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心经》第9课02


   日期:2019/9/20 1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星云大师讲《心经》

  第9课丨空是什么?有是什么?色怎么就“空”了呢?02

  二、空和有

  空是什么?有是什么?空是水,有是波;空是水性,有是波浪。大海是什么样?大海波涛汹涌,澎湃不已,排山倒海,千差万别,那就是现象上的有。海只有动的样子吗?非也,海是水,水性是静的,它的本体是静的,因为无明风,而把静的水吹得动荡起来。所以,波浪是动的,但波浪是水,水不是动的,是静的。

  我们要认识水性,不必等到风平浪静。一个人有般若,就是在海水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也能看出水的本性是静的。我们对于千差万别的现象界要认识:它是空的,是静的,都是真如,都是法身,都是实相。本体和现象是不离开的,从本体而有种种差别现象,差别现象归原还是平等的自性。

  空是什么?空是理,有是事。空是一个理性,真理的根据;事,同样的道理,可以成就好多的事。佛经里有此一说:“欲会无为理,先从事相看。”无为就是平等、出世间的道理。想要会无为的道理,必须从相上看,从事上看,从动乱里可以知道寂静,从差别里可以知道平等。

  空和有是很难懂的:空是精神,有是物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平等,有是差别;空是性,有是相。没有差别,怎么知道平等呢?没有平等,怎么会有差别?从一有多,多又归一;千差万别的相状,归原则性一如也。

  什么是空和有?用譬喻来说,空是爸爸,有是妈妈。爸爸怎么样?爸爸很严格,父严如日。母亲怎么样?母慈如露。世间万物如果只有太阳照射,统统都晒枯、晒干、晒死了,那不行;如果只有甘露滋润,太潮湿,也是不行。

  世间万物的生存,要有太阳的照耀和甘露的滋润,好比人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生命,要有父亲和母亲的抚育。空是严格的、理性的,就像严父;有是慈悲的,就像慈母。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好比小孩子,光有严格的父亲不能顺利成长,还要有慈悲的母亲。

  《禅林宝训》有两句话说:“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春风夏雨,能令万物欣欣向荣;秋霜冬雪,能令万物成熟。宇宙世间,要空有和合、本体现象和合才能成就。空和有是分不开的,春夏秋冬是相聚在一起的,只因众生愚痴成见,才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

  有一个师父,每次收的徒弟长大了以后,都回到社会上去了。为什么?经不起社会的诱惑。这个师父很伤脑筋,心想:这一次收的小徒弟,绝不给他在世间受诱惑,要把他带到深山里去修炼。

  于是,他就把两个小孩带到深山里修炼。等到他们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这个师父想给他们考试。怎么考法?师父带着他们到都市里游玩,以便观察他们是不是会受都市的诱惑。结果,这俩小男孩到了都市里,什么都不要看,专门看漂亮的女人。这个师父就说了:“不要看!那都是吃人的老虎。”

  到都市走了一遭,回到山里后,师父问:“徒弟!今天带你们到都市里玩,都市里有高楼,有车子……你们说什么东西最好看呢?”两个徒弟不约而同地说:“吃人的老虎最好看。”

  为什么“吃人的老虎”最好看?这叫习性,所谓习性难改。

  人依习性往往会错看人间的事物,而佛法是用空和有,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更高一层的境界来看世间,情况也就不一样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星云大师:《心经》       心经)(五明学佛网:星云大师:《心经》       心经)  

 韩廷杰教授:《心经》不同版本论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三)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四)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五)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六)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七)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八)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九)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