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


   日期:2020/12/27 14: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

济群法师

    开篇   

    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佛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因为现在是一个高度唯物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的生活改善了,但是幸福的种子并没有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出生,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幸福是什么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尤其在过去贫困的时代,我们很容易用物质条件来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但是当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幸福并没有到来,烦恼反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幸福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幸福跟物质条件有关系,但是跟我们的精神、心理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幸福不只是物质,也是心灵的,应该说以心灵为主,以物质为辅。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过分重视,对精神的忽略,社会的心理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人的心态问题。   

    现在国内的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心理学和心理辅导。心灵的世界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为什么神秘呢?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对它做过了解、观照、管理。其实心跟每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从来都没有去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也不懂得如何去改善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自然就不可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就不可能随着自己的愿望来博得幸福的人生。我们自己是不能自足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像对待物质一样来对待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灵作为研究的对象。   

    心的分析   

    我们的心是什么?心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心可不可以改变?我们能不能按自己的设定去发展我们的心灵?人心跟人性有什么关系?还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什么?人格跟我们的心灵又是什么关系?有的人的人格是健全的,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为什么?什么决定着人格的形成?形成人格的主要因素,事实上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有什么样的心理,就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人格。只要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我们就可以发展出不同的人格,乃至最高尚的人格。什么是最高尚的人格呢?那就是佛菩萨的人格。佛陀的人格就是最高尚的、最健康的人格。所以我今天主要从佛教的角度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心的问题。   

    谈到心,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心是什么;第二,应该如何来改善我们的心。   

    首先讲心是什么。其实讲到心,在佛教里面有关于真心和妄心的说法。真心,也可以叫做心的本初状态,本来的状态,心的本性。佛教认为这是成佛的基础。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说你了解到心的本来状态你就能成佛,因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圆满的、寂静的、安详的。什么叫圆满?圆满就是不缺少任何东西,没有缺少任何东西呀!你们知道那些禅者们在水边林下,从生活条件来说,他们可能是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内心里面是圆满的,没有任何的需要,他的内心是满足的,他不觉得缺少什么。为什么?因为他体悟到了生命的这种圆满自足的层面。生命原本是万法俱足啊!《坛经》里面讲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指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圆满的,生命本来就是自足的。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希求呢?我们的希求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每个人的希求都是无明造出来的产物。   

    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了解心的本质,我们就会向外追逐,在向外追逐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内心就会形成希求。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时代,诱惑太多,每个人都会自造出无量的希求;而且我们今天的许多需求是恶性的需求,因为在我们内心自造的需求越多,内心里不圆满的成分就会越大,需要的东西就会越多。   

    我们讲少欲知足,就是人如果欲望少,知足,就容易产生富有感;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大,要的东西很多,这种人就不容易产生富有感。   

    为什么禅者们的生活环境中一无所有,而他的内心却不觉得缺少什么呢?这是由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已把他心灵上这种恶性的、不良的需求彻底消除掉了,把它抹掉了。另外一方面,他已经体悟到了生命中原本自足的层面,所以他不觉得缺少什么,他也不需要什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哪一种需要不是逐渐形成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东西小时候都没有,事实上那时也不觉缺少什么,可是当我们一旦有了这种需求以后,再失去这个条件就会很难过。可见这些跟我们的观念、跟我们的妄想、跟我们内心的制造大有关系。   

    人的真心、心的本性是圆满的,是寂静的,而我们这些现代人却充满躁动,我们每天很浮躁啊!什么叫躁动呢?躁动就是我们内心的妄想、烦恼、执著。其实每一种躁动都代表着我们内心一种烦恼的力量,一种妄想的力量。平常人的内心有太多这样的妄想、烦恼,说一句难听的话,就是我们平常的人,内心有太多的心灵垃圾,每天就是在不断地制造心灵垃圾;因为心灵的垃圾太多,所以才不会活得快乐。当内心没有垃圾的时候,你就会很快乐,就会体会到心灵寂静的层面。寂静会散发出一种安详。但是我们一般的人没有能力体会心的寂静,我们的心总是在烦恼、妄想的状态里面。当我们心里没事、没什么烦恼,那就是我们很开心的时候;当我们有心事、有妄想、有烦恼,那就是躁动的时候,就是不自在的时候。   

