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136-140集1998-2006年)


   日期:2019/8/30 11: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六集)  2002/12/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36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三十八面,经文第七行。科判是第三个小段「说法利生」,这又分两小段,第一小段是「树说法」。请看经文: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此地讲出六尘说法。它们到底说些什么法?可以说无法不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在风树之中都能听到。不但能够听到,而且还能够见到,这部经后面会说到。《观无量寿佛经》讲得就更为明显。《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教材,本经没有详细说的地方,《观经》里面都补充圆满了。所以我们要想认识西方极乐世界,了解佛国土,三经一定要熟读。

  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一段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树能演说妙法,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想想,我们这个世间的树会不会演说妙法?会!只是我们自己不会。我们如果要会了,此土、西方原来不二。非常可惜,我们自己迷著得太深、太重,所以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正庄严,在我们这个地方完全不见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有弟子问佛:世尊,你的报土难道就是这样子的吗?为什么跟诸佛如来相比,你逊色太多了。释迦牟尼佛笑笑,用脚趾(佛通常都是盘腿坐,他把腿放下来),脚按到地上,当时这个大地树木花草都是七宝的。大家才惊讶,原来世尊的报土不亚於阿弥陀佛。佛为大家展现了一下。所以,我们住在秽土,释迦牟尼佛住净土,同在一起,确确实实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在这个地方我们真正体会了,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怎么能变?怎么能会两个样子?

  相从哪里来的?相从心想生。原本的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一真法界原本的形相。我们今天所看的相变了,相变了,为什么会变?是因为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妄心。我们妄心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变成我们现前生活环境;从心想生,这个道理太深太深。但是不管怎么变法,如来境界也好,菩萨境界也好,人天境界,甚至於饿鬼、地狱境界,不一样,完全不相同。我们要问问,六尘还说不说法?还说法。六尘说法,跟诸位说,从来没有改变过。不管你怎么变,六尘都在说法,只是迷惑的人不会,觉悟的人他会,觉悟人都能看到。

  西方世界没有迷惑的人,各个都是觉悟的人。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别赞叹极乐世界的六尘说法,举「树」做代表。树的意思,真正的含义,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我们用华严的境界来读这部经是决定正确的,为什么?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一位大德,那不是普通人),他跟我们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从前没有人讲过,这一句话讲得正不正确?非常正确,很可惜就是我们说不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没入境界。

  极乐就是华藏,华藏就是极乐。所以他把《华严》、《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看成一部。经文长短不一样,里面所说的义理境界没有两样,一个说得简单,一个说得详细;《华严》说得详细,《无量寿经》说得简单,《阿弥陀经》说得就更简单了。修行愈简单愈好,容易受持,但是我们要认识、要理解,那是愈详细愈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既然知道这三部经完全是相同的,所说的是一桩事情。读了《华严》再来看《无量寿经》,这个意思就不一样了。所以我在前面跟诸位介绍,树是建设、是树立,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建设,叫建树。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的建树,无一不是教学。我们在美国、在加拿大,我们看到那边的大学,大学城;一个大学是一个城市。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感受很深,但是它还是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大学国,不是大学城;那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学,非常完整的大学。我们这个世间要跟它相比,那叫小巫见大巫。

  在那个学校里面,无论学哪一门课程,最后都能成无上道。世尊在《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到极乐世界你才真正看到,不管哪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所以彼此都是互相尊重,互相赞叹,决定没有嫉妒毁谤的,没有!阿弥陀佛恒顺众生,众生喜欢学哪个法门,他就帮助你修学这个法门。

  『微风徐动』,这就是我们讲的活动,教学的活动。教学,一般我们从原则上讲,言教,这个诸位好懂的;除了言教之外是身教。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身教是示相、表演,做给你看。身教跟言教所依据的是意教,诸佛如来念念都是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证得无上的佛果。确确实实殷切的期望,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期望,这是佛心,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佛是以真诚心,儒家讲至诚的心,对待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你那个感恩的心才能生得出来。这个世间人,什么人对我最好?什么人最关怀我?阿弥陀佛,哪一个人都比不上!

  阿弥陀佛的关怀、照顾,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有几个人知道阿弥陀佛的心思?有几个人知道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护?佛经里面讲二地菩萨知道。这不是普通菩萨,这是《大智度论》上说的,二地菩萨知恩报恩。赵朴老写的这四个字,我们现在给它印得很多,「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是二地菩萨。那我们现在就是二地之前,我们在经上读过,甚至於自己也能讲得头头是道,是不是真的知道「恩」?没有真知道,听说的。老师这样教我的,父母这样教我的,自己没有亲身感受;二地菩萨入境界,亲身感受,所以才叫知恩报恩。

  它一切的活动,「微风徐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活动。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枝叶』。这「枝叶」我们懂得它的意思,是在教学各个部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每一个科目之中。学校里每一个科目是枝叶,学系是枝,学科那就是叶,因为科目不相同。在佛法里面枝叶是说的什么?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是枝叶。

  所以『演出无量妙法音声』,这一句话你就懂了。演是做到,哪一个法门都落实。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修学这个法门的学生当中。学生就是菩萨,菩萨都做到了、都落实了。到地上菩萨(我们今天讲地上,是讲的别教地上菩萨,圆教就是初住菩萨),一个法门成就,一切法门都成就,这很不可思议。所以他现的相,大家也曾经听说过,「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怎么会有无量相?原来无量法门的相都在你一身表演出来了。

  这个确实很难懂,我们再说得浅显一点,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好懂。像儒家跟我们讲的「五伦十义」,表演在哪里?我一身!在家同学,你对你的太太,你是先生的身分;对你的儿女,你是父亲的身分;对你自己的父母,你是儿子的身分;对你的兄弟姐妹,你是兄长的身分;对待邻里乡党,你是朋友的身分;在你工作当中,对你的上级,你是被领导的身分,对你的下属,你又是领导的身分。你就想想一个人在一天当中,从早到晚十种身分都具足了。每种身分要尽的义务,就是你应该尽的责任。你是父亲的身分,对儿女要慈爱,父慈;对你的父母,你要孝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臣有义,君仁臣忠,岂不是统统都做到了吗?从早到晚全部都表现了。

  「演出无量妙法音声」,你能够体会到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会演,我们也会演,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五伦十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统统落实在我的生活当中,我这一个身演出无量无边的道德仁义。可是我们世间人,实在讲,你要说他不会演,那你完全看错了。他也会演,他演得很多,也是无量无边法门。什么法门?十恶五逆,他在演这些。

  你们看看现在广播的这些节目,我是几十年没有看电视了,偶尔看一下(有的人打开电视,偶尔看一下),里面演的是什么?杀、盗、淫、妄。他也在表演,他表演是迷失了自性,就演出这些东西;觉悟自性,他演的就是道德仁义。世间圣人所教的,不是演正面,就是演反面的,统统都在演。所以你读到这一句「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我们这个世间没两样,你一看明白了,统统都是。但是西方世界比我们殊胜,而且都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西方世界没有恶人,心行不善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一定要知道。

  我在前面跟诸位详细介绍过,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历史很久的;历史很久的,它有老居民,那个很难办。这是新成立的国家。世尊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建立这个世界到现在才十劫,时间不长,新兴国家。原本这个地方没有人住,人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外头移民来的,往生都是移民。移民是阿弥陀佛精挑细选,限制的条件很多,你不符合他的条件,他就不收你,这个好办。如果这个国家是释迦牟尼佛就没有办法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老居民,由不得你挑选,没有法子挑选。它是个新兴国家,所以很好办。精挑细选,所挑选的都是心地清净善良,你才能够到他那个国家去。

  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不善良,想侥幸,侥幸的心理就不能往生。为什么?这个心不好。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世尊为我们介绍那个地方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上善最低限度是上品十善。什么叫上品十善?十善业道要打一百分,满分才叫上善,九十九分都不能算上善;上善是十善业道一定要拿满分,这样的人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行,才能够得生净土。我跟大家说的话都是真话、老实话,决定不欺骗你。你将来念佛不能往生,不能怪我,我把话说得很清楚,我没有欺骗你。

  十善业道做到上善,那就是经上所讲的,《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段话是非常精彩,「佛告龙王」。为什么用龙王来代表?我在讲经都详细说过,龙是善於变化的,最善变的,代表我们这个世界人的心理、行为千变万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用龙王来代表。这个龙王是娑竭罗龙王,娑竭罗是咸水海。咸水海,诸位晓得,苦海!苦海里面善变的众生,表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这个世间。那佛跟我们说的话就很重要了。

  他说「菩萨有一法」,一个法,你看多简单、多单纯。这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句话了不起!一切世间不但包括六道,还包括九法界;不但包括娑婆世界,还包括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就这一法。这一法是什么?「常念善法」,心里头有善法,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业道,心里头有善法,念念没有舍离;「思惟善法」,思惟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都跟十善业相应;「观察善法」,观察是行为,所有一切的造作也跟十善业道相应。十善业道变成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生活行为,你统统都落实了,那你的善法真的是念念增长,这样才能到上品十善。

  末后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如果能把世尊这几句话牢牢的记住,一生依教奉行,绝不违背,你念佛往生,实报土、方便土我们不敢讲,凡圣同居土里头,你肯定是上上品往生。就凭这个功夫,凡圣同居土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不干?在我们有生之年,决定不能违背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十恶堕三途地狱,为什么偏偏要到三途地狱去?为什么不到极乐世界去?上品往生,凡圣同居土的上品往生,这是我们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人在一生当中都能得到的,为什么不干?

  那要问问:为什么不干?也有些人有良心的,说出一句良心话:太自私了!太自私就完了,你就做不到了;太自私了,起心动念就造十恶业,就不是十善业。所以你要晓得,「太自私了」就是三途地狱。所以我劝同学们,我们学佛头一个、头一桩事情,就是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利益社会广大众生,不要想自己。自己生活苦一点,好!「以苦为师」,生活清苦一点,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不值得留恋。生活太富裕,日子过得太好,感觉得我这里还不错,西方极乐世界虽好,我这也不差,他不想去了,往生的念头不恳切。所以苦一点好。我们自己有多余的,帮助别人,跟众生结法缘,这比什么都殊胜。

  所以,这一句诸位如果能从这上面去体会、去领悟,意思你就懂了,确确实实是「演出无量妙法音声」。然后在我们现前日常生活当中,你也能够见到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依正庄严,同样的也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但是我们这个世间六尘所演的,负面多过正面,问题在乎你会不会用心。你要会用心就能把负面转变成正面,会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楞严经》上的话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我们要会转。这个本事一定要学,要学会,要学得很纯熟。

  在顺境,境是物质环境,我们物质环境很顺利;善缘,缘是人事环境,遇到的都是心里面很欢喜的这些人,这个境界好。我们自己以为好,实际上,实际上未必好。为什么?在这个境界里头要起贪恋的心就坏了,就是总是离不了自私。会起什么念头?我想办法控制它,我要占有它。好了,你一有控制、一有占有,这个境界就是恶境界,不是善境界了。为什么?你在这个境界里头生起烦恼了。

  诸位要晓得,七情五欲是烦恼。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欲就是欲望),你生起这个东西,你脱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你要觉悟,觉是宝。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三皈传授,三皈里头头一条,皈依自性觉,觉是宝,不觉就迷了,起了七情五欲你就迷了。

  在逆境,物质环境非常恶劣,很不好;遇到的是恶人,不善的人。在这种环境里面,一般人起瞋恚、愤怒,怨天尤人,那你又造罪业了。

  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外乎这四大类,归纳起来就这四大类: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觉悟的人就把这个境界转过来了,顺境善缘不起贪心,这是我常常提醒同学们、劝导同学们的。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我们心多自在,清净平等觉从这儿生的;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要有占有的念头你就堕落三恶道了,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有控制没有占有,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四圣法界,出不了十法界。控制的念头是妄想,占有的念头是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控制是属於尘沙烦恼。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恢复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阿弥陀佛的别号也叫做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清净平等觉圆满了就成佛了,圆满的清净平等觉是佛号。这个样子我们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修,怎么学,怎样过日子,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在一切时一切处,点点滴滴都能够与佛陀教诲圆满的相应,你是真佛弟子。经上常讲你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这是真的。为什么?跟佛感应道交。你得到一切天龙善神的赞叹、拥护,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遇不到不吉祥的事情,中国人常讲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什么?你自己的德行感召,天龙善神在帮助你。我们为什么不学?

  末后两句,『其声流布,遍诸佛国』,这是讲这个世界教化的成果。在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当中,这样的教化,八万四千法门的教学,无量法门的教学,究竟圆满的教学,「遍诸佛国」。这里头要注意的,「诸」,不仅仅是阿弥陀佛的国土,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这里有没有?当然有。怎么知道有?经摆在我们眼前,怎么没有?这是极乐世界的教科书,摆在我们面前,当然有,所以它也遍娑婆佛国。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没有办法变得跟极乐世界一样?这就是佛门里面一句老话,「佛度有缘人」。你看看连佛都没有办法离开因果的定律,因果是真理。

  佛帮助哪些人?帮助有缘人。什么人有缘?他能信,他能解、能行、能证,这叫有缘人。新加坡这个国家不大,城市国家,人口听说也有三百多万。我们在此地讲经的时候,几个人来听?楼上楼下,同学们告诉我大概有两千人,两千人跟三百多万不成比例。由此可知,有缘人不多,无缘人很多。佛度有缘人。无缘人,实在讲沾有缘人的光,为什么?他们造作恶业,造作恶业为什么世间没有大灾难?因为有这些有缘人在行善,你们的善业把他的恶业冲淡了,是这么个道理。

  这个道理你要不能理解,我举个比喻来跟你说。人心、行为就像波浪一样波动,不善的是大风大浪,不善的行为,大风大浪,善的行为是风平浪静,平稳的。那一边大风大浪,你这边如如不动,这两个一冲击,我们也会起了一点波浪;他那个波浪降低了,我们这边本来没有波浪,也起了一点,缓和了,就这个现象。所以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变成没有灾难。

  所以决定不能说我一个人在这里修行,对社会大众没有帮助。那你想错了,有起很大的作用。你修行的功夫愈得力;换句话说,你的定功定慧愈深,他那个恶业的大风浪你能够降伏得住,大利益!这个灾难是这样化解的,不是没有灾难,这么化解的。这个力量,这个波跟电磁波一样,它也播得很远,所以也能够影响到全世界。但是愈远的地方,我们知道那个力量薄弱,在现前这个力量很大。这个道理我相信诸位不难体会。所以我们一个人明白了、觉悟了,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在戒定慧上下功夫。

  现在我接触的人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都是一些好心人。他们来找我,什么事情?他们要建道场。今天我在二楼,马来西亚的同修来看我,他们想建一个佛学院,要建道场。我在香港遇到从中国来的同修就很多,到处都建寺庙、建道场。表面上看是个好事情,要是冷静细心去观察,不值得。为什么?如果佛教要不从教学上认真下手,三十年之后佛教会变成历史的名词,不会再存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古人讲得很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的人没有了,人没有了。

  现在你看看,你们这些同学们,寺庙里头庙会你们还来烧香拜拜。你们仔细观察,现在底下这一代年轻人,你看看这些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他们将来会到寺庙上香、会来拜拜吗?没有了,他们不相信。他们说你们这些到庙里烧香拜拜是迷信,所以你们这一代人统统往生了,后继无人,到那个时候寺庙就像美国教堂一样,都插牌子在变卖了。所以我不搞寺庙,我知道这个不长久,这个钱花得不值得。

  所以,佛教要生存必须要改变方向,什么方向?恢复佛陀的教学,这个生命是永恒的。为什么?每个人都想学,尤其是这么好的学问,哪一个不想学?今天社会大众不知道,没有人宣传,不晓得,不知道佛法好。如果晓得佛法好,哪一个学校不开这个课程?肯定的它要开这个课程。这个课程学的是法宝,你们学校哪一门功课能称得上宝?只有佛经称得上宝,你是来学宝!可惜没有人宣扬,没有人认真的在演说,也没有人认真照做。

  没有人认真的去宣扬,宣扬是说。所以要想佛教永远正法常住,正法久住,只有遵守佛陀的一句教诲,这是一切经上佛常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重要!「受」,我们欢欢喜喜的接受,我们相信,我们接受;「持」,永远保持。你受,你做到才受,你没有做到,你没有接受;永远保持,为人「演」,表演,做出来给人看。释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给我们看,八相成道是演,讲经说法是说,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人人都学释迦牟尼佛,佛法当然正法久住世间;人人不学释迦牟尼佛,佛法在世间,我看不长久。

  将来什么教长久?我现在仔细观察,天主教、基督教长久。为什么?他们的牧师、神父为人演说,所以年轻人相信他,进他的教堂。佛教这是迷信,到这个地方来总觉得面子都不好看,很难为情;到那边去接受基督的教化,总觉得高人一等。你看,现在年轻人是这个心理。

  中国如是,日本亦如是。我今年两次访问日本,还遇到日本一位牧师,石井,我很佩服他,他是日本基督教的领袖。在中国亦复如此,我听说中国基督徒,包括天主教的信徒,现在人数差不多达到一亿。而且教堂不断的在增长,信徒不断的在增多,相形之下佛教远远逊色於人,不如人!这个现象不晓得诸位有没有看到,你们做何感想?

  如果不认真修行,不能够真正做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们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罪人,佛法灭在你们这一代,那你就想将来的结果。所以披上这个衣,这个衣不是普通衣,这个衣是铁衣,来生人天身分都得不到,哪里去了?阿鼻地狱。这都是实话,都是现实的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今天出家人最要紧的事情不是盖庙,最要紧的事情是研经。怎样才能够契入经教的境界?我把我自己的经验贡献给诸位做参考,我这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全心全力在经教里头,脑子里没有别想的事情,只有一桩事,这不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要管人管事管钱,你的心分散了,你的力量不集中,你怎么能够学得好?我劝人用我这个方法是好心,不是害你,是希望你学好了,能够救救佛法,能够救救众生,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过去管理这些寺院的方丈、纲领执事、当家师(我们现在叫监院)、维那、首座和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示现的,不是凡夫。他们来成就清众的,所以他不是凡夫。他们是自己已经得度了,然后再来帮助别人。所以我们自己心里要想想,我们要管这些事,将来能不能得度,先要想想。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问题,行!像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是国清寺的方丈。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老人家:你老人家往生的品位有多高?他那都是示现的,跟大家说:因为领众,操心,所以只得到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这就是说最低限度,你要肯定自己能生凡圣同居土,你才可以牺牲自己的品位,照顾大众,帮助别人,这是你的慈悲。

  如果你自己连五品位都拿不到,也就是说凡圣同居土往生你都去不了,暂时还是自己到极乐世界去的好。到极乐世界,我乘愿再来,再回来帮助大家,这个想法决定正确。如果你一点把握都没有,你还要去管人管事管钱,糟糕了!你哪有不造罪业?你怎么能往生?这些事实现象都摆在我们面前,你们有没有看到?

  我学佛五十年了,我对这个事情很注意。注意什么?出家人往生跟在家人往生,好好比较比较。在家人有瑞相,往生的时候神智清楚;出家人很多往生的时候已经迷惑颠倒,人事不省。到人事不省的时候,助念都没用,都帮不上忙,他已经迷惑了,不认识人了,这是非常可怕。到临命终时神智不清,家亲眷属都不认识,肯定堕三途。

  所以一个人死了之后,来生到哪里去,不管他学不学佛,你看他走的样子;他走得很清楚、很明白,决定是人天两道。哪有明白人去地狱、去做饿鬼、去做畜生?不可能的,迷迷糊糊去了,明白的人他绝对不会去。所以从这里你就能判断,这是决定可靠的,走的时候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堕三恶道。即使出家人,走的时候糊涂,迷惑颠倒,人事不省,都是堕三恶道。我们学佛,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学到最后,学到三恶道去了。也算是你修了道,你修的是三恶道,你也证了道。

  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清楚明了,阿弥陀佛他这个教学范围的广大,真是像现在的空中教学一样,无远弗届,遍诸佛国。

  下面是赞叹,『清畅哀亮』。黄老居士在注解里面说得好,「清」是清扬,「畅」是畅通,没有障碍,「哀亮」是响亮、是透彻、是明显。『微妙和雅』,「微」是微密,赞叹音声微密,如同梵音一样;「和雅」,和是调和,雅是雅正,这个音声里面没有一丝毫邪恶,纯正无邪称之为雅。这几句话是赞叹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教学,这些科目纯正无邪,能够调和身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能够调和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质的境界,你有这个能力。这个调和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转境界,无论什么境界你遇到了,你就把它转变,转得非常和谐;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你说这个多么殊胜!

