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51-55集)


   日期:2019/8/12 16: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1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三面,第五行,从三十七段看起:

  【法华经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这一句经文,古今大德在讲经之中、注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引用的,引用得非常广泛,由此也能够明了这句话的重要性。佛法教人要省事,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佛菩萨绝对不会找麻烦的。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到这个世间来?如果这个世间有些问题,世间人以他的聪明智慧能够解决的,佛就决定不来,你们能够解决,他何必来多事!唯有一切众生实在不能解决,佛看到这种情形,他就不能不来。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一大事』,这「一大事」是世间一切众生不能解决的。

  先说大事,大事是指的生死大事,确实,六道的众生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佛不能不来。一是什么?一里面的含义就太深、太广,实在讲,如果懂得一,这个大事,生死大事就解决了;如果要是不懂一,生死大事永远不能解决。一是真的,真实,二就是虚妄。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学,特别是净宗,毫无委曲婉转,真是所谓开门见山,叫你修什么?一心不乱。果然修成一心不乱,这个「大事因缘」就解决了,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连十法界也没有了。只要修到一心,一心现出来的境界,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心是能证,一真法界是所证,能所不二,这是简单介绍「一」的意思。

  所以,禅宗里面常说「识得一,万事毕」,识是认识,就是你要真正把一搞清楚、搞明白,那什么事情都圆满了,一切事情都了了。一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体,佛是为了这桩事情。一切众生迷失了真性,所以才变成十法界,才变成六道轮回,在里面冤枉受苦。佛与大菩萨大慈大悲,出现於世,帮助众生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说明佛为什么出现於世。

  【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云拯群萌。】

  这一段是解释经文里头『拯群萌』这一句,「欲拯群萌」。群是众多,萌是迷惑颠倒,所以群萌就是指一切众生,拯是拯救,帮助他们。佛法有顿教、有渐教,这是众生根机不相同。渐教,大概是中下的根器,可以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的来教导,像学校念书从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顿教是属於天才班,这个人非常聪明,不需要经历这样繁琐长时间的次第,他可以顿悟。这两种教学的方式,『各称所宜』,就是一切众生当中,有顿根性的人,佛就用顿教的方法教导他;他是属於渐次根性的人,佛就用渐教来教他,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佛决定不舍弃一个众生。

  净土法门,这个法门在渐顿二教当中是属於顿教。决定在一生成就,不必等到第二生,所以它属於顿教。渐教时间就长了,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那是生生世世慢慢的在薰修。

  【又曰,欲指释迦大悲所愿,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义,一谓欲拯群萌,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愿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也。】

  这里面注明这是原文。

  【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

  《会疏》这段意思也很好,也说得很清楚。又说,因为经文上这一句是四个字『欲拯群萌』,「欲」是一个愿望,这是指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之所愿,愿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圆成佛道。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是这个愿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跟释迦是同一个悲愿,正所谓佛佛道同。这是我们应当要体会的,知道佛的心愿是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这个欲字,『通上下』,「上下」就是经文前面的句子跟后面的句子,这个欲是贯通的。里面他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欲拯群萌」这一句是『诸如来以大悲为体』。佛门当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本就是体的意思,佛法是以慈悲为体。显现在事相上就是底下说的,『欲愿未度者令度』,没有得度的众生,帮忙他得度。这个「度」,意思有浅深的差别,最浅的是证小乘阿罗汉果,换句话说,你没有出三界就没有得度,没有超越轮回则没有得度。度这个字,最低限度是要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这算是个小成就。可是出了轮回之后,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法界合前面六道叫做十法界。由此可知,这个度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要出十法界才叫得度。没超越十法界,虽然度脱六道,没有出十法界。出了十法界之后,就证一真法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法界里面复杂的情形,不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的,实在讲是自作自受。因为你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所以破执著就超越六道;因为你有分别,所以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哪来的?你分别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你离开一切分别,四圣法界没有了,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也有浅深程度不同,但是不管怎么样浅,毕竟是一真。这个浅深程度从哪里来的?从妄想来的,《华严经》上佛说得好,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复杂的原因为我们说出来。所以学佛没有别的,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这是佛帮助一切众生,没有得度的,帮助他得度。

  『未安者令安』,「安」是身心安稳。没有得度,身心怎么会安稳?我们是凡夫,妄念太多、烦恼太多,患得患失。不但这一生身心不得安稳,实在讲生生世世从来没有得到过安稳,这是事实。无论你今天处的是顺境或者是逆境,都得不到安稳;真正得到安稳的在佛法中。如果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要认识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你的心才算是安了、才算是定了。这一生当中,有了一个方向、目标,你就心安理得;人一生当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怎么会安?

  『光阐道教皆为之也』,这个欲通下,就是通这一句,「欲拯群萌,光阐道教」,这是经上的原文。要想帮助一切众生,只有一个方法,将佛法发扬光大,将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这就是光阐道教。光是光大的意思,阐是弘扬的意思,此地这个「道教」就是佛法,成佛之道,教给一切众生。这是欲里头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惠真实之利』,这也是本经的原文。『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我们常讲弥陀愿海。一切诸佛如来实在说,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众生念佛往生弥陀净土,佛度脱众生这个愿望就圆满了。他要不生净土,佛度众生的愿望就不能圆满;生到净土,佛的愿望就满了。为什么?如果不生净土,他必须经历多劫,那真叫无量劫。无量劫在六道、在十法界都有生死轮回,佛菩萨时时处处都要去照顾他,非常辛苦。他要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就轻松了,不要自己照顾,到那个地方等於说送到学校里,学校里有老师去照顾,做家长的人放心了、没事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学,到那个地方决定不退转,圆证三不退,一生,不要经过第二生,决定成佛。所以诸佛如来度脱众生度到圆满,是什么?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圆满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甄解曰,诸佛之所以出兴於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

  《甄解》是古时候日本大德的作品,他说得很好。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出世,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说,唯一大事因缘,这是从总纲领上说的,一大事没有给我们指示出来。《甄解》这个地方就说得好,直截了当的为我们指示出来,这一大事是什么?就是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一大事因缘。《甄解》这个说法,跟善导大师的讲法完全相同。底下这一条: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甄解》这种说法可能就是根据善导大师所说的,因为当时这一批日本的高僧大德在中国留学,都亲近善导大师,都是善导的学生,所以说法的时候,意思完全相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被人尊称为大师。本来大师是对佛的称号,没有对一般人的称呼,这是对佛的称呼,但是净土宗的祖师一向都被人称为大师,跟对称佛没有两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实在讲它是有道理的。净土宗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跟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所为的确没有两样。诸佛如来也是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也是一样的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有什么两样?所以称佛为大师,称这个祖师也可以称之为大师。『欲说弥陀愿力』,「弥陀愿力」就是《无量寿经》,为一切众生说《无量寿经》,介绍西方净土。『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这就是佛出世的本怀。

  善导大师这句话说得非常干脆。在中国佛教传记里面记载,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传记里面明显记载,弥陀化身在中国有三次,实在讲决定不止三次,但是这个三次身分露出来,后人都知道的。善导是一位,第二位就是永明延寿禅师,永明禅师晚年的时候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他在圆寂的时候身分曝露了,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在《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宝静法师的注解,可能我们这边都有,宝静法师讲得很清楚,永明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第三位就是国清寺的丰干和尚,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当时在国清寺有三个人,寒山、拾得、丰干,这三个人都是疯疯颠颠的,都在厨房里面做粗活。好像丰干是舂米,做这个苦工作,寒山、拾得是厨房里面烧火、挑烧水,做这个工作的,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再一个是阿弥陀佛。

  善导既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兴是兴起,在佛法里面讲应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化就是兴起的意思,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就为一桩事情,『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海」就是《无量寿经》。这就是说明,一切诸佛如来出现於世间,不是讲其他一切经,就是要讲《无量寿经》。所以这是第一经。因为这个法门大家疑惑,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才讲许许多多的经典,许许多多经典到最后统统会归在《无量寿经》上。可见得佛的教化,我们世间人所谓的苦口婆心,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你对净土理解、认识,生起信心、愿心,说其他一切经的目的不外乎此。而说净土三经,才是真正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甄解曰,此今家独步妙释。】

  『今家』这个名词是在当时日本人对善导大师的尊称,不称他的名,称今家。你只看到这两个字,就晓得是指善导大师。他们都是善导的学生,对善导佩服得五体投地。『独步妙释』,

  【他人所未谈也。】

  善导大师以前的这些大德们从来没有说过。这是指《观无量寿经疏》,这个疏现在在台湾流通得很普遍,我们这个地方应当也有。《观无量寿经四帖疏》,善导大师的著作,确实他的讲法过去人没有讲过。

  【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矣。】

  这个解释得好!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里面引用《甄解》的文就不少。非常可惜,《甄解》的后半部黄老居士没有见到,黄老居士所见到的只有上一半,后一半他没有见到。我们现在这里的本子是完整的,书架上有好几本《甄解》,这是完整的本子。

  『顺此祖释』,顺是随顺,随顺善导大师的说法,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之利』,《无量寿经》上讲了三种真实,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切经上很少见到的。第一句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个意思跟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意思相同,因为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第二句「住真实慧」,第三句「惠以真实之利」,这个经上讲了三个真实,非常稀有。真实之利是什么?真实之利就是弥陀本愿,换句话说,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真实之利。因此,他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称为『光阐道教』,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最后都会归到净土,那才叫真实之利。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接引众生归净土的,『其义明矣』,这个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甄解引六要曰,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

  这个说法也说得非常之好。《无量寿经》最后结归就是一句佛号,在隋唐时候,这些古大德曾经在比较之中,把这个事实为我们显示出来。他说一切经中,《华严》第一,《华严》讲得最圆满,讲得最详细、最究竟。所以,《华严经》是佛学概论,一切经是《华严》眷属,是《华严》某一章某一节里面的详细说明而已。《华严》是圆满的法轮,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是归到《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里面的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现在在我们这个本子里面是第六品,这是全经的中心。我们仔细去读诵,会发现世尊在这一部经,自始至终所说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详细介绍。而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条,古大德说得很清楚,第十八愿是中心。十八愿是什么?念佛,十念必生,结归到佛号上,这才圆圆满满显示出,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果我们把这个心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就是住真实慧。真正能够老实念,老实两个字很不容易!老实的标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做到这八个字就老实了;换句话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你也得到了,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得到了;换句话说,三个真实,一句名号可以圆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甄解云,今真实者。】

  说一个真实就是前面三种真实。

  【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故言本愿真实。】

  这个说得好!

  【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

  展开来是四十八愿里面最重要的五愿,五愿再展开,那就是四十八愿。可是,合起来的时候就是十八愿里头所讲的十念必生,就在这一句名号。

  【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

  『教』是经教,佛的言语,佛灭度之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这个叫教。『行』是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在经教里记载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我们说得更明白一点,大家不要误会了,就是生活的方法。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你要把修行跟生活脱了节,你就错了,你这一生无论怎样勤苦修学,你得不到一点好处。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是生活。在生活当中,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这叫修行。『信』是对於净土、对於阿弥陀佛的本愿,深信不疑,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是『证』。

  【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盘妙果。】

  这个意思,我想我们的同修不难理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怎样能够成佛?是因为不退;如何能够不退?是因为往生西方净土:怎样往生西方净土?执持名号。『名号之大利』,无比的利益,世出世间任何一个利益,都比不上执持名号,几个人知道?即使是修净土念佛的人也不了解,糊里糊涂在念,并不晓得名号功德利益的殊胜,所以他还贪恋世间五欲六尘。

  贪心很可怕,昨天跟诸位提到,贪心要不断,你跟饿鬼道的缘分就没有断。无论贪什么,世间名闻利养,甚至於佛法,贪佛法也不行。不论你贪的对象,问题是你有贪心,你只要有贪爱,你跟饿鬼道的缘就没有断。缘不断,将来很可能到那里去,这个要懂得。瞋恚心不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发脾气,瞋恚心不断,你跟地狱的缘不断,这是地狱的缘;换句话说,你也很可能会堕地狱。愚痴的心不断,愚痴是迷惑颠倒,是非、邪正、真妄你搞不清楚,你对於事理都不明了,这与畜生道的缘没断。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缘。所以佛在一切大小乘经论里面,千叮咛、万叮咛,劝勉我们要断贪瞋痴,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贪爱、没有瞋恚、没有嫉妒、没有愚痴,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帮助众生,把你从三恶道里拉出来,我们自己要真干才行。从哪里修?就是从生活上修,每天接触到这些人事物,就从这里修,看看自己面对著现前的境界,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依旧会起贪瞋痴的念头,这就糟了。佛念得再好、经念得再多,没用,都无济於事,一定要把这个念头断掉。这才是真实的利益。

  念念心里面有阿弥陀佛,一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好了,你决定往生,决定见佛,决定一生成佛。这些统统摆在我们面前,佛是一桩一桩都说明了,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如何选择。如果选择一生成佛之道,那就要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去做,这一点要注意到。天天念经没用处,你一天念十遍、念二十遍都没用,你要把它做到。我教大家入门,念经是第一个阶段,因为经不念熟,你怎么做法?你不知道从哪里做,先要把经念熟。佛对我们的教训,常常记在心里。修行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生活上、工作上、处事待人上,起心动念之处修行。我们动这个念头,马上就想到,佛在经上怎么教我们的,我们这个念头该不该起?佛说不该起,我们这个念头起来,赶紧息掉;我们还没有起的这些念头,佛说应当要起,我们赶快发心。这叫做依教修行,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大利。

  一句佛号的功德利益也是如此。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烦恼习气打掉,恢复自性清净心?这一句佛号。所以会用佛号的人,真的是住真实慧。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里才动一个念头,这第一念,第一念动个念头了,念头是错误的,第二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决定不是说念佛归念佛,妄念归妄念,两不相干,那个没有用处。一定要这句佛号起作用,代替所有的妄念,这个佛号就得力,念佛就有功夫了。这一句佛号确实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再用任何方法来帮助,就这一句佛号念到底;自得心开,心开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到见性,往生的时候是生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你念到心开意解的时候,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成就太快速了。所以,净宗这个方法,说真实之利这一点都不假。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四十四段。

