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


   日期:2020/9/17 1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一)

  《四法宝鬘》梵名Dharmacatur-ratnamala

  藏名Cho-zhi rinpochei trengwa

  龙青巴 造论

  谈锡永 译注

  皈敬述意

  【正文】顶礼十方诸佛诸菩萨

  以无上百重信意,献于如日诸佛前。

  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无际,合容万法。

  诸佛色身坛城,有五决定。由佛行光辉,令诸佛子如莲花开放。

  【注释】诸佛法身自性,即是法界,即如来藏,即真如,详见后文。色身有二,一报身,二化身。此处指报身而言。

  五决定——一处决定:报身佛唯居色究竟天,不住余处。二法决定:唯说大乘法。三相决定:唯相好庄严,不变现余相。四眷属决定:唯十地菩萨,无异生眷属。五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不取般涅槃。

  【正文】胜利王之教法,若如意宝树之清凉树荫,令一切受轮回热苦者得依怙,使能圆熟解脱。为具信者能依次第入此树荫,今且将此硕大宝树分四支解说。其谛听之。

  归心于法第一

  【正文】欲度轮回无边大海至彼岸者,先须思维,今生即应精进成就,得安乐解脱。难得易失之人身,为得解脱之筏,具闻法思法修法之资质。一旦获得人身,若任其空过,则不能脱此轮回海,不能中止生死流转之苦,仍于此难堪怖畏大海中浮沉,其迷妄之潮遍三善道,老死如泡沫溅至一切处,生死之流由是无尽。

  【注释】轮回有六道,又称为六趣,即生命之六种趣向。三善道为天人、非天(阿修罗)、人;三恶道为地狱有情、饿鬼、畜生。六者统名“六道有情”。

  【正文】唯得闻法教者,则可断生死流转而不离无上大乐,故应以此能得安稳之无上法门,为最胜宝筏,精进度越三界迷误海。

  【注释】一切未解脱之有情均住于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仍有轮回生死。

  欲界有情有淫欲及食欲,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所居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为欲界。

  色界有情无淫食二欲,然尚具有物质身(色身)一如欲界。四禅十八天属之。

  无色界有情既无淫食二欲,又无色身,但住心识于定境。四空天属之。

  【正文】若今不修此趋向解脱之觉道,即难具福再生,经历无尽具苦生命,世复一世,仍无能脱离流转。故今既得暇满人身,即应精进至诚修道,由是得利乐,能圆满自利利他。

  【注释】轮回得暇满人身,即为具福再生。六道中唯人最堪闻思修佛法,下三道太苦兼且愚昧,不堪修法;天人及非天太乐,亦不堪修法,故皆不具闻思修佛法之福。然得人身者,亦须具八有暇及十圆满,始名具福。八有暇者,一非生于地狱;二非生于饿鬼;三非生于畜生;四非盲聋瘖哑;五非世智邪辩,不信佛法;六非生当正法灭尽时,无佛法可闻;七非生于北俱卢洲,此洲有情长寿安乐,不信正法;八非生于无想天,此天有情住于深定,不能闻思修法。非此八者,称八无暇。

  十圆满分内五圆满与外五圆满。

  内五圆满者,一众同分圆满,即既得人身,又得丈夫身;二处所圆满,即生于人中,又生于有正法可闻之国;三依正二报圆满,即既处所圆满(依报),又无身根残缺,复能分辨邪正,堪能受法(正报);四无业障圆满,即于现生中不曾作五无间罪,亦未教他人作(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无信解障圆满,即不因信邪法或外道而于正法不生信解。

  外五圆满者,一大师圆满,即遇佛出世三。二正法施设圆满,即能值佛说法。三正法流转圆满,即值佛弟子能依正法证果。四正法不灭圆满,即正法未灭,能证果之胜义法未断。五随顺资缘圆满,即修行人能得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正文】色身虽得暇满,心识却无保障。盖万法均不坚牢,且具变易而无本质,以万法无常且易坏故。故应深切思维,死即将至。

  【注释】世间一切事物现象,佛家称为万法。万法无本质,具变异,即称为无自性。自性之定义,即为能独立存在,独自成立,而不依附任何客观条件,且无任何变易。依此定义,万法皆无自性,是即有为法,唯涅槃无为,其自性实有。下文即逐步详论及此。

