,三种烦恼完全断干净,叫做无漏。无漏之明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圆满的现前,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称之为清白。

  由此可知,佛法里面确实有许多的理论、事实、境界,是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为什么?想像是不清净的,想像都是第六识跟第七识。大乘佛法的修学不仅仅只有禅宗叫我们离开思惟、想像,不要用这个东西,离心意识,参禅叫离心意识参。没离心意识,那不叫参,佛家在这个功夫上说一个参,参就是离心意识。怎么个离法?你先要了解心意识的作用,心是阿赖耶识,落印象;意是末那识,执著,叫意根,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所以,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末那执著,第八阿赖耶落印象。离心意识,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不分别,不分别就不用第六识;不执著,就不用第七识;不落印象就不用第八识,那叫做参。

  为什么世间这些科学家、哲学家不能成佛,不能证阿罗汉果?不但阿罗汉果他证不到,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证不到,你要问原因在哪里?就是他用心意识。他对於一切万事万法,他要分别、他去研究,他有执著,执著就他有成见,他落印象,这就是诸佛菩萨跟凡夫用心不一样。凡夫用的妄心,妄心就是八识,心意识,你用这个东西,你不是用真心。诸佛菩萨,连小乘初果都已经学习不用妄心,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得很清楚的,须陀洹已经就不著证须陀洹的相;换句话说,须陀洹也就离四相了。他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当然他也不分别,这是非常明显的,他们的用心跟佛菩萨相同。所以初果叫入流,入圣人之流,入佛菩萨这一流,用心跟他们接近。凡夫没有入,没有入他那一类,就是你用心跟他们完全相违背。这是世间怎么样聪明智慧人,不能够证果,小乘初果他都没分。如果我们学佛对於这桩事情要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修,还都是在门外,没有法子入门。再看底下这一段。

  【甄解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两句是经文,下面是解释。

  【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

  『澍雨』就是下大雨。下大雨确实把不但是地面上的物质能洗刷干净,连空气当中的污染也被它清洁了。所以雨有『洗物』,这个物是一切物质,物质的『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这两句好懂。比喻佛说法:

  【如来法轮,洗濯尘劳垢污。】

  用它来比喻这个。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无非是帮助众生开悟,破迷开悟。迷就是污染,就是垢秽,破迷就是洗除污染。『尘劳』,劳是劳累,尘就是染污的意思。佛将世间六根所对的对象,称之为六尘,眼对的是色,耳对的是声,色声香味触法,意对的是法。这六样东西染污了自性,所以叫它做六尘。自性被污染之后,它的作用就劳苦,劳苦是说它不自在,它不清净了,与解脱恰恰相反。诸佛如来三德里面是法身、般若、解脱,解脱是大自在,众生有尘劳,这个自在失掉了,尘劳垢污。佛是帮助我们觉悟事实的真相,教我们把这些东西放下,放下之后,本有清净的性体就显露了,

  【开显本有净体也。】

  所以,法身、般若智慧、无量德能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这桩事情只有诸佛菩萨明了清楚,所以诸佛菩萨他们能够尊重一切众生。为什么尊重一切众生?连地狱众生佛菩萨都尊敬,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普贤是等觉菩萨,还有道后普贤,就是成佛之后再退到普贤菩萨位子上来。他们对於恶道的众生都知敬,跟对於诸佛如来的尊敬无二无别。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自性跟佛没有丝毫差别。所差别的在哪里?在迷悟。众生糊涂,迷失了自己的自性,不是他没有,不是他没有智慧、没有德能,他具足!执迷不悟,虽然迷失自性,自性并没有丧失,并没有欠缺。所以,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的尊敬,是尊敬他的性德。

  【净影疏曰,贮积多德,名贮功德。】

  『贮』是贮蓄的意思,此地讲的『贮功德』是从修德上说的。性德我们本具,我们今天的性德不能现前,这是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障碍住。所以佛叫我们修行,修什么?无非是把这些障碍去掉而已,去了障碍,性德就现前,性德不是修来的。去了一分黑暗,就透一分光明,去两分黑暗就透两分光明,所以古大德教人,但除其妄,不必求真,如果你有求真的念头,又是一个妄念。只是除妄两已,而妄的根就是妄想,起心动念都是妄想。所以,在凡夫分上,修德是非常重要。