  末后说『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这一句话讲得好,这一句话不容易说出来。这是什么音声?教学的音声,老师讲学的音声,学生学习的音声,课程的音声。十方世界最为第一,你说这是什么课程?但是很可惜,现在大学里头都不开这个课程。最为第一的课程都不开,所开的课程都是扰乱社会、扰乱人心、找麻烦的课程。我们为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既然是佛的学生,四众弟子,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做何感想?想想看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怎样帮助世人省悟过来,这个重要!

  这么好的课程他不开,所以现在说老实话,比不上从前帝王时代,古时候帝王时代开这个课程。诸位读历史,前清,不要说远了,历代帝王都差不多。我们在历史上能够看到的,康熙、雍正、乾隆,哪一个皇帝不常常礼请法师到宫廷里面去讲经教学?他开这个课程。当然那个时候的法师认真修行,在教理上下功夫,为什么?皇帝会请他去上课,这在我们一般人讲是很荣耀的事情。现在没人请了,所以经也可以不必学了,行也可以不必修了。没有人请你,修了也没用,没识货的。可是我们知道这是正法,无上甚深微妙法。

  现在为什么人家不识货?没有人依教修行,就是没有表演的,没有宣说的,所以大家不知道。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是什么?应该以我们这个身表现出来,做给人看,说给人听。到处说,逢人便说,一切时都在表演,我们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才对得起历代祖师大德把这个法传给我们。

  一个伟大的事业,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它的成功是成功在有传人,它成功了。自己做得再好,底下没有传人,你的业绩等於零,为什么?你死了就完了。这一桩事情现在觉悟的人已经不多了,从前人懂得。最明显的,大家晓得皇帝登基那一天,就是就职;现在讲就职,古时候叫登基。就职那一天,典礼完了之后,头一桩事情做什么?选接班人,立太子。培养接班人,他这个王朝才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他要不培养接班人,到自己死了之后,随便抓个人来接班,那不亡国才怪!肯定亡国的。家亦复如是,所以做生意,老字号,它这个字号有几百年,为什么能延续几百年?他懂得选接班人。一开这个店就培养接班人,多半培养他的兄弟,或者培养他的儿女,代代都是如是,这是成功的事业。

  教学亦复如是,在佛门里面特别明显,一个宗派一代一代传下去,叫传法。我们佛门大家都知道,法子。法子就是这一个门派的,我们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法门承传的人,称之为法子。那现在?现在也还有,有去传法的只传一张纸给你,写说你是第多少代;法,法根本不知道。听说现在还可以买卖的,找个老和尚,老和尚有价钱的,大概有十万还是二十万,给他,他就给你一个法卷,你说成什么话?佛法衰到这样一个地步!我们要觉悟。我们虽然没有那一张法卷,我们真正传释迦牟尼佛的法。但是传法的人难找!这一桩事情自古以来就如是。所谓是学生想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要找一个传法的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这个事情古人所谓是可遇不可求,宿世因缘,那不是一生的,宿世因缘。

  佛法传承里面,最重要是真修。讲经这个事情容易,不难。你们跟我学,我们办培训班,我教你们讲经,一个月就会了。我过去跟李老师学讲经,跟诸位说,我是一个星期学会的。有什么难?难在悟入,难在行证,这个难,这才是真正传法弟子。你有行证才真正能够开悟,能够契入佛境界。佛境界是经典的境界,你才能契入。

  所以,「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这句话了不起,实实在在天上人间一切诸法,跟佛法比,那是没有法子相比的。这是我们要能够认识清楚的。如何把它呈现给一切大众之中?这个呈现就是自己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你自己真修,就有悟入,你有悟入就成就辩才,有威仪、有辩才,这是佛的形象。威仪,令人见了你肃然起敬,不管是何等人物。今天讲上至总统、部长,在古时候讲国王、大臣,下至平民乞丐,佛法是平等的。见到你的人对你都肃然起敬,提出一些疑难你都能解答,都能叫他满意,你能够解决疑难,这是智慧,威仪是德行。你不认真修怎么行?

  依什么修?出家人,我把标准降得很低,依《沙弥律仪》,沙弥十戒二十四条威仪,你要学、要炼、要做到,那么你跟大众相处,自自然然大众尊敬你。这不是做作,不是勉强,不是我们要求,自自然然的。唯有依教奉行才能够深入经藏,你才有智慧能解答一切众生的疑难杂症,你才应付得了,成就辩才。

  如果你说我没有信心,我业障很重,没有信心。佛在经教里头都跟我们说过,你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你自己丧失了信心,你迷失了自性。佛教导我们、帮助我们恢复信心,只要你肯依照他讲的方法去做,你的信心就会恢复了。你不依照他的方法做,对他有怀疑,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自己烦恼习气做主,那当然没有信心,佛法真实的利益你得不到。

  净宗往生,古大德讲三资粮,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信、愿、行,缺一条都不行,这三条要具足。如何建立信心?怎样坚固自己的大愿?如何依教奉行?所以要想学佛,从哪里学?不能离开课本,还是要从经教里头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经藏,你必须把你的障碍除掉。

  我们很想深入,就是入不进去,什么原因?有障碍。这个障碍,我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就没有法子了,想精进也进不了。这个东西害了你,害死你,害惨了你,生生世世受这个害,你还不肯舍弃,那真是愚痴到所以然处!过去不知道这个东西害我,跟它交了好朋友,上了它大当;现在知道它害我,赶紧躲开它,不能再跟它打交道了,你才有救,你才能够入佛境界。

  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段「树利生」。这个里面也有三个小段,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这个利益不可思议。『菩提树』在哪里?你去找。现在交通方便,你们可以组团到印度去朝圣,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证道的菩提树下。那菩提树现在还在,印度人叫贝多罗树,因为佛在这个树下证果的,所以我们称它作菩提树。你去到菩提树下看看,听听这个树的声音,嗅嗅香,看看你能不能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过去行,现在为什么不行?现在变质了,不是它没有功效,它现在变质了。也就是依报随著正报转,现在人心不善,所以菩提树也不灵了。

  真正的菩提树,跟诸位说是我们这个身体。你看看《坛经》里面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神秀大师讲的。菩提,觉!我们就自己这个身体,树立大彻大悟的形象,这个身就是整个佛法的代表。佛法在哪里?佛法在这个身,在这个形状上。果然塑造自己成佛法的形象,佛法里面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在这个形象里头。这个形象不但人间一切人看到你肃然起敬,天神看到你也肃然起敬。为什么?这经上常讲的天人师。出家的比丘就是天人师。你能不能做天人师?你的德行、你的智慧一定要达到这个水平。

  所以『睹』是他看见、听到你教诲的音声,一切时一切处;不一定是在讲台上的讲演是教学,私下谈话都是教学,决定没有废话。听到你说法的音声。香,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有德行、有智慧,身上放香。我们现在人讲的什么?现在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你的气氛磁场跟一般人不一样,确确实实在那里有很明显的感受。

  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个磁场摄受了我,让我什么?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一定会去找他。一句话不说,我就在他的旁边坐坐,都感觉到浑身舒服,他的磁场摄受。看到他那个样子,实在讲他送我的照片,平常他就是那个样子,行住坐卧,佛经上讲的「常在定中」,他真的常在定中。言语非常简单,音声洪亮,让你听了他的话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还是佛度有缘人,因为他地位太高了,很多人不敢接近他,把机会错过了。我们初学佛,也不知道天高地厚,所以就这么去撞上了。遇到之后,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对於我们晚辈后学爱护。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大概六十一岁,我二十六岁,把我看作小朋友看待。

  『尝其果味』,这个「果」就是他自己修学的成果,你亲近他的时候,肯定受他的影响。如果接受他的教诲,那你得的利益就更大了。他教你的东西,都是他自己一生当中修学的成就。这样的老师,教人决定没有丝毫保留,和盘托出。

  『光影』是讲他的影响,他的声誉影响的范围广。现在我们利用这些高科技的技术,那「光影」就更好讲了。我们在那里讲经,网路同时传出去,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打开我们的网址,他在萤光幕上不就看到光影吗?所以光影遍布在全球。还是有缘人,有缘人他才收看,没有缘的人他不收。你收看的时候,你就「触其光影」了。

  『念树功德』,这是你修学真的有成就、有收获了。「功」是平素修学的功夫,「德」是它的成果,所以「功德」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能错会了。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别人的功德没有办法给你。一般在佛法具体的来讲,功德是戒定慧三学。我持戒的功夫没有办法给你,我的定功没办法传给你,我的智慧也没有办法传给你。不像福德,福德,我有福你可以享受,我有财富可以分一点给你享,我有房屋我可以送给你,你可以能接受,福德。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功德一定是自己修自己享受,不修的人享受不到,给他他也没有办法,他也接受不了。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但是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现在世间人修福德的人多,修功德的人很少,那我们要带头,要认真修功德。

  修功德一定从持戒下手。你所得到的,这是利益,『六根清彻,无诸恼患』,这两句话就是烦恼轻,智慧长。这里面有真正的受用,无比殊胜的受用。一般社会人他们希求的追逐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在前面说得很明白,如果他命里有,他会得到。他虽然得到了,恼患很多;他烦恼多、忧患多,仔细去观察,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他所付出的太多,他得到的太少,不成比例。辛苦一辈子,到死了还不晓得这一生当中,为谁辛苦为谁忙,他都不知道。人迷惑到这种程度,这真正可怜!唯有求觉悟的人,一生当中,把这个当作我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我追求的目标,求觉正净,那你所得到的是六根清净。「彻」是最高的清净,「无诸恼患」,你的烦恼习气渐渐断掉了。

  底下一段,这是说成就。前面这是讲修行,我们怎样学佛,怎样把自己变成菩提树。也就是说把自己塑造成佛菩萨的形象,让佛菩萨的形象活生生的呈现在社会大众的面前,那真的「身是菩提树」了。

  【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不退转』不是个容易事情。佛法里面讲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第三个是念不退,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到什么时候你证得了位不退?小乘证得须陀洹果,大乘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你的地位确定了,你不会再退到凡夫位;换句话说,虽然你的烦恼没断,你的习气还存在,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保证的。所以小乘须陀洹,什么条件才证得这个地位?佛讲的,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你才证得这个地位。

  什么叫见惑?见是见解,惑是迷惑。换句话说,错误的见解,我们再说白一点,错误的看法。你对於世间、对於出世间、对於一切人事物,你看错了。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了,你所看的完全没有错误,决定是正确的,你才能证须陀洹的果位,在大乘你才是一个初信位的菩萨。这个地位,《金刚经》上已经跟我们说明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时候就证得了。

  所以头一关,「我」,有我,你就不能入门。所以,我们常常劝勉同学,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学诸佛菩萨无我。无我难,先从哪里做起?先从「无我所」,这都是佛教名词。「我所」是什么?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财富。出家人:我所有的道场。糟糕了,你所有的。先把「我所有的」断掉,然后再断「我」,这就比较容易。我跟我所断掉了,你才能够证须陀洹果,你才能够得到位不退,这个时候叫圣人,小圣。刚刚证得小圣的位次,绝对不会再退转做凡夫,这个道理要懂。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你真正用功努力证得这个位次,那你念佛往生就不在凡圣同居土。在哪里?方便有余土,升了一级。我、我所没有断的时候,生凡圣同居土。

  所以方便有余土去往生的功夫的人,他断证的功夫至少跟须陀洹相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在上个星期到台湾去了一趟,去了三天,简丰文居士给我说了个笑话,他说有人问他:现在这个世界上这样乱,人生活过得这么苦,这个动乱的根源是什么?他就说(他说得很好):我、我所,这是根源。听话的人听错了,听到什么?握握手。握握手这么严重?用台语说这是握手,握握手这么严重?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换句话说,这个我、我所要淡化,一定要淡化,不要在这上面过分的执著,最好远离,这是真正聪明智慧,远离。

  所以我这一生,我为什么那样感激韩馆长?我们相处这三十年,她真正帮助我的,就是逼著我不能不放下。人家供养的钱、红包,拿来!统统拿去,我想贪财都贪不到,全归她!名闻利养她统统都要,全归她,所以我就乐得自在,什么也不要管,专门在经教上。这是非常好的增上缘,那是菩萨来帮助我。没有这样一个人,天天找麻烦、天天折磨你,业障消不掉;你想贪,不准你贪,想做什么一概都不准。所以,华藏图书馆她当家作主,我说话没用处,不算数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增上缘,让我把全部的精神、时间都用在经教上。这一点她真的做到了,让我这三十年当中讲经不中断,这是她对我最大的帮助。

  我能够深入经藏,能够契入经教,这是她的帮助,是她给我的。没有这样的环境,烦恼习气总会起现行,很不容易断掉。所以许许多多人说韩馆长好厉害,师父真是一点自由都没有,什么都得不到。不知道我成就了佛法,我得到的是无比殊胜的利益。所以我把我的经验贡献给同学们做参考。韩馆长也是菩萨再来,作斯示现,她来表演的,教导现前世间这些众生,你们的病根在哪里?你们为什么不能突破?表演一招给你看。你如果看懂了,你能够下定决心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一心在经教上,你就成就了。你还是要放不下,还要搞名闻利养,错了!完全错了。

  所以不退转,须陀洹是位不退。菩萨行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小乘,这叫行不退。法身菩萨、圆初住以上叫念不退。他的念、他的心就是像一切种智,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他的目标就是一个方向,他绝对不会退转。所以,念不退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行不退是菩萨,超过声闻缘觉。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学习,一直到成佛道。

  所以,大乘经里面常常讲的,真正到不退转是八地,八地叫不动地。换句话说,七地菩萨遇到了不善的缘还会退转。但是他退有个底线,他绝对不会退出圆教初住以下,他的底线在圆教初住。所以,进进退退时间就长了,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真正要是这三种不退你都得到了,那么你修行成无上道,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需要多少时间?你这一生当中就圆满做到了,不必要等来生。有证明,《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这是很好的例子,他圆证三不退,一生!

  《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更不可思议了。你们想想看,龙是畜生,不是人道,畜生道;八岁,没有成年,一生证得圆满佛果。什么原因?不退转。那要怎样学,在我们一生当中学到三种不退。这个都在《华严经》上,你要从《华严经》里面去学。所以,《华严经》虽然讲的时间很长,值得,很值得。真正学会之后,便宜可占大了。我们就是学得不到家,没关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够在这一生当中证得西方世界的实报庄严土的上品往生,这是有把握可以能够拿到的。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七集)  2002/12/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37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三十八面,倒数第二行,经文倒数第二行,科题是「见树获忍」。请看经文:

  【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这是讲到树利益众生,说到究竟之处了。这个真实的受用,我们一般人讲修行证果,佛法中常说契入境界,这个地方跟《仁王经》用『忍』来表法。「忍」是认可的意思、同意的意思。佛所讲的甚深之理,我们听了不怀疑,能够肯定,能够承认,这叫忍。所以黄老居士在注解里面讲,信难信之理而不迷惑,这叫忍。古大德为我们解释这个字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用理智将我们的认知肯定在如来所说一切之法,这个也叫做忍。说到究竟之处,就是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对於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别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能够信得过。这个信非常之难,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现在听到佛这么说,居然就能够相信,而这个相信不是迷信。不迷信,一般叫正信。正信是对於事实真相虽然无知,但是有理由去相信它。什么理由?释迦牟尼佛不妄语,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此我们能够信得过,这种信叫正信。那是不是得忍?没有,这个并没有得忍。什么叫得忍?你亲自证得,这就叫得忍。

  所以此地所讲的『三种忍』,不是普通人。《仁王经》里面说过『无生法忍』,就是这第三种,什么人证得?七地、八地、九地菩萨证得。这不是普通菩萨,是摩诃萨!从这个地方我们往上推,『音响忍』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萨证得的;『柔顺忍』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萨证得的,这三种人是初地到九地。十地菩萨所证的不叫做法忍,叫「寂灭忍」,这是最高的层次。

  由此可知,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个地方闻法、修学,这几句话就是保证你能够证得菩萨摩诃萨;你能够证得,这是保证书,保证你能够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这个话真正的用意是在此地。我们如果明白了,对於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生起向往之心,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你想证得地上菩萨果位,不容易!换句话说,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如果能证得个须陀洹果位就很了不起了。须陀洹跟初地菩萨相距很远,这一定要知道,这一段文它真正的义趣我们就了解了。

  现在我们看一看这三种忍的名称,先把这个名字讲清楚。隋朝净影法师有《无量寿经义疏》,他是依据康僧铠的译本。这个本子我们以前读过,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曾经讲过,我也听过。他在注解里面说,「寻声悟解,知声如响」,这个叫「音响忍」,这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萨所证的。这个说法跟《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教我们学习的方法相应。

  马鸣菩萨教导我们要怎么样听经、学教,你才能够悟入?换句话说,你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他给我们讲了三桩事情,第一个是「离言说相」。音响忍就是离言说相,不执著言语,言语是工具,不必执著。你要听什么?你要听言语里面所说的义理,不执著言语,这叫会听。读经,经典是文字写出来的,文字是言语的符号,既然不执著言语,我们还执不执著文字?当然不执著。所以有些非常著重於考据,这是世间做学问人他们做的工作,不是修道;修道是讲悟入境界,是两回事情。

  一味执著在考据是肯定不能够悟入境界的,那把佛法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研究,经典变成世法了。世法里面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是世间法里面的文学,把经典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来研究,这个与学佛没有关系;方向错了,当然目标就不相同了。这些,我们学佛,特别是出家同修,你在这一生当中想真正成就戒定慧三学,你不能不知道,言语文字执著不得。要不要?需要,它是工具,它是诱导我们契入境界的。

  《金刚经》上有个很好的比喻,世尊把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比喻作一个渡船。我们想过河,在从前过河需要渡船,法是什么?法就是渡船,我们藉这个渡船过河,过了河之后这个船要不要它?不要了。如果背著这个船,你还能够上得了岸吗?船就不要了,这个比喻很好。但是你没有渡过彼岸的时候,这个东西很有用处;渡到彼岸之后,这个东西没有用处了。

  换句话说,哪一天你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这三藏十二部经教,在你眼睛当中是什么东西?是一堆废纸、垃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说法,说了那么多,废话一堆!到那个时候你才入这个境界。但是你没有明心见性,这个东西有用处,它对你有帮助,可是你不能执著。你一昧去执著它,你永远见不了性,这是佛法学习困难之处。为什么很用功的人、很努力的人,甚至於有人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只是我们世间人讲的佛学家而已。他成不了佛,他入不了佛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妄想分别执著他放不下。

  马鸣菩萨第二个教给我们,「离名字相」。名字是什么?佛经里面很多的名词术语,你像这个地方就跟我们讲了三个名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这都是名字。三宝:佛、法、僧,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为了传达意思方便而设立的,假设的,你可不能当真。你要当真,执著在里面,你又麻烦了,都把你的悟门堵死了、堵塞了。佛学的名词术语不要执著。

  第三个更深一层,「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了之后会想一想这一句话什么意思?这一段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你心里头在攀缘了,你又错了。所以听佛法不可以攀缘,不能想它什么意思,它没有意思,你才有悟处。你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所想的不是佛在经上讲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谁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那不叫麻烦大了吗?佛哪有意思!不要说佛菩萨没有意思,阿罗汉都没有意思,你还去想它什么意思,错了!不能想。

  听,听懂就懂,听不懂也不要去想。千万不要说,听不懂我去研究研究,多想想,愈想愈错,愈想愈离谱。那怎么办?听不懂没有关系,第二遍再听,决定不要去思惟,不要去想像,不要去搞很多假设。所以,佛经的读法跟世间书籍的读法完全不相同,用世间这个方法、这个理念来念佛经,那佛经就变成世间的文学了,不可能开悟。所以这个一定要懂。

  音响忍这个地位的菩萨,就是初地、二地、三地,他们确确实实是马鸣菩萨教的这个原则他做到了,他在听经闻法,能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用什么来听?如如不动的心,用清净心。这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如果能够到没有妄想,那当然是最高层的了。这个地方妄想可能还有,但是他已经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所以他听了之后,他能体会到里面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因此他才能够得「音响忍」。

