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十章 力行


   日期:2011/12/4 1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故吉人(230)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231)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力而行之。

译文:所以世间行善的吉人,因为他们口里说的是好话,心里想的是效法善人,平时所作所为的都是善事,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种善行。如是积累了三年,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他,增长他的寿命。而那些常做恶事的凶人,因为他们口里说的是粗言恶语,心里效法的是恶人,平时所作所为都是恶事,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种恶行。如是积累了三年,上天必定会降祸给他,减除他的寿命。所以人为什么不赶紧多做善事,以转祸为福呢?

分析: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无论是善人的日行三善,还是恶人的日行三恶,都将会受到报应。归结起来,善行与恶行总有三种,那就是语、视、行。这正是人们去恶从善的切实下手用功的地方。太上在这里由心念的善恶,证明到忏悔罪业,再讲到身体力行。三个层次非常分明。人若掌握了这三个层次的内涵,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关键之处,还在于行。语善:我们赞叹别人的善行,宣传别人的善功,劝人印佛经善书、放生、供养三宝,救济贫苦病苦,捐资助学等等,动口、动笔,即能积累无量福德。反之,若诽谤别人,揭人隐私,写YIN秽小说,则可造无量恶业。视善,即是效法之意,我们效法善人的思想行为,对之生欢喜心,立志去行,即是视善的一种。另一方面,依据太上所列善恶,善行恶止,规矩自己的言谈举止。或者依太上所讲方法,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的恶业,发自内心忏悔。反之,如果效法恶人的思想行为,必将起到邪路上去,受到苦报。行善,在生活中随缘做出种种善行,反之,恶事即使是微小的也不去做。如此而行,三年虽然不久,也有千日。如果一个人在三年的时间中,心没有一点改变的话,则他所造的善和恶,也就到了纯熟的地步了。同时,在数量上,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由量的积累,必将达到质的变化,所以,天定会降祸或降福。

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强过自己,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此,花许多钱送子女学艺术,学外语,从幼儿园时开始,就陪着子女走上竞争之路。为的就是让子女出人头地,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的。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做为父母如果行善不辍,再加上学艺术,学外语等助缘,子女都会成为人材。例如,我的一个朋友,他行善十多年,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有人请教他教育子女的经验,问他是不是刚怀孕就进行胎教?是不是孩子刚会说话就学外语?上没上特长班?学的是什么?那人说,我首先教育孩子做一个善人、好人,然后我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念《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量放生,随缘扶贫助学,资助孤儿病人。儿子从小到大,学习一直名列前矛,补习班都很少参加,就是随班学习,并不是用钱参加各种补习班才考上好学校的。其实,这就是天降之福。行善日久,天降之福,或自身享受,或者子孙荣耀。天降之祸,也必是自身承受,或者子孙衰败。所以,深信因果的人,是绝不会做出凶恶的事情来的。

从业果之理来说:“未造者不遇,已造者不失坏。”也就是,没有行善就不会得到福报,没有造作恶业就不会有恶报。同时,业果会增长广大,除了现世受福受祸之外,来世上升还是堕落,也在于你是行善还是作恶。行善,则后世光明,作恶,则后世黑暗,必将堕入三恶途中去了。

佛教不但讲“因果”,而且还特别强调“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人勉力行善,在现世没有得到福报,却生活艰难,坎坷不断,这是他前世恶业成熟,而今生的善业,没有成熟的缘故。他今生的善业将在后世成熟,只是我们没有智慧眼看到他的果报而已,并不是行善没有善报。有的人作恶很多,却升官发财,连走好运,节节高升。这是他前世善业成熟,而今生所造作的恶业没有成熟的缘故,他今生的恶业将在后世成熟,只是我们没有智慧眼看到他的果报而已,并不是作恶没有恶报。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说:“水滴石穿”。说的是积少成多,和坚持不懈的道理。先贤说太上感应篇行之三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世人若相信太上感应篇的道理,认真实践,自然会福禄无量,子孙荣显昌盛。

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世间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证得佛陀果位,解脱生死,才是修行佛法者的目的,在修行中,必得福慧双修才能成就佛陀果位,而修慧必定要在于明了修行的宗旨,而见到了本性,修福必定要在于尊守做人的五轮,而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练心,而且二者要互相协调,才能相辅相成。奉行《太上感应篇》正是修福的途径,同时,这足以证明,奉行《太上感应篇》是成佛的基础。我们千万不可小视这部经典。

