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其它:佛学与医学(陈全忠) |
||
日期:2024/10/24 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佛学与医学 太虚大师是我国近代佛学泰斗,弟子遍布海内外,著作等身,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对于佛学与医学也广为论述,且其间不乏精辟的见解。而佛经中也有不少处讨论医学的问题。因此,将太虚大师(以下简称大师)著作论及佛学与医学的思想加以发挥,阐述其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思想内涵,将会使大师慈悲济世的精神、继续为净化人们身心,减少社会犯罪活动和提高人们防治疾病的思想认识发挥作用。这对促使社会安定团结,增进人类健康长寿,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便于说明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佛学也是广义医学 1、提出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 大师在论佛学与医学问题,首先认为“佛学与医学有相通之点”但觉得“命题所包括极为广泛”。为了便于论述起见,大师提出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说:“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政治、哲学、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围之内。”以上所引,是大师于抗日战争时在四川重庆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对江苏省医学院的教授专家演讲佛学与医学的命题时提出的观点。可见大师是站在佛教的立场,运用佛教的教义和教理一一即佛法,现代名词称为佛学,向医务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弘扬佛法。如大师说:“佛学上对于宇宙一切,称之为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识。"大师面向医学权威宣讲佛法的声音、正是有力地向世人说明佛教的内涵,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迷信活动;而是与医学科技人士有着共同的语言,因而也可认为佛学具有医学内容的真谛。 2、论证佛学也是广义医学 ①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论证 大师为了论证“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逻辑性,!先后引用“上医医国”和“礼施未然之先,法禁巳然之后”的古代名言哲语加以论述。说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都具有类似社会医学的功能。 “上医医国”这句古语,是指政治家治国,即古人所谓“良相治国"与“良医治病”同一道理。其所谓“礼施未然之先”,意味宗教能净化人心、减少社会犯罪活动、对社会的弊病具有防微杜渐的预防功能。因按这里所说的“礼施”,是指包括宗教在内.的教育措施。所谓“宗教”两字,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凡有一定的宗旨教育他人,皆可名之曰宗教。佛教为宗教之一,故佛教之弘法传教、也是具有教育措施酌含义。而古代之教育措施,统属于“礼部”主管,故以“礼施”为起句。而所谓“法禁已然之后”一句,是谓法律具有治理社会已发生弊病的功能,有类似治疗社会弊病的医疗作用。总之、上述古语皆含有哲学的道理,并扼要地说明政治, 宗教、法律皆具有社会医学的功能。由此可见大师学识渊博,作广长舌巧妙地将医学范围扩大为广义医学,从而使医学具有兼容并蓄的余地,而把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皆列为广义医学范围,为其论证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大师说法技巧上一大特点,应予首先肯定。 (2)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论证 大师还就现代医学也研究心理学说谈到佛学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看法说:"现代医学也研究‘心理卫生’,促进心理健康,佛学对心里现象特别注意,特别注重医疗心理病态。虽然佛学五明中原有医方明一项,可是更着重内明(笔者按:内明是指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所述之法,其中有不少处讨论生命科学的奥义);佛经上讚叹我佛世尊为‘无上医王’,也可见佛学与医学的关系密切了。”大师还就现代医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了分析、说明其与佛学对心理分析有互相印证之处说:“心理卫生者曰医,而佛之得称大医王者,则在心理卫生。向者科学之心理学,仅及观测说明而止,今心理卫生学仍能应用之以改善心理,庶与佛学近矣!”据上所引,可见大师是把现代西医研究心理学的情况与佛学探讨心理学现象相提并论,从而说明了佛学与医学的关系密切,论证了佛学中有一部分是着重研究心理的医学。 (3)从西医的生理学论证 大师论佛学与医学问题,虽有谈到“普通的医学,唯在生理现象”之句,但却未见有论及佛学中的生理学。鉴于生理学也是西医一门重要课程,而佛经中对此也有所论及,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补充说明,使佛学中的医学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故不揣浅陋,把个人学习医学与佛学有关生理学的心得体会写下。 