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


   日期:2023/1/10 16: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

《永嘉大师证道歌》,是佛教中一篇以韵文形式写成的著名文献。它是大师学教、参禅悟道后述其对道之体会。

师讳玄觉,温州永嘉人,俗姓戴。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精天台止观法门。尝谒六祖惠能于曹溪,得蒙印可。少留一宿而还。时称“一宿觉”。住温州龙兴寺,法道大振,号“真觉大师”。唐玄宗先天二年入灭。世寿四十九,赐谥“无相大师”。著作有《永嘉集》十卷,《证道歌》一首。

先列原文,后作简释。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君不见”三字,往往用于诗歌的开头,以加强语气,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师用此三字开头,就是说,您难道没有见到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即是绝世之学。世间之学,不能了生死,不得称绝世之学。唯有出世间佛法,才能称为绝世之学。无为,拣去有为。小乘据事相修行,只能称有为。唯大乘行人了达空有不二,安居中道,方得称无为。闲道人,心存般若,不为六尘境界所转。所谓“苟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故称闲道人。此殆作者自况。

“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即是依真如体上所起虚妄缘虑之心,离开真体也不能独立存在。如波依水一样,乃全妄即真的真如随缘现象,所谓不变随缘是也,只要不被妄转,即转化为真心,不必去除妄想。若要有除妄的想法,本来是一重妄想,又平添一重妄想。为什么可以不求真?因为一念回光,妄心若歇,即是真心,所谓“妄心若歇,歇即菩提”是也。所以也不必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即无所明了,乃最初真心一念妄动所起之幻翳,譬如目眚见空华,本无实体。若以般若智照,当体即是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所以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幻化空身,即是现前之五阴色身。由于五阴是妄身妄心所成,如幻术所化,故称幻化空身。但虽是幻化之体,却为众生在缠法身所依。法身流转五道即是此意。若离此幻化空身,凭什么去观照自己常住不灭之真心。(法身即真心异名)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全妄即真而言,幻化空身即是法身也。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无一物”者,若以般若智照,五蕴当体即空,法身也无一物当情,而了不可得。“本源自性天真佛”者,此了无一物当情之法身,即是人人本具,不假修造之天然佛性。故云“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幻身,依于藏性真体,乍生乍灭,如浮云在太空中去来飘忽。

“三毒水泡虚出没”者,三毒。指贪、嗔、痴,此三能毒害出世善法,故名三毒。若以般若智照,三毒虚幻,亦如水上之泡影,虚妄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实相,即中道理体。证此实相,必须达到人、法二空境地。分证实相,乃别地圆住之位。满证实相,即究竟佛果。故云“证实相,无人法”也。

“刹那灭却阿鼻业”者,梵语阿鼻,此云无间。若堕阿鼻地狱,受苦无有间断。造极重恶业,方堕此狱。若证诸法实相,一刹那间,欲觅地狱之相,也了不可得。故云“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永嘉大师深恐末世众生善根浅薄,于此不信,而生退堕。故发重誓以证不虚:我若妄语诓骗汝等,愿堕拔舌地狱,受如尘如沙劫之苦报。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拣非渐次而知。如来禅,乃世尊于灵山会上拈华,迦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于摩诃迦叶。迦叶付阿难,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来东土传法,尊为禅宗初祖,六传至惠能,以后代代相传迄今,名为教外别传。所传即首楞严大定也。

“六度万行体中圆”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言度者,各有所度。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此六度总摄一切万行,故云六度万行。若以如来禅为体,即般若为依而修六度,则六度万行于一念中顿圆。故云“六度万行体中圆也”。

“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者,寂照无二,不生不灭之真如妙性,本来了无境相,只由真如不守自性,不觉一念妄动,转本有智光,成无明之业识,妄立能所,产生见、相二分。(即转识、现识)因三细而六粗,境相妄现。无明,喻梦心。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六趣,喻梦境。此则全因无明妄心而有,如人作梦。故云:“梦中明明有六趣”。迨至四十二品无明迷梦破尽,朗然大觉,即恢复了本觉妙明真性,则如大梦觉醒,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境相俱不可得。故云:“觉后空空无大千”也。

“无罪福、  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罪性,福性,其性本空。若损,若益,其相如幻。此约真谛而说,言罪与福,损与益。于诸法本空之寂灭性中不可以寻问、求觅也。《楞严经》说:“若人发心归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殒”夫世界犹尚消殒。有何罪福、损益可求觅也。但前提是不能离开真谛,不能从事相上理解为无有罪福报应可得,无有违损顺益招感也。

“比来尘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比来尘境未曾磨”者,此言众生从无量劫来,背觉合尘,本具智光,能辉天鉴地之佛性,不能显现。犹如宝镜蒙尘,未有磨治之功,不能照物。“今日分明须剖析者”,言今日幸遇知识,发明心地,应须认真省察,拂去心地尘垢,恢复本有智光。性德有功,性德方显。剖析,指修治省察之功夫也。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念,谁无生者,谓谁人无有缘虑的念头,谁人能真正明白缘起性空的无生之理。