  【甄解曰,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

  真实是对权教说的,是对方便说的,由此可知,『权假方便』不是真实。哪些是权假方便?除了《无量寿经》之外,或者我们讲,除了净土三经之外,所有一切经论、无量法门都是权假方便。《华严》、《法华》都不例外,都是权假方便,唯有《无量寿经》真实,这个诸位要知道,《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有这种认识的人,真的是不多,有这个认识就可以说他有真实智慧。下面你看看,权假方便他举了好多例子来说,很有趣味。

  【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

  这是做比较上说。世间法,在我们中国讲孔孟、老庄,举世之人都赞叹、都尊敬,世间的圣贤。可是要跟小乘人比较一下,它就不真实。为什么?小乘人能了生死、出三界,儒家、道家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可以说依照他那个方法修行,决定不会堕三途,能得人天福报,但是不能脱离轮回。所以小乘就真,这个世法就假。

  【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

  『权大乘』是权教,权教大乘。哪些是权教大乘?如果我们用天台四教来讲,就很容易辨别。天台四教是藏通别圆,藏是小乘,通教就是权教的大乘。所以,小乘要跟通教去比,小乘是假,通教是真,『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

  【以权大乘望实大。】

  『实』是真实,这个地方讲了,《华严》、《法华》等。

  【实大真而权大假也。】

  这就把它又比下去了。通教要跟别教比,别教真,通教假;别教跟圆教去比,圆教真,别教假。

  【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

  跟四十八愿第十九愿做一个比较。「十九指魏译文曰」,因为现在的本子有五种不同的译本,它愿文的顺序并不一样。这个地方指出来魏译的,就是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译的本子是四十八愿。第十九愿的愿文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十九真而华严、法华假也。】

  为什么说《华严》、《法华》都假?底下说:

  【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

  《华严》跟《法华》最后都是导归极乐,所以『以往生为经益』,这个经的利益,真实的利益,都是劝人往生。那么一大部的经,不出十九愿这几句话。

  【以十九愿望二十愿。】

  这都是用魏译的,康僧铠的本子。二十愿的愿文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

  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再以:

  【以二十愿望十八愿。】

  十八愿是十念必生。

  【二十假而十八真也。】

  这是种种比较,把那个名号功德给我们显示出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可是诸位要晓得,前面讲真实五愿,十八、十九、二十都是真实本愿,只不过在此地做个校量而已,实际上都是重要的,彼此都关联的。十念必生如果没有菩提心,决定不能往生,十九愿是菩提心,发菩提心。所以世尊为我们介绍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十八愿,发菩提心是十九愿。

  什么叫发菩提心?这个非常重要。《观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叫菩提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菩提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一丝毫虚假都没有。你要用这种真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念佛人不能往生净土,他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对於这个世间他有贪恋,他放不下、舍不得,那就不是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身心世界真的放下,没有一丝毫留恋,要有这样的心,与阿弥陀佛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你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碍。

  深心是好善好德,这个好善好德就是非常喜爱西方极乐世界,依照佛在经中教诲,认真努力的修学。修学最重要的纲目,就是十大愿王。我们可以说十大愿王是西方净土大众的深心,他们好善好德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经上讲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行愿跟一般菩萨的行门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的心真诚、清净、平等。譬如说礼敬,我们大家见到佛菩萨的像都会顶礼三拜,都会礼敬,不是普贤的礼敬。普贤的礼敬是没有分别的,对佛真诚恭敬,对於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决定没有差别。要有差别,就不是普贤行了。所以普贤菩萨他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平等。对佛是这个样子,对菩萨也是这样的,对人也是这样的,对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这样,决定是一个心,决定没有两个心。同样的真诚恭敬,这叫修普贤行,这是菩提心。这是一个真正求生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人人都是这样的,凡是往生的,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这样真诚、清净、平等去往生的。我们的佛号念得再多,《无量寿经》念得再好,念得再熟,如果我们的心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跟那个社会、那边的大众心行不相应。人家都是那么清净,你不清净到那个地方去,天天扰乱大家,这是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的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你看看上中下三辈条件都相同,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必须在生活当中、在人事环境当中,把这个心磨平。看到顺心的生欢喜心,不顺自己心的起烦恼心,自己马上警觉我不能往生,要有这个警觉。必须在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瞋恚心,那你自己就有把握,我有资格往生了。这叫修净土,修净土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往生的关键在此地。不是说念佛就能往生,心净则土净,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清净心,修清净心,清净心才是往生真正的条件。这个地方的文归结到:

  【今真实中之真实。】

  这是指名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是距离我们不算太远的,他的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诚,有一个妄念就不诚了。诚,真诚,从哪里做起?司马光讲得最好,他老人家自己做到了。他一生,要用现在人来说,值得骄傲的,一生不妄语,司马光做到这一点。所以他教人,「从不妄语始」,就是从不妄语下手,对待一切人说话都是真诚的。

  现在这个世界,不妄语不行,不妄语还能活得下去吗?人人都打妄语,人人都骗人。你也要跟他一样,那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我以真诚待人,人家欺骗我,我们各走各的路。我真诚对人,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骗我,他要到三途去。理事搞清楚了,这个世间有可以随顺,有不能随顺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里面还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条件的。别人无论用什么心对我们,我们一味真诚,才能与净土相应,才能与念佛往生法门相应,这个很重要。世间人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怎么能往生?对这些事情不甘心、不情愿,不甘心、不情愿你的心就不清净,你的心就被污染。所以一生当中,这个大好的机会错过了,这个真叫愚迷,愚痴迷惑。

  世间一切事,所以佛《般若经》讲得多,讲了二十二年,不是没有道理。般若教我们开智慧,把这个世间真相看穿,看穿就没事了,你就能放下。世间都是假的,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一样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所放不下,都是把假的当作真的。过失在哪里?过失在自己,自己看错了,外面一切人事物都没有过失,过失要自己承当。所以这个经、这个法门,真实中的真实,真中之真。

  【圆顿中之圆顿也。】

  『圆』是圆满,这个法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顿』是顿超,不必经过很长的时间,不用经过许多阶级。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位次,那是阶级,不需要经历,这才叫顿。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无量劫,一生就成功。实在说,如果你对於理论、方法、境界真的通达明了,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我们看自古至今,修净土成就的人,一般大概是三年就成功,不必要一生。照经上讲,一日到七日就成功,那个的确我看还是上根利智的人,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但是三年时间,中下根性的人是决定有把握,我们为什么不做?

  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2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五面,第一行:

  【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

  《甄解》这一段是说明,在世尊一切法中,唯独这一法真实。这一段讲得很好,完全就众生修学得利益这方面来说的,『今就利益论』。就得真实利益来说,『彼假』,彼是指其他一切法门,包括《华严》、《法华》。『此真』,此是《无量寿经》。『何故』,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法?『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这个说法理由就在此地。一切大乘经典、圆顿经典,虽然是讲依照这个经论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能够很快圆满成佛,经上这么说,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依照这些经论修行的人很多,自古至今没听说一个像经上讲的他成佛了,没有见到一个。

  『故自成别时意趣』,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大乘经讲速疾成佛,并不在当生,还是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疾速有没有说错?速疾没有说错。如果说是无量劫成佛跟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速疾。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佛经论上讲速疾,还是有很长的时间,这是种种法门比较,譬如说大乘比小乘快,顿教比渐教快。佛没说错,怕的是我们自己体会错了,那就真的错了。『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佛在大乘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那为什么修行人成就有早迟、有高下,这个现象是怎样发生的?这个地方说了,「人机劣故」,这是众生各个人的根器不一样,有利根、有顿根。这个就是通途法门,就八万四千法门而论的。

  可是这部经就不一样,跟其他的经论、法门完全不相同。『今』,今是指这部经,以《无量寿经》来修学者,『信不疑者』,只要你真正相信,你没有怀疑,『十即十生』,十个人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十个人往生,一个也不会漏掉,正是祖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往生不退成佛我们真的看到了,真的听说过,不像前面修其他法门的成就,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所以说这部经真,其他经是假,这个真假不是佛说经有真假,是我们得利益有真假。这部经我们真得利益,其他的经我们不能得利益。虽然经是真的,理论方法没错,我们做不到,我们依照那个方法修行,得不到利益。所以真跟假都不是对经说的,对我们自己修学利益上来说的。

  『往生不退至菩提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直到无上菩提,就是到成佛,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就办了,不必要等到第二生。『初生处即菩提』,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即菩提,没有例外的,这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都讲得很清楚。『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这是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到终了的时候,所有一切佛法在这个世间消失,法灭了,这部经还要留在世间一百年,这部经最后灭。所以「在世灭后」,就是所有的经在这个世界灭后,「但此一法」,这部经、这个法门还会留一百年。『一切凡圣行无别故』,这个法门叫平等法门,因平等,果报也平等,叫平等成佛的法门,这真正不可思议。

  『利益真者莫过斯』,「斯」是指这部经,莫过於此经。这个说得好!人家要问,净土殊胜,殊胜在哪里?绝对不是说净土殊胜,其他法门不殊胜,你这个说法就错了。法门平等,门门都殊胜,可是要就我们自己得利益来讲,那《无量寿经》是第一殊胜,其他的法门我们得不到利益,好是好,我们不得受用。这一段,实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疑难,遇到许多人故意来找麻烦的,你把这个道理、事实懂得了,你就可以为他介绍。

  【会疏曰,佛法难闻,故云难值,佛身难睹,故言难见。】

  这是解释经文上「难闻难见」。佛法确实是难闻,『值』是遇到,你不容易遇到,因为在漫长的岁月当中,这个世间有佛出世的时间很短。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在我们人觉得一万二千年是很长的时间,如果你要想到底下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你才晓得世尊的法运太短了。这在一个大的时段当中,佛经上称为劫,这一个大劫,贤劫。贤劫之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当中的第四尊佛。第四尊佛灭了,第五尊佛什么时候来?《弥勒下生经》上告诉我们,五十六亿年以后,第五尊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五十六亿年,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怎么比,不能比,五十六亿年!这才晓得,这个世间有佛法的时段太短。

  你在六道轮回,轮回得到人身,又遇到有佛法的时候,不容易!纵然佛法在世间,在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交通工具里面最快速的是马,骑马这最快速的。最好的马匹,一天要照现在英哩来算的话,顶多可以走二百哩,这个马就非常快了。通常旅行都是步行、徒步。世尊出现在印度,在印度的北面,他的教化,印度整个地区都达不到。我们读历史知道,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大多数都是在恒河流域,这么小的一个区域。才知道同时跟佛出现在一个时代,遇到佛也不容易。现代科技发达,资讯发达,像我们刚才看电视网路,全世界每个地方都能看到,虽然不能亲见本人,但是形象、音声都接触到,这是得力於三千年之后的科技进步。所以,佛法确实难值、难见。

  佛在经上说出这个事实真相,其目的是叫我们要珍惜机缘,机缘不容易遇到。如果在这一生错过,纵然我们这一生做人还很不错,修五戒十善,是个好人,我们常讲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你是个好人,来生能得人身。得人身之后,是不是再能闻到佛法?靠不住。美国这个地区,科技发达是世界之冠,这一块土地上有两亿多人,你们去打听打听,几个人闻到佛法?几个人知道阿弥陀佛?几个人看过《无量寿经》?你就知道确实不成比例。难值能值,难见能见,这是大幸。世间哪一桩事情幸运?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幸运的。你要说为什么?你遇到佛法,你就有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你有了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多难得,这个机会多么可贵。佛说这个话用意在此地,我们今天遇到佛法,而且遇到佛说最真实的佛法,如果我们不信、不解、不认真的去修行,当面错过,那是真正的可惜。下面一段:

  【般涅盘经曰,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

  『优昙钵』花,佛经上所讲的,我们没见过。在中国有与它类似的,昙花,古人形容开花时间之短,都以昙花一现来形容。昙花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台湾也很多,见过的人不少,确实它的时间短暂,它开的时候都是夜晚十二点,大概开花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渐渐的它就慢慢枯萎了,所以开花时间最短,形容机会难得。佛经上讲的优昙钵花是不是我们中国的昙花,就很难讲,可能品种也不一样,因为经上讲的这个花『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可见得这个花开花是非常之稀有,如果开金色的花,世间就有佛出世,是一种祥瑞之相。

  【出曜经曰,数千万劫,时时乃出,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

  这是经典上有这么一段传说的记载。『数千万劫』是形容时间长,不一定是真的。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会见到,非常稀有,佛出世才有这样的祥瑞。若非佛出世,优昙钵不开花。

  【嘉祥疏曰,如来正觉其智难量者,明真智妙绝,照穷法界,非下情所测。】

  这段话也是真实的。如来果地上,亲证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是不可以测量的。这个地方只用两句话来形容它,『明真智妙绝,照穷法界』,明是明了,真实的智慧,妙绝是不可思议。它的作用正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无所不知,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没有一样不清楚的,有这么大的能力。可是诸位要知道,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此地这个「真智妙绝」就是无知,这是智慧之体;「照穷法界」就是无所不知,是它起作用。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跟此地这两句,意思完全相同,说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非下情所测』,测是测量、测度。「下情」是指谁?等觉菩萨以下。等觉菩萨比佛就下了,等觉以下,对於佛的智慧都不能够了解,我们怎么能猜测得到佛的智慧?不但研究不出来,讨论不出来,连想像都达不到。想像是第六识起作用,法相宗告诉我们,凡夫的用心叫八识,八识里面功能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一,它向外能够缘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它都能缘得到,向内能缘到阿赖耶识,所以它的能力最大。但是还是有界限,内里面界限是阿赖耶,外面界限是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它缘不到,内里面阿赖耶之外的真如本性,它缘不到。这就是说为什么不可思议?是你思惟想像决定达不到的。要怎样才能够现前?才能证得?离开思惟想像就证得了;要用思惟想像去证,没这回事情。这个理甚深,事不可思议,不是下凡常识能知的。