按人类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人体在其适应周围环境过程中活动规律的科学。而佛学中在论及人体的“六识”、“末那识”和“含藏识”的功用,也是着重说明“八识”在适应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功能。现为说明问题,扼要用类比的方法、把现代医学与佛学中有类似生理功能名相引下对照,以明梗概。佛经中所说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有类似现代医学所称的周围神经,例如:眼根——眼及视觉神经,耳根——耳及听觉神经,鼻根——臭及嗅觉神经,舌根——舌及味觉神经,身根——身及体表感觉神经,意根——中枢神经。此外,尚有“末那识”及“含藏识”,也是参与人体生命生理活动功能的名相,是属于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佛学中也具有现代医学所称的生理学内容。据此而论,可以认识佛学也是广义医学。 (4)、引用形象化比喻论证 大师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还引用一个颇为形象化的通常比喻说: “佛陀如医师,佛教徒中的菩萨、罗汉、比丘,比丘尼如看护人;佛所说之法如药品。此谓佛法僧三宝,即医师、药品、看护人。名之曰比喻,毋宁谓之为指事。”大师上引的比喻,用于对治人们心理病患来说,确是切中时弊的类比。由此可见佛学具有西医心理学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笔者由此联想到大藏经中论述佛学与医学的还有《佛治身经》、《佛说医喻经》,《佛说佛医经》等。其中《佛说医喻经》全文虽仅四百余言,但均为提示医学治病的原则问题,且大部分在目前仍有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例如佛告比丘说:“汝等当知,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知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知出,四者断除病令后不生,是为四种”。按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告诉诸位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好像世上的良医,不但能了解各种病情的来龙去脉,还熟悉各项药品治病的功能和效果,其中有四种治病原则,如果都能熟悉掌握运用,就可以称为医王。那四种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能掌握辨病论治、对症下药,第二是能早期采取相应疗法,及时治愈疾病,第三是能视病位的浅深,分别采用具有发汗、催吐、泻下、利尿等功能的药物,把病邪排除体外,第四是应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疾病永不复发。以上所说的就是四种治病的要领。我国东汉杰出医圣张仲景先生在有关治病原则的阐述,也是与佛陀所说的原则相符。例如张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辨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各类水肿病人,凡是从腰以下肿的,应当用利尿药治疗,如果是从腰以上肿的,则又应当用发汗药治疗。这正如佛陀所说:“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的治则一样。,更重要的是佛陀能应现世间,宣说“苦、集、灭、道”四种无上法药,使众生断除烦恼,得到快乐。以上所述,是佛陀在《佛说医喻经》中把世上良医治病的四项要领,与佛教对治人心的四种法药一四圣谛相提比喻。由此可见佛陀不但是对治人心病苦的“无上医王”,而且在对治人身疾病的医学也有提纲挈领的论述。据上所述,可认为佛学也是广义的医学。 综上所述,可见大师论述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内容,旁征博引,反复说理以推详。笔者认为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二、佛学对心理病患的认识 1、对心理病因的认识 大师在谈到佛学对心理现象特别注意的问题,首先分析佛学上对造成心理病态原因的看法说:“佛学上对宇宙一切,称之为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识,所谓‘万法唯识’。如果知识不足,于万法不能透彻明了,不能适应恰当,生活上就不免发生种种的烦恼痛苦,造成了心理上的病态,和行为上的罪行,这都是未能明法所引起的错误。”所谓“万法唯识”之意,是指一切事物的情景,只是人们认识。水平所显见的现象。例如一杯清水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对知识浅薄的人,皆认为清水一杯,但对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水中还有无数细菌。但水中有细菌的讲法,是近代科学家借助显微镜才发现的。然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证得水中有无数细菌。这在《比尼日用》有说:“佛观一水钵,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由此可知,其他事物也可因人们的知识差别,产生不同见解。故非对事物有真知灼见的人,则难免会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难以自适,产生各种烦恼的痛苦心理病态,甚至有人在理智不能控制感情之下、引起头脑发热干出犯罪行为。