事例一

卡罗斯.古铁雷斯刚随父亲到美国时,身无分文,他跟父亲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海边小饭馆里做服务生,他勤快好学,不取报酬,得到老板赏识,并引荐他到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上班时,父亲告诉他:“我们祖上有遗训‘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着。”从此,他每天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他乐呵呵地干了三十四年,因为他个人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百分之四十,受到重用。总部派他到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他打开拉丁美洲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一九九九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年薪七百四十万美元。

就在他被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时,美国总统布会在竞选连任成功后,提名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长,现在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美国梦”的代名词。

再析

有许多人心性很急燥,刚做一两件善事,就要看到福报;见到别人做恶,就要看到恶报。没有见到,就认为因果之事实在是不可相信的。或者什么善事都没有做,却口称自己一直行善积德,为何命运如此不公,别人一直高升,一直发财,而自己却一直坎坷不顺。于是就认为行善积德没有用处,殊不知正是这一点害了他一生。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自己的所行、所思、所言没有观察,不知道自己天天在造作恶业,却一直想当官发财,这就如同没有下种子,却要秋收一样,到哪里去找福报呢?这两种作法都是不可取的。

事例二

2009年2月,记者在采访中不小心将采访包掉在了“月疋”老人的家中。于是,借着拿包的理由,记者又获得了一次登门拜访的机会。

晨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隐身好人“武汉月疋”找到了》的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毅委托晨报代他向老人问好。

上午11时许,记者再次按下了老人家的门铃。

开门的依然是“月疋”老人,他把采访包递给记者后,就用身体挡住了大门,丝毫没有让记者进屋谈的意思。

“您的事迹我们今天见报了”,记者说着将报纸递了过去。“什么见报了?”老人没有伸手接报纸,原本的笑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遵照你的意思,我们在文中没留公布您的真实身份和住址,您放心。”记者连忙解释。

“哦,谢谢,你们尊重我的意见,没有公布我的名字,但报道我,还是不太好,我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社会上比我做得好的人多得很,我不值得报道。”

老人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记者站在门口与老人扯了起来:“与社会上许多捐款几万、几十万的人相比,你捐的钱并不多,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你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的精神,值得整个社会尊敬和弘扬。”

“我没什么好说,希望以后不要再宣传我了,再搞就是作秀了,你想想,你们这样宣传我,我们单位知道了肯定要上门搞慰问什么的,同事、邻居知道了,怎么看我,你们不能再搞了。”老人越说越激动。

“无私助人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弘扬这种精神。”记者连忙说。

“古书上说得好,施恩勿念,我做好事从来不希望有什么回报。”老人回答得很坚决。

他是一位78岁的普通退休干部,12年来持续捐助利川市一中贫困学生,受助学生和媒体一直在寻找这位好心的“武汉月疋”,老人却始终坚持“隐身”,其嘉言善行,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作为最先报道“武汉月疋”的媒体,从2007年8月开始,晨报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月疋”老人。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化名背后可敬的老人,但是,编辑部最终还是决定让他继续“隐身”。一方面,这样做是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尊重老人选择“隐身“助人所体现出的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比一个只有化名的背影,显然更具传播的价值,但老人的”隐身“却凸显出另一番境界。

12年的坚持不懈,小善积成大德,使得“武汉月疋”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它体现的是力所能及地助人为乐,并持之以恒、不事张扬、不图回报。这种善行不仅惠及他人、利于社会,同时也是行善者本人发乎于心的行为,是最高层次的一种精神追求;正如老人自己所说:“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确实,12年,1.1万余元,比起那些一掷万金的捐助,并不引人注目。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太多人习惯了讲“公平交易”,讲付出应有回报的背景下,“月疋”老人的出现,显得如此特立独行,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传统美德,更看到了一种将帮助他人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的时代精神。

我们从“武汉月疋”的平凡善行中见识了伟大,这种力所能力及乐于助人、持之以恒、不事张扬、不图回报的精神,可敬、可信、可学,只要我们随时随地伸出手去,力所能力及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武汉月疋”。

倘如此,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城市,就会由于拥有众多的“武汉月疋”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年做好事。“月疋”老人12年隐姓埋名资助利川山区的贫困学子,经过晨报连续多年来的寻找,终于揭开了“月疋”老人神秘面纱。

