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一)


   日期:2020/7/17 1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一)

1、缘起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次参加南传的禅修只算是一个学习而谈不上是闭关。其次,虽然有心想要就这个题目跟各位作详尽的一个报告,但是题目太大,再加上似乎参加禅修久了,心变得有些懒,不想多作分别;近来又忙著协助弥勒讲堂常照法师往生之事,准备实在有所不足,请大家多多原谅。所以这只是提出智中对汉传佛教乃至于全面佛教未来的看法,作为日后努力的方向。整个讲义还要再重新整理,尤其是禅修心得的部分有些零乱,更有待日后长期禅修再跟各位报告。
  
  恩师妙境长老,是汉传佛教唯一强调修学四念住的法师。1996年二月中,老人家为了长期栽培领众修行及讲经说法的人才,在美国成立第一所以汉传佛教为中心的佛学院——“法云寺佛学院”,全心致力于僧伽教育,以修四念处趣求圣道、全面弘扬大乘佛法为宗旨,著重经论之深入及专精的学习,并强调由此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见,以为修习止观、调伏烦恼的根本依据;因此开办以来的第一项课程就是四念住。
  
  1997年,3/25 恩师于三峡西莲净苑,宣讲【修四念处是中国佛教的希望】。当时非常感叹北传佛教没有善知识劝修四念处法门,而当面对南传佛教学者喊出“大乘非佛说”的口号时,就难以回应;因此大声疾呼:“北传大乘佛教真正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啊!”,“佛法的兴衰要由修不修四念处来决定。”
  1997年,智中面对解行之间的巨大差距,深感所学无法调伏烦恼而离开佛学院;当时有很多同学去缅甸禅修,自己也曾想去,但因师长不同意而作罢。
  1998年,缅甸帕奥禅师在新竹一同寺举行禅修,有一百多人参加,其中有很多的出家人。恩师当时正好在福严佛学院授课,曾陪恩师至一同寺拜会帕奥禅师,但未能见面。(后与一同寺住持如琳法师的一段对话)。
  
  2003年,恩师往生前曾想邀约福严佛学院及圆光佛学院院长,探讨为何汉传佛学院栽培的学生,到了缅甸就换上南传袈裟(当然我们尊重这是他个人自由),而回到台湾来却要说【大乘非佛说】。是故智中于恩师往生追思赞颂会时即印制了【大乘是佛说】与大众结缘。

  失去善知识的同年,智中于美国洛杉矶河边市,第一次参加马哈希禅师嫡传弟子Khippa Panno禅师之十日禅。2004年,又参加San Jose 的TMC Tathagata Meditation Center, Beelin Sayadaw之十日禅。2007年六月,参加由班迪达大师(Sayadawgyi U Pandita,马哈希禅师嫡传弟子)主持之禅修,随后返台参加由戒谛腊禅师(班迪达大师之弟子)七月主持之禅修。
  
  不过这次参加灵泉禅寺戒谛腊禅师主持之禅修,在心得报告时,感触良深。有几位比丘尼及女众,对南传禅法十分赞叹,认为依此修行就绝对解脱有望;反过来对汉传却有些怨叹,措词虽然客气,而内心之失望则溢于言表。这实在令身为比丘的智中甚感惭愧、汗颜,不过并未因此对汉传佛教失去信心,或妄自菲薄。但后来有一位基本教义派的南传法师当众以轻慢之语调说道:“你北传包袱丢不掉,根本无法学习这样殊胜的禅法”,“你认为有结合的部分吗?”再度激起了智中护持汉传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也因此有今天这个法会。

2、摄持圣教
《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复次,有四正法,摄持圣教。何等为四?一者、远离,二者、修习,三者、修果,四者、于圣教中无有乖诤。
 远离者,谓山林树下、空闲静室。
 修习者,谓住于彼勤修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
 修果:
A、先止后观心得解脱
 云何已习奢摩他,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
谓如有一,先已得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即依此毗钵舍那,于见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
B、先观后止心得解脱
云何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
谓如有一,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发生静虑。即由如是奢摩他故,于修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
如是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已,于诸界中而得解脱。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离欲界;一切有执皆永灭故,名为灭界;是名修果。
于圣教中无乖诤者,所谓大师及诸弟子,若义、若句、若文,于文、句、义,平等润洽,互相随顺,非如异道,施设见解,种种非一,差别不同。

  如果用“摄持圣教”这四法为标准,拿来审察今日佛教界的现象,是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摄持”,“摄”是摄受、饶益之义,包括了自利利他,“持”指住持。必须修学四念住止观,才能于圣教中无乖诤,进而饶益自他,住持正法!
  
