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卷


   日期:2024/4/2 9: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摄大乘论.讲表》讲记 净界法师讲(九四年四月讲于义德寺)
 
第一卷
 
从语法特征来看: 后面是双音节动词时,多用「作」; 后面是双音节名词时,多用「做」。 前者如:作报告、作比较、作变动、作处理、作点拨、作调查、作斗争、作分析、作贡献、作介绍、作解释、作了解、作努力、作思考、作说明、作妥协、作牺牲、作修正、作演讲、作咨询等。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第一卷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能够跟大家共同来学习唯识学的一个根本论典──《摄大乘论》。我们在讲本论之前,有二点要跟大家作一个说明。第一点、我们讲到修学佛法的一个基本态度。在《无量寿经》上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是说明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所安住的因缘。这个安住的因缘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我们由于过去的善业力生起了现行,所以我们感到人事非常的顺利,身心也感到安乐,这样一种乐受的资持,使令我们对三宝充满了信心,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跟希望,这是一种顺境因缘来修学佛法。第二种的因缘,是由于罪业的力量而生起的现行。这个时候,我们感到人事的因缘是充满了障碍,身心也充满了病痛;这样一种挫折的感受,就会刺激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跟未来理想的目标。假设我们今天是安住在恶因缘的环境之下来修学佛法,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行精进,忍终不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因为一时的逆境,而放弃了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我们应该要以内心的忍辱力、精进力,来自求突破。因为身为一位凡位的菩萨,我们不断的修学佛法,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增上,这是我们离苦得乐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说有很多的顺境、逆境的因缘,我们是没办法选择的,我们不能够去主宰──我们到底是安住在顺境、或者是逆境。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要培养一种忍辱力跟精进力,来突破所有的障碍。这是我们在研究本论之前,我们应该建立二种基本的态度。
 
「成分」的「分」,是「部分」的意思。「份」是「分」的后起加旁字。现在,「分」和「份」有了分工:「职分、本分、辈分、水分、盐分、养分、肥分」等用「分」;「股份、年份、月份、省份、一份礼物、两份报」等用「份」。「成分」的「分」,与「水分、盐分、养分、肥分」的「分」同,故宜以「成分」为规范词形。
 
第二点、我们简单的介绍本论在唯识教法当中的特色。在瑜珈的教法当中,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这个甚深见,就是我们在修行之前,你应该要对整个生命的真实相,所谓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有一个正确的了知。因为你对生命的理解,所谓知见的建立,会影响到你对修学的目标,跟你修行的内涵,乃至于你未来果证的差别。所以这样的甚深见,叫做根本法门。它在菩萨道当中,是一个主导性的,它是一个根本。第二是广大行。我们对于缘起正见的理解,开展出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妙行,这个是广大行。因为它是由根本所引生的枝末,所以我们叫做枝末法门。
 
在整个瑜伽的唯识教法当中,有些是偏重在甚深见,也就是理观的成分多;有些是偏重在广大行,在事修的成分多。本论在唯识学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同时在知见的建立方面,很深入的探讨生命的真相,来建立我们的甚深见。那么讲到修行的时候,它广泛的讲到菩萨六度,所谓的自利、利他的妙行。所以本论在唯识学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一个完整性,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它能够深入的讲到甚深见,也广泛的讲到广大行,这个是本论的一个的修学特色。接下来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摄大乘论》讲表
 
看《讲表》以后,我们看下面的三段:
 
无著菩萨造,玄奘大师译,韩清净科。
 
无著菩萨,(又名无障碍)。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后九百年(约西元四、五世纪之间),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父名憍尸迦,为国师婆罗门,极受国君、人民的礼敬和爱戴。
 
