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


   日期:2023/12/30 22: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0周年(下篇)

学诚

三、 践行: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玉不琢,不成器。纵然是精金美玉之质,也须经一番锤炼与雕琢方堪为大器。大师的教诲和示现,为我们指出了培养高贵僧格的几个方向。

(一) 树立信仰

  信仰对于僧格的重要性前文已述。欲成就高贵的僧格,必须从培养和树立对三宝、因果的信仰入手。大师亲手创办的佛教养正院,其教育宗旨即为“深信佛菩萨灵感之事,深信善恶报应不爽,深知为何出家与出家后应作何事等等”。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把六道轮回视为迷信,把因果报应当作传说,把佛菩萨等同于神灵,认为信佛就是为了求平安、求发财、求富贵等。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人在出家之前就没有受过良好的熏陶,对三宝和业果缺少纯正的信仰,对出家的意义模棱两可,这造成了僧众信仰薄弱的问题。鉴于此,寺院应开设因果方面的教育课程,以提升僧人整体的信仰层次。

  此外,若能加强对居士的因果教育,打好基础,则更为理想。有条件的寺院,可以把有出家意向的居士集中起来,成立出家预备班,引导居士建立对佛教的正信。预备班是进入僧团、成为净人之前的准备阶段。平时可以护持常住,寺院可以安排法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教授相关课程,使居士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建立起对三宝、业果的基本信心,了解最基本的佛法概念。

(二) 建立信解

  出家修行是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高尚宏伟的志愿和坚固不退的道心,很难坚持下去。如何帮助出家人建立志愿、培育道心,不至于半途而废甚至自甘堕落呢?这可以通过次第善巧的修学安排来实现。

  首先,有必要对真正发心出家之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时间不宜太短,最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刚开始发心出家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动机认识不甚清楚,对僧团生活存有很多想像。因此在这个阶段内,需帮助他们逐步明确和端正出家动机,参与并适应僧团的生活,以树立对出家道路的坚定信念。

  出家之后,则首先应建立对修学次第的正确认知。很多出家人刚出家时,非常精进,冲劲很足,但由于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视长远规划,不谙次第,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修习,形成了很多固执偏颇的见解,并出现舍本逐末、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等诸多问题。时间一久,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便对未来产生疑惑,无法坚持走下去,不仅白白吃了很多冤枉苦头,还浪费了宝贵的韶华青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修学的道路缺少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信解。学习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经相当长的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努力学习之后才能有所成效,寄希望于短时间内速成,很不切实际。因此,一个完整清晰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佛法内容广博,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修学理路,能够涵盖所有的佛教内容;然后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安排学习的先后次序,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学习的大方向上做出取舍;最后明确自身主要的用功方向。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就容易对未来的学习做到胸中有数,修学目标就会比较明确,不会随外界的影响而见异思迁,最终能够学有所成。大师曾说:“修持当一门深入,久久专修,方有成就希望。若心无主宰,见异思迁,正修净土,又欲修禅,旋思学密等,一向混合乱参,志向不一,纷纷无绪,何由成功?”

  还有的人不明白多少道理,觉得文字理论没有用处,急急忙忙地修行。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偏颇,不可提倡。大师说:“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焉!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效仿,坏乱正法,其罪极大。古人谓恶紫夺朱,即此意也。若于律义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而其学者或能行也。……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歧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同时也要避免仅将佛教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佛教本身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信仰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如果单纯以世间学术的角度研究,则只得其表,不得其实。“现在有志僧青年,多趋求文字,学习外典,尽弃己业,佛门前途,深可悲也。而不知国文与佛经,不相关用。假如大学毕业之才学,欲研佛经,依旧门外汉。论文法,则经文尚有超过国文多多。”如果随顺世俗的知见,就很容易导致信仰的退失,甚至退化为普通的世间学者研究佛教,枉负了出家之初衷。

  综上所述,若对修行缺乏应有的信解,不依正确的方法进行,则出家之路很容易走得辛苦不堪,甚至于走偏,走错,产生迷惘、动摇、退缩之心以及种种烦恼困惑,削弱初发心时的高远大志,退失继续向前的勇气决心,经不起五欲六尘的考验,最后败倒于无始以来的强大习气!而倘若能依照次第,善巧规划学修道路,建立正确信解,就能帮助僧人认清修行的整体道路及自身缘起,踏实修持、步步提升,常得受用,心力才会越来越强大,从而志向愈发坚定、道心越发稳固。

(三) 亲近师友

  学修佛法需要积极亲近良师益友,如《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奋发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缘。……不能亲明师良友、受恶辣钳锤,徒觅几部好佛法,静静闲坐,烧香啜茗而披阅之,此措大学问,尚不可为世间圣贤,况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财、常啼真千古极拙人矣!何为《华严》、《般若》之榜样也?”