  古人讲的话很有意思,「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对於音声,他了解音声是一回什么事情,名字性空。佛讲的许许多多的名相,名字性空,音声也是性空。因此他们能够对於音声、名相不分别、不执著,这样听才能够悟入。这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听经闻法,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你所得到的,用现代话来说,佛学常识;你能得到的是佛学常识而已,你没有悟处,你没有悟入。

  更进一步,确确实实在听经闻法当中,能把佛菩萨所讲的义理真正契入了,能够完全随顺佛陀教诲去生活、去工作、去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随顺佛陀讲的义理,这叫柔顺忍。这个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萨他们做到了。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们,什么叫真正修行?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是真正修行。佛菩萨在哪里?佛菩萨的教诲就是经论,经、律、论三藏。三藏经教分量很多,古人用浩如烟海来比喻。我们修学,在无量法门里面,就像大海,我们只取一瓢饮就够了;换句话说,无量法门里面我们只取一个法门,前面跟同学们说的一门深入。要深到什么时候为止?深到明心见性。没有到见性,不要涉猎第二个法门。

  什么是见性?在教下不讲见性,不用这个名词,教下叫大开圆解,没有到这个时候,你不要看其他的经。大开圆解的时候,自己知不知道?应该知道。大开圆解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六祖坛经》可以做个参考,肯定是不生烦恼,常生智慧。在工作里头,在生活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生烦恼,只生智慧,那个时候你就大开圆解了。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佛法的经典,无论哪一部经论,你一展开决定没有疑惑,字字句句里面,我们常讲无量义,你都能看得出来。这个时候你要讲经,需不需要准备?不需要了,你展开经卷,面对著这些大众,你有能力观机;我这个会下的大众是什么样的根机,应当深说还是浅说,长说还是短说,自在无碍。到这个时候你能够看一切经了,为什么?不费力气。龙树,初地菩萨,在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他得的是什么忍?音响忍。在这个程度,这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读完了。那不是说读一遍,三个月全部《大藏经》一切经典他都通了,这叫大开圆解。

  没有这个能力,我翻开一部经,还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算了,不要看了,浪费时间,知道自己不够程度。展开经卷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已经读得很熟了,这个时候行,古人的标准在此地,所以他们有成就。没有到这个程度,绝对不涉猎另外一本经书,这是什么?忍,他能够忍耐。

  现在人为什么不能成就?现在人没有耐心,好高骛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求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指出现在一般年轻人的毛病,是什么?要好心切!总希望自己能够修得比别人好,讲得比别人好。要好心切反而就不好了,为什么?他不能够循规蹈矩。譬如说学讲经,老师教我们初学,初学也是练习,练习讲经,练习讲经的时候一定要守规矩;《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所说的一些规矩,都要遵守。

  初学讲经决定要有依靠,依靠什么?依靠古人的注解。注解只能依靠一种,不能依靠两种。两个人讲的,两个人注的不一样,只能依靠一种。一种里头遇到困难了,这一句、这一段他注得不很清楚,这种情形有。他为什么这一段、这一句注不清楚?注的人自己也没搞清楚。这是人家高明之处,他不用自己意思来解释。所以这一段搞不清楚,我把这一段文念一念,照字面上讲一讲,没讲错,这就是好手。

  所以初学讲经要记住一个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才能学得好,才能学得出来,你那个根基才能扎得稳。一开头就学好,邀功,你肯定失败,肯定你会被淘汰掉。所以学讲经的人很多,到后来真正能讲经的人没几个,原因在哪里?我们看到的是不遵守老师的教诫,这就是不持戒;遵守老师教诫就是持戒。不愿意遵守,好高骛远,自己想任意发挥,到最后麻烦出来了。自古以来多少人失败,都是因此而失败的。

  老师年纪比我们大,修学的时间比我们长,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他告诉我们的没有错。没有耐心哪能成功?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话说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那个一切法是讲世间跟出世间,统统包括在里头。世出世间一切法要想成就,关键在忍。你办大事,你有大的忍耐,办小事有小的忍耐;心地浮躁,没有耐心,什么事都办不成。这是古人经验之谈。

  我们仔细观察现前周边这些人物,你仔细观察,无论他从事哪一个行业,他有成就,肯定他有耐心。你念个大学也有四年,你没有四年的耐心,你就没有法子毕业。你不能把四年缩短成两年,这做不到的;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忍耐。唯有「柔顺」,他才能够契入经教的境界,经教的境界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没有耐心则不能成就。

  无生忍,这个更高,古德的解释很简单,「证实离相」四个字。实是什么?实相,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离相,离的是什么相?离的是言说相、名字相,确确实实离开了心缘相,这三种相离了。初地菩萨就开始离,离得不够究竟,到七地、八地离得究竟。所以无生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生哪里来的灭?所以说诸法不生不灭。你什么时候能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你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

  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这个身是一切法里头的一法,有没有生死?没有。有没有老化?跟诸位说没有,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这是跟你讲真话。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个不生不灭,这个叫废话,变成毫无意义了。确确实实有生灭,生灭跟不生不灭完全相等,那就是说这个生灭的速度太快了,你简直看不出来它生灭。你看《仁王经》上讲的比喻,我们说过,一弹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我们弹指弹得快,用力快弹,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四个六十;佛说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我们就算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看得出它有生有灭?佛这个不生不灭是从这个地方说的。

  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教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能够从这个地方契入,你就证得无生忍,你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一段话,我记得我在《华严经》上好像用了六、七个小时讲这一句。我讲的时候,特别告诉同学们,《仁王经》上世尊这个说法不是究竟法,是方便说。说真的,那个速度比这个还快。二十万分之一秒不算快,两百万分之一秒、两千万分之一秒、两亿万分之一秒,这才给你讲到真实,哪里会有生灭?但确确实实是有生灭,生灭同时,生灭里头你肯定没有办法把它分开界限,这叫不生不灭。

  每一个相都是独立的,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对於佛所说的道理,我们比较容易体会。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摄影,我用过的照相机至少有二十多个,现在都没有了,一台都不要了。我玩过十六厘米的摄影机,就是电影的摄影机,我有两台机器;我还有一套设备,我自己会剪接。佛在经上讲的我就能了解,摄影机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开一次照一张景象,马上关起来,再开第二次,照第二张。所以你看那卷片,一卷放映的时候速度快,放映的时候也是一秒钟放二十四张,镜头也是开合二十四张。你在电影银幕里面看到这些人动作,其实他不动,他哪里动?一张一张的,哪里会动?根本就没有动。

  你看看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开关就是生灭,开了就生,关了就灭;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已经把我们骗倒了,我们觉得那是真的。你再想想,像《仁王经》上讲的,一秒钟二十万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那是假的?所以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跟诸位讲,那是亿万分之一秒的生灭,决定看不出生灭。所以生灭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生灭,生灭确确实实是同时,无生法忍。你能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境界,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你对於世出世间法你的心就平了,你会不会起心动念?不会了。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人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这是跟你讲实话。生死都没有了,对生死还有恐怖吗?没有!远离颠倒妄想,度一切苦厄,这是你真的智慧开了,你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个真相包括一真法界,绝对不是说我们九法界是这个现象,一真法界大概不是的。一真法界还是!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说穿了,只有因果报应,佛经上讲因缘果报,这是真理。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么不空?因果也是万法之一,哪有不空的道理?因果有三个现象不空。因果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就讲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这个画面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从电影底片里面你就完全能看明白了,你真的会很清楚的了解它。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他们实在讲业障消尽,他没有业障。没有业障他还会到九法界来,我们也可以说到十法界来,因为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那个佛没有见性。天台家所讲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见性,实际上他还是菩萨位次。

  这些明心见性、真正契入宇宙人生真相的这些人,他们很慈悲,应化在十法界里面,是来教化众生的。他不是为别的事情,他是来教化众生的。他来教化,为什么?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所以大乘经上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因、条件,没有条件,没有原因。没有原因,没有条件,怎么来的?众生有感,他有应。像我们前面摆的木鱼、磬,它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你敲它它就发声音,这叫感应。众生有感,他自然有应。你问他什么理由来应?没有。你敲敲钟,钟就响,敲得重它就响的声音大,你问它什么原因,没有原因。没有原因里头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同体,尽虚空遍法界一个法身,这是同体!

  我们眼睛看的这些芸芸众生,众生从哪里来?是我们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从心想生。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你心地善,这境界就善;心地不善,境界就不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不能怪外头境界,你要怪自己。所以我们凡夫搞错了方向,心往外面跑,一切都怪罪别人。觉悟的人不是的,觉悟的人他向里面找。所以你要能从内里面去学、去观察,你就能证无上道。你要从外面去攀缘,那你的麻烦大了,烦恼业习永远不断,天天在增长。这样修学,这个学法,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外道。

  所以外道不是骂人的,外道是什么?心外求法。这一本《大乘无量寿经》,你要是在这个经本里面求,心外求法,你就变成外道了。藉这本书把自性里面的无量寿求得,那你真的得到了。古人常说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用这个东西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证得,这就对了。

  所以经教,古人的比喻也比得很好,它像个指路牌子。你们上街去,你看每条路在路口都有一个牌子,告诉你这是哪条路;经本是指路牌,不是那条路,它有用处,可不能执著。你要执著,叫你到乌节路,你找个乌节路的牌子,说我到乌节路了,你们都会笑他这个人是傻瓜。所以聪明人看到这个牌子,晓得这条路才是乌节路,牌子不是乌节路。这个经本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极乐世界,但是你要寻找自性弥陀、寻找唯心净土,这是个指标,是个指路牌,它很有用处。

  我们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这经上讲的三种忍,实实在在讲,对於我们现前这个程度来说,实在是太深、是太难,可是我们应当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心哪有不清净的道理?哪里会起个妄念?连袁了凡他相信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那么准确,他一个妄念都不想了,为什么?打妄想很累人,他很聪明,万缘放下,一天到晚守住清净心。实在讲他那个清净心,在佛法讲是无明。如果修行他要搞成功,他修的是无想定,不是证果,不是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明了。

  黄念祖居士在注解里面说,本经三忍,以音响忍排在第一,柔顺忍排在第二。他说这个跟《贤劫经》里面的排列不一样,但是跟《华严》的「十忍」完全相同。《华严经》里面讲十种忍,第一个是「音响忍」,音响忍的意思诸位必须要记住,这是声闻。为什么称为声闻?声闻是阿罗汉,听佛讲经说法而悟入的叫声闻。他们听经闻法能悟入,确实符合马鸣菩萨的三个标准,不著言说相,不著名字相。只是听,绝对不打妄想,不要去想他讲的什么意思,听久了豁然开悟。天天在薰习,一遍一遍在薰习,总有一天你开悟了。开悟,有人很早开悟,时间很短就开悟了;有人甚至於几年,还有几十年的都有。这是什么原因?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烦恼习气重的,那你就要相当长的时间。

  忍是定,定功。你看在六波罗蜜里面,忍辱波罗蜜后面才是精进,才到禅定,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怎么会得定?没有定,哪里会开慧?然后你才晓得这个忍是多么重要。佛在经上非常重视,《金刚经》上讲的菩萨六度,六度里面唯有「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我们就晓得六度里头的重点是布施、是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下是功夫,如果没有忍辱,你不能成就,你要成就一定靠忍辱。所以对於「音响」,你一定要认识清楚,要明了,不要去执著。这里头真正的义趣是教导我们放下分别执著,我不说妄想,放下分别执著。

  第二个是「柔顺忍」。我们现在能够学的,就是要学随顺经典教诲,千万不要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邪知邪见。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的知见不正,佛在经教上所说的才是真正正知正见。所以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接受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能够有这样的功夫,这就是柔顺忍。

  《华严》里面讲的十忍,功夫有浅深次第不相同,这个很明显的。你看看音响忍有初地、二地、三地,这不是很明显的功夫浅深不一样吗?我们现在初发心是一地也不地,我们也能够学,我们学浅的。菩萨那种深的我们学不到,我们现在懂得了,开始学,学最浅的,我们随顺佛陀教诲。这个教诲里头,我们要知道次第、知道先后。我们从哪个地方下手?从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做,念念常常想到,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

  什么叫觉?什么叫迷?觉、迷一定要搞清楚。起心动念,迷了;不起心不动念,觉悟。不是叫你不看、不听,不是这个意思。你眼可以看,看了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会不起心不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这样看法,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这样看法。现在人修这个,这是修般若,修忍耐、十忍,现在人修比从前人方便,在哪里修?看电视。所以你们不会。你要会,每天晚上看电视,修十忍。不要把电视里面东西当作真的,假的,我天天看,看了怎样?锻炼自己不动心,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如如不动;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你要真有功夫,你知道那是梦幻泡影,它那个现相生灭,真的也是如露亦如电。

  你们懂得电视原理的人都晓得,它也是波度快速的通过,让你没有办法辨别它是个幻相。它不是真的,也是刹那生灭的,比以前的电影还要精密。电影是一张一张画片来放,这是完全用线条组合,它组合得太快,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幅画面,不知道它是线条组合的。你看到它好像是一个画面,实际上它是线条组合的,那个速度比电影快得多了。所以从这些地方,确确实实能够证实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利益了。

  了解之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的生活会很自在。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可以跟诸佛菩萨差不多,游戏神通。在游戏神通里面要觉悟,为什么?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业力来的,现在我学了佛,我懂得了,我要把业力转变成愿力,你就自在了。一转成愿力,就是我们佛门当中常讲的乘愿再来;业力把它消掉了,统统是愿力。愿力到这个世间来,那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来干什么?来表演的、来演戏的。完全针对这个世间迷惑颠倒的众生,他哪个地方迷得重,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启发他,让他六根接触之后,能够省悟过来,这就叫佛法。

  佛法,觉悟众生之法,没有一定。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没有一定的形象,千变万化。我们转业力成愿力,那要走这个路子,怎么样启发众生,怎么样让他觉悟。现在众生迷了,迷在什么地方迷得最重?我想同学们都知道,最严重的,恐怕排在第一位是财,迷在这里迷得太重了。我们中国老祖宗知道,众生对於这桩事情迷得重,所以你看造钱,从前造的铜钱当中一个洞,你仔细看看像什么东西?像枷锁、刑具,叫你看了这个东西害怕,它不是好东西!你看「钱」这个字,金的旁边是两个人,一个人拿一把刀在斗,人为财死。所以这字造的时候都用意很深,让你看到这个要觉悟。所以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让你看到就能够知道警觉,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要让你迷在里头。

  因为众生贪财,你看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相,一分钱都不要。古时候出家,不要说是比丘,沙弥,沙弥十戒里头就有一条,手上不可以执捉金钱,你执捉金钱就犯戒了。释迦牟尼佛自己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你们贪图钱财,他舍掉了,舍得那么干净。生活所需,每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餐饭,到外面去托钵,托到有,有人供养;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天托不到,托不到就回来打坐,参禅念佛,思惟佛所讲的经教,心永远在定中。你看看他们这个顺忍的功夫,一丝毫攀缘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要学,也要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你不做出来,你讲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听;你教人不要贪财,自己多多益善,成什么话?哪有这种道理!自己真放下了,劝别人放下他才肯听。放下是真正得大自在。这是说出家人。

  在家人手上不能没有钱,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那要怎么办?手上有钱,心上没有钱,这就对了。这个功夫是高段的功夫,心里面一丝毫执著都没有,一丝毫得失的念头都没有;你得到财不生欢喜心,财失掉了决定没有烦恼,得失心断掉了,这叫随顺。我们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凡夫,不是一个觉悟的人。他相信命运,命里有肯定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来,他心定了。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教他,这个命运是可以转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他才觉悟过来。

  怎样转变你的命运?实在讲世间人哪一个人不是天天在转变自己的命运?只是你不会转,愈转愈糟糕,愈转愈坏。会转的愈转愈好。不会转的,他念头里头常常存著欺骗别人,所谓是损人利己,他常存这个心。这个心不会转,愈转愈糟,把自己那一点福报都转完了,很可惜。会转的人什么?会转的人修福,佛教给我们布施。我们有财,用财布施,愈施愈多;法布施增长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这个就是因果不空。所以为什么不学布施?

  布施里面最殊胜的,这是一切经佛都是这么说法,法布施最胜。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法布施。这个话我们一般人听起来不以为然,但实际上它是事实、是真的。这里头的理太深,世间人参不透,所以他不能相信。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哪有不随顺佛陀教诲的道理,这叫随顺忍,决定得好处。

  第三个「无生法忍」,跟诸位说过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让自己的心清净、真诚。用真诚清净心观察一切事物,你去看它的真相,你用佛经上所说的「刹那生灭」。《金刚经》上讲的就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包括我们的身、心,现在讲物质的部分、精神的部分都包括了。

  有为法跟无为法,诸位去读《百法明门论》就很清楚了。心法,我们讲八识;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理作用;这是讲心跟心理作用,这是属於有为法的。色法是指我们的身体,物质,所有一切物质都叫做色法。现在我们讲精神界、物质界,还包括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在《百法》里面叫做不相应行法,就是今天我们讲的抽象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个抽象概念,我们讲的方位,东南西北是抽象概念,再跟你讲,我们讲得失,得失也是抽象概念,不是真实的。这些统统归於有为法里头。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有生有灭,所有一切现象,物质现象刹那生灭,有生有灭,有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叫无为法。在我们感官世界里面,只有虚空属於无为的,虚空是不生不灭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天空,跟三千年后今天没有两样。一切现象都在那里变化,唯有虚空不变化,所以虚空属於无为法。但是这个无为法,我们称作相似的无为法,因为它没有生灭的现象。真正的无为法是真如本性。

  这「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常常提起、时时刻刻提起,我们六根就不会被六尘迷惑了。真的,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得快,决定不受外面环境影响,这要功夫。你真正学到了,眼不会为色影响,耳不会被声影响,舌不会被味影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己要会修。看到喜欢看的多看一眼,完了,你是凡夫,你不是圣人;听到喜欢听的,站在那里多听一下;对了胃口喜欢多吃一点,这是凡夫,这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做功夫在哪里做?就在这些地方做,不被六尘所转,所以它都叫做忍。

  你要能忍,忍久了就变成定,那你就得定了;定生智慧,你的智慧才开。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学,自然就通达明了,而且一点错误都没有。所以,我们用功就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用功,学的是随缘不攀缘;被境界所转是攀缘,不为境界所转是随缘。这是真正修行的原理原则,我们要懂。

  这三种忍后面还有七种,这个七种不难懂。第四个是「如幻忍」,教我们看这个世间、看六道、看十法界,幻是什么?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看到好像是真的,实际上是假的,不是真的,如幻师现的幻术。第五种「如焰忍」,焰是火焰。火焰,我们知道它是不住的,它是活动的、不住的,不是真实的。第六个「如梦忍」。第七个「如响忍」,这个响跟前面「音响忍」不一样,意思不一样,这个响是山谷里头的回响。我们到山谷里面长啸一声,回音就过来了,是讲的回音;换句话说,统统都不是实在的。第八个是「如影忍」,影,现在影像大家都有相当深刻的认知,你每天看电影是影像,电视是影像,收音机听到的那是音声,都不是实在的。第九个「如化忍」,化是变化所作。最后一个「如空忍」。这是《华严经》上讲到的十忍。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有缘听到了佛所讲的真实法,《金刚经》讲的就是真实法,《无量寿经》讲的也是真实法,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金刚经》是跟我们讲理,《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事。理是事中之理,事是理中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我们听到说事,就要明了当中的理;听到说理的经,就要晓得这个宇宙之间的现象,不能够偏在一边,偏在一边你就错了。

  所以,无论佛讲的是理还是事,我们听了能够不惊不怖,能够不害怕,然后才能够信解受持。信解受持有所契入之后,你自自然然会为人演说,演就是真正做到了,这个不要人劝你的,你自然会去表演。为什么?帮助一切有缘众生觉悟。无缘众生见到你的表演无动於衷,他也看不出来,也没有办法体会,那是业障太重了,这叫无缘。业习浅的人他看到之后,他会有所感动,他看了感动。感动的有深有浅,感动深的必定会依教奉行,他向你学习,那是感动深的,我们知道这就是根熟了;感动浅,虽有感动,还不能依教奉行,我们知道善根虽然触动,程度还不到。