但究其原因,正如大师所说的:“这都是未能明法所引起的错误。”按佛法所说之法,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佛陀首先发现它的存在,这好象“地心万有引力”的规律是客观存在,而由牛顿首先发现它存在一样。因此,对“佛法僧三宝”的科学观作如下酌比喻:佛——发现规律的科学家,法——客观存在的规律,僧——传播规律的老师。但这“法”—— 一切事物的规律,却需要世人能够真正认识它,才能切实运用它,而享:受其益。 2、佛学对心理病态的分析 大师接着分析心理病态的分类说:“什么是心理病态呢?就是烦恼,佛学上的所谓烦恼,包括精神上一切扰害。这种扰害的烦恼,细说起来,有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等。”大师又在论《佛学之心理卫生》著作中说,“佛学之诊察心理疾病也,分析之则痴,执——不正见,贪、慢,瞠、疑为六根烦恼,而忿、恨等二十种随烦恼。”从上所引,可知大师所说的执——不正见,又称为恶见,实则为上述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等五见的总称。五见含义如下:身见——妄认身为我。边见——即断、常二见——前者认为我死归于断灭,后者认为我是恒常不变。邪见——否定因果律。见取见——执上述三种“见”是完全正确的,不容怀疑的。戒禁取见——外道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修持方法,错误地认为逆而动之,才可解脱,证入涅槃。还有贪——贪爱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瞋——瞋恚无忍,易起恼怒。痴——愚昧无知,不明事理。慢——轻视别人,傲慢自大。疑——狐疑猜忌,心思不定。以上所述(包括不正见)为六种根本烦恼。烦的含义是扰,恼指扰乱众生身心,凡是使人们心烦意乱的见思二惑,叫做烦恼。此外,另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慳、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悼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随烦恼。在这二十种随烦恼中尤以贪、瞠、痴三种烦恼所造成的心理病态最为严重。综上所述,可见大师认为“佛学对心理病态特别注意”的观点,可以说是论据充分、内容丰富。 3、心理病患的危害性 (1)心理病患对社会的危害性 大师在演讲中谈到心理病患的危害性说:“如果心理病态不能祛除,烦恼妄动继续增高,小之则害其身,害其家,大之则害于国,害于世界。”这段见解极为精辟,因人们如未能正心修身,则难免受社会不良风气污染,而诱发财迷心窍,贪得无厌,刚愎自用等心理病态,且往往由于心理病态恶性发作,干出种种犯罪行为,结果情节轻者身陷囹图,如贪污、盗窃,腐化、打斗之类,重者家破人亡,如杀人抢劫、谋财害命,桃色凶杀之类,更重要者则祸及国家,如反革命暴乱之类,特别严重的则祸害遍及世界人类,如历史上发动世界性侵略战争之类。上述心理病患的作案行为虽名目繁多,但如以佛学的观点归纳之,不外是身业,口业和意业的行为所构成。在这三业之中,尤以意业对身业和口业起发号施令的指挥作用。故佛学上对由意念所发起的贪,瞠、痴三种念头,称为“三毒”,以其能毒害人们身心的健康,驱使人们走上社会犯罪而又害及自身发病的缘故。 (2)心理病患对身体的危害性 按照佛学的观点,认为人们心理病态是受贪、瞠和痴的“三毒”刺激而诱发的。其使人们由此造成对社会危害性已如上节所述。现将“三毒”对人体危害所产生的病例列下,藉以说明佛学也有医学的内容。 甲、贪心引起的病症:①胃肠病——人们有因贪图口福,一时狂饮暴食,而诱发急性胃肠病者不少,有的人甚至因打赌大吃大喝导致胃肠胀裂而丧命者也时有所闻,②病情恶化——有些患者,每因贪食美味而不顾及医生嘱咐忌食的品种,以致病情恶化等等。 乙、瞠恚引起的病症:人们多缺乏镇定克制的身心修养,故遇事每易起恼怒忿恨而暴发心血管的疾病。如吐血、心肌急性梗塞,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等病症,有不少是因恼怒忿恨而诱发的。历史上有诸葛亮骂死王朗,三气周瑜的故事,死者皆因忿恚而死亡。这是因人们忿恨恼怒之际,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周围末梢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所致的病症。中医所称“怒则气逆”而致的病症多指此。 丙,愚痴引起的病症:如精神病一俗称神经病,多因缺乏正知正见,不明事理,而受某种事物的严重刺激,变成了精神失常的痴子。 三、佛学医治心理病的良药 1、医治心理疾病的良药——三无漏学 大师在讲到佛学对治心理病患时说:“佛学对症下药,医治心理病态,所用的修养工夫,就是所谓三增上学、亦曰三无漏学。什么是三无漏学呢?就是戒学,定学,慧学。”大师上述的讲法,是完全中肯而切实可行的。因据上第二大点第一小点所述我们已知“三毒”是毒害人们心理的罪魁祸首。大师有鉴于此,认为要彻底消灭“三毒”,唯有遵照佛陀教导勤修的“三无漏学”,就能作为对治"三毒”的良药。 大师在讲“三无漏学"的治疗作用说:“这戒是行为上的某些规范,戒是初步的治疗。定,就是禅定,禅定的入门法是静坐,但禅定不专限静坐,不过要使心力能够集中统一,身心安定,然后能发生平常所没有的力量……那么平常所不能见到的也能见到,平时所不能抵抗的也能抵抗。因戒生定,使贪、瞋、痴制伏不起,再进而因定生慧,乃消灭三毒。”大师在《身心之病及其医药》的演讲中说: “禅定能疗人身不自然的病者,若能深入禅定……精神界得其和平统一,便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功用,不自然的病无从发生,纵使发生,亦可用禅定力以治之。”综上所引,可见大师对“三无漏学”的治病作用看法,是强调慧学有不可思议的功用,认为禅定必须是在心力集中统一,身心安定,精神界得其和平统一之下,才能产生智慧的奇迹。据此看来,戒学就成为禅定的基础课。