  【正文】周围世界亦一体如是,此世界将为七火一淹及风所坏,无发尖许地能得保存。万物荡然,只余虚空。寄于其上之无常流转有情,如天人、非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无论为何种有情,一旦时至,都将投入死海,转识再生。年月日时亦短暂无常,分散消逝,如四季之变换即为其证。时地均无常,故当思维自身亦如是无常。

  【注释】据《阿毘达磨》,世界须经成坏劫,于坏劫时,世界为火水风所坏,然后再入成劫。

  【正文】既心识无保障,而色身亦无常,故于今日即应深切思维,明日之前,生命或即已消尽。

  【注释】上来说此身无常。色身易坏,一如时空之变易毁灭,而心识则亦无自性。故吾人所据以为有者,实乃妄认。

  若不能由无自性及无常而知无我,则虽修持亦入邪道。如修神我、修生天、修长生等,皆持我见;如修无想定等,则陷入常见,终不能得解脱。

  下来说六道之生苦,由是建立出离心。

  【正文】生苦比死苦更可畏。无论生于六道中任何一道,均无悦乐。因生命流转即以炽燃火为自性故。由是当下即应求取解脱法门。

  地狱聚生为冷热折磨。饿鬼则受饥渴。畜生互相残杀,且愚昧无知。人则有三苦八苦。阿修罗为斗争及战争所苦。天人则受死苦,且有堕落恶趣之苦,其堕落也,享乐旋变为忧痛,此实为至难堪之大苦。天人享乐既尽,尚且或入地狱火海,思维及此,自当修持以离轮回。

  人生诸相无非为醒觉前之一梦,诸相变幻且复无常。以终须舍弃故,眷属与财富等等,又复何用。由是即应于法精进。

  【注释】人之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者,谓身心受苦时所生之苦,如生老病死等。坏苦者,谓偶现之乐境悴然失去之苦,如所爱者别离,欲求者不得。行苦者,谓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如五蕴苦,即由色受想行识五者引生之苦。

  八苦者,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即所爱者不能长聚;六“怨憎会苦”,即所厌憎者却偏偏会聚;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蕴作用覆盖佛性,由是轮回流转。

  自世俗言,轮回有六道,即有六种不同生命形态,若自胜义而言,六道其实只在人之一心。譬如有所求而不得,心识熬煎,不眠不食,如此即是地狱。若心胸旷达者,付诸一笑,如此即是天堂。倘能知业力缘起,则为佛道,能离六趣。

  【正文】贪欲如毒如兵如火,困扰持续而来,无少间有乐。从此即以积聚、护持、增上所贪者为要务,由是即为鄙吝及贪念所缚。与人斗争,妄念愈增,于是心为物转,形骸与性命都销。

  沉溺世法而所为皆背出世法,每为圣者所呵。盖减少贪欲,功德则自能增长,故欲趋安乐解脱者,自当寡欲知足。

  故云:无欲即为圣者,寡欲则近乎圣。苦受与妄念随欲而增,功德则随寡欲而长,故当继圣者之步武,时常知足寡欲。

  交游实亦有无穷过患,过多无义利,身心纷扰,易增忿争,由是乃生取舍分别,终为结习所染。无论何所作,不能有一瞬令人真正得乐;无论何所为,亦不能令人得益;无论何所闻,皆无任何义利;无论何所亲,最终必至离散。是即宜屏侍从,离亲友,居于净所,精进修持清净法。

  古代无上圣哲尝云:唯静居始得尝法甘露味,故行者宜隐居山林,俾得安宁。

  诸胜利王佛陀亦曾称赞静居。无人烦扰,始能深心专一。行者能自在修法,无常心自能增上。置世法不顾,便自无俗务纷扰。不为世缚,则信意与出离心皆得倍增,诸行自能倍减。

  是故不为八风所动,不求取悦他人,亦不求名望,但朝夕于法乐中得自在,如是始不负暇满人身。如斯利益不可思议,故行者即宜退居密林,一生深心修持。

  【注释】八风,指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如见有利于己者,即喜然而趋;见无益于己者,即耸然而避,此即为利衰二世风动。