  我们学经、研教,无论依照哪个法门来修行,若是用心意识,你费的力气不少,你的成就很有限,正是所谓事倍而功半。经论上佛常讲,用心意识修行,修到最高只能够修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这是到顶点了,再没有办法往上去,再要往上去,那就要离心意识。可见得离心意识要紧!我们要能信得过。真正用功夫,功夫用在世出世间一切法上,在佛法里,我们读诵经典,怎样离心意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离心意识。这部经从头到尾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动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你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如果你读经,一面读一面想它的意思,那就完了,你就落在心意识里面,你所得到的很有限,是什么?佛学常识而已。「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一丝一毫都得不到。为什么?如来真实义是离心意识的,离心意识你才解如来真实义。你用心意识,你决定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那个经是你自己打妄想,不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特别要提出来为大家说明白的。

  许多学佛的同修就在这里犯这个毛病,他不相信,我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经意思我就明了了吗?真的会明了。实在讲,明了的道理佛在经上常讲,你听得耳熟,可惜你没用上。佛法常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什么?戒是守法、守规矩。佛叫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就离心意识,这就是持戒,这就守规矩。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还要用心意识,你就没有持戒,你怎么会得定?不用心意识,怎样是不用心意识?刚才讲了,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用心意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能得定。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用什么方式修行,全都是修定,读经也是修定,定里面就有慧,慧里面有定。读经如是,穿衣吃饭也如是,洒扫应对还是如是。

  三学增上,三学是戒定慧,什么时候离开过?定慧等学,什么时候间断过?你才晓得会修行的人,无论环境是顺境是逆境,功夫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功夫就是三学定慧,从来没有间断过。只要在一切法里面,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成功了,而且真如经上讲的,速疾成佛道。但是我们自己想想,烦恼习气太重,不但是读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分别执著,都会起心动念,这就是前面讲的「人机劣故」,我们的根性太劣。这是说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唯有如来果地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这个境界,不是佛哪里会知道?没成佛不知道,所以「非下情所测」。

  【甄解曰,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

  这当中有省略的。

  【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

  《甄解》这段话也说得很好,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应当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说『如来正觉』,如来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这句话很不容易说出,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不容易。《甄解》这个说法,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证明了,《要解》上明白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释迦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莫不如是。

  这个说法,不是修净土的人听到就很难过,认为你们修净土的人太狂妄、太自大,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那他反过来问一句,经上说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十劫以前成佛的,他念什么成佛的?十劫以前那些成佛的人,还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什么缘故?阿弥陀佛在西方示现成佛到今天十劫,是示现的,阿弥陀佛绝对不是十劫前才成佛的,正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真的是那个时候修行成佛的吗?不是的。佛在《法华经》上说过,他久远劫就成佛了。《梵网经》上说过,他这次,就是三千年前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以此类推,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现成佛,这一次不晓得是几千次、几万次,早就成佛了。所以说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

  『此应身即本地身也』,本地身就是法身、报身,三身一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其智难量』,他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能够测量。下面这两句话说得好,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这两句好!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怎么证得的?是念佛三昧证得的,这部经主要的就是讲念佛三昧。本经的第二品,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住空、无相、无愿法门」,古德将这个三三昧,解释为念佛三昧。实在讲,这个三三昧是通一切三昧门,一切三昧门的总纲领,当然念佛三昧也不能例外。在因地上称为三昧,在果地上称为三解脱,解脱就是大涅盘的意思,这三种方法入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我们这一句佛号与三三昧相应,就能够契入,就能够发胜妙智故。

  如果对这些理论不明了、不清楚,能不能入这个境界?也能。怎样能入?老实念就能入。老实念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念佛的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只要做到这八个字,自自然然与三三昧相应。而都摄六根是什么意思?摄是收摄,把六根从外面境界收回来,这是都摄六根。怎么个收法?我们眼见外面色,如何能把这个从那里收回来,怎么个收法?实在讲,六根的主宰是心、是意识,只要收心就行了,就能够都摄六根。不但佛法讲求这一招,儒家都不例外。你看中国人,现在人不念,从前人常念的「四书」。《孟子》里面就有说,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摄六根。原来这个心放在外面,放在五欲六尘上,起贪瞋痴慢,现在把心收回来,实在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收心,收回来了;如如不动,这心是定的。所以儒家讲收放心,跟佛法讲都摄六根是一个意思。然后净念相继,如果要不懂得收摄六根,你的净念不能成就,你念佛念得再多,决定不是净念,为什么?里面有夹杂。如果说是都摄六根,里面就不会夹杂。而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坏,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一定是断烦恼、开智慧。这是讲到念佛三昧能发自性般若胜智。

  【最胜王经寿量品偈曰,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这是解释无量寿,举一个比喻来说,这是假设的。假设有一个人他的寿命很长,能够住世『亿劫』,劫,这个时间已经就很大了,一亿劫。尽他毕生的寿命、能力,他不停的在计算,也没有办法算出佛的寿命,所以称之为无量寿。实在讲这个时间,时间不是定法,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何况时空里面的一切,《金刚经》上讲得最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时空不是真实的,不是定法,现代的人逐渐明白了。由於科学的发达,说出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晓得它不是真的,它是虚妄的。在佛法里面,它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下面:

  【晋译华严曰。】

  晋译是《六十华严》。

  【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

  这两句说明时间不是定法。我们世间人把时间看成定法,这是个错误的观念,绝非正确。说无量寿、说无量劫,那个意义,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是在他个人的感受,他的苦受、他的乐受,是在他感受里面的长短,真正意思是讲这个。而不是真的有时间长短,年月日时全是假的。这在现代,飞机的速度快了,将来可能是几个小时就绕世界一周,才发现地球上的时间不一样,现在所讲的时差。所以时不是个定法,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但是他的感受确实好像是那么长,譬如堕地狱那个感受,真的是像无量劫的那种感受、那种苦受。

  【会疏曰,究谓究竟,畅谓通畅。】

  这是解释经文上「究畅无极」,解释这一句。

  【简异因位所得,故曰无极。】

  这都是赞叹如来果地上究畅无极,他所证得的是究竟、通畅,通是没有阻碍,通达而无障碍,畅是舒畅。『简异因位所得』,简是简别,异是不同,就是说明,他跟因位上所得的决定不一样,因位是菩萨,菩萨修因,佛是证了果,果地上的境界跟因位上完全不同。所以,等觉菩萨还是在因位,对於果地上的如来的大智,他也搞不清楚。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如来果地上所展现的境界,经上才讲,这个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觉菩萨,要不得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他也搞不清楚;等觉菩萨尚且搞不清楚,何况我们!因此可知,我们今天对於这个法门、这部经典能懂一点、能说一点,说出来诸位也能听懂一点,我们这个能力在等觉菩萨以上,这是真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能力?给诸位说,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我们得不到佛的本愿加持,决定不懂。你要不相信,你到外面去找一个人,你把《无量寿经》的道理讲给他听听,他听不懂,这是事实。你到处去找,到处跟人家讲讲,看他会不会相信?他听了摇头,不晓得你说些什么,反而感觉到你这个人头脑有点儿不太正常,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他听不懂。所以这个讲堂里面,我们讲、跟诸位听都得佛力加持,这是真实的。

  在美国,我们也有时候遇到有一点神通的人,一般讲的,现在大陆上叫特异功能,有这种人。他有的时候到我们这边来,他也很欢喜来听经,他听得懂吗?他听不懂。听不懂为什么要来听?他有特异功能,他见到这个场所有佛光,沐浴在佛光当中身心自在,他有这个感受。如果能力强的人,这个地方邀请一个法师来讲经,还没来,甚至於还是大概一个月之后才会来,能力强的人会看到这个建筑物放光。还在筹备期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光明注照了;讲的时候,那光就非常的盛,非常旺盛。这些决定不是他造谣言,绝对不是他乱说的,这是事实。所以,若不得三宝加持,没有办法理解经义。底下一段:

  【华严经中之十自在。】

  这个『自在』是解释「我」的意思。佛法里面讲无我,「我」的定义就是这十条。如果这十条你统统都有,那你就有我,你不是无我,我也是真有,证得「十自在」的人就有了。所以佛法里面讲「常乐我净」,这四样东西真有。常是什么?不生不灭,那是常,生灭就无常,确实不生不灭。乐是永远没有苦受,这才叫乐。我,就是自在,十种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身心永远是清净的。这四种叫四净德,清净的净,四净德,什么时候才能证得?破一品无明就证得。《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具足了常乐我净这四种德行。没有证得法身的人没有,这四样东西都没有,都是假的,所谓是有名无实。

  十种自在,讲《华严经》上才说,如果不讲《华严经》,很少讲到这十种自在。黄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引用《华严经》这一段,我们在这个地方也顺便略说说。十种自在,第一种:

  【一命自在。】

  『命』是寿命。我们现在寿命不自在,寿命要随心所欲,就自在了,喜欢短就短,喜欢长就长。我们为什么不自在?我们受业力的支配,变得不自在。法身大士何以能得自在?他的业障消了,他没有业障,所以命就自在。

  【二心自在。】

  心里没有污染,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他得自在。六道凡夫的心不自在,我们六道人很可怜,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你的心怎么会自在?阿罗汉,执著没有了,还有分别;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是不自在。比我们凡夫是自在多了,比起法身大士,他不自在。他必须把妄想分别也要断掉,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证得一真法界,他就成为法身大士,他的心得自在了,清净无染。

  【三资具自在。】

  这个『资具』就是我们讲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得大自在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都看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十种自在都有、都得到,这是真实利益。实在讲我们带业往生的,我们的烦恼并没有断,为什么就有法身大士的享受?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他四十八愿里头有的,四十八愿有一愿不能兑现,他就不成佛。所以是四十八愿加持的,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的受用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

  像经上讲的,西方世界你住的宫殿楼阁那个样式,想什么样式就变成什么样式,也不必去经营,也不要去建筑,随心变化。你想住到大一点的房子,就变得很大;太大了,你觉得不好,喜欢小一点,它就慢慢变小,总是如你自己的意思。喜欢房子在地面上,就在地面上,喜欢房子在空中,它就浮到空中去,「资具自在」。

  【四业自在。】

  菩萨还有什么业?菩萨度化众生是他的事业,他没有别的业,就是教化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一个也不会漏掉。不但不会漏掉,连感应的时间都不会错过。众生有感,佛菩萨来应,不会我们这里有感,他慢慢的来应,不会。我们跟世间人约会还有迟到的,还有误点的,佛菩萨决定不会。这是『业自在』。

  【五受生自在。】

  『受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身分,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执著这个是什么佛,那个是什么佛,这是什么菩萨,这都是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楞严经》上讲的。所以才能得一切众生的欢喜心,一切众生才愿意听菩萨的教诲,他随心应量,『受生自在』。

  【六解自在。】

  这个『解』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他不理解的,你不问他,他不说,随问随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这样的,像释迦牟尼佛住世,讲经说法都是别人向他请教,佛才答覆、解说。如果没有人问,佛一句话也不说。说法仪式里面,虽然讲有十二种,就是十二类,十二类中有一种叫无问自说。这个很少,这是非常特殊,像《弥陀经》就是属於无问自说,这个例子很少。而说出这个法门,一定是非常稀有的法门,深妙的法门,一切菩萨们问不出来。可是众生机缘成熟了,佛观察众生的根机,虽没有人问,他说出来大家能接受、能理解,能够依教奉行而得殊胜的利益,所以不必别人问,他就说了。

  《净土三经》里面,《无量寿经》是阿难启请的,有人问的,《观无量寿经》是韦提希夫人启请的,也是有人问的,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这是很少的例子。所以「解自在」。解自在里面特别显示的,就是经上讲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真正到解自在。

  【七愿自在。】

  愿是因地时候所发的,修菩萨道的时候发了许多的愿。到成佛的时候,这些愿力只要遇到缘,自然都兑现,没有一个愿是空过的,这是『愿自在』。

  【八神力自在。】

  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所谓自在,他的能力能够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像阿罗汉,宿命通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五百世以外他就不知道,那就不自在。菩萨的通力比阿罗汉大,但还是有限度。菩萨的天眼能见一个大千世界,甚至於十个大千世界、百个大千世界、千个大千世界,都有限制、都有范围,不能称为自在。唯独佛在果地上,过去现在未来,尽虚空遍法界,他统统都见到、统统都听到。这是讲六种神通达到究竟圆满。

  【九法自在。】

  这个『法』是讲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所说之法,必定叫对方能得真实的利益,或者是证果、或者是开悟、或者是种善根,决定得利益。

  【十智自在。】

  权实两种智慧圆满。

  具足这十种自在,才叫「我」。所以平常我们讲,一般简单讲「我」的意思,通常讲两个意思,一个是自在的意思,一个是主宰的意思,自己能作得了主,自己能得自在,这才叫我。我们现在哪里有我?自己作不了主。如果要作得了主,应当年年十八才对;你一天天衰老,你就作不了主。你应该身体健康、强健,你还会生病,那你就作不了主,自在是更谈不上。所以你想想,佛法讲的无我是事实,绝非虚妄。众生确实无我,无我执著有我,这是最大的一个邪见,就是错误的见解。下面一段:

  【莲池大师疏钞曰,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一开端讲的几句话,这几句话赞叹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真心,或者讲真如,或者说本性,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就真心来讲。真心『灵明洞彻』,这四个字是形容它智慧,前面讲,不可思议的智慧。洞彻是说它的作用,尽虚空遍法界无微不照,再远、再细微它都看得清楚,它都听得清楚。我们六根的本能是这个样子的。

  『湛寂常恒』是讲性体,前面「灵明洞彻」是讲性用,自性起用,就是六根的起用。这一句是讲体,它的本体「湛寂常恒」。湛是比喻,像水,很静,没有波浪,很轻,没有污染,这是湛的意思。真心里面没有污染,也没有波动。「常恒」是永远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堕落在六道,我们的真心有没有动?没有,经上也常讲,动摇,动摇是妄心,真心确实没有动。成了佛,没动,在六道里轮回还是没动。六道轮回是什么事情?六道轮回是妄心在作崇,绝对不是真心,妄心有生灭,真心没有生灭。《楞严经》说这桩事情说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你看经里面很长一段经文,十番显见。世尊对波斯匿王、对著阿难大众说明真心,举见性来说,举这一个例子来说明,见性明白了,自性你自然统统就明了。十番显见,把它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这一句话,「湛寂常恒」,所以这四个字要详细解释,《楞严经》上十番显见是最好的解释。心是不动的,真心不动,真心离念。念是什么?妄心,真心不是妄心,有念则是妄心,离念就是真心。所以你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是真心。见是见性见,闻是闻性闻,没有用六识,不是用六根六识,是用的真性,就是用的自性。