  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从来没有停止过。那诸佛菩萨累不累?我们不要担心,他一点都不累。为什么他不累?因为他无我。我们为什么会累?因为有我,「我今天做了这么多工作,累了」,念头一起果然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诸佛菩萨无论是示相也好、表演也好、说法也好,他从来不会累的、不会疲倦的,就像《普贤行愿品》每一愿末后「无有疲厌」。为什么无有疲厌?无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他不会累。他们的表演、说法,一切的作为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们作跟无作是一桩事情,我们凡夫不行,作跟不作是两桩事情。什么时候我们也是作跟无作变成一桩事情了,这叫一真法界。我们入不了一真法界,就是作跟不作是两桩事情,叫落二、三,这是凡夫,凡夫跟圣人差别就在此地。

  古德说,菩萨在学随顺寂静。这是观行位的菩萨,功夫得力了,他是真干!他心目当中观一切法清净平等。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总结大乘佛法教学的纲领,一切法清净平等。这是讲什么?我们通常讲十法界,十法界清净平等。你怎么看出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小事来观察。世间人贪财,贪爱珠宝,珠宝跟砖头瓦块有什么两样?现在科学家懂得,实实在在说完全相同。现在一般都讲原子、电子、粒子,珠宝、金刚钻跟泥沙,你把它分析到最后,分析到原子电子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排列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一般讲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除这个之外,一样的,一点差别都没有。你从这个地方去看,看它的清净平等,你就不会被这些假象欺骗。

  我眼睛当中,你们认为最宝贵的珠宝,我看跟一块石头没有两样。我看的是事实真相,我不会被它欺骗,得失完全是假的。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这是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了,那个时候有一位居士他要送我一个手表。我平常都不戴表的,没有时间,好!没有时间,不知道年月日,也不晓得星期几,非常好,几点钟完全不知道。因为现在大家都戴,很方便,要问问时间,「几点钟了?」他就会告诉我,我就省事了。

  他要送我一个表,当然我也不能不接受,不接受,这是人家的好意。他要陪我一起,带著我一起去选一个。首先他到银行去提款,提了款之后,那个银行地下室有保险柜,他带我去参观,他有两个盒子的珠宝。两盒珠宝,放在保险柜里头,打开来给我看,在我面前炫耀,他有这么多珠宝!我看了之后就问他,我说:你只有这么一点点?他就非常惊讶,他说:法师,难道你有很多?我说:我有太多太多了,数不清!他说:在哪里?我说:你想想,你这些珠宝不敢放在家里,放在家里怕人家偷、怕人家抢;又不敢戴在手上,戴在手上怕人家把你手砍掉。只好买一些放到保险柜里,拿出来看看摸摸,这就算自己的,那我不就太多了?所有这些银楼,你看我到那里去,拿出来让我看看摸摸,收好来!全是我的。

  世间就有这么可怜的人,这样迷惑颠倒的人,愚痴!他那些东西不知道拿去变卖,去做功德、去做好事,那是自己真实东西。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给你看看而已,有什么好看的?看多了一点都不希奇。所以学佛学智慧,学觉悟,不要被世间这些假象欺骗了。我们有缘到这个世间来,要做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觉悟,唯一的方法是天天上课,天天讲解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就干这个事情。

  所以我在早年,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我在一个老人公寓里面讲经,讲一个星期。我那个弥陀村就从那个地方动的这个念头,我就觉得二十一世纪道场不是寺院庵堂,而是什么?老人公寓。他这个老人公寓里面住有四百多个单位,大多数都是单身的老人,少数是夫妻。这些人物质生活没有问题,国家都照顾到了,精神生活没有,所以在那里面去讲经,他们非常欢喜;他没有事情,没事干,来听听经。

  所以我觉得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这种道场,退休再来学佛。年轻人没有时间学佛,工作的繁忙,拚命!看到生活真可怜,夫妻两个人都上班,一个人上班养活不了家,两个都要上班,生活得很苦。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你看一般人,绝对大多数的人生活很苦。所以我「弥陀村」的念头是从那里起来的。现在这又过了几十年了,但是老人学佛,确实是很重要的。所以此地建弥陀村,李木源居士告诉我,这个大楼全部完工之后,大概可以容纳四百人,这里面可以住四百人。天天念佛,天天研究经教,住在此地,把所学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能入境界,好事情!

  最近我在澳洲、在香港,香港有几位同修对於我这个想法,他们觉得很有兴趣,我们希望在澳洲建一个弥陀村。现在我们的范围扩大了,不叫弥陀村,叫「多元文化村」,将来这个村建好的时候,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无论信仰什么样的宗教,我们共同在一起生活,我们建一个多元文化村。这个村里面,我有个构想,我们设一个修学、教学的场所,这个场所建圆形的,而且是一个广场,圆形的广场。广场周边建讲堂,一个宗教建一个讲堂;澳洲有十二个宗教,十二个讲堂围著一个大圆的广场。我们十二个宗教一起活动在广场里面,个别教学在个人教室。

  我们希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大家在一起生活,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大同,可不可以和平。所以,我们做多元文化村,或者把「和平」两个字加进去,多元和平文化村,让大家来看看,世界和平在我们这里,这非常有意义。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很容易取得,非常便宜,不像此地寸土寸金。现在有几位同学,最近在那边去考察,先去看看澳洲老人福利事业。我听他们打电话给我,看了之后非常满意,看样子这个事情可以能做得成功。这个做成功,在世界上讲是创举。

  我们希望老年人听听自己宗教里面所讲的,也听听不同其他宗教所讲的,彼此互相了解,才能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希望老人,这是我一生当中的一个愿望,人生最幸福的这一段时期是老年,老年享福。中国古人常常教后人,「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如何能落实?我们今天常常在想著,要把这个事情落实。我们做一个榜样,希望全世界;现在的老人福利事业普遍都被重视,让他来参观我们怎么个做法。我的想法是把养老、学校(老人大学、学校)、多元文化三样东西融合在一起。所以生活在那里面不会寂寞,很热闹,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节日,常常庆祝,常常在一块活动,非常有意义。

  真的,经上讲的这三种忍,对我们非常重要,音响忍、柔顺忍,最根本的无生法忍,我们的心才真正是以清净平等真诚正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这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末后这段经文: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

  『华果树木』都是表法的,有理有事,前面都跟诸位介绍了。什么叫『佛事』?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寺庙做佛事,什么佛事?超度死人叫佛事,这个完全错误。佛是智慧、是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开智慧,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事,叫做佛事。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自己以身教,用自己的形象为一切众生作示现,让众生接触到之后有所感悟,这是佛事。另外一个就是天天讲经说法,这是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佛天天为大家讲解说明。任何人都可以在佛面前提出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佛都会给你解答,无碍辩才!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开智慧,这个事叫佛事。我们一定要正确的理解,不可以误会。末后这一段「功归弥陀」,这个功德最后结归到阿弥陀佛。

  【此皆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

  【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在此时此地想做佛事,我们的动力就是这几句话。『威神力』我们没有,我们要求威神力加持,这个求得到的。我们要有愿,要有『愿力』,我们要有『明了』,要有『坚固』,要有究竟的愿。以这个愿必定能够感得诸佛护念,感得这一个世间有许许多多有智慧、有福报、有能力的人,他会协助你,会帮助你。希望做这个事情的人很多,不是没有,没人做;我们真正肯发心去做,哪有不得人,所谓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一定会来协助,这个事情能做得成功、能做得圆满。在这么多年,我们经验当中都能够证实,居士林的成就我们亲眼看到,其他地方这些道场成就都不是偶然的。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八集)  2003/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38

  请掀开经本,科会三十九面,经文第五行,「堂舍楼观第十六」。在这一品经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的居处环境。我们在这一品经文里面,可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他们的修行生活,不仅仅是值得我们向往,发起求生净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在现前环境当中应当如何修学。现在请看经文: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这是第一段,先说佛的住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居无定所对比之下,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福报,确确实实不是娑婆世界能够跟它相比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佛道同,智慧福德都是平等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

  『讲堂』是说法讲经的、教学的场所。世尊当年在世,这场所在什么地方?多半都是在山林树下,并没有房屋的建筑。诸位在现在如果有时间,可以到印度去观光旅游访问,看看世尊当年教学的场所,遗迹还在。固然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供养的精舍,像诸位很熟悉的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在那个时候的制度,佛是为我们示现出家的形象;出家如果再有一个家,那就错了,那不是出家。

  像现在建筑得富丽堂皇的寺院庵堂,诸位仔细想想,是不是出了你的小家,入了一个大家?这个大家比你小家舒适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后来人建筑的,不是佛的意思。佛当年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供养的这些精舍,所有权(我们讲产权)是属於在家人的,只是供养佛跟这些佛的弟子们修行讲道之用。所以我常说,出家人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这一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的。心地清净,确确实实远离贪瞋痴慢。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这是佛灭度一千年了。在中国国情、风俗习惯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讲求孝道,孝亲尊师,尤其是当时摩腾、竺法兰到中国,中国帝王都以老师的礼来对待,哪有叫老师住在山林树下?叫老师出去托钵?这在中国是决定行不通的。佛法的殊胜之处,我们在这个地方也能体验得到,佛法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绝对没有分别执著。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们大家喜欢怎么做,佛都点头,都欢喜。所以到中国来才建筑精舍,而这个精舍一定是建设跟皇宫的模式一样,所以都是宫殿式的建筑,表示中国人对於佛陀的尊重,对於老师的尊重。尊师是为重道!所以那个时候寺院庵堂,许许多多是国家建设的。

  现在诸位到中国去旅游,你看看大的寺院匾额上「敕建」,这个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建的,这个财产属於国家的,国有财产。出家人只要正式剃度受了戒,有了戒牒,哪一个道场都可以住,丛林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因此出家人身心安稳,不怕没有地方住,不怕没有地方吃饭,只要是寺院庵堂,出家人都有分,都可以去挂单。这是早年的中国道场,大多数国家建的,也有私人奉献的,但是都是十方常住。从十方常住变成子孙庙,这个历史不长,但是它的发展变迁得很快,现在几乎所有的寺院庵堂都变成子孙庙了。你要跟里面常住不熟、没有关系,你想在这里住一晚上恐怕不容易,客气的招待你一餐饭、供养你一餐饭。所以现在出家人很不容易!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讲堂,要知道不一定要有建筑物。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多半在树下铺一个草垫,就地取材,学生围绕著佛,佛给大家上课,为大家解答疑难。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的讲堂精舍?七宝自然化成?跟诸位说,有。娑婆世界也有四土,我们这个人间是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应化到这边来的。

  释迦牟尼佛有法身也有报身。法身,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了,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千百亿释迦牟尼佛,化身。化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地方众生福报大,他应化显示福报也大;这个地方众生没有福报,佛所示现的也没有福报,一定要跟所教化的众生要平等,这个地方人民容易接受。如果众生没有福,佛要示现这么大的福报,众生看到都回避,不敢进来,不敢见佛。这个道理不难懂。

  此地许哲居士,这大家都知道,她今年应该是一百零五岁了。她一生要帮助最贫穷的人,最苦的、最可怜的人,所以她的生活、穿著要跟那些人一样。她这一生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我跟她见过几次面,问她:你的衣服从哪里来的?她说:垃圾里面捡来的。一般人衣服穿旧了,不要了,丢弃掉了,她就捡,捡来之后看到合身洗洗干净她就穿,不合身稍微改一改。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就告诉我,她接触的人都是这样穷苦:我要不是跟他们过一样穷苦的生活,他们不愿意跟我往来。这叫恒顺众生。

  你要想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跟他过同样的生活,他欢喜你、尊重你,能听你的教诲。佛、菩萨对於众生了解得很透彻。所以在那个时代,佛出现在印度,印度的贫民多,他要以贫民生活的水平来教化众生,决不可以以帝王大臣、大富长者,不能用这个方式,用这个方式只能度少数人,不能普度众生,普度众生一定是要跟大家过一样的生活。

  所以「讲堂」,只要是讲经的场所都是讲堂。我们在《维摩经》里面看到,在树下讲经,那个树下就是讲堂;在河边讲经,那个河边就是讲堂,不一定要有建筑物才叫做讲堂。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说的是哪一土?说的是凡圣同居土,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民,凡圣同居土的人就有这样大的福报。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如此殊胜的福报,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精舍』是居住的地方,多半是自己憩歇之所。讲堂是讲经的地方、教学的地方,精舍就好比我们今天讲的宿舍。称之为「精」,精是精纯,什么样的人居住在这个地方?纯净纯善、精修的行者,他们居住的房舍叫精舍。我们看到许哲她的居处,我称它那是真正的精舍。我去看过,她居住的地方非常简单,但是很干净,一尘不染。房间不大,一个书房,一个小厨房,一个卧室。诸位在新加坡,可以到她那个地方去访问,你去看看那是佛经上讲的名副其实的精舍。

  所以精舍并不是很华丽、富丽堂皇,不是的,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居住的地方,你看它非常简单。在中国过去高僧大德,一生居住的地方多半是茅蓬,除了三衣一钵之外,确实是一无所有。他们能够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一心向道,他们居住的所在都称之为精舍。所以这「精」不是讲物质,是讲人。在佛法里面,我们常常提到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门就是精,精一。佛法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依哪一个门来修学?选择法门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环境,都能契合修学就方便了。

  你说哪一个法门好?诸位读过《金刚经》,《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好,没有一门不好。所以初学一定要选一门,不能同时学两门、三门,两门、三门你就入不了门了。譬如我们现在这个讲堂,我们的讲堂门不少,你不可能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你办不到的,你只能从一门进来。一门进来之后,门门都通了。所以同学们,我想你们也曾经听过,佛法里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同样一个道理,一门入,一切门都入了,这叫「精」。

  现代人学佛成就比不上古人,原因在哪里?现在人一开始就要广学多闻,门门都要学,结果是一门都入不进去,永远在门外。这是不懂得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智慧不如古人,我们的能力不如古人,不是在这里;是我们的方法不如古人。古人的方法比我们精,比我们纯,我们现在搞杂了、搞乱了,所以入不了门。广学多闻也是佛教导我们的,但是不是教初学的,初学是要一门深入。

  什么时候广学多闻?你在这一门里面开悟了,标准在此地。一门能悟,一门能断烦恼,为什么?他心是定的,心是一,心是定,所以他能开悟。悟了之后,那个时候就广学多闻了。学,容易、快速。为什么?一接触你就通达明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你需要多少时间把它学完?古时候龙树菩萨给我们表演了一个样子,三个月,不需要长时间。

  龙树菩萨何以三个月时间,能够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就通达了?他原先一门深入,开悟了,中国佛法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求学的标准,不能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这一部没有学好,就是说你还不够深度,深入,你还不够深度。这个深的标准就是见性,宗门讲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到这个境界,一切经一展开统统明了了。

  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法达禅师,那是个专攻《法华经》的,他在见六祖大师之前,曾经念《法华经》三千部。我们晓得《法华经》有相当的分量,一天念一遍,念三千遍大概得十年,十年的时间一门深入,所以他的功夫不错了,但是还差一点,没开悟。见六祖大师,当然见到要礼拜,六祖很细心,看到他礼拜头没有著地。所以他三拜起来之后,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什么事情值得你骄傲?你礼拜我的时候头没著地。他就跟六祖说了,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六祖就问他:《法华》的大意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六祖不认识字,也没有人念这个经给他听,他说:你念给我听听。他是背诵如流,熟透了,从头他就念给六祖听,六祖听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听完之后,他说:好了,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所以真正悟了之后,这一部经要不要看完?不要,看几页全都知道了。所以一部《大藏经》,龙树菩萨三个月就通了,就念完了,道理在此地。六祖跟法达讲解《法华》大义,他听了之后就开悟了,悟后之后再拜,头就磕到地下去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理解,我们今天学一部经,耐心不够,心浮气躁,你怎么会开悟?不要说是大彻大悟,小悟都没有,这样学道,哪一年才能成就?难了。所以要真正想在道业上成就,不学祖师大德那就非常非常之难,祖师大德们都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一定要把心定下来,我们才能够有成就。

  我在最近半年当中,常常想孔老夫子《论语》上的几句话,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他说:我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在那里思惟,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不如学也。它的原文是「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明夫子一生都在求学,学不厌。为什么学不厌?他尝到法味。怎么知道他尝到法味?因为《论语》另外一段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他尝到法味了,他怎么会厌倦?快乐!愈学愈快乐,那就是愈学愈深入,那个法味愈浓。

  我们学为什么会厌倦?你没有尝到味道,你所尝到的是苦头,学习的苦头,你没有尝到喜悦,所以你才会没有耐心。真正尝到法味了,你就会跟孔老夫子一样、跟颜回一样,颜回尝到法味的人。学不厌,教不倦。教是教别人,快乐无比,绝对不会有疲倦。为什么?夫子第二句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朋是什么?是来请教的,是学生来参学的。所以我们从这两句话,夫子「学」乐,快乐,「教」,快乐,学习跟教学是最快乐的事情。他要不学、他要不教,他就疲倦了,他的麻烦就来了。所以说是无比的快乐,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尝到味道了。下面这一段是说菩萨的住处,上面一段是讲的阿弥陀佛: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西方世界平等,凡是佛菩萨无论是自行化他,无不是平等。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了,释迦牟尼佛何以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做这样的示现,跟娑婆世界众生平等。这个平等的标准是以最低生活为标准,不能用最高的。人对於佛佩服,佛不是不能过好生活,可以!他是王子出身,不要要求别的护法,他父母亲护持他那就够了,他可以过很舒服的生活。但是如果过好的生活,你让那些贫穷人看到,心里做什么感想?所以佛不能这样做法。

  佛的起心动念,所有的言行都是在教导我们,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去体会。他的智慧,他的慈悲,是从他日常生活当中流露出来的,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德行。他们没有自己,念念为一切众生。众生没有衣穿,我有衣穿,我对不起众生;众生没得吃,我吃得很好,我怎么能对得起众生?样样都做给众生看,我过的生活跟你们是平等的,只有在你们之下,决定不能在你们之上。佛如是,菩萨如是,罗汉如是,再仔细观察,我们中国历代祖师大德无不如是。即使到民国初年,我们看到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他们真的都是在学佛,佛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

  我们今天接受在家佛子的供养,我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在一般水平之上,比起过去祖师大德已经超过太多了。但是有没有回头认真想想,我们的道业能不能跟这些祖师大德相提并论?如果在物质上一切受用超过他们,而在道业上还不如那一些修行人,我们会不会生起惭愧心?会不会勉励自己要勇猛精进?现代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尤其是人权的口号响彻云霄,谁也不能够干涉别人的人权。在这样的环境,修行人完全要靠自己,为什么?没有人敢讲你,我们也只有在讲到经文的时候,说出一点感慨而已。谁能够责备谁?谁能够管谁?没有了。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觉悟,要自觉,要靠自己度自己。

  学佛的人虽然很多,真正学佛的人可不多。佛怎么存心?佛怎样待人接物?佛怎样生活?我也在讲席当中常讲,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究竟认识多少?这桩事情最好去读《释迦谱》,《释迦方志》。这是《大藏经》里面就有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你不读,你对他不了解,你对他不认识。我是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叫我读的,他第一步就是教我念这两部书。那个时候这书没有单行本,要从《大藏经》里面去把它抄下来。《释迦方志》分量比较少,《释迦谱》分量多一点,多一点,我那个时候抄摘要,全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确实读书非常辛苦。所以你要不认识,你到哪里去学?所以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说的,佛对一切众生示现平等,这个才真正是布施慈悲、布施恩惠,最重要的,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

  其次,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凡圣同居土,他们的福报比我们殊胜太多了,佛在那个地方可以做如此的示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可以。使我们生起对极乐世界向往之心,我们并不是向往他们的福报,是向往他们的德行。福报从哪里来的?从德行里头流露出来的,我们没有这个德,他们有这个德。在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物质文明的享受,我们今天的世界也比不上人家,人家的宫殿七宝造成的,建筑材料是七宝。

  我们现在这个讲堂看起来也金碧辉煌,那个金是假的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从这个地方你能够想到,福报怎么修成的?我们今天福报讲修,修福,西方极乐世界福报不是修的,是称性的,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你看看这经文上不是说得很好吗?『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它不是人工去设计的,不是到哪里去提炼的,不是的,自然化成,这就是自性法尔如是。

  每一个人都有自性,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一切众生都有。西方世界有,我们都看到、都听到了,我们统统都有,但是今天一样还要过这么辛苦的生活,我们的智慧跑哪里去了?德能到哪里去了?相好到哪里去了?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句话道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德能,我们的相好是被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不能现前。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德行在哪里?他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自性里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

  我们现在虽然是有烦恼、有障碍,性德透不出来,佛教给我们,修!你要肯修。你所修的,实在讲就是你所求的。你看看这三样东西,一切众生天天在求,诸佛菩萨在那里展现,一个智慧,圆满的智慧。一个是能力,我们讲技能、才艺,就是经上讲的德,德就是你的能力、你的才艺,万德万能,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不但会,都是精通。相是相好,相好是物质享受,从身的相好到你生活环境的相好,佛法里面讲的「依正庄严」。你看一切众生,不分国家、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你问他这三样东西要不要?都要。想要要不到,那佛就教你修。

  修,要有理论的依据,没有理论的依据,你修也得不到。所以佛教给我们方法是布施,布施是舍。你要想求财富,你要舍财。为什么舍财你能得财富?舍财就是舍你的贪瞋痴,你把贪瞋痴舍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无边的财富它就现前。像这经上所讲的,你要求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舍法;你要健康长寿,你要施无畏。你不能够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你怎么能够得到这些殊胜的果报?