    如何才能消除这种躁动?我们需要去体验内心的寂静,当我们体验到内心的寂静,我们就有能力消除内心的躁动。所以佛教讲涅槃,什么叫做涅槃?涅槃就是一种寂静。就是你内心的这些躁动都息灭的时候,这时空性所散发的寂静和安详就呈现出来。所以涅槃一方面就是息灭我们的烦恼,另一方面就是体现空性的寂静。我们的心原本就具备这种寂静,这是我们的真心所具备的特征,即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去认识心的本性,体认心的本质。一旦我们体认到心的本质,我们就有能力去化解烦恼,去化解妄想。因为我们不了解心的本质,不了解真心,不了解我们的佛性,所以才出现妄心。妄心的产生是由于对真心的不了解,为什么对真心不了解呢?因为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无明的成分,无明使我们看不清心的真相,所以我们就会产生对自己的一种错误的设定。这个错误的设定就是自我,就是我执,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以自我为轴心,每天关注的就是自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能代表我们自己?   

    其实这个自我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我们的自我是建立在一种盲目的、错误的、设定的基础上,由这样一种错误的设定、错误的观念,形成了我们各种的心理活动。所以决定一个生命的存在,大体是两样东西,一个是观念,一个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观念会形成心态。我们众生首先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我们不了解心的真相,另一方面,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事实上是有问题的。我们所有的心理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和想法之上的,由这样一些看法和想法形成的心理多半也是不健康的。这种心叫什么?就叫妄心、妄想。妄心是什么?妄心其实是蛮复杂的,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所有的心理都是妄心。这些妄心究竟有什么规律?我们需要去了解。如果我们不了解妄心的规律,就没有办法突破这个妄心的封锁,然后进一步去认识心的本性;就没有能力消除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嫉妒心、自私心、骄慢心,尤其现代人的焦虑呀、抑郁症呀,这些病态的心理。如果不了解这些妄心的规律,我们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   

    妄心到底是什么?妄心是一元还是多元的?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妄心实际上是多元的,就是它由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组成。这些心理因素里有一些基本的,像心理学家有时会说到的比如“注意”、“感觉”、“表象”、“意志”,在佛教里叫遍行心所,叫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大体上属于我们心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在这个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又会发展出不同的心理。大体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善的、烦恼的心理,比如贪嗔痴各种烦恼。这各种烦恼事实上是制造痛苦、制造轮回的因。我们的生命中为什么会有很多痛苦?原因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有烦恼。   

    什么叫烦恼?烦恼就是扰乱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得自在的这样一种心理因素。事实上烦恼就是我们心灵的病毒,也是我们心灵的毒瘤。就像我们人身上有良性细胞也有恶性细胞,一个人如果生活有规律,良性细胞会得到发展,身体就会健康;反之,生活得没有规律,身体上的恶性细胞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最后也许会发展成肿瘤。烦恼就是我们心灵的肿瘤,你说这个肿瘤是不是你的一部分呢?它好像跟你有关系,但是能不能代表你的生命?不可以的。即便我们身体上长了肿瘤,我们都希望把它消除掉。同样,心灵的肿瘤我们也要消除它,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心灵的肿瘤,那么我们将不断地被这个烦恼所伤害,它会不断地制造轮回、制造痛苦。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还具备高尚的潜质,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就是去发现我们内心高尚的潜质。这个高尚的潜质是什么呢?就是善,善的心理。什么叫善?善就是一种和谐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心理,当我们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充满着和谐、充满着快乐,当我们把这种善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反过来说,什么叫做不善?不善就是一种制造痛苦、制造不和谐的心理。所以善恶不只是一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除了善的心理以外,我们内心还具备一种节制的力量,因为具备节制的力量,才有能力使我们的生命从无明中觉醒。   