  『非浊非清,无背无向』,这就是不垢不净,《心经》上讲的不垢不净,浊就是垢,清就是净。「无背无向」,凡是所有一切相对的都加不上,它不是相对的,离开一切相对。离开相对,我们讲是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绝对跟相对还是一对,所以说不可思议。底下讲,『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唯独自性不可思议。『大哉真体』是赞叹,这一句是赞叹,实在找不到赞叹的名词了,用一个「大哉」。它是真的,它是万法的本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3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六面,看最后一段,五十六段:

  【疏钞曰,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这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这个亦是赞叹,也是说的事实。『澄浊而清』,这是说的清净心。浊是染污,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些污染就是佛法里讲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染污了我们的心性。心像水一样,必须要把它澄清。在佛法里,澄清的方法就是修定,用禅定的方法远离一切污染。这是「澄浊而清」,恢复清净心,也就是净而不染。

  『返背而向』,「背」是违背了性德。我们净宗所标榜的修行纲领,真诚是性德,我们现在对人是虚情假意,这是违背了性德;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性德,我们现在不清净、不平等、迷惑颠倒、没有慈悲,完全违背了性德。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返背,把违背性德的反过来,回过头来,要向著性德,这是平常我们讲的皈依的意思。皈依是回头,从浊回过头来,依清净心;从背回过头来,要向著性德,这就对了,这是真正修行。如果真的做到了,实在讲,凡夫成佛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问题就是你不肯做。所以这桩事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只要自己肯做,谁也干涉不了,没有人能够障碍。特别是净宗这个法门,我们一心执持名号,家里人讨厌我们念佛,我们不出声,我们默念。所以,外面境缘障碍不上,你在心里头用功,你在外面随缘,丝毫障碍都没有。

  『越三只於一念』,「越」是超过,「三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讲,成佛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净宗法门只要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是前面两句,你能够从浊而清,从背而向,你的功夫就得力。「一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一生就成就了。一生成就,实在上说,果真功夫得力的话,我们看到《净土圣贤录》、《往生论》里面所记载的,差不多十之七、八,三年就成就,这是事实。有很快的,几天成就的、几个月成就的,那是少数。证明经上讲得没错,《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讲得没错,确实有人在七天当中就成就的,但是三年成就的是非常多。如果一生都不能成就,那是他用功不如法。这是讲时间之短,不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

  『齐诸圣於片言』,片言就是一句佛号,用一句佛号这种方法来修学。齐是平等的意思,诸圣是指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一类的等觉菩萨,你可以跟他平等。『至哉妙用』,这个巧妙的作用达到顶点,这是讲修行方法,无量无边的法门不能跟它相比,说明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底下说,『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前面这个不可思议是讲性体,是讲自性,这一段不可思议是讲修德,修行功夫,就是信愿持名。『其唯佛说欤』,就是佛说的这一部《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是大本。文有广略不同,《无量寿经》的经文长,《弥陀经》的经文短,可是里面的意思没有两样,完全相同。因此,赞叹《弥陀经》的就是赞叹《无量寿经》,这个赞叹可以通用。我们看底下这篇,「法藏因地第四」。七十七面,第一段。

  【甄解曰,以世间配般若,自在即解脱义,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纵不横,名世自在王。】

  《甄解》里面这一段是解释「世间自在王」。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遇到这尊佛,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这是解释这个名号的含义。『以世间配般若』,世间代表般若的意思。『自在』就是代表『解脱』的意思。『王』是『法身』的意思。世间自在王,他所表的意思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表这个意思。

  『三一相即』,这个「三」,就是法身、般若、解脱,在佛法里称为「三德密藏」,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我们常讲万德万能。这个德能也就包含了智慧,它是圆圆满满毫无欠缺。无量的德能,把它归纳,不外这个三大类。般若是智慧;解脱是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的,前面我们看《华严》讲的八自在,八自在就是解脱的意思;法身是理体,是本体,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总不外乎这个三大类,所以称为三德密藏。常说的四净德,就是常乐我净,前面也跟诸位提到了。这个三德都具足常乐我净,般若里面有常乐我净,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法身里面也有常乐我净。「三一相即」,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纵不横』,这是说明它是一体的,一体里面有三个意思,三个意思决定不能够分开的,这叫『世自在王』。可见世间自在王它的含义非常的圆满,这个解释得非常之好。

  【合赞曰,涅盘梵行品曰。】

  这是举《涅盘经》上的一段话,引用在此地。

  【云何名如来。】

  解释如来的意思。

  【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来』的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如同古佛再来,这个意思也很好。《金刚经》上说的意思也非常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讲法讲得更圆满。诸法如义是从理上讲的,如诸古佛再来,是从事上讲的,理事不二。这个文不难懂。『云何名如来』,为什么称作如来?底下的解释就是『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由此可知,佛有没有说法?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就晓得,佛没说法,佛所说的不过是说古佛之所说,没有他自己的意思。正如同孔老夫子所云,「述而不作」,孔老夫子很谦虚,他一生所教学生的,都是教古人的东西,没有他自己的。这述而不作,他自己没创造,全是古人的东西。现在人提倡创造、发明,佛菩萨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都是述说古人的教训而已。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

  诸位要晓得,述古,没有创意,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凡是讲到创造、创意,都是从第六识的天天打妄想、分别执著,从这里出来的,这个里面出来的不是真东西;真东西不落心意识。不落心意识,你有什么创新?落在心意识里头才有创新,所有新的都是虚妄的,经上讲得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东西是自性流露的,自性流露的那都一样,决定不是创新的。这个观念要没有,天天想创新,天天要搞新奇,那就坏了。其实古德早就说过,所谓「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为了要居士来拜,天天要搞创新、天天要搞新奇。而不知道这个新奇东西、花样,没有真实的利益,真实利益就是老老实实的,才能得真实利益,才能如法如理修学,你才能得定,才能开真实慧。所以,诸佛如来没有创新,所说一切经没有创意,全是古人所说的。我们现在讲复讲,讲别人的东西,哪有自己的东西!人有自己的东西,值得骄傲。佛没自己东西,所以佛不值得骄傲,全是古佛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骄傲是烦恼,值得骄傲就是值得烦恼。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述而不作。

  底下说的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它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十二部」就是一切经,所有一切经教给它分类,不外乎这十二种。『如来亦然』,此地这个如来就是称世间自在王如来。所以称他作如来。

  【会疏曰,如来义有三。】

  这又一个解释。

  【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法、报、应三身都可以称如来。《金刚经》上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法身如来,从体上讲的。从体现相,这个相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称如来,它怎么来的?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无所来,亦无所去。佛身如是,所有一切众生身没有一个不如是,哪一个不是如来?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如来。虽是如来,我们凡夫不知道,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叫如来。所以我们是迷而不觉,不知道这个身体、不知道环境的现象是怎么来的。

  【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报身』是一个修行人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时候的自受用身,叫报身,就是自己享受的。『第一义谛』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前面讲的法身,法身是如,如是自性的本体。来是现相,现的什么相?圆满的智慧。自受用的报身,智慧身,身是智慧,境也是智慧,享受也是智慧。我们所谓的高等智慧的享受,圆满智慧的享受,这就是报身。真实智慧,所以称他作如来。

  【成实论云,乘如来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应身如来也。】

  这是讲应化身,应化身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现身说法完全为众生,与自己毫不相关。《华严经》上跟我们说的,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毗卢遮那是梵语,什么意思?遍一切处,整个虚空法界就是自己,这是法身。毗卢遮那有没有相?没有相;没有相,我们也把他塑一个像,叫它做毗卢遮那。这个是没有法子,用它来表法,希望你见到这尊佛像就想到什么?我们真正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不得已用一个形像来表示。可是你要著了这个相就错了,他确实没有相;如果说有相,那尽虚空遍法界的相就是他的相。

  卢舍那佛就是报身,智慧之身,这是自受用身,有生无灭,他证得之后永远不会失掉,那是真正的无量寿。法身佛的寿命说不上,不能说他寿长寿短,他没有。报身就可以说,有始无终,这是真正无量寿。应身佛,随缘,随一切众生机缘,长短不定。所以,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住世长短不是他的事情,也不是他的意思,而是众生能不能接受他的教诲。有人能接受的,他一定多住几天,没有人接受了,他就走了。所以他那个缘完全在众生这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的时间长,他住的时间就长,感应的时间短,他住世的时间就短,完全是感应道交。所以『乘如来道』,从法身、报身变现出应化身,『来成正觉』,也称如来,这个说法叫应身如来。

  《会疏》把这个意思说得很详细,给我们分开来,法、报、应三身。

  【天台寿量品疏云。】

  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寿量品》是《法华经》的《寿量品》。智者大师有《法华经文句》,《文句》是注解的名字,这是《文句》上所说的。

  【如者,法如如镜,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之为法身如来。】

  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智者大师讲的。『如』是说『法如如镜』,「法」是指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法,这个一切法,它的理与事就像镜子一样,用这个来做比喻。你看镜子,一面镜子,镜子里面的影像,森罗万象都在其中。这些相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诸位细细想想镜子里面的相,比喻只能比个彷佛,不能比得恰到好处,没有法子比的。我们见的镜子里的相从哪里来的?外面有这些境界相,照进去的。我们把外面的相不要去理会它,单单讲镜子里面的相,你才能懂得这个比喻的意思。

  他把真如本性比作一面镜子,如果就六道、十法界来说,法相宗讲的,把阿赖耶识比作一面镜子,阿赖耶识叫大圆镜。这面镜子里面显现的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同镜子里的相一样,《金刚经》上形容它梦幻泡影。有没有相?有,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不是镜子相没有了,才叫它镜子没有相,即相无相,镜子里照,它确实没有;阿赖耶识所现的依正庄严之相,真如本性所现的依正庄严之相,就跟镜子的相一样的。现相之时就没有相,所以即相离相,即相无相,决定不能执著。你说什么原因现的?『非因非果』。如果有因,它就有真的果,那个相就是真的,就不是妄的,没有因;没有因这才是假的,所以假相。非因非果。

  『有佛无佛性相常然』,性不变,相也不变,那个相不是说相状不变,是相的本质不变。相的本质是什么?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永远不变,无论现什么相都是虚妄的。现六道的相是虚妄的,现十法界的相也是虚妄的,现众生相是虚妄的,现佛菩萨相也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里面并没有说佛菩萨例外,没有这个说法;诸佛菩萨相也是虚妄,这才平等、这才清净。如果你以为是真实的,真实的你就会执著。不是因为叫你不要执著才说不是真实的,那就是欺骗众生,那打妄语,确实无相。所以佛才教给我们要离相。如果真的有相,佛叫我们离相,那是错误的,相确实是无。一切大乘经里面佛讲得很透彻,现相的确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就是讲相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我们看到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现相存在,实在讲是相续相,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并不是真正的存在。真实,确实不存在,世出世间,连诸佛菩萨也不存在。

  虽然说非因非果,何以有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不同的相?佛也给我们说出来。从非因非果里面说有因有果,所以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要没有因、没有果,应该现出的相是相同,不应该有两样,既然有种种不相同的,那必定有因。可是诸位要晓得,非因非果是从理上说的,是真的;有因有果是从事上讲的,是从妄相上讲的。非因非果现种种相,种种相里头有业因,所以它业果不相同。

  「有佛无佛性相常然」,无佛这是九法界,有佛这是佛法界,这个意思就是说十法界。性相常然,我们一般讲这自然的现象,佛不用自然,佛用法尔如是。为什么佛要用这个名字,不用自然?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那时候印度宗教很多,有些宗教执著自然。就是讲一切现象的来源,有一部分宗教执著因缘生的,有一部分宗教执著是自然生的。所以,佛为他们说明事实真相是非因缘、非自然,《楞严经》上就讲得很清楚。其实说因缘也可以,说自然也可以,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佛讲非因缘、非自然是破执著,执著就落在意识里头,落在分别执著里面。所以佛说法实在是善巧,真的是善巧方便。我们世间人感官里头,佛的用心良苦,以种种法破一切众生的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离开了,佛就讲法也没有,如果你再执著有个法,又错了。《金刚经》上说得透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舍就是决定不能执著;不是不要佛法,要佛法而不执著佛法,就对了。

  底下说,『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异」是两样,「遍一切处」确实是相同的,是不二的。这是讲性体,所有一切法都是从性体变现出来的幻相。『不动而至为来』,确实没有动,「来」是什么?来是现相。虽现相,也是不来而来,也是不现而现。所有一切现相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只是凡夫迷而不觉。佛与大菩萨们,他们心清净,所以清净心非常重要。《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净极光通达」,心清净就是禅定、就是三昧,净到极处的时候,自性般若就现前。光是般若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无碍,全都照见,《般若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见到事实真相。五蕴是代表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不外五蕴,这五大类。皆空是才晓得这些法原来全是虚幻不实,皆空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六个比喻,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照见了。才晓得它「不动而至」,这个时候称它作如来。这是就法身说的,从法身现相来讲,那就是报身如来、应身如来。

  【大论曰,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应供。】

  此地这个《大论》就是《大智度论》,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为我们解释『应供』。佛有十个名号,前面讲的如来,是第一个,应供后面有正遍知。这十个名号怎么个讲法?什么意思?此地都略为介绍一下。这是举《大论》里面的说法。『佛诸结使除尽』,「结使」是烦恼的代名词,经中常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结,见思烦恼是使,所以见思烦恼经上也常讲十使,十个。这十个就是见惑五条,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五条是五个见惑,思惑也有五种,就是贪、瞋、痴、慢、疑,合起来十个,所以经中叫十使。使是什么?古时候差使,差使在现在制度里面叫刑警队,专门捉坏人的。如果说有十个刑警队天天跟在你后面,你就麻烦来了,天天找麻烦。所以把见思烦恼比喻十使,这是比喻上说的,它是烦恼的代名词。

