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三章 无常是苦


   日期:2020/8/5 8: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三章 无常是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杂阿含经

  人生充满着种种的遗憾和痛苦,在佛经中将它们归纳成为八种典型,名为「八苦」。这「八种痛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所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

  中国古代有位诗人曾经感叹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苦,便正是来自于「不如己意」,也就是「无法令自己感到满意」,和自己所要求的、所渴望的有所差距,所以觉得不满意,觉得遗憾,觉得很无奈。基本上,一切痛苦的产生不外如此。

  杂阿含经上说:「色无常,无常即苦......」所谓的「色」,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这句经文译成白话就是:「身体的表现是无常的(不能永久保持不变的),因为无常变迁,所以带来痛苦......」

  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便是来自于「身体」是无常的这个原因,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作用」是无常的原因。简单地说,那就是:生命(精神作用与身体的因缘和合产生生命)的无常现象产生种种痛苦。

  身体的衰老、败坏和得病影响心理的情绪和感受,使得身体上的痛苦蔓延到心理上。

  以老而言,当一个曾经年轻、漂亮的少女发现自己有一天竟然变成了一个鸡皮鹤发的老太婆时,她的内心生起惶恐、不安等种种抗拒的情绪,使得内心充满痛苦。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不管她再怎么不愿意接受「我已经老了」的这个事实,一切终归无法改变。也许她并不甘心就此罢休,而尝试以化妆、整容来企图掩盖这事实。当这种努力再次失败时,双倍的痛苦将降临在她的身上。绝望的感觉再次严重地侵袭着她。

  病苦,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生病时,由于四大的不调而往往导致体温的增高或者身体其他方面的不适。如果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地躺在病床上休养的话,我们所承受的将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内心的焦虑、急燥也必定会啃蚀我们的心。万一久病不起的话,那更糟了。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们:恐惧、疑虑、不安,总之就是苦不堪言。

  死,有人把它叫做「大限」,也就是「最后的期限」的意思。死,意谓着生命的终点。所有美好的感受(来自于感官的刺激)、喜爱不舍的事物(我们所渴求永久拥有的:我们的欲望)和我们所依赖的这个身体和精神作用都将灭去。我们对种种欲望的贪求被中止,于是,苦随之而生起。「我再也不能拥有我所喜爱的一切了。」面对死亡时,我们的内心如此吶喊、挣扎。

  而生,正是一切痛苦的开始,所以列居首位。同时,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老、病、死等苦的形成原因正是「贪生」和「求生」—对生命无限延续的渴望。

  为什么人会贪生怕死呢?究竟生有何欢,能令我们如此留恋;而死亡的背后又存在着一些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生何欢。死何惧

  心理学家约翰‧C‧马格思和理查德德‧L‧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学」一书中,综合了死亡恐惧的心理基础,得出结论说,人之所以恐惧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种:

  1、死亡将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2、无法在死后继续照顾子女家人。

  3、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4、死亡使得自己许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废。

  5、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6、死后遗体会变得怎么样?会发臭?会枯萎?不可想象。

  7、死后世界到底怎样,没人知道,虽然有人说是极乐世界,但是到底死后会到天堂还是地狱?总是困扰着人们。

  简而言之,这种种的担心害怕、忧愁苦恼其实都根源于对「我」的执着。人们错认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串连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担心「我」死后会怎么样?会到那里去?有时,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担心死后被埋在土里会不会腐烂、发臭。有时我们又认为在我们的身体之中有着另外一个「不死」的「我」,不断地在投胎转世或者依附在不同的躯体上,也就是一般人所相信的灵魂。有时我们认为身体是「我的」,财物是「我的」,亲友是「我的」,而担心「我」死了之后,「我的」一切会怎么样?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一个人因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愤怒和颓丧而捶胸顿足来出气时,他以为他在敲打着那个讨厌的「自己」。实际上他所捶打的只是身体—这四大元素的组合物的一部分而已。那里有一个叫着「我」的主体藏在其中呢?

