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贾曾)


   日期:2021/12/28 19: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辨依定所生功德。诸功德中。先辨无量。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
  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释曰。初句总标。次一句显唯有四。次两句出体。次三句明行相。次一句明所缘。次两句明所依地。次一句明不断惑。次一句明处及成。无量有四种者。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问此何缘唯有四种。答颂言对治嗔等故(等取害等三障故也)此有四障。一嗔。二害。三不欣慰。四欲贪嗔。对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慈悲无嗔。性喜喜舍无贪者出体也。慈悲二种。无嗔为体。若依论主慈用无嗔。慈是不害也。喜即喜受。舍即无贪。此慈悲等。若并眷属。五蕴为体 问若舍无贪性。如何能治嗔。答此所治嗔。贪所引故。若依论主。舍用无贪无嗔二法为体。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者。明行相也。与乐是慈。拔苦是悲。欣慰是喜。有情等是舍。谓怨亲平等。舍怨舍亲。名为舍也。愿诸有情。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愿诸有情。离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怨亲。如是思惟。入舍等至 缘欲界有情者。明所缘境。此四无量。普缘欲界一切有情。不缘上界者。谓能治彼嗔等障故。上界无嗔等故。不缘上界也 喜初二静虑余六或五十者。明依地也。喜无量。唯依初二禅立 余六者。谓余三无量。依六地也。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或五者。或有师说。唯依五地。除未至地。谓修无量。是容预位。已离欲者。方能修故。故除未至 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通依十地。谓欲界。四根本禅。及四禅近分。并中间。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无量摄。故通十地。不能断诸惑者。此四无量。不能断惑。谓有三义。一谓有漏根本静虑摄故(前文已释根本不断惑耳也)第二胜解作意。相应起故。断惑要须真实作意。此既胜解故。不能断。三遍缘一切有情境故。断惑要须缘法作意。此缘有情故。不断惑。前文说此治四障者。约加行位制伏嗔等。或此能令断已更远故。前说此能治四障。若依根本。四种无量。实不断惑。问初习业位。云何修慈等。答谓先思惟自所受乐。便作此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仇 亲复分三。谓上中下。上亲友者。谓生法身。中亲友者。谓财法交。下亲友者。谓唯财交 处中为一。怨复分三 上怨仇者。谓夺名誉命及亲友中怨仇者。谓夺已身命缘资具。下怨仇者。谓夺亲友。命缘资具。总成七品。分别品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此愿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次于处中。下中上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由数习力。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遍满。是为修习。慈无量成 修悲法者。谓观有情。没众苦海。便愿令彼皆得解脱。修喜法者。谓想有情得乐离苦。便深喜慰实为乐哉。修舍最初从处中起。渐次乃至。能于上亲。起平等心。与处中等 人起定成三者。此四无量。人起非余。随得一时。必成三种。

  从此第二。明八解脱。论云。已辨无量。次辨解脱。颂曰。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释曰。初句总标。次两句别明前三解脱。第四句别明次四解脱。第二行颂别明第八解脱。后一颂总明所缘。解脱有八种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想贪。虽已除贪。为坚牢故。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 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贪故。名为解脱。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弃背受等。名为解脱。依婆娑论。此云解脱者。谓弃背义也。前三无贪性者。初三解脱。无贪为体。近治贪故 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行相故。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此三助伴。皆五蕴性。二二一一定者。谓二二定。一一定也。上二谓。初二解脱。下二谓初二静虑。以初二解脱。依初二静虑。起名二二定也。一一定者。一谓第三解脱。此一解脱。唯依第四禅起。名一一定也。以第四禅。离八灾患。心澄净故。有净解脱。四无色定善者。四无色解脱。以善定为体。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无色散善者。如命终心也。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者。灭定解脱。有解厌背受想。有释厌背一切有所缘心。有释解脱定障。故名解脱。微微心后此定现前 入灭定心。总有三种。一者想心。二者微细心。三者微微心。前对想心。已名微细。此更微细。故名微微。从微微心。入灭尽定。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者。明出灭定心也。出灭定心。或起有顶净心。或起下无所有处。无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从有漏无漏心出。三境欲可见者。初三解脱。唯以欲界色处为境。有差别者。初二境可憎。第三境可爱。四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者。四无色解脱。各缘自地上地。苦集灭谛。及缘九地类智品道。为所缘境。非择灭虚空者。无色解脱。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 问第三静虑。宁无解脱。答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显色贪故。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故无解脱 问行者何缘。修净解脱。答为欲令欣。修净解脱。前不净观。令心沈戚。今修净观。策发令欣。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问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解脱。得身证名。非余六耶。答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二界边故。得身证名。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第八解脱。以无心故。名为殊胜。第三解脱在色界边。第八解脱。在无色界边。

