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日期:2020/7/23 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众生虽万类不齐,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为何?曰:离苦得乐是也,佛之成佛,与菩萨之为菩萨,其出发点亦不外是情。此释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吾人矣。试观其为悉达太子时,岂非因见有老病死苦,而发出家求道之心乎?夫生老病死,是众生皆有之苦,是最普遍而不能免者。而佛法均能了决之,故知佛法者,是出于至情,而为人生所本当需要者也。以方便言之,亦可说「佛者,成就离苦得乐之事业者也。菩萨者,为此事业者也。是故我等凡夫,欲了生脱死,出离诸苦,非依佛法修行不可。否则任汝有掀天揭地的奇才;随汝立惊世骇俗的伟业;哲学家,任汝聪明寻求真理;宗教家,任汝热诚信拜真神,终不能跳出生死苦海的范围。何以故?根本在迷故。在迷而不自知故。忘本逐末故。妄执颠倒故。认假作真故。以虚为实故。不内返心源,而向外驰求故。佛法是出迷启悟,证真求实之学也。佛法不使人厌世,亦不使人乐世。惟教人认真识妄,不为世迷而已。而吾人之学佛法。实分内中最重要之事也。今者,得在月溪法师座下,听受佛法,此善根未知从何生所种也。法师讲经在未开讲之前,或先讲人生的真义,以示此重要的切身的大问题,最值吾人之研究,而孔老庄墨诸先哲,程朱陆王等学派。耶回婆罗门各宗教,乃至一般文人杰士,欧西哲学,所不能完全答复者,而佛法可以美满解决之。所以引起听众研究佛法之兴趣,斯法师之善导也。或先讲佛教唯心的人生观,以示吾辈凡失,举止语默,感觉忆念,思想起伏,清静烦恼,起居饮食,应酬交际,大小事业,高下品格,善恶是非,喜怒哀乐,括而言之,全部生活,都以吾人虚伪梦幻迷妄心识为枢纽,莫不是妄心的作用,所以不得自在。吾人本有真心,不过为无始根本无明之所盖覆,而不显露。若依法修行,则无明可破,真心可见。一见真心,即得究竟解脱,所以令听者猛醒觉悟也。其中说明妄心如何构成,真心如何可证,中阴之测验,无明之境界,学佛易犯之病,外道错走之途,凡此等等,法师既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详为开示矣,其为重要可知也。爰敬述之如左,题为佛教人生观。学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而法师慈悲度众之愿方不负也欤。至人生真义所示各家学说,前即有翟镜铭居士笔记。兹故不赘。而各家之所以不究竟,人生观亦有论及也。弟子叶智尊敬述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弟子叶智尊编录

篇中所述之言,与法师所说者,当有先后互相调乱,及有语体不同之处。因此等开示,法师先后说过数次,其言辞均是大同小异,或先有后无,或先无后有。而此篇既非笔记,不过是略为汇集数次所说者,而追述其大意而已。现在我想和各位导论的题目是「佛教人生观」。人生观有两方面的讲法,有唯物的,有唯心的。唯物的一方面暂且搁置不讲,我们现在单导论唯心的一方面。

编者敬识

人生祇求衣食吗 究竟应该怎样呢

吾侪须知,人生在世,其目的,不是祇求衣食住而已。虽然此三者,为人生所必需要;士农工商是我侪应该所操之业。但是吾人若只知有男女饮食之事,士农工商之业,则人之生活,值等于牛马之生活而已矣!是无意义,无价值矣!夫牛马亦饮食,亦工作,亦住房子,亦生儿女。虽所饮食者不同,而能饮食则一也。虽所工作者有别,而能工作则同也。则与牛马奚择哉?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盖人是有理性者,应有高尚思想。人为万物之灵,当有异于禽兽也。吾人除衣食工作诸事之外,尚有无穷无尽光明大道,应当研究者,以解答人生真实意义。大众当知。世间一切学问,都是有穷有尽的。惟有佛教高妙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是超过一切的,是彻底解释人生真谛的,是大家本当研究的。

佛教所说的话是怎样的 对于人生有没有实用

佛教所讲的话,是切切实实,正正当当的,是人情上通得过的,佛字是印度音,即是中国觉悟的觉字。顾名思义,佛教当然是使人生起正信,破除迷信的。是说人的话,不是说神的话的(说神话,如基督教言:天主或上帝是独一真神,创造天地者。又谓其教主耶稣是上帝独子。为圣神降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之类。)是说生的话,不是说死的话的。是使人生前得受用获利益的,不是徒然用死后得好果报的说话,来引诱人信奉的(如耶回所说之天国)。佛教所说的道理。是有凭有据的,是可修可证的,是人生上进的出路。

古人云:「人身难得。」倘若我人不向佛教的光明大道寻求出路,惟是终日营营役役,逐利求名。如是糊糊涂涂,醉生梦死,枉过一世,岂不甚可怜愍。大多数人,以为人生在世,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但求衣食丰足(祇作衣架饭桶)过去数十个寒暑,便算了事。上者有才能本事,则图谋多些钱财,以为夸耀;竞取高些权位,以为光宠。如是而已,殊不知,势力金钱,独可矜炫于庸俗;荣华福乐,终归欺骗乎己身(是何异于粪内虫中之大虫),而智者见之,既不胜其怜愍矣。人们徒向物质方面而走,是愈进而愈退,愈入而愈迷。如渴鹿逐焰,愈逐愈渴。若能及早觉悟,从佛教方面,研究上进的方法,方有真实的进化。依佛教找回人生本有的价值,总不辜负此难得的人身。如此在世上生活,才算来这世间,不枉走一遭了。有等人,以为在社会上,纷纷扰扰,没有意思。便逃入深山,享受清闲的福乐,隔绝尘世的烦恼。这种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宗旨的人,是没有用处的,是等于死人一样的了。世界是由我们众生公共业力所感招而成功的,人人都有责任维持的。如同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个个都应该顾爱的一般。佛教是主张积极救世的,为公的,利他的。进而言之,惟有用佛教殊胜的道法,才能够澈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家只要明白佛法的好处,照佛法来修行。就作农工,为商学,当军政,各界都可以做的,都要做的(只要汝做好看的戏,不可做劣戏)。

佛教是唯心的学问 能澈究人生的真相 能打破人生的迷梦

刚纔说,惟有用佛法,才能侈澈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甚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佛法的立场在根本上的,是在根本上来注目的。世间一切知识和学问,他们的根据地,都是在枝末上的。不大彻底的(佛法如纲,世法如网),佛法,是在治本上用工的;世间学识,如法律政治等,大抵是在治标上做事的。所谓本者何?就是心呀。我们看看,世界上好的事,坏的事,和各种的物件,一切的建设,不是从心里做出来的吗?倘然我们不起心动念,没有思想。那里会去做出事情来呢?所以佛经说:「一切唯心造。」故此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必定要从治理人心着想,由改造心理入手,才有把握的,才是根本的办法。能使人心善良,最有功效的,最美满的,莫如佛法。

还有一层。我们从外面感觉的事物,遇着的环境,都是我们的心助他成功才有的。啊哟,我们的心有这多么的本领吗?是的。我今说一个譬喻。我们夜里睡觉。在梦中,知道有我,看见有人。其中有相识的,有平生未会见过面的。有时遇着顺的事,欢喜笑的;逆的事,悲哀哭的。有时又会看见山,看见水的。其中有到过的,和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我们个个都知道,梦境里人我顺逆的事,山河大地的物,是梦心造出来的,是幻化虚假的。但是我们做梦时,不会知道是梦的。等到醒来,才晓得的。我们看看。俨然的梦境,无非是梦心的作用。现在我们历然有的世界,也是我们众生心识现出来的。恰似梦境是梦心造出来的一样。佛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样的意思。

