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五)


   日期:2020/11/14 15: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五)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期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所以名为「六入」(自第五七日形位后,渐具根相,至第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初成。从名色、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这是有情生命一生的自体。

「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的接触。当小孩二、三岁的时候,天真纯朴,六根对境但起单纯之知觉,没有憎爱的分别。此为六根与一切外境接触的一种作用。

「受」即「领受」(领受所触之境)。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当四、五岁至十岁时,年纪稍长,渐渐有了知识,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开始有所求,而且能分别好丑,只是暂时仍不会生起贪爱之心。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爱」即「贪爱」。于所对境,能起贪爱。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逐渐长大成人,开始生起欲望,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着,但尚未懂得着意追求(经文中虽单举「爱」字,其实亦含有「憎」字在内,所谓遇顺境时则起贪恋之心,遇逆境时则起憎恶之心)。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取」即妄取、追取。二十岁后贪欲日渐转为强盛,于一切境,用力追取(经文中虽单举「取」字,实则亦含有「舍」字在内,所谓遇可爱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前面所说的「无明」是过去惑,今「爱」、「取」二支为现在惑,同时又为未来因。

「有」即「业」。有即有因有果的意思,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变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换句话说:由爱、取二者所驱使,而去造作种种有漏之业,以感未来生死之果报。果报的范围虽广,要之不出「依」、「正」二报。「依报」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正报」即是本有(现在之身)、中有(中阴身,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于此中间所受化身谓之中阴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欲」等三有为受生处之依报,「本」等三有为所受身之正报。前「行」指过去业,今「有」指现在业,虽属现在却为未来生死苦果之因。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造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对前之「爱」、「取」、「有」三支而言,则属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之「老死」一支而言,则属未来感果之因)。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既然有生就必然有死,由于无常转变,四大和合假有的身体自然从少至老,必至于死,犹如燃香般地渐渐消殒;要想青春常驻,永生不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老、死本来二事,为什么合为一支?因为「老」不一定会经过的,若夭折而死者就不须经历此阶段,故与死合为一支。)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总而言之,「无明」是无始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过去惑);「行」是依无明妄惑所造的一切业因(过去业);「识」是依所造业而受现世投胎之第八阿赖耶识(业报主);「名色」是神识依父母精血,身心渐次发育的一种状态(约初受胎时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称(约住胎言);「触」是六根与六境接触不起憎爱的一种作用(约出胎后言);「受」是对境分别苦、乐的一种感觉(五、六岁后的作用);「爱」是对境生起的一种欲望(十四、五岁后的作用);「取」是广求五欲的一种作业(二十岁后的作用);「有」是由贪爱而造作的一种业力(作业成就);「生」是依着所造的业力去受报投生的一种事实(依业受报);「老死」是由无常转变根败身亡的一种现相(生命结果)。也可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指挥;「行」是生死的创业者;「识」是生死的承担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业报身;「触、受、爱、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受罪者;「生、老死」是生死的受刑者。

上述即十二因缘的名义大概解释。

接下来继续讲「流转」的意思:

因为「无明」不觉的愚昧性所驱使,迷声逐色,处处颠倒取着,因而做出种种不合理的「行」为来;此即是因无明而引起一切作业——「行」,故曰「无明缘行」(「缘」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杂集论》云:「无明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得愚痴故,二、与行作缘。」有了过去所造业因——行,因而牵识(业识)受报,此则因行而引起业识的投胎,故曰「行缘识」。《杂集论》云:「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有了业识托胎,自然组成形体,此则因业识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识缘名色」。《杂集论》云:「识有二种业,一、持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有了名色,自然渐备六根,此则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构成,故曰「名色缘六入。《杂集论云》:「名色有二种业,一、能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入作缘。」有了六根,自然能与一切外境接触,此则因六入而引起接触的作用,故曰「六入缘触」。《杂集论》云:「六入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既有了接触。自然对顺境为乐受,对违境为苦受,此则因触而引起苦乐的感觉(受),故曰「触缘受」。《杂集论》云:「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所受用境界流转,二、与受作缘。」既有了苦、乐的感觉,自然乐则生爱,苦则生憎,此则因受而引起贪爱的情绪,故曰「受缘爱」。《杂集论》云:「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既有了贪爱,因而开展欲心,广为追求妄取,此则因贪爱而引起妄取的活动,故曰「爱缘取」。《杂集论》云:「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既有了妄取,自然广为造作,而受业力的支配,此则因取而引起业有的规定,故曰「取缘有」。《杂集论》云:「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作缘。」既有了现在业因,必受未来果报——六道受生,此则因有而引起带业受生,故曰「有缘生」。《杂集论》云:「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于中免不了一切忧悲苦恼,此则因生而引起老死的结果,故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杂集论》云:「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入、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至于「老死」二者,《杂集论》中亦有解释:「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坏少盛故(老),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死)。」

总之,前者生起后者继续,故曰「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十二支要之不出惑、业、苦三道,及因果律。先说因果:

「无明」与「行」二者为过去因,是能引之业因(能成就现在识、名色等五支果,人一生之由来均是靠此二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此五者为现在果,是所引之业果(依过去无明与行二因所感,故望前过去二因是为现在之果,此即是我们现实身心活动的过程);此即是过去、现在二重因果。

「爱」、「取」、「有」此三者为现在因,是能生之苦因(我们一生之所作业,皆生于爱、取二支,以此二者所造之业为因;因必有果,故望后之生、老死二支是为现在因)。生、老死二者为未来果,是所生之苦果(此二者皆由爱、取、有三因之所感,故望现在之三因,则又为未来之果);此为现、未二重因果。所谓由过去无明与行二支因,招感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现在五支果。复由现在的爱、取、有三支因,招感未来的生、老死二支果。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如是辗转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失,前后相继不断,是以,生死轮回无尽。

其次再说明「不出惑、业、苦」的意思——颂曰:「无明、爱、取三『烦恼』(烦恼即惑),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这是说「无明」和「爱」、「取」这三支属于烦恼道(无明为过去惑,是由惑发业;爱取为现在惑,是依惑造业)。「行」和「有」这二支是属业道(「行」是过去业;「有」是现在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属于苦道。「惑」、「业」、「苦」三道为一切有情轮回生死的一大纲领。所谓依过去世的「无明」(惑)、「行」(业)二惑业,招感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苦道;复由现在世之「苦道」(识、名色、六入、触、受),再生现在世之「惑」(爱取)「业」(有);依现在世之惑业——爱取有,再受未来世的苦道——生、老死;依未来世之苦道再生未来世之惑业。现在之惑业既由现在之苦道而生,则过去之惑业亦从过去之苦道而生;现在之苦道既生现在之惑业,则未来之苦道亦生未来之惑业。从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实从过去之苦道而来;往下推之,则未来之苦道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如是依惑造业,由业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业,再感苦。惑、业、苦三者成为螺旋式的、没有穷尽的生死轮回,故曰「流转门」。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兜圈子,无有休止,所以无法跳出轮回。辟支佛观察到这点,心生畏惧,厌生死苦,于是用般若空智断除惑业,在无穷生死延续中获得解脱而证涅槃(灭苦)。

上面把「流转门」的道理大致讲完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