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佛陀的教诲:放下我执 |
||
|
||
如果有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佛陀只教导「无执无着」,它可以不同的层次教导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种方式来了解:为得现世人间的利益而说法是低层次的;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说法是中级的;最终极的是为得超越世间的无上利益而说法。全部的教义精华可被归纳成:由於无执无着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无执无着,是最重要的教诲。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着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 Tipitaka )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地相当清楚。 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 Ovada-patimokkha )意指「教诫总纲」( 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麽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沈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因为心有执着,就会困在里面. 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绑”住了。如果始终固执在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往往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和矛盾。 我们如何收心呢?我们的心过去经常都在外境之上,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内境之上,或者选择一个所缘境,比如,大圆满里观“啊”字一般,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就像野马拴在木桩上,不让它向外跑。我们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境上来,不让他向外跑。所缘境上面已经讲过,比如,一朵花也可以做所缘境,我们的心不外散,安住在花上,花就是自心的所缘境,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所缘境,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心” . 但诸法无我的见解还是依靠禅定,禅定依靠静心,静心依靠持戒。我们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得已只好先从现象界、事相上来用功。也就是先用种种方法来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用这种持戒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少看、少听、少讲、少做、少心向外散、少妄想,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越少,心就越静,这样才能心可以入定与禅定,才能明白诸法无我与空性。 佛在《最妙胜定经》里,勤勉地劝众生修习禅定,佛说,就算你们精通所有经藏,持戒布施忍辱做到世界第一,你们得到的功德,都不如入禅定一天一夜! .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是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 .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心里不起贪嗔痴慢,心里清净不起烦恼,就叫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