  这就是古人常常教导我们的,放下,舍得。你看舍是因,得是果报,你能舍,你就能够得到;你不能舍,你永远得不到;你现在所得到的,你保持不住。这个经到后面还会把这些道理跟我们细细的来讲、来讨论,你决定得不到。所以怎样才能得到?舍才能得到。舍财得财,舍法得法。施、报是定律!所以讲因缘果报,这是世间的真理,诸佛如来也不能够改变。佛法离不了因果。

  所以黄念祖居士注解里头,末后这一句话说得正确,这个经文里头「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他这一句话不容易说出来,不入这个境界说不出这句话来,确实他是显示出平等一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地方示现也是真实平等,如如一味。你看在哪一个环境里头不一样,他的方式不一样,但是他确实这一句话的意思透出来了,我们懂这个道理,然后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

  所以佛法活活泼泼,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呆板的。我们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是活活泼泼的。这样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令一切众生都喜欢学佛,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再接著看下面这一段: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到这个地方也是一段。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那边日常生活学习的状况。所以从经文上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做生意、做买卖的,没有其他行业的。确实那个世界是一个学校,只有学、只有讲,确确实实是十方诸佛,可以说在极乐世界建了这个学校,阿弥陀佛当校长。哪些人做教员?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都常常到那个地方教学。诸位在这个经典里面细心去观察,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我们到那里去不是为别的,是完成学业道业。那个地方没有其他行业,也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大学,我们这个世间大学科系很多、院系很多,它那里没有。

  它那边教学的方法,实实在在讲,还是像中国过去传统私塾教学法,你到那个地方去,老师是谁?你希望跟哪一个老师学,那个老师就在你面前。你喜欢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天天来教你;你喜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每天教你;你喜欢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你老师;你喜欢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也是你老师。其他的老师你看不到,你就看你的老师,你的老师天天教你。那要许多人都喜欢观音菩萨,那怎么办?观音菩萨随类化身,一个人面前变一个身,他教你;无量无边身!你不要著急,你不要害怕,到那里说见不到,我想找的老师见不到,不会,他们有无量无边身,所以那个境界不可思议。

  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求学的(往生是去求学),人数不晓得有多少!来自不同的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每一天不晓得有多少人去往生,到那边去。去的人程度不一样,根性不相同。不是说到那里去,阿弥陀佛就给你分班,你是哪一班、哪一班,不是!那个很麻烦,哪有那么麻烦的事情。确确实实随著每一个人的根性,等於说到那里去统统是个别教学,所以你成就很快,你的心能专一,跟一个老师学一个法门。

  大致上的情形,跟我们古时候祖师大德教学一样。祖师大德教学都是模仿西方极乐世界的,其来有自,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教导你开悟,你一门深入,有这个深度,开悟了。开悟之后,你就广学多闻了,那个广学多闻不是你想像得到的。为什么?你有能力分身,你有能力变现无量无边身,可以同时到十方诸佛刹土去参学,你去供养佛。供养佛是修福,布施供养修福,听佛讲经说法增长智慧,福慧双修,每一天都能供养无量无边佛,听无量无边佛说法。

  所以到极乐世界成佛不难,到他方世界想成佛,这经上常讲的,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到极乐世界不必要。我们在往生经里面读过,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佛说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需要多少时间?十二大劫。这十二大劫,我们听起来很长,但是那十二大劫要跟一般经上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大劫,那实在讲它太短了,这是讲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

  如果是实报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的,在我们想那个时间非常短暂,成就非常快速。这就是说往生的人根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努力,不要贪图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统统要放下,我们要争取到极乐世界快快成佛,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大福德的人。

  要放下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向纯净、纯善。我们今天讲到真正这个纲领。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的心,我们的言,我们的行,不能有毫分不善;我们的心清净,也不能有毫分不净夹杂。果然修到纯净纯善,你念佛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我们要争取这一个品位,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速,很短时间就成就了,为什么不争取?果然要争取,首先你要在现前要学习,修清净心,修纯善的心,纯善的心就是清净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不要再计较了,不要再分别了,不能再执著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我们就错了,怕的是什么?怕的是凡圣同居土都得不到。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

  为什么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的业障还起现行?何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妄念都不生,哪里会有分别执著?没有!我们会生,佛菩萨不生。这些事实真相,这些大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十分透彻。我们今天这个病,大乘经虽然念,没懂!没有懂怎么办?念得不够,听得不够,要多听、要多读。哪一天你念懂了,念明白了,念觉悟了,这个觉悟的相是什么?不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你不会再起心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那个时候你这一念求生净土,果报无比的殊胜。这个境界我们每一位同修,这一生当中都能够修成的,都可以得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干。

  我们看他们的生活,『有在地讲经』,「讲经」有两种,一个是佛为大家讲经,另外是那一边的往生的人复讲,诸位要记住复讲,他开始在那边学!决定不能加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一加就错了。为什么错了?因为佛讲经没有意思。你加一点意思去的时候,那不是佛讲的,那是你讲的,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自古以来,学讲经的人多,几个人学成了?一百个学讲经的人,大概成就的只有一两个。什么原因?那一两个老实人、守规矩的人,那就说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讲,不加一点意思,他学成了。为什么?他心是定的,这个重要。

  出世法的修学就是戒定慧,离开戒定慧,那就不是出世法、不是佛法,世间法。戒是什么?规矩,你不守规矩。定是什么?定是一心。你已经起心动念,三心二意。慧是观照,你不是观照,你是分别执著。所以你把佛法完全破坏了,你没有佛法,亏就吃在这个地方。所以成就,完全看你对老师的信心。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得十分成就」,你成就的高下,完全看你对老师尊重的比例,肯定是正比例,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是不变的。不但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真理,永恒不变,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是永恒不变。不要以为这个方法很笨拙,笨拙里头有究竟圆满不可思议的成就。你要不遵守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称性,不遵守这个方法,你去想一套,你那个是阿赖耶识里头流的,那不称性;戒定慧称性,违背戒定慧不称性。不称性,成就世间法可以,出世间法不可以,不相应。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讲经,我们特别著重在学讲、复讲。古时候的标准,自己没有开悟,教下是大开圆解,宗门是明心见性,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完全复讲。达到这个境界了,经过老师印证,老师说行,可以,可以随你的意思讲了,你的意思不错了。你的意思为什么不错?你见了性,你的那个意思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自性里面流出来的东西,跟诸佛菩萨所说的决定相应,决定没有违背;心同佛心,愿如佛愿,言同佛言,那时候就行了。所以从前是这样一个标准,我们要想达到祖师大德那个成就,还是要用古圣先贤的标准,决定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标准。这是说到讲经。

  其次『诵经』,诵经是读诵。由此可知,世尊常常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干的就是这个事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的学习,我们不能讲研究,讲互相研究,那是凡夫,那不是圣人,为什么?研究落在意识里头了。佛菩萨所讲的,我们怎么可以研究?研究什么?我们程度跟他平等才可以,我跟他不平等的时候,我们怎么能研究他的?愈研究愈错了、愈离谱了。所以佛门叫参究,不讲研究。

  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叫参究,用心意识叫研究。佛法研究不得的,要参究。参究是什么?什么叫心意识?识是分别,意是执著,识是第八识,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识?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阿赖耶、末那、意识不用,这叫参究,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说实在话就是用真心,心意识是妄心,妄心里头是研究,真心里头叫参究,这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大家在一起互相参究。

  『有在地受经』,受是接受,听佛讲经,听同学讲经,这个里头也有道理在。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佛给我们讲经,讲一遍,佛会不会给我们讲第二遍?不会。但是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一部经可以听无量遍。为什么?无量的那些同学每一个人都来复讲一遍,你不就听无量遍了吗?听那么多遍,他怎么会不开悟?我们这边就是听得太少了,你不能开悟,你听多了就有悟处。讲,讲多了也开悟!要多听,要多讲。在没有大彻大悟之前,多听多讲是提升自己境界,帮助自己开悟,遍遍有小悟处,古人讲: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所以不能一天不诵经,不能一天不讲经。

  讲经没有人听,没有人听也要讲。为什么?没有人听有鬼神听,你肉眼看不见。鬼神来听的人数,比人不晓得多多少倍,怎么能说没有人听?自己在学习的阶段当中,现在有机器,你放一个录音机,你讲,他也在听。讲完之后再放开,听听自己所讲的,你讲得好不好,别人不会批评你。到你讲完之后,把带子重新再播放自己听一遍,自己批评自己,自己改进自己,你才会有进步。不是这样学习,你怎么能够学得出来?

  要想开悟,德行是悟门枢纽关键之所在。这个德行,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心,心地要清净。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帮助你开悟。真诚清净平等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不是说我读经、诵经,我要真诚清净平等,经本合起来,对一切人,对事、对物,那你就不清净、不平等、不真诚了。你在学教的这个时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诚的。一真一切真,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事物,一味真诚,一味清净平等,你才能入,这才能像一个佛、像一个菩萨、像一个学佛的人。

  也许有人要问:我用真诚清净平等对人,人家都用虚伪、欺骗对我,我不是吃大亏、上大当?这就要问你了,你是愿意作佛、作菩萨?你还是愿意做六道凡夫?你要继续搞三途六道,你就搞虚假,你去搞染污,你去搞高下,这个不平等就是高下。如果你真正要想作佛、作菩萨,你一定要用真诚清净平等,因果才相应。你认为这是吃了亏了,古人说了一句话很好「吃亏是福」。怎么吃亏是福?肯吃亏的人,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去作菩萨、作佛去了,真正有福报的人。你不肯吃亏,那好了!不肯吃亏,继续搞六道轮回、继续搞三恶道。所以吃亏的人有福,不吃亏的人,真的是吃亏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你真正能看懂了,你就会学了。底下一句。

  『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这个活动都在地面。「经行」,古时候也把它翻作行道。这个意思是什么?要把性德落实在自己实际生活行持当中,这叫做行道。现在一般,连黄念老这个注解也是用古人这个注子,像念佛堂里面绕佛,绕佛叫经行。在初学的时候,防止睡眠。人在修学的时候,有两种毛病很容易犯的:一个叫昏沉,昏沉是什么?打瞌睡。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止静的时候。念佛止静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念佛堂里有人睡著了打呼,禅堂也不例外,一坐下来没几分钟他睡著了,所以叫你经行,叫你绕佛。绕佛里头还有什么?他一面走一面打瞌睡。

  自己有什么样的毛病,要懂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另外一个毛病叫掉举,掉举是佛学的一个名词,心里面七上八下,妄念纷飞。这两种都是修行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昏沉用动,走动或者是拜佛,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掉举的时候用禅定、用静坐。看自己是哪一种毛病,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是在讲堂里面学习的时候,念佛堂、禅堂学习的时候用的。

  广义,我们在课堂里面学到的东西,要能应用在生活上,如果不能应用在生活上,那你就错了,叫所学非所用。应用在生活上,经教里面常讲「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就对了,就是行住坐卧都与戒定慧相应,那叫真的行道,行道有了功夫。在哪里看到?《华严经》上看到。特别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是在生活里面行道的、经行的,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什么叫性德?具体跟你讲,都与戒定慧相应。佛法从纲领上讲,三学六度,或者讲与三十七道品相应,那叫真的「行道」。

  「思道」,这个思不是在那里想,如果是想经上讲的是什么?那叫胡思乱想。我在讲席里面,这是常年讲到的,从前讲得比较多,经里的意思不能想,一想就错了。为什么?佛没有意思,你怎么能用意识去想?佛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言语,这个言语无量义。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它要有意思,它是死的,就这个意思,它不能有另外一个讲法。

  所以这佛的经,字字句句讲不完的,永远讲不尽的,活的,你怎么可以去想?一想就变成死东西了。所以古人讲「死在句下」,你怎么可能开悟?不可以用妄想,你智慧没有开,老老实实照著规矩去学,叫「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照著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方法去做,方法是很笨,没有关系,你能够守得住叫「持戒」。依照这个方法,人心就定下来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老老实实这样去做,做久了,慢慢你心就定下来了。定开智慧,小定开小慧,大定开大慧。所以这个思不是用思想,「思」是当作明了讲。

  初学,学习的纲领叫戒定慧,到开智慧之后就不叫戒定慧了,叫什么?叫闻思修。你看,戒定慧叫三学,闻思修叫三慧。智慧开了之后,你就是修三慧了。三慧,什么叫「闻」?闻代表接触。眼见色叫闻,耳听声也叫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用一个字做代表,叫闻。「思」是什么?不是真的去思,真的思就错了,思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凡夫接触之后,想一想明了了;所以用思,它代表明了,不能用想。想一想再明了,那就不是思了,那就错了,那是意识了,落在意识里头去了。「修」是什么?修是不迷,明了了就不迷,决定没有错误,所以叫三慧;闻慧、修慧、思慧,一而三,三而一,闻思修三慧是一刹那当中圆满。不是说先听,听了再去想,想了之后再去修,哪有那么笨的菩萨!这样一来还不如小乘修戒定慧。所以三学跟三慧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能够有误会。所以这个思道它是思慧。

  「及坐禅者」,这个地方坐禅,是不是在那地方打坐?不是的。你要认为说他在那个树下打坐,打坐叫坐禅,那你又著了相了;你著了相,你起了分别执著。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这个坐,坐表什么?表不动,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端庄,不动,取这个意思。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这个身不动,身不要紧,《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说真的身也不能动的话,那什么事都不能做了。你这个道场里边,人人都坐禅的时候,煮饭的人都没有了。

  《六祖坛经》里面就讲得好,什么叫做坐?不起心不动念叫做坐。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所以这个坐禅两个字要搞清楚,绝对不是在哪个地方盘腿面壁叫坐禅,那禅有什么用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眼见色,不被外面的色相影响,这叫禅,你不著相;内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这叫定,禅定。眼根在色尘里面入定了,耳闻声,耳在声尘里面入定了,六根在六尘里头入定,这个叫坐禅,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诸佛菩萨,不但是法身菩萨,那个不必说了,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他们虽然没有见性,距离见性不远了。在天台大师所说的六即佛当中,他们是相似即佛,虽然没有得到分证,相似;相似就是很接近了。换句话说,他们的功夫都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他们就是在这里修戒定慧,修禅定,修般若。般若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智慧,如如不动是禅定,定慧等学。

  你要是会了,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是道场,从来没有离开道场,因为你在行道。你要不会,你在佛的大殿,这个大殿不是道场,因为你在这个里头没有行道,你没有得道。真在这里面行道、得道,这个地方就是道场。

  这一段是讲在地面,在地面是不是程度稍微差一点?不见得。下面一段是讲在空中,有人喜欢在地面,有人喜欢在空中,我们怎么知道的?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经上告诉我们,四十八愿里头也是这么说,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哪有七地以上的菩萨不能在空中经行、坐禅、思道?那当然可能。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各人爱好不一样,有人喜欢在地面,有人喜欢在空中。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从这个地方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边学习,真正是得大自在。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到那个地方去,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来加持?我们要明了,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环境,这个环境里面清净没有污染,你想染污都染污不上。这个环境里面,你不会起贪瞋痴,你不可能有自私自利。为什么?你心里面所想要的,你统统都很容易得到,那个贪瞋痴的念头就起不来了。

  我们这里为什么会贪心?因为你所希求的,希有、太少了,得不到!所以你把它看作宝贵。其实我们这个世间什么东西对我们最宝贵、最重要的?空气!哪个人贪空气?哪个人把空气当作宝贝,拿到家里收藏著?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金银财宝就跟空气一样,谁会把这个东西拿回家去累赘自己?所以它一切物质随心所欲,自然变化,贪心不起了,没有贪心就没有瞋恚,环境好!所以到那个地方烦恼不会起现行,久而久之烦恼不断自然就断掉,妙在此地。时间到了是吧!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三九集)  200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39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三十九面最后一行,科题是「庚二,在虚空」,请看经文:

  【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昨天我们在经文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些大众,他们生活修学的状况,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虚空当中的,无不是自在。古德有说:在地面上大概修行功夫差一点,在空中可能是高一些。这个说法我们感到有一些勉强。为什么?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在弥陀本愿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是真正的平等世界,这是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切众生根性不相等,烦恼习气不一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在《华严经》上,我们所看到的依旧是不平等。为什么?它有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就不平等。

  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不是没有道理。阶位有没有?有。阶位有,但是它平等,他们都同居在一会。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是本愿里面讲,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萨」,这里面并没有说,上品上生的是阿惟越致,它没有这个说法。既然说「皆是」,那就包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这个才叫「皆是」。那一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那么有在地面、有在空中,随自己的喜爱;我喜欢地面,那个我喜欢在空中。喜欢在空中,你的房舍宫殿自然就升起来了,就升到空中去了,这个说法比较跟经义相应。所以西方世界确确实实是值得我们向往,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净土。

  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讲到坐禅,他引用古大德的注解,坐禅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但是古大德的讲法我们也应当知道,这是属於佛学常识。禅是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禅那是以寂静为体,虽然寂静,但是它有观照的作用。这个事情很难形容,所以古人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静止的状况之下,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它的体要静,不能动。静之后,它能起照的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反映在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就想这个境界,静定观照,这照,这是禅的意思。

  禅是佛心,佛心,我们听了这个名词,不要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跟佛心没有两样。佛心就是真心,就是禅心。这个禅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清净不动又能够照见,所以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如果只有定没有照,这不叫禅,那只能叫定,不可以叫禅定;禅定里头一定有观照的作用,它有智,观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照我们很难想像,为什么?用水来做比喻,用镜子来做比喻,它只能照到表面,它照不透;这个禅心作用,它透视,那个透视的能力,我们没有法子想像。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粒微尘、一毛端、一毛孔,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绝对不止是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很大,那一粒很大,芥菜子里面有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在芥菜子里面,我们很难想像。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微尘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太多了。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佛在经典上常常讲,让我们从佛的比喻当中去想像微尘,佛是怎么说的?佛从牛毛尘,牛我们看见过,牛毛那个毛端、尖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去,那就很大,我看大概很好的肉眼能看见,牛毛端上面有一粒尘。

  他说牛毛尘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就细得多了,那一粒在羊毛尖端上,它也不会掉,它非常稳稳的停放在那个地方。羊毛尘的七分之一,再分做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尘,这个兔毛就更细了。兔毛尘的七分之一叫水尘,就是这一粒尘在水,水有空隙,我们今天讲密度,它密度不太大,它有空隙,这一粒尘在水里面可以自由活动,没有障碍。水尘的七分之一,佛说是金尘,金是金属,金属的密度比水大,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在高度显微镜之下看金属,里面还是有很多空隙,我们看好像窗户一样一格一格的还是有空隙,金尘在那个空隙里面没有障碍。金尘再分为七分之一,才叫微尘。

  所以微尘我们肉眼是决定看不见的。它还不是最小的,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微尘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菩萨才看得见,阿罗汉就看不见了。色聚极微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它跟虚空做邻居了,再一分就没有了。这是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