  恩师在宣讲【修四念处是中国佛教的希望】时,曾提及:“佛遗嘱我们要依四念处以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岸。虽然如是,余出家以来,从未遇到一位善知识劝修四念处法门。不修四念处法门不行吗?不修四念处则难以断惑证真成就圣道。总是在门外徘徊,与道不相应,遇南传佛教学者喊出“大乘非佛说”的口号,若是门外汉,心情的反应将如何?”
  “我想我们汉传佛教处于这样的思想不稳定的局面,谁来负责把中国佛教稳定住呢?谁?我想就是各位法师要发心了。在佛学院里学习佛法的学生,讲授课程的老师要发心负起这个责任,要努力地振兴中国佛教。而只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虽是可以的,住持中国佛教则嫌不足!”
  “我是主张修四念处的,修四念处有什么好呢?它能断烦恼。刚才念的这四句偈:“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我们常在执著里生活,也就是在黑暗里生活,为什么不求光明?怎么求呢?就是修四念处,以破除我法二执。真能通达一切法如幻自性空,就能把黑暗破除去,内心里有了光明,就得入圣道了。”
  “所以我主张修学四念处法门断惑证真,就算是未证圣道,也能调伏烦恼;否则无有调心法门,大家共住就不容易和。师父在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等师父不在,徒弟就分散了。普遍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我”,这件事光彩吗?若能修四念处,相隔千里是和,在一起也是和的,有可能放出圣道的光明,这不是正法住世了吗?所以我的看法是,佛法的兴衰要由修不修四念处来决定。”
  修学止观四念住是能够自利利他,引发当生及未来义利的法门,也是不共其他宗教的修行方法。在早期经典如巴利《尼柯耶》与汉译《阿含经》中,经常见到声闻弟子藉由观察诸法无常、苦、无我的实相而调伏烦恼,进而证得涅槃;但这同样也是菩萨成佛的必经之路。
  在《大智度论》一开始解释“如是我闻”时,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修学四念住,是佛弟子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的唯一法门。
  而在《大念处经》一开始,佛对诸比丘说:“此是唯一道路”。就字面意义而言,除了修学四念住这条觉者之路之外,是没有第二条路,没有其他法门可以通往涅槃。唯一的道路也意味著它只导向唯一的目的地──涅槃,而其间不会有其他的岔路。不修学四念住,我们没有经验去引导我们的心,它想怎样就怎样,所以无始劫来一直的迷路、一直的迷路,其他的路只会通往生死轮回,无有出期,继续的苦!因此佛教导我们,这唯一的道路。只要努力学习正确的方法,看清楚我们的心,把心牵引到正道上,循著此路,法随法行,必定可以永远的离苦得乐。
  
  从《杂阿含经》和《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所显示修习止观四念住的作用至少有六个:一、是当生现见利益;二、烦恼渐消,远离五蕴炽盛苦;三、不待选择时节,于行住坐卧中,都可以用功;四、必将趋证涅槃(这是和其他宗教最不同的地方);五、即此一法,现见观察;六、亲自通达,自觉证知。
  
  我们常说学习佛法就是要了脱生死,但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若能长时修学止观四念住,而将这基本方法充分的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临终时就有正知正见作依止,而不会被现起的境界所转变,而往生善趣;同时这也是来生“生圆满”的基础。
  