  佛,见思、尘沙、无明都断尽了,这除尽,都断尽了,『得一切智慧』,这个一切智慧就是经上常讲一切种智,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他应当接受一切天人、众生的供养,佛为众生的大福田,众生种福,一定要供养佛。所以接受众生的供养,这叫「应供」。供养里面,除了财供养之外,佛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如法修行供养。所以,我们对於诸佛如来应当要怎样供养?要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应当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给我们哪些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这是真正供养佛。底下一段:

  【净影疏曰,证灭相应,故名为应,又证灭故,合应供养,故云应供。】

  这是小慧远大师说的,在《无量寿经义疏》里面讲的。『证灭相应』,这也是解释『应供』,应的意思是这样的。证是能证,灭是所证,灭就是涅盘,四谛里头的苦集灭道,灭就是大涅盘,就是大寂静。相应也叫契入,世俗一般人讲证果。能证所证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能所一如,这叫相应,所以称之为应。

  『又证灭故』,因为佛证到极果,果报达到极处,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彻底的明了,再没有丝毫的疑惑,这叫证灭。前面这个证灭是著重在相应,能证跟所证相应,这个地方证灭是从理上讲的;前一句是从事上讲的,相应是从事上讲的,这是从理上讲的。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了。

  『合应供养』,这样的人,不但是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实在讲他应受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的供养。九法界是除六道之外,有声闻、缘觉、菩萨,九界众生都应供养佛。为什么?佛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应供的道理在此。底下这条还是解释应供。

  【会疏曰,万行圆成,福惠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会疏》这个说法完全从事上讲的。我们为什么要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又怎么可以说应当接受我们供养?他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事?我们今天世间一切众生,你每天在那里勤苦工作,所以你应当得到报酬,报酬是供养,你尽了义务,当然你就有权利享受。佛对於一切众生做了些什么,他应当接受众生的供养?佛是教化一切众生,『饶益有情』,这两个字含义就深广。饶是丰饶,最丰富的,益是利益,对於一切众生,他能够带给他最殊胜的利益,那众生当然要供养他,他自己也应当接受供养。

  所以说佛有大智慧,『万行圆成』,这是讲他的修因圆满了,累劫的修行,达到圆满,成就了。『福惠具足』,福是什么?是戒定,惠是智慧,圆满具足。我们世间人认为名闻利养是福报,那个不能不说是福报,那太小了。这个东西昙花一现,何况里面不清净,名闻利养带给你决定的烦恼,它有副作用。佛教给我们享福,享清福,什么叫清福?远离名闻利养,身心清净。清福知道的人不多,会享的人很少。什么是真正的福报?你的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妄想、没有牵挂,你看这个人多舒服,这是真正的福报,世间人不懂。世间人不以为这是福报,但是这是真正的福报。

  我们在前面读过十种自在里头有资具自在,那是一切受用自在,受用自在就是福报里头来的。我们世间人要得到一切受用,好辛苦,诸佛菩萨这一切受用不辛苦,衣食自然的。在美国,大家出门都要有车,诸佛菩萨有神通变化,不要车,车太麻烦了。他心里想到哪里他人就已经到了,速度之快,比光、比电还快,那才叫真自在。像西方极乐世界,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那边人到十方世界去旅游、去拜佛、去听经,无论距离多么远,一念顷就到达。喜欢身体去就身体去,喜欢连自己的房子统统带过去都行,宫殿随身,你说那多自在!这才叫福慧具足。这个福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来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这个自在是属於能力。

  这是给六道众生,给九法界众生做个好榜样,你要想得到如来果地上圆满究竟的大自在,你一定要学佛。菩萨虽然自在,比佛还差远了,没有佛那么圆满、那么究竟。所以,他应当接受九法界众生的供养,九界众生都称弟子,尊佛为老师,弟子供养老师是应该的,老师接受学生的供养也是应该的。其实,如来在果地上还要别人供养吗?所有一切物质供养他都不需要,他远远的超越了。所以佛才说,佛所要大家供养的是法供养,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因为你依教奉行,你才能达到他的境界,你才能证得他的境界,这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期望。所以说「饶益有情」,这四个字在佛菩萨的确是当之无愧,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底下这个两段,是解释十号里面的正遍知。

  【维摩经肇注曰。】

  『肇注』就是僧肇大师的注解。僧肇是东晋时候的人,跟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可以说罗什弟子当中,僧肇是解空第一。这个地方说:

  【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那个时候国王是姚兴,他跟罗什在一起参与翻译经典的工作,那个时候是秦国,国王是姚兴,所以姚秦。『秦言』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话,『阿耨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

  【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

  『三藐三菩提』也翻作正等正觉,要照字面上翻是正等正觉。『正遍知』是从意思上翻,没有从字面上翻,字面上翻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所以正等正觉就是正遍知的意思,说明他的知见正确,没有错误,遍知是无所不知。所以称之为正遍知。

  【道莫之大,无上也。】

  这是解释。

  【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这个意思好懂。

  【净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穷照。】

  这个括号,再加一个解释,「即彻照於理体」。

  【故云遍知。】

  这个解释也很好,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明显。底下一段:

  【大论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是「三明六通」。六通,知道的同修比较多,因为六种神通,大小乘经都说,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叫六通。『三明』是六通里面的三种,只讲宿命、天眼、漏尽,加上「明」,实在说,比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更要深、更要广。譬如说,小乘阿罗汉的宿命只能知五百世,他的范围并不很广,他能够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他的宿命能力只有这么大。天眼只能见一个大千世界,阿罗汉的天眼,一个大千世界以外的,他就见不到。所以小乘人,因为他的见量所限,他只承认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因为娑婆世界这一个大千世界,他见到了,另外大千世界,你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不承认,因为他没有见到;他见不到的,他就不承认。所以我们看,像泰国是小乘,你到泰国寺院里去看,佛像供得很多,几百尊、几千尊,你去看,全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为什么做那么多?释迦牟尼佛的分身、化身,他不承认有第二尊佛,这是见量所限制的。漏尽,他只有断见思烦恼,见思漏尽了,但是还有尘沙、无明烦恼他没断。

  如来果地上,是彻底断尽,而他的宿命没有限量。他见闻的能力,就是天眼、天耳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丝毫障碍,《无量寿经》讲的洞视彻听。这是说三明。由此可知,三明就是六通的增上,我们所谓高级的六通,究竟圆满的六通,称之为三明。

  【净影谓。】

  这是《无量寿经义疏》里面讲的。

  【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明。】

  这是解释三明的『明』的意思,明这个字是从修行证果上来说的。『证法显了』,法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他来讲都能够显明、明了。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丝毫的疑惑,这叫做明。这明的意思。

  【涅盘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这个说法跟僧肇大师讲的完全相同,僧肇解释正遍知,意思一样的。明是什么?明是说『得无量善果』,无量善果,实在上讲就是前面所讲的三明,三明六通是无量善果。而他底下有个解释,他说善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涅盘经十八曰,行名脚足,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

  『明行足』也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些都是属於佛学常识,应当要知道的。「明」的意思前面讲过了。『行』,行是足,我们走路要靠两只脚,佛将这个比喻作戒、慧。这个里面没有讲定,戒定慧三学,定是枢纽,定是中心,定是理;戒是事,是行为;慧里面有理有事。所以,特别说戒与慧,戒与慧是行,表现在事相当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戒就是如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法,慧是如理,我们讲合理合法,那就是戒慧的意思。

  『乘戒慧足』就能够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称佛叫做「明行足」。这些名号,显示如来修因证果种种的方法、原理原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要想如佛一样的成就,这些原理原则不能不知道,应当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努力去学习。像这条里面戒慧二足,我们就应当要学习。如理如法,理跟法都在经上,《无量寿经》就讲得相当圆满,真正能够遵守,就是修菩萨行,就是行佛行。

  【净影疏曰,龙树说,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圆具,故名为足。】

  『足』是圆满的意思。《净影疏》引龙树菩萨所说的,跟前面《涅盘经》所讲的意思相同,他也讲戒也讲慧。慧上加个『空』,空才是真正的慧。如果说有,有里头就没有智慧,你心里头有,就迷了。心要空了,那真的是智慧,为什么?因为心里头本来没有,六祖惠能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你里面再放进一物,就坏了,你的慧就被堵塞了。如果常常保持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清净心空灵,心空就灵,灵是比喻智慧现前。由此可知,不空就不灵,所以心要常常保持著空灵。这是菩萨心、佛心。

  心空就充满智慧,事上才能做到如理如法。如理,与空相应就如理。怎么与空相应?无论做什么事,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如法,无住是如理。你看佛在大乘经种种说法,说法不一样,意思都一样,你明了,一看都通了。这叫行,菩萨行、佛行。

  『此二圆具』,这两种行圆满具足,这叫做足,解释明行足的意思。

  【会疏曰,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净,於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会疏》这个说法,完全在事相上讲的,这个说得浅,我们知道如何来学习。『行足者』,在行为上主要的不外乎三业,『身口意业』,要达到『真正清净』。《无量寿经》上,把修行的纲要就给我们说出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总纲领。

  『於自愿力一切之行』,这是你自己的本愿。佛教导我们的,我们是不是把佛教导我们发的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本愿?否则的话,我们天天所念的四弘誓愿,那不是我们自己本愿,我们虽然念,没发。要紧的是要把佛教导我们的变成自己的本愿,我们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不能如阿弥陀佛从自心里面发出的四十八愿?我们自己没有发这个愿,念经上的四十八愿的愿文,那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果我们念,也照样的发出来,那就变成自己的本愿。自己本愿跟阿弥陀佛本愿要相应、要相同,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学佛。

  『善修满足』,善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与本愿相应,这叫善修。修到圆满的时候,你就成佛了。你要依四十八愿来修,你将来成佛,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诸位想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会有问题吗?

  『故号明行足』,到这个地方是将「明行足」这个德号介绍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四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4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九面,第三行看起:

  【大论曰,好去者,於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

  这一句意思好懂。『好去』,「去」是到的意思、是证入的意思,就是契入、证得的意思。目标就是指『三摩提』与般若智慧,应当以这个为目标,向这个方向去。这是《大论》上教导菩萨应如是修学。这是解释佛的十种称号里面的「善逝」,善逝有「好去」的意思。

  【合赞曰,善者,最初发心,逝者,大般涅盘,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盘,是故如来名为善逝。】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但是跟前面《大论》里面所讲的,也都能够融通,都能够贯通。『善者,最初发心』,最初发心,佛门当中常说成佛有余。最初发心都是真心,都是真诚心,无论在家、出家。可是发心久了,他就变质了,为什么会变质?烦恼、习气深重,往往保不住初心。如果能保住初心,实在讲,成佛、证果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变质变得太大,退转退得太多,进得少、退得多,这样时间就变长了。由此可知,保住初心相当不容易,佛门里面也有句话,说得也很有道理,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这很恭敬;「学佛二年,佛就在西天」,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佛就没有了。这也就是说初发心之可贵,初发心不容易保持。佛与大菩萨他们的本事在哪里?就是能够永远保持初心而不变质,而不退转,这就是他们的本事。我们如果也能够做到,成佛就很快。

  『大般涅盘』是果地,一个是初发心的因心,一个是果地。『如来不舍最初心发心,得大涅盘』,在《华严经》上,这桩事情显示得非常明白,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觉菩萨、如来果地对於初心完全没有变质,像初发心,经论上一般常说的四弘誓愿,这是初发心人所发的;到等觉、到果地依旧还是这四句,并没有舍弃,还是度众生、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果觉不舍因心,所以如来叫做善逝,善是善巧之善。再看底下这一段,下面这两段还是说善逝的意思。

  【会疏曰,善逝即妙住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

  《会疏》这个解释,对『善逝』两个字格外清楚。它说善逝就是『妙住之义』,什么叫妙住?妙而无住,无住而住,这才叫妙住;如果心有所住,就错了。无住之住,这是妙住;无住之住,住而无住,是善逝。这桩事就在我们现前,佛与大菩萨如是,实在说,哪一个众生不如是?可是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真相,如果知道事情真相,佛这个德号你就完全通达了。

  此地的意思,就是佛觉而不迷;凡夫恰相反,迷而不觉。因为他觉悟,所以他是『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佛有没有出世间?佛的身住在世间,即世间而出世间,身住在世间,心不住世间。我们凡夫,身住在世间,心迷在这个世间,这就不妙、就不善了。诸佛菩萨的妙善在此地,身不能离开世间,心决定不能安住在世间。《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住,心里面清净,一尘不染;而生其心,生度众生之心。要度众生,怎么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到哪里去度众生?由此可知,他是离即同时,离即同处,这就叫妙,这个才叫善。『能趣佛果』,趣向佛果,佛果也是在现前,烦恼断尽,智慧圆满,就是佛果。

  【净影疏曰,佛德圆满,更何处去。】

  实在讲来去之相都不存在,说真的话,只有隐显,而没有来去。隐,相不见了;显,相现前了。实在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频道一打开,那个相、画面就现前,画面来了没有?可以说没有来。我们把频道关起来,相没有了,相灭了,相有没有去?没有去。实在讲没有来去,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菩萨如是,六道凡夫也如是。一个是很清楚、很明白、很自在,一个是对於理不清楚,对事也迷惑,因此就不自在。但是事实真相确实如此。

  『佛德圆满』,从性德上讲的。从性德上讲,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样的,佛圆满,众生也圆满。我们在六道里头轮回,实在讲也是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一个道理。佛清楚,是因为他修德也圆满,我们性德是圆满的,修德没有圆满;不但没有圆满,恐怕修德一点功夫都没有,这是跟佛不相同的地方。

  【而言好去,虽无去处,非不能去。】

  这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众生说什么样的法,他就说什么样的法。现身、说法都是感应,都没有起心动念,这才叫善、才叫妙,才叫无去无不去,是这个意思。下面举个例子。