  一粒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不是一个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在一微尘中。这些大千世界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有无量无边的菩萨,还有无量无边十法界众生。我们在这个世界,每一粒微尘里头都有我们,谁能看得见?普贤菩萨能见,不但能见,普贤菩萨能入。所以世界是重重无尽的,是立体的,是重重无尽的。到真正有甚深禅定功夫,你统统都能照见,不但能照见,跟普贤菩萨一样能契入。所以大经里头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圆成佛道就能够看到重重无尽微尘里面的世界。

  怎么叫重重无尽?一粒微尘里面既然有世界,那里头有没有微尘?微尘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这个状况真的是不好懂。当年,这在唐朝初年,贤首国师在宫廷里面讲《华严》,讲到重重无尽的世界,国王大臣听不懂。贤首大师很聪明,请皇帝造一个八角亭,做个小亭子,八角亭,那就八面,每一面放一面镜子,八面镜子互相对照著。你不是不了解什么叫重重无尽吗?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一站,你去看一看那个景,恍然大悟,就明白了。

  我们要站在八面镜子对照的时候,站在那儿你就看到自己的身影子重重无尽,无量无边数不尽,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所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你看四十卷《华严》的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能入,所以修普贤行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重重无尽的世界!这个事情佛在一般时候他不讲,为什么?太深了,太妙了,凡夫很难体会,所以禅定功深。

  我们讲到修行,这个地方讲到「行道」,讲到『思道』,讲到『坐禅』,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这叫真修。修什么?修清净心。就是修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坐禅,真正坐禅。外面境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叫照见。所以禅的意思,静虑;静就是如如不动,虑是了了分明。静是定,虑是慧,定跟慧是一不是二,就像水一样;清净是定,清净它自然就起照的作用,所以照就是慧。定跟慧是一桩事情,定愈深慧就愈大,没有定就决定没有智慧。

  所以我们世间人讲的聪明智慧,佛不承认,佛说世间人,这六道凡夫的聪明智慧叫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禅定里面生的。你有小定则有小慧,你有大定则有大慧,你没有定,决定没有智慧。定在哪里修?不一定盘腿面壁,真正的定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一定要学什么?要学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实在讲,就是《金刚经》末后,世尊嘱咐须菩提尊者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不著相,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决定不能够执著、不能够分别、不能够动念头,动念头就是妄想。这个人叫真修行,真正在修禅定,所以行住坐卧都在用功,功夫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们今天修行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会起心动念,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会起心动念。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这个经到第十七,是不是在「泉池功德」里头?对,在「泉池功德」后面一段经文,「无性无作无我声」,到那里再跟诸位讲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了解之后,你就不会动心了,你看到善的一面不动心,看到恶的那一面也不动心。为什么会不动心?因为事实真相,这一切现象、一切真妄、一切是非,统统不是存在的。这个东西从哪里来?从你妄想生的。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为什么?一切现象刹那不住。我们凡夫看错了,以为是真有。

  我们居士林放生部的副主任林兴福居士,今天早晨往生了,他给我们示现无常。很难得,他没有生病,早晨做早课,听说拜佛拜下去就不起来了,就走了,课诵的时候走的。这个我们一般人讲心脏病突发,很快就走了。《八大人觉经》一开头跟我们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要计较?何必要分别?何必要执著?为什么不学菩萨?菩萨一切随缘,你说好,他跟你点点头,你说不好,也点点头,到底是好、是不好?他也跟你点点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叫圣人;只有凡夫才会打妄想、才会起分别、才会起执著,自找苦吃。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修行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我们念佛也是如此,我们念佛是用执持名号,用念阿弥陀佛名号,修什么?修一心不乱。你们想想一心不乱是不是禅定?就是禅定。这是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个方法确实非常方便、非常殊胜。当我们念头才动的时候,马上提起佛号,阿弥陀佛,把你念头打掉,不论这个念头是善还是不善,总而言之,都是妄念。

  什么叫正念?正念是没有念头。禅定境界叫正念,外面了了分明,里面如如不动,这叫正念。正念是无念。话很难讲,为什么?怕大家听错意思,说无念,好,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就是正念了?那也错了,什么念头都没有,就变成无想定了,所以不得已再跟你说无念是无邪念。但是无邪念,你又会想到那有正念,你还是在分别,还是在执著,难了,太难太难了。所以最后佛给你讲一句真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这个道说不出来,没有法子说,心行处灭是你也想不到。你别去想,你想决定想错了,所以叫不可思,就不能想,不可议就是不能说。不可思不可议,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不会的人,还是假的,他装出什么事,他也不思、他也不念,以为那就是得道了,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

  世间拿著佛法欺骗自己、欺骗众生的人很多,我们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很容易受别人欺骗;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功,如理如法的用功;你不知道,所以经教不能不读、不能不听。要常听,有时候听了几十遍、几百遍才真正懂得。初听的时候,听一、两遍以为懂得,其实不然。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功夫不间断,你虚心学习,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真的,没有千遍、几千遍的功夫,很难说你懂得了。宗门里面常讲:会么?那个「会」可不简单,那个会就是真懂得了,真正契入了,这要真功夫。真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再看下一段经文: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这一段经文,我们科题上讲「得果自在」。黄老居士注解里面说,他说这一段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居民,「随所学习各得其果」。学习确确实实他会带著过去在他方世界学习的习气,为什么?带业往生!这个习气没有断,带业往生,到那边还有这些习惯。学小乘的,实在讲,学小乘的人很多,他就带著有小乘的习气。

  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些名词都是梵语,『须陀洹』翻成中国意思叫入流,这个流,圣人之流,他有资格参加圣人这一类。这一类不是凡夫,好比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俱乐部,你参加了会员,你是这个俱乐部的会员。这个地方是须陀洹的俱乐部,你能够参与他们这个团体,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的「转凡成圣」。须陀洹不是凡人,是圣人,圣人里面地位最低的,刚刚入圣人之流。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入这个俱乐部?必须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惑是迷惑、烦恼,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见烦恼,见是什么?换句话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你能把三界众生错误的看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看法正确了,这个错误的看法完全没有了,你就入须陀洹了,不容易!

  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讲起来那就很麻烦了。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他有善巧方便,他把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成五大类,那就好讲了。五大类头一个就是身见。你看看三界众生,真的包括色界、无色界,哪一个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我们都以为这身是自己,这头一个错误观念。身不是自己!身不是自己是什么?真正讲身是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这个衣服,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这个念珠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什么时候你能够觉悟,这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头一个观念。

  所以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是错误的根本,把身当作我。天天为著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罪业,错了!错得太离谱了。就好像我穿的一身衣服,我不知道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把这个衣服当作我,天天要照顾它,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造无量无边罪业,是为衣服做的、造的业,你说冤不冤枉?六道众生就干这些冤枉事情。到底什么是我?我们留在下一品跟诸位来做详细报告。头一个错误的观念。

  第二个错误的见解,边见。三界众生都有,边见现在科学家讲「相对论」,两边的观念。你看我们都生活在边见这个境界里头,两边是我,我的对面是人,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善的对面是恶,真的对面是妄,统统都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这个观念错误。六道里头统统有这个错误的看法。

  真实的境界里面绝对没有对立的,就是没有相对的。离开相对,我们今天讲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对立,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两边不立」,两边不立不就有个中道了吗?「中道不存」,也没有中道,你的边见就破掉了。两边都离开了,善恶两边离开了,真妄两边离开了,邪正两边离开了,就以为是中道了。念头上还执著有个中道,还分别有个中道,还是错误,你还是没有脱离。你才晓得这个难!证须陀洹果不容易。

  在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般若经》里面讲离四相、离四见,我们总以为那是大乘法,那一定是大乘菩萨,小乘大概没有离。我念《金刚经》念了多少年,始终有这么一个观念,小乘大概没有离。我念了十几、二十年,讲《金刚经》的时候,才发现须陀洹离了四相。《金刚经》上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叫著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有没有这个意思,我得须陀洹了、我证须陀洹果了!这是释迦牟尼佛测验须菩提,就跟宗门讲的你会么、你懂吗;测验他。

  须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你以为真的入了?入了哪里?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须陀洹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了。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一定,我们不敢断定。四相他离了,他决定不会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要著相他不是须陀洹。我们才明了大乘经上所说的,有这一段经文可以作证,确实不是个容易事情,这是讲到边见。

  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这两种错误的见解,我们把它合起来讲,中国人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这两种属於成见。成见为什么说两种?一种是因上的成见,一种是果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修因,都是属於错误的见解。最后一类,前面这四类不包括的,没有包括到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归在一类,叫邪见。这个里头境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法里面把它总共分类,分成八十八品,统统断尽了;换句话说,见解错误修正了,我们讲正知正见,须陀洹才真正是正知正见,超凡入圣。

  只要证得须陀洹果,出不了六道,还在六道里头。为什么出不了?六道的缘没有断,你出不去,但是三恶道的缘断掉了。换句话说,在六道里头,肯定不堕三恶道,三恶道的缘断掉了。他在六道里面就是天上人间,佛经上说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他就肯定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他不是凡夫,得了保证,这个保证就是位不退,三不退里面位不退,他得到了保证。如果他到第七世,天上人间第七世,这个世间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他怎么办?没有佛法他就成独觉,还是超越六道轮回。缘觉里头有一种独觉,叫无师自通,他绝对不会等到第八世。如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时候,他就证阿罗汉果,声闻,证四果罗汉。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不要被人骗了。

  我过去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讲经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年龄比我大,大概差不多大二十岁的样子,学佛好像也没有多少年,告诉我,他证阿罗汉果了。语气非常坚定,一点怀疑都没有,跟我说了好几遍他证阿罗汉果,搞得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我就想起来了,须陀洹,真正证得须陀洹,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须陀洹就有了;六种神通,初果就证得这两种。证得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三果有神足通,四果的时候,六种神通具足,有漏尽通。

  我就用这个来问他。我说:你是阿罗汉,六种神通具足,那你一定有天眼,我们现在在房子里面,在这里坐著讨论佛法,那个墙外面来来往往的人,你有没有看见过?他说:看不见。我说:那你不是阿罗汉,不但不是阿罗汉,须陀洹都不是的。这样子他才服了。他这种说法,在佛法里叫增上慢。他并不是骗人,他是误会,自己以为到这个境界,这属於增上慢,他并不是存心来骗人。存心来骗人,那个罪过就重,那叫大妄语。

  大妄语,在佛门里面诸位看《戒经》就晓得,堕阿鼻地狱。没有证得跟别人说他证得了,不是再来人,他让别人宣传他是什么菩萨,是什么人,阿罗汉再来的,目的都是取名闻利养,都是在名闻利养。这种人纵然眼前得一点小利,得一点小名小利,来生都在阿鼻地狱。这是妄语罪里头最严重的大妄语。

  在我们佛门有史以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没有佛菩萨再来的?有。甚至於我们的讲堂里就很多,不露相,没有人知道。如果露了相,我是什么佛来的、什么菩萨再来的,肯定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有一个例子,你说出来之后马上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我们在《神僧传》、《高僧传》里面看到,真的再来人,但是他们露相不多,总是有特别的因缘。

  像永明延寿禅师,他临走的时候,这我们晓得他也都是演戏的。当时的国王是大护法,要办一次无遮大会,这无遮大会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宴会,请出家人吃饭。无遮是无条件的、平等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来应供,国王平等接待。这是佛门里面修福,修殊胜的福报的一种方法,用平等心来修供养、供斋。那天来的出家人很多,这个宴会当中也有一个主桌、主座,这个主座谁都不肯坐,都非常谦虚,都在那里礼让,彼此都在那里推让。正在大家推让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个和尚,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个穷和尚,看到大家都推让,他就在主桌当中坐下来了。都是出家人,今天无遮大会,平等!谁也不好意思讲,就坐下来吃饭。吃完之后,这和尚也就走了,散会走了。

  这国王就问永明大师,他说: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有没有圣贤来应供?他说:有!他说:什么人?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他说哪一个?就坐在上位的那个和尚。这个国王一听说,这还得了!定光古佛今天都来了,立刻派人追踪。大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他长得耳朵很大,就叫他大耳朵和尚,那个大耳和尚。以后被追踪到了,追踪到之后(他身分暴露了,知道这是定光佛再来的),大耳和尚看到这些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了。他在那里就入般涅盘了,就坐化了。大家听到这个话,定光佛走了,晓得他,他走了,真的走了。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一定是阿弥陀佛,赶紧回去报告。

  回到国王那里报告,说这个大耳和尚已经圆寂了,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一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国王说那个佛涅盘了,还有一尊活佛在,赶紧去拜永明延寿。还没有出门,外面有人报告,来的人也来得很匆促,几乎跟国王撞了一跤。国王说:这么匆匆忙,什么事?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两个都走了。所以是身分一暴露就走!你再要留在这里,不叫招摇生事吗?所以真人不露相,这是示现告诉你确确实实有许多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也不要去猜,猜是打妄想,打妄想有什么用?自己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这样就好!要自己真正得利益,才会有受用。底下一句。

  『或得斯陀含』。斯陀含是小乘二果,翻成中国意思叫「一来」。什么叫一来?天上人间不是七次往来吗?他还要到人间来一次。为什么?欲界有九品思惑,这是思烦恼,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三界(也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八十一品,它分作九地,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禅是四地,无色界四空是四地,所以总共是九地。欲界九品思惑,他断前面六品,后面三品还在;换句话说,他跟欲界还有缘,必须在欲界再来一次,所以叫一来,一次往来。

  从斯陀含到阿罗汉,他们必须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叫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里面称为执著。你看《华严经・出现品》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换句话说,执著要不断,六道出不去。阿罗汉他的本事,就是人间天上、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他再也不执著了,所以他超越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要常常想想,见色闻声都起执著,严重的执著,那你怎么能入门?这个门,须陀洹的门,须陀洹不能证得,我们学佛永远在门外!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

  小乘须陀洹入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初信是第一个位次,十信。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跟须陀洹的境界完全相同,也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大乘;你学大乘的人,他就证大乘。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则是须陀洹果。

  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讲断证的功夫,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理论上,文字理论你通了没有?你根本就不通。你没入境界那怎么通?你讲经你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你讲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不是讲如来的真实义,你是讲你自己的意思。你讲你自己意思,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人?所以讲经这个事情难!古时候讲经的标准,是悟了以后才讲经,给经典做注解,都是悟了以后;有修有证,他们的讲解没有错误,他们的注解没有错误。现在人不行。

  证果的,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大概在这个世界上一个都没有了,那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是什么?有修。真正有修行,他没有证,听听他的修学报告,提供给我们做个参考,还可以,他真有修。真修就是真干。就像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里面所说的,他这个《疏》一般也叫《四帖疏》。《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作的,「上品上生章」里面,大师说得很好: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能够违犯。这真修行,依教奉行。

  佛教我们十恶不能做,那我们真的要把它断掉,不但在事上没有,念头都不可以有。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痴,十恶!佛说这个决定要断,我们断了没有?十善一定要修,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做到没有?最低限度!所以我们读善导大师的教诲,善导那也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我在日本访问,跟日本人说这桩事情,他们也说他们也有这个说法。日本人也有这个讲法,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

  如果我们做不到,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还是要做,教我们要做的,我们没有做到,这就没有修行,这不是佛的学生。佛的学生一定要依教奉行。千经万论,佛一生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千遍万遍,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佛弟子的标准。受是接受,佛讲的教诲统统接受;持是做到,就像善导大师讲的,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后,每一天要读诵,读诵是温习,中国儒家讲「温故知新」,天天要读诵经本,还得为人演说,自利利他。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让别人看了有所感动,启发他、勉励他来学佛。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我们起个念头,想一想这个念头,佛有没有起这个念头?像不像佛?开口说话,要想到佛有没有这个言语?佛跟一般人说话是不是这个说法?佛一举一动,我们学得像不像?总而言之,所有一切的行为,这个修行,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错了,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意的行为,念头!你念头错了,言语错了,身体造作错了,行为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一切经典教导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三大类的行为。你想错了、看错了,这是意业的行为,经论帮助你修正。言语造作,这身业的行为(身包括口),戒律!戒律是正确的行为、身口的行为,经典是正确思想见解的行为;依照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依照戒律修正我们身口的造作,你得要干!所以佛法是实学,真实的学问,不是谈玄说妙,那个没有用处,佛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立刻就见效。

  果报,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在这一部经上你看到阿弥陀佛显示出来的,果报是什么?智慧,福德,寿命;长寿,无量光、无量寿。这三者哪一个众生不求?六道众生、九法界众生各个都希求。都在经教里头,你真的明了了,真的懂得了,那就是一般人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理论、它有方法,依照理论方法去求,哪有不感应的道理!所以这一门东西,实在讲,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善法,第一等的真实法,它不是假的是真实的。智慧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福德让我们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脱,得大自在。所以经典这些都是讲的实证,真的要断烦恼。

  『阿那含』是三果,翻作不来;阿翻作无,那含翻作来,不来了。这个不来是什么?不到人间来了,不到欲界来了。他们修行在哪里?修行在四禅天,在色界。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往来就在这个范围里头了,他不到欲界来了;欲界里面的缘他断掉了。就是欲界是一地,这一地九品思惑他断尽了,所以他不来了。多半他们住在第四禅,第四禅净居天,也叫五不还天。这个净居天有五类不相同,这里面不但是有小乘的阿那含,也有大乘权教菩萨,他们断证功夫跟阿那含相等,都住在这里头,我们通称为净居天人,这些人统统都是修行人。

  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是福天,福报大,那是凡夫天,五不还天是圣人住的,所以第四禅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里面第四天也是凡圣同居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内院、有外院;外院凡夫,内院弥勒菩萨的道场。所以那个凡夫,兜率天人见不到内院,跟我们这个世间一样。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有菩萨的道场,我们知道在中国,四大菩萨;有阿罗汉的道场,《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见到的迦诺迦尊者,那是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我们人看不到,人看到的是荒山,实际上是阿罗汉道场,凡圣同居土。圣人知道凡夫境界,凡夫不知道圣人,看不到。

  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翻作「杀贼,应供,不生」,有这三个意思,这是三界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我再重复说一遍,我用《华严经》的说法,大家好懂「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你们好好想这句话,那你就证得阿罗汉果了。你还有执著,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阿罗汉对於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我们要学!要知道「执著」这个亏吃大了,分别执著害死了我们。我们无量劫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亏吃在哪里?就吃在这个分别执著。这亏吃大了,这一生何必还干这个!

  无论什么事情,天大的事情,真正遇到了,无所谓,人家要怎么做都好,你们去做去,样样都好,与我不相干。即使是自己的生活也不要执著,今天吃得好,很好,吃得不好也好;有得吃也好,没得吃也好,你才自在。一定要想怎样,你就搞六道轮回。我要想怎样怎样,统统是六道轮回业,而且这个妄想执著里面,太多太多三途的业报;饿鬼、畜生、地狱,何必干这个?

