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专访妙华法师:改变观念,突破概念


   日期:2011/12/19 20: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主持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明知是错的,但是又感觉几乎所有人又都在这样做,怎样来理解这些事情呢? 

   妙华法师:我觉得呢,为什么把佛教的智慧说是“金刚智”,这种智不是建立在逃避的基础上,拿刀去切豆腐,不用刀,纸都能切豆腐。它就是让你面对烦恼。一个信佛的人,你要对这个社会有穿透力,有足够的理解。你开始信佛了,你有自己的理解了,那别人不是这样的,那这个时候你对人应该有佛教的宽容、忍耐。

 
   主持人:有时候人做一件事情如果急功近利反不成,而后退一步,不去攀这个缘,有时候却成就得更容易,这是为什么呢?
 
   妙华法师:我是这么觉得,现在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他的这个人际关系,人和商业的关系过于胶着,结合的太紧密了,太辛苦。实际上对你整个生命的历程来说,没必要这样。而这个放下呢,就像你刚才说的,至少可以缓释一下。使他们的这个人际关系、心理得到缓释。能达到这个样子不错了,不要期望值过高。你像佛教里说的这个“随缘”啊,“舍得”啊,“放下”啊,只要我们知道有另一种想法,另一种活法,就很好。没有必要说,我立马接受这个概念成佛。我把这个叫做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绿化带”,不要用金钱,让信仰和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绿化带”,让人赏心悦目一点。
 
 
    主持人:有时候人会这样想,每一个人都善良,大家都不去计较,不是每个人就可以活得很放松吗。但也有人批评说这种说法,认为如果这样社会就不可能有进步。
 
   妙华法师:他这个说法、这个问法是偷换了概念了。我们刚才讲了必须用智慧去考察。从三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就是社会环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环境导致了人与人这样一种“胶着”状态,我们必须面对它,不能因为我信佛就逃避它,去麻醉自己,这是佛教徒要特别注意的。要承认现实社会的残酷性、复杂性与竞争的激烈性。要确认它。然后再用佛法的办法去解决它。我们知道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污染的状态,那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那么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能做什么?”,至少在我的范围内,就像一滴清水,掉进浊水里,虽然总体还是浑浊的,但是毕竟使浊水变清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一滴清水一样,那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得到缓解。那这个大环境的话,他实际上是人的共业造成的,比如说空气、水的污染,心灵的污染,是人的共业造成的。但是你既然信了佛,就应该做你该做的事儿。第三个层面,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以北京为例,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可能在北京生活的人,他们长期生活就适应了。但作为人来说,我觉得这对生命是一种拖累,生命已经成了负担了。比如说空间上的压力,时间上的那种仓促,整个社会的那种浮躁,加上空气的污染,你必须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主持人: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些情绪,而不能积极的处理好一些事情,是不是情绪积压得多了的结果?
 
    妙华法师:历事练心吧。躲到哪里也不是办法。即使庙里也是人的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你看不惯想不通的很多事儿。
    要避免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呢,比如讲我们写一本书啊,他会反映一种东西,会反映出我们对佛法理解的一种程度,一种浅表的东西,一般的佛教徒吧,他最容易染上一种“佛里佛气”,什么莲花啊,菩提树啊,好像离开这些佛法就没办法表达。这是肤浅的。我并不厌恶这个,但是这是肤浅的。我说的是一种境界,就说释迦牟尼佛,他对于宇宙人生的觉悟是彻底的,他觉悟以后他把这些东西抽象出来概念化,然后形成佛经。现在可悲的是,我们被这些概念给拘住了,就是“法执”。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是,透过事情的本质,都可以领悟到佛法,就像“道”一样,它无处不在。当然,莲花是一个表征,可是当这种东西过滥的时候,就尽量要避免。
   比如:有一次我坐火车,因为穿的僧衣嘛,就有很多人来问佛法,问的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但是有个老两口就静静的不说话,到最后坐了七、八个小时的车,要下车了,然后那个女的就是医生啊,她才说,她皈依了某某法师,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就在这整个过程我突然有一种领悟,当你贴了很多商标的时候,实际上你给自己设了一个卡,因为别人按照这个商标去要求的时候,你做不到。那些不贴商标的人,他们默默的在做的时候,反而让人无形当中就融进去了。我在我的书《游禅》里说,佛病种种,其中就是大家接触到你,感觉到不舒服,而你倒还觉得自己做了回心理咨询师。而你学佛以前那种人生的痛苦,和你学佛以后那种心理的矛盾,暴露的太多太多。你在这种状态下,你根本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任何利益。就刚才说的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他不一定有,但是他又贴了很多的商标,这就可能有一定的危害。人家按照一个佛教徒来要求你的时候,你的那个幸福观、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都会出问题。这时候人家很失望,甚至有时候叫人绝望。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不管你是在秘密的信佛也好,信哪一个宗派也好,你一定要把它转化为你的修养,就是佛的那种智慧,那种善良,那种宽容,慈悲平等,要贯穿到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修行是一个过程,这当中你认知多少做多少,解行相应是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或者是佛教对修行人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它是一个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应该是轻松的、快乐的,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概念化的。老是在这个概念上绕来绕去,其实不好。因为有很多东西啊,是那些老禅师,他们经过了一生的磨练,经历了很多坎坷,达到了一种境界,不是说你一下就能达到的。你老是在那上面绕来绕去,是很不好的,也是一种病。
   有一本书啊,叫《当和尚遇到钻石》,是一个英国的格西写的。他出了家以后,到西藏修行了十三年,取得了格西的资格。后来他的师傅就告诉他,你应该在生活中磨练自己,你要去体验一下对金钱的感受,在事业当中去体验。所以他就当了一个珠宝商,成功以后,他再去修行。所以他所获得的心理经验,比一般的喇嘛要多得多。所以他写的这本书呢,虽然也是在讲《金刚经》,但首先你会发现,他那个事情做得非常轻松,也很讲理,并且为什么在全世界销量很高呢,因为他就是诠释了今天的社会。你比如说书的扉页上一开始他就问,问你快不快乐,他假设你挣钱的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那你挣了钱以后,你就快乐了吗?这里他找到了中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契入点,少了文字上的、思想上的障碍,然后我们就会读下去,而且在他的引导之下,你会感觉到和《金刚经》特别亲切,不会被拒之于门外,那种感觉。
 
