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惟觉法师:参禅简要 |
||
日期:2023/4/14 11: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参禅的认识 参者参究也,禅者佛心也。就是用参究的方法以期达到明悟本心彻见本性之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参禅的目的是在即身成佛。参禅这个法门,是禅宗祖师为钝根行者开立的方便法门。本来禅宗一脉,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诸祖相传只是以心印心,契悟而已。没有什么法可传,也没有什么法可得。古德云:「佛说八万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根,唯有祖师西来意,不在八万四千门。」所以禅宗一门的确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但是后来人根趋下,无法领悟玄旨,契悟本心,所以祖师在不得已之情况,开出参禅一门。既有方便,又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了。所以古德云:「参禅念佛本来同,看破分明总是空,功到自然全体现,春来依旧百花红」。既然一切法门都是到达宝所的方便法门,所以对方便法的内涵就必须具有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才能生出正信,有了正信就会生出力量,有了力量才能灵活运用这个方便法门,如驾车一样,平平稳稳地到达宝所。 参禅的禅,不是四禅八定的禅,四禅的禅有欣有厌,而参禅的禅是无欣无厌的。也不是经教所说的静虑之禅、冥想之禅,因为禅宗之禅,非凭静虑、冥想而得也。所以依教观而修的禅那,名如来禅;契悟本心之禅,名祖师禅。如来禅的种类很多,不是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祖师禅的根源,远在世尊於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廓然大悟时,已露端倪。当时佛云:「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此「如来智慧德相」,是指我们自己本具灵明觉性、真如法身。后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解其意,独摩诃迦叶,会佛旨意,破颜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之旨,付嘱於汝,汝为第一代祖,代吾传化,勿绝慧命」。这里所说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也是指吾人本具性德。以后二十八传至达摩师,观东士有大乘气象,航海至广州登陆,来东士传化。时梁武帝普通年间,由广州剌史,表闻武帝,迎至金陵。当时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云:「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此「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亦即是吾人本具的心体及自性妙德。悟时即成清净法身,超凡入圣。迷时即沉沦诸有,枉受生死苦报。 达摩为东士初祖,驻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常游禅心,时称壁观婆罗门。渔父赋诗云:「一苇渡长江,九年面绝壁,身轻若羽毛,心静恒虚寂」。这真是对达摩祖师的道业最佳写照。后有神光大师断臂求法,因臂断心烦,求达摩祖师为之安心。祖云:「将心来与汝安」。神光寻心了不可得。祖云:「已与汝安心竟」。神光当时领悟玄旨,契悟本心,更名慧可。后来有一位居士,请慧可大与之忏罪。慧可大师以同样巧妙的手眼说:「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觅罪有顷云:「寻罪了不可得」。慧可大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当时这位居士听了慧可大师的话,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慧可大师听了,喜其已悟,许其出家名僧璨。我们以这二位法师的悟缘来看,前者是寻心不可得,后者是觅罪了不可得,看来事虽不同,而理无二般。所以在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悟到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就是明心见性了。与这寻心觅罪了不可得是一样的情境。 从前虚云老和尚作了一副对联云:「东西佛诚实语,南北佛诚实语,上下佛诚实语,为我护念见此佛」。下联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君买饼点何心」。这副联语含有深意,也证明念佛法门与参禅法门,目的实在相同。若因缘成熟,看了这副联语,又何尝不能开悟,见到自己本具佛心呢?又如六祖大师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於言下大悟。由此可知,古德的悟性极高,只须一言半句就可点石成金,一语惊醒梦中人,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再说一个更富禅味的公案,就是西天第四祖优婆粅多尊者,叱利国人,年十七投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出家。 三祖问:「你今年几岁?」 答曰:「十七岁」。 三祖云:「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 答曰:「严见师发已白,是师发白耶?