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 |
||
日期:2020/10/19 11: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透视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 静波法师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弗”,则是否定义。如是,“佛”字可理解为“不是人”。学佛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它是一件极难成就的事情。当有人听到“不是人”后,马上会有情绪产生。毕竟一般人所感到的,只是侮辱性的内涵。对此,则是一种束缚。而当我们换—种角度,则也可以是圣贤之类。所以,学佛即是学“不是人”,实在就是怎样转换一般人固有的价值观念,并且,这种转换的立足点是,基于人的位置上,由此而升华而超越,其结果是,认清事物的真相,达到智慧的圆满。 因为众生烦恼的千差万别,其归根结底,无非是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所导致。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的眼镜。可以想象,眼镜给我们的影响,绝对不会认识到事物的真实相。尽管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之类,但这只是一厢情愿,以为自己没有错误。事实上,不仅仅是一种错误,更多的还是一种障碍。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我们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中,离佛道越来越远。 关于错误的认识,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如有居士问我,家中佛堂供有三尊佛像,我供了两个供果,法师,您看怎么分呢?一刹那,我愣住了。此居士对此,面有得意之色,意思是说:你也没有办法了吧?于是,我说,佛是不会分供果的,只是,你要分罢了。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人来法源寺找一熟人。可巧,那人不在,即在院里转悠。遇到我,随便问了几个问题。交谈中,我无意问起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很得意地说,佛教不是讲空吗?你怎么能这样问呢?我看了他一眼,突然大喝一声:你给我滚蛋!那人立刻急了,面红耳赤地对我说,出家人怎么能这样对别人呢?我笑了,反问他,你不是讲空吗?为什么又空不了呢?那人赶紧说,咱俩没缘,转身即去。 1、依方向探讨常法 佛教中,关于生死问题的探讨,已然许许多多,得出的结论是:“不生亦不灭”。对此,利根人可以一了百了,窥一斑知全豹,通达不二平等的真谛。只是,作为人的根性使然,总是试图抓住一个可以依靠的拐杖。于是,以为必有一常恒不变的法存在。因此,而有束缚,而有障碍,而有烦恼。如提婆菩萨在《百论》中,例举五种常法。即:虚空、时间、方向、微尘,涅槃。而在《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中说:“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断二常,如是二见,相离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如是,对于常与断的探讨,是通达佛法真谛的一个立足点。针对五种常法的观念,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就其—种进行探讨。我选择了方向作为对象。实在是:方本无方,因方故迷。最终要通达的是: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至于其它,只能依此例推或留等以后了。 2、方向对人们的影响 方向是人生中的重要依止。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几乎没有不承认方向的。同时,也没有不受方向影响的。且不说,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要有位置的移动才有意义;单是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也分明带有意向性。而这一切,无不活动在方向的范畴之内。可见,现实中,如果一个人分不清东南西北,那么,这个人不是白痴,就是迷失了方向。如此看来,方向就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我们无法离开它。有时我们把那些犯了错误,或者人生旅途失意的人,称为“迷途者”,此种方向更是犹为重要,所以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生”一说。而认识体悟佛法真谛,应是学佛的方向,可谓重中之重。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可见,无论是狭义的方向,还是人生旅途的方向,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是佛教徒的学佛方向,则是以追求真理为方向。由此可知,把握方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方向是人生的依止;同时,也可以成为学佛的依止。因为;“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 3。方向对人们的束缚 因方向是人生中重要的依止,所以要善加把握方向,切不可以混沌不明。一般人对于方向的感受,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原因,即本来如此,天经地义。就像蒺藜是尖的一样。事实上,世界没有第一因或自然生的情形。因为这种错误观念的定位,对人们产生了束缚。