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法界 |
||
|
||
解释正文 法 界 “法”谓轨持,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的生起,皆各具一定的自相特点,以便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成唯识论述记》一本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若用现在的话说,一事一物,即名一法,万事万物,即名万法。又“法”简单说来可分六个方面:1、事法:专指一切缘生有为法;2、理法:专指二无我理的无为法;3、教法:专指一切言语教法;4、方法:专指修行者所应掌握的方法;5、行法:指五位十地的修行次第;6、果法:指离系果上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善法。而此处法界中的法,仅属于六法中的前二“事法”与“理法”两部分。“界”谓分界,意思是说:诸法各有自体,各有分界,故称“法界”。“法界”华严宗分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天台宗以四圣、六凡为十法界说。真言宗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法界的体性。而唯识所依的《集论》卷一则说:“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由此可知,华严、唯识二宗所说的法界,包括了事和理的两个部分;而天台、真言二宗所说的法界,则主要偏于有为法了。另外,法界在无为法中又称法性、实际、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等,学人应知。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无始终”:始终是指时间而言,无始终是说时间是没有开始和终结的。《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佛法不讲有实在的时间,时间是由不同的众生随各自不同的业力变现的,本无实体的时间可得。既无有时间,哪还有开始和结束呢?蜉蝣朝生暮死,蟪蛄春生秋亡。这些在人看来是极短暂的时间,而在蜉蝣看来人的一日则已是自己的一生,在蟪蛄看来人的半载则已是自己的一世。忉利天一昼夜,人间一百年;(见《佛说较量寿命经》卷一)极乐世界一昼夜,人间则为一劫。(见八十《华严》卷四十五)这不是有力地说明了时间无长短始末吗?《维摩诘经》中说,有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可以把一劫缩为七日,亦可以把七日演为一劫,由此可见时间长短随心。所以历史上早有“梦中一世,未熟黄粱”,“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典故。因此《百法明门论》把时间列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就显示了时间是相对的缘生法,要求学人在时间上应该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可是科学发展到今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才否认了时间是实有的观念,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大智佛陀,就已把包括时间在内的诸法真实相如日中天地揭示出来了,只是迷而不觉的人们不能通达明白罢了。所以鲁迅先生才说:“释迎牟尼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人,他把人生宇宙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人们解决了,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人。”(见《鲁迅笔记》)佛教既然不承认有实在的时间,当然也就不承认有一个最初的真实东西作为本体来生起一切诸法。如认为有一实在的东西作为本体来生起诸法,佛法称为“不平等因”,有此不平等因,是为顽固的我法执著,终不得灭度解脱。可是除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哲学都讲有本体。如万物皆以“道”而生,或以“太极”为本体,或是精神生物质,或是物质生精神,或生于神我,或生于梵天,种种迷执,不胜枚举。这些错误的观点与佛教“缘起无我”的思想是完全背反的。所以真正最伟人、最正确、最圆满究竟者莫过于佛法;超越一切宗教、哲学和科学者亦莫过于佛法。因此,“无始终”一语即道破了佛法与世法不共的真实义,也显示了佛法有它独立存在的伟大价值之所在。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法界性”:既然法界是由众生心识随业力作助缘而显现的一个影像,影像之中是无有凡夫所执著的实有法界可得的?既无实有法界可得,当然法界的本性也就是空了,这就是法界的真实相。以此道理,故说法界又名法性、实相、一真法界等。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空色现,情器分”:空即空间,色即四大物质。一切有情皆各有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亲因缘,以善恶业力为增上缘,因缘结合,便能变现出有情世间(根身)和器世间来。有情世间的根身属正报,器世间属依报,依正二报合之则名世间,故曰:“空色现。”其实有情世间的根身也有色空两部分,色即肌肉、筋骨、毛发、五藏、六腑以及水火风,空即九窍,八万四千毛孔等,只不过变生根身的物质是内四大种,变生器界的物质是外四大种。内外四大种是决定一切事物变生的性质的,自业共业是决定一切事物变生的形态,性质形态两相结合,自然形成三界六道有漏世间的种种差别,这就是“空色现、情器分”在理论上的道理。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迷则凡,悟则圣”:人们若能觉悟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我人众生,了不可得,当下便是圣者;反之,是为六道轮回中的凡夫。六祖说:“一念迷则佛是众生,一念悟则众生是佛。”又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更说明了凡圣之差皆在一念迷悟上。那末,凡夫在哪里迷、圣者又在哪里悟呢?《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如来给学佛者在修行解脱上用身教树立了一个榜样。因为人们迷,恰是在穿衣吃饭、走路做事的日常生活中迷;而圣者悟,恰是在人们迷的地方悟。所以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凡夫虽常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但不达这些都是缘生的有为法,其相如幻如影,故尔一一执为真实,这便是迷;圣者恰能于见闻觉知的生活中,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念念不住境,故尔内心清净,无有我法执著,这便是悟。悟此道理,便证无为,悟此道理,便成圣者。以故《金刚经》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道理悟得浅,就是贤;悟得深,就是圣;悟得圆满,就是大圣。反之,若于此理丝毫不能通达,处处迷执,念念取相,这样就是大迷不觉的凡夫。所以说:“迷则凡,悟则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