  【正文】愿如上阐述之清凉法雨,能涤净妄念污染心。愿一心修持之功德,充满莲池;愿同登安乐土。

  修法为道第二

  【正文】若因具信得入此无上功德法门,且欲进而求解脱道者,即应以修法为道,亦即寓修持于日用,此为调御自心法要。

  有人巳得遇胜利佛陀之教授,且曾闭思修,而依然未得宁静者,则以有尘俗心故。或追寻邪道外道而离正轨,或具欲望与渴望,或专注今生而困扰,凡此种种过失,皆与正法相背,实因不以修法为道所致,今生来世遂有无穷过患。人若为种种虚幻所愚,临命终时,将生懊悔,其中有身则生怖畏与焦虑。来生或将堕恶道,更无缘得自轮回道上解脱。是故应修法为道。

  【注释】中有身,又名中阴身。即有情既舍此生身,而尚未取他生身之中间状态。世俗之称为鬼者,即此。

  【正文】如人以药疗病,苟用药不当,则病患更深,以法为药者亦如是。修法不当,亦生无穷过患,具信者须深知此点。

  【注释】末世多伪法,论者因特笔点出。以下即述择师及事师之道。

  【正文】修法为道者,首须依止上师,承事一具德上师实为要事,以一切功德皆由上师生起故。

  具德上师者,即具慈悲与善巧,复能寂静自制,及能容忍。其誓句,其信诺,其行止,皆应善妙圆满。且曾闻思修多种法要,其感染无可限量,使人自然受陶化。复能不执世法,于八风能清净如晴空。如是具德上师,能令亲近之者皆成善知识,得入解脱道,实为胜利王于末世化身示现,即宜以极尊敬心向彼皈依。

  皈依具德上师之义利无量无穷,能因之厌离轮回,减少世俗牵挂,万缘放下,离虚幻相。由是即能自制,闻思修法,从而获正信等诸功德。今生既不空过,来世自能得熟果。是故当皈依圣德上师。

  【注释】上师应具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碍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弟子应具十德。即具正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净戒无缺、忍辱不吝、勇健坚愿。

  【正文】对上师不应以身语意三门欺蔑。须如病家之待医士,海客之待航人,渡者之待船夫,旅客之待导者。故须恭敬承事令上师喜悦。应知对上师不敬,或生邪见,来生将堕地狱,视欺蔑多寡以为期。故持恭谨以事上师如持护眼目。如有违犯,即应发露忏悔,且永不再犯。

  依止无上上师,即能生起闻思修心意。于是一心但求解脱,即能将诸行转为功德。此即如何以修法为解脱道之口耳传授。

  无论何时得闻法要,即应思维诵记,为心意得解脱故,应加奉持。无论何时书写诵读记忆修习,亦唯以解脱为念。于修持际,心行皆以猛厉出离为本,厌弃轮回,除求解脱外,心念更无旁注。此即为无上口耳教授心要。

  无论行住坐卧、眠食言思,一切所作所为均不离求解脱之意乐,制心瀑流,厌弃轮回,此即修法为道之大要。

  【注释】上来三节,首言既依止上师,即应以法为道,亦即修持不离生活。次言一切修持皆应以厌弃轮回为本。后言生活中一切所为,亦应以厌弃轮回为本。是则即知,若修法为求福报,或求生天,是皆非正道。密乘多世间成就法,如息灾、增益、怀爱、诛灭等四事业法,行者若不持解脱心修持,但求事业利益,是即非修法为道。

  【正文】尤须知大乘行人应将一己功德回向众生,为利益有情故,应一心修持,建立悲智菩提心,回向功德,赞叹随喜。为此,须切知一切有情,都为自己过去生中父母眷属挚友,故应令彼悉得利乐。

  【注释】菩提心义为觉心,即求取正觉、能成佛道之心。故菩提心即具般若智,盖正觉即般若也。然大乘行人,不求自利,复求利他,使一切有情皆能取正觉,故即须以悲心为本,悲悯有情,使能解脱。因之菩提心即具悲智二分。悲智双运,即悲智菩提心。

  【正文】为利他故,应建立觉心,即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作功德事业,令他生欢喜。且应以广大菩提心长养悲心,作思维言:愿一切有情之苦因,于我身结熟果;愿我所作之善因,为一切有情结熟果。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

  所作一切事业既为建立觉心而作,则自应将此功德无分别回向。是故应能清净三轮,知三轮本体皆空,即能修所修及所依之法,悉皆如幻,有表相而无实体,如幻师所幻化。能如是清净三轮,则自能回向功德以利他。

  【注释】于菩提心亦不应生执著,故于生起菩提心后,尚须领会三轮体空之旨。能修者为行人自己,所修者为行人修法目的,如为令有情成佛道等等。连同所修之法,即为三轮,应知皆无自性,即本体空。

