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吴润江上师:八大人觉经讲义 |
||
|
||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 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 八大人觉经讲义 缘起 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研究会’诸信众之恭请,远渡重洋,赴美弘法,时年五十五岁。驻锡大埠十阅月,修大超度法数十坛,传法无数。并屡为大众讲述经文,明示佛理,观机逗教,多方取喻,令听者顿开茅塞。 编者左慧玲谨识 佛历三O二五年西元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 时 间:西元一九六一年春天 现在说《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专门对居士所说,即对在家人男女居士说的;而《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是对出家人说的。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八种人所应觉悟之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大众第一要觉悟: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无常、苦、空、无我的。‘国土危脆’,国土容易兴亡,好危脆。‘四大苦空’,四大是地、水、火、风。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生灭变异’,无论任何人,都是时刻在变迁,即经生、住、异、灭四个阶段。‘虚伪无主’,大众的众生心都被外境夺走。大众都应知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心是一切罪恶之根源,形象亦是罪恶的,如《地藏经》所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大众明白了体,以四大的色身来观察,渐渐找回自性的主人翁,那么渐渐可脱离生死苦海。第一觉悟是要大众找回自性,如《六祖坛经》里五祖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即叫人自性不可被烦恼心所迷,使自己恢复自性,找回主人翁。就是在臭皮囊内找回主人,使主人自由自在,这样就可渐渐脱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觉悟是叫大众不可贪欲,即要知足。‘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即戒贪欲,要知足,即心生自在,减少一切烦恼。第一觉悟要恢复自性,第二觉悟即除贪欲,生知足心。 ‘第三觉知:心无餍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三觉悟:凡夫之心无餍足,惟得多求,越贪越多。因贪欲重,增长一切恶。菩萨要知足;不止知足,还要守着,好像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安贫守正道,而以智慧为业。正道是小乘法。‘三十七助道品’之‘八正道观’,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十七助道品’是小乘通大乘之根本法,若初机之渐法,渐修人应修学。渐修对中机、下机都很适合,即使上根上器亦适合。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四应觉悟:懈怠不修行的人很容易堕落,所以我们要时常行精进波罗密,豁破无明,尤其是是破烦恼,即大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还要摧伏四魔,四魔是:一、阴魔,即色、受、想、行、识五病魔。二、死魔。三、病魔。四、天魔,亦叫轮回魔。第四觉悟要大众精进破烦恼。烦恼有五粗、五细烦恼,还有许多其他的烦恼。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五觉悟:愚痴人要轮回生死苦海,所以菩萨(即觉悟救世的人)要广学多闻法,增长自己智慧,成就辩才无碍,教化一切众生,悉以大乘的法乐。大乘之法乐或大涅槃之乐,即常、乐、我、净之乐。 第六应觉悟:贫苦之人多怨天尤人,应该不怨天,不尤人,安贫守命,这样就不会结恶缘。所以菩萨布施,有三种布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最后无所施施。经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将能施、所施及施物都看空,而且心本着慈、悲、喜、舍之舍心,以舍之无量心来修道。舍即‘大量心’,舍心是弥勒菩萨之三摩地。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应觉悟:‘五欲’有两个解法:一是色、声、香、味、触。二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睡眠,都称‘五欲’。‘五欲过患’,即虽然是俗人,不可染世间的乐及享受。这里要我们修莲花心,即我虽然在俗世,心不为世俗之五浊所染、即心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常念三衣’,即时常念修行人的三衣。‘三衣’分几种,有大衣、七衣、五衣三种。至于瓦钵法器,都要时常护念。‘志愿出家’,大家以为‘做和尚’便是出家,这是通俗义,是狭义的法子。若胜义则出家不是作‘做和尚’这么解。广义的解释,‘出家’不是名为和尚,而居士是属于出家人的一种。有可能居士会出家,和尚反而不会出家。《佛遗教经》云:‘在末世,出家人身伪作沙门,而心非沙门。’他们扮作和尚,而心不是和尚!‘沙门’的意思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以如何叫做‘出家’?偈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皆苦,应求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火宅,若能跳出三界,则无论和尚或居士都叫‘出家’;若不能跳出三界,则做和尚仍然不叫‘出家’──是广义及胜义的解法。所以讲经可从俗谛及真谛两方面来说。现在中国所传之佛法,只可得少部份俗谛之法门,真谛的办法已经不容易了。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大众要觉悟:人生有生、老、病、死,谁人不免?这是人生观。宇宙观是世界有成、住、坏、空,苦恼无量。有种种苦,如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还有许多苦。我们要发大乘心;不只要发大乘心,还要进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普度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愿诸众生毕竟大乐。’怎样去代众生受苦?不是‘众生有病我有病’如此解,而是视众生所遭遇的境界等如自己一样,众生受苦等于自己受苦一样这样紧张来解救,救众生与救自己平平等等,见众生有病等于自己有病来救自己。‘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即究竟涅槃。‘大乐’当‘涅槃’解,如不到涅槃境界,不能叫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即乘法身船,度登不生不灭之涅槃彼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这段十分重要,‘弥陀十念法’就要做这一段。‘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这里已入定,成了阿弥陀佛。以下是出世之定:一出定,倒驾慈航,变成观世音菩萨,入五浊恶世,乘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弥陀十念法’就是实行这个愿,所以‘弥陀十念法’是很殊胜的。初成阿弥陀佛,出定时还复观音菩萨,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普度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三界如牢狱’,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三界如牢狱一样。‘众生没在苦’,即众生沉没在苦海中,亦即轮回苦海里。‘佛有巧方便,接引生净土’,好似‘弥陀往生法’放一个救生圈,度苦海之众生,即直生净土之开境法。‘累劫之父母,及宿世冤亲’,历劫之父母,最低限度九代祖先及历世怨亲,得‘直生净土法’,都要解脱。‘其速如电光,直证菩提果’,若果霹雳一声,好似电光,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即身纵难成,亦不惧坠堕。往生佛土中,自然得成就’,即使人身不能成佛,亦不会堕落,可以命终转识自在成就。往生净土,自然得成就。‘希有无上法,亿劫难遭遇。’‘胜义与行愿,本尊三摩地’,胜义与行愿是‘行菩提’、‘愿菩提’、‘三摩地菩提’,即是三种菩提心。怎么叫‘愿菩提’?如发愿去南海朝普陀,发了愿 度尽六道诸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