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韩廷杰教授:禅宗与和谐


   日期:2021/2/20 13: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与和谐

韩廷杰

佛教为了推行其和平理念,开示了一个理想君王形相—转轮圣王。在转轮圣王的统治下,人民和睦相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转轮圣王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是:大国不能欺负小国,强国不能欺负弱国,各国一律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佛教为了维护和谐理念,在僧团内部制定了六和原则: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又向社会推行四摄原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教的和谐理念贯穿到家庭、单位、邻里、国家等多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家庭和谐,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关心教育好子女,子女要尊重服侍父母。在单位,老板要维护职工利益,分配适当工作,给予适当报酬。职工应当努力工作,尽职尽责。为了国家和谐,《本生经》规定“十王法”:(一)、国王要豪爽、慷慨、慈善,为了人民利益而散财;(二)、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三)、为了人民利益牺牲一切,包括个人的安乐、名声,甚至于生命;(四)、诚实正直,不畏强暴,不徇私情,不欺骗人民大众;(五)、仁慈温厚; (六)、生活俭朴;(七)、无嗔无恚,亦无怨毒; (八)、不尚暴力,不仅本人不伤害他人,并尽力提倡和平,反对战争,反对用暴力伤害有情生命;(九)、忍耐、自制、宽容、谅解;(十)、治理人民,应与人民和谐相处,不违反人民的意愿。臣民应服从国王领导。

中国佛教禅宗继承佛教维护和谐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坛经》有很多关于和谐的精彩论述。

禅宗的理论体系属于真常唯心论,更倾向于中观。禅宗原来用《楞伽经》传法,后来改为《金刚经》。《楞伽经》是唯识派所依据的六经之一,《金刚经》则属于中观理论体系。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是渐悟法门的理论依据,中观则为顿悟法门的理论依据,慧能的顿悟法门突显中观的理论特点,其得法偈尤为突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得法偈充分体现中观否定一切的理论特点。

中观的否定论述方法,其核心内容是为了破除人们的执着,因为执着是有情众生贪欲、争斗的主要原因,破除执着的必然结果是和谐,这是肯定无疑的因果关系。《坛经》之般若品称:“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可见慧能把破除执着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慧能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核心内容也是破除执着,破除执着的必然结果是和谐,慧能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坛经》解释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害与恶,好与丑,冤与亲等,这些对立的关系在禅宗看来,它们都是空,这就是中观学派所说的不二法门。于《付嘱品》他进一步提出三十六对法:“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慧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这是36对法,外离相,内离空。执着就造成对立斗争。泯除对立斗争就是和谐。

惠能关于和谐的论述,不是空洞理论,他极力主张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他于《般若品》有句名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出世,要想出世,必须首先入世。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是认识真谛,要认识真谛必须首先认识俗谛。要用真谛指导俗谛,通过俗谛认识真谛,俗谛是认识真谛的阶梯,这就是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的理论基础。

禅宗极力主张,利用这些和谐理论,指导人世间的实践活动,指导人生。俗人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并予以夸大,把芝麻看成西瓜。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却习以为常,往往不觉察,或者认为是微不足道,把西瓜看成芝麻。这往往是人世间争斗的主要原因。《坛经》之般若品主张:“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每个人只需管好自己,从我做起,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合法。如果世间人都能如此,那当然是和谐社会。

《坛经》之疑问品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禅宗的这些伦理观念,类似中国的仁义礼智信,这是造就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

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由此可见,修心是佛教的根本特点。不管修学哪一宗哪一派,都离不开修心。身口意三业,最主要的是意业。意业正确,其他二业肯定是正确的。意业错了,身、口二业必然是锗误的,这是显而易见的普通道理。意业虽然名列第三,但从重要性来看,堪称第一。禅宗主张消除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认为这些心是造成恶行的根本原因。慧能所说的自性皈依就是“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劣。”禅宗提示的这些道德主张,都是造就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韩廷杰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韩廷杰教授)  

 韩廷杰教授:智敏上师及其住持的多宝讲寺 

 韩廷杰教授:说杀生 

 韩廷杰教授: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韩廷杰教授:略谈“格义” 

 韩廷杰教授:《茜藏佛教认知理论》中的因明量论 

 韩廷杰教授:《韩镜清佛典翻译手稿》序 

 韩廷杰教授:有关梵本《入论》的几个问题――兼评《藏要》本 

 韩廷杰教授:因明始于何时 

 韩廷杰教授: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 

 韩廷杰教授:寒山诗赏析 

 韩廷杰教授:佛教的社会观点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