  或曰:法若无自性,修之何益。答曰:若执一法为实,则终不能舍此进修余法,是故法不应执。如小乘行人执四谛十二因缘,即不能发悲智菩提心,亦不能进而修习般若。然法之本体虽不实,其功德却实有,如米面虽无本体,唯裹腹之功能却亦非无,是故应啖食以养生。法亦如是,是故当修,然却不应因其功德实有,即视其本体亦实有。

  【正文】对胜利佛陀及其法教,对诸佛于菩提萨埵,对能积聚功德之事业,皆无余具至信,尊敬之心炽盛,盖能自利利他,或自他两利,则行者自获赞誉尊重,以及无比敬仰。

  随喜者,即以欢喜心随修诸佛菩萨及一切有情功德事业,此即为无上法,能将无限功德转为不可思量之本觉。

  【注释】本觉,谓一切有情本具之觉性。此词有时又与本觉智相通。本觉智者,谓一切有情本具之觉性智慧。以具本觉故,一切有情遂皆具成佛之潜质,以具本觉智故,一切有情遂皆具成佛之功能。故本觉为有情心相,佛性即为本体,当起用时,则为本觉智显现。

  【正文】为利益有情故,应多发清净愿。为此,应修口耳传承教授,用观想清净所修诸法。

  【注释】一切所作,都应清净发愿。例如于行路时,应愿一切有情如是步入觉道。于食时,应愿一切有情能藉一心专注滋养而生。于吸气时,应愿此能清净自身妄念。于呼气时,应愿能加持有情福德。如是等等。

  【正文】无有须臾为世法所扰,以一己修持皆为有情作,以身语意三门作功德事业。自净其意而生起广大觉心,此即修法入觉道法门。

  【注释】此节总结上文,言应出离,以菩提心修持,自利利他,念念不忘解脱,修持不离生活,如是种种,即修法为道。

  【正文】由是,愿甚深密义之鼓音响动,及广大甚深之狮子吼声,能于无明荼毒与昏睡中,将一切有情唤醒。愿彼等得见安宁之欢乐。

  道上除妄第三

  【正文】复次,于解脱道上,有共法、不共法,及无上法,清除妄念。

  【释义】当归心于法后,于道上应清除一切妄念及能生过患之根源,否则即生种种障碍与妨难。

  【注释】共法,指显密二乘相同之法;不共法,指唯密乘所有之法,包括下三部密与无上瑜伽密而言;无上法,指唯无上瑜伽密所有之法。

  【正文】首述大乘显教共道。于道上,应生起以四无量心为基础之正觉菩提心。由广大利他之愿力及悲心,即能消除阻碍精进之妄念。以空性与大悲双运菩提心,即能圆满自利利他。

  【释义】菩提心有两层次,即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前者为取正觉,故建立悲心以度脱一切有情。后者由观空性,而证悟诸法实相。二者双运,即具方便与智慧,此能成佛道,且能圆满令有情离苦之愿。

  【注释】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愿给一切有情以乐及乐因,是慈无量心;愿拔一切有情之苦及苦因,是悲无量心;见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深生欢喜,是喜无量心;以上三者能平等舍,不起分别,是舍无量心。

  世俗菩提心即悲心,为方便;胜义菩提心即觉心,为般若,即出世间智,二者相融,不落一边,始能圆满自利利他,是为智悲双运。

  又以世俗菩提心能建立大悲,胜义菩提心能证悟空性,故又名为空悲双运。

  双运者,二者相融,不侧向一边,且同时生起,使二者发生作用之势力均等。

  【正文】诸法空相本无垢无染,今欲清净其玷污,必须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中,修三十七助道品。

  【释义】于佛道中,行者能证本身佛性。佛性者即诸法空相,即法界,即诸法本体,即圆成实性。凡夫佛性常为无明、妄心及诸行玷污,为清净故,必须经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于此中修三十七助道品。