  另外,有更多的人—几乎可说是自古以来的每一个,都错误的执着感觉为一个「我」。每一个人都喜欢各种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喜悦感,沈迷于器官上的享受而贪着于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的快乐。误以为这种种的事物和它们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真实而不会改变的。人们为了得到和保留这种种美好的感觉而追逐、争斗,得到就狂乱地占有着、消耗着,耗尽之后又再重新追逐、争夺......一旦这个「我」的行动被宣布中止,也就是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便对于这种一向被依赖着的、妄执着的官能剌激将会失去的事实感到恐惧。

  但是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因缘的和合与分散;是生灭的不断相续,如此而已。这一连串的生灭、生灭之中又如何可以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来称其为「我」呢?

  ⊙苦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回头看看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求不得苦」。而事实上,这三种苦的型态,在某个角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一切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得不到自己所要求的事物,或者说:我们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

  乐的反面就是苦。

  和所喜爱的人、事相聚是快乐的;因此和所爱的分离(不能相聚)就是痛苦。

  和所厌恶的人、事或感受产生联系是痛苦的;反之,则是快乐的。

  因此,总结一句:苦的原因就是「所求不得」。如此一来,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人生都是痛苦的大集合。为什么呢?

  我们喜欢「生」,但有生必灭;失去生命是苦。

  我们喜欢种种美好的感受,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无常的,不会永久持续着的;当美好的感受消失时,也正是痛苦生起的时候。

  我们贪爱年轻的美貌,但是人总会老,一旦年华不再,便只有慨然长叹,又那能不苦呢?

  我们讨厌死、讨厌不好的感受、讨厌衰老—我们总是企求着不必面对这一切负面的情形,但在因缘和无常的法则下,所有的「转变」都是必然的。如果要说这世间有着唯一不变的事情的话,那恐怕就是变化本身了!

  痛苦时,我们企求它赶快消失、过去;快乐时,我们盼求它能永远保留、持续。其实,痛苦和快乐一样:总会过去—痛苦从来不曾停顿在那里,它和快乐一样都是在不停的生灭、生灭......动摇而不安地流动着呢!

  其实在「痛苦」时,我们也并不是「一直」都在承受痛苦的。譬如说:当一个人面对老苦时,也许他大部分的时候,都在恐惧着即将来临的死亡和抗拒着年华的逝去;但是当他在吃着美味的食物时,还是会觉得「很好吃」,看电

  影时也还是会为剧中一些滑稽的情节而开怀大笑。真正的「苦」只在我们接触到那个令我们产生苦的、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如果一个老人不停地去照镜子,不停地去看到(接触)老的情形,而又不断在心里生起抗拒的情绪,或者,他不停地在脑海里思考着这个问题、想象着他是如何地厌恶衰老,那么他也就在思想里不停地和这令他苦恼的事物一再接触—这使得苦生、苦灭,苦生、苦灭的循环过程频繁地出现。痛苦,于是就像一层一层的波浪那样:刚退下去又涌上来,重重迭迭、反反复覆。这个人也就这样长期地陷在痛苦的波浪中。

  ⊙无常是自然法则

  如果我们不去认为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以及种种情绪等精神作用的「组合体」,是常而保持不变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再以身体来执着为「我」,以感觉来执着为「我」,以思想、意志、认识作用及它所引发的判断和经验来当作是「我」或「我的」,那么所有的无常现象也只不过是因缘聚或因缘灭的自然法则而已。

  快乐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生灭现象,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痛苦也一样只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出现和消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在某种特定形式下的配合所生。它们的性质完全一样,那里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