  【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

  这是举『劫尽火』来做个比喻,实在讲这个比喻也不好懂。净影法师是隋朝时候人,我们现在人要举例子,我想不会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不太好懂。「劫尽火」是讲这个大劫尽了的时候,整个这个大千世界毁灭。所谓成住坏空是讲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星球,是一个星系,整个星系坏了的时候,指这个时候的状况。这桩事情,现代人的知识比从前人要进步很多,现在天文学家在太空当中观察宇宙,确实有整个星系发现,也有星系死亡、灭亡了。这是讲星系的成住坏空。

  【甄解曰,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

  这也是佛的德号『世间解』。『世间』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甄解》是用佛法来说的。因为整个宇宙人生,不外乎『五阴』,要把它分析,不外乎这五大类,色、受、想、行、识,这是五大类。如果细分,就很难讲了。我们在唯识里面看到的《百法明门》,百法,可以说就是五阴的扩展,这一展开来就是百法,百法归纳起来就是五阴。由此可知,五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因为百法再要展开,那就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还是从纲领上讲的,六百六十类。

  『解』是『知』的意思,对於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现象变化的过程,都能够正确的理解,这个我们称他作世间解,对於世间他能够理解。

  【净影疏曰,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

  这个说法也很好,确实如远公所说,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权智。权实两种智慧前面说过了,他受用的。所谓是般若无知,无知是实智,是自受用的;无所不知,是他受用的,是佛菩萨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所示现的是无所不知,这是世间解。

  【会疏曰,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

  这个意思也是前面所讲的,说得更清楚、更明白,种种的因缘果报,没有不了解的,这称为世间解。

  【涅盘经曰,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

  这是解释『无上士』。士,在我们中国古代世人最为尊重的。中国有四民,士农工商,士在社会上最有地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在从前讲是读书人,士大夫阶级,这属於知识分子。「无上士」,这个意思就很明显,是读书人、知识分子之中至高无上的,才称为无上士,这是对佛的尊称。实在讲,佛的智慧、德能达到究竟圆满,再没有缺陷,这种地位称之为无上士。下面是个比喻,比喻好懂,譬如一个人,人的部位,头是最上的。佛就比这个意思,『最为尊上,非法僧也』,在三宝当中,佛法僧,佛宝最上。

  【又曰,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这是讲断烦恼,无明。『有所断者』,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还要断,那他就不能称无上。如来果地,无明烦恼断尽,再没得断了,所以称之为『无上士』。这个跟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相同。

  【会疏曰,业惑净尽,更无所断,於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

  《会疏》这个解释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很容易懂。『业』是业障,『惑』是烦恼,见思、尘沙、无明都断尽了。『净尽』,这个净字在此地,是连习气也断了;如果习气没有断,业惑尽,不能叫净尽,加上这个净字,就是习气都断了。『更无所断』,再没有得断的。在『三界天人凡圣之中』,三界最高的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个其中有凡、有圣,三界是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四禅天也是凡圣同居土,这里面许多声闻、缘觉、菩萨在其中修行,在这一切凡圣当中,佛是第一。『最上无等』,等是平等,没有能跟佛平等的,称之为『无上士』。

  【智度论曰,涅盘法无上,佛自知是涅盘,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盘,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我们先说这一段,先要知道什么叫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翻得很多,有几十种中文名称。但是在这么多名称里面,用得最普遍、最广泛的就是灭跟圆寂。四谛法当中,大家都晓得,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梵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烦恼、灭业障、灭无明,灭的是这个。烦恼、业障灭除之后,生灭就没有了,六道轮回的生灭,十法界里面的生灭,都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来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就是不生不灭,生灭就没有了。这是涅盘的一个意思。

  第二个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圆寂,圆是圆满,功德圆满,他所修行的,此地讲的,修法圆满。譬如我们同修们,大多数现在采用的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你持名念佛的功夫圆满了。到什么时候圆满?成佛才圆满,没成佛不叫圆满。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佛吗?给诸位说,能,肯定能。最初用这个方法、弘扬这个方法的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称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他这个说得很有道理,大势至菩萨真正是我们的初祖,《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诸位细细看看就明白了。

  他给我们说,他与「五十二同伦」,同伦是志同道合,都是修这个法门的,我们今天讲同志,志同道合。专修专弘,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假借,不需要借重其他法门的帮助,就一门深入就成了,不需要用第二个法门来帮助。自得心开,心开是开悟,禅宗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自得心开是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一句佛号,就能帮助你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一句佛号就是『涅盘法』,你证得涅盘的方法,就这一句佛号。要怎么样念?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行,这是方法。「涅盘法无上」!在大乘许多法门当中,可以说都是涅盘法,而持名念佛这个方法,确实是涅盘法无上法。为什么?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既简单、又稳当,能够专修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功的。

  『佛自知是涅盘』,证到这个境界,自己很清楚,用不著去请教别人。如果自己不清楚,请教别人,别人来跟你说,你开悟了、你证果了,我看这个话很不可靠。现在这个社会上,佛门里面欺骗人的事情也不少,千万不要上当。你自己证得什么境界,一定清楚。涅盘是什么境界?刚才讲了,灭。你的烦恼灭了没有?你的妄想灭了没有?这个是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如果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坐个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一个妄念都没有,你自己不清楚?你还要请别人给你做证明?如果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都没有了,你就证得涅盘;假如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自己清楚,没证得。

  如果诸位从前面我们一直在一块研究讨论下来的,应当记得前面所说的,在第二品里面我们念到的,三空三昧,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就是涅盘法。你要是入三三昧,经上讲了,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入了,入了之后就叫做三解脱门。解脱就是涅盘,前面我们读过。我们今天有没有空?有没有做到无相?无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确实没有了。如果你说我的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统统都离了。我问你们同修,这个人是不是真离了?如果离了,还会说我已经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离!真正离相,念头没有了;还会有这种念头在,他没离。没离,用什么方法来离?从无愿、无作上下手,这是三个方法。三个方法会用一个,就成功了,就能够契入涅盘的境界。所以,你证得,你自己一定清楚。实在讲,修行稍稍功夫得力,自己也能够感触到。功夫得力的时候是什么相?烦恼轻了,不能说烦恼没有,烦恼没有你就是证入涅盘了。烦恼轻了,没有从前那么严重,智慧增长,所以烦恼轻菩提长,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自己哪有不清楚、不明白的道理?所以,佛自知是涅盘,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从他闻』,说明这桩事情他人帮不上忙。我们今天接受佛法,明白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契入这个境界,是不是别人教的?给诸位说,不是,是自己证入的,这个事情别人没有办法帮上忙。诸佛菩萨对於我们的恩德,只是给我们做个增上缘而已。这个增上缘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佛菩萨将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我们永远不知道有这桩事情,我们永远也不会认真去修学这个事情。这是他告诉我们!告诉归告诉,我们要不能够领悟、不能够认真去做,我们依旧还是凡夫,还是生活在烦恼生死之中,没有办法超越。所以,修行、证果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亦将导众生令至涅盘』,「导」是指导、教导,帮助一切众生,告诉他契入涅盘的方法、门径。『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法当中,涅盘是究竟圆满。『众生中佛亦无上』,因为一切众生没有证得般涅盘,佛证得了,所以佛在众生当中,他也是无上;法无上,证得这个法的人也无上。底下说:

  【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云无上。】

  从众生渐次修学这个过程当中,从『持戒』到『禅定』到开『智慧』,这三句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三句是从纲领上说的,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一切无有与等者』,戒定慧三学没有办法跟涅盘平等,涅盘是戒定慧三学达到究竟圆满处。跟它等齐都不能,怎么能超过?所以称涅盘法为『无上』。底下一段;

  【净影疏曰,能善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

  这是佛的十号之一,佛的十号里有『调御丈夫』,「调」是调顺、调理,「御」是统御。佛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能够调伏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真的是心服口服。譬如佛法里面讲平等法,佛告诉我们,平等的标准是什么?先要找出不平等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平等?佛给我们讲,因为一切众生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清净了。要如何能做到平等?大家都把分别的心舍掉,就平等了;将执著的心舍掉,就清净了。这个说法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听了很服气。所以佛不是要我们跟著他走,不是要我们样样以他做标准,不是的,这是他真的最高明的地方。他确实把烦恼、不平的种种因素找出来,从根本上来解决。

  佛未曾给我们订一个标准,譬如讲的五戒、十戒、十善、出家两百五十戒,这些标准是对初学说的。好像读书,学校里面的小学生,小学生要给他订很多规矩,教给他遵守。到中学,规矩就少了一半,到大学没有了,你成人了,样样你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不需要给你订标准。所以高级的佛法里头,佛从来不会给众生设一个标准。这是叫我们不能不佩服的地方,佛不是牵著人鼻子走的。

  【合赞曰,自既丈夫,复调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

  《合赞》的解释,不但解释得好,而且非常具体。『调御丈夫』,首先要能够调顺自己,自己不能调顺,怎么能帮助别人?换句话说,要想调顺自己,度众生实在讲,四弘誓愿懂得佛法的人都知道,四弘誓愿里面还有自性的四弘誓愿,不是对外面人,专门对自己说的。「自性众生誓愿度」,度自己!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把自己跟别人都包括在里面,自性众生誓愿度,那是度自己,「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四句都在自性上,自己要能度自己,要断烦恼、要学法门,断烦恼、学法门都不在心外,心外无法。所以称之为自性。

  『自既丈夫』,你自己能度得了你自己,能断烦恼、能学法门、能成佛道,那当然是丈夫。此地这个「丈夫」意思跟英雄是相通的,大丈夫就是大英雄。这里面没有男女老幼,你能够做到,你就是丈夫,你就是英雄。『复调丈夫』,调是帮助别人,这就是调御丈夫。可见得,《合赞》里面讲的,先成就自己,然后再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是调御丈夫。

  底下这个四法说得很好,使我们知道从哪里下手。『若具四法,则名丈夫』,这是把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大丈夫、调御丈夫,条件说出来了。第一个要亲近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必须他断烦恼、证果位,这样的人才是善知识。他自己的烦恼没断,没有证得果位,譬如小乘初果以上都称为圣人,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也都是入了圣人之流,这个人是善知识,这是最低的。最低果位的善知识,也就是说他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这样的人他已经真的离四相。早年,我们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我想现在还有不少同修,误会以为小乘人没有离相,大乘菩萨才离相。在《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大乘,大概小乘人可能没有离相,孰不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楚,小乘初果须陀洹已经不著相。由此可知,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他们做的是什么功夫?全是离相的功夫。由此可知,虽然统统是离四相,离相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佛才说这么多阶位。如果功夫相同,哪有这些阶级、哪有这些位次?这些位次、阶级,都是因为离相功夫浅深不一样。总而言之,最浅的须陀洹,他功夫得力了。我们今天做的,功夫不得力,连须陀洹我们也望尘莫及,也做不到。

  这是说我们亲近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是在此地。假如我们这一生当中遇不到善知识,那怎么办?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遇不到善知识就不能成就。这是跟老师,跟错了老师,麻烦就大了。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找古人;现在人没有善知识,没有这个标准的,古德当中有。我过去学佛,初学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就非常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往后怎么办?他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是谁?他的老师,印光老法师。印光老法师不在了,早就过世了,印光老法师的著作在,《印光大师文钞》。每天读《文钞》,『能听法』,思惟经义,这第三条就符合这个标准,依教修行,这的确是个好方法。所以,李老给我介绍的,这是我们净宗当代的祖师大德。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我这些年来,跟诸位同修介绍善知识,我跟大家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在哪里?净土五经就是阿弥陀佛。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我们读诵《无量寿经》,理解《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前些年黄念祖居士做了个注解,注得很好。我们这次在一起研究讨论,现在用的这个本子,我们订个名字叫「指归」,其实这里面每一条都是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引用古来祖师大德的开示、注疏以及经论。他只引用,而没有详细加以解释,所以我们把引用的这些资料选出来,一条一条我们再来做简单的讨论。便利於深解义趣,对於这部经典的义理要深入的理解,我们才能够得受用。理解之后,你就能常常思惟经义,思惟经义就是观察宇宙人生,是不是如佛所说的。

  末后『如说修行』,如同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过去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了,把这些错误,根据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正过来,这叫「如说修行」。务必使我们的知见与佛相应,我们的言行也与佛相应,这个相应,诸位要记住,是与他的原理原则相应,要懂这个意思。然后就能活活泼泼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叫做如说修行。

  【会疏曰,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

  《会疏》这一段也是解释「调御丈夫」这个德号。这是说他具足『大丈夫力用』,黄老居士引用经论,排列的顺序很有道理,《会疏》摆在最后,「具大丈夫力用」,前面力用都说出来了,特别是《合赞》里面说得好,这就不必加以解释了。『而说种种诸法』,佛用什么来调顺一切众生?佛是说理,佛是为一切众生说明事实真相,用这个方法,决定没有妄语,决定不欺骗众生。所以众生对佛敬爱也畏惧,愿意接受佛的教导。佛教学的目标就是底下的两句,也是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期望。『令离垢染,得大涅盘』,两句是一个意思,前面一句是修因,后面一句是证果,因果是一不是二,是一桩事情。垢是污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在经典里面也常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都是此地讲的垢染之意。这些东西完全离开了,就是大涅盘。由此可知,大涅盘是性德。

  佛在《华严》、《圆觉》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换句话说,大涅盘是一切众生各个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圆满的功德,清净寂灭的真性,是本有的,大涅盘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是因为有了染污,使我们的性德障碍了,不能现前,才变成了所谓的生死凡夫,原因就是此地讲的「垢染」。这个东西能不能离得掉?能,因为它不是真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涅盘,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就是此地讲的垢染,无明烦恼,这是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本来有的,当然可以证得,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确实增长我们的信心。妄念,妄想分别执著哪有断不掉的?只要把这个东西断掉,我们的大涅盘就现前,清净心现前,圆满功德现前,这个一点都不假。