上面所说。内而思想,外而感觉。一出一入,万事万物。总属心的范围。那么心对于我们这样的关大,是不可以不考究的。佛法是唯心的。佛学的焦点,是在心的一方面。所以最妥当,最靠得住的。故此专用唯心的佛学,来透透彻彻的,参究观察人生内容里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的一回事?怎样来立人生唯一的标准,求美满的出路,达究竟的境界。这就是导论唯心问题,讲佛教人生观的宗旨。

苦乐从何而有

人生在世,有苦有乐。人人都说,苦乐都是从身子和环境而来的。不错,但是木石和死人的尸骸,也有他的身子和环境,为甚么没有苦乐呢?就是因为木石是无情的死物,死人的尸体,因为他的心已离开了他,所以不知苦乐。我们现在了解,苦乐要经过心的知觉和主张才成立的。

我们的心在那里呢

心这件东西是甚么呢?多人都晓得是虚灵活泼的精神,不是呆笨无知的物质。但是心在那里呢?恐怕这个问题,不知道怎样的答复。在胸腔里面的,形如杏仁,色似蕉蕾的肉团心,当然不是我们所导论的心了。

大多数的人会说,心是在身子内面的。但是心是明白了知的。为甚么里面的东西,我们不看见,脏腑的情形,我们不晓得呢?在内的答复,是不对了。若果说心在身的外面,那么肚子的饱饿,我们怎样能够感觉呢?所以说在外也是错的。

或有人说。如此心必定是藏在根身,如眼耳等感官的中间了。所以眼睛见物,随即分别知道。若果这样说,心在眼根里。为甚么不看见眼呢?故此说在根中,还是不合。

又有人说。心当在尘境,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和合之处而生。因为心随境有,景见情生。此说合是。这样解说,还要辩问,心从内出,抑从外入?若从内出,还见房内;若从外入,当先见面。今二俱否,在境之说,何由成立?

讲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人辩着说。能够看见的是眼,能够知道的是心。所以不可以说,心能够看见的。哈,汝看死了的人,他的眼睛还存在的,何以不会见物呢?当知眼睛于心,犹如工具于手然(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眼祇司视,觉还在心)。

我侪之心了不可得 岂无心乎

如上所论,心之所在,内外俱非。尘处根中,二皆不是。纵使再事推求,终亦了不可得。然则我侪将以何物为心乎?若云以思想为心,即兹追寻心之所在者是。则思想有无边之数,而心体有无量之多耶?一身多心,何可说也。假言思想是用,而非其体。思想灭时,体存何处?如无自体,即是非心。

啊哟我们的心原来是假的吗

这样看来,我们的心,是仿仿髴(髟%弗)髴(髟%弗)的,杳杳冥冥的,生生灭灭的,糊糊涂涂的。为甚么这样的呢?就是因为这个不是我们的心呀!这个心是虚假幻化的。虽然是假,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以为是真实的。就好比梦里人,不晓得自己是做梦的,以为所梦见的是实在的一样。我们本有我们的真心,但是我们未会看见。现在先将我们的假心,讲得清楚。然后再将我们的真心,导论明白。我们真假要分的。若果不相信现在所用的心是假,那么就没有证得真心的日子了。如同睡梦人永远没有醒觉的机会一样了。

假心如何构成怎样组织

四部六根 旧学家叫他做心,新学家叫他做脑筋(不是指生理等学所讲的神经系的脑髓。这个有色质的,会坏去的东西,不过也是如眼耳等同为一种工具,为重要的总器具就罢了)。我们的脑筋,是怎样构造,和组织的呢?就是由里面的见、闻、觉、知四个部分和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身(新学家所用的名称,为感觉器官)合成的。眼睛(视根新学称他为视官)所看的,入见的部份。耳朵(听根听官)所听的,入闻的部分。鼻子(嗅根)所闻的。舌头(味根)所尝的,和身子(触根)所感觉的,入觉的部分。意思(念根)所想念的,所知道的,属知的部分。

六尘八识 和六根对着的东西,叫做六尘。(尘就是尘垢,有污染的意思。根属内身,尘为外物。)和眼根对的叫做色尘(有颜色和形状的)。耳根的声尘,鼻根的香尘,舌根的味尘;身根的触尘(即冷暖濇滑等,能用皮肤触摩而知的物性)。意根的法尘(法就是方法,即是用见解来分别物的长短、好丑;事的善恶、是非。如同用尺度斗量的方法,来测验物数的多少一样)

六根对于六尘的作用 (注意:作用二字是方便借用,不是科学所讲的唯物的、所谓生理作用的作用)叫做六识(认识的识,有晓得和能够做的意思)。能够看东西的是眼识。(新学叫做视觉)能够听声音的是耳识(听觉)。能够闻香气的是鼻识(嗅觉)。能够尝味道的是舌识(味觉)。能够感觉温冷痛痒的是身识(肤觉)。能够分别知道的是意识(心理学又称他为心象)。眼耳鼻舌身,五种的识,叫做前五识。意识叫做第六识(心理学所讲的祇此六识而无下二种)。还有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二种详下)。我侪的心,有这样方便的分解,析为第八识。其实不可以分开的,所以又总称他,叫做心识。

七识八识略解 末那二字,是印度音。中国译为传送识。他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觉知的事物,传入到见闻觉知四部分里而去,或将命令送给意识,转交前五识来去做事,所以得这名称。阿赖耶,译为藏识。内面的见闻觉知,外面身子所做的,嘴吧所说的,意思所想的,一切善恶事业的种子(即所谓因素,若形声因,如影响因还变果,如种生芽)都包含藏在这识之中。故此叫做藏识。

各识的再说明 我们为甚么会记得旧时的事情呢

我们的心识,怎样的构造,前头已经说完了。现在将各识的性质和功用,再说明一下。前五识祇有感觉,而无知觉。比方眼睛看见青山,只有青色的感觉,没有青色的知觉,也没有大小方圆的分别,更没有这是山的见解(不带名言)。等到意识得了他的报告(科学所谓视神经报告),才有以上种种的知觉的。耳朵所听声音的高低,鼻子所闻气味的香臭,舌头所尝口味的甘辛,身子所穿衣服的轻暖,都从意识来辨别的。但是六识种种的执着,又以七识先天的成见为基础。七识末那,又译做执我识。我们分辨汝我人物,就是这识的成见。第八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此识,内的根身、外的世界,无一不包涵的(即耶教所信拜的至高至上,万权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独一无二,创造天地万物的大主宰,亦在此识范围之内。为其六、七二识所造成的相分中的无形偶像)。第七传送识,将所有由前五识所得来的印象,都搬入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内头去,或又将他再搬出到第六意识里面来。我们能够记忆从前所见闻的事物,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样看来,阿赖耶识,一方面对于末那的传入送出,就好比栈房一样。一方面对于业力的种因结果,就好比田地一样。各识的大略情形,就是如此。

幻想是六尘的影子 妄念为五阴之作用

因缘所生 我们要晓得,我们的脑筋,完全是从因缘合拢得来的。怎样叫做因缘呢?因是一件事物的主因(不说主者昔,互为因,互为缘,毕竟无主故)。缘是成就事物的助缘,譬如说:这张桌子是因缘所生的,想做桌子的人,就是因;工作,器具、木料等,就是缘。或者说,田中的禾稼,是因缘所成的。稻种就是因;人工、肥料、泥土、雨水等,就是缘。世间一切的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所起的。通通都没有自己的体性的。我们的心思,也是假和合的东西。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因;色、声、香、味、触、法为缘。比方眼看东西,眼看为因,东西为缘。见了之后,就起种种的念头,生种种的见解。想着道:这是甚么?是怎样的?好看不好看?我喜欢他不喜欢他?凡此等等思想,都是因缘合成的。

心因境有 我们每天所起的思想,莫不是导源于外境的感觉。所以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思想停息时,就不觉得有所谓心;思想纷起时,就可以说得出,我的心现在思想甚么。没有思想,就没有心了。但是这个心思,都是从外面得来的。看见甚么,就有甚么的思想。听闻那样,就有那样的念头。遇着顺境,就生欢喜的心。遇着逆境,就生恼怒的心。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的。

