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董群教授:佛教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日期:2021/10/16 2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董群

佛教自2000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2000多年浸润碰撞,其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习语皆来自佛教文化。佛教有哪些基本观念?当此浮躁年代,现代人从佛教文化当中可获得怎惮启一不?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佛教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我要讲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用佛教的文化来解决精神生活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二个如何借鉴佛教文化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很多人可能对佛教没有一个恰当的理解,什么是佛教?佛教就是佛的教化、佛的教育、佛的教导,有那么简单吗?其实就是那样简单,佛最开始的教育对象是五个人,称为五比丘,随着它的教育对象就越来越多,它的教义、思想就不断传播。

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佛就是觉醒。原来不明白,现在明白了,叫做觉悟;原来昏睡,现在醒过来了,叫觉醒。佛的觉悟经过了很长过程,最后是在菩提树下通过特殊的方式达至悟境。

觉悟有三:自觉、觉他、觉醒

觉悟分为三个方面:自觉、觉他、觉醒(圆满)。佛的觉悟包括三个方面:既能自己觉悟,又能帮助他人觉悟,而且这种觉悟能够达到圆满境界;而菩萨的觉悟达到两个,能自觉,也能觉他;小乘的觉悟只有一个,自觉;而我们这些凡夫,一个觉都达不到,什么都不明白,还没有醒过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的精神层次,所谓的佛、所谓的菩萨、所谓的小乘、所谓的凡夫是不同的精神境界,如果这个精神境界继续划分的话,还有很多类型。人以下的精神境界还有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我不认为地狱就是物理性的空间,它是精神的一种恶的状态,极端的恶叫地狱。今天精神境界出现的很多问题是饿鬼层面的问题,饿鬼什么都要,很贪婪。佛陀(觉悟者)教导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十六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方面不要做任何的恶,第二要进一步提升,“众善奉行”;第三“自净其意”,你的心理层面、精神层面要清净干净;“是诸佛教”就是这乃各个佛的教导。

精神三苦: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

佛教有一个基本观点“一切皆苦”,苦是什么?苦的理论有一整套,叫“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提出来社会上的种种问题、种种不如意的现状,包括人生的、社会的种种问题;“集”就是问题存在的原因;“灭”就是消灭原因之后,达到最高的境界;“道”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叫苦?苦是心灵层面所受到的逼迫、障碍,肉体层面所受到的逼迫和障碍叫做苦恼;不满意、不安定的状态,也叫苦。所以释迦牟尼在王子时代就看到社会上存在着种种苦的现象,他考察到生老病死的苦,他发现痛苦后,就思考解决方案。

佛教提出“八苦”,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身体上的苦,还包括精神上的痛苦如“爱别离”,相爱的人生生地分别;还有“怨憎会”,你根本不喜欢他,而且烦他、恨他,这样的人恰恰和你在一起,在一起还非常亲密,有时候在一个办公室,有时候在一个工作团队,有时候是同床共枕,这个事情很痛苦,叫“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没有的想要而要不到,要了以后还想要。

消除三毒:戒、定、慧

“我执”的问题很严重,因“我执”产生三个根本性烦恼:贪、嗔、痴。这叫“三毒”,三种最毒的精神毒药在心中存在,又产生“慢、疑,恶见”,是六个根本烦恼。

接下来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的核心了,怎么样来消除三毒?

分别对治的方法可以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在佛教文化里面是一个常识。“戒”就是种种行为规范,“定”是一种特别的修行方法,“慧”是指佛教的智慧,用佛教智慧来消除你内心的愚昧。这是一个系统的方法。

要落实到具体的观念和做法上面,那就是要“少欲知足”,按照《法华经》的原理,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来源于你内心的“贪”欲,佛教不反对人的正常的生活欲望,而是强调欲望要少。不是苦行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但反对享乐主义、纵欲主义,这是“中道”的方式,“少欲知足”就是“中道”的生活方式。

怎么样做到少欲知足?了解你所要的对象,它是不是你人生应该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

禅师有一个教学方法就是“喊职务法”,比如说喊“院主”

(院主是寺院里的职务),院主说我到了,禅师说“我喊院主,你来干什么?”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开悟了。好比如喊局长,你来了,我喊局长你来干什么?喊董事长,你来了,我喊董事长你来干什么?皆是一个意思,有的人把自己的外在职位当成他的本性,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把自己的本性都忘掉了,自己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了。

大乘境抖:大慈、大悲

第三个如何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应该按照“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方式来做,就是“为善去恶”。佛教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你内心生出善的念头,你种种善的语言和行为就出来了,你心中有一个恶的念头,你说不定口吐恶言,身作恶行。

怎么为善去恶?有很多层次,有小乘有大乘。

小乘是“声闻、缘觉”,根本的伦理精神要做到“无我”,没有那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在无我状态下,小乘佛教的善有一些基本的规范,比如说“信”,做人要有信仰。我研究十几国的宗教信仰,有一个信仰地图,发现有一个空白区,这个空白区基本上就在中国大陆。世界地图其他各个区域都是有信仰的,我们中国人也不是说没信仰,是一种特殊的信仰。

大乘的善,它的基本精神叫“慈悲”。“慈悲”只有大乘佛教才有。给人快乐叫“慈”,去除人痛苦叫“悲”,佛教的慈悲要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有的人都是借着“无”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人人都要相爱,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本体,所以要有同情心。“大慈”要让所有的人快乐,“大悲”要去除所有人的痛苦,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时间:2010.9.25地点: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问答录:人能造命,人亦能转命

否叫是否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人不是一个宿命的存在,这里面又涉及到大家对佛教的误解。佛教基本的哲学层面的理论是“缘起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相互依赖,这就是“缘起相依”。条件具备事物形成叫“缘起”,条件不存在事物消失叫“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就是条件,“彼”就是条件引起的结果。所有事物,包括人在内有无生命都是依赖于条件的。佛陀认为“缘起论”基本的原理就是反对宿命论,反对今天的命运完全是过去的业所造成的,人能造命,人亦能转命。佛陀讲了一个故事,作了恶业,就像抓了一把盐,这一把盐你如果放在一碗水里面,这一碗水成得不能喝,如果放在恒河水里面就会变得相当得淡。比喻什么呢?你作了恶业之后,如果继续作恶就变成一碗咸得不能喝的水,你能及时停止作恶,并且能够通过行善来改变你的行为,就像一把盐放在恒河水里面。这就是造命和转命,所以佛教是强调改造命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可以心想事成的。

出自: 《东方养生 》 2010年1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董群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董群教授)  

 董群教授: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 

 董群教授:论禅宗创新的基本类型 

 董群教授:少林禅法中的佛陀系统 

 董群教授:禅宗的佛教中国化思路 

 董群教授:一悟而永恒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后记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主要参考资料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第九章 众人说宗密——宗密的思想影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第八章 法界论——兼论融合的方法论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第七章 真心论:融合的本体论基础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第六章 顿渐合一论——兼论宗密的修 

 董群教授:融合的佛教 第五章 禅教合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