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禅门语录


   日期:2020/6/15 12: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门语录序-星云大师

      尽大地是法  

      何谓禅?禅的梵语为「禅那」,意思是寂静审虑,是一种藉由心灵的寂静、思惟,而让心灵维持在定慧等持的状态。由于透过「禅」能开启般若智慧,所以无论大乘、小乘、各个宗派,皆以禅定作为修行悟道的重要法门。

      《六祖坛经》言:「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关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能拥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禅。乃至鸟飞虫鸣、花容月色、一粒沙石、一棵树、一幅画……只要以般若慧眼视之,无一不是点拨禅心的媒介。

      自古以来,许多禅师也都是在生活中修行,从作务里开启悟性,如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等等,都是说明禅者对生活实践的重视。

      虽然如此,禅门并非否定语言文字。固然「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于「言下顿悟」者亦甚多。

      达摩大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楞伽经》四卷可以印心;五祖弘忍也以《金刚经》授予六祖惠能。但是六祖以后,许多人执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语意,而极力排斥文字,甚至将大藏经视为糊窗门纸;如此的矫枉过正,岂不是观空又执空吗?

      日本临济宗创建者荣西禅师在《兴禅护国论》里写道:「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经典;夺而论之,无有一言为禅所依之经典。」禅门对文字的看法,即是可取则取,可舍则舍。在尚未明心见性之际,作为鱼筌兔蹄、指月之指,经典语文实具「以教照心」的重要性。

      为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开创佛光山时,我即提倡八宗兼弘、七众同修。不过,身为临济宗弟子,禅法的弘扬更是责无旁贷,如在行门上,总本山及各别分院设有禅堂,定期举办禅修活动;解门方面,我著述《六祖坛经讲话》、《金刚经讲话》、《星云禅话》,也讲演:「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禅者的云游与参访」、「禅师与禅诗」、「禅与现代人的生活」……这些有关禅学的言教,行之多年,也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现在,弟子汇集我著作、讲演、开示中有关禅的语录,并分类为:「禅是什么?」、「学禅的目的」、「如何参禅?」、「禅定与般若」、「禅者的生活修持」、「禅的智慧风光」等六篇。每一则短短数语,或参究印心,或运用于生活上,相信都能有所助益。

      在《碧岩录》第八十七则里记载,文殊菩萨令善财童子去采药,告诉他:「不是药者,采将来。」善财找遍各地,发现大地一切东西没有不可作药的,他回来禀告文殊菩萨:「无不是药者。」文殊菩萨又告诉他:「是药者,采将来。」善财乃拈了一茎草交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提起示众说:「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于是,云门禅师说:「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

      尽大地是药,尽大地皆是法;三藏十二部经,无一不是应机说法,应病与药。身为佛弟子,所言自是不敢有违佛说,期许书中个人所体会的禅法,能是一帖让大家身心自在的良药。

                         二○○四年十月 于美国西来寺

    禅是什么?

      禅是什么?禅是自我、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是幽默、禅是自然、禅是空无,禅是我们人生的自性。──〈星云禅话序〉

      ‧ 禅是什么?禅不是从知识上去理解的,它必须从生活中去修行、体验,它是从矛盾中可以统一,从差别中可以交流,禅是证悟,不是知见解释的,禅是人间共有的宝藏。──〈星云禅话序〉

      ‧ 禅是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在生活中洞彻明白,不在物质上牵挂,到处充满人间的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的错乱。所以,禅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小为大,转苦为乐。──《星云大师讲演集.什么是禅》

      ‧ 禅如画,可以美化环境;禅如盐,可以促进食欲;禅如花,让人欣赏;禅如胭脂,让人亮丽。禅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禅是人间佛教的根本。──〈星云禅话序〉

      ‧ 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可以让我们悠游法界,任性逍遥。禅是不离开人间的,禅是帮助吾人在人间获得解脱的不二法门。──《星云大师讲演集.什么是禅》

      ‧ 有禅,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禅,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环境;有禅,就像调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禅,就像有阳光,能照古鉴今。有禅,才有人间,可以说,禅心是宇宙人间的本体哦!──《佛光菜根谭》