这个造论者是印度的「无著菩萨」。无著菩萨的历史,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在藏经上的记载,无著菩萨他是出生在佛灭度后将近九百年的一个婆罗门的世家。他有三个兄弟,就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跟狮子觉菩萨。他父亲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老,在当时的婆罗门是相当有地位,所以他对三兄弟充满着期待,不断的去教授婆罗门的教法。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因为无著菩萨的年龄,比他二个弟弟大了将近二十五岁,所以基本上是由无著菩萨领导这二个弟弟修学。后来无著菩萨遇到特殊的因缘,放弃了婆罗门教,出家修行,在一个小乘的有部里面出家。出家以后,刚开始他是修学禅定,在成就四禅以后,也就成就了离欲的功德,离开了三界的贪欲。成就禅定以后,又得到了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的教授,修习小乘的空观。成就小乘空观以后,他觉得小乘空观的证量比较狭隘,不能够圆满;所以他就以禅定力到了兜率天的内院,请示弥勒菩萨大乘的甚深空义。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用瑜伽唯识的教法,教授他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那个时候是在兜率天,学习了将近有二十五年,就是人过来。当寿二十五年,成就了大乘的无生法忍,后来就回到人间。回到人间以后,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的弟弟也出家了,在小乘的教派当中,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小乘学者。那个时候天亲菩萨造论,对大乘佛法诸多的批评,甚至于诽谤;所以无著菩萨非常的担忧,就派一个人请天亲菩萨天亲菩萨来到的时候,无著菩萨就使令他一弟子读诵《无尽意菩萨经》。这个时候,天亲菩萨听到这部经,讲到大乘的因地甚深见、广大行,他被大乘佛法修行的甚深广大而感动。接下来,无著菩萨又使令他另一个弟子,诵《华严经》的〈十地品〉,把菩萨的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看到了大乘因地的甚深广大、果地的功德庄严,就正式的回小向大。他也造了很多部论,来弘扬大乘的教法。
 
无著菩萨在晚年的时候,做了这部《摄大乘论》,这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觉得他的精神体力已经有限了,就把这部论交给天亲菩萨,希望他为它作注解,流通后世。所以我们这次讲本论的时候,虽然有很多诸家的注解,但是我们会根据天亲菩萨的注解,所谓的《摄大乘论释》来作主要的依据。理由就是:无著菩萨跟天亲菩萨,在世俗上是兄弟;但是在佛法上,可以说是师徒的关系。我们要是看到天亲菩萨的著作,就会感觉到:无著菩萨讲唯识学,他的表达方式是比较纲要式的;但天亲菩萨在发明义理的时候,他是详细的、深入的去发挥。当然他的思想跟无著菩萨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是有所传承、有所发挥。但是他根本的架构,是无著菩萨所教授的,所以他们二个也可以说是一个师承。所以我们在研究本论的时候,应该要参考天亲菩萨的注解。好,我们现在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壹、解释论题 贰、修学纲要 参、随文释义 肆、结示劝修 今初。
 
本论当中有「四大科」:第一科「解释论题」,这是我们在研究经典所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解释本论的论题;第二科「修学纲要」,我们在正式进入论文之前,应该要先掌握本论的修学纲要是什么,才能够提纲挈领,知道如何的汇归;第三科「随文释义」,我们就正式的根据论文,来解释这其中的义理;第四科「结示劝修」,我们研究本论以后,作一个总结。现在我们先看第一科「解释论题」。
 
壹、解释论题三
 
《摄大乘论》
 
「解释论题」当中,我们把这个论题分成「三」段。首先我们看第一段,解「释」这个「摄」字。
 
甲一、释「摄」
 
┌以总摄别 ○「摄」┤ └以略摄广
 
这个「摄」它单字的意思叫「含摄」,含摄在本论当中,它代表了二层意思:第一个、从它的内容来说,它是「以总摄别」,它是以总相的法,来含摄别相的法。这个别相的法就是说:这个法本身,它不是完整性的,它是单一性的。比如说我们过去研究过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他的《三十颂》当中,事实上它讲理论的部分,讲了二十四个偈颂,讲这么多理论;但是它讲到修行,只有讲一个偈颂;后面五个偈颂,是讲它果证的差别。所以这个《三十颂》,基本上它是偏重理观的,所以它是一个别相的法门。比如说我们上次跟大家研究《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你打开来看,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它在讲菩萨修行的内涵,菩萨道的三大目标,你的生命有三件事要作:断恶、修善、度众生,所谓的三聚净戒。但是理观的部分,讲得非常少,它偏重事修。所以说,基本上我们大乘佛法必须广学,就是因为它的法本身,都是单一性的。你很难从一个单一的法当中,去广泛的了解菩萨道的全貌。但是本论的特色,它是「以总摄别」,就是说:它是从整个大乘的因地,到大乘的果位,从它的理论、修行、位次,广泛的介绍。所以它从内涵当中,是「以总摄别」,它是一个总相的法门,是一个完整性的教法。这是「摄」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个、从文字上来说,「以略摄广」。身为一个完整性的教法,事实上它的文字非常简略,它以简略的文字,来摄受广大的教法。所以说「摄」这个字,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人以「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用「总持」这二个字,来解释这个「摄」字。也就是说本论是以简要的文字,来开显大乘的广大教法。简单的说:本论可以说是依止瑜伽唯识的教派,来开展整个菩提道的修学法要,就是唯识学的菩提道修学法要。比如说我们看般若部的《大智度论》,它也是一个总相,它有理论、有修行、有位次;《瑜伽师地论》,它也是一个总相,非常完整的教法。但是这二部论都是一百卷,相当的多。本论只有十卷,无著菩萨能够以将近十分之一内涵的文字,广泛的介绍大乘的法义,这一点是非常难得殊胜的,所以它有资格称为「摄」,就是这个意思。
甲二、释「大乘」
 