因人们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哪有可能在身心不安定的环境修习禅定。故人们如欲学禅定,必须先修戒学,因戒的作用,是戒除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包括衣、食、住,行),即大师上述的“这戒是行为上的基本规范,戒是初步的治疗。”佛陀为在家弟子授五戒,为沙弥(尼)授十戒,为比丘授二百五十条戒,为比丘尼授三百四十八条戒。其目的即在于训练信徒首先建立身心安定的生活模式,为进一步修习禅定打好基础,经修定学到一定工夫,自能产生智慧,即所谓因戒生定,因定生意,而以戍;学治贪心,以定学治颐恚,以慧学治愚痴。即所谓以“三学"对治“三毒”。 2、三无漏学治病的原理 大师在讲到“三学”治病的原理说,“慧以戒、定之力,而观察透视宇宙一切微细的变化和真相……证明人生真相,宇宙真相,自然不起贪,瞠,痴,识诸行之无常,明诸法之无我。如果达到了慧的修养,然后心理病愈,和一切自然现象都不起冲突,而成功所谓极乐世界矣!”据上所引,可知大师认为“三无漏学”的治病原理,是人们经过修持戒律和深入禅定后,就自然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即高度的智慧,人们运用这种真知灼见的慧力,对宇宙中的事物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洞察和验证,会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即“诸行无常",能明白到各种事物都是缘起合成而无有自性的一即“诸法无我”。如修养证得高度智慧的境界,即贪、瞋、痴自然无从生起,心理病患也随之消失,而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就会成功到达所谓极乐世界了。如大师所说:“以身由心有,心病故身病,心若无病,身亦无病也。” 3、禅定产生智慧的原理 大师在谈到禅定产生智慧的过程中,仅是强调心力集中,身心安定,便可出现奇迹。这是大师根据实践的心得体会,足以阐明禅定之所以产生智慧的原理。 佛陀昔年在菩提树下禅定悟道后曾赞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执着妄想,未能证得。若离执着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据此可知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发现了人们(包括一切生物)潜藏着与生俱来尚未开发的最圆满智慧。并指出由于人们的真心受到业障的覆盖,故未能证得本有的法性。佛陀为此开示世人,只要通过持戒和禅定,断除无明的执着和妄心的动念,就能显露圆满智慧的功能。按佛经中涉及人们圆满智慧的论述,概括有“三身”、“四智”、 “五眼”、“六通”等几方面,其内容分别如下:①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②四智(据唯识宗所立):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③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④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以上所述是佛陀揭示人们通过持戒和禅定,可以获得种种妙用智慧和殊胜功能并了解其原理。大师所谓: “身心安定,然后能发生平常所没有的力量……平常所不能见到的也能见到,平常所不能抵抗的也能抵抗。”就是本着佛陀的言教而说。 结 语 综上所述,可见大师是站在佛教立场运用佛陀所说之法一即佛教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哲语,采取西医心理学的发展信息,作为向高级知识分子的医学权威弘扬佛学与医学的题材。既能因材施教,又能说明佛学与医学的相通点,还论证了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又揭示佛学对心理现象特别注意的情况,还指出人们由于烦恼引起心理病患的危害性,并阐明佛学的“三无漏学”是对治人们心理病患的良药。同时说明修持戒,定、慧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原理。这就向世人说明了佛教具有净化人们心理卫生防治疾病的医疗作用,使人们获得增进健康长寿的目的,又有减少社会犯罪活动、预防社会发生弊病的社会医学功能。真可谓说法圆融无碍!由此可见大师学识渊博,不但佛学造诣高深,而且对医学也有一定的思想认识。 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提倡佛教应进行教理(理论)、教制(组织),教产(经济)三大改革,主张佛教徒应为 人类社会多作有益的贡献。笔者认为如遵照佛陀开示:“菩萨欲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之”的教导而论,可认为医学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对人类建设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故近代国内外佛教界有识之士,皆先后创办佛教医疗事业服务人类社会、藉以再现佛陀慈悲济世精神,为弘扬“人间佛教”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世人普遍的赞叹。目前我们在纪念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应当继续沿着大师指引“人间佛教”的光明大道勇猛精进。各地有条件的佛教单位应多创办佛教慈善福利事业,扩大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争取早日完成大师未竟之业,尽快地把佛教办成为人类幸福的“人间佛教”,才有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