      ‧ 禅不是佛教所专有,也不是佛陀所创造;但是禅是佛陀发现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说穿了,禅就是人间佛教。──〈开示〉

      ‧ 禅,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要好好开发。参禅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开悟。悟道后的人间,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开示〉

      ‧ 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彻古通今,在禅修中可以变化气质,可以净化身心。禅的教育在于无言说教、闭目思维,要体现慈悲智慧,要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禅运用在人间生活中,才不失禅意。──〈开示〉

      ‧ 禅,就是自我的教育,眼睛一闭,看心,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有摸到自己鼻孔的感觉,回到家乡,另有一番诗情画意,那就是有人间禅味了。──〈开示〉

      ‧ 禅不立文字,也不一定靠别人传授,完全是自悟自修、心领意会。参禅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注),钟板一声,坐脱身心,精神升华,因缘成熟,那就自然明心见性了。──〈开示〉

      注:《五灯会元》卷二十〈侍郎张九成居士〉

      ‧ 禅扬弃了既定的观念,在违逆的人情中,见至情至性的奇峰。禅师们对人间的教育,往往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来显示其高妙的智慧与深沉的慈悲。──《星云日记16.禅的妙用》

    学禅的目的

      禅,是要我们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说到不住生死,是要我们以般若的智慧来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槃,是叫我们以慈悲心来服务人间,用人间佛教救度众生。──《六祖坛经讲话》

      ‧ 禅不要我们成佛,要我们开悟;禅也不一定要证什么果位,而要我们解脱自在。在人间活得自在,不是很幸福吗?──《迷悟之间.开悟》

      ‧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造假,我们在禅堂里面,能参得一点「真心」、「本性」,参出「我要真实一点」、「我要本分一点」、「我不会太虚荣」、「我不要说妄言、假话」,就用人间佛教的话来说,比开悟还要重要。──〈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启发了凡人的内在,观人、观事、观物、观境、观理、观心都要自在。所谓观自在菩萨,能「观自在」,就能度一切苦厄。──〈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本来面目?」这个问题应该是问你们自己,不要问别人,别人是别人的本来面目,跟你的不一样。──〈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我们每一个人,皆有真心本性。所谓真心本性这个「性」,通俗的讲,就是一种「能」。有道的人,性能很好,能忙能闲、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饱能饿、能冷能热、能动能静、能荣能辱,这就是万能。所以,我们若能把自己的本性体悟出来,在人间即可说无所不能了。──〈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见性的人,光照着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尝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盏灯笼,照开众生的心灵。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注一]、「万里晴空,一朝风月」[注二]──《星云禅话》

      注一:「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注二:「万里晴空,一朝风月」《续传灯录》卷三十三:「福川中际善能禅师,严陵人……一日,普请择菜次,高庵忽以猫儿掷师怀中,师拟议,庵拦胸踏倒,于是大事洞明。上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

      ‧ 有了禅心,就能随遇而安。在生活里面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有了禅心,就不会斤斤计较世间上的五欲尘劳、人我权位,那么一点小小的利益,算得了什么?因此,若想在生活里随遇而安,就要把心里的「禅性」提炼出来,照亮人间,那才能随心自在!──〈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世间的成功,是属于肯突破的勇者所有,如果无法突破,就不能放下,不能看破,就不是安身立命之道。突破的人生是向前进的,看破的人生是向后退的。前面有前面的世界,后面有后面的世界,可是心里总要心甘情愿的接受一个愿意向前,或者愿意后退的世界,否则既不积极突破,又不能消极看破,身心如何安顿自在呢?──《迷悟之间.突破与看破》

      ‧ 禅能够让我们从烦恼里解脱,从生死里超越。所谓*「世事纷纷如闪电,悲欢离合多劳虑」,人活在滚滚红尘里,难免要面对种种人事、身心上的纷扰折磨;一个参禅者,为了勘破无明、成就道业,能经得起烦恼的烈火焚烧与人事的千锤百炼,必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大死一番。那么,就是人间行者了。──《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注:「悲欢离合多劳虑」出自顺治皇帝〈赞僧诗〉