  三途的分别执著,我们不能不知道,要有高度的警觉。那是什么?与贪瞋痴相应的这种分别执著就是三途。饿鬼道贪,你的分别执著与贪心相应,你造的是饿鬼道的业;如果与瞋恚相应、嫉妒瞋恚相应,你造的是地狱业;愚痴,愚痴就是糊里糊涂,没有智慧,与这个相应,你造的是畜生道的业。所以我们的分别、我们的执著,如果是跟贪瞋痴相应,你造的这个业是三途业。佛经里头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我们要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佛不欺骗人!佛到这个世间来,帮助大家不堕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帮助你去作佛,帮助你去作菩萨。到世间来就为这么一桩事情,他不为自己,没有自己。我们总是要清楚、要明了,要认真跟佛学习。

  阿罗汉,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有「杀贼,应供,不生」。我有一次遇到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也很有声望、有地位的一位学者,大概从台湾来的,年岁大的也许知道,方豪,他是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我过去曾经在韩馆长家里住了十七年,韩馆长的家就在他天主堂隔壁,所以这个神父我们常常见面。他也相当开明,但是他有一个疑惑,他来问我:法师,你们佛教讲不杀生、讲慈悲,阿罗汉「杀贼」,慈悲心何在?他来问我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意思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就错解了,这个贼不是人,这个贼是什么?见思烦恼。

  佛把见思烦恼比喻作贼,为什么?见思烦恼把我们的功德法财障碍了,障碍我们自性的智慧,障碍我们自性的德能,障碍了我们自性本具的相好,所以就好像贼把我们的家里财宝偷走了一样,是这个意思。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断就等於说把这个贼害杀掉了,他不是真的杀贼,这个不是强盗土匪,不是这个,千万不要错会意思。所以我过去遇到这么一桩事情,叫望文生义。所以佛经上有讲「三世佛怨」,你要望文生义,讲错了,三世佛都喊冤枉,那不是佛的意思,这个我们一定要懂。

  「应供」是什么意思?他的福报成就了,他六道里面的果报,果必有因,这个因就是见思烦恼他断尽了,所以六道的因没有了,六道的果他不受了,超越六道轮回。我们一般叫入有余涅盘,他也算是入般涅盘。涅盘翻作寂灭,也翻作不生不灭,他这个不生不灭是讲六道。为什么叫有余?因为他的妄想没断,他的分别没断。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只是执著没有了,执著确实没有了,所以他有余。

  他不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如来果地上妄想分别也断了。这个说起来太重要了,如果把分别断掉了,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了,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了。你看看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四圣法界是相似即,这是十法界里面证得最高的,他没有见性。达到见性的边缘,还没有见性,这十法界里面的佛。在天台大师天台四教里面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讲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这十法界里头没有见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分别没有断尽。在贤首华严宗里面讲,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这十法界里面的佛。

  所以佛,我们知道他有等级的,这在十法界里。要是把分别都断了,其实真的要断,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再分别了,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分别?他有没有执著?真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要有分别、有执著,那他退转了,绝对不可能退转,因为他证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怎么可能退转?不会退转的。他跟我们在一起,他表现得有分别、有执著,那是什么?因为你分别,他随顺你的分别;你执著,他随顺你的执著,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他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譬如说,你问佛这是什么?佛说这是毛巾。这不就分别吗?他也执著!你们叫它做毛巾,佛也随便这么说,佛的心里念头都没有,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这经论里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你要坏世间相,你就没办法教化众生。你要教化众生,一定要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你才能够入佛境界。佛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这三样东西把整个宇宙里面的理、事、性、相、因、果统统都包括了,包括尽了。你彻底明了通达,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哪里要勉强发,自自然然而生的,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这个里头没有条件,所以叫无缘。「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条件,无条件的,一切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我们念佛,佛念我们,众生念佛,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佛念众生是真心,诚心诚意,那不是假的,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阿罗汉证得这个境界,佛说他应该接受天人的供养,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供养,为什么?阿罗汉是福田,你供养他得福报。

  六道众生里面,把福报看得最重的是什么?最重的是财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生活,这是大家最重视的。你供养佛、供养阿罗汉,你所得的福报就大了。为什么供养他们的福报大,供养一般人的福报小?这里头道理我们要懂得。阿罗汉的心量大,大在哪里?大在他没有执著,执著的心量很小。他执著没有了,他的心量就大了,供养这种人,福报就大了,随著他这个心量拓开了。如果你供养菩萨,那个福报就更大,为什么?菩萨分别也没有了,阿罗汉还有分别,没有执著。

  所以供养佛这福报最大,佛是连妄想都没有了、都断尽了。但是《四十二章经》里面最后有一句话:供养一切诸佛如来,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人。这个话怎么说?无修无证是自己!连佛都超过了,无修无证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了,连痕迹都没有了,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我无修无证,供养我超过诸佛了,那你就完全把意思错解了,就错会了。这个无修无证是他的修证圆满,连修证的痕迹都不著,这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是谁?那是讲自己。自己如果能够离四相、离四见,无论供养哪一个众生,福报都是等虚空法界,道理在此地。

  福报是随著自己心量的大小,而现出大小。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修一文钱的功德,那个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想,不要为自己家庭想,也不要为自己公司行号想。出家人也不要为自己小道场想,那你的心量很小,你修的福很有限。起心动念要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一切众生,你这样的修福,福报不可思量,无量无边。无论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很小很小的一点好事,看到贫穷困苦的人,你布施一块钱,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你这一块钱的功德就遍法界虚空界,真的随你心量。我做错一桩事情,我起忏悔的心,这个忏悔的心也遍虚空法界,你说这功德多大。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究竟圆满。这个绝对不是说只有他们才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你这个想法,这叫妄念,这叫妄想,你想错了。他能做得到,一切众生都做得到,只是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们的生活完全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所支配、所主宰,这叫可怜,佛经上常常讲「可怜悯者」,这是佛的感叹。

  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自性里头只有智慧、德能、相好,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妄想分别执著叫做妄,妄就是本来没有。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著,能生的是妄,所生的不统统是虚妄的,哪一个真实?我们被这个害惨了,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我们哪里知道这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了,就要发一个狠心,舍!把它舍掉,不再搞这个了。果然能舍,你就快乐了,你这一生就活得非常自在,马上就看到效果。效果是什么?烦恼轻、智慧长。

  烦恼轻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少,你的智慧、德相一年比一年增长,一定道理。这样你自己修学就度化众生了。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道理不难懂。你的家人、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看到你一年比一年好,头个一、两年他不觉得,不觉察,过个五年、十年,这个悬殊太大了,他就发现了。发现之后,他对你就佩服、就尊重,他向你请教,问你:你怎么学的?

  第一桩叫人感觉得不相同的,你快乐,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早年我住在美国加州的时候,我们邻居都是当地的美国人,我在那里住了两、三年。大概是一年之后,邻居就打听,打听我们这些人干什么的。为什么打听?他说为什么他们那么快乐?换句话说,他就发现他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苦,为什么我们这么快乐?如果你再要留意一点,我们这一班人不老,他感觉到很惊讶,不容易衰老,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惠能大师见五祖,他就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看,多令人羡慕!我们一般人要看到祖师,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所以说你自己修学的成绩,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身体上,不在别的地方;用不著说话,看到你的形象就晓得你修行有什么功夫!然后看到你的谈吐、你的举止,自自然然就让人尊敬、信服,这个就度化众生!。

  所以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为人演说!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现在社会的一切众生有哪些毛病,我们要示现给他看,要帮助他纠正。你去仔细看他的痛苦,苦从哪里来的?现在这个大社会里面,你看灾难,灾难从哪里来的?它有因,我们知道这个业因。我们所示现的,这个里头没有灾难的业因,没有苦报的业因,你要从这个地方去示现。佛菩萨为我们示现,我们今天学会了,也模仿佛菩萨示现一点给别人看。

  中国古人讲得很好,「忧能使人老」。人的老化,实在讲,忧虑是使人老化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把烦心的事情,常讲你的牵挂、你的得失,这所有烦心的事情统统把它丢掉、放下,把它舍弃掉。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值得烦心的,为什么?世间人逃不出命运,命里面都给你注定了,你还要操什么心?学佛,我们这一生一切佛菩萨替我安排了,我还操什么心?如果我要操心,佛菩萨就不安排了,那我可麻烦了,样样事情都要自己操心,累死了。统统交给佛菩萨,我只乖乖的听话,天天念经、天天学佛就行了,做个好学生。佛菩萨是褓姆,他来照顾,我们千万不要越权,不要管他的事情,你就得大自在了。

  这一些修学的纲领、方法,都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我对老师感恩!我学佛这五十年来,一点都不操心,决定不过问,确确实实福报自然的。到这个年岁了,孔老夫子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今天也到了这个年龄了,今年七十七了,可以跟诸位说一句:心想事成。现在我想的,希望这个世界上不要有战争。如果美国对伊拉克不发动战争,那我这个心想就事成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0集)  2003/2/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40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四十面第一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从这一句经文看起。昨天讲到「得果自在」,世尊在经上跟我们提到小乘的四果。我们再看这一句经文,这是紧接著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这句是说的大乘之果。阿惟越致菩萨,古大德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是七地以上。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大乘,不但是纯一大乘,实际上它是一佛乘。

  隋唐时代,古大德判释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有小乘,有大乘,大乘上面还有一乘。所以「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把诸佛如来,包括法身大士,应化在九法界教化众生的本愿,给我们说出来了。由此可知,小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是如来教化众生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大家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为什么要说三乘?三乘是属於不得已,方便说。众生没有这个根性,没有这么大的志向。修行,有人说我只要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好了,其他的我什么也不指望,这样的人佛对他就没有法子了。他不想成佛,他也不想作菩萨,甚至於你说须陀洹果他也没兴趣,他只希望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很满足了。但是佛对一切众生,绝对不会令他失望,你希望什么,他就帮助你得到什么,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希望做个好人,他帮助你,你希望生天,他也能帮助你,肯定能满一切众生的愿望,这是佛慈悲到极处。所以,佛的法门就多了,都是为应机而设施的。

  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这是一佛乘,哪里还会有小乘?所以,此地跟我们讲的也是方便说,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人天,也没有声闻、缘觉,佛何以在「净土经」里面都跟我们讲天人、声闻众?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是带业往生的,这跟其他世界不一样,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是带著过去,像我们娑婆世界这些烦恼习气,带著去的。带到那边去,当然要断烦恼、要断习气,烦恼习气不断,你怎么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的。

  但是西方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虽然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智慧,你的能力(能力就是一般讲神通),你的受用(我们讲福报),都跟阿弥陀佛相等,这个不可思议!你是凡夫,你怎么能福报跟佛相等?这经上大家读得很清楚,第一个,到西方极乐世界容貌跟佛一样,身体跟佛一样,真金,紫磨金色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里就跟佛一样,智慧、神通、道力统统都一样;换句话说,你已经成佛了。但是这个成佛不是你自己本事,不是你修证得到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给你的;换句话说,享阿弥陀佛的福报。

  就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一样,这个小孩来投生,投生到帝王家。他一出生就是太子的身分,他的受用跟国王一样,那不是他自己能力得来的,是他老子给他的,这么一回事情。所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福报跟一切诸佛一样,神通、智慧、能力都一样,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弥陀佛给的。这很不可思议,这是西方世界唯一殊胜的地方,他方世界统统没有。虽然佛给我们这个智慧神通道力,我们的烦恼习气还在,要不要断?当然要断。你要不断的话,永远享受别人赐给你的福报。到你自己烦恼断尽了,那个福报是你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不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状况。

  这个地方讲天人,讲小乘,讲阿惟越致菩萨,都是到那个地方自己实际修行断证的功夫;在西方极乐世界,断证功夫等於他方世界的须陀洹、斯陀含,断证等於。实际上,你的智慧神通能力决定不是他方世界的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能够相比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古人注子里头也说,实际上每个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都是一向专念,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乘法,一佛乘。所谓声闻、人天,只是显示断惑程度,跟随顺他方比较来说的。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在这个地方我们又得要留意了,《无量寿经》我们还没有读到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文是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句话非常重要。你看上品往生的是这个条件,中品的、下品的统统是这个条件,决定不能够疏忽。

  现在我在香港、在台湾、在美国常常听到,大概新加坡也有,从日本传来的「本愿念佛」。本愿念佛,古时候祖师大德承传的没错,可是传到今天,我听听他们跟我讲的,有问题了。他们只重视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他说十八愿是本愿,其他都不要学了。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所以他每天就念十句佛号就可以了,将来一定往生!「经上讲的,十念必生!」到临终不能往生,还要跟阿弥陀佛打官司:阿弥陀佛你说话不算话,我遵照你的方法,十念,为什么不能往生?其实这些人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对於四十八愿的意义他不了解,错会了佛的意思;佛没有讲错,你听错了,你误会了,过失在你不在佛。

  古大德、祖师大德讲得很明白、很清楚,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圆满包括了其他的四十七愿,少一愿,你这一愿不圆满,有欠缺。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怎么能四十八愿执著一愿,这个不可以的。要知道古人讲那一愿就是一切愿,那行,任何一愿都包括一切愿,它是圆满的,这就没错了。

  第十九愿「发菩提心」,实在讲,四十八愿里头这两愿最重要。我们在「三辈往生」里面,上中下三辈都有这一句话;「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你只有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你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并不多,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事实真相摆在我们面前。

  早年我在台中学佛,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现前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够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万分之二、三。其他的,真的是一万人当中,有九千九百九十多个人都不能往生。九千九百九十多个人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发菩提心!你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你要不发菩提心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一佛乘,它那个世界是一佛乘的话,那菩提心比什么都重要。

  什么叫菩提心?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不好懂。《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三个。何以菩提心说三个?三个实际上是一个。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至诚心起作用,那个作用有对自己、有对别人,对自己是深心,对别人是回向发愿心。所以深心跟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作用,一个对自己的作用,一个是对别人的作用。实际上一个心,从三个方面来说。这个如果不好懂,我们再去看《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跟我们讲菩提心,他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容易懂了,《论》上讲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是一样的;《经》上讲的回向发愿心,就是《论》上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这样我们就好懂多了。可是「深心」还是不好懂,到底什么叫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起用,自受用。

  所以我在早年,在美国的时候,把菩提心写作五条十个字,好像是在这边。真诚,真诚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清净、平等、正觉就是深心,这样大家就好懂多了;慈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对人的,对自己要清净、平等、正觉。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十个字相应,你就真正发了菩提心,这是无上菩提心。所以既然真正发心,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果然你有这样的愿望,从现在起,你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心,不可以再用妄心。

  也许有人说:我用真心待人,别人用妄心对我,那我不是吃亏太大了?这个时候,你就要问了,你是想继续搞六道轮回,还是要到极乐世界?如果到极乐世界,你不真不行!极乐世界的人各个都是用真心,没有用妄心的。你还不肯用真心,还以虚妄心处事待人接物,你这一生念一辈子佛,不能往生,你是属於那一万个人里头,九千九百九十几个里面的;你要肯用真心,你就是一万人当中两、三个的。这个道理诸位要懂,事实真相要明白。

  所以我们真正发心行菩萨道的,决定要见阿弥陀佛的,我们不怕别人骗我。别人骗我、侮辱我、欺负我,实在讲我都恭恭敬敬的感激他,念阿弥陀佛回向他。为什么?消我的业障。好!他自己造罪业,替我消业障,他真是舍己为「我」,我的恩人!他自己不知道,我清楚、我明白。我跟他走得不是一条路,他走得是六道轮回,走得是三途恶道;我走得是一乘佛道,不是声闻,不是缘觉,也不是菩萨,我走得是成佛之道。希望大家有这样的认知,我们的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决定不贪图这一生的名闻利养,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

  我离开新加坡到澳洲,写了一副对联,勉励自己,也勉励我们的同学。这个对联的上联是「处逆境,随恶缘」,逆境是我们的环境不好,处处都有障碍;人事环境不好,毁谤我们的人很多,造谣生事的人很多。处在这样环境里面,决定没有一念瞋恚心,「无瞋恚,业障尽消」。有一念瞋恚心,你的业障现前,那个果、结果,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可以。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受委屈,受人陷害了,立刻要想到释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遇到的歌利王。我们想到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那样的灾难都能够承受,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我们要学!没有一丝毫报复心。

  没有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没有报复的念头,不杀生这一条戒圆满。所以歌利王有很大功德,成就修行人两桩大事。等於说你修行,人家来考你,考验考验你,看你功夫怎么样。我们不能说一下就被人考倒,那就完了,那还要搞三途六道。要考不倒,我统统都能够承受,欢欢喜喜的承受,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而且是感恩戴德。这一个测验,知道自己修学的功夫、修学的境界。所以对於逆境、恶缘,我们确确实实是倍生感激,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

  下联是「处顺境,随善缘」,好环境,一切都很如意的,「无贪痴」。最怕的是在这个境界你起了贪心,你被境界迷惑,那你就完了。决定没有贪、没有愚痴,「福慧全现」,福慧就现前了。这是我们自己勉励自己,也勉励一切同学,在顺境、逆境离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起心动念要跟三毒烦恼相应,这是造的饿鬼、地狱、畜生的业,将来果报在三途,所以决定不可以。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决定不去管别人,把自己管好,别人怎么做与我不相干,那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随顺十善,要随顺三皈(三皈是觉、正、净),要随顺六度,随顺菩提心、大菩提心。这样「一心称念,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古时候祖师大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能如理如法的修学,各个往生。所以,一定要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特别是慈悲心,对什么人?对你的冤亲债主。你能够对於陷害你的人慈悲,你就会对所有一切众生都慈悲。对三途六道,地狱众生,无恶不作的,都要大慈大悲,他们可怜、愚痴!造作的罪业。他要有智慧,他绝对不会造罪业。所以我们对人、对一切有情众生,看法里面最重要的,要肯定「性本善」。

  所有一切众生的真性,真性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本善。他为什么会造恶?因为他迷失了本性。迷失本性,随顺习性,习性不善!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怎么看?看本性。所以一切众生都值得我尊敬,都值得我供养,都值得我全心全力的来奉事,道理在此地。佛看的正确,我们凡夫把人看扁了,不从正面看,从邪面看;不看他的本性,看他的习性,就错了。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本性,不看习性,所以他的心永远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是成佛之道。

  今天讲这一句「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在《弥陀经》上叫阿鞞跋致。因为它是梵文的音译,音差不多,所以是一桩事情,一个名词。它的意思,古德说「不退转於成佛之道」,就是走成佛这条路,他一直往前进,他不会往后退,阿鞞跋致是这个意思。小本经翻作阿鞞跋致,古德有从经文上来翻,「阿」翻作无。

  我们这个「阿弥陀佛」,头一个「阿」也翻作无;「弥陀」翻作量,无量;「佛」翻作觉。所以阿弥陀佛的意思,要整个从中文翻过来是无量觉,佛是觉的意思。佛在《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它的意思,一个讲的是无量光,一个讲的是无量寿,这两个字的意思也非常好。光是光明,光明遍照,我们现在讲空间,无量的空间。寿是讲寿命,寿命是时间。现在人讲无量的时空,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是无量时空,无量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样都不漏。所以这个名号意思不可思议。

  「阿鞞跋致」,「跋致」翻作退转,「阿」翻作无,无退转。古德这个解释很清楚、很明白,「无退转於成佛之道」,这个意思翻得很好。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三不退,阿鞞跋致里头有三个意思,就是三种不退。第一种「位不退」,转凡成圣,不会再退转为凡夫,这是阿惟越致里面最浅的意思。昨天我们谈到,须陀洹就不退转了。你要问他为什么不退转?他见解里头没有错误的。也就是说,他对於世出世间法,对於人、对於事、对於物,他的看法正确,没有错误,所以他不会退转。我们为什么会退转?我们对於一些人事物的看法错了。错在哪里?错在感情用事。一定要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不行!喜欢、讨厌本性里头没有;本性里头没有爱,也没有厌恶,这个要知道。

  所以佛菩萨、修行人随顺法性,随顺真性,真性里头没有七情五欲,要懂这个道理。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是从无明里头生出来的,识心里头生出来,妄心;真心里头没有,真心里面只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真心里头有的。妄心里面才会有烦恼习气,才会有好恶,才会有贪瞋痴,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第二种叫「行不退」,这是说一般大乘菩萨。大乘菩萨发愿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说到他做到,决定不会退转做小乘。小乘是自度而不度他,只顾自己,他不顾别人。这个话要说清楚,不讲清楚,怕大家听到误会,小乘人真的不度人吗?也度人,他度什么人?我看你顺眼,我就度你,看你不顺眼,我就不度你,所以他没有菩提心。跟他有缘的,他就度你,没有缘的,他不度你。而且你要去找他,向他去请教,他会教你,你不去找他,他再不会来找你。这跟大乘菩萨不一样,

  大乘菩萨教化众生没有条件,用现在讲,那是多元文化,他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也不分信仰,他没有任何条件。而且是主动来找你,不一定你去找他,他会来找你,这是大乘菩萨。大乘法里头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佛会不会找那个无缘的众生去帮助他、去度他?佛找。佛找怎么样?这些人不肯听佛的教诲,这就跟佛无缘。你要明白这个意思,那你就细心去观察、去思惟,现在现前许许多多受了三皈、受了五戒,甚至於受了出家的三坛大戒,他听不听佛的教诲?不听!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那都是无缘之人,无缘之人,佛也照顾他。

