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以起心动念为道场


   日期:2011/12/27 9: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道场,即是修道之场所。许多饱受世间痛苦而又对修行佛法具有殊胜信心的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住在一个清净的道场,彻底放下世间的一切是非曲直、恩怨情仇,用功办道以了生脱死。这种想法确实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放下了对世间名利的追求以及对眷属的执著,不再为自我的生计而奔忙,并且一心向道,这确实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如果一生中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然而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决不代表我们无需修行和无法修行。

  为什么说没有这样的机会决不代表我们无需修行呢?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情,或者是信佛人的事情,不相信佛法的人则可以不修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规律不仅对修行人起作用,对不修行的人也一样起作用;“离苦得乐”不仅是修行人的愿望,而且也是所有不信佛法的人的愿望。因果实际上是非常残酷的,决不会给任何人留情面,无论是相信佛法的人还是不相信佛法的人,无论是伞盖下的大法王还是大活佛,也无论是法座上的大法师或大居士,只要一不小心造下了恶业,都一定会感受苦果;如果从来没有行善,则无论怎样希求得到安乐,都无法如愿以偿。所以,儒家《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通“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所谓天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性,心性所遵循的规律(也即因果律)叫做“道”,让我们的身口意合乎“道”叫做“教”。心性之上的因果律是永恒存在的,不可须臾而离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叫“道”了。所以,君子之人对看不见、听不见的因果律非常谨慎和畏惧。因果律太幽隐、细微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君子之人即便是一个人独处,也会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因果。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我们不得不断恶行善——也即修行,因果规律是无情的,按照因果规律断恶行善是离苦得乐的唯一方法。

  虽然我们可以看见有些人现前无恶不作,但还在享受快乐的生活。须知,这并不代表这个人所作的恶没有恶报,只是这些恶成熟为痛苦的果报,尚需一段时间;我们也可以看见一些行善的善人现前遭受着痛苦,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所行的善没有善报,只是这些善成熟为善报尚需一段时间。例如,世间的种子刚播撒到田地里时,也不会立即发芽、成长,发芽、成长和结果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同样,善恶之报,也是如此。古人也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会报。”《入行论》中说:“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我们所造下的点点滴滴的恶业都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痛苦的果报正在前面等候着我们。

  为什么说没有身处清净道场的机会决不代表我们无法修行呢?因为真正的道场不是身体所处的场地,而是自心当下的起心动念。一个修行人真正要改变的即是当下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其它。如果起心动念是恶,就应当迅速断除,并且想方设法让这样的恶念和其它恶念不要再有生起的机会;如果起心动念是善,就可以保持,并且应当发愿想方设法让这个善念和其它善念更加坚固、纯净和增上。换句话说,就是让心中已生的恶断掉,让未生的恶不要生起,让未生的善生起,让已生的善辗转增上、趋于稳固。《十不二门》中说:“观心是教行枢机”,意思是说,观心是通达佛教教理和落实佛教行为的枢机。种敦巴尊者也说过:“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米勒日巴尊者也说过:“若欲即身成佛,无散专一观自心。”达摩祖师的《破相论》中说:“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由此可见,真正的道场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下的起心动念。即便我们的身体没有处在外在的道场之中,但是内心的道场——当下的起心动念——却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着。

  认定善恶的“所在地”很重要。不知善恶在何处存在,取舍善恶只能是一句空话。犹如缘木求鱼,不会得到任何结果。又如想打开电灯,却不知开关在何处,如是不在开关所在之处摸索,则永远无法打开电灯。取舍善恶之人一定要认清楚:善恶即是当下生起的分别心,善恶是对分别心的分类,离开了分别心,根本不存在什么善恶。如《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中说:“善乃心分别,恶亦复如是;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意思是说,善是内在的分别心,也即起心动念,恶也是内在的分别心,善恶在起心动念之外不存在,善恶只存在于当下的起心动念之上。心善身语也善,心恶身语也恶,心是一切法的源头和根本,所以佛说调伏自心是根本。宗喀巴大师亦云:“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中说:“一切时中观自心,随时随处观自心;刹那不散观自心,当下当下观自心;聚众时与独处时,时时守护善誓言。如上安住正念至究竟。时时刻刻如此观自心:行住坐卧及饮食,诸威仪中不放逸。”意思是说,我们在一切时中都要观察自心、观察当下的起心动念。观察自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要间断,要“随时随处”;观察自心要认真、谨慎,要“刹那不散”;观察自心这件事也不要犹豫、拖延和懈怠,要“当下当下”立即观心。无论与他人共处,或者自己一个人独处时,都要观心,时时守护善誓言,发现心有不对的地方,立即加以修正。像这样通过观心安住在正念之中,这是从一开始直到圆满成就佛果之间都一直需要具备的修法。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观心,在“行住坐卧及饮食”等威仪中都要毫无放逸地观察自心。

  观察起心动念有两个必要:一是取舍善恶的必要,二是认识心性的必要。为什么取舍善恶必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呢?因为善恶只存在于起心动念之上,如果不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根本就不会了知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不知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如何取舍善恶呢?就像一个人要修自行车,如果他不用眼睛看自行车,怎么修车呢?不用眼睛看自行车,自行车在什么地方,哪儿出了问题都不能了知,怎么能将车子的毛病修好呢?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观察自心的习惯,所谓的“修心”,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为什么要认识心性必须观察起心动念呢?因为凡夫不能悟道的唯一原因就是自心的起心动念生起时,不能了知起心动念的本体,而是牢牢地被禁锢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之中不能自拔。我们的一个念头生起时,根本不知道这个念头是从哪儿来的,住在什么地方,最后消失到哪儿去了。可是,我们却一直在为它奔忙,并为它起了很好听的名字——“观点、主张、思想、理想、见解”等。念头生起却不知念头本身是怎么回事,是众生轮回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要想了知起心动念的本性就必须学会观察自心!古人说:“自古华山一条道”。同样,成佛的路,实际上也就只有一条:观察自心,认识自心。认识自心的善恶而加以取舍,认识自心的本性而持续安住——这就是佛法的全部了!如果我们没有观心的习惯,这两者都会落空。所以,什么人能够以当下的起心动念作为道场,那就已经真正迈入成佛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起心动念       道场)(五明学佛网:起心动念       道场)  

 圣轮法师:直心是道场 当下即是禅─ 浅释「禅」的真义 

 直心是道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楞严悲华法师: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学佛必须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梦参法师:庄严道场——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节录 

 如瑞法师:道场宗旨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三讲、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妙祥法师:直心是道场——为僧众开示坐禅 

 宋元居士名家文集: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十(王子成)