      ‧ 禅是一种「舍」,舍掉自己的分别执着,舍掉自己的贪爱束缚。舍是将欢喜给人、将希望给人,甚至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能舍得给人。金碧峰禅师舍去对玉钵的贪爱,而免遭无常鬼的追捕。所以,能舍的人,才能获得自在解脱。──《星云法语.四心妙用》

      ‧ 禅观的世界是烦恼的,也是菩提的。一般人认为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其实「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便没有菩提可得。就如还没有成熟的凤梨、柿子,很酸很涩;但是经过风吹日晒、霜雪雨露的滋润,等它成熟以后再吃,好甜啊!甜从那里来?就是从酸、涩而来。所以,是烦恼的,也是菩提的。菩提不是有另外的别处可求,只要我们把烦恼一转,就如同转酸涩为甜蜜一样,烦恼自然可以化为菩提。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里修行,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净化为佛国净土。──《星云法语.禅观的世界》

    如何参禅?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注)参禅并非一定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里的妄想、无明、烦恼熄灭,即使在大火里,也可以转*轮,也会感到身心清凉。所以,奉行人间佛教的人,何处没有禅呢?──《六祖坛经讲话》

      注:《全唐诗》卷六九三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 禅不是离开生活,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语默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想,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禅是一种欢喜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的挑肥拣瘦,睡不安然,所以,有禅没有禅,生活味道就是不一样了。──《星云大师讲演集》

      ‧ 禅堂,等于另外一个世界,不能把人我是非、名利杂染的心带进来。禅者不能好名、好利、好攀缘、好虚荣,把名利丢开,只讲道、只讲禅,这才能体会到人间的禅味!──〈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我们带着什么东西到禅堂?带着妄想、烦恼、杂乱、不清净的念头进入禅堂,禅会跟我在一起吗?所谓「净念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净」(注一),别人给什么东西都没有用,只有你给你自己会有用。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注二),我吃饭,你不能当饱,你心不清净,妄念时起,别人也没有办法哦!──〈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注一:《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悟新禅师〉:「上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乱,浊水自清;浊水既清,功归何所?」

      注二:典出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三:「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眼一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轻渠不得。』」

      ‧ 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禅门的修行者,自称「苦恼僧」;能知惭愧,能知苦恼,禅就慢慢升起了。「惭愧」、「苦恼」,这是人间佛教高洁的禅心!──〈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很多人希望请哪里的大和尚、大禅师来指导。即使来了,禅还是他的,不是你的!我们如何将自己的禅心发掘出来,才是重要。──〈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初参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我怎样把腿子盘好,我如何安住在禅堂,我如何感到心里轻安愉快,我如何随缘和大众作息,我如何提起正念,我如何发心,我如何找寻自己,我如何安顿自己,这才是本分事。──〈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非妄想,是一种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统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进不已。──〈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修,要耐烦。不要做半调子,不要做假禅师。道德可以装假,说话可以装假,唯有禅,是假不来的。──〈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参禅参得不能和众、不能与人水乳交融地相处,是不行的;禅师,要有独立的禅风,但是,也要和顺一切的人情世故。──〈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修要下功夫,随缘、随分,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能力,有什么条件就讲什么样的话,自己还不够的,就不要去妄想;自觉能胜任的,就要努力去达到目标。从人到佛,是一步一步走向前的,不是一阶即就的。──〈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我们在佛门里很安心,为什么?本分。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随众的时候随众;该念佛的时候,就念佛;该参禅的时候,就参禅;该为人服务的时候,就为人服务;能在人间「随喜」,这么做就好了。──〈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禅定与般若

      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着,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 烦恼来时,要用正定来应对,当下去除分别,「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注),若能如此,当然又是进入了另一番境界!──〈开示〉

      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 「瞋」念起时,要用「定」来对治,遇到迕逆的境界,先忍于口,再忍于面,进而忍于心,最后,不忍而忍,就是「无生法忍」。──〈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我们求法要受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那就是自我禅定的功夫,要能如此,才能在禅门里成大器。──《星云禅话》

      ‧ 禅定的生活,在行立坐卧之间都要有最完美的表达。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弯不曲;卧,不懒不怠,进而对世间要能看破、放下,洒脱、幽默,那自然能获得禅定三昧了。──《星云禅话》