六尘缘影 这个心,既然是从外缘生起的。那就当然不是我们本来自己有的真心了。这个不是我们的心,是甚么呢?是虚假幻化客尘的影子呀!不过凡夫在迷,妄将他作为自己的心就罢了。好比镜子,以映在里面的物象,为自己的身相一样。佛经说:「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说众生有识无智。将眼、耳、鼻、舌、身、意,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所得客观的印象,作为主观的心,这是不对的。虽然六根是我们要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不用。思想也不由汝不起的。譬如肚子饿时,就会想吃饭。身子冻时,就会想穿衣。但是只要知道这些吃饭穿衣的思想,都是妄识,不是真心才好。

五阴炽盛 我们的脑筋,受看外界附激刺。就蝉联不绝的起着思想。一念刚止,别念又来。这念未离,那念重到。恰以海面因风而起波澜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纔落,一浪再兴。有时思想起得很厉害的,要将他止住不起,是不容易的。因为有生来就有的(先天的习气)五阴的种子,埋伏在里面,时时会起作用的缘故。五阴或五荫,又叫五蕴(又叫五众)。这三个字,都有盖覆遮藏的意思。说这五样事情,是蒙蔽我们的真性的。是那五样呢?就是色、受、想、行、识(头一种是色法,科学所谓自然界现象;下四种是心法,所谓心理现象)。色,是众生迷惑执着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我),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我所)。受,是受纳所迷的色在心。想,是心为所容纳的东西所转,而起思想。行,是心为所念的事情所牵动,而迁行不息。识,是认识、见识,就是分别那种种东西,种种境界,这样好,那样坏的心。有了这种五阴,就自然而然,生起那贪爱、瞋恨、痴愚,三极坏心来了。五阴迷惑人,像干柴引火一样,容易造出业来。所以用炽盛两个字,来形容他的猛烈,好比火势旺得这样厉害。这就是五蕴约略的解释。也是妄心的情形。

心思聪明不外想相相想 顺逆得失无非欺自自欺

想相相想 我侪受着五蕴的驱使,六识六尘,互为因缘,而起思念。(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此所得印象,甚多甚多。此种印象,统称为想相相想。例如眼见一吻,而得其形色大小。耳闻一事,而喻其情状层次。此从外界而入之印象,谓之想相(新学称为感觉影像)。他时回忆此等事物,此由内界所起之印象,谓之相想(记忆和想象)。又如幼年读书和学艺所得知识为想相,壮年做事业,所用学问或技术,为相想。

聪明鲁钝 印象(无论得之先天或后天)多而复杂者,为聪明之人;少而简单者,为鲁钝之人。世俗不察,以为聪明本事,是了不得的东西。岂知聪明蠢笨,但是假名,都非实体。纵有绝世聪明,皆为末那传入、送出尘垢的虚影;惊人才智,无非假合内因外缘构成的妄心(颜居士说:「妄想如垃圾,末那似挑夫。」)。

事业大小 印象多而富于相想者,则做大的事业,担当多些事情;印象少而贫于相想者,则做小的事业,担当少些事情(盛器容量深广些,则载多些东西;容量浅窄些,则载少些东西,不外如是而已)。丰功伟绩,不足为奇(昔禹治水有功不自矜伐,舜美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豪杰英雄,何堪夸耀(英雄不自为英雄,是因缘时会的产物)。当知才略聪明,不过前尘相想;功勋事业,都是翳眼空花。

身心都假 我们现在明白,这个脑筋,无论精巧蠢拙,都是客观的,虚假的东西,不是我们的真心。讲到这个身子也是不实在的,过渡的东西。更不是我们的本体。不过是地(俗学所谓固体)、水(流质)、火(暖气)、风(动力)四大(凡物皆有故名大)和合的假相。四大分散时,骨肉归地,脓血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这个身子就完全消灭没有了。虽然各有各的身子,但是谁也不能自己作得主的。四大不调就病,四大分解就死(想不病偏要病得厉害些,想不死偏要死去早一点)。所以这个无情的肉体,也是客观的东西。

名利为谁 刚才讲了,身心都是假的。虽然是假,但是要呢还是要的,不要是不成功的(只要善利用他)。我们生在世间,身心是正报;衣食住等和眷属亲戚,朋友社会,国家世界等为依报,都要维持的。各人都要量自己的力,来做事情。有多么大的力量,就做多么大的事业。但是不可错认自己的身子,是究竟的东西。来自私自利,损害旁的人。翻转来,还要亏己利他的。这样就做小的事业也好,做大的事业也好。做平民也好,当大官,也好。都是无得无失的。如此这个世界。坏的就会变好的,乱的就会变治的。惟独是众生,偏偏如佛经所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着这个会坏的肉体,生起贪瞋痴的坏心,造出杀盗淫的恶业来,各逞自己的机谋,彼欺此骗,汝诈我虞,为利为名,相争相夺,颠倒成败荣辱之间,迷惑势力金钱之内。在财利,愿为石崇之豪。或效陶朱之富;在名声,不能留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此财此名,谋得如许辛苦,看得这样高大。到底是为谁呢?为自己吗?为儿孙吗?名利为汝身而有乎?抑汝身为名利而有乎?内有的身心,尚属虚假,况外来的名利岂是真实乎(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在佛教观之,不但是实之宾,而乃宾之宾矣!)。即使利尽天下,享用几何;名盖世间,能传几载。口气不来,一文莫带。盖棺定论,毁誉由人。黄金累累,堪作败儿折堕之因。大名鼎鼎,岂为朽骨光荣之用。当知财利为无常外物,声名乃予夺由人。况且势位富厚,但足以欺愚人,而不可以罔智者。

生于汝意 祸国殃民,遗臭万年,当然是不应该的;福国利民,流芳百世,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纵使做到流芳百世的地位,也不算是希奇的事。须知世间一切名目,都是骗人的东西(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此虽属放荡不拘的偏见,亦可为破世人迷执之一助)。不是叫汝不做流芳百世的事业,不过叫汝不可被这个名字所愚弄。好像王莽、桓温等一般。我们看看,多数的人,摆架子,撑面光。不是做富贵名目的傀儡吗?又如很多的人,得人家称赞一句,就非常的欢喜,听见有人用平常的名目来称呼他,就不满意,以为这样称呼,不配他的身分。哈!殊不知世间事物,虽是千差万别,其实都是虚假的现相,本来没有名称的,不过众生安他一个名字就罢了。譬如说:这是好,那是不好;这样是得意,那样是不高兴。这些好丑得失,都是从意根造出来的。意思说这样就是这样,本来安了一切的名字,也是不要紧的。独是可惜世人,往往为名字所转,将名字来自己欺骗自己。那好名的人,希望流芳百世。和小孩子穿一件鲜艳的衣裳,来给人家称道他:「排长好看。」就好了不得的写意,有甚么分别呢?也是无非自家来骗骗自家呀!