  【注释】三十七助道品,分述如下。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善、轻安、定、舍。

  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四为资粮道,双五为加行道,七觉支为见道,八正道为修道。

  【正文】更进则须知十六空之正解,及圆满六度无漏修持。为圆成智慧故,更须知人法皆空。以此法门对治,即能除身心诸行污染。此即为殊胜菩萨道。

  【释义】下文即详明此道。

  【注释】十六空,依月称《入中论》,其名相如下。

  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本无自性,非常亦非坏,是名内空。

  言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本无自性,是名外空。

  内六处依处之粗分色法,亦无自性,是名内外空。此乃内识对外境之依处。

  由空智能见内空外空内外空,然此空智亦无本体,名为空空。

  诸器世间其相广大,以无自性故,是名为大空。

  涅槃为胜义,希求涅槃者因之生执,若知涅槃亦无自性,是名为胜义空。

  三界缘生法皆是有为,无自性故,名有为空。凡有为法皆有生住灭相,无生住灭相,即是无为法,其自性亦空,名无为空。

  一切法无究竟,究竟即是边际,故有究竟,即落常断二边。无二边者名为毕竟,即中道义,然中道亦无自性,名为毕竟空。

  生死无初际后际,故称为无际。因无际故无来去,自性空故,是名为无际空。

  凡夫于法有取舍,称为散。若于法都无取舍,即为无散。然诸法真谛法尔而成,本无可散,是名无散空。

  有情自具之性为本性,无自性故,名为本性空。

  一切事物情景,为一切法,即菩萨功德亦一切法摄。无自性故,名一切法空。

  诸法自相亦无自性,名自相空。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皆然。

  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皆不可得,无自性故,名不可得空。

  众缘和合所生法,无和合实性,是为无性。和合诸法本空,名无性自性空。

  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修六度利乐有情,乃由初地登至六地。

  【正文】于世俗谛中,虽谓万法实有,然万法显现实如阳焰、如梦幻,是故于专修觉道时,须离取舍两边。为利他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清除贪嗔痴三毒,则须治以对治之净水。如不净观、慈心及缘起。

  【释义】言及二谛,于世俗谛中,万法实如阳焰如梦,于此认知,行者始能如大乘经论所言,修六度万行以利益有情。于妄念则用对治法对治。如对治贪毒,须观想所贪不净及具缺憾;对治嗔念,则对所嗔起慈心;对治愚痴,则用重重缘起以破无明。如是,即能克制及清除障碍佛性之污染妄心。对觉道之认知亦变为澄明开朗。

  【注释】观十六空,破贪嗔痴,六度则作利益有情事。如是一破一立,即能清净。

  然则何以又用对治法以除妄念。盖此仍就世俗谛言,若观十六空,则为胜义谛矣。

  下来即说及此。

  【正文】于胜义谛,本来清净无生,故不堕轮回涅槃两边,得离世俗心之虚妄。

  【释义】欲生起胜义菩提心,须认知实相之胜义本体,非由因缘和合而生,此乃纯然清净,离诸虚妄,故无轮回与涅槃、功德与罪孽、善与恶等区别对待。

  若能决知圆满智,即般若波罗蜜多之义,即能证人法皆空,由是即无轮回涅槃两边,二者实只为世俗谛之幻相分别而已。自胜义谛观之,则唯有空性。二谛相融,则为无上见。

  【注释】轮回涅槃皆世俗谛见,故应济之以胜义谛。然若执胜义谛,但知空性,则易堕断见,成恶取空。如清辩论师造《掌珍论》,谓真性之无为亦无有实性,如空花之不生起,是即入断见,此即中观自续派之失。宜乎月称论师斥之,建立中观应成派也。

  为救断见,宜济之以世俗谛,此即敦珠宁波车所以谓二谛须相融之意。既相融,则不入常断二边,谓无轮回涅槃故非,执为实有亦非。

  然本论特重胜义谛,则以世俗谛之执易起,故特强调胜义谛之清净无生,非谓唯知胜义谛即证菩提。学人须明敦珠宁波车特笔点明二谛相融之意。无上见者,即大圆满见。

  【正文】如是即为二谛之义理,而缘起法则为因乘大乘之法理。

  【释义】万物现轮回涅槃相,乃基于缘起为因,此等示现,不能否定。此实乃空性之持续自然展现耳。一如光之展现,波于水中之展现,亦如树叶之声沙沙响,世俗中诸法相状,悉皆如是,盖一切相状皆无可辩难,此即世俗层面之真谛。

