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色不迷人人自迷? |
||
|
||
作者:清净心 色不迷人人自迷?(上) ──情爱的提升与超越 佛教「爱不重,不生娑婆」一语,直接道出「爱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与伤害力,可以使人茶饭不思、神魂颠倒。明朝陆道威先生曾说:「色之迷人,如水荡舟,当牢舵,自不迷所向。」由此观之,著名的理学家也不否认美色之迷人与可爱。不过,贤者与常人有别,贤者能「牢舵」,常人却见色心动,心荡神摇,情海起浪,波涛汹涌,不能自主。说明了,男女间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 不过,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之所以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间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品,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不过,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着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难分难舍,可是,若爱过了头,一旦失去了,又或者是追求而不得,就变会成极度的痛苦。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由于愚痴而生起爱欲,所以世上之人,往往为情所苦,为情所困、为情所惑、为情烦恼;因此,佛陀教我们要认清爱情与欲望的本质,从而自我净化、提升与超越。 以下是两个佛陀引导弟子出离爱欲的故事,内容喻意深刻,甚具教化与启迪的意义: 在佛世的僧团里,有一个年轻的比丘,因为经常到村里托钵,认识一名貌美的女子,两人日久渐生情愫。 所谓「九想观」即是对人尸体之丑恶形相,作九种观想,是不净观其中的一种,透过这种观想的修持,可以断除我人对肉体的执着与情执。九想为:(一)青瘀想,又作想相坏、青想;观想风吹日晒,死尸变黄赤色,复又发黑青。(二)脓烂想,又作想相烂、绛汁想;观想死尸皮肉糜烂,自九孔出脓生虫。(三)虫噉想,又作想相虫啖、食不消想;观想蛆虫、鸟兽之食尸。(四)膨胀想,又作想相青;观想死尸之膨胀。(五)血涂想,又作想相红腐、脓血想;观想死尸之脓血溢涂。(六)坏烂想,又作想相虫;观想皮肉之破裂、腐烂。(七)败坏想,又作想相解散;观想皮肉烂尽,仅存筋骨,七零八落。(八)烧想,又作想相火烧;观想死尸烧为灰烬。(九)骨想,又作想相生、枯骨想;观想死尸成为一堆散乱之白骨。 比丘依教奉行,三天来持诵不辍。 三天后,佛陀来到他的寮房,比丘虔诚顶礼,欢喜地说道:「伟大的佛陀!感谢您!情欲已经不能动摇我的心意,我不想再离开僧团了,因为我对生命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个故事说明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的道理,当我们把浮动的心澄静下来后,心水自然逐渐回复清澈,这时就能见到自心、自性的本来面目,就能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就能不为外色所迷、外物所动,就能透视情爱的本质。 第二个故事,更说明了美貌只是相对性的,而建筑在其上的爱情更是虚幻不实,从而教人彻底省悟,做到真正的舍离与超越: 有一天,佛陀托钵到弟弟难陀的门前;佛陀问难陀:「近日来在忙些什么?」难陀回答道: 在这一世界,难陀见到富丽堂皇的琼楼玉宫,听到的是悠扬悦耳的音乐,嗅到的是馥郁芬芳的花香。难陀的神魂飘荡起来,他忙问佛陀道: 色不迷人人自迷?(下) ──情爱的提升与超越 慈悲伟大的佛陀,救度众生有无量的方便,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他终于使难陀暂时离开欲海进入佛道了。 难陀刚踏入地狱之门,就觉得阴风习习,杀气腾腾。他战战兢兢地欲行又止。佛陀见他踟蹰不前,因此说道: 由此可见情爱乃至人生的本质都是缘起的,都是变化无常、虚幻不实的;而世间上的爱,其实有很多种,有「小」爱、有「大」爱;有的爱是「污染」的爱,有的爱是「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从坏的方面来讲:爱如绳索,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的情绪不得安静;爱有时犹如盲者,使人陷身于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刃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丝丝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如同苦海,所谓「爱河千尺浪,情海万重波」,可以使我们在苦海中倾覆灭顶。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情」和「爱」,而不为所迷、不为所惑呢? 第一、用理智来净化感情——有时感情就好像一个瞎子,所以必须要有智慧,要有明亮的眼睛来看清爱情的盲点,为爱情引路、导航。因为如果爱的对象不正确,爱的方法不正确,就会产生问题。 第二、用慈悲来升华感情——爱的升华就是慈悲。一般世俗的情爱是自私的、狭隘的。如果能够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此一切就更完美了。 第三、用礼教来规范感情——感情如果没有礼貌、没有教养,随便乱爱,胡作妄为,这种违背伦理、不合道德的感情是会害人害己的。 第四、用道德来引导感情——人皆有情,但要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所以君子爱人以德。真正的情爱是奉献,不是占有;真正的感情要为人设想、为人打算,要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利益别人,这才是真正道德的感情。 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感情,不要局限于一己的小爱,但亦不要变得冷漠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的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看作是因缘变化,明白了「缘聚则合,缘灭则散」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提升与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