标准何在 大众当知,是非得失,顺违苦乐,都是众生的妄想,不是真实的东西。所谓英雄造时势,伟人创大业,无非是末那识搬入搬出的想相相想。在迷的众生,莫不为想相相想所颠倒、所欺骗。惟是各人所得的想相相想不同,所以有时各人的意识见解有别。甲以为是的,乙就以为非。丙以为乐的,丁就以为苦,很没有标准的。甲说:游山玩水,是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在春末夏初,大雨傍陀的时候,这种趣味难得难得;乙说:跋涉山川,非常苦楚,道路崎岖,加之大雨,苦何可当?丙赞打毯快意;丁叹游水称心。至到是非得失的主张,更加说不尽他的差别了(淮南子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相对不实 众生的想相相想,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可以用两字来包括他,就是「相对」这两个字。若果相对,当下便是假了。怎样叫做相对呢?就是互相对待而有,相因而生。(粗而言之,譬如一物,除了他的颜色、性质、分量、形状等等条件之外,就一无所存,而此诸条件又与他条件互相对待而显,且每一条件中,又有他的条件,互为因缘而成就他。)不能独自有,独自成立的,没有自性,没有本体的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相对的。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上就有下,有多就有少,有始就有终,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没有愁苦,那里有快乐。没有蠢笨,那里有聪明。没有平民,那里有大官。没有庸人,那里有豪杰。有小人,才有君子。有贫贱,才有富贵。各种差别,各称阶级,都是互相显彰,互相成就的。顺境是逆境所成就的;得意是失意所显彰的。由此众生跟着差别的万事万物来走,循环不息。但是通通都是不真不实的,都是自己来骗自己的,都是众生的虚妄相想。譬如梦境所现的千差万别,都是梦心所为。

乐未必乐 苦就是苦

苦多乐少 上边所讲,世间千差万别的事情,都是不真不实的。但是我们凡夫,在迷梦之中,不能不受他支配的。如作梦人,要受梦境支配一样(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生世间上,有苦有乐。快乐多呢,还是痛苦多呢?当然是痛苦比快乐多得很。个人之中,忧苦的时间,多过安乐的时间。群众之中,受苦的人数,多过享乐的人数。尤其是在今日的世界。

乐假苦真 这个世界,乐少苦多,还不算。就那少的乐,还是假的呀。虽然苦乐相对,苦本来也是假的。但是苦是假,那么乐就是假中的假了。何以故呢?一、乐为苦因。风流折堕,世俗都会说了。兴尽悲来,文人也会写了。可知乐即是苦。二、乐中有苦。享的福乐这样多,就有这样多的忧苦发生的。譬如多财是乐。但是有些穷子,会谋算汝的,汝便忧愁了。三、乐待苦显。没有受过痛苦,就不知道有快乐。譬如富家子弟,生来就养尊处优,已不晓得贫穷的苦楚,也不觉得自己是享福的。四、乐久生厌。譬如一个人,说做到某地步,达到某目的,那就安乐了。等到既然得偿所愿,日久就不觉得是乐。或者反以为苦了。五、乐无标准。知足的人,反多些安乐的日子。那些恣情纵欲,利乐物质的人,全无餍足,得了这样,又想那样。不知道他既然被物缚住,不得自在。莫讲难遂其欲,徒增抑郁。即使得遂,亦无止步的。究竟怎样才算他安乐的地步呢?名叫享幸福,实在就是自造枷带。

八苦普遍 观察起来,乐未必乐,苦就是苦。最普遍的苦,肉体上有四,精神上有四。肉体的是生、老、病、死;精神上是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盛。生苦,就是住娘腹,和出娘胎时的苦。经过产门时,犹如被两座山夹着一般;落地时,恰似从山上跌下来一样,所以小孩子生出来就哭的。这苦人人都受过,但是个个都忘记了。老苦,年老就会受的。看他行路艰难,饮食不易,眼蒙耳聋,诸多不便。就知他的苦了。病苦,人人都难免的。死苦,世间的人,谁也不能免的。四大分解时,百苦交煎。傍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死者的苦的。求不得苦,就是所求不遂,所愿不就,所为不成的苦。爱别离苦,是和亲爱的眷属戚友等,生离死别的苦。怨憎会苦,是不想和他相见的仇敌冤家等,偏要无意中和他相会着的苦。五阴盛苦,五阴前边既讲过了,是苦恼的根。就是迷迷糊糊,观想不停的苦。

无量诸苦 上面所讲的八种苦,不过是普通的苦,还有其他的,那就说不尽了。譬如有成就有坏的苦,有盛就有衰的苦,有誉就有毁的苦,有得就有失的苦,有福就有祸的苦,有利就有害的苦,有水旱等天灾的苦,有贼兵等人患的苦。世界上难找没有苦的人,但是世人往往以苦为乐,乐明明是假的,他就认作是真。苦明明是有的,他不肯求出离。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音,即是中国堪忍两个字。说这世界的众生,颇能堪当忍耐痛苦。

怎样安心立命呢 各家的主张

世界既如上面所讲,苦多乐少,乐假苦真。有甚多的人,因为被苦乐所迷,环境所转,遇着失意,就觉无生趣。有些打击,或竟然自杀。汝生不能解决,死就可以了事吗。这很是可怜愍啊!我们众生,大抵非贪则瞋,非瞋则痴。这三种东西,是烦恼的因,苦乐的来源。但是这三种毒,都是脑筋有的。那么脑筋是欺骗我们的了,不要他吗,是不可以的;要他又被他欺骗了一世;就算吗,也是不对的。如此怎样来找个安心立命的标准呢?现在略将各家的主张,导论一下(法师举了十多派来讲,这里不过将其中最有势力的三家列出,其余无庸再述。)。

婆罗门教(即印度宗教,既盛行于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前,或谓犹太教及耶稣教均由此教脱胎而来)说:人类本生在天上大梵(梵是净的意思)天王那里的。只因有了爱欲,才堕落在凡尘。故此想超凡入圣,必须断除爱欲,若能精持净戒,洗脱污染,就可以恢复本有的神我,再为大梵的儿子,和他合而为一。

基督教(基督译即受膏者,教主耶稣,犹太国人,计生于西汉平帝时代,其地当日习例,凡为王者必受膏沐。耶稣自称为犹太王,故曰基督。自谓所王之国,乃在天上非属地下)说:人是上帝所造的,始祖本来在乐园中生活的,只因他违了上帝的命,上帝就降罚他,艰辛度日,至到今日。人人除掉本身的罪,还有元始的罪。所以要倚赖耶稣赎罪(谓他当日在罗马皇治下为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受苦流血,乃代众赎罪)。祈祷上帝赐福,死后可以升天,做上帝的子女。(回教,是阿拉伯国人,谟罕默德摹仿耶、犹二教而创的宗教,不必另述。)

世界各国的宗教和学说,各有各的主张。就是因为他们的见闻觉知,各有不同的缘故,通通都是想相相想。现在将以上所列举的,略为批评。

据婆罗门教所说,因起爱念,而降凡间。断绝爱念,再同天上。那么返了天上之后,不难再生爱念,又会降落了。如此反反复覆的降下升上,有甚么意思呢?若说返上之后,不会再生爱念,这是靠不住的。何以故呢?若果不会再生爱念,就始初的时候,也不会生爱念的。为甚么始初又会生呢?已然始初会生,就难免第二次再会了。所以这个办法,不是妥当的。

耶教所说的上帝,是杳杳茫茫的上帝究竟有无不得而知,没有人见过上帝,也没有甚么凭据,来证明他的教民死了生天的。就好比在黑房子里面捉黑猫一般,黑猫有无是一个问题;能够捉得到吗,又是一个问题;捉到可以证知他是黑猫吗,又是一个问题。说天地万物,都是上帝所造的,那么现今世界有人满之患,何以上帝不再造多一个地球,来分容过剩的人口呢?至说远祖犯罪,祸及今日的人,上帝太过暴虐。法律昌明的国家,尚且罪不及妻拿。讲到升天享福,世间的福不要,为甚么又要天上的福呢?莫非在那里又来吃好些,穿好些,住好些吗?这样的享享福,有甚么意思呢?到底又怎样呢?况且生前不能够确实知道,死后就可以有把握吗?这样的糊糊涂涂信下去,是不对的。

上面所讲的,是外国的宗教。至若我们中国,就有孔子的礼教,孔子尊为万世师表,所提倡的仁义礼让,孝、弟、忠、信。当然是为人的基础,我们都应该行的,是平常的事。孔子主张我们要做到一个君子好人之外,也未会指示我们一个究竟的标准。(老子下面有讲)

所讲各家的主张,可以给他下一个总批评,就是通通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婆罗门教的净染相对,圣凡相对;耶教的上帝魔鬼相对,天堂地狱相对;儒教的善恶相对,君子小人相对。相对就是不彻底,不究竟。