    学佛修行的过程究竟是要做什么,究竟是要完成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要完成生命的崛起。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在于迷悟之间,《六祖坛经》说得好: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佛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觉,从自觉到觉他乃至到觉行圆满。佛教讲,成佛的最高果位就是无上菩提。什么叫无上菩提呢?就是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所以学佛、成佛就是要成就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具备这样一种觉知的潜能;认识到这种潜能,然后去开发这种潜能,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你只有能够开放生命中的觉识,完成生命的崛起,才有可能究竟地解决轮回的痛苦,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都处在无明状态,那我们将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就在于生命里蕴含着这种像佛菩萨一样高尚的品质。这种高尚的品质就是生命的觉悟和无限的慈悲,就是大慈悲和大智慧。我们只要认识到生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开发这种慈悲的品质,我们就有能力去帮助普天之下的一切众生,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建立在觉性的基础上,不像我们凡夫的慈悲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慈悲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建立在觉性上的慈悲是无限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具备这种高尚的、潜在的品质,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信心,人生才有希望;否则,人生真是没有希望、苦海无边,我们永远活在贪嗔痴里边。  

    什么叫轮回?轮回就是生命的低级重复,这种重复是没有止境的。唯有我们从生命中崛起,这种轮回的恶梦才能真正结束。我们需要认清我们的心所具备多元的特点,知道我们生命中哪些不良因素是需要消除的,哪些高尚的品质是需要开发的,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认识,就谈不上修行。我们修行到底修什么?要成就什么?要破除什么?我们应该很清楚才对。我们现在的心,代表着我们无尽生命的积累。当然,我指的主要是妄心这一块,因为如果讲真心,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而妄想的心,它是有增有减的,是缘起的,是无常的。   

    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形成的很多性格,获得的能力,兴趣、爱好,事实上都是我们心的表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兴趣爱好,小的时候未必有,从哪里来的呢?心就是我们生活的积累。我们每一种人都是学出来的,每一种兴趣、爱好、嗜好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大家要记住,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所说过的每一句话,所做过的每一件事,不要以为过去就忘了,不要以为过去就没有了,不是的!每一件事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在的结果,一种是内在的结果。外在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比如说你成就的一番事业,或做成一件什么事情;还有一个内在的结果,那就是你的内心的记录,你的内心就是你的言行的最忠实的记录者。所有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在你内心都会有记录的。你现在的观念、想法、习气、兴趣、爱好,正是你长期以来生活的一个积累,这种积累也不只是我们这一生的,也包含着我们的前生、前生、前生……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是代表着我们无尽轮回的积累。那么谁在记录这些东西呢?就是阿赖耶识。它是我们生命的载体,我们每个生命都有一个载体。佛教早就把我们的心分为潜意识和意识这两个部分,从潜意识这部分来说又包含两层心理,一个是第八识,那就是我们生命经验的载体;还有一个是第七识,就是被第八识作为生命载体所不能正确认识、所潜在的一种自我意识。人为什么一出生就以自我为中心呢?原因就是我们心里有一种自我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到我们意识的活动,我们所有的活动、心理活动,基本上都来源于第八识的载体,同时也受到第七识的自我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打上自我意识的烙印。但是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是一种错觉,因为他对这个生命的载体不能正确认识。所以,我们现在的凡夫心所建立的基础就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所有的活动——我们的活动包含着起心动念、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些都会在我们内心里面形成相应的力量,这种相应的力量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心念。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很多的心念,贪心、嗔恨心、嫉妒心,还有慈悲心、爱心。我们每一天看到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在公司的心理和在家的心理,见到朋友的心理和见到仇人的心理,开心时候的心理和不开心时候的心理,其实都不一样。我们的心会自动转换,在不同的境界中它会有不同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有的心念的力量特别大,有的心念的力量则非常小。   

    也可以把心念的力量分成三六九等,有的是一级的,在我们的内心里起到的作用最多;还有二级的,起到的作用少一点;还有少一点的,那就是三级、四级、五级。还有很多心念在很长时间内不会产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生起。各种各样的心念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的心念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比方说,武侠小说里讲的有些人他一生就是为了一种爱,他就把这种爱培养到无限大,那么这种爱的心念呢,就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有可能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都要受到它的影响;也有的人呢,就是为了报仇,一生都是为了报仇。那么这种报仇的心念就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来生、再来生。   

