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


   日期:2020/6/12 1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8)

 第 8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8月29日,农历七月初十日,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壬四、能引发一切识2 癸一、余识

复能引余识身。

癸二、等流识

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

复能引余识身乃至发起等流识身者:若五识生,意识为先,是名意识引余识身。又或五识生已,意识方生。如说五识率尔心后,意识寻求、决定心生;复由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从此无间染净心起。以此为因,引令五识亦有染污及善法生,相续等流,名等流心。如是道理,前已引释,是名发起等流识身。

辛二、约最胜辨2 壬一、标列

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

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者:前说作业,与五识身虽有不共,总略而言,亦六种摄。今于总略更广宣说有胜作业。五识昧劣,不名为胜;意识明利,独得胜名。由此胜故,作业亦胜,名胜作业。

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若死若生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外分若坏若成,如下自说。

壬二、随释15 癸一、分别所缘3 子一、征

云何分别所缘?

子二、释2 丑一、标列

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丑二、随释7 寅一、有相分别

意识,意地,它的这个作用。我们上次有个梗概的介绍,就是这个识啊,它主要的业用通常是缘境啊、分别啊、造业啊,这是主要的。但是有的地方也讲四个,就是造业、感果,实际上造业和感果是联系在一起的,你造业肯定要感果的,因为那个业是因啊,那个果就是自然的。实际上这个都是连带的。这是说的意地啊,上次统一说的。就是每一类识啊,基本上都有这一种作用。我们再往下面看,就是关于意识的作用了。我们说了这个主要的,比如说缘境、了别。下面都是在对了别进行广泛的说。了别还有很多种情况,第一个呢:“复能引余识身。”这个呢,很简单。“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这什么意思呢, “复能引余识身”就是,它下面有解释的哈:“若五识生,意识为先,是名意识引余识身。”注意了啊,这个地方说的这个意识为先啊,你们要注意思考,我们过去讲啊,意识分两大类,一类是五俱意识,一类是独头意识。这个五俱意识为什么叫五俱意识呢,它是随着前五识生,它也要生起来,对不对,按这个逻辑来讲啊,意识是在前五识的后面,对不对,但这个地方,你看看哈,它讲:“若五识生,意识为先,是名意识引余识身。”这个地方怎么说意识在先了呢,这个地方说的意识在先啊,不是说的整个意识的认识活动或者分别活动是在前五识的前头,而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要注意到有一个,我们在讲遍行心所里头,你看,作意、触,对吧,什么叫作意啊,令心、心所警觉为性,就是让心心所生起现行。所以这个地方的意识为先呢,主要指的这个功能,就是促进前五识生起来的功能,是名意识引余识身,主要指的这个。“又或五识生已,意识方生。”这个就是第二个了,就是五俱意识了。实际上,每一类识的生起是比较错综复杂的。虽然我们有的时候讲的是惯的、通行的,但有些时候是有个别的、不同的。“如说五识率尔心后”,所以,我们上回讲到过,我们说的认识的过程分成率尔心、寻求心、等流心、异熟心。实际上这个率尔心这一刹那,主要是前五识,实际上前五识为什么造业的功能不强呢,因为他这个时候的分别啊、染污还不够强烈,所以,过了率尔心,第二意识,就是寻求啊!决定啊!一定要有意识参与,才能够有寻求心,才能够有决定心,有了寻求、决定心的意识参与才能够有认识分别境界,才能够有染污心起,后面这一切,也就是在率尔心这一刹那,还不一定意识升起,但是寻求心、决定心、等流心,这个过程里面一定有意识的参与,才能够完成,“以此为因,引令五识亦有染污及善法生”

所以五识的染污啊!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影响造成的,我老讲作用与反作用一样,所以前五识啊!升起来的时候在率尔心的那一刹那,不太有分别、染污、造业,都不太有,但是意识参与进来以后,跟着这个前五识一活动,五俱意识一活动,它一参与以后,由于它参与进来以后,它的染污、分别就造成了整个认识活动的染污,也就影响到了前五识的染污,它这个主要讲的是这个意思。“如是道理,前已引释,是名发起等流识身”。这里主要是指这个。“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我们前面拉通了讲,这个识啊!都是缘境、了别,造业,感果这些功能,通用的讲就是这三个功能。但是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是出了上面三个以外,这个“胜”是独特的意思,比较独特。你看,它下面有一句解释的,“五识昧劣,不名为胜;意识明利,独得胜名,”就是它比较独特的功能,其它识没有的,只有他才有这些功能啊!“由此胜故,作业亦胜,名胜作业。”就是它的作用啊更多,更特别,更独特。不是前五识可以达到的,那么它的哪些作用比较独特呢?就是下面的这些,数一数有多少个?多少个?分别所缘,一个了,对吧;审虑所缘,两个;若醉,三个;若狂,四个;若梦,五个;若觉,六个;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这是连着的啊,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一共多少个,15个,就是在这些活动里面,只有第六意识最活跃,前五识基本上都不大活跃,比如做梦,就是第六意识最活跃嘛!前五识都不活动了,眼睛闭上了,耳朵也不听了,嘴巴也不说话了,鼻子也堵上了,当然鼻子还是要出气,身体也不动了。但是做梦,在梦里面很激烈,它主要是意识在活动,所以在这15个里面,包括这个死,很大程度上都是意识最活跃,这里面讲的很详细,怎么个死法,死的几种情况,有的是寿尽了要死、有的是福尽了要死、佛教讲,死有很多种的,一种是寿尽了,据个例子,比如在商场买东西都有保质期12个月,对吧!过了这12个月就表示功能结束了,要坏的,人也是一样嘛!按佛教讲身体是业报之身嘛!业报之身,是有限度的,终究要坏的,因为寿命尽了。还有是福报尽了,什么是福报尽了,就是吃的、穿的、用的都没有了,有的人是饿死的,就是福报尽了,他没有这个福报了。还有叫非时死,死的不是时候,寿命也没尽、福报也没尽,就是我们普通讲的横死。横嘛!非时嘛,死的不是时间、也不是地点,不该死的他死了。这里面都会谈到,就是第六意识的活动最强烈。我是随便说的这一个,你比如说若能发起身业、语业,一般佛法讲造业能发几种啊?身、口、意者三种。但是意业最甚,它往往能够指挥前面两个,你学过《百法明门论》,百法遍行心所里面,作意、触、受、想、思,那个思是不是就是造业啊?你看审虑思、审虑思就是意业啊。决定思,这些都是思维嘛!动身思、发语思,对不对?