      ‧ 用感觉去应对世间,不是真的美好,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才是正确的菩提。──《星云日记》

      ‧ 有我有你,即有对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别,不能平等。禅要从对待中平等,从差别中统一,那才是禅的般若。般若者,禅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禅之妙用。──《星云禅话》

      ‧ 我们看见世间上的「有」,那是缘起有,佛法里面说「空」,那是自性空;因为缘起有,故能显现自性空,所以说「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义也。──《迷悟之间.谈判高手》

      ‧ 缘起性空好像拳头,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就叫性空。说是性空吗?它可以成为缘起;你说缘起吗?它同时也是性空。你懂得缘起性空,就懂得禅了。──《六祖坛经讲话.般若品》

      ‧ 思想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动力。人因为有思想,故能开发智慧,故而佛教讲:「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注)思想到了极致,就是开悟。当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经过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将宇宙人生、缘起与还灭了然于胸。今之禅门的参禅悟道,也是要穷追猛问,一点也不放松,一直问,一直想,一直参下去;因此禅门的打坐,并非枯坐而是要参,也就是用心思想。从有差别中,找到无分别的真心,那是参禅的要道。──《星云法语.心的修行》

      注:《楞严经》卷五、《宗镜录》卷四十四、《缁门警训》卷八。

      ‧ 人透过感觉而触及内心更深层的部分,因此感觉有通往觉悟的功能,在「感觉」与「觉悟」之间的触媒则是静心与思惟。能静心的人,心灵里自有花园,春夏秋冬四时,皆是花季,到那时,便无需到处寻找美的感觉、春天的消息。能思惟的人,自能见及真正的价值,则不为表相迷惑,也不会在人生里制造些随时流转、随业流转的垃圾了。若能时时在感觉、静心、思惟里锻炼,养成了观照生命的态度,就能在车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那悟的一刻,像是杜鹃突然开出花朵,像是枫树吐露新芽,像是山坡上的凤仙花,「啵」的一声,又再撒了满山的种子。──《星云说偈》

      ‧ 「平安自在到来日,闲静之时读禅经」,每个人都有自我宝藏,但需藉助禅来表达,希望透过禅的智慧,点亮我们心灵的光明,千年暗室,才有通透的一天。──《六祖坛经讲话.序言》

    禅者的生活修持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都是禅。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就能开悟,开悟时,人生还怕前途不能无往不利吗?──《星云禅话》

      ‧ 每一个人一日当中,要有多次的感动;自己也要有一些语言、发心给人感动。相互的感动,那就是禅心。──台湾大学讲演.〈禅门的自觉教育〉

      ‧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在起居饮食的生活里,而不是刻意的标榜。标榜是一时的好看,禅心诗意,才能持之永恒。──〈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的性能如何养成?要注意这一刻。这一刻,永远活在现前当下、现前一念;当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会养成禅的性能了。──《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 禅在哪里?在佛心里,在法意里;禅在哪里?在大便里、在小便里,很骯脏、很委屈,但那个就是我们的解脱世界!文偃禅师在大便里能乘凉,他那种洒脱、清凉的生活认知,你能有那种功力,才能安住在「禅」里。──〈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拒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星云大师讲演集.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 修行,你要老实修行;念佛,你要老实念佛;行佛,你要老实行佛;参禅,你也要老实参禅。人间佛教在生活上,只是表现一个禅性而已。──〈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 学「禅」,先要学惭愧,自知惭愧才有禅心;

      修「净」,首须修恭敬,对人恭敬才有净土。

      人间佛教不离禅净,惭愧自己,恭敬他人,自他才能交集,佛道才堪成就。──《佛光菜根谭》

      ‧ 学佛,主要是学自己,所以要向自己本心寻问;

      学禅,主要是参自心,所以要向本来面目探究。──《佛光菜根谭》

      ‧ 修行不是要离开社会,跑到深山找个寺院闭关,才有修行,也非衣着破旧,或不要家庭和财富的苦行才算修行。一个人在人世上,那一样东西不跟国家、社会、家庭、朋友有关系,故人间佛教行者,在众生身上修,从心地上去学,与佛接心,与佛共愿,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将自我的修行落实,扩大心胸,与宇宙同在。好比虚空,不舍弃一物,才是人间佛教行者的胸襟。──《星云说偈》

