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一、总持分:自性的现代解读


   日期:2021/7/26 1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总持分:自性的现代解读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以智慧观察诸法实相,得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在观照很深的,能够到达解脱彼岸的般若时,见到了“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的事实真相。因而能度脱一切苦难。

众生出于对苦难的恐惧,从而产生对利益的欲望。这就是众生形成前九种基本性格的根本因缘。对色、声、香、味、触染爱,叫欲。《大智度论》中则说六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一般指男女方面对异性的容色、相貌、姿势、声音、触觉、人想等生起贪欲。

当然,还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表现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等,一一展开,欲海无边,欲境无量。

恐惧产生欲望,欲望延伸苦厄,苦厄加剧恐惧。愈演愈烈,轮回不休。《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杂阿含经》说:“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阿含经》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

 

荣格心理学和自性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门,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1875年—1961年),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荣格则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而佛教唯识宗则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如果将这三种心理结构学说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宗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高度却无法与佛教智慧相比。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可以理解为唯识宗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也就是禅宗的自性。禅宗所说的自性,是建立在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来说的,就是佛性。它具有本来具足、清净、不生灭、不动摇、能生万法的特点,圣人悟之而成道,凡夫迷之则流转生死。荣格也强调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因此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是相同的,所不同者在于每个人对其开发的程度。

荣格的“个人无意识”,也就是唯识论之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恒常在审察,在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所有的烦恼都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在禅宗中称为“坚固妄想”。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荣格的“意识”,佛教也称作意识,为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类似于职业经理人,迷时受七识末那识的制约,与“眼、耳、鼻、舌、身”五个部门相互服务。佛教的修行就是通过调整调动意识的主导作用,通过般若和禅定等修证,摆脱末那识的控制直接把阿赖耶识全部照亮,最后转凡成圣,化烦恼为菩提,实现“大圆镜智”。

《坛经》中六祖为智通讲“转八识为四智”时说道:“‘大圆镜智性清净,千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末那识位于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在本质上,它是人的欲望,表现在人的动机、要求、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赖耶识为存在的根据,又以其为占有的对象,即想把阿赖耶识的一切都执着为自我的内容和自我个体。同时,它又要对意识(第六识)加以控制,使意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完全由它所驱使。由于意识是人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窗口,末那识则在两个方面对意识加以控制,一方面控制意识区别我和非我,把意识没有认识到的世界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识尽量对外部世界加以占有,使之成为“我的世界”。这种不断地把外在的变成内在的,又把内在的变成外在的过程,就是末那识的运动过程。

正因为末那识是人的欲念,是自我的代表,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佛教所说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以及人的贪、嗔、痴、慢、疑等弱点,均来自末那识。所以佛教唯识论称末那识为“染污识”,是“我执”和“法执”的代表。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根除末那识的染污,破除我执和法执,使人进入无我的清净状态,让意识之光直接去照彻阿赖耶识。当意识冲破末那识的遮拦,把阿赖耶识全部照亮的时候,就是佛的“大圆镜智”的实现。这时的人就可以超越三界,了脱生死,进入常、乐、我、净的常寂光净土了。

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救护众生的“同体”,是真实证量的体现,如左手帮助右手般理所如是,法尔自然,其动力来源绝不是如众生为大众服务所依靠的“道德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在修证后可以上升为“佛佛道同,众生平等,诸佛一体,法性一如”。如《金刚经》中的第十八分“一体同观分”所讲:如来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无论在凡、在贤、在圣,与凡夫、诸天、小乘之人、菩萨、诸佛一体无别,与众生平等;如来能用智慧知见三界众生各种妄心,照了诸法实相,彻观真理。

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告诉我们:虚空中,一个无明念头产生,由于念念相续,妄想越来越坚固,在其幻境中产生地、水、火、风四大,随即产生假有的五蕴,妄想愈加坚固,不得停歇,后来虚空中无数虚妄的念头纠缠在一起,共业所感,世界形成,六道轮回,八苦交炽……后来一个念头停止妄想,“歇即菩提”,觉悟了,于是先觉觉后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涅槃寂静,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折腾什么?我们所执着的身心名利,就是一个假有的念头。折腾吧,反正佛性常乐我净,如如不动。其实,折腾不折腾都无所谓,一切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既无所来也无所去。“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观音菩萨妙行般若,返观五蕴内外空澈,

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得大自在离脱苦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前言 目次 引子 十型人格示意图 

 清净法师:佛商培训系列 拥抱吉祥 

 清净法师:准提咒介绍 

 清净法师:准提法入门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四章 居士入寺礼仪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三章 八关斋戒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二章 三皈五戒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实践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十章 忏悔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