 “月疋”老人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如同老式建筑在城市中不引人注目一样,退休老人“月疋”,在小区内也不引人关注。在小区内,记者报上“月疋”老人的真实姓名后,50岁以下的住户几乎无人知道这样一位老人,只有门卫和一些70岁左右的老人才表示“知道这个人”。

在他们的眼中,“月疋”老人只是个普通的退休老人。

记者询问“在你的印象中,月疋老人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该小区的一名保安皱着眉头,沉思了10秒钟,回答:“很一般,很普通。”

“他和我老伴是同事,没听说他做过什么大事情”,今年75岁的王婆婆说。另一位爹爹也说:“只知道他从银行退休的,其他的不知道。”

平淡,是“月疋”老人留给街坊们的大体印象,只有一些与他有过交道,或平时很熟的人,才能隐约说出“月疋”老人的一些特点。

彭智祥师傅是“月疋”老人所在小区的另一位保安,相比其他小区保安,彭师傅性格外向,与小区居民的接触多一些,他对“月疋”老人的印象是:“人很平和,是个蛮好的人,他是处级干部退休,没有脾气,平时遇到都是很客气地和我们打招呼。”

在平时和“月疋”老人的聊天中,彭师傅得知:“月疋”老人的名字在国家红十字会有备案,因为老人经常捐钱给红十字会,“听说他还打算将遗体捐献,做医学研究”,彭师傅悄悄地告诉记者。

在小区的一间活动室,高高地悬挂着一张光荣榜,上面是去年汶川地震时,住在该小区的退休老人自发捐款记录。“月疋”老人榜上有名,捐款300元。

在小区的活动室,记者找到正在打麻将的魏师傅,他和“月疋”老人是从同一个单位退休的。问起对“月疋”老人的印象,魏师傅说,他是个很平实、很扎实的人。“他50多岁时,担任我们单位信息部门的处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电脑还是十分稀少的东西,作为信息部门的负责人,必须熟悉掌握电脑,虽然当时已50多岁了,但他日夜钻研挑起了这个担子”。

在采访中,街坊们还向记者描述了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月疋”老人。

“平时和他们接触不多,遇到了就是打个招呼,印象中他们两口子总是一同出现在小区里”,小区内一位婆婆说。“他的孩子既孝顺又争气”,彭智祥说,“月疋”老人有一个女儿在某银行工作。魏师傅说,“月疋”老人有一个孩子在国外留学。“平时,他都很少和我们一起打麻将”,魏师傅说,“月疋”老人总是和妻子一同散步,一同离开。

事例三

2007年4月16日上午,一位67岁的枣庄老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感动中国百位矿工颁奖。他就是40年做好事如一日,被人们称为“活雷锋”的枣庄矿业集团第一机厂退休职工许双功。
  “我要一辈子做好事……”44年前,许双功立下了这样的誓言。44年中,他几乎每天都背着电工袋和装着螺丝、螺帽、漆包线等物件的挎包,为市民做好事。
  1963年,与雷锋同龄的许双功,在厂党委的支持下,与几名团员组成了“学雷锋便民服务小分队”,业余时间到附近家属院里为居民修理自行车、自来水、电灯等。随着岁月的更迭,参加便民活动的小分队成员最后只剩下许双功。他将几十位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和伤残军人列成“服务名单”,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日、节假日,轮流上门服务。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以后,找他的人更多了,无论是谁,只要一声招呼,许双功准到。
  许双功把好事做到了社会上。附近一个宿舍的下水道堵塞了,他用塑料布把头和身子一蒙,手拿竹竿将下水道里的污物全部放出。到煤矿疗养院疗养,他不是修门锁、整线路,就是整修花草、打扫卫生。

许双功的妻子有病,长年服药;二女儿、三女儿先后因病过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停下学雷锋的脚步。1996年退休后,好朋友劝他: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许双功却觉得:自己是党员,人退休了,不能退出为人民服务的行列。学雷锋的事就一直在做。虽然他不图名不图利,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他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命名为“枣庄雷锋”。
  许双功学雷锋,做雷锋,也热心传播着雷锋精神。2006年4月,他和10多名退休工人一起自筹资金2万多元,制作了30多块宣传雷锋和“八荣八耻”的展板,到广场、部队、学校等场所巡回展出,受教育者高达6万多人次。近几年来,他先后到学校、部队作报告上百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枣庄学院等聘为德育辅导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