      ‧ 一个禅者的生活,是尽量将生活简单化、艺术化及单纯化。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注),这是多么洒脱自如的人生哦!──《星云说偈》

      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明州布袋和尚〉。

      ‧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要磨心志、要刮骨髓,人生不经过千生万死,不能体会万死千生,怎么能入道呢?──《星云说偈》

    禅的智慧风光

      禅是一种教育,最能改变人的气质;禅是找到我们自己、证悟到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最好的方法。人间的禅者,悟道不冀望别人,能找到自己,当下即是。──《星云禅话》

      ‧ 知识与悟道不同。知识是从分别识上去认知,悟道是从无分别智体证。禅,也不是从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禅,仍然要经过分别意识到无分别智,才能见性。──《星云禅话》

      ‧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好坏,当然禅的里面也没有输赢。是不争论的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次序的世界。──《星云禅话》

      ‧ 听明白后,要融会于心,那是理解;见到什么,要体会实践,那是修行。修行的深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星云禅话》

      ‧ 人间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张凡事反求诸己,人间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注),故人人应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妄想执着,否则一个黑漆皮灯笼,怎么能是一个人间佛教的禅者呢?──《星云禅话》

      注:《维摩诘经.佛国品》

      ‧ 禅者的语默动静,另有一番深意;禅者的生活作息别有一番境界。他们的机锋险峻,言行虽然朴素单调,但妙味无穷;他们的警策虽然严厉,但风度亲切,达观超凡。像惠能大师藏身于猎人堆中,像临济栽松作务,不离修道,这都是人间佛教的禅者。──〈开示〉

      ‧ 禅是活泼的,只要能在参禅中,体悟万法皆空的法性,生活里,就会感受到「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实性」(注)。因此,行住坐卧是禅,扬眉瞬目是禅,只要心神领会,人间那里没有禅?──《星云禅话》

      注:《景德传灯录》卷六:「越州大珠慧海禅师者,建州人也,姓朱氏。……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 有情说法,我们都听得懂他的声音;无情说法,其实更是美妙好听。天空的白云飘飘,江河的流水滔滔;春去秋来,岁月如梭,花开花谢,时光荏苒。我们的周遭,我们的每日生活里,哪一样不是无情的世界在对我们现身说法呢?禅师竖起了拂尘说:「你懂吗?」如果你懂得拂尘竖起来的意义,那就是开悟了!禅师指着庭外的柏树子说:「你会么?」如果你会的话,当下就是一位禅者了!可惜,空谷回声、天籁和鸣,不容易懂得呀!假如吾人除了「听」懂有情的说法之外,还能「会」得无情的说法,那就大事都解决了!聪明的人间行者,你还能不「去迷开悟」吗?──《迷悟之间》

      ‧ 参禅打坐的人,久而久之,不但身心平衡,理念明净,也可以悟入人生的真谛。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现另一个无量无边、光明解脱的世界,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的向我们集中靠近;所谓「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懂得了人生究竟「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就能安顿身心,远离颠倒恐惧。──《星云法语.静坐的功效》

      ‧ 一个解脱者的身心,就好像山涧的流水一样,非常清净、非常清晰、非常透明,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泱泱乎,浩浩乎。解脱者的心境就像清泉,让人觉得沁凉明净,体会出人间禅者的安乐。──《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 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注),解脱的人,如潺潺的流水,再茂密的竹林,也不妨流水的经过;如同山顶上那片白云,再高的峻岭,也挡不住它的飘行,因为它来去自如,好像一个禅者的心境,那么潇洒自在。──《星云法语.禅的譬喻》

      注:《圆悟佛果禅语录》卷六。

      ‧ 一个解脱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为他解脱了,自有他的道德与修养,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够影响到周遭的每一个人。解脱的人,赞美超越的生活,显露芬芳的气质,自知而不骄慢,自信而不傲人。──《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