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日期:2023/8/31 23: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古人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后是否还要修行,如果要修,那么见性后修的是什么?说一个道理,大家就会明白。就像一个30岁被评为教授的人和一个60岁评为教授的人,他们之间的阅历,是否有很大区别呢?又如一个刚考进大学的大学生和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都叫大学生。考上大学,说明已注册成为大学生了,但与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又有很大的不同。佛教里有古佛、现代佛,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见性后,就意味着你入了佛的果位,但佛的整个历程你并没有走完。也就是功夫还不到家。见性后如不继续用功,久而久之,连见性的功夫也会失去。过去有很多祖师,明心见性后,由于急急忙忙出来弘法,有的几年弘法下来,见性的功夫失去了。因为他的功夫不扎实、不深厚。就如你们原本已很会写字了,十年不写了,再提笔,不会写了。即使会写,写出来也是歪歪扭扭。就是因为不经常写的缘故,才致使提笔忘字。过去经书上经常讲:言下大悟。悟后又去干什么?下面都不谈了。通常只说欢喜奉行,作礼而去。究竟去哪里呢?谁会回答这个问题?(有人答:修行去了。)对,回答得很对。有的书上用“信受奉行”四个字来代替。现在很多佛教徒,只“信受”了,但没有“奉行”。所以好多人经常说:道理都明白。但遇到问题时,你所知道的,根本不管用。因为你悟到的东西,还没有亲身实践过一遍。我说过多次,佛法是要靠实践的。如果只有理论,功夫未跟上来,犹如一个人走路时,只有一只脚迈动,另一只脚未跟上来,一定无法平衡的。

见性的人一样还有业力牵引他。之所以有业力,是因为见性后八识心田里还有习气存在。既有业力存在,就意味着他有时一定会被业力牵着跑。你们认为见性指的是什么呢?所谓“见性”,就是见到本来面目,也即“佛性”。见到本来面目,并非功德圆满。你们会认为,成佛就功德圆满了。究竟见性与成佛还有多大距离呢?既有距离又没有距离。为什么这样讲呢?你如果见性后能够让心田里的种子彻底转变,就直入佛位。若八识心田里的种子还没有完全改变,必须出去行菩萨道。只有借助于行菩萨道,来引发出八识心田中的种子,使其彻底转变。

佛菩萨是否也有特色呢?佛教中有几位非常有代表性的菩萨。观音代表大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大行(要念xing),还有一位叫大势至,为什么叫大势?形容势头大。如水势、火势大了,根本无法抵挡。这是后人分出的几位菩萨的特色。难道观音菩萨就没有其他几位菩萨所具备的特色吗?实际上你要想成就,在一个人身上这四种特色必须同时具备。只有勇势,没有慈悲、智慧,不能修行。如果只有悲心,没有勇冠三军的气势又不行。古人讲:一锤打在肚子上,打不出个屁来,也不是个好修行。该有悲心的时候就悲,该勇的时候必须勇。但往往在凡夫身上很难体现这四种品质,甚至一种也不存在。菩萨要具备四种特色,佛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你见性以后,勉强称得上已证得“无师智”。意思是已具备了自学成才的能力。在这之前,你想自修、自悟、自证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老师带你修行。实际上是没有独觉佛。“独觉佛”是指自修、自悟、自证的人。那是只看到他这世的因缘,若往前追溯的话,是没有独觉佛的。比如一个人修到半途,已经结束了生命,已经有了基础。下世再做人,会借助上世的基础继续修行。如已修完四禅四定去世了,来世即使没有出家,也未遇到师傅,甚至没有闻到佛法,也会在红尘中不知不觉地继续往上修。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在家人境界比出家人高,有的刚出家的人比老和尚悟得还深。也就是“再来人”。功夫不是这一世做来的,如果这一世是第一世闻到佛法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深信的。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说,只要是个人,你早已闻到佛法,或者修过,这才落得个人身。有好多人一听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又没信心这世成佛。你怎么知道你这不是最后一劫、最后一世呢?但有人不相信。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出他的根器来。

有好多哲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他的领域中有非凡的成就,实际上都是大修行人再来。像他们这一类型的人,意识层次已开发到第七层了,再继续开发一层,就已达到佛门中的“明心见性”。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容易停留在目前一点小小的成就上。尤其是搞艺术的人,他们的身心必须达到高度统一协调,他们的艺术才能有灵魂。艺术家,好多高水平的作品都是在没有头脑凭灵感的状态下诞生出来的。明心见性的人,他们做事、讲法,都不是通过头脑想象出来的,都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的。但有的见性后,没有继续修炼下去,时间一久,“头脑”又出现了,又把佛性的力量给挤到一边了。