  从此第三。明八胜处。论云。已辨解脱。次辨胜处。颂曰。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释曰。胜处有八种。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为四胜处。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贪心。不能制境。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

  从此第四。明十遍处。论云。已辨胜处。次辨遍处。颂曰。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释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十中前八。如净解脱。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并助伴。皆五蕴性。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后二边处。如次空识。善无色。为其自性。各缘自地四蕴为境。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观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观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

  从此第五。明得依身。论云。此解脱等。三门功德。为由何得(一问)。依何身起(二问)。颂曰。

  灭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释曰。灭定解脱。根品已释。余解脱等。通由二得。若曾修者。由离染得。未曾习者。由加行得。四无色解脱。空识二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 余唯人起。由教力故。异生及圣。皆能现起。

  从此第六。明起定缘。论云。诸有生在色无色界。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颂曰。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释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习。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中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三法尔力。谓器世间。将欲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生上二界。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力。无云等天。无灾坏故。生在色界。起静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时。于前三缘。更加教力。

  从此大文第二。明正法住世。若三分明义。已下是流通分。论云。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教法。何谓正法(一问)。当住几时(二问)。颂曰。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正法有二。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故世亲云。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世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

  从此第三。明论宗旨。于中分二。一正明宗旨。二伤叹劝学。且正明宗旨者。论云。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颂曰。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释曰。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议。阿毗达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释对法藏。少有贬量。为我过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

  从此第二。伤叹劝学。就中分二。一伤叹人。二劝学法。就伤叹人中分二。一正伤叹人。二重释伤叹。就正叹人中分二。一伤叹有德。二伤叹起失。且伤叹人有德者。颂曰。

  大师世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 

  释曰。三界大师。为世眼目。涅槃日久。名为已闭。舍利子等。名堪证者。随佛灭度。名多散灭。

  从此第二。伤叹起失者。颂曰。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 

  释曰。既失大师。又无法奘。凡厥异生。便无慧眼。不见真理。无法自制。起恶寻思。乱惑圣教。其过大矣。

  从此第二。重释伤叹分二。一重释有德。二重释起失。且重释有德者。颂曰。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 

  释曰。佛名自觉。无师悟故。涅槃日久。名已归静。舍利子等持彼教者今亦随灭。

  从此第二。重释起失颂曰。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 

  释曰。世无依怙。由丧如来及大弟子众德者故。由此众生无正法钩制诸惑象。随意起执。

  从此第二。劝学法。颂曰。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释曰。佛灭度后。九百年中。世亲制诸论。正法寿命。渐次沦亡。如人欲终气临至喉。须臾便死。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诸有智人。应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

  破我品

  夫云披月现。执亡空明。若不摧邪。将何显正。此品来意良有以焉。有滞相之宾迷方之子。法无主宰。横生我执。身见一起。诸惑随生。溺三有河。背八正路。其为过也。不亦悲哉。论主将爱一子。情殷止心。伤而愍之。故制斯论。执我不同。总有三种。一犊子部。二数论宗。三胜论宗。破此三计。广如长论 今唯释颂。不可具陈。略举纲宗。以为发起。犊子部者。十八部中之一部也。佛在世时。有一外道。厥名犊子。今此部执同斯外道。故以标名。此品破中。先破犊子。次破数论。后破胜论。良为此部是佛弟子见同外道。殊所不应。故先破之。今欲破彼。先料其计 论云。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五蕴不一不异。解云。彼计真我名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蕴刹那灭。于转无能。但由于我能舍此蕴。能续余蕴数取诸趣。故执实我体名补特伽罗。计我与蕴不一不异。非断非常。若言蕴一。蕴灭我灭。便成断见。若言蕴异。蕴灭我在。是则常见计。皆堕其边。故知此我与五蕴法不一不异非断非常。论主破云。汝所执我为实为假。若言是实。应与蕴异。有别性故。如色等实与受等异。又有实体。必应有因。如五蕴实从因生故。若计因生。是则无常。便违汝宗我非无常。若有实体。不从因生。应是无因。同外道见。又汝计我非无为也。若非因生。又非无为。汝所执我应成无用。若我是假。便同我说。无实我故 又彼部法有五法藏。三世为三。无为为四。我为第五不可说藏。我在生死。不可说与三世为一为异。若入涅槃。不可说与无为亦为一为异。故立此我为不可说藏 破云。我与前四法藏。若不可说为异故。即不应说为第五法藏。我与前四。若不可说为一故。即不可说为非第五。非第五者。即是前四法藏。既第五非第五俱不可说。但应建立前四法藏。上来理破 已下教证。论云。薄伽梵告梵志言。我说一切有。唯是十二处摄。若数取趣。非是处摄。无体理成。若是处摄。则不应言是不可说。又汝部诵契经亦言。诸所有眼。诸所有色。广说乃至。苾刍当知。如来齐此。施设一切。建立一切。有实体法。此中无有补特伽罗。如何可说彼有实体。频婆沙罗契经亦说。此中无有我我所性。唯有一切众苦法体。将正已生。乃至广说。据上理教。都无我性。如何犊子横计执我耶。

