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三


   日期:2020/9/7 1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三

释华梵 著

(续:第三、事理圆融观)

【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依是义故”,乃承上启下之文也。“是义”者,即谓前文所宣说开解的有关理事、空有等唯是一心,圆融无碍,一际不二义也,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也。换句话说,理事、空有圆融无碍,一际不二之义甚深甚深,元非思量分别之所能通达之境界,故唯当依“止观双行,悲智相导”乃可具足证悟尔。

何故云“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耶?

通云止观,“止”者体也,“观”者用也。无体则无用,有用必有体。依体而起用,起用必依于体。止观亦复如是,止显观隐于止,观显止隐于观。有止必有观,有观必有止。离止则观非正观,离观则止亦非正止。故依一心义,必是“止观双行”。“止观双行”,又叫“止观双运”,“行”即运义。

何故云“依是义故,得有悲智相导”耶?

“悲智”者,谓菩萨大悲故,恒不舍一切众生,乃至生生世世普现十方度化一切众生无有穷尽也;又菩萨大智故,恒观一切法空,乃至心不行于分别,则法身湛寂常无动转也。是以以悲导智,则法身湛寂而不舍普度十方;以智导悲,则随缘普度十方而不失法身湛寂。方便而言,悲导智即是如来藏不变随缘也,智导悲即是如来藏随缘不变也。

若准下观文所言,实则“止观双行,悲智相导”即是事理、空有圆融无碍、一际不二也。

【何者?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

此乃约“空有”解释何故“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也。

“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者,乃紧蹑上文“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还复成有”而来。此中意谓:缘起为有,性空为空,缘起即性空,故有即空;性空即缘起,故空即有。以有即空故,所以有而不有,名之为止。以空即有故,所以空即不空,名之为观。

然何故谓“有而不有名止,空而不空名观”耶?其意趣何在?

“有而不有”者,妙有也,明妙有者则恒不舍同体大悲而普现十方度化众生无有穷尽也,此是谓之正止;“空而不空”者,真空也,解真空者则恒观一切法空乃至心不行于分别,此是谓之正观。正止者,止不碍观,即止即观也;正观者,观不碍止,即观即止也。止即观,观即止,止观双行,空有不二。

“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者,谓缘起性空不二,缘起即性空,是空全收有;性空即缘起,是有全收空。空全收有则一切皆空,是谓真空;有全收空则一切皆有,乃是妙有。妙有真空,互摄全收,不二而二,是谓亦止亦观也。

“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者,谓性空缘起不二,缘起即性空,是空夺有,空夺有尽,是谓真空;性空即缘起,是有夺空,有夺空尽,乃即妙有。真空妙有,互夺互尽,二而不二,是谓非止非观尔。

上文乃就止观组合即是四重,言“四重止观”者,无非欲就“四重止观”以明破四重执尔。众生之执,不外四重,所谓“四重执”者:一者执有,二者执空,三者执亦有亦空,四者执非有非空,此亦即所谓“四句”者也。今正观者,破有执;正止者,破空执;非止非观者,破亦有亦空执;亦止亦观者,破非有非空执。如是四执破,则离四句绝百非,是即“止观双行”,则悟入诸法实相,亦云证入一真法界,亦云契入一如来藏心尔。

【言悲智相导者,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以不住空之大悲故,恒随有以摄生、以不摄生;以不滞有之大智故,常处空而不证灭。灭则不灭之灭,灭而非灭;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生非生故,生相纷然而不有;灭非灭故,空相(法然而不空。空相法然而不空,故生死、涅槃而非一;)生相纷然而不有,故涅槃、生死而不殊。】[注:因文有脱落,括号内小字,系后人据上下文义而作补遗也。]

同上,此即是约“空有”以解释何故“依是义故,得有悲智相导”尔。

“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者,“有即空”者,谓性空缘起之有,只是假有,非是实有也;“而不失有”者,谓性空缘起之有,虽非实有,而亦非毕竟无假有也。若明此理,是故菩萨虽恒观于空,而不住空,能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常化十方,普度众生也。此是菩萨以大悲导大智,不滞空住寂,入于无为正位也。