┌一、发大心 │ ├二、解大义 ┌多┐│ ┌「大」┤ ├┼三、修大行 │ └胜┘│ │ ├四、趣大果 ┌┤ │ ││ └五、证大道
 
它到底是摄受什么东西呢?说是「以总摄别、以略摄广」,它到底是含摄什么东西呢?就是含摄整个大乘的法义。这个「大乘」当中,我们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解释大乘的内涵;第二段再用比较的方式,来说明大乘的「不共」。先解释「大乘」。这个「大」,是约着法的法体、法的自体来说,叫做大。这个法体的「大」,这当中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多」跟「胜」。这个「多」是约它的量,大乘佛法的量是特别的广泛,不管是它的因地,不管是它的果地,都是时空无尽的广泛修学。不但是广泛,它的本质也特别殊胜,所以它是量多质胜,名之为大。量多质胜,法藏大师开出了五点:就是「发大心、解大义、修大行、趣大果、证大道」。这当中的五项修行,前面的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大乘的因相;后面的「趣大果、证大道」是大乘的果相。
 
首先我们把大乘的因相,作一个解释。这个因相,在佛法当中,我们一讲到因地,这当中的一个主导者,就是你的宗见、宗见。宗见的意思就是你主要知见。当然我们学佛有很多的知见,但是你对缘起的根本正见,你主要的知见,这是最重要的,这叫宗见。大乘的宗见之所以称为大,我们作一个说明。在小乘的教法当中,它所依止的宗见,主要是依止空性。所以我们打开小乘的经论,不管是《阿含经》、阿毗达磨,你会看到在整个小乘的教法当中,它对生命的观察,或者说是生命的抉择,它主要是依止无常。就是说它用无常的思想,来遍观整个生命,不管是人事的因缘、不管内在的身心,都是以无常来观察。从它的生灭变异,他就感受到我们对生命是没有主宰性的,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所以他从无常观当中,切入了整个生命我空的真理。当然他今天对生命的主要观察是空性,所以就带动他对生命的目标是一个出离心,他所修行的内涵是远离行。所以在整个声闻戒当中,它偏重在远离,也就是偏重在断恶,这就是它的宗见。因为他用空性的智慧来观察生命,就带动他对生命的目标、他的修行,当然影响他的果证,这个就是小乘的宗见。大乘的宗见,它是依止中道实相。这个中道实相,智者大师的解释就是「空、假、中三观」。就是说:身为一个大乘的菩萨,我们应该要观察生命的缘起,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一切法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当中,从缘起性空,而契入了大乘的空义,调伏心中的爱取,所以大乘学者也是修空。大家会问说:这样子讲的话,小乘的空义跟大乘的空义,有什么差别呢?小乘的空义,它的重点在灭色取空,也就是说它的空是对立的。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观察,其实小乘的空,严格上来说,它是我空、法有。它在主宰性这一部分是空;但是在「法」的差别当中,它是有执取的,就是说它的空跟有是对立的,你一个东西产生执取,就一定会产生对立。大乘的空义是我空、法空相应的,所以我们经常讲大乘的空是平等的,说是「入不二法门」,它是一个平等的法界,它没有对立性。所以小乘的空是灭色取空,大乘的空是缘起性空,这一点我们应该要区别。
 