   主持人:现在的国人在价值观念方面比较单一,是否是与社会形态有关而长期形成的?有什么办法能转变国人的观念吗?
 
   妙华法师:你现在可以用这两句话,一个叫改变观念,一个叫突破概念。什么叫改变观念,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接受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都把宗教描写成洪水猛兽,然后都说成是封建迷信,然后把和尚尼姑都描写成非人类一样的。它从来就没有把寺庙纳入到社会结构,也没有把出家人当人。如果我们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宗教是一种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出家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他首先是人,然后他才是信仰者。这里没有任何的隔阂。
   刚才大家谈到的中国人价值观单一啊,社会的那种浮躁啊,那种胶着啊,实际上,我觉得很简单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叫大家改变观念。信什么是次要的,超越宗教,改变观念,当然你信仰五大宗教当中的任何一个宗教,它是一个媒介,都可以让你找到一个人生的心理底限,通过这个你可以来改变自己生活的观念。因为我们以前很多固有的观念是错误的,比如我们对金钱的认识,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对生与死的认识,我们的脑子就像一个软件一样被输入了很多错的概念,而我们对它们又没有鉴别能力,这时候你就要改变观念。我们去看看,《古兰经》里,《圣经》里,佛经里,道经里,是怎么说的,它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没有帮助,所以我觉得第一条就是一定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成功一半,这个也包括佛门中人,你不管是出家在家、念佛持戒,这些都没错,但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人生观,你修任何一种东西都是白修。为什么呢?它是有漏的呀,就像个筛子一样有漏的,装不了东西的。你要想让它无漏,首先要改变你固有的观念。比如说“斗争”哲学,我们在这个文史哲,在科技文化里找了很多的理论,来证明“斗争”才能生存,但是我们忽略了世界的另一半,生命是一个活体,是相依共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这种进步,会达成一种共同体。战争不是唯一的手段,圆桌会议也是可以的。包括人和人这种商业的纠纷,人和人观念的纠纷,都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为什么说要“刺破”概念呢?因为中国社会经过解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在这些过程当中,国人创造了很多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有内涵的,一旦进入到我们脑子里,会使我们在信仰佛教的时候,成为一个概念上的障碍。比如说“迷信”这个概念,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把那些不明事理,盲目崇拜,拜倒在权力、金钱、自然之下的,称为“迷信”。若干年之后这个帽子又反而盖到佛教徒的头上了。因为这样一个概念吧,就像一扇门一样,把很多人堵在了门外,所以说一定要刺破概念。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学会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生活原本是什么色彩就是什么色彩,自己去体验,当你体验以后,你再说出你的感受,千万不要用概念去感受。那么我们对佛教的这种思想方法要表达的时候,这些佛教的名词概念是可以用的,但是不一定非要用这些概念。就像金刚经所说的“法无定法”,只要能表达就可以了。所以说一定要突破这种文字上的障碍。
 
   主持人:您对《佛艺时尚》中提到的“佛·商”有什么自已的看法?
 
   妙华法师:“佛·商”这个概念很好,但是要深化。一方面是和传统的经商理念挂钩,再一方面就是,要对佛教,透过“人”,去作一种深层的挖掘。“佛·商”这个概念中间不加点的话,可以直接运用。就是我是一个教徒,我又是一个商人,比如像伊斯兰教徒,他们就是很善于经商。我现在到很多大城市里去买东西,我会到那个伊斯兰回民一条街上去买,原因在哪里?他们卖的东西不会跟你缺斤少两,能够跟你保质保量,他们这种行为的规范,就和宗教密切相关,在理论上就叫“商业伦理”。那么汉人呢,他就比较缺失这个商业伦理,你经商也没错,学佛也没错,学佛的人不一定要穷,经商的人不一定要奸,这个东西都可以往深了去挖掘,其结合点一方面是在传统的经商理念上,还有一方面就在“人”,你不管是经商还是学佛,你都是人,既然是人,就必须要有人的那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这上面出发的话,“佛商”这个概念,我觉得可以做成一本书。
    你比如说“旭日集团”的杨氏三兄弟,实际上,他们向我们解释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挣钱的过程是辛苦的,挣了钱以后怎么办?他们就是挣了钱以后呢,用上亿的钱来回报社会。但他在回报社会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渠道,有一个方法,那么他们的方法就是说,由于寺庙的那种相对永恒,那我就去建寺庙,或者是我传播佛教。他们认为这个对社会起到了净化、庄严的作用,就去做这个。这就是他们作为商人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杨氏三兄弟完全可以称为“佛商”,他用佛教,贯穿了他整个商业行为。我和你做买卖的时候,我也是用佛教徒的“三皈五戒”来自律,我所获得的利益,我也是用譬如《善生经》所说的方法去分配,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佛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观念)(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观念)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十、依佛观念造世间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二、正觉观念修身口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