“若实无生无不生”者,谓若实知会无生之理,即不为一切法所转,所谓“苟能无心于万法,何妨万法常围绕”是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者,永嘉大师深恐后人闻到无念、无生的说法,错误以为只要压捺六识妄想,枯守空寂,即可证知无生法忍。此则大错特错,永无成功之期。譬如机关木人,亦无念头,试唤他来问;你求佛用功,早晚几时得成佛道一样可笑。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四大,莫把捉”者,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人身乃四大假合,无始以来,舍身受身,恒以为实我。起贪嗔痴,造种种业,致生死轮回不休。今由知识、经教,始知五蕴非有,四大性空,从此放下四大幻身,不再去执着、把捉,故云“放四大。莫把捉”也。

“寂灭性中随饮啄”者,若了达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寂灭。于寂灭性中,正好一念万年,随缘饮啄。(饮,喝茶.啄,吃饭)故云“寂灭性中随饮啄”也。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者,诸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凡是有为法,因缘会遇而暂有,因缘离散而消失,是无常的,当体即空。若能于依他起性之有为法上,观照其当体即空,即是圆成实性,此亦即是一切如来同体之大圆觉性。惜乎凡夫迷而不知,所谓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也。故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也。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  我不能”。

“决定说,表真僧”者,悟道之人,胸有成竹,说话果决,无模棱两可之辞。故云“决定说”。悟道之人,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堪作法门领袖,乃表表真僧。故云“表真僧”也。

“有人不肯任情徵”者,设或有人,不同意我之所说,任汝之情,作种种徵问、诘难,我当答之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者,教外别传,唯传此法,直下明心,但求其根本,不徇其枝末,故云“直截根源”也。佛所印者,直截根源之禅法,乃佛所印可也。

“摘叶寻枝我不能”者,名相之学,大抵须寻章摘句,头绪纷繁,无有穷尽,犹如摘叶寻枝,徒自困耳,我所不屑为。故云“摘叶寻枝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中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不色。”

梵语摩尼,此云如意。能雨众宝,无不如意。摩尼,喻佛性,人人皆具而为无明垢障所覆,不自觉知。故云“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中亲收得”者,此摩尼珠,非世所有,乃蕴藏于如来藏中。众生常为三毒五阴烦恼所覆,不得受用,谓之在缠如来藏;诸佛五住究尽,三德圆满,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殊胜力用,谓之出缠如来藏。

“六般神用空不空”者,此摩尼珠,有六窍,喻六根。众生在迷,六根驰逐于六尘境,成为六贼,无量功德法财尽为所劫。悟道之人,则有六般神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口谈说,在足运奔,妙用无尽。此之妙用,非有非无,若言其有,无形无状。若言其无,明明历历。故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也

“一颗圆光色不色,”者,此之宝珠,从无始来,灵明洞彻,照鉴十方。若言其有色,却是真色无形,若言其无色,则森罗大千。故云“一颗圆光色不色”也。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净五眼者,五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具足五眼为佛。悟道之士,大开圆解,虽是肉眼,具佛知见,犹同佛眼清净。故云“净五眼”也。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由五根增长,则得五力之用。故云“得五力”也。又;别本作“净五根,得五力”。文义俱顺,亦可依从。

“唯证乃知难可测”者,无论是净五眼,得五力,须至亲证乃可测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以凡夫情量测度之。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能着。”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也。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此二句举喻。镜里之形,见之不难。喻众生背此觉性,认其影形而流浪生死,不能出离也。水中之月,拈之不得。喻众生随逐外缘,欲其返本归源,如猿猴水中捉月难可得也。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达法之人,纵万法围绕,不与万法为侣,高超三界,独行独步。故云“常独行,常独步”也。

“达者同游涅槃路”者,达者,达法之人也。涅槃者,不生不灭也。涅槃路,即不生不灭之路。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之一路,唯明心达本具大乘种性之人,方得游履也。

“调古神清风自高”者,有道之士,不染世缘,格调古朴,神清气爽,道风自然高致,故云“调古神清风自高”也。

“貌悴骨刚人不顾”者,大修行人,虽形貌枯悴,由内有所守,骨气自刚,常人多不知而疏远之。故云“貌悴骨刚人不顾”也。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者,释子,指出家比丘,为释迦牟尼弟子,故称释子,所谓四海出家,同名为释是也。口称贫者,口虽称贫,内蕴圣道,实非贫也。

“实是身贫道不贫”者,身贫,为缺世财也。道不贫,道则河沙功德,无量法财,应用无尽。故云“身贫道不贫”也。

“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者,贫则粗布麻衣,身乏严饰。道则内怀般若,般若乃无形心宝,最极尊贵。故云“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也。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缘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珍,指心宝。唯此心宝,应用无尽,利益物机。凡有所缘求,皆能满足而不吝。十方诸佛,一切众生,咸具此宝,只是我等不解求耳。故云“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缘终不尽”也。

“三身、四智体中圆”者,三身,指法、报、应三身。四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此三身,四智,心体中自然圆满具足,故云“三身四智体中圆”也。

“八解六通心地印”者,八解,指八解脱:一、内观色解脱;二、外观色解脱;三、净处解脱;四、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究竟寂灭处解脱。因中修八背舍,发无漏智,断三界见思惑尽,证阿罗汉果时,得此八解脱。六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通也。此八解、六通,并是证阿罗汉果位所得,乃三界断见思惑尽之心地印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