  于胜义层面,所执皆非真实,唯成一味,离诸妄念而已。故胜义谛超越能所分别。然此亦实为世俗层面中森罗万象之清净无生本体,故二层面实不可分离。

  显宗见地与密乘大圆满见,证悟空性均无二致。此两种体系,容或名相不同,区分事理有异,然无论何种标举,空性始终为一。因乘大乘之特色,为于发心同时,行者步步深入法义,于是所见遂愈渐宽广。其所以称为因乘,即行者所修悉为成佛之因。如六度、如三十七助道品,皆能令人之人格及心智圆美。诸因圆满,即能得成佛之果。

  建立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及证悟二谛,即为大乘共道清除妄心之教授。

  【注释】显密二乘修持路径不同,然证空性以成佛则一。显乘所修六度万行,种功德因,密乘则以转毒成智为法门,直趋空性,转污染为清净,故得证佛果。下文即详说此点。

  然显乘行人每责密宗即身成佛之说为虚妄,此实由于不明转毒成智,即烦恼即菩提之法门非虚。密乘修大圆满至口诀部心髓法时,实似禅宗,如谓密乘虚妄,则禅宗亦可谓虚妄,是故评价密宗,不宜皮相,应从其深法处探讨。

  然若修密仅重事相,或执一法一咒不舍,则无非世俗有为法耳,非密乘真实义也。倘更迷双运,则直入魔道,实为圣者所不齿。下文即依次第讨论密乘修法。

  【正文】密乘为大乘不共道,分外内两支,具甚深无上法门,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之融合,能依次第清净妄心。

  【释义】密咒道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都有法门,消除能障碍修道之不净妄执。前者为复杂之观想,后者则修证空性。然若单修任何一法皆不圆满,盖修观者不宜执实有,须以空性为本,修空者则不应堕入虚无,而谓一切法不实,如是始不违背缘起。故融合生圆二次第而修者,即指同时修习而不舍其一。

  【注释】密宗分内密三乘、外密三乘,详见下说。本节所言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属内密。

  内密有宁玛派说与格鲁派说。前者称为旧派,后者则为新派。旧说内密三乘,为大瑜伽乘(摩诃瑜伽乘)、无比瑜伽乘(阿努瑜伽乘)、无上瑜伽乘(阿底瑜伽乘)。依次第以无上瑜伽乘为最胜。新说则仅立一无上瑜伽部,复平行分出三部,即父续、母续、无二续。本论所据为旧说。

  于旧派无上瑜伽乘中,又依次第分为心部、界部、口诀部。然口诀部又依次第分为随机、口耳、心髓三部。诸部中以心髓部最胜,独名“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本论造者龙青巴尊者即属此系传承。

  外密次第

  事乘——行乘——瑜伽乘

  内密次第

  大瑜伽乘——无比瑜伽乘——无上瑜伽乘

  无上瑜伽乘次第

  心部——界部——口诀部

  口诀部次第

  随机传承——口耳传承——心髓传承

  (以上次第,后后胜于前前。而前前则为后后之道基。)

  于大瑜伽及无比瑜伽,皆修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二者同时而修。有谓大瑜伽只修生起次第,无比瑜伽只修圆满次第者,实误,盖笼统而言耳。故本论及敦珠法王释文,皆强调二次第须融合而修。生起次第修法,为观情世间中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器世间则成本尊刹土,故即以修观想为主;圆满次第则行者自成本尊,住于本尊坛城中。然所成本尊身复有气脉明点之次第修习,目的令行者能起正智,故即以修空性为主。

  西藏密宗仪轨,一般均融合生圆二次第,若仅有生起次第者,则为基础教授而已。然于大瑜伽中,则较少气脉明点修习。于无比瑜伽,则先修生起,然后再入圆满次第程序。于修无上瑜伽外内部时,则依次先修生圆,然后始修大圆满,此则为行者内自证智之修习,亦即菩提心之修习。下文将次第论及。

  【正文】外三部密,主旨唯在净化,或取或舍,适当交替而修,且用对治法以消除污染。

  【释义】外三部密,即事密、行密、瑜伽密。其修习层次尚未能转迷误及妄念成本觉智,由是即须舍妄念而取智慧。行者直接采取相反对治,以清净身心污染。如沐浴、清净、修慈悲等。

  所谓交替修习,即视何种污染无明或有或无,而作相应之对治。于修持道上,因有所清除之妄心,及能清净之相应对治法,故须交替而修。此即为外密修持相当困难之处。

  【注释】外三部密修持,如事乘,须结种种手印,诵种种真言,以作沐浴、守护、甘露清净、加持法衣等法,然后入座,复须守护自身及修法处所等等。此称为十八道,即共有一十八种清净守护程序。此即净化之意。