所以先是审虑思,完了才是动身思,发语思,你想有没有这种情况嘛!我先打你一巴掌,再想一下,我为什么要打你一巴掌嘛!是吧?你脑子里有这个念头,你生气也好,你要报复也好,你有仇恨也好,是先有这个念头的支配,“不行,我要打他一耳光”,才有打他一耳光嘛!才有身业嘛!所以意业、意识的活动很活跃,《八识规矩颂》就谈到啊!每个识的活动,谈到意识的时候,就有一句“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动身发语独为最,讲的主要是第六意识,所以这里面随便拿一个出来都和第六意识有关,“又诸意识望余识身”,余识,包括前五识了,当然也包括第七识、第八识。它们都没有这种特别的作用,有胜作业嘛!就是只有第六意识才有这样独特的功能。

那么先看一下啊,第一个是什么呢?分别所缘,它又搞了很多名堂,分了几种啊?你看“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我给你讲啊!你们要注意,特别现在上学的,包括有时间的人啊,你看在唯识里面,心意识的划分啊!最近社会上搞心理学的不是很热闹嘛?今天有代表性的,弗洛伊德也好!荣格也好!弗洛姆也好,你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弗洛姆的《精神分析》也好、荣格、、、、、你拿来跟那些比一比,这里头能找到对接处的。你不要看它怎么分的这么细。他们那些里头啊,很多都有这些影子在里头。特别是弗洛姆啊!他可能晚期的时候,把佛教的东西拿来用的更多。包括禅宗那些东西,他们都拿进去了,所以你们最好把这些书都拿来看一看,有用的。看到这些,我就从这些想到。你说就一个分别所缘嘛!还搞那么复杂,它把心理活动分得这么微细。下面看啊!

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

有相分别者等者:此有二种。一、于先所受义所起分别。如于五识率尔心后,寻求、决定二意识生,分别五识彼彼境界。二、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谓从少年位以去,乃至老位,是名诸根成熟。于此位中有力有能了名言义,是谓善名言者。

先念这一段。就看这一段,哲学家搞了很多东西,中国哲学里头、西方哲学里头,围绕着这一段,就要出好多个的哲学家。你别看这两句话啊!“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那个后头那个善名言分别啊,还好理解点,“善名言者”的这个“善”就是善巧嘛!会用嘛,会说话,会用语言,会用文字。你看它这里面名堂多了,于先所受义,的这个“义”怎么理解,这个涉及到佛法里头,包括《摄大乘论》里面讲“名前觉无”,就是名字啊!你要觉悟到,没有起名字以前的那个东西。我们现在看见的东西都是有名字的,桌子、屋子、电灯。任何一个东西你都用名字去了解它,这些东西你要去想在没有,没有起名字之前是个什么玩意?唯识里面啊,《摄大乘论》就讲到“名前觉悟”,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呢?就跟这个有关系,它和先所受义的“义”字有关系。我们今天先说一个概念,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佛教讲“能”和“所”。能认识是主观,所认识呢?是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对不对?就把它可以分开来了。但是按照唯识佛法讲,实际上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啊!不大能够认识他的真实情况和相状,不能认识他的真实情况,什么原因?就是起了名字以后,就出了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这是一包纸巾,问题就出在这个纸巾的名字上,按哲学上讲,我们的眼睛、视觉是能认识的,放在这里的这一堆是所认识的,假如说,这堆东西在没给它安名字的时候,你想一想,我们这个视觉在对他进行认识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啊?后面都还会谈到,比如以个小孩子,他从来不知道这是什么玩艺儿!你要教他这是一包纸巾,你看小孩子他看见纸巾的第一刹那,你注意观察,他一定是愣不伶仃的,哎,那个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所以佛法里面讲当这个能认识的视觉,和这个所认识的对象,在这个名称的概念引导下,它还要产生一个所认识,被你认识,不仅仅是这个所认识,这个所认识是什么?是被你臆想出来的,那个就是这里说的“义”。这个臆想是怎么出来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听得多了,你都知道它是一包纸巾了,对吧,当你没看到它的时候,问纸巾是什么样子的?你就是没有看见它,你脑子里还是有纸巾的影子。不仅是纸巾的这个影子,还有纸巾的名称,概念和它碰到一起的那个东西在你的意识里面,是不是有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义”他也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碰到一起以后,产生的那么一个东西。所以按照佛法讲啊!我们对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啊!很多时候认识的是这个“义”,不是真正的客观,因为这个“义”上头,按照佛法讲,已经贴了一层有色的玻璃,什么有色玻璃?就是这个名称在上面了。所以我们任何时候看见这包,你都叫它是什么?纸巾。但是开悟的人,看它是什么?它不只是纸巾嘛!再往下面追一追,是什么玩意儿?木头打成纸浆搞出来的嘛!但是我们就不能认识了,你就被纸巾这个概念名称所遮住了,你就不会去追问名称概念以后是什么.而你只到这个东西就止步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搞明白喔!这个不搞明白,你学佛法破执着,是搞不明白的。破执着是什么?既不是视觉,也不是这个,什么是执着,就是那个“义”。这个东西要被拿出来的,所以我说这个东西很关键啊!你不要看只有这一个字。实际上按照佛法里面讲啊!能认识的视觉,和对象,两个碰在一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所认识 ,实际上有两个所认识,一个就是这个对象,二一个是能和所碰到一起产生的那起个“义”,那也是个“所”,而那个“所”恰恰是错误的东西,而我们恰恰受那个东西的左右和支配,你常常跟着它在跑,所以我刚才说,为什么唯识佛法,特别是《摄大乘论》给你提出一个“名前觉无”,要觉悟到事物没有起名称、概念之前,就是不要有那个“义”,不要有那个“所”。所以佛法唯识里面讲的那个断“所”啊!一定是断的那个东西。这个认识的‘所’啊!你怎么弄的掉,它是种子生的。严格意义上讲‘能’和‘所’是一体的嘛!你是种子生的,种子是哪里来的?种子是在阿赖耶识里面嘛!这个东西是统一的,哪里分得出能和所来,这个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所’,按照唯识佛法讲。真正的‘所’,那个‘义’才是我们今天哲学上讲的那个所,当然我们今天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个上面上去,一般人认为视觉就是‘能’啊!这个就是‘所’啊! 没那么简单

