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方立天教授: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 |
||
|
||
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 佛教是为寻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进而求得“解脱”而展开的宗教体系。佛教的“真实”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讲的,是道德价值判断。佛教伦理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去恶从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三大伦理准则,以及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等伦理德目,对于维护中国佛教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伦理和民风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佛教伦理具有两重性,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社会伦理成分。佛教伦理中的世俗伦理成分能够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持。佛教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彼岸世界--净土,其特点有三:一是居住者身心健康,二是社会生活美好,三是自然环境优美。这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构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 推动人与自我的和谐 为了从观念上排除贪、嗔、痴,早期佛教还提出“无我”说,强调要从“我”的观念、“我的东西”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早期佛教讲的“无我”并不是说作为实体的“我”不存在,而是表示要“离我执”。“我执”是执着自己东西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为“我爱”,对自我的执爱;“我”,自我傲慢,仇恨他人;“我痴”,对事理迷妄、无知。佛教的“无我”--“离我执”伦理学说,在当前对于认识自我,和善心灵,善待他人,爱护自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 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二,和敬理念。佛教僧团共住生活有六项准则: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是僧团内部从身、口、意、戒、见、利六个方面表现僧人彼此间的同爱和敬。这些准则若经过创造性的诠释,就会对建构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三,诚信理念。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根本之道。待人以诚,授人以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的深层基础。佛教提倡“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都是提倡讲真话、诚实守信,这对建构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四,宽容理念。宽容是人与人交往和沟通的助力,是互相信任和和谐的桥梁,建构和谐社会需要有宽容美德的支撑。中国佛教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其两旁对联的上联多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表现了佛教所追求的宽容境界。这也是值得我们有分析的借鉴的。 其五,慈悲理念。佛教提倡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以欢乐;怜悯众生,拔除众生痛苦。佛教要求佛教徒以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助贫困者,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显然这对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消解社会公共生活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佛教在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方面,拥有独特的伦理资源。例如,“缘起”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和合共住、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而“依正二报”说,强调作业者会带来生存环境的报应,应当排除恶业,从事善业。这些理念有助于约束人自身的行为,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又如,“无情有性”说,“报国土恩”,及佛教的众生平、慈悲济世等理念和戒杀护生、戒荤素食等修持实践,直接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五、余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