于是,再也走不出这个圈,烦恼随之而产生。它缠绕着我们,使我们无法挣脱出来,只能听天由命。如中国人传统的“以有为尊,以东为大”,所以有“东风压倒西风”之说。如果有人说,“西风压倒东风”,那么,若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好结果。又比如,有人因迷信而算上一卦,说不宜往西,于是,这个人再也不敢动。事实上,无论怎样不敢动,这个人只要稍一移动,肯定就会有西的倾向。可以想见,将会有多少似是而非的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手脚,由此而难以摆脱困扰和烦恼,更何谈超凡入圣。 1、从四大部洲,即一四天下透视方向 2、从一大部洲即一天下透视方向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就四天下而言,东方没有最初,也没有最后,得出方向不确定的结论。如果就一天下而说,即只从南瞻部洲说,那么,日出的地方就一定是东。可见,东方并不是没有最初。即从一天下说,方向是一定的。可见,方向应是常恒不变的。 3、从已去未去去时透视方向 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观去来品》中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不去。”可见,如果说有方向,那么就能够到达此方向。而到达此方向的过程有三种情况:一、已去;二、未去;三、去时。现在,我们就此三种情形进行分析和探讨。就已去而言,既然已经去过了,就不需要再去;就未去而言,既然没有去,也就不能称为去;就去时而言,此时应是半去半不去,而半去则是去,半不去则是不去,前已破去此执。可见,三种情形都不成立。如是,方向的存在,是一个没有真实性的假名安立。 1、超越有无的不二平等 通过以上对方向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方向”。一如《肇论·物不迁论》中所说的“去者不至方”;又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面对于此,当我们真能感到不奇怪的时候,即可以通达;“即动即静”。也就是说:有方向即是无方向。事实上,二者之间本来平等不二,只因“宗途屈于好异”,所以说有说无。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大智度论》所说:“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谛故破”。《物不迁论》也说:“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此是把真俗对立起来。所以凡夫执实有烦恼而不得出离,二乘人偏空而不得教化众生,只有大乘佛法超越空有即不被空有所障碍。如《大智度论》所说的:“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虽然行于中道,却又不是实有中道。若然以为:不是有方向,也不是无方向,同样是一种错误。因为中道是无所得,而无所得也不可得。说到此,肯定有人伤感。《大智度论》中说:“五百声闻,闻毕竟空,如刀伤心”。不过,大乘佛法的博大,使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前提是;不能闻有执有,闻空执空。那么,由此而通达的是空不碍有,有也不碍空。 2、随缘安立方向 通过分析有无方向的问题,那么,针对生存在现实中人们的执着而言,则需要换—种角度来打破固有的观念,即实有方向,进而通达无有方向。只有这样,学佛才会有希望。而一般人会因此而迷茫,因为,没有了方向,就变成了随便或者无所适从,于是,生活中设有了依止。应当说,这不是佛教徒的准则。因为,当彻底的否定方向而形成断灭空时,人们当然会像迷途的羔羊,或者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其结果肯定是可悲的。更何况,现实中一旦否定了方向的安立,那么,飞机、火车、轮船,乃至种种关于方向的规范被取消后,一切就乱了套。佛教中的没有方向,并不是否定了现实中的规范,只是否定了实有不变方向的知见而已。至于现实中的规范只是不真而已。所以,面对现实,处理没有方向问题的方法是: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有无平等”;或者,就世俗谛上通达第一义谛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无方向即是有方向;而且,又在有方向上通达无方向。如是,两者之间平等不二,只是方便说空说有。因为;空有平等不二,即不应相互障碍。如此看来,我们依旧可以乘火车、轮船、飞机,乃至举手投足。而一切的有方向,又无不是当下的无方向。如此,我们将会任运自如,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再也不会考虑先迈哪—条腿的问题。如是自由而无挂碍。进一步说,无方向是非有,有方向是非空,即非空非有,即不常不断。此也是指:方向不是定常,即不常;方向又不是定断,即不能没有方向的依止,即不断。本无断常可言,只是人们制造了断常,所以,才会随顺众生而说断常。 3、方向的延伸 进一步探讨关于方向的定位。此是随众生的因缘而说。如《大般若经)的最初,说十方世界各有诸佛度众生,是因为有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没有十方世界的众生,佛陀终不安立十方佛国。在此经中,佛菩萨也同于世间的凡情一样,见面之际,致问世尊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调和,安乐住否?世事可忍否?众生易度否?持此千茎莲花以寄世尊而为佛事”。实在是难以想象,尤其是一般人。而其意义,实在是“和其光而同其尘”的方便,目的是与众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教化和导引众生。如果以为,佛菩萨同于世人,那将是大错而特错了。 1、有极乐与无极乐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