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柯博士:「少善根」与「生彼国」


   日期:2020/12/13 13: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少善根」与「生彼国」 

一、《佛说阿弥陀经》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依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释尊对舍利弗叙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劝听闻此福音的众生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然后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T12.347b),接着说明念佛之人临终必蒙来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句梵文本作:「na avara-matrakena śariputra kuśala-mulena amitayusah tatha-gatasya buddha-ksetre sattva upapadyante」。逐字的译语是「na非 avara-matrakena少śariputra舍利弗 kuśala-mulena善根 amitayusah 无量寿tatha-gatasya如来 buddha-ksetre佛国sattva众生 upapadyante生」。可译为:「舍利弗!众生非以『少』善根得生于无量寿如来的佛国」。

此中,「善根福德因缘」其对应的梵语是「kuśala-mulena」,也就是「善根」。「kuśala」是「善」,「mulena」是「根」。

而「少avara-matrakena」字,笔者在〈从穆勒梵本英译看《阿弥陀经》生因段的三个疑义〉[1]一文中,曾引述英国学者穆勒的注释,指出梵语「avaramatraka」.这个字,即巴利语的「oramattako」,就是「仅仅属于此世」的意思。因此,穆勒将此句翻译为「众生往生于阿弥陀如来的佛国,并不是由于此世(this present life)实践的善行所导致的结果。」
       笔者在该文,对这个梵文字作进一步的说明:

「avaramatraka」,由「avara」和「matraka」组成。「avara」是「下劣的、下位的、卑微的、其次的」之意,「matraka」是「只有…的量」。由此可见,「avaramatraka」的「少」不是「量的少」,而是「质的下劣」。而此字的巴利语对应字「oramattako」,据林光明先生的《阿弥陀经译本集成》所引,在R.C.Childers的巴利语词典,是「属此此世的、世俗的、尘世的」之意。穆勒据此,将「少」译为「属于此世(this present life)的」,显现此世(娑婆)所作为的种种善行,都不成为往生净土的原因。  

二、《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是《大经》公认的最佳译本[2]。在经文的后段,弥勒菩萨向释尊请问:「于此国界,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释尊的回答是:「此佛土中有七十二亿菩萨,彼于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佛所种诸善根,成不退转,当生彼国。」接着又说:「况余菩萨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T11.100b)

释尊的回答,显然是告诉弥勒菩萨,此土,也就是娑婆世界,未来当往生极乐世界的,除了你所问的「不退转菩萨」之外,还有更多的、数量不可称计的、其修证未及不退转菩萨的众生,将来会往生彼国,而释尊用「少善根」来指称这些菩萨。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从汉语的字面上来看,这样不是恰恰与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成了矛盾语了吗?这引起笔者的兴趣,因此查阅《大经》的梵本、英译本及诸汉译本,尝试了解其中的脉络。 

三、《大经》「少善根」的异译语与其梵语  

《大经》有五种今存的汉译本。在诸汉译本中,此段经文,后汉译本是:「及其余诸小菩萨辈者无央数,不可复计,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T12.299a)

吴译为「及其余诸小菩萨辈者无央数,不可复计,皆当往生阿弥陀佛国。」(T12.316c)

竺法护[3]译为:「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T12.278c),

宋.法贤译本无此句(T12.325c)。

穆勒的英译则是:「What then shall be said of those with smaller stocks of merit?」[4]

唐译本的「少善根者」,二种最古译本,都译为「小菩萨」;竺法护译为「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显然是在继承古译的同时,加上了「及修习少功德者」一语,中间有一「及」字,看起来像是并列的二种人。英译本的「smaller stocks of merit」即是「善根较少者」之意,和唐译本较接近。

查阅梵本[5],用的是「parīttataraih kuśalamūlaih」。「kuśalamūla」即「善根」,用字和《小经》的相同;而「parīttataraih」是由「parītta」和「tara」组成。依林光明先生编的《梵汉大辞典》「parītta」的意思是:「小的,少的,拙劣的,不足取的,仅有的,不算数的,琐碎的,周围画界线的,被限定的,被限制的」,而「tara」则是「比较」的语尾。因此英译本的「smaller stocks of merit」,即「善根较少者」可说是最为完整而精确的翻译。相对来说,唐译本的「少善根者」也是与原文较接近的;二种古译本的「小菩萨」及竺法护译的「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意义皆不差,但是显然用的是「意译」而非「逐字译」的笔法。 