介绍本师释迦牟尼

我们仔细思量,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有苦无乐的。在苦的地位,固然是苦;即在乐的地位,又有坏的苦;在不苦不乐的地位,就有无聊无味的苦。这样看来。苦亦苦,乐亦苦,不苦不乐亦苦。我们若果觉悟这个世界无常的苦,那就应当寻求出路了。但是世界的宗教学说纷纷莫衷一是。我们没有智慧的凡夫要审慎拣择,不可以随便妄信盲从,来自误误人的。譬如瞎子,要得明眼的人来引路,才不会走错的,若果以盲导盲,就会相牵入火坑了。我们无论听谁人所讲的道理都要问问,所讲的人情上通不通得过,彻底不彻底。应当思量比较,来研究一下。不可以人云亦云,糊里糊涂的这样。要择最妥善、最殊胜的来信从才好。

上边已经讲了,各家的见解,都是不彻底的。现在我开始讲佛教的主张了。但是在未开识之前,我先将佛教主略为介绍一下。

佛教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现今在殿上中间坐着这尊像就是了。佛教本来很古很古都有的,不过释迦佛,从新再将他振兴起来就罢了。佛在我们中国周朝的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宫降生。父王叫做净饭王,圣母叫做摩耶夫人。佛做太子时,名叫悉达。他在国城里面游行,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都到过。就看见了人家有病的、老的,和死的。因此感觉到人生在世,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也不能够免脱这种的痛苦。最后遇着一个出家人,才晓得有了生脱死的妙法。由此就发心出家去修行,从十九岁出家起,修到三十岁。在腊月初八夜,明星出了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就得了道,成了佛。后来就在各处地方,演说佛法,教化世人,直到七十九岁入灭。

佛教究竟的宗旨 见性成佛

讲到佛教,又怎样的主张呢?佛告诉我们,凡是有情的众生,通通都有佛性,个个都可以成佛,成佛就是佛教的目的。

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彻悟真心,就是成佛。佛字是印度音,中国话叫觉者。但佛的觉,是绝对的,不是对迷而言的觉。是本来有的,自性的觉。

我们的佛性在那里呢?就是在我们的脑筋里面呀。为甚么我们看他不见呢?是因为被种种的烦恼,所盖覆的缘故。脑筋譬如金矿,佛性譬如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就是因为有泥沙等杂质,遮藏的缘故。这些杂质,就好比烦恼一样,烦恼从甚么地方来的呢?我往下去再讲。

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当照佛法来修行。怎样的修行,才可以明心见性呢?让我慢一步再讲。金矿销成了金子之后,不会再变为矿了;众生成了佛之后,也就永远不会再变做凡夫了。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没有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的了。镕炼了之后,金子的性质,也永久不会变坏的一样。

证悟真心。有甚么的好处呢?当然是有绝大的利益,就是得到神用自在,常乐我净的境界(现在我们凡夫的境界就是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我今说一个譬喻。脑筋好比一头牛,佛性好比一个牧童。牧童不在那里,牛就会践踏人家的麦田,采吃人家的菜蔬。农夫看见了,就会来鞭打他。牛就要受痛苦了。我们没有看见我们的佛性,就被脑筋来作主,受他愚弄。时时刻刻,为万物所转。所以受种种的苦恼。见性之后,我们就有佛性来做我们的主人翁,不但不被脑筋所支配,反能够支配脑筋;不但不为万物所转移,到可以转移万物。佛的威光一照,从前的贪瞋痴,都变为戒定慧了。那里还有烦恼来作祟呢?就好比有牧童来做牛的主人,牛就不会践麦吃菜至到受苦一样,脑筋会骗我们的,佛性不会骗我们,所以不同。

大地,上面铺满了黄金,不生欢喜的。涂满了粪溺,不生恼怒的。我们的佛性,也是好似大地一样,能够容载万物的。痛苦来也好,快乐来也好,都与我们的本性,了不相干的,佛性是如如不动的。

佛性也是我们的真身,又是宇宙的本体,万有的实相。所以又叫做法身(法字的解释,所有东西一切事情,各种境界,凡是嘴吧说得出,思想中有的,通通都叫做法)。法身在时间,是无始终的;在空间,是无中边的。

我们的肉体,在真身上来看,就如同一点浮枢,在大海中一般。那么有甚窒碍呢?我们若果证得金刚不坏的真身,就达到大清凉,大解脱,究竟快乐的地位,一得永得,一了百了,还有甚么好得过呢?

佛为法中王 是法平等

以上所讲的,不过是把佛教究竟的目标,略为提及一下。既得见佛法的殊胜处了,我们看看,还有甚么,比得上佛法呢?世间一切的哲学,各种的宗教,都望尘弗及的。所有的道理,佛都说过了,不到我们从新发明的。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人,任他们有怎样大的智慧,怎样多的聪明,所说的话,还高得过佛所说的法吗?讲到这里。我就将佛当日折服外道的故事,说给你们各位听听。凡读历史,研究世界文化的人,都知道印度开化最早。在佛未降生之前,哲学宗教,都已发达。至到今日,欧美研究哲学宗教的人,必以印度学说为基础,可见当日印度文化之高了。当时佛在该地应世度生,佛的大弟子迦叶、目连等,原来都是外道著名的教主,他们还没有皈依佛法的时候,和佛谈论,说他的主张,不落二边,不着有无。佛就辩他道:不落二边,是骑墙的话;不着有无,到底是有,还是无呢?他们才知道自己不对,请佛开示正道。佛告诉他说,汝根本上就错了,所说的话,都是脑筋的相想,不是真心。我们本来有妙明自性,不为一切所束缚的。若果了悟我们的圆觉真性,就说有也好,无也好,亦有亦无也好,非有非无也好。随便甚么,都不能立足的。他们听了佛说之后,就从佛学道。又有一次,有一位外道,他的学问很高尚的,有很多人佩服他的。到来佛说法的地方,想和佛辩论,争个高下。佛就问他道:「汝以甚么为宗呢?」(宗就是最高的所在,能以一统一切的。)他说:一切法不立。「」佛反问他说:「此法还立否?」他就不能够答了。因为这时,他已经晓得,所说的话,到底是自相矛盾的。若果说,这句「一切法不立」的话是成立的。那么,这句话也是一个法呀。这个法已然成立,为甚么又说「一切的法不成立」呢。若说不成立的,那么他所立的宗,就不攻自破了。他初时以为这一句话,就可以把佛所说的法,完全推翻的。不料他自身立脚不住,反先倒地了。

听了上边所讲,便知佛的辩才,直捷简明了。但是这还不是佛的智慧呀!佛的智慧。没有众生能够测度的,惟有佛和佛,才可以知道的。虽然了知,但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智慧两个字,印度音就叫做般若。

佛智虽然是这样的了不得,但是我们个个都本来具足的。是甚么呢?就是人人都有的佛性呀。佛性只有一样,没有两样,人人的都是一样的。不比脑筋,没有标准的。十个人就有十个的不同,百个人就有百个的分别。佛性虽然在成佛的圣人,不增加多少的;在最迷的众生,不减损丝毫的。所以《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性是最高无上,至正不偏的极点法则。印度音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即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道,不从外求,不做做作的,是人人具足,个个现成的。证得无上菩提的善知识,他们的知见,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所讲出来的道理,都是正正直直的,光光明明的,不容有些须委曲暧昧的。大乘佛教的极则,不说神,不谈鬼,专讲佛的,不主张人信旁的东西,单使人信这个佛性,所谓第一义谛,是真实的。学法的人,这样的信佛,才是正信。否则都是邪信了。

佛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证见佛性,人佛的知见,得佛的智慧。觉悟一切都是平等平等。这样就是出离世间的苦海,达到彼岸的乐境。印度音叫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得佛慧,就是还我们的本来面目;登彼岸,就是归我们的故旧家乡。