  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也不是以说明为目的;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事实上,佛法惟有在信受奉行的实践中,才能表显出来。若是只注重解理而不注重行持,只用思考的方式去了解无常、苦、无我是无法断除烦恼的,有时甚至徒增狂慧和我慢!对于无常、无我,缘起实相的契入必须经由实修,当下经验体会一切法真实相。一般人生活在名相、知识、观念的领域久了,所观想思惟的无常、无我,只是一个内心的概念(绝非当下的真实法)。道在日用当中,我们一定要学习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在生活中运用、调伏烦恼的方法。唯有透过四念住禅修,对当下现前的名法、色法,之快速、刹那变化、以及其生灭过程精确的观照,才能亲自体验到这一种非名言知见的清净境界。
  马哈希尊者的内观禅修重视实修,因此尽量用一些生活中普通语言来诠释禅修方法,而没有用到比较深的名相及教理。像班迪达禅师的教导,更是只给简单公式或方法,主要是小参时,要确定你的禅修方法是通往正确的方向!至于如何依照马哈希尊者的教导来修学止观四念住,请参阅讲义“禅修心得”,以及其中所列之参考书籍。由于智中也是初学者,与其说是禅修心得,实在是综合了许多同学个人的心得以及多位禅师的开示,仅供大家参考。马哈希尊者的禅修方法不是今天讨论的主要目的,待智中精勤禅修之后,可以再找一个时间向大家报告。另外,有关于纯观学者,如何能证得圣道,是智中初修此禅法时心中的疑惑,始终未能得到答案。一直到前两天,与温宗堃老师长谈,以及阅读了他的论文,并查找了汉传相关经论,终能释疑。为免其他同学重蹈覆辙,请参阅讲义“止乘者”与“纯观乘者”,在此只能略述一二。
  
  据说马哈希内观禅修采取干观行的原因之一是:想要先修止禅得定再修观,需要很大的福德因缘,现代人与佛治时代比较相去甚远,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时间不够,寿命又短促;所以我们透过这样的一个干观行或是纯观行,可以成就一些正见或是正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观照,对于我们现代这些心服气燥、修止修不来的人是非常的契合,的确能够达到令心安稳的一个目的。
  
  其实今天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于圣教中无乖诤,不论南北传,乃至于各宗派,都能“平等润洽,互相随顺,非如异道”。

在五十年前,南传佛教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就不同了。“大乘非佛说!”这句话的确在台湾的佛教界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初出家、或在家佛教徒思想上受了冲击,而回大向小。其实,“大乘非佛说”、“大乘是佛说”这是个老问题,古已有之。不过智中最初听到“大乘非佛说”这句话,内心直觉地感到非常地别扭、非常地不舒服。
  云何名乘?“乘”,在巴利文中就是藉以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如车乘。修学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都能使令你出离三界,到涅槃那里去。所以“能动能出,名之为乘”。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对“大”有两种解释:“含容大、殊胜大”。“含容大”,就是大乘佛法能含容小乘佛法在内;“殊胜大”,就是含容了小乘,同时又能超越小乘佛法。龙树菩萨也谈到佛为什么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因为佛在《阿含经》里,没有说到得无上菩提的方法,也就是没有说成佛的法门。
  所以,大乘能运载你到无上菩提那里去,证涅槃却不住涅槃,永入轮回救度众生;而小乘只能运载你到无余依涅槃那里去,断绝后有,不能再承担树立佛法广度众生的任务。
  当然声闻人也不是不度众生,但他们只能在佛陀的一期佛法当中度众生,而不能在无佛的长夜里,长时期为众生点起佛法的明灯;他们度众生的这段时间对比无佛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此外小乘度众生,也只是让别人和他们一样去入无余依涅槃自了,而不能到无上菩提,所以大乘的确是超过了小乘!
  大小乘的差别究竟何在?主要还是在发心。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果发的是极端的厌苦、厌离世间的厌离心,而只想要证得不受后有的无余涅槃,就是小乘。相对的,菩萨因大悲故不得自在,看到众生的不圆满,就有如看到自己的不圆满一样,所以会设身处地的为众生著想,以种种的方便,契合众生的根基,因而开演出种种的法门。求无上菩提的菩萨,为了广度众生,积集福慧资粮,因此生于人间乃至恶道,长时期在最危险、最辛苦的三界里流转生死。菩萨虽然受了很多很多的苦,但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小乘行者相对于菩萨的无上菩提心,以及愿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大乘心行,的确是应该如实称之为“小”的。
  
  不过有些汉传学者受到贤首宗及天台宗判教的影响,而自以为是圆顿的根器,尚未具备根本的行持,就以轻慢的心态讥嫌声闻佛法为小乘,甚至看不起二乘圣者,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能发出离心得阿罗汉果,那就是圣人。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瑜伽师地论》中都有赞叹阿罗汉的法句,而我们中国佛教多数只是赞叹佛菩萨的功德,很少有赞扬阿罗汉的,如早粥午斋念供之时,只供养佛菩萨,而阿罗汉就不在内。而就修学止观四念住,调伏烦恼的根本行持来说,我们凡夫似乎应该称之为三乘共法的根本乘。“止观四念住禅修”这个仍然完整保存于上座部中的法门,在汉传佛教中竟然因为被视为小机小法,而障碍了许多人对这个法门的信心和修学,实在甚为可惜。
  