是师心白耶?」 祖曰:「我今是发白而非心白也」。 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三祖知此子是法器,遂为落发,授予衣钵。后踊身虚空,现十八神变而入涅槃。 由此可知禅宗的禅,是重知见、重契悟,非一般的禅者只知静坐、冥想、守窍、出窍、通灵、运气等世间禅、枯禅、邪禅可比的。所以宗门下的禅,是在於悟理明心,悟后起修,才算是真修。所以古德云:「不悟本心,学法无益」。因之禅门行者,拼死拼活力求一悟,以见真章。故云:「未悟之时如丧考妣,悟了以后又如丧考妣」「未悟之时犹自可,悟了以后事更多」。所以悟了以后仍须保任,或高高山顶立,或深深海底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有何疑。所以六祖云:「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所以禅宗的禅,与一般禅定的禅是不相同的,更非其他那些邪禅、枯禅、野狐禅等所能望其项背的。 参禅的要件 (一)严持戒律 戒为无上菩提本,无论禅净密律诸宗,都必须以持戒为根本。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不持戒律,修行而得解脱者,无有是处。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楞严经:「如不断YIN,必堕魔道;如不断杀,必堕神道;如不断偷,必堕邪道;如不断大妄语,因地不真果遭纡曲,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先要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叶」。戒的种类有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出家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凡修习禅定的行者,最重要的必须要坚持四重戒。在无量寿里说:「若人持净戒,精进一日一夜,等於西方净士为善百年」在涅槃经里说:「有广额屠儿,於日日中,杀众多羊,后遇舍利弗尊者,求授八关斋戒,一日一夜。依此一日一夜的净戒功,命终生於天上。」郁头蓝弗仙人,因皇妃触脚而心动,因此失去禅定和神通。可知持净戒是很重要的。 (二)坚固信心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必须有坚强的信心,才能获得成功,若信念达到百分之百时,修一切法门,都能感应道交,圆满无碍。古德云:「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之事,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世尊住世的时候,世间的人可以到天上去,天上之人也可以到人间来,随处都可看到罗汉、菩萨的所在。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对於生天、证果成道之事,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疑虑。只要肯发心修行,都能如响斯应,成就道果。一听佛说:善来比丘,袈裟自著,须发自落。就证了罗汉果。现在去圣日遥,法久弊生,各立门户,此一是非,彼一是非。修行历年累月,甚至终其一生,还是茫然无主。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对於生天、罗汉、菩萨等事理因果之事,信心不够,所以这个能生功德之母的宝树,就难以生出美满的果实了。 佛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我们不仅要信佛语无欺,还要决定信自己本具觉性,有无量功德智慧,上与十方诸佛,下与蠢动含灵等无差别,诸佛已觉,其觉性并未增加一丝一毫,众生在迷,其觉性并未减少一丝一毫,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因自己业识茫茫,如云覆日,障蔽本明。我今用参禅一法,来拨云见日,复本心源,见自本性,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古德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过去雪山童子,为求半句偈,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沩山老人说:「若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永嘉大师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遭拔舌尘沙劫」。参禅一法,就是证悟实相的最上乘法门。今生遇此法门,乃是自己宿福所感,切勿空过一生。 (三)话头与疑情 历代祖师,唯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梯,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悟本心,当体是,动念乖真,不起妄缘即如如佛。至宋以后,人根趋下,祖师开设方便,所以立参禅一法,在抗战期间,密宗有位罗剌活佛,在四川重庆传法,求法者数千人,活佛上台后,用眼往下一望,手把伏尺一挥,就下台走了。求法的人,不明所以,以为活佛不传法了。大众推代表礼请活佛上台传法。活佛上台说:「我即是佛」又走下台了。听众仍是茫然不解,不知活佛传的什么法。於是再推代表礼请活佛,发大慈悲,开方便门,普度众生。活佛再上台传法说道:「我已经把无上密法都传给你们了,大众却有眼不见,有耳不听,既不能承受无上大法,现在传授百字明吧!口诵密咒,意作密观,手结密印,若能三密相应,即能消除业障,增加福慧」。大家听了非常欢喜。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分析吧!