四、《大经》的又一用例:「善根劣菩萨」  

在梵本《大经》中,还有一个词,同样是由「少parītta」和「善根kuśalamūla」结合起来的,即「sarvaparīttakuśalamūlo bodhisattvah」,唐译本译为「诸菩萨中有善根劣者」(T11.94a)。这是法处菩萨本愿中的第28愿,全句是:「若我成佛,国中具有无量色树,高百千由旬。诸菩萨中有善根劣者,若不能了知,不取正觉。」(T11.94a)此中,「sarva-parītta-kuśalamūlo」,「sarva」是「一切」之意[6],而「善根劣」,用「parītta劣」和「kuśalamūla善根」,和「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的用字是同样的。 

五、会通大小经的「少善根」与「生彼国」  

从这两句经文,可以看到,在《大经》的描写中,「娑婆世界善根较少的众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的数量极多」,还有「极乐世界存在善根劣的菩萨,但是他们同样能够了知国中的无量色树」。这不是说明了「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吗? 

但这并不是《大经》与《小经》在「少善根」与「生彼国」一义中的矛盾。因为从梵语原文用字可以看出:二经的「少善根」,虽然「善根kuśalamūla」是一样的,但「少」字其实是不同的。《小经》用的是「avaramatraka」,而《大经》则是「parītta」,前者是「尘世的」,后者是「少量的」,二者在概念上有清楚的区别,不应因为汉语翻译,而导致它们的混同。因此这两个经句,其意义并不矛盾,应解说为:正是因为娑婆众生往生极乐,并不是依靠他在此世的功德,而是依靠佛的功德,因此愿者即生,所以无论是善根较多的「不退转菩萨」,还是善根较少的「其余菩萨」,都得以往生彼国。 

六、《大经》中的「少善根可以生彼国」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信仰,包含「今身见佛」与「命终往生」二义。「今身见佛」须是持戒、修止、修观,渐渐依信佛念佛而净除业障,虽是易修速证之道,但也并非一蹴可成;但是在「命终往生」之事上,则采取极为宽泛的标准,甚至到了「无条件的救度」的地步。[7]《小经》的「众生往生于阿弥陀如来的佛国,并不是由于此世(this present life)实践的善行所导致的结果。」《观经》的九品往生也都透露了同样的讯息。

宣示「少善根可以生彼国」,在《大经》中的经句颇多。以唐译本为据,可见的还有:「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众多善根,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即遣化身,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其所化佛光明相好与真无异,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T11.97c)不必专念无量寿佛,也不必恒时种众多善根,只要作愿欲生,就蒙来迎。 

又如第十八愿,唐译本作:「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T11.93c)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唐译本作:「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毁正法及谤圣者。」(T11.97c)都是意义极为明确的经文。

《大经》的最后一段甚至这样说:「尔时,世尊说是经已……有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T11.101c)闻经之后,才开始发菩提心、作愿欲生彼国的众生,释尊即为他们授成佛记。这段经文也透彻显明了「无论善根多少,都能作愿,即当往生彼国,终成无上菩提」之意。
 

七、「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之害

虽然「少善根者可以生彼国」,但是既然往生极乐,其善根的乏少,并不因此使其受诸苦报,相反,由于蒙佛摄化之故,往生极乐净土的众生,是平等分享阿弥陀佛的果报功德。如《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阿难!彼极乐世界,不闻诸恶趣名、边无障碍烦恼覆蔽名,无有地狱琰摩畜生名、边无八难名,亦无苦受、不苦不乐受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是故彼国名为极乐。阿难!我今略说极乐因缘。若广说者,穷劫不尽。复次,阿难!彼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种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华、璎珞,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诸天。」(T11.97a)换言之,虽有少善根的菩萨往生,但是他们的所受的果报,不是以自己的善根为因,而是以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力为增上缘,因此才称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

《大经》中还有一段经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义。这就是:作愿欲生极乐,却怀疑自己善根不足的人,虽然同样能够往生净土,但是却处于胎中,不得见佛。如《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彼国众生有胎生者、化生者?』佛告弥勒:『若有众生,堕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若有众生,断除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信已善根。此人于莲华内,结加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T11.100a)同样是「积集善根,希求佛智」的发愿者,胎生与化生的区别,在于是否怀疑自己的善根不足。