  【正文】至于内密,因本觉智圆融无分别,是故所舍者,即反成为修道之方便。

  【释义】内密即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于修习中,认知本觉实为方便与智慧之双运,无分别浑然一体。换言之,其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之双融,由是而作认知。于本觉总体中,有须舍之者,如妄心,及因妄心而起之苦受等,当其生起,反能因应而用作修持。如是,并非有意引发内心妄念生起,只是无须着意于舍其迷妄而已,而迷妄自然转成觉性。此为内三部密修持特色。

  【注释】内密特色,或称为反修。当妄念生起时,不取不舍,反即此妄念而作修持,此即密乘种种止观修习。

  月称论师《入中论》有两颂说:

  “有性乃生诸分别,已观自性咸非有。无性彼等即不生,譬如无薪则无火。”

  “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前一颂,说世间万法之生起,或谓自生,或谓他生,或谓自他共生,或谓无因生,此种种分别,实由不知诸法无自性而致。若知诸法皆无自性,则譬如无薪不能生火,此种种分别谬见亦应不能存在。

  后一颂,谓有情因执诸谬见,始起贪嗔痴等,以致流转生死,即为分别所缚,能灭分别便即解脱。龙树菩萨说由观察缘生即灭诸分别,此即修观之理。

  密乘修习,非引发妄念,而是当妄念起时,藉修持方便以观察妄念之自性,由是灭诸分别。是故于妄念不作取舍,唯观察其自性而已。譬如当嗔念起时,修忿怒尊法;当贪念起时,修双身法,此即将贪嗔等毒藉修法而加以观察之道,是即为反修。下文言及坛城显现等,即言反修之理。

  【正文】于坛城中一切自然显现者,均为佛性展露,亦为行者自心所造。

  【释义】胜义实相,即空性圆净显现之坛城,犹如幻镜。诸法于镜中无碍显现,则为世俗实相,行者之心识亦包含其中,因诸法于幻镜中自然显现,实由心现,亦由心受。是故除如镜喻之胜义实相,及如像喻之世俗实相外,更无第三种实相并存。

  【注释】胜义实相即是空性,一切所显均为世俗实相。《入中论》云: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此乃说一切法唯心造。故密乘修习,在破离心之作者,而非破离心之色法。有一喻云:两王争位,胜者唯放逐败者国王,而自统治人民,非将国内人民放逐。故下文所述清净观法,即破种种法之作者,而不坏诸法缘起,破种种法。

  【正文】一切显现都非实有,彼仅为空相,虽若宛然,而实为五蕴积集及妄执所生。若清净观之,无非诸佛眷属。

  【释义】世俗诸法实相皆自性空,妄认其显现为实有者,非是。自空性中生起刹那形态,无非为空性幻镜之反映,各别呈现,实为自身意识、认知力及心识之积聚。清净观之,即能体验其微妙相。视自身五蕴为五方佛,五大为五佛母,八识为八大菩萨,如是种种,则知自身与妄念,原具圣者自性。

  【注释】五蕴:色受想行识。五大:地水火风空。八识: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五方佛及五佛母:中央毘卢遮那佛,配尊胜佛母;东方不动佛,配玛麻几佛母;南方宝生佛,配佛眼佛母;西方阿弥陀佛,配白衣佛母;北方不空成就佛,配法救度母。

  八大菩萨:地藏、弥勒、虚空藏、普贤、观自在、文殊、金刚手、除盖障。

  以一切妄念,为心识缘六尘所生境,故视能缘所缘等为佛菩萨及坛城一切法,此即自净其意之清净观法。故坛城即是空性,一切法皆为空性之各别显现。空性即是佛性,故谓为诸佛眷属。

  【正文】于生起次第,万法皆现于一坛城。自身成本尊,语为咒音,意则放收本觉。如是作,一切虚幻相即转为佛土。

  【释义】世俗万象显现宛然真实,唯以本无实体故,实为误认而已。当以本觉转化此等妄心误认时,即转为觉受不同之微妙相。故若自空有双运之观点观之,万法实为圆满佛土,即遍满本尊之坛城,于是再无一法为虚幻相。

  于清净观中,一切身相皆成本尊,一切声音皆成咒音,一切思忆皆成本觉之显现,即于观想中,本觉成不同相状流露,又复回收。全部修习重点,即转身语意为本尊、为咒音等,由是即能清净生起次第之妄念。