  其实修四念住可以依《阿含经》的教法修;也可以依《般若经》的教法修无相四念住。《大般若经》说:“须陀洹若智若断乃至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所以四念住也就是摩诃衍,不可以轻视的。学习解脱道的法门后,一样可以发无上菩提心,一样可以学习摩诃衍。只要有无上菩提心,修不净观,不净观就是大乘法门;我们修四念住,得了圣道,修六度万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不是无上菩提之道吗?当然若是根据般若经修无相四念处,以无相般若总观身受心法的不可得,那当然是更殊胜了。

  关于“大乘是不是佛说”的问题,一定得将大小乘经论都好好深入研究一下,然后再重新想一想。如果对小乘经论一知半解,大乘经论也没怎么学习过;都是肤肤浅浅的认识,一旦听说“大乘非佛说”,马上就跟著人云亦云,这是不对的!没有学习过大乘佛法,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要认为小乘经里没有的,就不是佛说。破坏大乘佛法,宣扬大乘非佛说,让很多人对大乘佛法不生信心,或令已生信者心者动摇,而无法在大乘佛法中栽培善根、得成无上菩提。这样的过失是非常大的!
  
  在《阿含经》中,佛陀提到了佛和阿罗汉的差别:?佛陀是自己觉悟佛法,而阿罗汉是听闻修行而证果。其次,在《杂阿含六九六经》中提到如来十力是如来所成就,而阿罗汉则成就五学力,这都是相异之处。而南传阿加曼尊者曾多次见到入灭的阿罗汉来教导他,在他证阿罗汉之夜,诸佛前来看顾,如依南传经典,这该怎么解释?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真的灰身灭智了吗?还是只到了涅槃化城(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个人相信阿加曼尊者绝对不会打妄语,但这似乎和南传佛教对无余涅槃的解说有些矛盾。
  
  事实上,如果世界上只有小乘经的话,就没有人发无上菩提心,那也就没有人能修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有能够教人成佛的大乘经。因此只能说南传经典中没有记载,不能就说没有这件事。漫漫长夜里谁在解救众生?谁在点燃佛法的明灯?只有立志成佛的大乘菩萨,经过累劫修行的一生补处,才有能力出现世间成佛说法,给众生带来佛法的光明。所以如果没有大乘,就不会有佛陀,没有佛陀出世说法,也就不会有声闻乘。若没有大乘,声闻,你闻得是什么声得是?因此必须在大乘的基础上才会有小乘,究竟哪个是根本佛法呢?岂有父亲是由儿子生出来的事情?
  初期佛教,声闻是佛弟子的总称,不分大小乘。但在印度佛教中,起初也是有菩萨的,一位是释迦菩萨,一位是弥勒菩萨。从释迦佛的本生谭来看,菩萨在未成佛前,并不是阿罗汉,而是现菩萨身,行菩萨道的。而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久远以来就发无上菩提心,现在虽然尚未成佛,但他是南北传都认同的未来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读弥勒菩萨所说的《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其主要内容乃对于“大乘非佛说”之非难提出答辩,成立大乘决定是佛说!《成唯识论》卷三(T31n1585,p0014c):“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也是根据《大乘庄严经论》来的。
  南北传佛教圣典应该不会有真伪的问题;只是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真实的问题。不过不论是“了义与不了义”或“方便与真实”,都不能违背法次法向,更不能偏离缘起的教义,以及三法印,四圣谛。千万不要只是在初发心时充满希望与理想,后来却因为缺乏根本的行持而不能调伏烦恼,成了败坏菩萨,更不必奢言解脱涅槃了!
再多的史实,再多的论辩,恐怕都无法息止“大乘是否是佛说”的争议,只有努力修习止观四念住得法眼净,才有坚定而明确的看法,而不会有增上慢。经论上说得“四不坏信”的圣者,值遇大乘佛法是会生信而不谤毁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母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法如相,非不如相不异相甚深。世尊!诸佛用是如,为人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谁能信解是者?惟有阿惟越致菩萨及具足正见人、漏尽阿罗汉。何以故?是法甚深故。”具足正见人,指的是已入正性离生的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而四果即是不受一切法的漏尽阿罗汉。从此文来看,古代或现代的小乘学者中,若有不信大乘且加以毁诋者,应是未入圣位之凡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