你们都知道“喧宾夺主”的成语,这实际上是根据唐朝临济禅师的一套思想延伸出来的。他曾说过四句话:“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均不夺,人境俱夺”。对于刚修行的人是“夺人不夺境”,这时最怕没有境界,法喜、禅悦都是境界中产生的。之所以坐在这里腿疼、坐不住,就是因为没有境界。这个过程完成后,是“夺境不夺人”。意思是把境界拿掉,留下思想。前一段有一个闭关的师父,是从云居山来的,闭了六个月就出关走掉了。闭到第五个月的时候,希望我跟他谈一下。他说:现在坐在洞内,每天看到山上、县城里人来人往,外边的境像就像隔着玻璃一样清楚。我一听就明白,他必须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否则身心无法静下来。我们一般修行是苦于无境界,他是境界太多了,无法拔出来。此时就要“夺境不夺人”。把境界拿掉。

境界太多了会干扰一个人前进、迈步。比如爬楼,每一层楼上都有宝贝供你观赏,你如果留恋一楼的境界,就看不到二楼上的宝贝。留恋二楼的境界,就无法上到三楼去看。四禅八定,每一禅都有每一禅的境界,你若执着二禅的境界就无法到三禅。如果这个师父不执着这些境界,按着他平时的方法继续用功,这些境界就干扰不了他,就走过了沿途风光。

还有两种情况:“人和境都夺”、“人和境都不夺”。意思是说,有时保留境界,有时不保留。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修法的问题,不是说见性就能成佛,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反应,都要有不同的对治方法。如果说你们每个人境界很高,一旦遇到复杂的事情,很烦,就可以动个念头进入自己的境界中(心态中),把烦事放到一边。但由于没境界,有了烦琐的事烦着你,静坐的时候会越坐越烦。

我曾见到几个修道的朋友,都已经是明心见性了。他们出来做的事比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做的事还要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他是想让自己的功夫更扎实、更经得起琐碎事情的考验。虚云老和尚56岁开悟,80岁出来弘法,弘法40年,世寿120岁,历经五个皇帝。他的功夫就是通过出去不断做事,才成就了他的功德圆满,成为一代圣人。你会说,假如我明心见性后,也会出去弘法、做事情。事实上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有的人是直接出去弘法,有的人是被某种因缘迫使出去弘法。

前几天讲的优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果你会用功修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修行。如不会用功,即使佛祖再来,坐在你的对面,你也不知道怎么用功,也用不进去。你们在座的有的知道我会用功,为什么你自己不会用?时间投入的不够。我花十几年掌握了这些方法,你们想十几天就会,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明白一件事未必会做这件事。那些老修行想静下来马上静下来,能马上进入状态。对于初修行者来讲,越想静下来,越静不下来。只好不去管它,结果是妄想纷飞,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通常明心见性后,自己的妄念完全可以降伏。有时妄念来了,只要提起精神,妄念顿时消失。功夫修出来以后,要达到随时提得起来,提得起来才能用。比如说打坐时昏沉了,若提起精神动个念头,昏沉顿时消失。但是功夫不行,妄念一出现,只好随着妄念跑。说明还没有降伏它。所谓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念。当你明白了用功的方法以后,猛用功三个月,自然会形成一种惯性,说提起来,就提起来。即使不能完全提起来,也不会随着妄念跑掉了。

我上次去食堂,看到几位老居士在揉面。实际上一心一意地揉面,与你一心一意地打坐,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禅?什么是定?我的书上讲过:单用一心做万事,莫把一物万心思。一个心做完这件事,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事情来了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事情走了,就没事了,就保持清醒灵明的状态。如感到没有东西可把握的,就去念佛、观想,你只要去做事,就把思想集中在这件事上,全身心地投入。按这个道理修炼三个月,再笨点半年,自然达到视而无睹,听而不闻。除非故意去闻、去见。如果你功夫深厚,你去闻、去见,也是在一心不乱当中。

* 修行的方法很多,要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它。比如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站在虚空中,就会感到虚空的力量,原本与你同体,根本没有脱离过。

* 境界来了,把眼睛睁开就没了,没有境界把眼睛闭起来就容易出现。

* “嘘”泻肝火。(六字祛病法)
也有个简单的方法,达摩祖师传下三个字,每个字念三遍(呼、唏、哈;唏、呼、哈;哈、呼、唏。)气吸满到丹田,猛的呼出去,呼得很干净,小腹很瘪。智者大师在此基础上又创了六个字的呼气祛病方法。

* 有的人见了面非要握握手,实际上加持不一定要接触,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彼此能量一对换,就加持了,并不一定要握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万行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万行法师)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怎样正确的住定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入定的四个层次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止观与入定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大智无非善护念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明心见性与证果三者的区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学佛要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丛林中的规矩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顺其自然与无我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坛经》与禅宗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打七的意义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身与论六祖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