  【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这是解释『福田』这两个字的意思,「贮功德,示福田」,这两句是经文。『示』是示现,众生要种福,到哪里去种?供养三宝,三宝是无上福田。所以佛要示现接受这个物,他不说人,如果说人,六道里头只是人道;说物,六道统统包括了。天、阿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用一个物,物的范围大,物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物。所以,此地这个『物』不是物质,此地的物是人、物。如果范围再扩大,九法界众生,上面还可以包括声闻、缘觉、菩萨,这些人都来供养诸佛如来。所以佛示现这个三宝。

  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明了它的真实义。佛是觉的意思,我们供养佛,现在错会意思的人实在是太多,只是塑造佛像,在佛像面前香花、水果来供养,这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如果能令一切众生觉悟,那你是真供养佛,供佛是供觉,供养法是供正,供僧是供净,《无量寿经》上经题觉正净。这里面最重要的,大乘经上常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四弘誓愿里面,「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四句是先度自己。这个意思不明,完全是依文解义,那个做法就是古人所讲的「三世佛冤」,三世诸佛看到你这个做法都喊冤枉,你把意思全搞错掉。

  供养法,法是如来的正知正见,经上常常说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一句教诲就包括了圆满的供养,包括了此地所说的圆满的示福田,「贮功德,示福田」,三宝要这样的供养。受持就是如教修行,佛在经上怎样教我,我就怎样去做,这叫受持。「行愿品」里面总说了七种法供养,如教修行是第一种的法供养,我们「贮功德,示福田」要懂这个意思。读诵是自他两利,对自己,不忘佛菩萨的教诲,常常读诵不忘记。第二我们念出声音给别人听,这是利他。别人听得懂听不懂不要去顾虑,我们只是高声朗诵。听不懂的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度了他。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旁边很多人听到,阿弥陀佛的种子已经入了他阿赖耶识去,那就是他将来得度的根本,这个种子是你给他种的。如果善根成熟的人,听一句他就开悟了。禅宗六祖惠祖大师在卖柴的时候听到一个人念《金刚经》,他在窗外听到人在里面念《金刚经》,听了一段他就开悟了。读诵自利利他,那是根性成熟了,一听就开悟;没有成熟的给他种种子,种成佛的种子。所以,读诵为什么要大声,道理在此地。

  书写是流通,现在我们印经普遍布施,宣传佛法。为人演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眼根并不是很利,许多人你把佛法介绍给他,他看不懂,他也不愿意看。耳根比眼根利,你讲给他听反而能够接受,反而容易觉悟。所以要为人演说,演的意思更深,自己做出样子给别人看,有言教、有身教,演是身教,做榜样给他看。所以这是『生世福善』,能生世间的大福大善,就像田地一样,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比喻作福田。我们修福要懂得怎么个修法,你真正种了福田,真正是修了福。底下一段:

  【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

  『实』是果实,你收得多。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供养里面包括财供养与法供养,若能如法,一切财供养都变成法供养;如果不如法,恐怕你修的法供养都变成财供养,财供养所得的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要怎样把财供养变成法供养?《金刚经》上两句话非常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能把世间的财供养转变成法供养。能够依佛这样教诲去用功、去修行,或者我们讲得更具体一点,依照佛的教训去生活、去过日子、去工作、去待人处事接物,守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这就是供养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真如自性。不是叫你供养一个佛像,供养佛像没用处,要真正知道供养自性。这个供养在哪里修?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面修、待人接物里面修,所以叫「贮功德,示福田」。

  【菩萨本生经,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也。】

  『佛为福田』这句话怎么讲?释迦牟尼佛一生,从出生,八相成道到圆寂,示现给我们说明一个人一生应当怎样过,佛就是非常好的榜样。我们把它归纳起来,佛的一生没有为自己,一丝一毫都没有,佛的一生都是为一切众生。生为一切众生,生活为一切众生,工作为一切众生,最后圆寂也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就是应无所住,示现为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是而生其心,释迦牟尼佛做到了。不单单是言语教导我们,他以身作则,完全做到,这就是佛为福田。从他一生当中点点滴滴,显示著无上的功德。凡夫跟佛菩萨恰恰相反,凡夫是念念为自己,能够有百分之一、二的心来利益众生,已经是世间的大善人,总不能像佛菩萨,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我们要想修行、证果,要想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若不能将私心放下,往生也是障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大乘菩萨,都是要把世间一切的污染舍得干干净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不能带著去。第七十五段。