(是不是归纳?)这个还不是归纳,每个事物有每个事物的义,当然也有个总的义。这个还不是受,受是苦乐,这个就是概念活动,这个还只是名称概念的层面,还没到它的作用的层面。作用是对的嘛,它是拿来擦东西的嘛,肯定是对的啊,这些都是对的。就是关键是你把它固定成纸巾的概念是不对的,就是你闭上眼睛,你脑子里都有那个影子,影子就是纸巾,纸巾就是那个影子,那个影子才是‘义’,所以意识的活动,包括你认识的所有东西都装在你的脑子里头,下次你一看见它就条件反射,你脑子里面的原来那个‘义’啊!跟着这个东西一重叠,经验告诉你,喔!这个就是纸巾,对吧?但有些时候你看见的纸巾,但是你看到不一样的,你说,夷?这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它是纸巾,但是别人问这是什么纸巾,就说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见过。当别人再告诉你,你脑子里面就又多一种名言,概念。哦,又多一种纸巾。所以我们的认识活动啊!就这样一个帽子,一个帽子的扣,一个东西一个东西的重复,让你的认识活动啊!常常被这些所有累赘;被这些所有的名称、概念束缚住了,因为,你要知道,我刚才一直强调“名前觉无”的状态,就是这些东西没有取名字之前的状态。没有名称概念,它到底是什么?你只有把那个体会了以后,你再来体会这个“义”。‘义’就是给事物起了名称概念以后出现的东西,这个大家要慢慢体会喔!佛法把这个叫有相分别,就是那个影子嘛!“一。于先所受义所起分别。如于五识率尔心后,寻求、决定二意识生,分别五识彼彼境界。”那个彼彼,第一个彼是指前五识,第二一个彼是指各个不同的境界,这两个。它为什么这个地方讲个先所受义?这个“受”啊!就是被动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这个下面都还会谈到。你看嘛!那个小孩比大人纯洁的多,因为他没有那么多名称概念来束缚它!讲的话都是真话。大人弄多了,琢磨一下道理,用道理琢磨出来的东西就虚假多了,所以道家的练内丹要练“婴儿”嘛,练无伪真人,什么玩意儿?跟这个有一点关系,但不是一回事,练气功的都是搞这个嘛!所以这个‘义’搞清楚没有?慢慢想啊!我跟你讲这个问题我也搞了很多年才搞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在韩老那里才解决的,那个时候啊,韩老为什么后来对玄奘法师有批评,就是这个地方-------就是能和所得问题,因为他看来啊!玄奘法师翻译《摄大乘论》的时候,能和所没有区分开。很容易造成,能所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能所。 ‘能’就是认识,‘所’就是这个。根本就不对,真正的所-----佛法讲的那个所,就是指的那个‘义’才是真正的所。就是能和所碰到一起以后而产生的那个东西。那个所才是真正的所,而那个所是最出问题的。一般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因为所都是从名称概念来的嘛!(这个“义”应该理解为名相的影子还是实际功能)。名相的影子,就是名称和相状加在一起的影子。就是指的那个东西。由于有了概念而引起的,所以为什么叫受义呢。所“受”,接受嘛,后天所形成的,名称概念也没错,关键是你要搞清楚名称概念和我手上拿的这包纸巾的关系。你一直把名称概念和这个东西融为一体,等同于它了,当你把名称概念等同于它以后,就在你脑子里形成了所,也就是这个“义”,所以名称概念本来没有错,问题就出在给它起了名称概念以后,你把名称概念当成这个东西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名称:也是人取的嘛!字:写在书上的字也是缘起的嘛!这些都不是它的罪过,这就是有相分别。这些是大哲学家干的事情。这个问题很关键,这个问题理解不了,你就理解不了佛法。我们刚才讲的执着也就讲的这个义,(因为,我们一般现在的人,都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知识化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靠的一种概念。名相概念。这个过程当中,逐渐逐渐人的思想越来越僵化,心灵完全被遮蔽掉了,不能用心灵完全去感受这个世界,因为被这个名言所限制后,头脑形成了很多框框,这个框框限制了你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而我们学佛就是要把这些框框打破掉。就是您刚才讲的,就是要把这些名言概念全部打破它。打破掉以后,这个东西才是一个开放的。还不是我们以前说用名言给限制的东西,)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怕你们这一条,在般若会上就破文字了。才在《金刚经》讲:我说法49年,未曾说一法。我一个字都没讲。就怕你又抱着这个东西不放,又出一个东西出来。它把这些全部打碎了,先要给你一个棒棒,所以先要给你说,什么四谛喔!十二因缘喔!五蕴喔!十二处喔!十八界喔!让你先认识自己,认识完了以后,告诉你这个棒棒也不能要。全部都要扔掉,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他刚才说的意思。但是有一条,禅宗里面讲,不立文字,就是那个树立的立,因为这一切语言文字啊,就是这些文字和概念出问题。但我后来又补一句,也不离开文字,下面一个是离开的离。为什么,我刚才说,因为语言文字没错,它是工具。语言文字只是工具,但是我们普通人不理解这个,他是跟着语言文字转。包括我们今天讲世界,什么叫“世界”?还不就是起的一个概念么?就是这个时空给它按一个名字,叫世界。那不都是人给它按的?但是按了以后人就被它束缚住了,你的思维全都被它束缚住了,就超越不了它了,这就完了。

我在这个地方多啰嗦几句,因为这个的理解跟理解整个佛法包括要理解唯识、理解中观,包括禅宗,要破一切的东西,这一点你理解不了啊,你就很容易出问题。就是我常打的比方,我们今天讲破执着、破能所,不是破的这个东西,这些纸也好,这些都是缘起法,有了这个缘起、有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要出现的。我常打比方,就是跟那个小孩子洗澡,小孩子脏,不能说把这个小孩弄来枪毙了,没有,就把他弄到盆里面去洗,但是洗完了小孩子要拿出来,只是把盆子里的脏水倒掉,明白不?你不能说把小孩洗完了以后连脏水和小孩一起倒掉,那这个人是傻大嫂。那么佛法讲的破执着,就是把你那个认识活动里头的脏东西去除掉。那么这个脏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个意,就是受名称概念臆想出来的名相。比如现在,这是什么?桌子。你只能到这个层面,这是世间思维,但是世间所有的思维都被这个框住了,但是用佛法的智慧一关照,这就是个木头。跟这个条件在一起,它就成了桌子。但是你说把它拆过了它也叫桌子吗?它也叫桌子。叫它桌子的同时,它也知道桌子是缘起的。而我们这些人就不行,你看一下是桌子,但是下一步的思维就没有了,就不是智慧在觉照了。所以你说开悟的人不是和我们活的不一样了、他在这个世间不吃饭了吧?他同样要吃饭,同样跟我们在这个世间,他都可以生活,都一样;但他有不一样的一面,就是用智慧关照这一切事物,都知道这些东西是缘起的,所以他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他就很能够善巧方便的处理一切东西,那个是不简单的。所以希望大家多用功在这个义字上头。这个是要多思维的,这个不是今天你听一次,你就马上理解完了,你可能也理解一点了,但是隔两天你又觉得不行了,再思维两天又觉得行了。我都经历过,在这个上面我都理解好多年,最后才搞明白。

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名相是我们为了方便认识这个东西,但通常这个名相实际上又不仅仅代表这个东西的含义?我们通常因为这个名相不能认识它真正的含义?