“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者,“空即有”者,谓缘起性空之空,即是真空,真空即妙有也;“而不失空”者,谓缘起性空之空,虽真空即妙有,然妙有亦即真空尔。若明此义,是故菩萨虽恒不舍一切众生,而亦不滞有,故能行无碍正智、般若妙慧恒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尔。此是菩萨以大智导大悲,不住生死,现前即大般涅槃尔。

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如实知生死涅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故能悲智双运,不相障碍尔。

“以不住空之大悲故,恒随有以摄生、以不摄生”者,谓菩萨以悲导智,故以不住空之大悲,恒随缘以普度众生;虽恒随缘以度众生,而亦不取众生相尔。何故?诸法缘起性空故!恒观一切法空故!

“以不滞有之大智故,常处空而不证灭”者,谓菩萨以智导悲,虽恒观一切法空而恒假大悲方便入于生死,不取不住无为正位尔。何故?诸法性空缘起故!恒不舍一切众生故!

“灭则不灭之灭,灭而非灭;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生”者,生死也;“灭”者,涅槃也。“灭则不灭之灭,灭而非灭”者,诸法性空缘起故!又菩萨以智导悲故!“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者,诸法缘起性空故!又菩萨以悲导智故!

“生非生故,生相纷然而不有;灭非灭故,空相(法然而不空)”,由缘起性空,故生而非生,是以生相纷然而不有也;又由性空缘起,故灭而非灭,是以空相(法然而不空)也。

“(空相法然而不空,故生死、涅槃而非一;)生相纷然而不有,故涅槃、生死而不殊。”缘起性空,则泯各各差别相,一相所谓无相,亦即“空相法然”也,又性空缘起,则“空相不空”,即是各各差别相宛然尔,既各各差别相宛然,(故生死、涅槃,一而非一)也;同理性空缘起故,则诸相各各差别,亦即是“生相纷然”也,又缘起性空,则“纷然而不有”,即是泯灭各各差别相尔,既泯灭各各差别相,故知涅槃、生死,殊而不殊尔。

同上“止观”门,由生死、涅槃本自非一非异,故菩萨悲智相导,而于生死、涅槃亦成四句,具体内容释于下文。

【何以故?空、有圆融,一不一故,亦可分为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以空即有故,不住涅槃;空有一块而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槃;以空有相夺两不存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何以故”征释之文尔。何故生死、涅槃非一非异耶?

“空、有圆融,一不一故,亦可分为四句。”因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故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性空缘起非一非异。缘起者所谓生死也,性空者所谓涅槃尔。既性空缘起非一非异,是以生死、涅槃方便可开为四句尔。

四句者,即:

第一、“不住生死”句。何故云不住生死耶?以缘起性空,生死即涅槃,无生死可住故。

第二、“不住涅槃”句。何故云不住涅槃耶?以性空缘起,涅槃即生死,无涅槃可住故。

第三、“亦住生死亦住涅槃”句。何故云亦住生死亦住涅槃耶?以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离于生死、涅槃外无别境界,生死、涅槃虽一体而不碍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槃尔。菩萨住生死者,度众生也。菩萨住涅槃者,法身常住也。故曰:“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第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句。何故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耶?以缘起、性空非一非异,生死、涅槃非一非异。全生死无涅槃,全涅槃泯生死,生死、涅槃同时互夺,则二者俱不可得。既涅槃、生死俱不可得,故生死、涅槃俱不可住尔。

约悲智对,即“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悲智俱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槃,“悲智双运,悲智不二”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超此四句,则悟入无分别诸法实相门,通达一真法界、一如来藏心尔。

【其犹水波为喻,高下相形是波,湿性平等是水。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无异波之水,即水以成波。波水一而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不碍一故,处水即住波;不碍殊故,住波而恒居水。何以故?水之与波,别而不别故!】