佛应化世间,用彻底的觉法,来普渡众生,是为真实的救世主。众生若不相信,不独辜负佛的慈悲,尤其是对不住自己。佛应世的本怀,是要众生都成佛的。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是只为这一张事情。我们若果信有他佛,信有自性佛,信自他不二。照正道来修行,那就人人都可以成佛,个个都能够做到和佛一样。

成佛这件事是靠得住吗

佛道的高尚,刚才既讲了。但是众生成佛这件事是有的吗?我今单讲中国,自汉明帝佛法入中国以来,至到今日。成佛作祖,明心见性的人,很多很多,都有书史可考的。若果刚刚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才是成佛。没有第二个能够做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相信他了。(耶教徒不能做到耶稣;回教徒不能做到谟罕默德。佛教徒不能成佛,那么佛教就没有意思了。和世间的宗教有甚么分别呢?若果成佛这件事是假,佛就只说那因果轮回的道理,来警醒世人,劝善止恶就够了,又何必再说这高深的法呢?)须知历代的祖师和善知识,都是这样说的,没有一句孤疑不决的话的。这个觉道,是大彻大悟的人都亲自证到的,不是用脑筋来估摩忖度的理想。

成佛要生前成的,不是死后才成的。在生不能够办到,死后怎样可以成功呢?各人见性成佛,各人自己知道的。如同饮水冷暖自知,不能为外人道的一样。大家见性。大家也彼此互相知道的。

脑筋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中阴身

上次已然讲了,佛性是在脑筋里面的。但是脑筋从那里来的呢?就是从中阴身来的。中阴身不是由父母所生的,是无始来轮回六道的根苗。

若果说:一个人,全由父母的精血而来的,没有第三种东西参加成功的。那就有以下的反说了。(一)譬如有甲、乙、丙,三对夫妇,同时结婚。年纪、康健、职业、环境等,大家的都是一样。过了十年之后,甲夫妇,有六个子女;乙不过两个;丙就一个也没有。假使一个人,共由父的精,母的血结合成功的。那就这三对各条件都相同的夫妻,都应当有一样的多的子女了。何以一则多,一则少,一则全无呢?(二)譬如某人有五个儿子。第一个是很聪明的;第二个是很蠢笨的;第三个是很凶恶的;第四个是很良善的;第五个是平常的,没有特别的品质的。这五个儿子。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他们的面孔也都是大家相似的。为甚么品性就完全不相同呢?

以上二则,可以证明有中阴身了。第一则的解说:甲对夫妇多子女,就是因为有多中阴身,和他们有缘分;乙对只有两个子女,就是因为只有两个中阴身,和他们有缘分;丙对没有一个,就是没有中阴身,和他们有缘分的原因(所谓缘分者,前世因也,非亲爱则怨憎。)。第二则的解释:五个儿子,性情各别,就是因为有五个中阴身不同的缘故。至到相貌都差不多一样,是由于同一样的父精母血所生的原因。现在科学家,也有说一个人的来历,除掉父精母血两种东西以外,必定还有三种条件参加成功的,不过所用的名称不同,就罢了。

中阴身我们也可以测验的。我们在很静的地方坐着,将所有的念头都止住不起清清静静的静下去,静到一切的思想都完全没有,单单只有一点知觉。这个便是中阴身(古德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当初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就是说修行的人,错认中阴身为佛性。)

一个人死后就没有脑筋,就是因为中阴身离开了他的缘故。那时中阴身虽然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见闻觉知四大还在的(所以说人死心不死)。中阴身就是第八的阿赖耶识。佛性也藏在里面的。

中阴身离开了肉体以后,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的。这时就以业为主了。(昔善知识有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中阴身舍了躯壳后,四十九天内就要投胎的。所投的胎看他前时(前一世或前两三世),所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的胎。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投胎的情形,也不外五蕴的作用。中阴身受生的机缘,成熟的时间,见到有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随他业力的牵引,看见人或畜牲等男女交媾,就为色。接纳这件事情,就为受。起心动念,就为想。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了,识是成了他的业识(欲知详细看瑜伽师地论)。《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极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众生的妄念,以淫欲为最强。淫欲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轮回卵、胎、湿、化四生的导火线。中阴身淫念重的成女胎,轻的成男胎。

中阴身的前生读得书多的,出了胎之后,将来念书,就会有天聪。前世印象特别少的,今生的资质也分外鲁钝的。一个人有偏僻的脾气,多是从先天得来的。有特重的习气,也是由中阴身带来的。他的印象已然根深柢固,极其浓厚,所以很难拔除。俗语有说:「江山易改,品性难移。」有些人好做的不做,明知这样的不好,偏要这样的,好像自己作不得主一样。这就是被前时的熏染所累的缘故。

十业五戒

刚纔说,中阴身以业为主。所有的业,都是从身、口、意三方面造出来的。恶业,身的有杀生、偷盗、邪淫,三种;口的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种;意的有贪欲、瞋恨、愚痴,三种,其成十种恶业。

杀生的生,不是单指人类来讲。凡有生命会活动的都是。偷盗,凡取不义的财物,爱非己所当爱的东西都是。邪淫是奸淫别人的妻妾。妄言是说谎来骗诈人。绮语是说不道德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两舌是说两头的话,来中伤人家。恶口是咒骂人家。贪欲是没有餍足的心;瞋恚是怨恨忿怒的心;愚痴是迷昧不明的心。

但是杀生,妄言,和恶口。有例外的,不算是恶业。譬如犯法的奸民,害人的强盗。凡罪不在赦的,应当杀的就要杀。有权职的人,若果将他容纵,反失慈悲之心了。至若外国来侵略,因此和他打仗,来抵抗杀死敌人,是应该的事。妄言譬如某甲追寻某乙来杀害,某丙明明明看见某乙由他的面前走过。但是他说不见。这样的说谎,不但不算是恶业,反是善事了。恶口譬如父母对于不肖的子女,师长对于不良的弟子想教训他。莫讲骂他,就是打他,也是出于慈悲。

不做以上十种恶业,就叫十戒。不但不做,反能行放生、布施梵行。说诚实、质直、和静、慈软的话。作不净、慈悲、因缘的观。就是十种善业。

五戒,就是戒杀生、戒愉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这五种为基本的戒。不但是学佛人要持的,一般人本来都要守的。盗淫妄三种,就是道德法律也不许的。戒酒因为酒能乱性的缘故。讲到杀生,世人以为分所当然。(耶教徒且敢公然谓「兽鱼虾等物,乃上帝造给人食的,只要称谢上帝。」又谓「植物有生魂而无觉魂。动物有觉魂而无灵魂,兼有三者,惟人而已」云云,荒谬绝伦。莫此为甚,未知何所据而云然。推此说也,则浸假有智力者,亦将谓愚弱之人为无灵魂矣;文明之国,亦将谓野蛮之族不是人类矣。从此弱肉强食,亦竟敢公然谓是理所当然矣。堂堂宗教,又与所谓优胜劣败天演公例的邪说,有何别哉。但他一方面又谓上帝有好生之德:何以自其说。)不知畜牲的本性,原来与人的无二无别。我们杀畜类,实与同类相残一样。(列子曰:「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之,岂天本为人而生之,且蚊蚋肤虎狼食肉,岂天本篇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故此比别戒更加重要。所以佛法列他首,莫讲因果,即以侧隐之心来论,也当守杀戒的。(读古今诸善知识的戒杀文,描写畜类受残杀的惨酷,绘形绘声令人悲哀,不忍卒读。若作设身处地之想,不禁心如刀割矣,孟子曰:「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又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又曰:「仁民而爱物。」故推儒者的主张。亦当戒杀也。)

