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文摘72


   日期:2011/10/11 1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与祖师同行》文摘72

——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功德天、黑暗女的事情写过很多次了。我们都是只希望有功德天,不希望有黑暗女。这是我们俗话说的“缺心眼”,应该知道他们俩是从不分开的。换句世间的话来说叫“有得必有失”,不可能好事全被你占了。我们修行的人,应该知道一切是平等的。所以要功德天干什么?怕黑暗女干什么?有智慧的主人二俱不受。

所以永嘉大师说:“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明白了这一切平等,自家的宝藏就能源源不断地流出,就能大行菩萨之道。

这在祖师的语录里面也很多见,不管是禅宗的祖师还是净宗的祖师都这么说。下面我们列出几例看看。我们先看看净宗的《乐邦遗稿》中《生死本无随妄而有》是怎么说的: 

孤山闲居编云:夫枝必有根,流必有源。生实死之根源也,既有其生,安得无死?故大经[1]曰:功德黑暗姊妹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此则不受其生故无其死。若夫天理寂然曾无生灭之朕,妄情纷动遂见去来之迹,譬以清净目观晴明空,都无瑕翳。苟瞪目劳视,则狂华乱生,华既有生,而亦有灭。愚者好华生而恶华灭,而不知华本自无也。故楞严曰: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 

《宗镜录》*里面是这样说的: 

生苦,则众苦积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粪中之果,犹餐毒树之根,取甘露而堕坑,买上食而致死。功德黑,二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对法论云生苦者,众苦所依故,众苦逼迫故。九月十月处胎藏间,如在粪秽坑中,长受寒热等种种众苦。生熟藏间,如两山迫逼。趣产门时,其苦难堪。乍出风飘,如刀割锥刺,不觉失声。废忘已前所有事业,名为生苦。 

禅宗的黄龙慧南禅师是这样说的: 

师上堂,云:有一人朝看《华严》暮看《般若》(《大般若经》),昼夜精勤,无有暂暇。有一人不参禅不论义,把个破席日里睡。于此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安下那个即是?良久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禅宗的智海平禅师是这样说的: 

师上堂:“一念心清净,佛居魔王殿。一念恶心生,魔王居佛殿。怀禅师曰:“但恁么信去,唤作脚踏实地而行。终无别法,亦无别道理。”老僧恁么举了,祇恐你诸人见兔放鹰,刻舟求剑。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禅宗的道颜禅师是这样说的: 

师上堂:“元宵已过,化主出门。六群比丘,各从其类。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麒麟不为瑞,鸑鷟不为荣,麦秀两岐,禾登九穗,总不消得。但愿官中无事,林下栖禅,水牯牛饱卧斜阳,担板汉清贫长乐。粥足饭足,俯仰随时。筋笼不乱搀匙,老鼠不咬甑箄。山家活计,淡薄长情。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良久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1]  佛教各派以本派最主要的经典为大经,如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天台宗称《涅槃经》为大经,这里指后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明一法师)(五明学佛网: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明一法师)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十 观心用功待考证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九 观心偏差实可惜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八 观心容易堕无记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七 观心容易住境界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六 观心功夫难清明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五 观心用功难深入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四 观心用功有比喻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三 观察缘虑心粗细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二 五种心性可观察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一 心有五种佛教说 

 明一法师:如何忏悔业障? 八 功德及回向 

 明一法师:如何忏悔业障? 七 忏悔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