答:是,对。所以我们就把名言拿来代替它了,把概念拿来代替它了,就成问题了,这个很要紧。

我看好像今天的哲学体系里讲这个东西也不多,西方哲学我都学通了,从第一个学到最后,很少有人讲到这个层面,很少能够这样去说它。所以为什么我建议你们一定都要去把那些东西都拿来比一比,当然有时间的去比啊,没时间的你不要去比啦。你知道这个东西实际上也能把这两个分开就够了,就是把名相概念和具体的事物分开,就够了。所以就是唯识里面讲的修四寻思,事唯是事,名唯是名——我不是老讲么——事唯是事,名就是名称概念,事就是指的事物,每一样事物,名称概念和这个具体的事务是两码事,但是我们今天就用这个名称概念来代替了这个具体的事物,这就错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意,就跟这个名称有关,这个意是什么?就是用名称代替了那个具体事务的东西,

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有这个问题:就是把这个名言破掉以后,我们的整个心灵世界就是开放的,任何一个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也就是禅宗讲的当下的问题,当下的生存状况,就是当下一念的一种状况。

答:差不多,有点这个意思啦。

问:实际上还是培养我们对各种事物缘起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答:就是让你更简单,不要受这些名称概念的左右。但是我刚才说了,它不受它的左右但又离不开它。两个li,前面一个竖立的“立”,第二个是离开的离。

好,第二段,“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诸根成熟,这个地方有个解释了,“谓从少年位以去,乃至老位,是名诸根成熟”,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成年人,青少年的思维还不成熟,所以诸根就是指的这个。诸根成熟,就是从青年以上,我们今天的法律制定法律不都有这个吗,少年有少年法庭,就是他的思维还不成熟、判断能力还不够,犯罪还是无意识的,判刑可能就要轻一点,都是跟这个地方一样的。就是少年进入青年以后,思想成熟啦,看问题应该是成熟啦,一直到老年,思维是成熟的。“于此位中有力有能了名言义,是谓善名言者。”就是在这个阶段,所谓成熟是什么?用我的话讲就是更狡猾了,按照佛法里头讲,你对语言啊、名称啊、概念啊,就更会用了,更能够由此及彼,更能够推理,更能够知道怎么去对付人,实际上就是这个东西。所以你看小孩子没受那么多,有些小孩子很纯洁,他没有那么多染污的东西,他说话你感觉太天真了,无心的状态出来了。大人就不同了,大人你让他干什么脑筋里要打三个转转。他为什么那么多转转呢?因为你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名称多了、概念多了。名称一多、概念一多,名称概念就要影响你啦。“这个能不能说?这个能不能讲?这个能不能干?”你就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啦。这些都是叫有相分别,分的很细。

第二个是无相分别。

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

无相分别者等者:此亦二种。一、随先所引所有分别。如染净心、等流心是。二、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此言婴孩、童子位中,无有功能了名言义,是谓不善名言者。婴孩位者,谓乃至未能游行嬉戏。童子位者,谓能为彼事。如下自释。(陵本二卷十九页172)

这个无相分别还是两种,第一个,“随先所引”,这主要是指哪个呢?你看哈,我们讲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异熟心,对吧? “随先所引所有分别”,这个先啊,指的是寻求心、决定心,在寻求心和决定心的状态,是需要用力来思维、来分别、来认识,但是到了染净心和等流心,就等于开始射箭一样。寻求心和决定心,弓刚拉开,是要用力的,但是到了箭要射出去的时候,你说还用不用力?不用了,那个箭自然就会飞了,所以这个地方讲染净心和等流心它怎么会是无相分别?它应该是有相分别的吧?这个地方的无相指的它不用力,它借前面那个决定,寻求心的力量自然就会跟着来。所以,如果仅有率尔心的这一刹那,你不寻求不决定后面还没有,知道吗?但是只要从率尔心步入了寻求心、决定心,下面自然有等流心、染净心。这个跟你煮饭是一样的道理:开始米刚下到锅里,还没开的时候,要使劲烧火、烧大火,对不对?要用力,只要把这个火一烧开了,你把火关小一点,那个水还是要开的。所以等于是,你前面那个烧大火,等于是寻求心,这个寻求心和决定心就等于没开之前烧大火,但是水一开了,火要烧小一点了,锅里面还开不开?还是照样开,这是借前面大火的力量。所以染净心和等流心为什么说是无相分别呢?它这个时候不太用力,借前面寻求心和决定心的力量,它自然就开始一连串的分别认识活动,它就要开展下去不会停留了。这是一种。第二种,“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婴儿,小孩子,“无有功能了名言义,是谓不善名言者”,他们这个时候,没学那么多名称概念,骂人可能都不会骂,找不到词骂;但是那个大人的名堂就多了,他坐在那里三天都不说重复的话,问题就多。所以有时候审案的法官就去找小孩问,小孩子容易讲真话,他不会想那么多后果,他看到什么就要说什么;大人就不同。这个就是无相分别。他还没那么多“意”,脑子里还没那么多“所”。所以古人为什么说要有童真。这个人啊,麻烦呢,小的时候想长大,想象大人一样,所以世间上的众生就是颠倒的,长大的人搞复杂、累了又想象小娃子那样生活好,这叫做颠倒众生。你看嘛,现在世间都是这样的,所以我的说法是什么,你在哪个阶段,就要好好理解那个阶段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不能错乱来的。真的是。这个很好理解。

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

任运分别者等者:谓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现在前时,心若于彼已极串习、已极谙悉,便即剎那剎那相续而生,是名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此通定地、不定地说。虽五识身亦有如是相转,然非此说,由释意识胜作业故。

这个主要指什么呢?就是你熟悉的境界,你不是看到那个吗,说“哦,是报纸。”一下子就是任运分别。但是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一般看到:那个是什么东西?那个好像没见过、没经历过。所以这个就是不熟悉的境界、指现前的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那个随顺势力,就是“于彼已极串习”,什么叫串习啊?串就是多次熏习,多次熏习就是经历过的境界、很熟悉的境界。“已极谙悉”,谙就是认识通达它啦、就是了解它啰。“剎那剎那相续而生”,任何时候,只要一出现在你面前,你都会很快对它进行判断。说个不好听的话,你看有些人,你听他的脚步声听多了,然后你就知道那个是谁,这个就是任运而转,不用听声音,闻味道,都知道。“哦,谁来了。”是吧。就是“已极串习”,这是因为他的味道经常在你面前出现,你就熟悉啦,所以“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你从来没有过的,或者经历的很少的,就要想一下:不忙,好像有点像这个、有点像那个,就要用力分别,就不是任运,对吧,所以是指这个。

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

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

伺察安立所起分别者:谓于诸法既寻求已,既观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是名伺察安立所起分别。前说随寻思行,此说随伺察行,由是建立二种差别。