因果轮回

我们做的事,或善或恶,不是做了就算的,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阿赖耶识。好比良田一样,能够广纳一切种子的。种子将来成熟,所结的果,或苦或乐,还是我们自家作业的人,自家承受的。汝现在种下那样的业因,将来就收那样的果报。分毫不爽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现在人心这样的坏,世界这样的乱,恶事多做,善事不为,都因大多数的人,不知有因果轮回的缘故。或闻而不信,以为作恶无妨,行善无益。(说人死如灯灭的人,是无智识的。科学尚且谓物质不灭,能力不灭,何况灵妙的心,当然生非偶然有,死非偶然无的,不可以用简单的头脑来武断的。)殊不知因果轮回,不但是事实上是有,就情理上也当有的,是人情上通得过的事。我们看看世界上的事情,有因必有果,如同有形必有影,有声必有响一样。

佛说三世因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可见因果是不二的,所以菩萨畏因,但是凡夫只知畏果,前世造了恶业,今世要受苦报。又还再去造业,汝话可怜不可怜呢?(因做窃匪,而被囚禁,囹圄之中,又盗邻犯之物。)

报有三种。现世造业,现世受报,为现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为生报。今世造业,后几世受报,为后报。

修心行善的人,往往即有逆境现前者,后报改为先报,重报变为轻报也。如人欠债还钱,欠期长者缩为短,欠债额多者减为少。

轮回有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天道有乐无苦;地狱、饿鬼有苦无乐;修罗(鬼神的另一种)有苦有乐。人和畜生,我们都知道了。修上品十善业的生在天道,中品十善的人道,下品十善的阿修罗道。犯下品十恶业的畜生道,中品十恶业的饿鬼道,上品十恶业的地狱道。

五戒不持,人身难保。想免恶道的苦,要持五戒的。(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孟子谓:「无仁义礼智信五常之端,非人也。」五常所以维持人道,佛法的十善五戒,比儒教的仁义五常,尤为明切)

《华严经》里面有说:我们的心,就好似工巧的画师一样,能够画出一切的相来。上边所讲的六道,都是从众生自己的心画成的。有一念大善,便是天道的因;有一念大恶,就是地狱的种。瞋恨便为修罗;邪淫即是畜生;贪欲无异饿鬼。总由这心的一念所变现出来的。识田熏染得多,不到汝不成功的。

人何以要学佛

刚才新讲约六道,有三善三恶。善的当然应该要做,恶的当然不应该做。善道之中,最好的是天。但是生天,还是不彻底的。虽然受乐,到底有衰坏的悲苦。福享尽了,终归也会堕落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来学佛。才可以了生死,出轮回的。

六道轮回,原来是虚假幻化的。但是我们未曾见我们的真心,要受他支配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我们的真心,没有生死轮转的,在我们的脑筋才有的。(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一念妒忌即修罗,一念愚痴即畜生,喜怒哀乐七情,无一不是妄心的轮回。)若果我们学佛修行,彻悟真心,就脑筋也变为佛性的,那末轮回生死,都不能够立足了。

最好学佛的,莫如人道。因为天道太过享福,地狱十分受苦,修罗多有战斗,畜生特别愚痴的缘故。六道之中,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我们已得人身,不可错过机会为好。自古善知识有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外道的修养及二乘的修证

但是学道,真假要辨。否则差以毫厘,就失之千里。学佛的人,很容易堕入外道的邪见,和二乘的偏见。所以我先将二者的修练略为提举,以资识别。(述者按:耶教舍却自己的心性而不研究,惟讲上帝的神话,耶稣的神通,实为粗劣的教,不能在此论列。)

本有神我 是婆罗门教的主张。他们以断除爱欲的烦恼,达到清净的快乐为目标。他们的用工,可以静坐三数个月,或经年之久。

清净无为 这是老子的主张。还有庄子,也差不多这样的。他们反对用心思聪明来支配生活。说思想和创作,无非自寻烦恼,是伤身败神,祸国乱民的东西。所以他们要无思无为,放任自然,不识不知,比于赤子。

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不过以思想不起为原则。

喜怒未发 中庸那本书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先天后天 是王阳明的学说,一念不起为先天,一念起为后天。他说人有良知良能,主张修心的法则。一念不起,无善无恶;一念起,如善知恶。

总观以上所说,都以一念不动,澄清心源为本位。停止杂念,不起思想。好是好的,但是可暂而不可久。普通的人,顶多静到十分钟,二十分钟,思想就要起的。纵使学到婆罗门教的入定,一坐坐到三年这样久,终归也再要起来的,因为六根不可以断倒不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办到。

而且婆罗门教的断爱欲。殊不知他爱清净的快乐,也是一个爱欲呀。老子的清净无为,也是从对面的不净有为而来的。孟子的浩然之气,太过混沌不明。中庸的喜怒未发,和阳明的先天后天,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通通都不是究竟的道理。

苦集灭道 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

十二因缘 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的那一点清净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中乘所证的境界。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感召果报的为因,缘是牵连的意思。这十二件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循环不息的因果。无明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又叫一念妄动性,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说,不觉的起了念头,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因此造出种种的业,就叫做行。这两件是前世所作的因。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着喜欢的事情。有字是业字的意思。今生造了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十二因缘大略的解释,就是这样。

二乘虽比外道为高,但是得到空空洞洞,甚么东西都没有的境界,灰心泯志的,好似木石一样,也是没有意思。因为我们是有情的人类,不想弄到像死物一般。所以二乘的办法,还不妥善的。

众生迷惑的总因是甚么呢 根本无明

根本无明在那里 刚才所讲缘觉修证的境界,空空洞洞,一无所有。这是甚么呢?这是黑黑暗暗的根本无明呀!就是众生迷惑的根本,生死烦恼的本源。若果认他为真心本性,就好像认贼作子一样。《圆觉经》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此想见性成佛,必要断根本无明的。无明有两种:一是一念无明,又叫枝叶无明;二是根本无明,又叫无始无明。我们学佛法,要弄清楚的。

无明从何而来 根本无明,原来就是虚假没有的。好比空中的花一样,空中那里有花,不过眼病才见的。又譬如做梦,梦境那里是真实的呢,睡时方有的。无明也是众生才有的,众生又是幻化的假相。在真性上,莫讲众生,就是佛也是假的名字呀。

二执二障 众生因为被根本无明遮住,见不到真性,就有二执。就是我执和法执。从二执生出二障,就是事障,又叫烦恼障,这是从我执来的。和理障又叫所知障,这是从法执来的。我执是执着根身情意等为我(主观的我)。法执是执着六尘为我所依(客观的宇宙)。为了这个我,生起贪瞋痴种种的烦恼来,这是迷昧真心的,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就是偏邪的见解,障碍本性。尤其是外道,以为他所知所信的道理,是真实不错的。就不肯来学究竟的道理。凡夫执我执法,是事理二障都有。声闻破我执而留法执,是除事障而遗理障。缘觉去我法二执,而又执我法两空,是为空执。空执理障仍存,所以无明未破,不得成佛。

大乘佛教的修行

菩提萨埵 就是修大乘的人。菩提者,觉也;萨埵者,有情也,简称菩萨,是普济之谓。又上求佛道为菩,下化众生为萨。上求者,修慧之事也;下化者,修福之事也。又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连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称为大众,喻其能多载也。声闻、缘觉,但求自了,不发大心。所以称为小乘。喻其不能多载也。

小乘大乘用工的分别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根本无明。故此二乘是在果上做工天,大乘是在因上做工夫。须知果从因来,枝折根在。此二乘的用工,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本,清流塞源。此大乘的用工,所以才是彻底。

破无明的用工 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胆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静静的,向脑筋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朋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静静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的用工得多,机缘成熟叻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领带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归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静静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纯熟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来用工,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不可破与可破 根本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时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根本无明而来。根本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固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之以破无明。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根本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根本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

再设比喻 譬如有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的学问很好,本可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是援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挺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诰诫一番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或从此上进,造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在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是既除做贼之因,则何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原,将之监禁。迨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为大贼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根本无明;为盗被囚,喻造业受苦;善于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明;不善处置之有司,治其盗罪,而不去其盗因,喻小乘错用工夫,断六根及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根本无明。夫谋生无计,因也;为盗,果也。根本无明,因也;烦恼,果也。有因必有果,除果要除因。使有生计可安,则盗不禁而自禁矣。若根本无明破,则烦恼不断而自断矣。

