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忏法 |
||
|
||
忏法 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代道宣律师说:“诸佛大慈,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见《广弘明集·悔罪篇序》)忏法是属于行道者对以往所犯罪过用一种深深自责、发露悔过、观空遣相的修行法门。修习这种法门,既能达到除灭罪愆、不受恶报的目的,同时还能达到进趋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目的。所以对每一位学佛者、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实际、必不可少的修学法门。 上十宗 已说完 忏悔法 更须探 如上成实、俱舍、禅、律、天台、贤首、慈恩、三论、真言、净土十宗,现已讲完。现在再对忏悔法门进行探究。《坛经》云:“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 慈悲忏 何人集 志公等 高僧十 除上了达罪性本空的实相忏外,还有依《慈悲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来忏除罪业的。《慈悲忏》就是现在所说的《梁皇宝忏》。据说此忏是梁朝高僧宝志公禅师与其他僧人共同编辑而成的。 梁武帝 心至诚 度故妻 脱蟒形 据说梁武帝曾为雍州刺史时,他的原配郗夫人因妒嫉怨心逼迫而死,后堕生为蟒蛇,曾先后在宫中现形和给梁武帝投梦,诉说自己的诸苦,要求武帝设法使她离苦得乐。后来武帝便邀请当时有名的以宝志公为首的十位高僧撰集忏法,建立坛场行道。果然不久武帝便见郗夫人身穿官服来谢恩,诉说她自己已依仗忏悔之力,升到天上去了。 唐悟达 有夙业 人面疮 生于膝 《慈悲水忏》卷三载:四川眉州(今眉山地区)知玄法师,俗姓陈,五岁时曾赋诗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七岁时曾在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十一岁削发出家。时,奉丞相杜元颖之命,升堂说法于大慈寺,倾心听讲者无以数计,从此蜀人尊称他为陈菩萨。不久随净众寺辩贞受具戒,又学律及《俱舍》。后从其师法泰至长安资圣寺,在此敷演经论,受僧俗崇仰。修行有道,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封为国师,名悟达。知玄先在长安遇一异僧,身患癞疾,人皆厌之,知玄主动日夜侍奉,长年累月,无有怨言。后来癞僧病愈,即告诉知玄,说他后来有难,并给知玄一物,教他在紧急之时才能开看。中和三年(883),懿宗招知玄入宫受供,知玄见皇上对他如此宠爱,一时荣幸之念生起。不久知玄忽觉左膝红肿疼痛,慢慢的乃至溃难流脓,虽经太医诊治,诸药枉效,长久不愈,此即所谓的“人面疮”。据《神僧传》所载,有一天这疮忽然说起话来:西汉景帝时你为袁盎,我为晁错,景帝下有七王侯同反,皇上无奈,招纳群臣献计,以平七王。袁盎奏道:皇上!现在只有立即把晁错推出,当着众王斩首,就说是晁错的过失,这样才能使七王退兵;果然汉景帝把晁错杀了,从此晁错世世都想复仇,但因袁盎十世为高僧,而无法报仇。 遇神僧 为洗冤 三昧水 浇即痊 悟达国师这时忽然想起那癞僧的预告以及给他的那件东西,于是马上将此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可往西蜀彭州茶笼山(今四川彭州市丹景山)相寻。”于是悟达国师便去了此山,刚走到山腰,便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宇,寺门外的栏杆上坐着一位早年曾在长安侍奉过的癞僧,这僧见是悟达国师,立即笑脸相迎,说道:“患了‘人面疮’是非常痛苦的,我这里山岩下有一泉水,明早你去洗洗就会好的。” 说完之后,回头一看,寺、僧都不见了。次日黎明,悟达国师至泉水处,那“人面疮”说话道:“今蒙迦若迦尊者教你以三昧水洗我,从此不再与你为冤了。”悟达自从用三昧水浇洗了“人面疮”后,果然不久疮疡便不治而痊愈了。 作水忏 后世传 如法行 利无边 因此,知玄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义》写了《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流传后世。如果后人能够如法地至心忏悔,多劫的恶业冤结都会很快地消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