  亲近善知识是学佛修道的根本,大师曾劝勉律华法师说:“朽人与仁者多生有缘,故能长久同住,彼此均获利益。……今朽人已西归矣,心中尚有悬念者,以仁者年龄太幼,若非亲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识,恐致退惰。故敢竭其愚诚,殷勤请于仁者,乞自今以后,与妙莲法师同住,且发尽形寿承侍之心,奉之如师,自称弟子,并乞彼时赐教诲。虽受恶辣之钳锤,亦应如饮甘露,万勿弃舍!”大师自身更是对善知识志力希求,犹如常啼菩萨。他极仰慕印光大师,多次恳请其收自己为徒,曾燃臂以示诚意,最后终于以诚心感动了印光大师。他在《复王心湛居士书》中讲述自己拜师的经过云:“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愿侧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情,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

  善知识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离师无法,离法无成,真正修行必须深切认识这一点。然而,当今时代普遍缺乏尊师重道的风气,不少人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陷入种种误区。一是对师长不尊重。有的人对师长讲的佛法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我也听过,我自己也会讲,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见,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佛,不可能学得进去。二是对善知识观过。有的人学了一些佛法,就拿着法观察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清净如法的,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尊重求学的。看见师长一个过失,乃至一次过失,就耿耿于怀,从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讲佛法正理,自己也认为他是说教、言行不一等等,不愿听受。有人认为这是依法不依人,认为他言行不如法,即使他是大德、老和尚,我也不听他的。这其实是倒执经义,因为“依法不依人”重点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责备别人依法。对方讲说佛法道理,我们就要敬重听受,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还从外道、罗刹舍身求法。当然,如果是大德高僧,所说有不如理处,我们可以不接受,或暂且存疑,但不应以瑕掩瑜、因噎废食,更不可轻毁、不敬。三是乱参学。有的人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借口,随便参学,盲目参学,这怎么能叫参访呢?这是乱跑。须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下一位的善知识要由上一位善知识作介绍,是次第参访出来的,不是自己随便乱找的。乱跑的过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够安住,心不安的话,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东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捡了一大堆回来,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正确的做法是,一旦选择好了善知识,就要长期依止,不宜动辄离开。

  僧格的培养也离不开师法友环境的保护和熏陶,这一点对于当代出家人尤为重要。当前,不少人对师法友团体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安住道场。离开师友团体,个人则如无根之木,怎能成长为栋梁之才?不安住道场有几种典型的表现。一是跑道场,表现为对自己所在的道场不满意,总想到其他道场看看。结果跑了很多道场,都看出一大堆毛病,认为都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导致对前途一片茫然。如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断定:不是道场有问题,是自己有问题。当我们判断一个道场时,其中有多少是智慧的抉择,又有多少是情绪在作怪?往往一时遇到不顺心的境界心里过不去,或者自身持有一套成见而现实生活不能如己所愿,便把对外界环境的苛求误植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中。二是自由散漫、脱离集体,身安住而心不安住。主要表现为没有集体观念和公共观念,喜好单独行动,我行我素,不服管理,不随大众,认为自己跟别人没有什么关系。缺乏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是僧团涣散的主要原因。

  这些不好的习气对个人修行是极大的障缘,当切戒之!

  另一方面,当良师益友的条件不具足时,还要有勇往直前、特立独行的精神,不要责求他人而荒废自己。例如大师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钞凡例》中说:“有四清净比丘共住,同学同见,即可羯磨结界行众僧事。若胜缘不具,僧事莫办者,亦应随分随力,依律行持。毋待他人,独修胜行。是编之作,意在于斯。”(《南山律苑文集》)

  对寺院而言,在维持寺院正常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应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在僧团的教育上,为广大僧众营造良好的学习、修道环境,以培养僧才、陶冶僧格。

(四) 净罪集资

  无始以来,我们习气业障深重,欲成就清净高贵的僧格,务要痛下决心,以苦为师、甘受锤炼、勤改恶习。唯如此才能净除罪障、积聚资粮,才能真正超越自我、深进佛道。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岂有粥饭习气,暖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颠沛患难,是煅炼佛祖英灵汉一大炉鞴。能受煅炼,便如松柏历岁寒而逾坚。不受则如夏草春花,甫遇风霜,颓靡无似矣。”大师给弘伞法师写信说:“近来备受痛苦,而道念亦因之增进。佛称八苦为八师,诚确论也!”给李芳远居士写信说:“世出世事,非一番苦心经营,其成就必不惊人。若欲超脱尘障,更须一番风霜磨砺。”面对困难苦受,不退缩、不躲避,视其为净除罪障、考验提升的机会而迎难而上、甘之如饴,这是铸就高贵僧格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修行不仅要克服外境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战胜内心的习气,这也是学佛的根本。《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千经万论,皆磨砻习气之具,习气不除,学问何益?”大师更是用自身言行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大师在《改习惯》的开示中说:“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大师还在《改过实验谈》的开示中教导了改过的次第方法:“一、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二、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三、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出家修行,积累福德也非常重要。如福报不够,出家都会发生障难,出家后修行也难获进益。惜福和习劳都是积福、培福的很好方式。大师特别把惜福和习劳列为“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惜福而节俭爱惜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僧人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现。历代祖师都非常注重节俭。大师曾这样说过:“我们出家人用的东西都是十方施主的,甚么东西都要节俭的,爱惜的。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气,干净,就好,用的东西只要可以用,不必甚么精巧华丽,这是太贵族化,我们出家人不应该有的,要受人家的批评。我住的地方也只求简洁清净而已,用不着高楼大厦。”大师还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他自己说:“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大师在温陵养老院五个月,院供火柴二匣,不曾动用一枝,由莲师返交院董。当今物质生活显著得以改善,然而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开始在佛门出现。以大师之身份,尚如此惜福节俭,这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深深警醒吗?