要用脑筋发挥佛性 未见佛性,固然要用脑筋来破无明,即成佛后何尝不用脑筋来说法度生。试看释迦文佛,六祖大师等,也要用说话来宏扬佛法,教化众生。因为佛性是体,离言绝思的。有体必有用(譬如茶杯有体,就有载茶的用)。脑筋就是用。虽起大用,本体仍然是如如不动。好比太阳,虽然光照一切,但是他的体,还是不动摇的一样。说法的释迦佛,是佛的应身。佛的本体,是法身(佛有三身,还有报身。报身佛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是众生都有的佛性。众生只因未见佛性,所以未曾证得法身。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我未尝道着一个字。」就是指法身来讲。

要修几久方能悟性 这是很不一定,看行者的根机如何。或即生,或数世。前世修行多而善根大者则快,前世修行少而善根小者则慢。

六波罗蜜 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度,济渡之谓,又名波罗蜜,到彼岸之谓。六度者:布施(梵音檀那,分法施、财施二种)度悭贪;持戒(尸罗)度淫邪;忍辱(羼提)度瞋怒;精进(毗离耶)度懈退;静虑(禅那)度散乱;智慧(般若)度痴愚。六度万行,皆是对治迷执烦恼之方。如药之于病然,病去药除,惑尽法遣。所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需船。」

八大教宗 学佛法门甚多。但是目的均同。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中国自昔以来,有八大宗,都是大乘教。现因时间问题,只可把其名目举出。一、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修转识成智观。二、三论宗,修破空观。三、华严宗,修一真法界观。四、天台宗,修三止三观。五、禅宗,用话头或动作参究本来面目。六、律宗,大乘梵网经、小乘四分律。七、密宗,又称真言宗,修三密加持观。这七种都是难修的。八、净土宗,念佛法门(净宗本来法师在讲完大乘经典后开示的,这里不过顺便略为提及)这宗是最方便最易修,人人能够做到,个个可以成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至了当,至圆顿的法门。虽上上根不能逾其域,下下根可以登其堂。纵使不能即身成佛,临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见佛闻法,直证菩提。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念佛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此三是难,持名念佛,此一最易。生西壹事,多有征验,如将临命终,预知时至,沐浴端坐,安详而化,或天乐迎空,异香满室,种种祥瑞,不壹而足,纵无以上朕兆,最少亦能正念分明,毫无罣碍,至生前得见阿弥陀佛,亦大有其人,昔慧远祖师,在生曾三睹圣容,盖西方胜境,佛相庄严,虽是阿弥陀佛,功德愿力之所成就,亦修行者,阿赖耶识为之也。吾侪念佛修行,一生受用不少,未曾往生极乐世界,既到清凉自在心境,其中好处,行者晓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何以说三乘教

佛教虽分三乘,其实祇有一乘。小中二乘是假设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实。因为众生根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祇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用手段来引诱,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来骗他们。到了到埠,才对他说,这不是广州,还要再搭船的。又用香港的路程,来骗他们。到了香港,再对他说,这也不是广州,还要再前进。于是就到广州了。二乘也是佛用来骗诱根机下劣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广州譬如大乘。我们坐船,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

众生又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很好玩的。他们听了,就争先恐后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车、鹿车都没有。刚刚只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须知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免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比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学道误入歧途

生四种病 学佛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种。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枢。二是件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四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灭任,都是脑筋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版,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自知而已。

混入外道 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各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伺。究其内容,都是强牵迁就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的断思想,婆罗们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饿,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才可以。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二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他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心之用。此说近于暧昧,思想起,知善知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入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扬雄谓人之性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圈)。上边已经讲过佛和迦叶辩论。庄周的学说,以放达不拘,逍遥自在为旨趣。对于人的本来面目,更漠不相关。不过为求快活的一种手段而已。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昔祖师有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朋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工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脑筋根本无明佛性的再说明

明镜有知觉性 就是脑筋。又称观照般若(有见闻觉知故)。使我念佛的是个。本有神我(婆罗门)。良知良能,后天之性(王阳明)。率性之命(中庸),平气质之性,脑筋灵性,智慧思想,节制欲望(西哲),都属这个范围。脑筋有知觉,有生灭,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爱憎烦恼,种种俱全,是受熏染(阿赖耶识),有漏的(变化轮回),人人不是一样的(各有各的因缘所生故)。脑筋有两种总功能。一、思想不起,是能起净缘。二、思想起,是能起柒缘。中国古学所谓阴阳二动,也是指这个妄心,不出那两种相对的位置之外。众生的报身,是从脑筋所造成的。

无知觉净性 就是根本无明。又称庵摩罗识(九识)。即净识之意。禅宗口头所说,百尺竿头,向上一着;脑后一槌;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证的心(主观的我)法(客观的宇宙)双忘;无我(根身)我所(器界)。就是到这个地步。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发(中庸);先天无极(先天大道);清净无为(老子);清净快乐(西洋哲学)。通通不出这个境界之外。无明是无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等。

本来炒明自性 就是佛性。本来不可以用名目来拘泥的。但要教化众生,不得已要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他。等众生好依名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兹将名目略举如下,就是,圆觉真性。一真法界。本来面目。真如实相。法界体性智。自心现量。究竟坚固。如来藏心。实相般若。常乐我净。本有自我。寂灭最乐。自性弥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无生法忍。无余涅槃(涅不生,盘不灭)。毗庐遮那(偏一切处)。佛性是有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生死,是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本自清净故)。无漏的(转识成智故)。人人的是一样的(为众生自性故)。

修行的总诀 以佛性为体,以六根为用。以观照般若(脑筋灵性见闻觉知),利用六根,向内破无明,见佛性,为宗。

悟后的光景

悟后明白是受熏染,悟后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妄念根尘识,俱变为佛性。

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理平等的。无所谓佛,无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

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为用之体,用为体之用,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

法身是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三时间都打破),横该十方(东南西北横计八方,上下直计两方的空间都打破)。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结题

近世欧洲奥国,有位哲学家。他的名字,我忘记了。研究哲学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他是很聪明,也是很有钱的。古今各国,一切学说和宗教,他都详细研究过。讲到他的身分,上级社会的事业,差不多都做过。高官大员,也当过。钱财、学问、名声都齐。在傍人看,更好的难得了。但他的气概,就和一般人的不同。因为他研究过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都找不出一个绝对的,真实的究竟的道理来。所见的,无非是相对的,不澈底的东西。他就心感不安,莫非这样糊涂就过了一世吗?有甚意思呢。但是思来想去没有法子,这个宇宙之谜终归莫奈他何。于是就觉得生无乐趣跑到火车路上去,在轨上眠倒,竟然被车轮辗得溶溶烂烂。你说可怜不可怜呢。倘然他当时得闻看佛法,我相信他就无庸自杀了。

我们中国晋朝时,有位名流,叫王义之。念书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他在他的兰亭诗序那篇文章里面,悲伤的写着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所讲这两个人都是有智识,为当日社会所敬仰的。独是可惜他们都与佛法无缘,一则不能安心立命,一则乐极生悲。我们听了,当有莫大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我们有缘得闻,能够彻底救世的佛法,就可以了生死大事,解宇宙之谜。不是得绝大的欣幸吗(当作遭难遇救想)?

佛法深广,有如大海。三藏经典,不能自己拿来看看就懂的,而且很多注解是错误的。所以要多来听讲,慢慢的才可以了解明白,入正知见。

好了,人生观现经讲完。人生观解决,宇宙观同时解决;唯心问题答复,唯物问题同时答复。(非如泰西哲学、知识、自然、人生、分开三橛导论,不能圆融兼顾,而唯心唯物,各走极端。)人生真正的目的在学佛,学佛究竟的宗旨在成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