活佛把伏尺一挥,这与世尊在灵山会上微笑,有何不同?活佛说「我即是佛」这与马祖说「即心即佛」有何差别?最后所传的口诵密咒,意作密观,这与参话头起疑情及念佛法门,实无二致。若能了此,则参话头起疑情可思过半矣。 话头的种类很多,如「看拖死尸的是谁?」「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自己本来的面目?」「看念佛的是谁?」如果我们来「看吃饭的是谁?」「看喝茶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诵经的是谁?」「看听法的是谁?」其实都是一样的。目的在以毒攻毒,以楔除楔,以一念抵万念,实是祖师不得已所立的法子。什么叫做话头呢?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那一念不生不灭的心。如水有源头,树有根一样,找到水的源头,这股水就用不穷尽了。参禅就是要找到本心,本心当中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也是无穷无尽的。如念「阿弥陀佛」句话,未念之前是头,简单的说,一念未生之际,就是话头,一念才生,已成话尾了,这一念未生之际,就叫做不生不灭,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时时刻刻,单单的的,提起一念,反照这「不生不灭」的地方,叫做看话头,或称照顾话头,或称不离本参。更明白的话,这就是观心。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所以参禅一法是直接了当的法门。 看话头先要起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如问「念佛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是自己在念。但是反问自己一下,是用口念?是用心念?如果是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甚么不会念?人死了?口还没坏?为甚么不会念?如果是心念,心又在那里?如果说脑神经细胞,心脏是自己的心,人睡著了,细胞也应该休息了,为甚么还会作梦?有美梦、有恶梦、有奇梦、有清醒梦、有糊涂梦,有的还会梦游?这又是什么原因?黄山谷因作梦找到前世的生母。苏东坡梦到同佛印禅师游孝光寺而知宿命,因此证明前世是孝光寺的五戒和尚。假定细胞也能作梦,而细胞又在新陈代谢中,何以又能梦到前生之事?所以神经细胞也不能完全代表我的心了,那么这个心究竟在那里呢?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情,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著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一定要保持顾定这个疑念。无论行住坐卧,只要「谁」字一提,就能发出这个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的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念个不停,也不是去东寻西找,念个不停不是话头,已成话尾,东寻西找,不是起疑情,而是打妄想。如果这样的参禅,还不如老实念佛的好。 博山和尚说:「做参究工夫不得起丝毫别念,行住坐卧,单单只提起一个本参话头,发起疑情,一定要讨个下落,若起丝毫别念,古人所谓「杂毒入心」,岂但伤身命,还伤慧命。所谓「别念」者,非但世间法是别念,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别念」,岂但佛法中好事,若於心体上取之、舍之、执之、化之,亦名「别念」。此与渐教之禅定不同,而有执、有取、有舍、有化。因为此参究一门,只许提一念而到家,余皆不许,是曰「顿教法门」。参禅有些受用的时候,境界很多,但一切境界不出识心幻现,不要去理会他,便不碍事。若见妖魔鬼怪来扰,也不烦恼,也不恐惧。若见佛来摩顶授记,也不自满,也不欢喜。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经云:「但尽凡情、莫求圣解,即是善境界」。总之,不管善恶境现前,始终不失本参觉照,自然太平无事。 「觉」就是不迷,不迷智慧就现前;「照」就是不乱,不乱定力就现前,始终保持单单的的现前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绵不断。用功到了这地步,就要翻身触破太虚了,再回头过来照顾儿孙,不要再提,再提就是头上安头了。所谓参转寂照、正智如如,就可永远安享太平,也就是六即佛的从来真是妄,今日妄即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昔日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来」。 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指这个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到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指的「这个」。到了这个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个地步的人,说也没有用。所谓「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路是走出来的,功夫是用出来的,只要努力用功,一定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昔高峰祖师云:「学人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来」。诚哉斯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