  理,我们懂得,事上来讲真难!我想没有妄念,这妄念一天到晚不停,这怎么办?佛跟我们说,这叫习气,习惯成自然,打妄想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生世世都打妄想,妄想打成习惯,不打自然就出来。所以,烦恼、习气它产生了一股力量。可是你自己要能警觉到,这个力量再大也不可怕,为什么?因为它是可以断掉的,你要有这个认识,要有这个信心,要依照佛的方法去做。净宗的方法实在讲是妙绝了,教我们念佛,执持名号,为什么要念佛?不念佛就打妄想!这个方法好在哪里?顺著我们的习气,习气太深,的确是不容易断,随顺我们的习气。把习气里面稍微给它改变,不要乱七八糟去想,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无量寿经》,这个方法好,所谓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他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用久了,得力了,所谓得力,是自自然然妄念少了,确实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心恢复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般若智慧现前;智慧现前,你对於经义就更透彻、更深入。

  所以,经义是无有穷尽的,我们今天看只是看表面上的意思,你心清净一分你就入一分,清净十分你就入十分,字字句句妙义无穷。不但我们凡夫数不尽,实在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数不尽,随著你的功夫增进。你才晓得,这一部经实在讲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一部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能够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才显示出妙义无穷,功夫就是你怎样去离垢染。《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纲领也是非常之好。垢染最严重的就是四相,我、人、众、寿。所有一切凡夫,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起心动念就执著有个我,有我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个不但是生烦恼,而且造罪业,罪业必有果报,这怎么能解决问题?所以佛教给我们,应当从这里下手。而教给我们的观法,观法是修行的方法,《金刚》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纲领是讲作观。作观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作观是这个意思,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教我们观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决定不是真实的。人生一场梦,现前就在作梦,天天在作梦。而且这个时间非常短暂,如露亦如电。露是讲你一生,一生几十年的时间像露水一样,很短,有了年岁的人这个感触就很深。我是二十二岁到台湾,在台湾四十多年了,我的一些同学、同事、朋友,三分之二都不在了。想想四十年前刚刚到台湾的时候,就像是昨天一样,梦幻泡影四个字说绝了!电是比喻今天一天石火电光,像闪电,刹那,一生就像朝露一样。

  你能够作如是观,你这个人会清醒过来,从哪里清醒过来?从迷惑颠倒清醒过来,不再追求名闻利养,不再去造损人利己的事情,不再干这个事情,头脑会清醒一些。如果事实真相真的被你看破了,四相就可以离了。离四相的方法,就是后面这四句偈,纠正你错误的观念。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佛教给我们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教给我们,我们现在还有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应当怎么样过日子?应当如何生活?佛就说这个原则。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随缘,内不动心。在念佛上来讲,内不动心就是心里面二六时中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要让任何一个杂念、任何一个妄想渗透进来。你的心是佛心,你的愿是佛愿,心、愿与佛相应,这是成佛的捷径。不著相,不是说不要相,这个不取相,不取也是不著的意思,不是不要。样样东西都在现前,心里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这就对了。自己心里面有主宰,这个主宰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没有现前的时候,就是佛号。这个方法好,这才真正能够离一切垢染,自性就能现前,自性现前就是得大涅盘。所以,只要把障碍去掉就行了,自性就现前。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五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5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面,倒数第三行,从二十九段看起:

  【净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

  这是解释佛十种名号当中的『天人师』,什么叫天人师?《净影疏》里面说『能以正法近训天人』,训是训导,也就是教导的意思。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正法」。什么叫做正法?说法很多,如果是从究竟的意思来讲,必须要叫众生明心见性,所谓是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法就是正法。这是我们讲的绝对标准,当然不是一般众生能够做得到的。於是在佛法里面,有所谓三乘,有所谓五乘佛法,这就建立多标准的讲法,多标准是随顺众生的根性。在五乘佛法里面说天人法,天人法的正法,最低限度要不失人身,譬如我们现在得人身,来生还能得人身,不至於沦落到三恶道。这种说法就称之为正法,这是正法标准最低的。

  我们综观现代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在动乱,只是动乱的幅度有大小的差别,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定的。现在的政治制度,专制也好、独裁也好、民主也好,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都解决不了社会问题。而解决之道,儒佛说得很好,伦理道德。如果不讲求伦理道德,不教导伦理道德,不修行伦理道德,社会无论什么制度都是一团糟。而辅助伦理道德的,就是印光老法师所讲的因果报应的事实。由此可知,伦理道德与因果(因缘果报)的事实,这是人天法里面的正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挽救现代的世道人心,不能不特别深入的去讲求。现在社会一般人的确所谓是急功好利、见利忘义,不知道果报就在眼前,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所以印祖在民国初年,一生当中,甚至於把大乘经典都放在一边,专门弘扬《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阴骘文》。这些东西,现代人眼睛里面认为这是迷信,这是骗人的。说得好听一点,这是个善心,劝人做好事,拿这个来吓唬人而已,不知道这是个事实。所以,对於因缘果报的理要说得透彻,事实要展现给大家看清楚。於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自然就知道收敛。在这个社会短短数十寒暑当中,知道应该怎样待人、怎样处事、怎样接物,不背因果。这一世时间很短,人不是死了以后就完了,死了以后就完了,我们也不必去学佛了。实在讲,死了以后就不得了,这个问题才严重。佛家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教导我们现前得利益,将来也得利益,以后永恒都得利益,这个法叫正法;现在得利益,将来不得利益,这个法不是正法,正法的利益是永恒的。这才称之为天人导师,天人大师。

  【会疏曰,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

  《净影疏》里面是从理上说的,《会疏》这一段是从事上说的。事,确实如此,当然不是完全的。正如同我们人间一样,我们人间有国王、有大臣,中国人所谓士农工商,今天所谓各行各业,皈依三宝做佛弟子的人很多,但不是全部。天上也是如此,天王、天人接受佛教导的也是一部分,可能还是少部分。因为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六道当中,学佛的缘分最深是在人道,成就殊胜也是在人道,正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是极为可贵。诸佛菩萨也在天上讲经说法,但是天人的修行,没有我们人间来得认真。原因是什么?这是佛法里讲学佛二十难,这二十难是佛说的,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的,「富贵学道难」。天人比我们人间福报大,福报大往往就贪图享受,对於学佛就疏忽了。他也知道好,他也很想学,他就是学不来,为什么学不来?乐的享受他不肯舍弃。

  这种情形在我们人间也不例外。我们拿海外学佛的跟中国大陆学佛的做个比较,就非常明显。中国大陆这些学佛人,他们虔诚的态度超过我们太多,我们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包括台湾,都不能跟他们相比。那分虔诚,如果诸位将来到大陆去旅游观光,看到这些修行人,的确会深深受感动。经典,我们的经典是随便拿到的,放的时候也随便放。大陆上这些学佛的人拿经典一定是双手捧著,顶戴而行。我们赠送《大藏经》,他们每个人拿一册,穿袍搭衣顶在头上,跪在地下迎接,我们在台湾没有见过的,全世界任何地区没有见过。这就是我们生在富贵当中,富贵学道难!他们苦日子过多了,所以对於佛法视如珍宝。天上福报比我们人间大的太多了,寿命也长,因此诸佛菩萨在天上讲经说法,教化天人,难,比我们这边难得太多了。

  『魔王外道』,天上有魔王,也有外道,人间有魔王,也有外道。外道的意思是广义的,不是指佛教以外其他宗教,称之为外道,这样说,意思就太窄小了。佛家讲外道的意思,是讲心外求法,叫做外道。佛法称为内学,内是心性,所以佛法是心学,内学,如果我们要向心外去求法,就叫做外道。由此可知,学佛里面的人是外道的就占很大的比率,不知道一切法向内求,他去向外求。譬如我们现在常常见到的,许多同修到寺院来拜佛,目的何在?求佛菩萨保佑他,这个人就是标准的外道。为什么?他是心外的佛菩萨来保佑他,这个错了。如果真正的佛弟子他懂得,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哪里?自己的慈悲心就是观音菩萨;自己能够大发慈悲,观音菩萨就保佑你。慈心能够化解一切灾难,慈心能够化解一切狠毒,观音菩萨是教给我们这样的,不是教我们心外求法,这个要懂得。念大悲咒的人很多,大悲咒很灵感,也是心外求法。念大悲咒主要是把自己的大悲心念出来,那个咒就灵;自己大悲心念不出来,这个咒就不灵。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教给我们,如何开发性德。所以称为内学,不是在心外求法。

  『释梵天龙』,「释」是帝释天,就是忉利天主;「梵」是大梵天,色界初禅天主,色界初禅叫做梵天。释是代表欲界,梵是代表色界,无色界不说,无色界没有形色,所以就不讲了。「天龙」是八部鬼神,在佛法里面称为护法神。这是把色界、欲界的这些大众统统包括在其中。『悉皆归命』,这个「悉」我们刚才说过了,不是全部而是部分。所以用个悉,是指色界天、欲界天这些天龙鬼神,以及人间,包括三恶道。『依教奉行,俱作弟子』,这都是与佛有缘,才能够闻到佛法、接触到佛法,皈依三宝,作如来弟子。这是尊我们本师称为『天人师』。我们再翻过来,看底下这一面。

  【合赞曰,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这个意思也说得很好。为什么六道里面只说天人,其他的四道不讲?单说天人师,没有说阿修罗师,没有说鬼、畜生师,没有这个说法,单单说天人。这是有个缘故,就是六道里面,唯有天道跟人道能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这个心。其余的四道,虽然学佛,这个心发不出来。三恶道习气太重,虽学佛,无上菩提心发不出来;也就是说清净、平等、大慈大悲他们做不到。

  而人天当中,也并不是普遍都能做到,但是确实有能做到的。哪种人能做到?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佛为我们说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了、明白了,他这个心能发得起来。另外一种人是善根深厚,他不是一生才修学,无量劫累积的善根,所以接触佛法,听佛讲经,他就能够信解,就能够依教奉行。我们把这两种人归纳起来讲,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容易发无上菩提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称佛为『天人师』。

  【合赞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

  这一段是解释十号里面的『佛』,解释这个称号。这个称号用得最多、用得最广,我们一般都称释迦牟尼称他为佛,称其他的号比较少,佛用得最多。另外一个用得多就是「如来」,我们称释迦如来也常听说,释迦天人师就很少听说。所以十号当中,两个号比较用得多、用得很广。这是「佛」这个称号。

  佛是觉悟的意思。『觉』,在中国有这个字,当时在翻经的时候,没有用中国的觉来翻这个佛,而另外造了一个新字。古时候的字少,社会没有现在这么繁杂,文字少,所以翻经的时候就造了不少的新字。佛字是新造的,没有人字边这个弗,中国古时候有这个字,念弗。印度这位老师,他是人,所以就加上一个人,用弗的音。这是佛教传到中国来新造的字,它的意思是觉。为什么不直接翻作觉?在翻译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是尊重不翻。我们对佛非常尊重,所以用音译,不用意译,音译过来再加以注解,注明它的含义。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虽然它的意思是觉,我们中国这个觉字的意思不能够包含,佛这个觉的意思,比我们一般中国人概念里面是既深又广。这是第二个理由,用音译不用意译。

  佛字的含义,在经论里面注解解释这个字,把觉说有三种,由此可知,觉的意思就很广。这三种,第一个是自觉,就是底下讲的,『既自觉悟』。自己觉悟了,又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就是『觉他』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这个地方没写上,「觉行圆满」,自觉、觉他达到究竟圆满,才能称之为佛。「觉」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标准与无上正等正觉相应,这才是佛字的意思。用无上正等正觉的标准,就很容易明了。自觉就是正觉,标准是正觉;正觉的标准,必须要断见思烦恼,这才是真正觉悟。若有烦恼没断,这个人决定是迷而不觉。所以佛法里讲觉的标准,最低的是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就是他成正觉了。阿罗汉是正觉,见思烦恼断了,这是自觉的标准。觉他是菩萨,自觉而后才能够教化众生,才能够帮助别人觉悟,可见得他的修养比阿罗汉的确是要高深。这个境界是正等正觉,也就是菩萨,我们称菩萨的境界。最高的就是觉行圆满,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这个觉,不是我们一般观念当中的觉悟。

  末后一句是比喻,『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贼就是我们平常讲小偷。小偷是乘别人不提防的时候,才能够窃取财物,贼是这个意思。如果别人觉察了,知道这个地方某个人是小偷,我们大家对他要提防,他就没有能力了。不但没有能力,他也不敢下手,为什么?东西丢掉了准是他。所以贼也就不敢做坏事,也就不敢窃盗。把贼比喻作无明,比喻作烦恼,无明、烦恼能够妨碍自性的智慧功德。这个东西起来,我们智慧失掉了,功德也失掉,就好像被小偷偷了一样。如果你要能够觉悟,觉而不迷,它就不起作用,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可以现前,不会被它障碍,这是比喻这个意思。

  【智度论曰,佛陀,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

  我们先说这一段。这一段是《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解。这个注注得非常详细,龙树菩萨注的。翻成中文是在南北朝那个时代,所以称『秦言』,秦言就是中国话,这个多半都是罗什大师译场上用的。鸠摩罗什那个时候是姚秦,姚兴作国王的时候,国号也叫秦,所以秦言就是中国话。唐朝译经可以说是最盛的一个时代,所以经典里面常常也用唐言,古译的时候多半称秦言。

  『佛陀』是梵语,中国话意思是『知者』,知跟前面觉是一个意思。『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这是举个例子。他觉知的能力很强、很深、很广,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知道现在,举一个例子,众生的数量。此地说的众生是说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有情识的。非众生数,这是讲的植物跟矿物,无情的众生。换句话说,一切动物、植物、矿物,过去、现在、未来,有多少数量,他统统清楚。这些话,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年轻人,他很难接受。所以,有不少知识分子看了佛经,都以为佛很会说大话,我们世间很多人想不出来的,佛都很轻易的说出来。实在说,佛所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绝对没有夸张。他为什么会知道?这是一般众生不能理解的。所有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自性能变,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是所变的。你要是把能变找到了,所变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我们今天对於宇宙之间一切法的数量,没有法子晓得。不要说远的,就最近的,我们头上有多少根头发,我们不知道;我们眉毛更少了,有多少根眉毛也不知道。而佛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所以佛说法,当年一些弟子当中也怀疑,於是这些弟子们就来试验试验,看看佛是真的还是假的。就问佛,这一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佛就答覆了,告诉他有多少片。当然他也不能一片片去数,他们也很聪明,把树摇一摇,落下多少,把它收拾起来,再问佛,现在有多少叶子?佛一说,再把落下来的一比照,果然没错,这才对佛讲的话能相信、能佩服。这所谓是一切知,没有不知道的。这是讲数量。