这个好懂的很,你学过百法,百法那个不定心所几个?哪四个?寻、伺、恶作、睡眠。这个地方的寻和伺就是从百法的寻和伺那儿过来的。什么叫寻?对事物浅度的、轮廓性、概略性的认识,对吧?伺呢,就是深度的、细致的、深入的认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就是浅度的。“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就是它在寻的基础上,在浅度认识、概略性认识的基础上,“伺察安立所起分别”,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的分析。所以你把百法一学过,这两个就容易懂了。就从这个里头来的。而实际上,我们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也是有这些情况的,比如说给你拿个东西,你在忙的时候随便弄一下,放到一边了,这是浅的认识,对不对?人家问你看过没有?看过。描述一下,圆的、扁的、方的、长的、红的、蓝的?不知道。具体什么味道?不知道,没吃过。那是浅的认识、轮廓性的。甚至,别人拿一个产品给你看一下,好的很啊,结果放到一边就没看了。别人问你,看过没有?看过。看过只是梗概的印象。人家问你功能怎么样啊、用多久可以保修啊、这里面构造是什么啊?你就蒙了。要进入思的境界,就是要深入的、细致的观察,每一个仔细的看,功能、作用、这些等等研究清楚,我们生活中往往是伴随这两种认识起来的,这是寻伺分别。

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耽着俱行所有分别。

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

染污分别者等者:此有二文。一、约三世贪染差别为论。若于诸可爱事,缘过去相,名顾恋俱行;缘未来相,名希乐俱行;缘现在相,名耽着俱行。二、约三界染恼差别为论。若欲、若恚、若害分别,唯欲界系;随一烦恼或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通三界系。如是总名染污分别。

染污分别,要注意一下过去、现在、未来。学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佛法里头,特别是《金刚经》里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要那样告诉你?跟这个地方都有关。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你不能认识清楚,对过去的东西容易起顾恋,于现在粘着、于未来希乐,总的来讲,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些境界都容易生起执着,所以要来个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让你这个执着,没有停留的地方。你了解“哦,过去心不可得。”为什么呢?已经过去了,不能再回来了。所以你也不会老是去留念过去,产生贪恋、眷顾。就现在、现在不住,每一刹那都在跑,比如说现在这一刹那,还有现在吗?它又成过去了,人生世间都是这样的,没有停止过。所以我常说写西游记的人是最懂佛法的,它为什么搞个白龙马呢?不搞个黑马呢?按草原上讲,白马还不一定跑的快呢。好像你看那些跑得很快的好的马种,好多都是棕色或者油光油光的那种马,最好。他为什么不搞个那种马,他要写个白龙马,都是有道理的。我问小孩子为什么弄白的,小孩子说白的看得见。哈哈,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佛法里面有一句“人生如白驹过隙”,白驹的“驹”,就是马,小马驹;什么叫“隙”,就是外面那个门缝缝,门缝,好小的一个空隙。“如白驹过隙”,小白马一下子从门缝过去,快不快?快的很啊,人生如白驹过隙,就是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像这样子的。现在的无住也是这样的啊,你留得住吗?如白驹过隙,哪里留得住啊?未来,未来还没有来,都有变数。所以佛法把这三个破掉以后,总的来讲,让你的执着没地方生根根,因为对过去现在未来容易生执着、容易生染污之心,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所以讲“染污分别者,此有二文。一、约三世贪染差别为论,”“约三世”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当然佛法讲的过去、现在、未来可以拉长、可以缩短。拉长的,前生、今世、来生。而这个前生望得到头吗?这个来世望得到尾吗?是无尽延伸的,它可以缩短,昨天、今天、明天,它还可以缩短,前一念、这一念、后一念,没有停留过。

所以这些东西,一般从哲学意义上讲,从现在世间法讲,很难得把它弄得透,特别这个过去现在未来世,特别是今天受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要看的见的。所以对某些人讲人有来世有前生,他说哎哟,我只看到现在,还要活七、八十岁呢。老实讲,你看我们这里坐了多少人,你对你的前世也好、来生也好你真正从内心里面信服吗?是打鼓的,有没有?是不是真的哟?你真正从内心里面彻底的觉得前世是什么、我今生这些肯定和前世有关、我现在说的做的将来肯定要承受,你从内心里面是这样想的吗?不见得。真是不见得。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觉得过去现在未来啊,因为我刚才讲这个时空啊,它前面望不到边、后头望不到尾,它没有底,上次我给你们讲过,到底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我跟他讲,我先不回答你,你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就想今天明天昨天,如果只有一个今天,你想这世界会乱套吗?肯定乱套,这样就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无酒喝凉水”,管它那么多,反正就今天嘛,过了就算了。但是只有想着有个明天,他就不行了,“不行,老子今天吃了明天吃什么?”他这样子就琢磨了,就有一个警惕吧。佛法一定是这样子的。有三世就是指的时间上。

从实践上说,“若于诸可爱事,缘过去相,名顾恋俱行”,就是对过去,可爱的事情,干嘛?顾恋。什么叫顾恋?简单的讲就是染污分别、就是执着。但这个还有一个反面,还有些人,过去不可爱的,也老记着、仇恨,这还是执着,知道吗?不可以的。所以这个里头,虽然只讲了可爱事,“名顾恋俱行”,但是于不可爱事呢?还是一样,不可爱事还顾恋啊,还想着再来一次?这个仇恨的心理就起来的,它都不是顾恋啦,这个不可以,都属于染污分别。“若未来相,名希乐俱行”,我们这世界上常常有一类人叫梦想家,总是把东西寄希望于明天、寄希望于未来。修行的人也是:“我明天开始修行了。”“哎呀,我今生可能不行了,我积点资粮等到下一世吧。”下一世能不能变人还不知道呢!这些都是属于梦想家,知道吗?佛法讲要活在当下,所以, “缘未来相,名希乐俱行”,有些人会描写啊,描写未来的世界,理想主义,然后你就想着,啊,我将来就那样办的啊。这个希乐啊,你不是学过别境么,属于哪个?欲心所。

依可乐境希求为性。对不对?看来你们都没背,你达到这个功夫,《百法》的每个名相,你都能够用原来的一句话把他说清楚,再来一句解释把他说清楚,这样子才能叫过关,不然的话,你们就没过关。学了前头忘了后头,你就连不起来。

“缘现在相,名耽着俱行”。为什么耽着呢?好的总想留住它,留得住吗?是留不住的。但人都是想的哟,留得住;留得住不?留不住。

从时间上讲过去顾恋,现在耽着,未来希乐;总的来讲,不管是顾恋也好、耽着也好、希乐也好都是什么分别?染污分别。为什么说它是染污分别呢?因为他没明白过去、未来、现在的真相嘛。对嘛?过去你顾恋了半天,你能把它拉回来吗?拉得回来不?拉不回来。它已经过去了嘛,对不对?现在你留得住不?留不住。未来你把它规化得好吗?一切都在变数中。只要你照顾好每一个念头,就可以。