上为法释,下则举喻以释。喻为“水波喻”。

“高下相形是波,湿性平等是水。”“高下相形”为波之相,此乃就相以明波尔;“湿性平等”即水之性,此乃依性识水也。水之湿性是一,波之高下相异。所以波则有别,而水性平等,实无有异。

“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无异波之水,即水以成波。”波全是水,离水无波,故见波即是见水,此乃水、波异而不异也。又水外无波,全波是水,故一切波皆因水以成,此乃波、水一而不一也。

“波水一而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以波夺水,则一性湛然而不碍万象纷然也;以水夺波,则万象纷然而不碍一性湛然尔。

“不碍一故,处水即住波;不碍殊故,住波而恒居水。” 波全是水,离水无波,故处水即住波也;又水外无波,全波是水,故住波而恒居水也。

“何以故”以下,总结全文。文义易见。

此中波喻事、喻有、喻缘起,水喻理、喻空、喻性。水、波既不二无别,圆融无碍,是故事理、空有、性相皆圆融无碍,不二无别也。

【经云:“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亦得涅槃即众生性,不复更生。”又经云:“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生死、涅槃等无差别。”又经云:“于无为界现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于有为界等亦然。”又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解云:凡夫行者着有,贤圣行者住无,今既有、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故名观也。】

下则四引经证以启信生解。

初引经证,意谓一切生死轮回之众生,当体即是涅槃相,是故不复更灭;譬如波既全体是水,是故无须更求灭波以成水尔。又但诸涅槃,直是一切轮回众生缘起空性,是故不复更生;譬如水既全相是波,是故何须更求灭水以生波耶。

其实众生、涅槃不过相性之别而已。众生是涅槃之相,犹波之与水;涅槃是众生之性,犹水之与波。众生者,众因缘生也。众因缘生必无自性,即此无性,便名涅槃。涅槃无性,无性随缘,即此随缘,复名众生。既是众生即是涅槃,故众生不复更取涅槃,是不复更灭也。既是涅槃即是众生,是故生者不复更生也。

引此经证不过在于彰显说明生死、涅槃是不二无别的,譬如波之与水不二无别尔。

二引经证,意谓:以生死不异涅槃,故如来不见生死;以涅槃不异生死,故如来不见涅槃。

何故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因为于一真如法界心中,生死、涅槃不二无别故。于自觉圣智中,生死、涅槃之分别不可得故。

是故十方如来出现于世,非为度生死入涅槃,乃是欲令一切众生舍生死、涅槃二种分别见,而入于诸法甚深不二实相故!

引此经证亦在于彰显说明生死、涅槃不二无别也。

三引经证,经文中“无为界”者即涅槃界也,“有为界”者即生死界也。何故“于无为界现有为界”?良以性空随缘,故诸各各差别事相炽然滋生也,但亦不坏性空之理;反之“于有为界现无为界”亦复如是。何故?因为各各有为差别事相皆缘起性空也,虽然缘起性空,然亦不坏缘起事相宛然尔。

引此经证亦在于进一步彰显说明有为界之生死与无为界之涅槃不二无别也。

四引经证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此乃《净名经》中文。论中论主自行解释此句经文。何谓凡夫行?贤圣行?及菩萨行耶?凡夫行者执着于有,“有”者有生死也;贤圣行者住于无,“无”者即是涅槃境界也。今既生死涅槃,有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有无双遣,是谓菩萨行尔。

行菩萨行者,生死涅槃有无双遣,自然心不随分别,妙合中道,由是顿然离四句绝百非,现心无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当体直是一真如法界心(亦即如来藏心)尔,即此是为“空色无碍观”也。

“见心无寄”者,谓不取相生心,心不随诸相分别尔;亦即《金刚经》所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见(xian)”字通“现”字,乃现前、当下、直下之义。“寄”者,寄托、寄泊义;“无寄”者,谓无有语言文字以及形相可以寄托也。

“空色无碍观”者,谓色相举体是真空,真空亦举体而不异色相;以色为幻色,而不碍于空,空为真空,亦不碍于色,故观空色二法无障无碍,不二无别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华梵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华梵法师)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