  从此论主引颂证破。于中有二。一正破。二流通。初有十七行颂。是正破。后有三行。是流通。初正破中。束成六分。一正显真空分。第二明佛遍知分。第三置答物分。第四因相不测分。第五果生先后分。第六业报难知分。就正显真空分中。初是罗汉尼说。次是世尊说。今则是初。论云。有阿罗汉尼。名世罗(此云小山)为魔王说。

  汝堕恶见趣  于空行聚中
  妄执有有情  智者达非有
  如即揽众分  假相立为车
  世俗立有情  应知揽诸蕴 

  释曰。汝堕恶见趣者。摽魔过也。汝此魔王堕恶见趣。身见名恶。一障圣道。二为痴覆。三为惑因。称之为恶。趣向生死。为流转因。因之为趣。恶见即趣。名恶见趣 于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者。正释恶见也。五蕴和合。名为行聚。都无作者。称之为空。执实有情。为恶见也 智者达非有者。显真空也。有情是假。圣达非有。既除我执。故显真空 如即揽众分至揽诸蕴者。举喻释成。初则喻显。后则法合。揽轮辋等以成其车。车则是假。揽五蕴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实。

  其次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抱梨说(婆抱梨此云枣。父母怜子。目此枣名也)。

  婆抱梨谛听  能解诸结法
  谓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净
  我实无我性  颠倒故执有
  无有情无我  唯有有因法
  谓十二有支  所摄蕴处界
  审思此一切  无补特伽罗
  既观内是空  观外空亦尔
  能修空观者  亦都不可得 

  释曰。婆抱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者。劝听法也。结谓结缚。解结妙法汝能听之 谓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净者。标所说法也。心染即染。心净便净。汝依净心结能解矣 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者。释前依心染也。都无实我。横计作者。倒想起其心成染焉 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者。标依心净也。果由因起。名有因法。但由因力。果遂得生。果由因生。实无作者。故无我见也。因果和合。假名为人。故无有情也。达有因法。情我见灭。心便净矣 谓十二有支至亦都不可得者。释前有因法也。十二有支。蕴处界三。此一切法唯有因果。无数取趣。但有情身无数取趣。即是内空。外非情法。亦复法空。修此空观 亦不可得。详此经颂。是佛世尊于小乘经密谈大乘。真空之理于是尽矣。犊子部难。若无实我。是则世尊非一切智。要因真我。非刹那灭。方顿遍知。以心心所刹那刹那异生灭故。故心心所非顿遍知。论主答云。但约相续有堪能故。知一切法名一切智。非由一念能顿遍知。

  从此已下举颂以答。即是第二明佛遍知分。于中有二。一举颂正明。第二引颂证成。今则是初。颂曰。

  由相续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顿遍知 

  释曰。火食一切。岂一念火能烧一切。但约相续说烧一切。佛智亦尔。但据相续名一切智。

  从此第二引证。犊子部问。如何得知。约相续说。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论主答云。说佛世尊有三世故。犊子部问。于何处说。

  从此论主引颂成证。如有颂曰

  若过去诸佛  若未来诸佛
  及现在诸佛  皆灭众生忧 

  释曰。此颂既说有三世佛。故约佛智。于相续位。知一切法不由于我能顿遍知。以佛世尊三世摄故。彼此计我体是佛世尊。复说我体非三世摄。此颂既说佛在三世。故汝计我非是世尊。我既非佛。明知遍知不由于我名顿遍知。理亦应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十(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贾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