如前所述,极乐世界有多到无法计算的善根较少的菩萨往生,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净土的一员。以为往生之后,仍须依仗自己的善根功德,才能够见佛闻法,所以才会于己善根堕于疑悔。而障碍他们见佛闻法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疑悔心。

因此《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下文接着说:「彼(胎宫)中清净,无诸秽恶,一切无有不可乐者。然彼众生,于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得供养奉事诸佛,不得问于菩萨法藏,远离一切殊胜善根。……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与诸菩萨,为大损害。」(T11.100b)怀疑自己善根的人,反而远离了一切殊胜善根。这是《大经》在肯定「少善根者得生彼国」的同时,提出的重要观念。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善根不足,但是既蒙佛恩,就应放下疑惑,才能迅速在佛恩之中,增长一切殊胜善根。
 
八、依仗佛恩增长善根  

虽然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信仰,认为善根较少的菩萨,同样能够往生极乐,但是,这些善根乏少的菩萨,并不是停留在自己善根乏少的状态中,而是「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这在《大经》中,也是清楚提到的。

如《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佛为阿难叙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后,要阿难礼拜、赞叹阿弥陀佛。阿难尊者即时作愿,欲见阿弥陀佛,种诸善根。「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此是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汝应从坐而起,合掌恭敬,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彼佛名称遍满十方,彼一一方恒沙诸佛,皆共称赞无碍无断。』是时,阿难即从坐起,偏袒右肩,西面合掌,五体投地,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见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并供养奉事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及菩萨众,种诸善根。』」(T11.99c)在此,见佛即是种善根。

《大经》又指出,听闻佛名,而生起喜乐的信心,就是增长善根的开始。《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阿逸多!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闻彼佛名,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T11.100c)

依仗佛恩,无论是尚未往生的他方众生,还是已经在极乐净土中的菩萨,都因此而速得增长善根。《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若我成佛,余佛剎中所有菩萨闻我名已,若不应时修菩萨行,清净欢喜,得平等住,具诸善根,不取正觉。」(T11.94c)这是未往生者的善根增长。又说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由于自己既有的善根,也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加威」,使得他们的善根又更增长:「此诸菩萨生希有心,得大喜爱,于晨朝时,奉事供养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及种诸善根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此皆由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T11.98c)
 
九、结语 

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是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读的经典,因此「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以说是汉语净土信仰中,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但由于译语易生误解,因此在经典诠释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虽然明文说了:「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此译本虽然被公认为大经的最佳译本,但是在汉语佛教圈的历史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因此,它与《佛说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语的表面矛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解释。

笔者认为,正视二经关于「少善根」与「生彼国」的讨论,当能对于极乐净土的教义,得到更准确的了解。

民国九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写于台北象山
--------------------------------------------------------------------------------

[1] 拙著,〈从穆勒梵本英译看《阿弥陀经》生因段的三个疑义〉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njinkr/p_4.htm

[2] 拙著,〈回归经典.重视善本--提倡《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njinkr/p_24.htm

[3] 通行的《佛说无量寿经》,译者录为曹魏.康僧铠。但学界多不采信,认为应是竺法护译。详见拙作〈《无量寿经》译者是竺法护的又一例证〉。

[4] Max Mueller译,《THE LARGER SUKHAVATIVYUHA SUTRA or The Sutra on the Buddha of Eternal Life》http://web.mit.edu/stclair/www/larger.html

[5] 《SUKHAVATIVYUHA》http://www.sub.uni-goettingen.de/ebene_1/fiindolo/gretil/1_sanskr/4_rellit/buddh/sukhvylu.htm

[6] 见稲垣久雄,《藏.梵.汉大无量寿经索引: チベット语语汇英译付》,京都: 永田文昌堂, 昭和53(1978)。

[7] 关于净土信仰「今身见佛」与「命终往生」二义的建立,笔者在〈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世亲菩萨对《无量寿经》的诠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二文中申论甚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柯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柯博士)  

 温金柯博士:佛陀的师承与超越 

 温金柯博士: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贯珠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辨义 

 温金柯博士:台湾居士佛教的展望 

 温金柯博士:佛教徒参政之省思 

 温金柯博士:佛教团体参政之商榷 

 温金柯博士: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 

 温金柯博士: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温金柯博士:初果退见问题初探 

 温金柯博士:四向四果与菩萨 

 温金柯博士:印顺法师对大乘起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