  【俱舍论有四福田。】

  《俱舍论》里面讲福田有四种。

  【一趣田,畜生也。】

  『趣』是讲的五趣,单单指『畜生』,对於畜生要爱护,要布施给它们。畜生所需要的是食物,而且很少,随时随地能帮助它一点,慈悲心爱护它,这是无畏布施。你布施它一点食物,这是属於财布施,所以对於畜生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财布施,果报得财富;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所以素食,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就是无畏布施。

  【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

  『苦田』就是『贫穷困苦之人』,对於这种人我们三种布施都要做。财布施,救济他的贫困;法布施,劝他断恶修善,传授给他谋生的技能,这都是属於法布施:帮助他离苦得乐,这是无畏布施。所以三种布施统统都有。第三类叫:

  【三恩田,父母等也。】

  『恩田』是恩德,就是『父母』。要孝养父母,不但养父母之身体,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生活能很快乐,没有忧虑。更进一步的养父母之志,父母对你的愿望。这一条很难做到,因为父母有智慧的,也有没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六道都苦,他希望他的儿女都能够永脱轮回;这个做父母的有高度智慧,不希望他的子孙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受苦。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则希望子女作官发财,搞这一套。自己学了佛懂得,父母的眼光虽然短浅,不够深远,自己一定要学佛,证得无上佛果,你的父母也就得度了。这才能真正叫报父母之恩。

  所以佛在经上讲,佛弟子如果不能帮助父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算是报父母之恩。你要怎么样叫你父母能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念佛决定得生?这个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他,绝不让父母再搞六道轮回,六道太苦了。

  【四德田。】

  『德田』是佛菩萨。

  【三乘之贤圣也。】

  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有觉悟,都是靠佛菩萨的教诲。「德田」,此地讲『三乘贤圣』,实际上就是三宝,佛法僧三宝,对於我们都有很大的恩德。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事实,佛为我们说出的,佛要不出世,我们怎么会清楚、怎么会明白?佛法能够承传这样久远,实在讲是归功於经典,法宝,所以我们对於法宝要尊重。如果没有这些经典,佛去我们三千年,后人怎么能知道佛法?这是为什么要尊重法宝。法宝的尊重,最重要的是读诵、解说、依教奉行,这是尊法,供养法宝。其次是尽心尽力的流通,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现在的方法比过去广泛得太多。过去只有经本,书写流通,现在除了印经之外,有录音、录影、有CD,现在还更进步的,电脑的国际网路,这都是我们供养法宝。

  法需要僧来承传,这是为什么要供养僧宝。没有僧代代相传,这些经典我们自己看不懂,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不理解,遇到还是等於没遇到。讲僧,僧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僧是广义的,凡是能够依照六和敬修学的,都称之为僧。所以僧这个意思里面,出家、在家统统包括在其中。佛经上讲的很清楚,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如果你一家有四个人,你一家人都学佛,一家人依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团。所以它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寺院、家庭,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一个僧团。这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尊敬,因为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和睦的团体,这是最为尊贵的团体。由此可知,僧团就是承传佛法的,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这是三宝,三宝对於一切众生有很大的恩德。末后这一句是总结。

  【是为广义之福田。】

  前面这个福田只说供养如来,这里跟我们讲了四种福田。四种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遇到的,可见得种福机会很多,不能说没有机会,随时随地都在修福、都在种福。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果能够种福田而不著相,福德全变成功德,功德能帮助你明心见性,能帮助你断惑证真。所以菩萨六度,前面五条是福,修福,般若波罗蜜是智慧。般若波罗蜜是什么?实在说起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金刚经》上佛教人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前面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都能够守住「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统统都变成般若波罗蜜,福德都变成功德。里面没有智慧,就著相修福,这是世间有漏福报,这个里面差别很大。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无量寿经)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