  『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哪些法是常住的?所谓常住,它永远不变,这叫常;凡是会变的,都叫无常。这个里面有事、有理,事有常,也有无常,理也有常,也有无常。佛统统知道,这才叫做佛。

  【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

  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道,他是坐在树下,这个树,佛经里面的名字是叫毕钵罗树,我们中国以后把它翻成菩提树,在『菩提树下』。他在这个树下示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示现成佛,在这个树下成佛,以后称这个树叫菩提树。成佛就是『了了觉知』,对於世出世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能够了了觉知。所以称他作佛陀。

  【又曰,佛一切智慧成就。】

  这也是《智度论》里头另外一段所说的。『佛一切智慧成就』,我们通常讲智、讲觉,觉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讲智也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是体,觉是作用,没有智你怎么会觉悟?所以智跟觉是分不开的,一个讲体,一个讲用,有用必有体,有体必有用。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体性,我们现代哲学名词里讲的本体。正确的知一切法的本体,这种智慧叫一切智。阿罗汉能够证得的就是一切智。体是空寂的,所以万法皆空,空是从体上讲的。

  第二种叫道种智,道种智是从相上讲的。现象非常复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它有个道理在。所以道种,道是道理、是方法,它演变的过程;种是种种不同,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是种种。对於这些现象也能够彻底明了,也是了了觉知,这个智慧叫道种智。所以,道种智是知一切现象,一切智是知一切本体。

  最后的是一切种智,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这种智慧叫一切种智。确实在修学过程当中产生这种现象,阿罗汉、辟支佛,知道一切体,晓得万法皆空,但是你要问问他,一桩一桩这些事相叫他说他说不清楚,他没有这个能力。菩萨有道种智,也有一切智,就是体跟相他都知道,他不能够圆融,这样的人很多。我们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中国人学佛,或者是中国读书人不学佛的,大概现代人比较少,古时候人很多,没有不读过《坛经》的。《六祖坛经》,学佛的人读它,不学佛的读书人也喜欢读它。你看《坛经》里面,六祖遇到的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对於一切智、道种智他都清楚、都明了,他圆不过来。所以遇到六祖的时候向六祖请教,六祖过去在黄梅五祖那里住过,他向他请教,五祖当年教导你们的时候,对於禅定、解脱他怎么讲的?而六祖回答他,没有加以解释,六祖直截了当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所研究的都偏在一边,没有把它圆融起来,圆融起来才叫做佛法,才真正觉悟。

  不二法,就入不二法门,这个境界了不起。你心里还有二,你决定在六道、在十法界,为什么?你还有分别执著。十法界从哪来的?分别来的;六道从哪来的?执著来的。你还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他教印宗是超越十法界的方法,确实是正法,一句话把印宗点醒了,你怎么可以逗留在分别执著里面?所以这个开示就非常高明,只要心地清净,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明心见性。而后十法界依正庄严,心就像一面镜子,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是了了觉知。才有一点分别执著,照的作用就失掉了,这个能力就没有了。

  所以,佛在经论当中,常常把心比喻作水,水要干净,不能有污染,水要平静,不能有波浪,它就起作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烦恼是染污,这水就不清净,混浊了,分别是波浪,有分别就有波浪,有烦恼就有污染。你能够把烦恼断掉、分别断掉,你这个水就恢复到澄净,你心就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能照万法,不但照现在,能照过去、能照未来,没有一样不清楚的。所以佛说,这个能力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所有一切众生各个都有,很可惜的,众生心现在有污染、有波浪。但是佛说这个污染跟波浪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可以把烦恼舍弃,你可以把分别放弃,你真心就恢复了。真心恢复,你的智慧、德能、作用跟佛果地上无二无别。所以佛从这个事理观察,一切众生跟佛是平等的,无有高下,生佛平等,生佛一如,都是从这个观点上来讲的。这是讲佛的三种智慧成就,「一切」就是一切种智成就。

  【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故为佛陀。】

  『悉』就是知道、明了。『一切世间』就是讲十法界。底下一段。

  【成实论十号品曰。】

  《成实论》现在研究的人不多,底下一条讲的《俱舍论》,这两部论典在中国也很有知名度,也很有地位。因为在隋唐初期,中国佛教形成十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就是根据这两部书建立的,所谓成实宗、俱舍宗。成实宗就是以《成实论》为主要的经典,俱舍宗就是以《俱舍论》。《俱舍论》属於相宗,《成实论》偏重在性宗,就是一个讲空,一个讲有,《成实论》讲空,《俱舍论》讲有。但是它所讲的,没有法相唯识讲得透彻,它讲识只讲到第六识,第七、第八识没有讲到。《成实论》里面讲空,也没有般若讲得那样深刻。在『十号』,就是佛的十种称号。里面说:

  【如是九种具足。】

  「指前诸号」,从如来到佛这个九种称号,这九个意思都具足。

  【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十号最后一个号叫『世尊』,世尊的意思,必须具足前面九号的意思,才能称为世尊。『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从时间上讲的,『十方』是从空间上讲的。所以十方三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空。时空里面,包含的世界就很多,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星系,实在是数不清。而一个人能够具足前面九种号,确实是非常稀有,能令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对他尊重、对他尊敬,所以称之为世尊。所以「世」是指的十方三世,这《成实论》上说的。底下括弧里说,「又智度论以佛为第十号,以世尊为具十号尊德之总号,与此开合稍异,义无不同」。《智度论》是大乘论典,《成实论》是小乘论典,对这个都有解释,但是大同小异。而《智度论》里面,把「佛」这个称号是第十个称号,而「世尊」是第十一个称号,除这个之外,意思都相同,讲法也一样。

  【俱舍论曰,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

  底下三段是解释「道」,我们常讲佛道、菩萨道,道是什么意思?『道义云何』,什么叫道?『谓涅盘路』,趣向涅盘的这条路,佛法里面称之为道。四谛里头,苦、集、灭、道,而灭就是涅盘,道就是如何修证涅盘的方法,这个方法称之为道。用路来做比喻,叫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涅盘城也是个比喻,好像说我们的目的地。小乘的涅盘,在佛法里叫偏真涅盘,实在不是究竟圆满的,对凡夫来讲算是涅盘,对菩萨来讲它还差很远。大乘涅盘才是究竟圆满,真正到一切法不生不灭。

  【华严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华严大疏》是清凉大师著作的《华严经疏钞》,疏是清凉做的,钞也是清凉做的。清凉这部注疏,对我们后人在大乘佛法里面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贡献。一直到现代,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多年,后人对於《华严经》的研究、修学、注疏,都不能超越清凉的范围。可见得他这个注疏价值非常高。这个里面对『道』也有个简单的解释。『通至佛果』,佛果就是涅盘,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能够通达这个这种的修学方法,就称之为道。

  【赞阿弥陀佛偈曰,究畅道要无障碍。】

  这一句也可以把它做为解释道的意思。『究畅』,究是究竟的意思,畅是畅通,没有阻碍。『道要』,「道」就是修行方法,而方法里头最精要的,「要」是最精要的,那我们就晓得了,最精要的是念佛。念佛成佛,念佛能至佛果。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涅盘道,每一个方法都是通到涅盘道,每一个方法都可以修证无上菩提。但是,最方便的、最究竟的、最稳当、最快速的,无过於念佛。所以他说「究畅道要无障碍」,这句话是赞叹念佛人,用念佛这个方法修成佛之果。再看末后这一段。

  【汉译经曰。】

  这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的第一种,后汉时候翻译的。这是经文。

  【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

  这段是经文。『世饶王』,「世饶」两个字是赞叹他的,是赞叹这位国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福报,在人间来讲都达到究竟圆满。饶是丰饶,就是丰足的意思,丰富没有欠缺,世是世间,在世间能够智慧、福报都达到圆满,这样一个国王。『闻经修道』,他那个时候在世,正好遇到世间自在王佛,出现在他同一个时代。佛常常讲经说法,这位国王也常常听经,也是佛法会当中的一员。他很聪明,智慧很高,领悟得很深很广。『欢喜开解』,闻了佛法之后,真是法喜充满,开是开悟,听了觉悟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他明白了,解就是明白了,通达而没有障碍。於是他舍弃了王位,『行作比丘』,他出家了,他把王位舍弃掉之后,出家修道。

  【义寂云。】

  义寂法师,底下几句话是注解。这一段是解释世饶王。

  【准彼经文,世饶王者,亦为法藏在俗时名,沙门义为勤息。】

  他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他是跟世间自在王如来出家的,佛给他起了个法名叫法藏。所以法藏比丘就是『世饶王』,世饶王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大家称他为世饶王,以后就是法藏比丘。

  经文里面有「行作沙门」,这是解释沙门。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如果以佛身示现,决定是生在帝王家,不是为王,就是为太子,像释迦牟尼佛,是净饭王的太子。他一定要做这样的示现,这是我们在前面一章,八相成道里面读过。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他的意思是告诉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所以生生世世不能够超越轮回,沦落在生死苦海,就是名利看不破,争名逐利。他生在帝王家,名利他全部都得到,他不要去求。你们所求求不到的,我这里统统都满足,满足怎么样?不要了、舍弃了。这就告诉你,这些东西并不是人生真正追求的东西,一个觉悟的人、真正聪明人,是要追求永恒。世间这些功名富贵,实在讲是昙花一现。而且你仔细去观察,里面的果报、恩怨、酬偿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造这种业又何必?所以佛做这个示现,就是给世人提出警告,让你看看他的做法,让我们来反省,让我们去深思,我们在人生旅途当中应当选择哪一条路,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法藏不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也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有很大的能力,他能够舍弃世间,去学佛。实在讲,学佛是世间最伟大的事业,全心全力教化众生。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后去教化一切众生,这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意思叫『勤息』,这是中文翻译的,意思叫勤息。也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普通诸位要看佛学字典,查沙门,大概都是这个解释。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叫沙门。下面:

  【会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

  这也是「勤息」的意思,勤修一切善法,息灭一切恶法。但是善恶也有标准,不是我们以为善,就是善,我们自己以为是恶,就是恶,往往我们把标准搞错了,甚至於把标准搞颠倒,这叫迷惑颠倒。佛法里面善恶,最简单的一个标准,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称之为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恶。这个标准,我想凡是利益一切众生都是善,我们会点头,没错,说得不错;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叫恶,我们听到会摇头,利益自己的怎么叫恶?佛法讲,利益自己是真恶,不是假恶,为什么?学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你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你要搞六道轮回?为什么不能出三界?就是因为有个我,坏就坏在我上。

  你看《金刚经》佛讲得很清楚,「若菩萨」,假若是个菩萨,这个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不承认,他不是菩萨。菩萨是什么?菩萨是觉悟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还执著有我、有人,佛说这个人没有觉悟,还是在迷惑颠倒。我们起心动念都要为利益自己,我执是天天在增长,你就是修一切善法,你所得的是善的果报,讲得好听一点,人天福报,你出不了六道;真正要想出离六道轮回,一定要把我舍掉。所以,佛教菩萨,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去修福,绝不为自己,他这个方法非常之妙,把自己忘掉了。对自己有没有利?对自己有大利!众生有福,我也是众生之一,我怎么会没有福?念念为众生,把自己这个「我」的观念淡掉,我的观念忘掉、舍掉,就超越三界。

  阿罗汉、辟支佛出了三界,凭什么?我执断了,他没有我执。但是他还有分别,所以他不能出十法界。再要能把一切分别都断掉,就是六祖讲的,入不二法门,他就超越十法界。他能够破我执,还不能破法执,法执是分别,还有分别,他就出不了十法界。我相、人相破掉了,但是他众生相、寿者相还在,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是分别,我、人是我执所生的。所以善恶是有标准的。

  【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

  这个解释是佛说的,实在讲,『沙门』这个名称,在佛陀出世的那个时代,是所有一切宗教修行人的通称,不一定是指佛教。佛在经上讲,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就是我们今天讲宗教、讲教派,有九十六种,这是著名的大的教派,小的就不说了。这些教派里面,出家修行人都叫做沙门,那个意思很正确,他们都是断恶修善,所以沙门是个通称。但是善恶的标准,那是每个教派都不一样,标准都不相同。佛教出家修行也用这个名词,也叫沙门,但是佛教的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跟一般教派完全不相同。一般教派没有佛这个标准,所以这些宗教修行,能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出不了三界,脱离不了轮回。所以,佛制定这个标准,才真正为我们解决问题。

  经上佛解释这个也解释得非常好。『辞亲出家』,这是事,在事相上。佛教出家,一定要得父母同意,如果父母亲不同意,不可以出家,一定要得父母同意。『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这是理。要认识心,佛法所修的,无论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可以说这八个字是共同的目标,要认识真心。本是本性,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达本」。「解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对於这个事实真相通达明了,这才称之为沙门。可见得佛教这个沙门,要求的标准就很高了。依照佛这个说法,在大乘是法身大士才能称沙门,我们中国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佛号大沙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沙门的标准。把这个意思降一等,小乘初果到阿罗汉,也可以称沙门。他们也是「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但是标准没有这么高。所以他们的识心,的确是意识心,六识心,取的是这个意思,这个标准就很低了。这都是讲佛家所说的标准,跟世法里头的标准不相同。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沙门这个名词跟著佛的经典也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佛教出家人的专有名词。其他的这些宗教,他们出家,像道教里面出家的,他们不称沙门,这是变成佛教里头的专称。如果在中国佛教里面,这些祖师大德用沙门这个名称,这是很谦虚,因为沙门是学生,比称法师要谦虚多了。所以在中国变成一种出家修行人谦虚的称词,我是在学生,我是在这里学修善断恶,我在学这些,这称为沙门。

  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无量寿经)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