    其实不管爱的心念也好、报仇的心念也好,这个心念从哪里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比如一个人说我们坏话,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嗔恨心,如果纵容这一念嗔恨心,我们会继续去想对方的种种坏处,这种嗔恨心将会越来越大,我们不断地给这个嗔恨心营养,给它提供生长的环境,这个嗔恨心会越来越大,可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宰。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提起正念,能够生起一念慈悲心或者宽容的心,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一念嗔恨心化解掉了。   

    任何一个心念刚刚生起的时候,事实上都是很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如果不加以管理不加以引导,顺从着它,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心念是可以改变的,哪一种心念都是我们自己慢慢形成的。我们需要了解心念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解心念的特点之后,我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应该谨慎,就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知道哪一种心念会制造痛苦,制造烦恼,不要去纵容它不要去发展它;哪一些心念会制造快乐,应该去培养它发展它成就它,这就是在帮助我们建立幸福的人生。   

    如何修心   

    学佛就是学会修心,什么叫修心呢?修心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改善自己的心,把不好的心去掉,把好的心发展出来。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佛教信仰呢?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人格,存在太多的缺陷和困惑。我们需要用一种方法,一种智慧,帮助我们解除人生的困惑和生命中的烦恼。世界上的物质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世间的哲学和普通的宗教也没有办法做到的。信仰,事实上是代表我们人生的一种选择,重要的选择。我们信仰佛教,信仰三宝,就是因为佛教能够帮助我们究竟地解决生命的问题。   

    佛代表生命品质的圆满。佛陀和我们凡夫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也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品质是有漏的,什么叫有漏?就是有缺陷、有烦恼、有贪嗔痴、有痛苦、不自在。佛陀为什么称为佛陀?原因就是他的生命品质是圆满的,由大慈悲和大智慧组成,所以他的生命才可以得大自在。   

    我们向往这种高尚的品质。我们学佛,实际上就是要以佛这种高尚的生命品质作为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希望改善自己生命中不良的品质。怎样才能改善生命的不良品质呢?   

    佛教三藏十二部的典籍、教法,一方面帮助我们了悟生命的真相,另外一方面帮助我们解除生命的烦恼,成就高尚的品质。我们学法,就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需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佛法僧三宝,代表佛法的整体,就是榜样、方法和指导我们修法的老师,这个三位一体。我们首要亲近善知识。我们相信这样的方法,这是前提。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方法对我们就没有作用。所以学佛,首先要皈依三宝,要对三宝具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法在我们内心里就没有分量,就无法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如果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产生影响,那么能够影响我们的就是固有的不良习惯,就是世俗的五欲六尘,金钱、地位、时尚,因为这些东西容易跟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相应,凡是世上影响我们的都与我们内心的不良心理相应。在外在世界的鼓动诱惑下,这些不良的心理就会主宰我们的心灵,主宰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改变人生,就要信仰三宝,强化三宝在我们内心的分量和地位。   

    然后,我们需要正确的发心,这个发心其实就是目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是随着潮流走,因为对人生的目标不清楚,就很容易受到诱惑。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成佛的发心。   

    一方面要破除我执,另外一方面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发心包含着目标和动机,做每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如果你想的是自己,那么这种动机就会在你的内心发展出自私的心理;如果是为了众生,那么这种发心就会使你慈悲的潜质得到发展。不同的动机在你的内心会发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不要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还要考虑它会给我们的内心留下什么。其实这个比外在的结果还要重要。这是讲发心。然后呢,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当下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个也很重要。如果你当下用贪得的心去做,你就是在强化贪心,成就贪心;你当下用慈悲心去做,就是在强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每一种心的成长,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就像一个经常喝酒的人,会形成一种喝酒的嗜好,一个经常赌博的人,会形成赌博的嗜好,而这种嗜好的形成,就是不断贪着不断重复的结果。   