我们在修习中道实相的时候,也不能老是安住在空性。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就会产生过失。什么过失呢?就是「不乐众善,远离大悲」。菩萨经常修空观,使令内心太过沉默,对于广大善法的修学、对于苦恼众生的度化,就会产生障碍,所以我们偶尔也应该「从空出假」。当我们从空性当中出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假观很多。这个假观,在大乘当中的传承有二个不同。就是,如果你今天是依止净土门,这个净土学者在修假观,他偏重在观察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安乐,这样的一个对比。就是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而产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净土宗的假观是这样修的。如果你今天是一个圣道门,那是广泛的观察十法界的因果:观察九法界的惑业苦,而产生厌离;观察佛法界的功德庄严,产生欣求,而建立你的菩提心。所以大乘修空观,是调伏爱取;那修假观呢,是产生取舍,善知取舍。在空、假当中,我们以中观来加以调和。就是你空观太强,以假观来引导;假观太强了,以空观来安住:这样子叫中观──使令你空、假的平衡叫做中观。我们说大乘它的因地之所以称为大(就是说小乘的学者,基本上对生命的态度是远离,不管是三界的杂染法,远离;诸佛菩萨的功德,他也远离,他不生好乐的。大乘佛法的思想,是有所远离、有所追求。他远离的是杂染法;但是对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他修假观,他是好乐追求,无有厌足。所以它成为「大」。),就是:它的思考是中道的;不像小乘的学者,是比较偏激的。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它的宗见,来带动不同的发心,也带动不同的修行,看到大乘因地的殊胜──它的一个量多质胜。这样的中道实相所开出的因地,它的结果是「趣大果」跟「证大道」。「趣大果」是约着他果报的受用,「证大道」是约他所觉悟的真理,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中道实相理,不像小乘是一个偏空的法性,它是中道的理性。他的「果」有三身、四智,种种的万德庄严。这个是讲到大乘果地上的量多质胜,这个地方是讲「大」义。接下来我们看这个「乘」:
 
││ ┌一、能入 │└「乘」─运载┤ │ └二、能出 ──依法藏大师──
 
前面的「大」,是从法体上来开显这个「大」;这以下是依止譬喻。身为大乘法,它的内涵,以车乘来作一个譬喻。这个车乘有「运载」,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此岸,而运载到安乐的彼岸。这个「运载」开出来有二层意思:第一个,这个车乘有「能入」义跟「能出」。这个「入」,什么叫「能入」呢?就是上达真理,成就自利的功德;「能出」是下化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个车乘,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真理,又能够引导我们从真理出来,广摄方便、度化众生。
 
我们可以这样讲:这个大乘的车乘,当我们修从假入空观,这样子叫做「能入」。把我们的心识,从有相而入到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把我们心中爱取的杂染,洗刷干净,成就根本无分别智。从这样的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当中,我们也可以再出来,这一点就不共小乘的学者。小乘的乘,它进入到空性以后,它出不来,它没办法出来的,这个车乘是单方向的,它不能来回的。大乘的车乘,它可以去,也可以来。它可以从空性,再从空出假;从无相平等的法界,它又能够带我们来到这些因缘的差别相。这个是讲假观,后得智。这就是车乘。这个大乘的车乘是可以去,又可以来,所以叫做「乘」。以上,我们是就着大乘的本位,解释大乘法门的量多质胜。我们再看第二段:
 
│┌─依止邪见,起惑造业,成三涂苦果─破败车乘 ││ └┤┌深信因果,修行十善,成人天乐果─人天车乘 ││ └┼观察我空,求出轮回,成偏空涅槃─声闻车乘 │ └悲智双运,上求下化,成万德庄严─究竟大乘 ──蕅益大师──
 
第二段我们是用一种对比的方式。身为大乘佛法,它的一个特色,应该以一种比较的方式来加以区别。蕅益大师把有情众生,分成四种种姓。我们先看第一个:
 
依止邪见,起惑造业,成三涂苦果─破败车乘
 
第一种人是一个生死凡夫,他也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所以他内心当中的知见是「邪见」,这邪见最重要的就是拨无因果。就是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会产生安乐的果报、这个人会产生痛苦的果报,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所以人生只有今生,你死亡以后,人死如灯灭,你只能够活一次。所以你造善造恶,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归依三宝、断恶修善,这件事情完全没有任何的好处。这样子的一个思考,就很容易带动我们心中的烦恼去「造」罪「业」;因为你没有依止生命的宗见,你只好依止你的妄想,心随妄转。一个人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你不是依止智慧观照,你就是依止你的感觉,二种情况而已。你是什么感觉,你就去做什么事,那这种人就很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叫「破败车乘」。他今天会产生这样的行为、会招感这个果报,就是他刚开始的时候,对生命的知见产生错误,就造成了「三涂」的种姓。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净界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摄大乘论-讲表讲记)目录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净界法师: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净界法师:为什么有些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何为“一心不乱” 

 净界法师:成佛的根本是什么? 

 净界法师:听经闻法的目的与实效 

 净界法师:临命终成功往生的心要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正释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