  在自然界的法则下,植物和动物一样都面对有生必有死的无常现象;可以说,这世间并没有得以免于无常变化的事物。

  然而我们可曾听见一棵大树或一根小草在枯死时哀嚎啼哭,眷恋绵延、百般不舍?暗黄的枯叶洒脱地随轻风无声飘落;干枯的树枝静静地在风雨、虫蛀的侵蚀下粉化为泥。

  人呢?为什么人在面对生死无常时却这般拖泥带水、苦不堪言?是的,只因草木无心,人却有情。

  所谓有情,即是爱与不爱,喜欢或讨厌,以及在爱与不爱之间的一种迷乱、矛盾的状态。因为爱上了某个人,我们便会对他(她)展开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患得患失,得到了便觉得喜悦、愉快,失去时则悲伤、不舍。终于,所爱的人被留在身边,两个人便会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感情稳定,彼此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其实,稳定了吗?可以被完全了解吗?我们已经知道,无常的性质是动摇不安的、不稳定、不坚固的;因缘的聚合、离散也是不断地发生着的,四大时时新陈代谢,思想剎那生灭!整个世间,包括你我,包括每一个相爱的人,每一种你所珍爱的事物都如你本身一样,在无常的洪流中从来不曾止息地流动着,如何稳定、如何了解?

  同样的,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对某种感受或某种器物生起「喜欢」时。一旦喜欢一辆车子的话,我们便会设法去得到它。我们可能先去打听它的价钱,再来就设法赚钱、存钱,找寻合意的车子和商店,最后把它买下来、驾着回家。你,终于「拥有」一辆车子了!问题是:你自己和这辆车子的身上都正在一连串相续的无常生灭之中—你正逐分逐秒、逐年逐日的靠近死亡,而车子也将随着它被使用的次数和磨化的程度逐渐败坏。也许是车子先损坏了,也可能是你先死了。那么,究竟又有谁曾拥有谁?

  前面已经提过,所谓「时间」,只是一个假设。所谓的「永远」,指的只是一长串的生灭过程;所谓「一下子」,那就是一小串的生灭过程。比方说,以一个小时的开始为「生」、结束为「灭」的话,则一天为二十四个生灭。如果说,一个人在一天中有一万个念头的话;一天,也就等于是一万个念头生灭的过程。余此类推,整个世间的存在实相,也就不难被洞悉、了然!

  人嘛!却总是:爱生恶死、喜美嫌丑、贪新弃旧、求好恶陋;总是对种种事物分别、拣择,一会儿喜欢、一会儿讨厌;喜欢的就拼命追,讨厌的则拚命嫌,却不知道连这个喜欢和讨厌本身也是无常的!

  ◆没有永恒不变

  当我们喜欢一件事物时,并不是每一分钟都在「喜欢」它的。只有在接触到有关事物时,喜欢的感觉才会浮现。

  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糖。只有在他吃到糖、看到糖、嗅到糖、摸到糖、感觉到有糖、听到别人在说「糖」或想到糖时,喜欢的感觉才会生起。如果把他的感觉、思想、记忆和一切的感官作用都抽离了的话,他还可以用什么去「喜欢」糖?

  我们的感受、情绪、思想、反应、判断、意志、认识、经验等等心理作用就好比一双手。一双去抓住那些给我们好的感受的、乐的感受的事物的手—我们紧紧地抓住这些美好感受所留下的印象,一再地渴望、企求它的重复出现。一旦这种渴求得到了满足,我们所喜爱的事物再度给我们的感官带来愉快、喜悦的刺激时,我们便告诉自己:这是快乐。

  然后,随着这种感官所体会到的愉快、喜悦的刺激消逝时,我们又告诉自己:这是痛苦。

  如果我们不去紧紧抓住一切,如果我们不把那些感受视作是属于我们的,如果我们清楚认识:人,只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我),这一切都只是正常的、平常的,大自然的法则;这一切都只是缘聚、缘灭的自然演变,本来如此、自然如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威南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威南居士)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读后序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后记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十章 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九章 无常这个事实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六章 如何在无常中从容成长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五章 如何在无常中相爱?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四章 如何在无常中生活得更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二章 无常的性质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一章 如实观察无常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前言 什么是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