    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在内心会形成一种相应的需求。当你在不断地做的过程中,这种相应的需求、这种贪着也在成长,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如果形成这种嗜好——比如说嗜酒、赌博、贪财、或者贪图享受啊,一旦不能满足的话,就是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形成这种需求,那么即便我们生活条件一样也没有,也一样过得很自在。所以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非常的重要。这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发心。所谓正确的发心就是要学会对我们的心进行选择,我们不只在选择世界,同时要选择我们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选择做一样事情的时候就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时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过程,就是在成就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学会选择我们的内心,因为你选择你的内心,就会把自己都投入到这种心里面,这是心灵的经济学。所谓心灵的经济学,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要学会像现代人做股票一样。做股票,肯定要选择一个好的股票,然后把你的资金都投入上去,这样你才可能赚钱。如果你把资金投入在不好的股票上,最后就是亏本。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心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无限的层面,一个是有限的层面。无限的层面就是代表心的原初状态。当我们的心进入潜意识状态的时候,事实上就进入一个有限的层面,在我们心的有限层面,它的能量是有限的,比如说我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或者十个小时也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干二十个小时,你干不上三天可能就受不了了,这就说明我们心的能量、身体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灵的能量,把我们心灵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当我们的慈悲心得到最大发展的时候,狭隘的心、自私的心、贪嗔痴的心的力量就会慢慢变弱。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如果我们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贪嗔痴里面去,那么贪嗔痴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将会是祸患无穷,最后形成的生命品质就是低劣的、畸形的,我们的生命将会每况愈下。

    要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做每一件事时都用正念,都用良性的心理去做,这就是修行。反过来说,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错误的,那跟修行还是两码事。你出很多钱,盖大殿,做功德,如果是用贪嗔痴的心去做,其实跟修行没有关系。而你上班做一份正常的工作,却能够带着一片利益普天下众生的心去做,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   

    佛教讲的戒律,对我们心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恶。什么叫防非止恶呢?就是止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从哪里来呢?来自贪嗔痴。止息不善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止息贪嗔痴。持戒,就在于帮助我们止息贪嗔痴这种不善的活动,这是持戒的真正意义。   

    戒律又叫别解脱,所谓别解脱就是把你的行为跟解脱相应,把你的行为导向解脱,让你的行为赋予解脱的内涵。如果我们不持戒,我们的行为内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持戒,我们行为的内涵就是解脱。如果你的生命是以解脱为目的,那么你就要从持戒开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戒律里面十分讲究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悔就是人格的清洗剂,就是心灵的清洗剂,就像我们的衣服穿脏了需要洗一洗。我们的身体过几天需要洗一洗,甚至每天都要清洗,可是我们的心每天都在运用贪嗔痴,已经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了,有没有想过清洗呢?如果能够随时清洗我们的内心,如禅宗里讲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内心有一点尘垢就赶快打扫,使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清净是为了什么?你们知道吗?清净就是为了快乐,因为清净才安乐。你的内心没有心灵垃圾,没有烦恼,你的内心就是清净的、光明的、快乐的。所以戒律里面讲,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先要发露,心理学里面也有类似的治疗,比如联想,把你的所做说出来,说了之后,释放了之后,它在你内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疾病。   

    佛教里面也同样的,你做了不善的行为你要发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清洗,获得忏悔的安乐、忏悔的清净。一个人内心里没有愧疚,没有污垢,没有心灵垃圾,那么他一定是快乐的人。反过来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心灵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为堆积在里面,从来不去打扫,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是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的前提。其实修行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一个是前行,一个是正行。前行就是营造心灵环境,你想要明心见性,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我们讲这个人是利根上智,什么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烦恼很轻,他心里的烦恼、尘垢很薄啊,这种人就是利根上智。反过来,内心的烦恼很多,执著很重,那这就是钝根。你心里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钝根。如果你心里的垃圾很少,执著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这个天上,如果云层很厚,太阳光没有办法照过来;如果云层很薄,太阳光就很容易照过来。你要明心见性,想得到一个善知识的引导,希望有个人给你点一下就开悟了,可是你少一项准备工作啊。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持戒、修定、忏悔、发心,你先要做这个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工作跟不上去,佛陀出现对你也没办法,指点也是点不开的,因为你的烦恼太重啊。但利根从哪里来的呢?从钝根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纵自己,利根也会变成钝根,所以利根和钝根是可以互相变化的,也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修定,来打扫我们的心灵环境。   