  习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寺院里就是参加寺院日常安排的各项劳动,护持道场。大师在设置佛教养正院的课程时,“更加习劳一科。院中不用使役。凡挑水、挑饭、扫地等,一切事务皆由学僧任之。”通过护持僧团、为众服劳,可以快速培植福报、滋长道业。

(五) 精进不懈

  发起忘我乃至无我的大精进,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才是真正的出世丈夫。圆满的僧格非经大精进不能造就与展现。

  大师在《<八大人觉经>释要》的开示中说:“听众或应于前所云‘空’、‘无我’等而怀疑问。谓既一切皆空,则不须认真做事。何以今见学佛法者,于保护国土、利益众生等事,犹十分努力、认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释之。佛法所以云‘空’、‘无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执之小我,将其多生以来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恶习惯彻底消灭。然后以真实光明之态度,于世间一切之事,皆认真实行。勇猛精进,决无倦怠,虽丧身命,亦不顾惜。”

  在《佛法十疑略释》的开示中又说:“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大师自身的行谊即展现出舍生忘死、锲而不舍的大精进精神。大师在得重病时曾对前来探视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大师在《含注戒本随讲别录》中说:“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荷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身命而启导之。”

  在出家办道的过程中,怎样做到精进不懈呢?首先要思维生命无常,远离懈怠。我们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哪一天死谁也不知道,佛陀教诫我们“生命就在呼吸间”,常常思维生死事大,自有强大的推动力督促我们珍惜时光,不会悠悠放任、空度时日。其次要对佛法的胜利发起定解,深生好乐,希求证得。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随着修行的深入,对三宝、业果信心增长,见到修行佛法的殊胜利益,生起踊跃欢喜之心,时时策励自己用功向上。第三要发长远心,坚持不懈。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作为一个出家人,随众就是最好的修行,出家众若能够坚持每天随众上殿、过堂、出坡、诵经、学习等,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精进,长此以往,必有成就。第四要有做“常败将军”的勇气和精神。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非常深重,在修行过程中肯定会常常被习气打败,若没有“屡败屡战”的决心和勇气,受过几次挫折以后,便容易丧失继续努力的信心。事先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无论失败多少次,都要咬紧牙关继续战斗,这便是大勇悍、大精进。第五,要有广大的承担心。修行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出家人肩负着住持圣教、利益众生的责任,必须要有荷担如来家业的承担心,广发大愿,甘做众生牛马。有了这样的发心与愿力,定能得三宝加持,勇猛精进,逐渐圆满福慧资粮。

  要注意的是,精进并不等于一昧苦行,不依次第、不听师教、无视自己的条件,在形式上盲目攀比、追求。忽视自身缘起,过于激进的用功容易会有反面的作用,影响日后对修行的欲乐心,所谓“欲速则不达”。比如有人模仿祖师打不倒单,结果晚上不睡觉,白天昏昏沉沉,修行、做事都提不起力。再比如有人一心想闭关、住茅棚,不学教理、不调烦恼,结果闭关一段时间后便难以为继,好一点的整日昏睡,差一点的走火入魔,令人叹息!学习佛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依照正确的次第和方法,按部就班,不能过缓,也不能过急。

  僧格的培养,亲近良师益友是关键。在师长的引导下树立信仰、建立信解,以净罪集资为手段,精进不懈为助力,定能塑造高贵圆满的僧格!每一位出家人都应以大师为榜样,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自勉自励、自强不息、勇猛精进,方不负自己出家之志,不负三宝、国家、父母和师长之深恩,铸就圆满僧格,成为人天师表!


——————————

《弘一大师全集·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书后》,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2006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赞诔》,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294页

《弘一大师法集·弘一大师讲演续录·附录》,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734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挽联》,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332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86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0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00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悼弘一大师》,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116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302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0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1,260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1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48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56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9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118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2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2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65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07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609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1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611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3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