  【注释】生起次第,谓由内心观想生起坛城本尊,故名生起。圆满次第则不尔,谓直缘自身脉气明点,且令气息融入中脉,以脉气点本自具足,不待生起,亦不待修成,故名圆满。

  以此分别,故修生起次第,即藉一切法之幻相起修,由是生起清净坛城,行者无时无刻不自成本尊。若在外密,则行者不能成本尊,而修法时之坛城亦多在面前也。

  【正文】于圆满次第,凭脉气点瑜伽修习,行者进入不思议净光明界,此中万法均为真实空性,由是心气即受驾御而致用。

  【释义】于内密圆满次第中,身即为脉,语为气,意为明点。当修习脉气点瑜伽时,观想意之本体为本觉大乐。由是气即能致用,得共不共成就。由此修习,古来有无数大成就者得神通妙用,具见于史册记述。

  【注释】气入中脉即起神通。道家修中黄直透,其理与密乘略同,亦时能起神通妙用。密乘原不忌讳神通。吉祥燃灯智尊者于《菩提道炬论》中言:“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唯密乘行人知神通亦虚幻相,本无自性,由是对神通便不生妄执,如是始能进修大圆满。

  【正文】空性境界与本觉相融,此无分别双运,即是大手印。此即密咒道果金刚乘。

  【释义】经如上修习,行者即能证空性与本觉无二,换言之,即能证空性之无碍展现,由是即得本觉佛身,亦名智身;得如如实相之佛自性身。盖佛性即是真如,不涉缘起故。亦可说此乃着重于生起对实相之了知。故密咒大手印道,所修唯果,果即佛道,由是称为果乘。

  脉气点等修习,为无比瑜伽,然无上瑜伽亦作此修习,即如大瑜伽亦有无上瑜伽之修习。内密三瑜伽实相辅相成,分别称之为大、无比、无上者,无非为明其重点而已。大瑜伽所重为生起次第,无比瑜伽所重为圆满次第,无上瑜伽即大圆满,契入万有空性。然每一次第均包含生起、圆满及大圆满。为求易了解其理,故分立三密之名耳。

  举例而言,于大瑜伽修习,行者由观空起,观万法于空性中清净,于此生起悲悯大海,千波荡漾,此即所谓一心遍法界。当修空悲双运时,即所谓一心入实相。

  此际由观想种子字,如吽字(藏文字母略),以生起清净觉。种子字放光,清净轮回界及诸有情。此一切皆证知无非空性。由此修习,器世间即成佛土,或所修习之本尊刹土,屋宇楼房皆成本尊越量宫,行者心识即成种子字。若种子字为吽,即由吽字转为大悲金刚杵。金刚杵放光,生起所修之本尊,如金刚萨埵。此后再经连串次第,即为大瑜伽之密法修习。

  于无比瑜伽,上述次第予以简化,着重控制脉气点之修习。

  无上瑜伽即大圆满,有时又称为大无上(maha-ati)。大者,指大瑜伽之生起次第,能悟入实相本体,故实为无上修习。

  大瑜伽生起次第必须与无比瑜伽或无上瑜伽合修,其理趣如下——行者至少须修一本尊娴熟,如莲花生大士或其他本尊,持咒亦须娴熟,如未能娴熟,则无修习无比瑜伽所须依赖之基础,于修脉气点时亦缺乏连贯。同理,若行者未入生起次第之本尊静虑止观及持咒,则亦无进入无上瑜伽之背景,使能觉受万法任运成一圆满坛城。此即是三种内密不能分别修习之理。

  【注释】密乘于西藏传播初期,过分着重圆满次第之修习,由修脉气点而得神通,并生执著,于是所修即成有漏之有为法。及吉祥燃灯智尊者入藏,始提倡修习空性。修脉气点为定学,修空性则为慧学,又复提倡戒律,于是戒定慧三者始得平行。

  因此影响,修密行人始以大圆满见为修密法究竟。三瑜伽必须互摄者,即此之故。盖修生起次第亦修观空性,修圆满次第更须观自身即是本尊坛城,坛城即是虚空法界。由是始不偏重于定而失慧。下文即将详论及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后记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7 法界赞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6 不二法门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5 如来藏九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4 不增不减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3 龙树说法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2 如来藏与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1 何谓如来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4 《三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3 唯识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2 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