    修定的作用就是三个方面,第一要培养专注力。我们现在很浮躁,为什么浮躁呢?就是内心没有定力,没有稳定下来,所以任何一个念头生起都会把你带走。如果你有定力的话,你的所有念头都会降服住的。定对我们的烦恼对我们的念头是有降服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想明心见性,先要简化我们的心灵环境。当我们的内心变清净了,其实就是一种空性的观修了。因为清净的心就是接近于空性啊,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它本身就是天空的一种本来的状态。反过来说,如果天空中云彩太多,你想要见到蓝天是蛮难的。所以,持戒、修定都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内观,培养我们内心的观照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自我检测的系统,自我观照的系统。只不过我们一般的人每天都在观照外在的世界,我们去看别人,看别的人啊事啊。我们从来没有用这个来观照自己的心念,从来就没有这种习惯。   

    那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修行呢?就是要恢复这种习惯,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的心就具有这种观照的力量,我们要把所学的佛法都变成内心的观照力量,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我们要通过文字般若,即佛的正见变成观照般若,变成我们观照内心,解除内心的执著,解除内心烦恼的一种力量。这个过程就是观照般若。当我们通过观照般若不断地修行,把我们内心的妄想、烦恼逐步解除以后,就会自发的引出我们内心没有造作的观照的力量,就能够契入实相般若——空性。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要落实到观照上,观照就是先要培养我们内心观照的力量,学会觉察自己的念头,从念头的这种生命无常开始观,观察念头的起灭,然后进一步地观察五蕴非我,这是一个重要的观修。我们需要学会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心念当作一个客体来观察。我们为什么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心念?原因就是当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的时候,都介入了自我。有句话叫“当局者迷”,因为当你介入自我的时候,你就看不清自己了。当你只有自我的时候,你就会把心里的能量全部注入到这个心念中去,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大。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自我心念抛开,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我们总以为心念就是主体,我们先要把它变成客体,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只有我们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的时候,这个心念对我们的影响立马就减小了。因为当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客体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冷静客观地去对待它,不会盲目地随从它,更不会盲目地去耗散我们内心的能量。这种无我的观念,在佛教里就是解脱的关键。佛教里讲的“无自性”、“空”,这样的观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任何一种烦恼的建立,它都要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对象。比如说一个人的烦恼可能是因为某一个人引起的,某一种感情引起的,有的烦恼可能是因为财产引起的,因为事业引起的,就是每一种心理活动都有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基础。佛法修行就是先要把这个基础照破。我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种影像中建立烦恼而不是建立智慧?哪一种所缘都有可能发展出智慧或发展出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以佛法的智慧如实地去观照,那么这个影像就会帮助我们发展出智慧;反之如果对这个影像用无明的心去观察,对它产生一种错误的设定,认为它是实在的,认为它是有价值的,这种错误的设定恰恰就是烦恼建立的根本。佛教讲的空性的理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建立烦恼所缘的影像,是没有自性的。我们认为它是那个样子,事实上它只是我们的想像,而不是真相。如果我们进行这种空性的观修,烦恼的基础将会被瓦解;基础一旦被瓦解,烦恼的高楼也会随之倒塌。这种无自性的观修也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证得空性的重要途径。   

    佛法从改变内心来说,大体上就是这么几个方面,就是从发心、皈依、到戒定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只能粗略地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济群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济群法师:真的信因果了吗 

 济群法师:在山水中放松自己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济群法师:修学菩提心 

 济群法师:佛法修学要领 

 济群法师: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济群法师: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授菩提心戒时的开示 

 济群法师:三宝是生命的归宿——在皈依法会上的开示 

 济群法师:三好营员——在开营典礼上的讲话(菩提静修营) 

 济群法师:《心经》的般若正观 

 济群法师:有与无——论三性与三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