  所以佛照顾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学不学佛、听不听佛的教诲、依不依教奉行,那就一个有缘、一个无缘。有缘的真听、真信、真正依教奉行,这有缘的。有缘是他这一生肯定成就,这就叫有缘就得度,无缘就不能得度了。我这个讲,大家听得就容易明白,绝对不是说无缘的,佛理都不理他,没有那个佛;有那个阿罗汉,没有那个佛,菩萨都不会的。菩萨对於没有缘的,没有佛种性的,给他下佛种子;有佛种子的人,帮助他增长,这都是这一生不能得度的;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成熟就得度了。

  我在此地跟大家所说的,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真心,决定遵从佛陀的教诲。我们以真诚心待人,决定没有虚伪。我们以清净心接物,决定没有污染。清净心就是刚才讲的,在逆境恶缘不起瞋恚,在顺境善缘不起贪痴,你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染污,不会为境界所转,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平等就是没有高下,绝对不会「我比别人高,那个人不如我」,这叫高下心,这个不平等。真心是平等的,不但对一切人平等,对一切动物也平等,对一切鬼神也平等。

  现在这个世间很乱,妖魔鬼怪很多。鬼神,要知道即使是天神,天神还是凡夫,跟须陀洹差远了,须陀洹入了圣人,真的圣人。天神,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还是凡夫,这个我们要晓得。他的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跟我们没有两样,只是福报比我们大,他升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因此他虽然有五通,五通有什么用?贪瞋痴慢没有断,名闻利养没有断。这些天神鬼神,现在在世间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决定不能被他骗了。你要被他欺骗,那你就上当了,你的路是走鬼神路,不是走佛菩萨的道路。你将来的一生,死了以后就入鬼神道,亏吃大了。

  你入鬼神道,鬼神瞧不起你,我们走菩萨道、走佛道,鬼神尊敬你,鬼神拥护你,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有些同学来问我,为什么?他们经常跟这些灵媒接触。中国有灵媒,外国也有灵媒,美国有几个灵媒是国际上承认的。他们知道许许多多我们人间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解决的方法,这就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决的方法还是要到佛门当中来找。所以鬼神来找我的很多,我给他们做三皈依,他有疑难杂症的时候,我替他解决。确实有很多鬼神很聪明,跟他一说他就明白了,他就懂了。所以千万不要被鬼神骗了,人被人骗还情有可原,被鬼神骗了,不能原谅,太愚痴了。所以鬼神遇到我们,我们要教他一招,我们是他的老师,这些道理跟事实都要通达、都要明了。

  世间还有些聪明人,利用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很多,相信鬼神,害怕鬼神的,就故意装神装鬼来欺骗社会上这些善良的信徒。目的是什么?目的在求自己的名闻利养。我在二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在香港讲经,第一次到香港,就听到香港那边的同修告诉我,有一位法师喜欢用神通来接引众生。他的神通怎么来的?他找一些新闻记者,找一些杂志上的编辑,送钱,请他们在报纸、在杂志上去刊登,说这个法师有神通。这样一渲染出去之后,法师的名气大了,这个法师不是凡人,有神通。他神通是制造出来的,新闻制造出来的。

  以后麻烦大了,这些新闻记者都不是好惹的,常常来问他要钱,你要不给,我就把你这事情揭穿。搞得那个法师在香港不能立足,到美国去了。离开香港,在美国他还是搞这一套,搞得名气很大。这是聪明人,我们世间法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听说这个法师现在也不在了,有人告诉我,他走的时候相很不好。当然不好,想尽方法造谣生事欺骗众生,哪里会有好结果?种善因得善果,你的因不善,你怎么会有好果报?这些事情多了。

  我常常听到「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佛再来的」。有很多同学来问我:法师,你的看法怎么样?我说我没有看法。我说我只听古人讲的,身分暴露他就走了,那是真的;如果身分暴露了,天下人都知道他,他还在,这个很奇怪,我只感觉得奇怪。所以现在利用记者、利用传播、利用灵媒来制造这些新闻,欺骗众生,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

  我们学佛同修心地都是很善良,但是缺少智慧,很容易上当,很容易被蒙骗。这些人确确实实他们最大的长处是口齿伶俐,会说话,他有邪知邪见,有邪智慧。实际上,我们冷静去思惟,大概都是魔王的子孙,到这个世间来扰乱佛法。把这好心念佛人,看著他这一生会往生,赶紧把他拉回来。这是他们到世间来的任务,魔王派遣来的,这在经上有记载的。

  他们造这个罪业,果报都在阿鼻地狱,不是一桩好事情,这个就叫破坏别人的法身慧命,比杀他的身命的罪过还要严重。杀身命无所谓,谚语常讲过四十九天又来了,他又投胎来了;所以身命事小,慧命事大。一个人能够遇到佛法,遇到正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机会太难得。他遇到了,你忍心把这个机缘把它打断掉,这个罪过太重了,阿鼻地狱的罪过。所以我们要晓得。

  菩萨,真正是菩萨,肯定是成就众生、爱护众生。我们常常讲,他爱护他的冤家、爱护他的对头、爱护他的敌人、爱护严重伤害他的人,他不会起一个瞋恚念头,这是菩萨。还有瞋恚念头在,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我们自己也要以这些境界来勘验自己、测验自己,我们修行到底有没有上轨道?有没有一点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还会不会有瞋恚心?有一念瞋恚心,古德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念瞋恚心起来,立刻要觉悟:我错了!我学佛怎么学的,怎么学到这样子!

  念佛人,立刻提起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瞋恚心打掉。在顺境里面起一念贪爱心,错了,这都是烦恼起现行。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都是烦恼起作用、起现行。只要这个东西一冒出来,立刻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打断,这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就是觉。所以念佛这个法门比一切法门殊胜,就在此地,因为你很容易提起来。你要把这一句佛号念熟,什么时候起作用?就是在你烦恼起现行的时候,你能提起它来,你的功夫得力了,起作用了。

  佛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好,烦恼现行还是照样现行,那你的功夫不得力;换句话说,你根本没有功夫!你天天在念佛,像读书一样,天天在读书,考试都得零分,没有成绩可言。学佛的人功夫在哪里?功夫就是烦恼才起现行,立刻就把它压住了。压久了(久,在现在这个环境,至少是十年),一起现行你就能够觉察。这样的功夫,你用上十年之后,自自然然烦恼不起现行了,那个时候往生就有把握,随时都可以往生,生死自在了。

  这个世间还有缘分,缘分是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接近你,你还能够劝很多人念佛往生,你就可以多住几年。生死自在,就是寿命自在,想住多少年不碍事,想什么时候走,立刻就走得了。功夫到得力的时候就能做得到,功夫不得力不行,不得力的时候随业流转,这个很可怕。我们学佛至少要学到这个程度。我们烦恼习气并没有断,但是凡圣同居土是决定没有问题,肯定可以往生的。

  世间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一场梦,要完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说不理会,不理会,那学佛就学得不近人情了。一样跟大家生活,心里头决定没有牵挂,形式上决定没有两样,和光同尘。用心不一样,放下是在心里放下,不是说事上放下。有很多人听话听错了。我前年好像遇到中国大陆有个人写封信给我,他说他听我讲经,听到放下,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放下了两个月之后,他没有钱,没有收入,他写信问我怎么办,现在没有办法生活了。这个错了,放下是心里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心地要清净,只有一句佛号。日常生活照常,工作照常,应酬照常,都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事的是什么?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碍事。你彻底放下,你就入了无障碍的境界。如果说事上也放下,那诸佛如来何必到这个地方来度众生?这不是找事吗?这不是无事生非吗?找事做吗?没有妨碍,事没有妨碍,理跟事都要明了,学佛才会学得圆满,学得幸福,学得自在、快乐。所以菩萨他要实现他的本愿,他发的誓愿不是说假话,不是欺骗人的,说到做到。真的要成就众生、帮助众生,哪里会去障碍众生的道理,决定没这个道理。这是行不退。

  第三个叫「念不退」,这是大乘菩萨。念不退就是像前面所说的,念念与菩提心相应,念念他向的是成佛之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即使刹那那么短暂的时间,他也不会离开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与这个相应,这叫念不退,这个不容易!

  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修忏悔法门,普贤十愿里面教我们忏除业障。忏悔就是反省检点,什么时候求忏悔?不能定一个时间,时时刻刻反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我们是凡夫,这个自己一定要肯定,我们不是圣人。既然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觉,怕的是你随顺你的妄想念头去了,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时时刻刻警觉到,提醒你自己。

  我起这个念头,我的言语,我的行为,与菩提心相不相应?与十善业道相不相应?与六度相不相应?与普贤十愿相不相应?果然相应那就行了,你是在菩提道上精进。如果不相应,赶紧回头。一定要相应,不相应一定就跟贪瞋痴慢、跟自私自利、跟名闻利养相应了,跟那个相应是造三途业。摆在我们面前十法界,十条道路,我们到底走哪一条?要把方向目标定准,决定不能有丝毫偏差,这样才能够做到念不退。

  念不退是念念都与无上菩提相应。古德讲「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一切种智,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佛」这个字。佛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智慧,一个是觉悟,智是体,觉是用。智里面有三种智,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念不退是念念与一切种智相应,这是三种智里面最高的、最圆满的。一切智是声闻、缘觉证得的,道种智是菩萨证得的,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它与这个相应。所以念不退是法身菩萨,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证得了念不退。当然有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统统都有了。

  证得位不退的,不见得有行不退,行可能退,念可能退,他的位不退。证得行不退的,他念会退,他的位不退。所以,证到三不退,这才是真正的「阿惟越致」,真正阿惟越致。圆教初住菩萨,刚刚证得,念不退。但是阿惟越致菩萨,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真的不退了。但是七地以下的这些菩萨,念还是会退,进进退退。但是他退得最低,不会退到圆教初住,圆教初住是他的底线,不会再退出来。肯定就是他是法身大士,他不会把法身都退出,不可能的。这是大乘经上佛常常教导我们的。

  古来祖师大德注解往生经,往生经就是净土三经,都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诸位将来在古德注疏里头看到往生经,你就晓得这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都叫做往生经。注解里面注阿惟越致都是讲到七地以上,所以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

  净土法门妙了,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这是极乐世界里面的事实。所以,我们对於造作罪业的人不敢轻视,我们一定是非常尊重他。为什么?他要是一旦觉悟了,临终的时候,真正回过头来忏悔自己的业障,一心求生净土,十念真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品位还在我之上,我要是瞧不起他,到极乐世界见面了多不好意思!

  这个有例子,阿闍世王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坏佛法,造五逆十恶之罪。提婆达多堕阿鼻地狱。阿闍世王到临命终时忏悔,知道一生所作所为错了;临终后悔,发愿求生净土,他往生了。佛的这些弟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阿闍世王五逆十恶,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世界,他是什么品位?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上品中生!这个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所以我们才晓得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中国谚语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的觉悟回头,他是好人当中的好人,不能小看他。

  我们今天学佛明白,像提婆达多、阿闍世王,都是诸佛如来在那里演戏,演给我们看的。不是凡人,他是来教化我们的,让我们了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修十善,持五戒修十善,一生做好人,念佛也往生了;你是示现正面的,教人行善。那个示现是无恶不作,到临终能够回头改过向善,也难得,也能够启发许许多多作恶的人:造恶,你看他回头了,他果报不错,我们赶紧回头!度那一批无恶不作之人,那个功德一样不可思议。所以,佛菩萨作略,我们没有办法想像,无论他从哪一方面来示现,都是利益一切众生。

  在《往生传》里面,《净土圣贤录》里头,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作恶的人,临终往生瑞相都非常好。宋朝的莹珂法师,出家人当中一个好例子。破戒,不守清规,寺院里面大众都瞧不起他。他自己也发觉了,但是他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所以,想想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肯定是堕阿鼻地狱。想到这个事情,他就恐怖、就害怕了,向同僚、同参道友请教,有没有方法救他。

  有个同学给他一本《往生传》,他念了之后非常感动,念阿弥陀佛可以能求生净土,那就不会堕地狱了。他相信,他也真有勇气,就下定决心念佛,求阿弥陀佛。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在房间里面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喝水,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诚心,真诚心!真诚求忏悔!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从今之后好好的去修行,十年之后,到你命终时候,我来接引你。

  莹珂法师一想,不行!十年,他自己禁不起诱惑,不知道又造多少多少罪业。他跟阿弥陀佛说: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心恳切!阿弥陀佛听了之后,就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他开心得不得了,三天之后他要往生了,阿弥陀佛当面答应他的。所以到第二天门打开,告诉大家,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净土。没有一个人相信:你这种人,关了门不晓得干什么事情,还说三天之后你要往生净土?但是三天时间不长,好,等到三天之后,等著瞧就是了。到了第三天,他要求寺庙同修大家念佛送他往生,这个大家欢喜:我们大家念佛来送你,看你走不走。念了不到一刻钟,果然他说了:阿弥陀佛来了。跟阿弥陀佛走了,他也不生病,就这样往生了。

  这是忏悔往生的,平常没有用过功夫,他不过就是三天三夜,念三天三夜。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相信得过,经上讲的,「念一声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是那要怎么念?诚心诚意念,像我们这个有口无心,不行!哪有这么大的效果?像莹珂法师,那真的,他那个三天三夜,声声佛号,每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他诚心。他对於这个世间一切万缘,他真放下,他一心求往生。我们虽然口里念佛,心里还在打妄想,电话铃一响,赶紧去接电话,佛也忘掉了,这怎么行?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消不了那么多罪业。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为什么他有效,我们的效果很差,看不到效果。有原因的,心不一样!虽然口念佛,心不相同。

  古德讲的,我们这些念佛人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属於这一类的。都要晓得、要明白,我们要把自己的毛病过失改过来,我们的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得力之后,情形不一样,你就是不求著赶快到极乐世界去,你现在在这个世间,跟在极乐世界没有两样。每天自己念佛闻法,为人演说就是教化众生,演是表演,做样子给大家看。所作的表演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对治,对治众生烦恼习气。

  众生在现在这个世界,普遍的造业,我们示现不造恶业。无论在什么时候,有人看到、没有人看到都一样,没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决定不造恶业,决定不起恶念。现在人自私自利,这是病根,我们要示现大公无私。现在世间人不孝父母,我们要做出孝养父母,做样子给社会大众看。现在人不尊重老师,我们要表现尊重老师,这就是教化众生,用行为去教化。

  现在人不相信人,对人都怀疑,我们对人要相信,他骗我我也信他,他害我我还是信他。为什么?我要教一切众生信任别人,我不怕陷害,我也不怕毁谤。为什么?我这样做,若干年后,你会回头。为什么?我相信你的性本善,你会有良心,哪一天良心发现了,你才晓得我不是坏人,我是好人,你跟我交往没错,我没有害你。你害我可以,我不会害你;你欺骗我可以,我不会欺骗你的。所以,要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不能跟社会大众一样。人家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人家入三途你也跟著入三途,你就错了,你没有智慧。

  所以伦理、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一定要做出来。佛教导我们的三福、三学、六度,我们也要做出来。六度,实在讲就是对治众生六种大病。布施是对治悭贪。众生不肯修布施,吝啬贪财,贪而无厌,我们要做出来给他看。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心,欢喜布施、欢喜供养,愈施愈多,愈供养愈丰富。真正肯学的人,你就能够明了了,这个效果你自己得到了,你才相信佛在经上讲的话不是假的,句句真实。

  你得来的这些福报,你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得聪明智慧。得来的时候,绝对不是自己享受的,得来的时候,一定要帮助贫苦众生,这样的福报愈来愈大,积功累德。无量无边的福慧现前,自己还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福报供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这个学佛的我要布施他,那个不是学佛的、排斥佛教的,还要想消灭佛教的,我更要布施他,更要照顾他。为什么?让他把那个念头转过来。

  所以说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度他?不相信佛的人、排斥佛法的人,那是我们第一个要照顾的。他为什么排斥佛法?为什么不接受佛法?他对佛法不了解、不认识。过失不在他,过失在我们这些传教的人,我们这些学佛的人,没有做一个好样子给他看。所以真正能够做到十善五戒,就是很好的样子。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人人都能够遵守五戒十善,我相信佛教在这个世间,会令许许多多误会佛教的人统统都回头来学佛。如果我们所作所为还是十恶,还是不善,人家看到:佛教不是好事情,不能学!自自然然他产生误会、产生排斥。所以说过不在他,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做得不好,修得不好,弘扬佛法不得力,才产生这些弊病。

  下面黄念祖居士引用蕅益大师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在《要解》里头,说得非常好。蕅益大师讲「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这是讲到得阿惟越致,确确实实这桩事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往生就得到。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法门,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知道珍惜。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讲我们遇到佛法;在佛法里面遇到净宗法门,那又要加上「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真是希有的因缘,我们今天能够遇到。

  我们要往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才叫究竟真实的成就;你在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成就都是假的。世间无常,太阳有冷掉的一天,地球有毁灭的一天,你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没有!所以,真正的永恒是往生西方净土,这是永恒的。我们修学为什么不得力?说老实话,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试问问,你世出世间一切这些尘缘你会不会放下?当然放下,不会再去搞这些东西了。不但是年岁大的人放下,年轻也要放下了,为什么?来不及了,这个才是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自己在平常随分随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众,这是我们本分的义务,应当要做的,这个心跟佛的愿完全相应。

  阿弥陀佛的弘愿是希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快快成佛,所以在西方净土建立这个道场,来帮助一切众生。最难得的是帮助业障还没有断的这些众生,这是无法想像的一桩事情,带业往生!这些人到极乐世界都能成就,还有哪个不能成就的!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一样,佛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跟佛的心一样。愿,跟佛的愿一样,佛的愿,在这经上说得很清楚,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普度众生。我们以四十八愿做自己的本愿,我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然后自自然然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自己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而是实报庄严土。我们凡夫能不能做到?古德有说,实报庄严土是菩萨去往生的,方便有余土是小乘罗汉去往生的,像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只有凡圣同居土。这是古时候有些大德他们这个说法。但是这个说法被善导大师否定了,诸位去看《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你就知道了。

  善导,唐朝时候人,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传说他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么善导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怎么说法?他说「四土三辈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我们听了之后无比的兴奋!如果我们遇到的缘殊胜,我们博地凡夫也能生实报庄严土。纵然是菩萨,菩萨要遇不到殊胜的缘,可能也会生到同居土,或者是方便土。所以这个说到「总在遇缘不同」。缘是什么?第一个是经教。你有没有遇到(特别是《无量寿经》)善本,这个很难。

  《无量寿经》在中国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但是很不幸,这十二种里头有七种失传了,现在传下来的只有五种。每个人翻的不一样,能有十二种我们来参考,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我们就了如指掌了。古时候不容易,经本是手抄本,那个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手抄本,所以很容易失掉,於是才有会集本的出现。第一个会集本,宋朝时候王日休居士(王龙舒)他做的,他这个本子现在收在《龙藏》,《乾隆大藏经》里面收进去了,这是《无量寿经》第一个会集本。但是会集得确实不能叫人满意,缺陷很多。龙舒居士实在是很了不起,他只看到四种《无量寿经》的原译本,连唐朝《大宝积》里面这一部分「无量寿会」,他没看到,所以他的会集依据是四种本子。

  到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魏默深是五种本子都看到了,当然他的会集超过了王龙舒。但是取舍还有欠妥当,这古人讲的,取舍不当,另外有少数的字他改动了,这个都是会集的忌讳。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有批评,不是批评会集的错误,是批评他取舍不当,在於改动了经文的原文。这是怕开这种例子,以后别人读佛经,觉得这个字不太顺,随便改。每个人都随便改,往后这个经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不可以开这个例子。是反对这两桩事情。

  正因为这个缘故,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把前面两种会集本的弊病都改正过来了,这是一个最完美的《无量寿经》的本子;可以跟五种原译本对照起来看,你才晓得他这个本子会集得好。我们深深相信,末法九千年,将来依靠净宗得度的就是这个本子。我在讲经前面开讲的时候,跟诸位做了详细的报告,非常希有难得。所以我们认识清楚了,才会下定决心,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一心专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希望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这一品末后:

  【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这一句是总结,「法喜自在」。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无论是生在哪一土、哪一种品位,各个人都法喜充满。所以我在此地是告诉同学们,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学是一对一的,不是大家在一起上课的,肯定是这个样子。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分身,极乐世界有多少人,他就变现多少身,一对一的教学,契机契理,所以成就那么快。从这个地方体会到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