所以,佛教徒我常讲不要总是生活在过去,过去已成符号;不要总希望于未来,未来都有变数;也不要总是要留住现在,现在是留不住的,就是每一个当下的念头尽心尽力就好。但我们人常常是办不到的,很多时候你就没有这个智慧;那怕你吃饭都在想,昨天那个火锅真好吃,你都在想,这都算是的;你吃饭唉呀,明天回去叫我妈这样作,回去作了,唉呀遭了没有昨天的好吃呢?是不是?他老在想这些。

包括修行都是这样子,打坐5分钟,唉呀舒服,我明天还是这样子,他从来不可能再出现了,打坐都是这样子,你不能每天是啥样子就啥样子,你不要想到有个比较,出现一次境,还希望它来,它来的是魔境了,告诉你。这就出问题了,修行有时也是有贪心的,出现一次境,他老是在想,不容易的,来了就来了,缘起的。去了就去了,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要在用功夫就好,一定要注意的,有很多人经常跟我讲:唉呀!师父呢?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我怎么怎么,唉呀!我现在又不行了。我说你不要总是回到从前,你要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参照不同嘛,我老讲的;你不要说修行,看东西有时都要疲劳,你刚买幅画回去,唉呀!天天看,看久了唉呀这个不好看,再换一个吧。参照物不一样嘛,你这个心态;修行人也要有这个智慧,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时时刻刻都是这个样子的;生活当中,你都没有停止过,这些是染污分别,都不可以。

为什么参禅要喝五欲,去五盖,什么叫五欲?色声香味触。不是那个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你说真正参禅用功夫,把这个都要远离,就是说不要受它的左右。刚才讲:唉呀这个味道好,这都是受什么?味嘛,受它的左右嘛。触:昨天坐的垫子硬一点,今天坐的软一点,都是在跑,一天到晚都围到在转,都要出问题;都不可以。佛法就是这样子的,硬这样子好啊,软这样子挺好啊,就这样子;你看弘一大师当年在杭州,说去管子吧,和尚又不好去,说去家里吧,好。没煮过饭,炒了两个菜,端上去,唉哟,咸死了。说不行,我从新给你炒,说不用了,咸有咸的味道。这就叫当下,咸有咸的味道就够了,这个话是何理的,你不要说咸也很好吃,这是说假话,决定是说假话的。你想想是不是?你别看这些人讲话都是有道理的,咸有咸的味道,这个是何理的,听见没有?说咸的也好吃,这个假打。这个修行处处都可以显现的,我们刚才说了,我们往往在过去、现在、未来上容易去顾恋也好,耽着也好,希乐也好,就是这个色声香味触。你为什么恋顾它?你为什么顾恋它?你想想是不是色声香味触,你回意嘛,唉哟昨天哪个好吃,什么东西?不是香的就是嗅的;唉呀昨天睡得真好,哪个床真舒服,什么东西?触嘛。哈哈,全是这些玩意。都是随它们,染污分别就是这样起来的。

“约三界染烦差别为论”:三界指的是空间,前面哪个三世就是指的时间。

“若欲”:就是贪欲。

“若恚”:就是嗔恨。

“若害”:害是嗔恚的表现嘛。

“唯欲界系”:这些都是属于染污分别。

“随一烦恼”:指的什么?就是根本烦恼。

“或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这些都是染污分别。因为这里指的第六意识,就是第六意识与欲心所、恚心所、害心所相应,什么分别?染污分别。后来还什么?慢哪,疑哪相应是什么?染污分别。包括后来还有小随烦恼、大随烦恼与第六意识相应,它们统统叫什么?染污分别,全都是染污的;只是欲、恚、害是在欲界;为什么呢?到了色界、无色界就没有这个了。后面哪些都通三界。这个谈到《八识规矩颂》,我会具体跟你们谈。下面接着念:

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

卯二、随释2 辰一、善分别

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

辰二、无记分别

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

子三、结

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不染污分别等者:此有二种。一、善,二、无记。谓出离分别乃至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所有分别,是名为善。此中出离分别,谓出离欲。余文易知。若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是名无记。当知威仪、工巧亦有染善可得。若依伎乐,以染污心发起威仪,是染污性;若依寂静,即是善性。若依染着发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又变化心亦有善性可得,如诸菩萨为引导他,或为利益诸有情故而起变化,当知是善,此无染污。如下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页4439)今于此中,唯取无覆无记性者所有分别,名为不染污分别。诸无记法总说有四,谓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变化心。今于此中不说异熟生者,彼唯业引,非分别故。

我们这一段,主要是讲分别所缘,分别所缘共有七种:有相、无相、任运、寻求、寻伺、染污六个都讲了,哪么第七是不染污分别。要我来写这个书更简单,因为前面讲了染污分别,除了染污的,就是不染污的,他还给搞这么大一段,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因为染污的,就是我们《百法》里面的烦恼心所,下面说不染污分别是若善、若无记。善:指的哪几类呢?谓出离分别。什么是出离心?就是指的出离心,出离心从哪里生起来?

就是善——窜欲。 而发起出离心;我们之所以生不起出离心,就是对现实世界的贪念,认为这个世界挺好的,挺知足的,好像挺快乐的,他就生不起出离心,这个就是“出离分别”。发起出离心,就断了贪欲。

“无恚分别”:就没有嗔恨。

“无害分别”:无害就是慈悲。

“若随与一信善法相应”:就是说任何一善法与第六意识相应,都是属于善,都是属于不染污分别。

“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这个主要指的是无记。什么叫无记?就是没有明显的善恶色形。威仪路:走路的威仪,你说他有善恶的色形吗?但个别的除外,马胜比丘走路,很有威仪,号威仪第一,他走路,你看他哪个样子,就被他哪个样子镇嘿了。你问他老师是谁?他说我老师释迦牟尼。看你都这个样子,那你老师更行,哪是个别的,其它大部分走路,你给他说出个好的、坏的来吗?最多说他走路不好看,这个人走路好看点,他有善恶吗?没有。这就是威仪路。

“工巧处”:就是做东西,那个木匠,哪个技术,修自行车,这些不太有善恶色形。

“及诸变化所有分别”:什么变化?就是有神通的。比如:诸佛菩萨有变化身,他变化的身体不属于善恶。他哪个解释说了一大段,我们还是大概说一下。

不染污分别等者:此有二种。一、善,二、无记。善说过了,谓出离分别乃至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有所分别,是名为善。此中出离分别,谓出离欲。就是指的贪。下面哪些什么无恚哟、无害哟都跟它是一至的,若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是名无记。这些都是无记。当知威仪、工巧亦有染善可得,这个地方主要取他的无记性。刚才说的马胜比丘走路,哪就有善的;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善和恶?我们原来讲过的,什么叫善和恶?有一天小朋友我们看电视刘文彩坏蛋,小八路好人,这个地方不是这样的,佛法讲善恶,就是能顺益此世,顺益他世,不仅今生能够有好处,来生还有好处;这从时间上讲,还有从空间上讲,不仅自己有好处,对他人有好处;利已利人,顺此世又顺他世这个才叫善。什么叫恶?反过来了,又能损害自己,又能损害别人,不仅今生有不好的结果,来生也有不好的结果,这个就叫恶;这是明显有善恶色彩。无记性,刚才讲了,没有善恶色彩。善和恶原来讲《百法》都讲过了的,你们都忘了,唉哟还写在纸上的呢,我记得,还引了《成唯识论》里的话,要记哟,脑子要管用,不要把其它的东西装多了,装多了就跟硬盘一样存不住东西。

“当知威仪、工巧亦有染善可得”。说有些时候也有好也有坏。“若依伎乐,以染污心发起威仪,是染污性”;伎乐就是唱歌跳舞。以染污心发起威仪,就是说现在哪些歌厅、舞厅就是染污心,你看哪个敦煌,上次他们排的哪个舞,喊我去看,拿了一个照片给我看,我说我坚决不去。他说为什么?大乘佛法不是讲伎乐供养佛法。我说你们哪个是伎乐供养吗?一看哪个照片就是昧态,你看哪个敦煌,你看哪个壁画里画的飞天,一看哪些东西,没有邪想就清净无污染的吗,光理论还……,还飞天呢?天上飞的差不多,还飞天呢?他哪个神态,整个气质就不一样了。对,一看就是染污心,多起威仪是染污心。

“若依寂静,即是善性”。即是三心,就我刚才说的嘛,今天一般人来说就是唱歌跳舞,你看哪样子,心里边是染污的,表现出来的那个形像呀,乍看不舒服;但是你看敦煌里的那些壁画,那些飞天呀,嗯你看到没有染污心,那些东西看到让你清净,那就是善。

“若依染着发起工巧,是染污性”。一样的,这个我就不个个去过了。

“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又变化心亦有善性可得,有些变化身,是善的嘛,有些菩萨引导众生,或利益众生;如诸菩萨为引导他,或为利益诸有情故而起变化,当知是善,此无染污”。也有坏的,《西游记》里哪些妖怪全是坏的。

“如下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页4439)今于此中,唯取无覆无记”。这个地方,只取无记性的。有染的、有善的、有恶的都不是这个地方要用的。这个地方说的威仪路、工巧处,诸变化所有分别,主要是指的平常的,无记的哪部分。平常哪些人在路上走,就是散步的,无所谓好和坏。是不?有时候大街上修个自行车啊,这些也说不出个好和坏的。主要是指的这部分。他的内心世界是无记的,修自行车的你拿来我给你修,我挣钱就完了,就是贸易交易,没有更多的分别;不行,我要多攒点。有啊!哪走的,在大街上走路,他没在哪一边走一边想:全世界都死光,留我一个人走。可能大部分没这个心事啊。要有这个心事的人出来走路你都小心点,是吧?一般走路都不是这个心。对不?哪些都是无记的状态。他都是无所事是,漫无目的的走,去逛公园,去散步,碰见了,唉哟,好久不见了,干吗呀?走走,有什么?随便走走。是不是?大部分的不都是这样子的吗?没有明显的想法,这都属于无记性的。无记分别,说不出好,说不出坏。

“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这上头说了这么多,只是十五个中的一个,分别所缘。你看搞得多细。

云何审虑所缘?

子二、列

谓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子三、释3 丑一、如理所引2 寅一、释2 卯一、依离诸见辨2 辰一、不增益

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

谓于无常常倒等者:谓诸愚夫于所知事不如实知,故于诸行无常、剎那无常起常颠倒。于有漏苦起乐颠倒。于六不净起净颠倒。六不净者,一、朽秽不净,二、苦恼不净,三、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六、速坏不净。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页2229)于二无我起我颠倒。二无我者,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这一段主要讲审虑所缘。这个审虑所缘他比分别就更进一步了,对不?这个审虑就有点思维呀,推理呀,这样的性质了。这样的主要分三个,一个是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所谓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这里边有一个概念要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常常说佛法讲中道。对吧?为什么有他的讲法?什么叫中道?就是远离增益执和损减执。这个地方就出现了,就不增益也不损减。下面有,不损减,就是翻过来那一页,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就是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的不加,有的不减;要如实知,这叫如理所引。但是我们这个凡夫众生恰恰就是颠倒的、反的,不增益就损减,不损减就增益;不增就减,哪这个如理所引者,就包括两部分,一个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反过来,亦不损减诸真实有;这两个才叫如理所引。什么叫增益?什么叫损减?举个简单例子,你晚上出去走夜路,好像城市里体会不到了,看见一个小树子,又没有灯光,又刮点风,哪个树子摇一摇的,看到哪个影子,哟,哪个农村过去胆子就小,啥子哟?前面怎么有个人呢?不要说有个人呢,我给讲个真实的,我经历过的,九七年,遍能和尚去世的时候,春节的时候,我跟清头和尚和智海和尚,那个时候我和智海和尚还在北京上学,回去在内江过春节,就去参加追掉会,轻工哪个车,请哪个司机开,哪个司机老头五十多,他开,下雨;我们从内江往自贡、乐山,开到马路上,下午呢,开到半路上,他突然不走了,那司机不走了,停了几分钟,我问干吗?你怎么不走了。他说等一下,等前面哪个车子过来。我们看了半天没有啊,前面没有车,前面不是个车吗?唉哟,这时我们才明白,前头有个放牛的牵头牛在前头,他说不慌等哪个车过都。这就是增益,懂了没有。明明是个放牛的他说是个车,他的认识是在牛的影子上增加的,懂了没有,这就是增益执;还有更毛的,晚上开到乐山已经都黑了,看不见,他就只往栏杆上头撞,过去红绿灯旁边不是有水泥栏杆吗?唉哟,我们吓坏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打电话到成都喊个人去开,说不要他开了。那个人听到,骂的,我说你开到路上把我们闪失没关系,把他闪失了就搞不成呢?我经历过的嘛,我讲这个,这叫增益执。明明是根牛,他干呀?他说是个车,这是一种,叫增加的。

还有一种叫损减,按佛法讲损减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你只要造业,造业一定就有果;有因必有果。但是,我们今天的人最多了,哪管他哟,今天过了就算了,哪里还有来生哟,这叫损减。反正造业就要赶果的,对吧?可他说没有,别信这一套;今天吃好些,哪管明天哟。是吧?这叫损减。这都不对,要远离这两边,才是真实的状态;所以,这个地方讲:谓不增益非真实有。不增加没有的东西,刚才哪个车子开到哪里,是牛就是牛,不是车。那么,

我们常常凡夫众生不是这样的,凡夫众生是增益的。怎么增益的,下面给你举了四颠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这个内容,我都不给你讲了,内容你自己去看,我给你分析。无常做常倒,说佛法讲这个世间的一切东西是不是无常的,是变化的嘛。但是试问,这么多人有几个是在内心里面时时刻刻认为这个东西是无常的,你要认为是无常的就不会留住现在了,所以你认识不到它是无常的,你常常把它当成常的,所以活了120岁都不想死,对吧?这就叫颠倒,所以有些人这个世界上怕死呢,所以有些人常骂怕死鬼,我说这天底下99%都是怕死鬼,哪个不怕死,怕死不?怕死不?哎呀,都怕死,现在。怕死还是要死嘛,你怕它干什么,怕死就不死了?没有这个道理嘛,要有这么简单,问题就好解决了,对不对,佛法的生死观就是:生,缘起法,死,缘起法,没什么大不了的,谁都要死嘛。要死得明白一点嘛,下头也要讲到。我们今天人稀里糊涂地就死了,怕死?怕死就死得快。你看嘛,那些生病的,怕死怕死,哎哟,我有病了。他越死得快。你看那越是不在乎的人,管他的哦,反正老子天天耍嘛,他心里开心,他还死得慢一点。是不?但是为什么怕死,就是认识不到嘛。死很正常嘛,就等于去赴宴一样,有什么不得了的,就等于有人给你发了个请柬,请你去吃满汉全席呢,一样的,有什么不得了,但是我们人就认识不到这个呢,都怕死呢,佛教讲,死是什么?死就是无常嘛,无常来了,但是我们恰恰这个世间就是常倒,要把它当成常,还有于苦乐倒,今天还有一句流行的:痛苦地快乐着。哪儿出来的?我还没查到哪儿来的,我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报纸上呢,电视上呢,我容易听到这些。痛苦地快乐着,有这种境界哦,今天恰恰就是这样子哦,他把这个以牺牲这个为代价,以痛苦为代价去获得快乐嘛,这种快乐长久啊?不长久,但是世间上人还要苦中作乐,这就是颠倒,不如实。还有“于不净净倒”,当然这里讲了六种不净,这个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这个人的身体,你干净吗?你干净得不得了吗?所以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爱干净死了。哎哟,我说哪有那么多干净哦。我们那老和尚一年四季不洗澡,他也不是照样过日子,浪费那么多水干什么。我就不是天天洗澡,我起码要三五天、七天。不管夏天,冬天我半个月洗一次。我在法源寺上学,那有个老和尚。他后来肝癌呢,他死得还快,我去传戒呢,很快他就死了。一般人跟他靠不住的,他脾气很怪,我和他能够聊。我说:“洗澡,老和尚。”“不洗。”我说:“洗嘛,洗了干净。”他说:“什么干净,黑的煤炭洗不成白的。你心不干净怎么洗也不干净。”有道理的。你看今天那些人一天到晚洗,你说爱干净,实际上不干净。心里面脏嘛。啊,是不是?哪个地方干净?你洗,天天洗,头发洗干净了嘛,还弄那么多摩丝,洗了你的头发还是臭的,能当面条吃?不能嘛。你再那么洗,一天不漱口还是臭,三天不掏耳朵,还是脏。鼻子里面还要流鼻涕,脏死了。但是今天我们还要:哎哟,那个人爱干净哪。什么干净啊,假象。哎呀,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容易被这些假象迷惑呢,就叫没智慧,就是颠倒,于不净净倒,最干净的地方在哪儿?(极乐世界)你心不干净,极乐世界也不干净,我告诉你。所以唯识告诉你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要一念心。《维摩诘经》上讲: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众生染。心要净。你心不清净哪儿都不清净。净也好、染污也好,都是一念心起来的,你看嘛很简单的。我老讲:你心里不高兴的时候走出去,你看到这些树啊,花啊,恨不得两刀把它砍了,你心里开心的时候,今天赚到钱,股票涨了,挺开心的,你走出去,看到这些花都在唱歌一样,它完全就是自己的心嘛。心生的种种,但是我们世间上的人呢?那是不净做净倒,还有,当然了,无我起我倒。当然这个无我的我啊,我们上次讲百法的时候讲过的,我这儿就再不去讲了。本来是无我的,是吧,人无我,法无我,都没有,但我们就是我的、他的、你的,都是颠倒的。他说这是四种颠倒。那么什么是如理所引呢?就是还它的本来面目,不颠倒,就是不增益非真实有,“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这都是四种颠倒,知道不,都是增益,知道不,所以这里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常是不是真实的?乐是不是真实的?净是不是真实的?我是不是真实的?都不是真实的,非真实有。所以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在这个事物上,它是无常的,我就认识它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我就认识它是无我的。是苦的,我就认识它是苦的。是不净的,我就认识它是不净的。对吧,我不增加它不存在的东西。这叫如理所引,这只是一面,但是我们世间人常常是倒的哦。第二一个,“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谓无施与,那个施与两个字连着读啊,施与是一个词,就等于是布施一样的。,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如诸邪见。就是刚才讲的,你比如说,有因必有果。他说造了因没有果,这是不是邪见,就是邪见嘛。这就叫损减。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这里面主要讲,这里面主要是一个故事。什么呢?就是一个外道,他有神通,因为他这个神通很有限,他就在神通里观察,有一个人很穷,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前世、再前世的时候,他曾经布施,但是布施了,按道理讲,布施就要获福报,对不对,但是,他这个神通有限,他就观察到,他再前世的时候,没有布施。因为业报按顺序来嘛,但他这一生穷呢,他说,你看这个人布施了,他也穷,布施也不会感富贵果,所以大家就不要布施了。懂不,这个就是邪见,但是后来佛就用他的神通一观察,说:不对,虽然他前一世布施了,应该感得福报,但是他再前世的时候,曾经由于伤害过,由于悭贪,所以他这一世该贫穷。再过一生,他就该受布施的福报了,他就富了。这个是交织在一起,所以这个外道,他有神通也不管用,神通有限的。佛法是不提倡神通的。这个主要是指这个,再往下念。

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

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者:如佛施设开示,无倒而知,名法住智。如下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十卷十七页816)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麤性,或上地静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十四页2210)于如是等能正解了,是名如实了知。

辰二、出世智

或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

寅二、结

如是名为如理所引。

或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者:出世间智住有学位,名为清净。住无学位,名善清净。此于所知诸法能证真实,是名如实觉知。此中觉者,于实有义差别说故。如下摄异门分释。(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页6311)云何名为所知诸法?谓略有五。显扬颂云:心、心所有、色、不相应、无为。(显扬论一卷一页31,480b)如是五法总摄一切所应可知,是故名为所知诸法。

丑二、不如理所引

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

与此相违当知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宗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宗性法师)  

 其它法师:生命的安住与回归(宗性法师) 

 其它法师:行脚开示(宗性法师) 

 宗性法师:打开心灵的枷锁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三章 何为力行十善(下)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二章 何为力行十善(上)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一章 如何力行十善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宗性法师: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结论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四、信仰的内涵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三、确立人生信仰的重要性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二、缺乏信仰的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